期刊投稿百科

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2024-07-09 01:33:06

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文选题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2、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3、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4、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5、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6、责任会计与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7、标杆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8、基于价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9、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10、组织结构变迁与管理会计发展11、战略管理会计若干问题研究12、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13、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14、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研究15、关于ABC控制法研究16、责任会计研究17、定额法的应用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18、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探讨19、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分析20、试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21、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22、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的难点及解决方案23、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24、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若干问题探讨25、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思考  --------------------------------------------------------------------------------  提要 管理会计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危机,也存在好的发展前景。本文试从分析管理会计的现状入手,展望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我国在推广应用管理会计方面先后经历了宣传介绍、吸收消化和改革创新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的管理会计近年来既遭遇到很大的挑战与危机,也存在着极好的机遇和发展前景。本文拟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以及我国今后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学术界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曾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开始逐渐受到冷遇。其表现如下:  (一)学术研究兴趣不高。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论文与前者相比所占比重很小。据对我国会计界最高研究水平的《会计研究》杂志所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余年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学术性文章中,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约为465篇,而涉及管理会计及成本会计的论文约为71篇,后者只约占前者的15%。另一方面,从过去10余年间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来看,专门以管理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如果再从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看,将管理会计领域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也同样寥寥无几。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已明显不受重视,这无疑是中国近年来管理会计研究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和学科体系不规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和学科体系不规范也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首先,管理会计理论的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第一,它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从而形成了现金流动论、价值差量论、总资金运动论等不同的观点。第二,由于研究对象模糊,也导致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不明确。第三,目标不明确,它是提高生产、工作效率,还是提高经济效益,或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无统一、明确的说法。其次,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支离破碎,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操作中甚至出现支解管理会计的情况。  (三)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约有30余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账、报账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根本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根据调查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就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也与上述结论相同。一些总会计师认为,现行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不少,但企业可以实际应用的却有限,他们极力主张,我国的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应包括我国一些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  (四)现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急需总结和提高。我国自7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一些企业已具有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50年代初期开展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分级管理,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一些企业过去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介绍,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由于没有学术界的参与,其经验难以在理论上得到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从而难以将其经验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虽然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实践,开展的调查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因而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就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因此,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由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参与来进行典型案例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富有成效地解决学术界与实务界相互分离来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难题,还可以使典型案例经验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形成系统的案例研究报告。这不仅在实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应用,而且对我国会计学术界今后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能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相结合。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近几年运用非常广泛,成为实证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从普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推广运用,使用价值较高。而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如果没有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就难以进行。我国会计学术界将同实务界密切合作,通过对全国不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将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活动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将转向长远规划,追求全球性的发展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企业的管理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分权管理模式,由此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新课题。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逐渐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管理业绩。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份额的评估;战略预算的编制;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等。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创新。管理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课题、行业、理论、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改变过去单一研究的状况;第二,多课题同时并举,多行业部门的综合研究将使其研究成果更具有实用价值;第三,多学科互相渗透,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  (四)拓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对传统经济模式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其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是深远的,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即对某一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全程”的指导与监控。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对象由主要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主要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表现为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人员组成以高智力员工为主体,资产组成以人才和知识物化的无形资产为主体,往往是拥有了人才,拥有了高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便拥有了制胜的武器,从这一点来说,传统的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便有了新的延伸——对知识资源的计量的复杂性与风险性,要求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发展即要力求充分做到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数量计算与综合判断相结合,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这样,企业本身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将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以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为其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21世纪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管理会计本来就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和经营管理而存在,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文/杨学军)

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文

回答 您好,欢迎使用百度知道APP,我是百度旗下答主树莓子yz~接下来将由我为您解答,很荣幸为您服务,我将认真且仔细对待您的问题,打字和整理资料可能需要几分钟,请您耐心等待哦~ 会计这一特殊的岗位在历史的长河里会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迁和改革,今天我们来简单剖析一下会计的现状和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最近5-10年大家才开始把管理会计挂在嘴边,其实管理会计是存在生意就有了,财务会计才有两百来年的历史。管理会计或许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咱们国家经济环境为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发展迅速,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国内的企业也就是各个经济主体就会有一个身份的变化,身份的变化就意味着做生意的方式开始越来越正规,做生意的状态越来越稳固。商业的成熟性、商业环境和商业意识越来越强。随着经济环境越来越成熟,做生意的方式会和以前有变化,变化就到账了很难再用以前那种粗犷式的方式来达到商业目的。如果一个组织是粗犷式的发展,管理是根本不需要的。管理会限制一个企业粗犷式的发展。当组织达到一定规模时,就需要精细化管理了。如果大家在一家公司待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初入公司时不会关注管理上的一些细节。当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时,管理方面相应的要求就会增多。原因是整个市场,整个环境都在规范,这种规范会导致所有的企业都会变得规范,在这规范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运用管理的工具,必然就会要求财务从财务核算兼顾到管理会计当中去。二,财税政策环境的多样和复杂。近两年,不管是会计准则还是税收政策越来越多,近两年修正的会计准则和说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出台的税收政策也很多。正因为财税政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必定会导致公司在合规性方面有更多的要求,财务的合规性本质上来源于业务的可控性。一家公司的业务可控性越高,这家公司财务的合规性就会越大。反之,可控性低越低,财务风险和合规性的麻烦就会多。所以管理会计可以解决财务的合规性问题,就比如说在合同签订环节财务就参与进去,合同内容的修正和把握,实际上是可以把很多财务风险提前排在业务前端。什么管理最有效?一定是事前管理。举个例子,税收筹划的本质是要筹划业务而不是筹划财务环节怎么解决税务麻烦。财务环节解决税务麻烦,往往导致的就是违规和擦边球。三,IT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财务共享中心已经开始走进企业,通过财务共享是可以看清楚管理会计扮演一个什么角色的验证体。财务共享是将整个公司的所有财务工作集合整合起来,变成一个集成化的 财务管理系统。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标准化的运作→扁平化管理最终将人所做的工作转化为IT做。IT新技术的应用势必会慢慢替换掉一部分重复性的会计工作,这部分财务人应该要去考虑未来的路如何去走。提前规划职业路线,像高速收费员的窘境“除了收费别的都不会了”的案例就是因为缺少了忧患意识。 提问 会计学专业在未来的弊端 回答 会计行业的缺点:(1)削弱创造力。即便再活泼,从事这行上了5年,也不会再有天马行空的思维了。(2)行业薪酬较弱。由于准入门槛太低,什么专业的都来考个CPA,非科班出身也来做财务和会计,行业薪酬普遍偏低。(3)事务繁杂。由于财务部属后勤,非一线部门,未有单设法务部的公司,往往会让财务部来审核合同之类的众多琐事。 为什么财务变成了会计,那是因为以前的基础条件不具备,过去是手工账,一家公司产能大一点,光三级明细账会计就要请好几位,会计平时忙于记账算账对账,为了一分钱的账不平就能找几天几夜(我真干过),那有时间搞管理工作,有时间久了,会计们自己就把管理这扇门给关上了,甚至认为自己就是记账的,别的工作不关咱的事。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已经开始全面取代财务核算工作,很多人可以恐慌,对前途产生担忧,却没想过破局的问题。以我的经验,不论公司规模大小,很多公司的老板身边都缺少一位经营参谋的角色,要知道老板利益与员工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有自己小九九,我们在与老板斗智斗勇时很辛苦,老板面对这么人其实更累。财务人如果能站在老板角度做好协助工作,控制风险、加强管理,节约成本费用,肯定能得到老板重视。大集团有共享中心,小公司有代账公司和信息系统,未来会计岗位的需求肯定会下降,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现在会计基础岗位工作的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因为会计核算比较简单,临时转行过来的,首先被裁的应该是这些专业知识不足的人,离会计专业生失业应该还有一段时间。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未来的财务人一定是综合性人才,业财融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指导我们转型的方向。 更多4条 

学会计要学习会计基本原理、会计概念、职能、目标、会计专业方法、实操、综合训练、会计对象基本分类:会计要素、设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法,税收基本理论、税收的概念、税收的本质、中国现行税制、税收管理、消费税的基本实务、增值税的基本实务、关税的基本实务、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等;学会计就要去专业正规的培训机构才好;建议来成都学,这样见识和建立的人脉更广,发展空间更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上述科学观的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也就是认定决策者是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自己“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尽可能达到“最优解”。正如管理大师西蒙教授(1988)所说:“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与“人文观决策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要求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首先要认识到:“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不严格要求“精确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采用的决策支持模式,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而应放在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作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认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上述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到:我们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了。现代管理会计已经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文题目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2、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3、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4、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改革路径研究5、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6、责任会计与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7、标杆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8、基于价值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9、机会成本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作用10、组织结构变迁与管理会计发展11、战略管理会计若干问题研究12、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13、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研究14、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研究15、关于ABC控制法研究16、责任会计研究17、定额法的应用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18、战略成本管理若干问题探讨19、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分析20、试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21、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22、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的难点及解决方案23、环境成本核算问题研究24、中小企业成本管理若干问题探讨25、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1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的比较分析2 资本外逃现象探析3 资本成本决策研究 4 专利会计问题研究5 中小企业特殊会计问题研究6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7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分析8 中小企业财务目标设定的战略性思考9 中外企业融资结构比较分析10 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问题研究11 中国审计市场战略布局之分析12 中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之分析13 中国审计市场管理模式之探析14 中国会计事务所运营绩效影响因素之辨析15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运营绩效模式之分析16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之探析17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分析18 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分析19 中国会计改革中计量变动轨迹分析20 中国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关联度之分析21 中国会计改革对企业会计运营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22 中国会计改革:演进历程与未来发展23 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与中国特色研究24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25 智力资本研究文献评述26 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研究27 智力资本计量问题研究28 智力资本报告问题研究29 知识经济与财务理论发展30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模式的思考31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报告的改进32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33 债务重组会计研究34 责任会计的研究35 预算管理研究36 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因素分析37 银行贷款证券化的现状及发展探索38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39 研究费用会计问题研究40 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上述科学观的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也就是认定决策者是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自己“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尽可能达到“最优解”。正如管理大师西蒙教授(1988)所说:“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与“人文观决策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要求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首先要认识到:“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不严格要求“精确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采用的决策支持模式,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而应放在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作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认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上述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到:我们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了。现代管理会计已经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功能在不断弱化,管理会计具有前瞻性,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艰难的使命从理论研究方面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属于规范研究。不同成本服务于不同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和新古典经济学(如信息经济学、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的引人,为规范研究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领域。七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学者使用经验分析和模拟方法对简单和复杂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发现简单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有时可能是对信息成本效益的最佳反应,从而证实了管理会计实务使用常规技术方法的合理性 (如投资回收期法在企业投资决策中使用最为广泛,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使用却不多)。这导致了管理会计研究人员开始注重解释观察到的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实证研究的倾向开始抬头。当代管理会计研究人员使用作业研究、概率论、统计、经济学理论中的定量技术作为分析工具,主要在简化的生产环境申研究复杂的信息和订约问题,而对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管理的信息需要的研究则不多。在新制造环境下,管理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早已领先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由于企业对环境变迁的反应除了引进新的组织形式和产品生产技术之外,也可能引进新的管理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还应深入企业组织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来归纳和总结这些新的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实地研究的倡导者针对实际作业或过程,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获取研究数据,从而能够得到真实和精确的研究结果。正是由于实地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弥补理论和实践的间距,保证理论的创造性和指导实践的生命力,这种研究方法已成为当代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从实务改进方向来看,新制造环境下,企业侧重于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并以新观念和技术弥补传统技术方法之不足。发展和完善这种新观念和技术,正是成本管理会计今后改进的方向。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仍然沿袭二十世纪早期以投资报酬率(R0I)指标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偏重短期财务业绩,而忽视长期和非财务量度的业绩表示。这种管理控制系统对经理人采取有效行为以增加企业实际的经济价值的激励能力,较之早期下降很多,甚至还会反向地激励经理人采取牺牲企业长远竞争能力的行为。我们注意到,由于全球范围内激烈的竞争,短期财务业绩的更大压力,机会主义行为的更大空间,职业经理在企业间的频繁更迭,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红利计划的广泛使用,导致企业经理进行财务、会计方面的盈余管理的情形十分普遍。靠非生产性、非增值性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最具破坏性的后果,可能就是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地位。如减少产品和流程开发、质量改善、顾客联系、人力资源、技术更新等方面的支出后,企业从长期来看将处于不利的地位。而通货膨胀对ROI计量的扭曲,更使以ROI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对增加企业经济价值的相关和有用性受到质疑。烽火猎头认为,没有理由一定要将看似客观和准确却易受操纵的财务业绩计量作为主要控制手段,不必要将利润作为唯一的财务业绩计量对象。企业不应将利润数字本身视为目的,而应将其作为事情做得更好后的自然附产品。而且,管理会计本身必须服务于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它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以ROI为基础的管理控制系统,来成功地服务于所有企业。我们建议,管理控制系统的改进,一方面要完善短期财务业绩计量,如增加对营业现金流量的考虑;另一方面要采用长期、非财务业绩计量,如创新和质量、生产率、工作能力的提高、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源水平的改善及存货占用总成本的减少等,都是可供选择的非财务计量指标。尽管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非财务计量所得的利益与其成本相比并不合算,但多种计量手段的结合使用,制定雄心勃勃但不一定十分精确的业绩评价制度,理应成为管理控制系统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上述科学观的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也就是认定决策者是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自己“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尽可能达到“最优解”。正如管理大师西蒙教授(1988)所说:“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与“人文观决策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要求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首先要认识到:“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不严格要求“精确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采用的决策支持模式,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而应放在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作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认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上述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到:我们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了。现代管理会计已经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文七千字

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思考  --------------------------------------------------------------------------------  提要 管理会计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危机,也存在好的发展前景。本文试从分析管理会计的现状入手,展望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从20世纪70年代末迄今,我国在推广应用管理会计方面先后经历了宣传介绍、吸收消化和改革创新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却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的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同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的管理会计近年来既遭遇到很大的挑战与危机,也存在着极好的机遇和发展前景。本文拟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以及我国今后开展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会计学术界对西方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大量的引进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曾对西方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借鉴和应用意义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管理会计在我国开始逐渐受到冷遇。其表现如下:  (一)学术研究兴趣不高。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论文与前者相比所占比重很小。据对我国会计界最高研究水平的《会计研究》杂志所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余年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学术性文章中,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的论文约为465篇,而涉及管理会计及成本会计的论文约为71篇,后者只约占前者的15%。另一方面,从过去10余年间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来看,专门以管理会计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更是凤毛麟角。如果再从会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看,将管理会计领域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也同样寥寥无几。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管理会计研究在我国已明显不受重视,这无疑是中国近年来管理会计研究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和学科体系不规范。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和学科体系不规范也是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首先,管理会计理论的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第一,它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从而形成了现金流动论、价值差量论、总资金运动论等不同的观点。第二,由于研究对象模糊,也导致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不明确。第三,目标不明确,它是提高生产、工作效率,还是提高经济效益,或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对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无统一、明确的说法。其次,管理会计的学科体系支离破碎,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结构,在实际操作中甚至出现支解管理会计的情况。  (三)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理论的重视和系统应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从西方引进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至今已约有30余年的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我国及国外和港台的会计学者所做的各项调查结果表明,迄今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仍未得到广泛重视和系统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账、报账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根本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根据调查一些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就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得到的回答基本上也与上述结论相同。一些总会计师认为,现行管理会计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不少,但企业可以实际应用的却有限,他们极力主张,我国的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应包括我国一些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便于会计人员借鉴和操作。  (四)现有的管理会计应用经验急需总结和提高。我国自70年代末期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管理会计学现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我国学术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已具有一定的深度。从实践上看,我国一些企业已具有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50年代初期开展的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60年代开展的厂内计划价格、资金分级管理,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首钢的包、保、核,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一些企业过去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介绍,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由于没有学术界的参与,其经验难以在理论上得到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从而难以将其经验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虽然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深入到企业中去了解管理会计应用情况的实践,开展的调查研究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因而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就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因此,我国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由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参与来进行典型案例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富有成效地解决学术界与实务界相互分离来开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难题,还可以使典型案例经验在理论上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形成系统的案例研究报告。这不仅在实务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助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推广应用,而且对我国会计学术界今后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能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相结合。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外会计界目前开展的管理会计研究,已将重点明显转移到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近几年运用非常广泛,成为实证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从普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推广运用,使用价值较高。而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如果没有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就难以进行。我国会计学术界将同实务界密切合作,通过对全国不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典型案例研究,将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这一活动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将转向长远规划,追求全球性的发展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企业的管理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分权管理模式,由此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新课题。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战略管理会计”逐渐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加工、整理与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据此来协助企业管理层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评价管理业绩。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份额的评估;战略预算的编制;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等。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创新。管理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课题、行业、理论、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改变过去单一研究的状况;第二,多课题同时并举,多行业部门的综合研究将使其研究成果更具有实用价值;第三,多学科互相渗透,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更为广泛的应变能力。  (四)拓展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对传统经济模式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其对管理会计的影响是深远的,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必须做出相应变革以适应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即对某一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全程”的指导与监控。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对象由主要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主要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表现为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人员组成以高智力员工为主体,资产组成以人才和知识物化的无形资产为主体,往往是拥有了人才,拥有了高科技知识和信息技术,便拥有了制胜的武器,从这一点来说,传统的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便有了新的延伸——对知识资源的计量的复杂性与风险性,要求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应有相应的发展即要力求充分做到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数量计算与综合判断相结合,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这样,企业本身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必将推动管理会计的发展。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以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为其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21世纪的竞争将是全球化的竞争。管理会计本来就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和经营管理而存在,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文/杨学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功能在不断弱化,管理会计具有前瞻性,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上述科学观的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也就是认定决策者是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自己“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尽可能达到“最优解”。正如管理大师西蒙教授(1988)所说:“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与“人文观决策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要求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首先要认识到:“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不严格要求“精确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采用的决策支持模式,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而应放在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作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认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上述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到:我们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了。现代管理会计已经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