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现代防洪体系建设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20 05:20:53

现代防洪体系建设论文题目怎么写

第一题目要有创意,千万不要用别人的烂题目,没有一点新意,让别人一看就没兴趣,所以写题目一定要有新鲜感,让别人有阅读的欲望,当然题目一定要基于文章。  第二要有简洁力,题目最好控制在20字以内,论文题目应该从简洁出发,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意思,精炼地概括文章,它就是一个成功的论文题目。  第三题目一定要用肯定式,自己的题目自己要有信心要心中又是我,让人觉得笃定,值得可信。不然会以为你自己写的文章用了反问,有点把问题抛给读者的意味。还有,不要写“浅谈,浅忆,浅论”这些字眼,让人觉得你的论文没有深度。  第四别人用过的题目就不要再用了,有些人觉得别人的题目很有新意,这样非常不好,因为很容易被别人拿来对比。如果没有别人写的好,又有别人的文章珠玉在前,就安安分分地自己写题目,自己想论题,这样是最妥帖最保守的做法。  第五写论文题目,最忌词不达意,要准确地表达自己文章的核心论点。不要过大,过空,过泛,题文贴切,题要贴文,文要贴题。所以用词一定要准确,精炼。  (以上内容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关键词 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应急预案 防洪减灾技术 措施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是长江中游的一座特大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其他众多城市一样,发达的水系和多雨的气候特征,使武汉市的历史成为一部得益于水而又忧于水患的历史。’98年大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投入大量资金,下决心治理长江水患,为沿江城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创造了空前的大好机遇。随着城市建设多功能、高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显得尤为重要,围绕水安全、水环境的建设日益深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已形成共识。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武汉市积极调整思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沿江景观带,实施立体绿化,修筑堤顶道路,整治堤防滩涂,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拓宽投资空间的目的,在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上形成了新的思路。 一、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同时,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进一步推动防洪工程的建设。堤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打造长江沿岸的铁堤铜墙,抵御洪水肆虐,将使城市更安全。同时,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城市防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堤防建设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促进城市亲水环境建设,凸现滨江特色,丰富水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景观新靓点,将极大地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位,使之更具魅力和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各方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创造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2.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实施环境创新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防洪工程建设,必将进一步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环境,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巨大的投资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内需的有力支撑,大规模的堤防整险加固建设,可解决众多人的短期就业问题,刺激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市场的发展。移民拆迁,使部分人摆脱洪水的直接威胁,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随着防洪工程建设的推进,历史上的险点逐步变为景点,环绕城市沿江景观带逐渐形成,必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防洪工程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良性资产,为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持久的作用。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创造条件防洪工程具有滨水的特点,它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同时,为了更好的突出城市滨江特色,要求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更加体现城市特色的展示和扩张,防洪工程不应仅仅成为城市防治水患的记录,也应在除水害的基础上,充分弘扬城市亲水特色。因此,很有必要改变旧有的只注重防洪效益的防洪工程建设模式,将防洪工程建设本身与改善城市滨江环境密切结合起来,开发新型堤防的多功能性。它首先要求我们更新观念,防洪工程建设必须要同时兼顾保障功能、防洪效益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防洪工程的单一性为多功能性,力求在工程建设及施工中考虑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考虑城市景观建设,讲究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也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下大决心一改江滩旧貌,解决乱搭乱盖等历史遗留问题,综合规划进行江滩整治,凸现城市的滨江特色。武汉市堤防长达800km,岸线长,滩地宽。但由于常年的洪枯水位差均在10m以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江滩裸露、杂草、钉螺滋生,乱堆、乱放、乱倒严重,加之占滩者各自为政,致使岸滩杂乱无章,既影响行洪,又破坏了自然景观,与欣欣向荣、日臻美化的市区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必然要求防洪工程建设与环境创新紧密联系。防洪工程建设,为改善滨江环境,突出滨江特色提供了可能。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城市环境创新�要求城市文化要有更丰富的精神内容。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前所未有的投资形成的城市堤防,将无不打上城市文化的烙印。防洪工程,必将折射出城市历史文化特点。长期以来,武汉人民在与水相搏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抗洪文化。体现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98年抗洪就是一次集中体现。千军万马战大洪,誓与大堤共存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得以升华。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和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把这种精神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就是要形成像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那样的防洪工程,处处蕴含抗洪文化的真谛,通过今昔对比,充分展现抗洪文化的历史演变,成为抗洪精神的教育基地。二、全面打造城市新型堤防,努力挖掘滨江环境的综合功能1.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景观功能城市沿江的滩地,是可利用的一项重要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利用,就能与城市堤防建设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形成服务于民的亲水景观带。近几年来,武汉市对两江四岸的江滩进行综合整治,完善了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充分利用两桥呼应、龟蛇对峙、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景观优势,建成龙王庙、南岸嘴、汉阳门、月亮湾等一批江城景观品牌,形成滨江特色突出的高起点、高品位的城市中心景观区。特别是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开了我市堤防景观建设的先河。南、北两岸总面积达2万M2的驳岸平台,成为人们观江休闲的好去处,两江交汇,龟蛇锁大江的城市景观一览无遗。龙王庙由险点变为景点,已成为我市著名的旅游品牌。在加强重要险点抗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市以点带面,沿两江四岸开发水文化景观。我市青山地区为重工业基地,游乐场所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利用临江优势,进行青山临江公园建设。结合堤外防浪平台建设,沿堤新辟出12HM2公共休闲游乐用地,布置一些游乐设施,成为青山地区居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启动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007M,拆迁阻水建筑23万M2,结合河道疏浚,整理出宽100~200M的江滩景观平台,平台面积114.62万M2。平台以大面积的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满足市民活动需要。工程总投资3.8亿元,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长1.04KM,于2002年10月1日竣工开放,国庆期间,共接纳游人120余万人,已成为市民最佳的休闲亲水空间。第二、三期工程正在继续进行,规划绿地面积100万M2,分别以体育娱乐活动场地和生态林带为主,全部工程计划在“十五”期间完成。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立足于防汛、行洪,突出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思想,注重文化品位,注意与汉口滨江区的历史建筑、堤内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市民在中心城区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和亲水活动场所。在启动长江两岸水文化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即将启动汉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对两岸30KM的堤岸进行综合治理,拆除江滩阻水建筑,修筑亲水平台和游览观江带,改造、美化堤防前后戗台,绿化江滩,从而提高城市堤防的综合功能,改善汉江水环境,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滨水休闲空间。实践证明,在推动防洪工程建设中,结合环境创新,合理整治利用江滩,可凸现城市滨江特色。 论文抓住机遇着力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来自66WENCOM免费论文网CxS `^{@OqkRc7hRzB=+G yC:17yjJ+T论文格式/L)9L�k+F]vIIZ �dfml L? l2.实施立体绿化,发挥生态功能以往,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这一要求,同时也满足了防洪工程不允许存在阻水物及泄洪的要求。另外,经过绿化后的城市防洪工程,不仅能发挥强大的生态功能,其本身也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道景观。我市以每年30余万株的速度发展堤内护林、堤外防浪林,市区防护林木已达150余万株,堤身草皮5000万M2,大大改善了堤防面貌,形成了两条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引进鹅绒草、牵牛花、扬州红等具有观赏性的花卉、苗木,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窗口堤段30KM,同时兴建堤防小景点40余处,收到很好的美化效果,堤防面貌焕然一新。在江岸、江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等城区繁华地段40余KM的堤防上,种植女贞、黄扬、金柏、紫薇、一串红等20余种观赏苗木、花卉50余万株,防水墙立体绿化达35KM。计划在2~3年内沿堤再植树230万株,增加绿化面积1700万M2。两江四岸全部披上绿装,将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武汉市更绿更美。因此,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不仅符合城市环境创新的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生态效益,造福城市人民。3.修筑堤顶道路,扩展市政功能防洪工程建设中修筑的大堤,其本身就是一条天然的道路,随着堤防的延伸而不断延伸。在堤顶修筑道路不仅不影响堤防防洪的功能,还充分发掘了堤防延伸的特点,是对防洪工程更加有效的利用,使堤防所到之处,无需再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修筑道路,是对资源的节约。近年武汉市长江、汉江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设,促使总长达300KM的高标准的堤顶道路建成。堤顶道路与市区道路相连接,实现了城乡互通,总体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堤顶道路就是沿堤乡村经济起飞之路、发展之路,它必将对沿堤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道路的延伸以及新型堤防的建设,改善了沿堤的环境,带动了沿岸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使沿江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对沿江经济带的逐渐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修筑堤顶道路,是对防洪工程的另一种功能的发掘,它不仅合理开发了资源,也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4.利用堤防滩涂,发掘产业功能堤防建设向来是一项纯公益性的事业,防洪工程除了直接发挥防洪效益,间接发挥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外,很难将它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对堤防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就能直接发挥经济效益。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科学利用堤防建设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利用禁脚地发展经济林,在3000万m2的堤防禁脚地上种植了130万株林木,其中60万株已成材,林木蓄积量约为5.13万m3。堤防林木树种较多,除大面积速生意杨外,还有水杉、落叶松、杨树、桃树、梨树、银杏等树种,均有较高经济价值。1999年以来,全市堤防林木更新约100余万株,林木更新量约1万m3,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堤防苗圃以培育观赏苗木和花卉为主,在满足堤防自身绿化、美化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武昌、青山、汉阳等地堤防共有马尼拉草皮种植基地30万m2,亦可用于更新堤防植被,并同时有偿服务社会。多功能箱式防水墙的建设,为发展商贸、服务等产业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共开发各类商业经营门面8000余m2,使原本沉寂的堤防沿线增添了商业生机,并为城市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因此,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种与防洪工程相关的资源,就能发掘产业功能,发挥直接的经济效益。将防洪工程与环境创新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开发了防洪工程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全方位、多渠道的发掘了防洪工程建设的多项功能,不仅打造了新型堤防,也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有益而成功的尝试。三、促进城市防洪工程与滨江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1.正确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根本点是为了防洪保安,因此,在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时,必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环境改造。在对环境改造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防洪保安的先决条件,服从防洪保安的要求,切不可本末倒置。同时,环境改造也是对防洪工程在功能上的延伸和补充,环境改造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工程效益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因此,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充分考虑工程建成后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服从长江流域总体规划。在规划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必须统筹兼顾,全方位考虑各项工程效益的发挥,既要有创新的思想,更要坚持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建设时,时刻牢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好的规划建设是发挥工程效益的先决条件,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又是规划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多方位功能,促进城市环境创新。3.正确处理堤防建设与维护管养的关系一笔丰厚的优良资产形成后,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并永续利用,必须要有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体制予以保障。堤防设施的维护管养至关重要。堤防建设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都必须靠维护保养来持久发挥作用,这是防洪安全的需要,也是环境创新战略的需要。要科学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探索和建立新的堤防设施管养体制,强化职能,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堤防设施持久地发挥效益。武汉市作为长江中游的滨江大城市,将努力抓住新《水法》颁布的机遇,在长江流域综合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推进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为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不懈奋斗。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为此,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一、变化环境下的黄河流域产水产沙情势分析1.黄河兰州以上地区径流变异原因分析黄河兰州以上是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区,多年平均(1950~2001年)天然径流量332亿m3。1986年以来仅为295亿m3,比1985年以前的年均值减少15.5%,而同期降雨仅减少2.9%,其中1997年以来减少22.2%,而同期降雨反而增加了4.5%,变化原因不清。 2.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等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黄河中游的渭河和汾河,近五六年降雨减少14%,但实测径流量却减少了40%~50%;伊洛河和沁河近10年降雨比五六十年代减少11%~15%,但实测径流却减少了60%~70%。这些重点产水支流的径流量减少,势必影响全河水资源的供需形势。通过对典型支流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的循环过程研究,摸清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3.水保措施对入黄径流泥沙的影响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植被的耗水规律、耗水量和沟道坝系工程的蓄水拦沙能力的研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自然修复等措施的基本耗水量、减蚀拦沙能力和发展趋势。4.水利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调节程度和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下游洪水来源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对洪水量级和过程的调节程度,预测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包括普通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变化趋势。5.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径流量的影响以上5个专题研究内容基本概括了影响黄河水沙变化的基本因素,地域上覆盖了黄河产流产沙区的90%,将回答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未来黄河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关键词:黄河治理,科技发展规划,水沙调控二、维持黄河河流生命需水量的研究1.维持黄河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提出河流各项基本功能(排洪输沙、水质、生态、供水)的概念,基本因子,维持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2.维持黄河下游河槽基本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研究洪水期流量具有塑造河槽形态和冲刷河道的重要作用,研究未来黄河汛期水沙条件变化情况下,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规律,提高河道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调控洪水和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措施和代价。3.黄河河口适度规模湿地淡水需水量研究研究河口湿地典型生物群落发育和更替的时空需水过程与强度,计算不同湿地规模和生态容载量下的需水量,提出维持河口适度规模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的低限淡水量和季节分布。4.维持黄河河口近海生态平衡的最小需水量研究重点研究黄河淡水补给与近海区域生态平衡的关系,提出有利于近海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黄河最小入海水量和季节分布。5.不同功能需水量的迭代耦合关系研究根据维持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的需水量和时空分布,进行迭代耦合,提出不同河段在不同时段能基本满足河流功能的需水量和过程。三、保障黄河河道生命的水沙调控关键技术研究1.提高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挖潜:节水治污、洪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合理水价、统一调度,经济结构调整等。调水:西线南水北调增加黄河供水量,中、东线南水北调置换黄河下游引黄用水和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的可行性研究;引江济渭等的可行性研究。根据不同水平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水量预测、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维持黄河河道生命的需水量及过程,采用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技术,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供决策参考。2.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根据未来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泥沙运动机理,水库及河道泥沙冲淤演变趋势,考虑河道整治、滩区和河口治理措施、干流梯级控制性工程的开发、中游大规模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的影响,充分发挥好“拦、排、放、调、挖”等处理和利用泥沙的作用,并研究谋求黄河河床不抬高,长治久安的治沙思路和其他重大措施的可行性。3.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运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水库异重流排沙、大水相机降水冲刷、逐步抬高水位拦粗排细、调水调沙、防洪调度等运用方式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以防洪减淤为主的综合利用效益。4.有效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技术及其减沙效果研究实行退耕还林(草)休牧,利用自然力量恢复植被。沟道坝系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研究沟道坝系的合理布局和相对平衡的关系,拦沙效益,评价指标和筑坝技术,坝地可持续利用技术�坡耕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5.南水北调工程增加黄河汛期水量的技术途径研究汛期水量减少是造成下游河槽严重淤积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研究给这两个河段增加汛期水量,特别是增加汛期中小洪水的量级和频次的可行性和措施。6.黄河水沙演进数学模拟技术开发黄河中下游河道二维水沙演进数学模型和水库水沙演进数学模型,用以研究黄河水沙运动规律、预测变化趋势,优选黄河水沙调控技术。

你的问题有点笼统,不同类型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 对于阁下的问题,我只能这么回答: ①内容纲要: 导论 为什么要写作与发表 规范性写作 大学学术写作 写作类型 论文之策划 写作的基本原则

发你邮箱了,论文形式的,看看可以不。——gms

现代防洪体系建设论文题目

关键词 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应急预案 防洪减灾技术 措施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是长江中游的一座特大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其他众多城市一样,发达的水系和多雨的气候特征,使武汉市的历史成为一部得益于水而又忧于水患的历史。’98年大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投入大量资金,下决心治理长江水患,为沿江城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创造了空前的大好机遇。随着城市建设多功能、高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显得尤为重要,围绕水安全、水环境的建设日益深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已形成共识。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武汉市积极调整思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沿江景观带,实施立体绿化,修筑堤顶道路,整治堤防滩涂,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拓宽投资空间的目的,在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上形成了新的思路。 一、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同时,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进一步推动防洪工程的建设。堤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打造长江沿岸的铁堤铜墙,抵御洪水肆虐,将使城市更安全。同时,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城市防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堤防建设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促进城市亲水环境建设,凸现滨江特色,丰富水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景观新靓点,将极大地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位,使之更具魅力和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各方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创造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2.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实施环境创新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防洪工程建设,必将进一步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环境,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巨大的投资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内需的有力支撑,大规模的堤防整险加固建设,可解决众多人的短期就业问题,刺激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市场的发展。移民拆迁,使部分人摆脱洪水的直接威胁,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随着防洪工程建设的推进,历史上的险点逐步变为景点,环绕城市沿江景观带逐渐形成,必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防洪工程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良性资产,为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持久的作用。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创造条件防洪工程具有滨水的特点,它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同时,为了更好的突出城市滨江特色,要求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更加体现城市特色的展示和扩张,防洪工程不应仅仅成为城市防治水患的记录,也应在除水害的基础上,充分弘扬城市亲水特色。因此,很有必要改变旧有的只注重防洪效益的防洪工程建设模式,将防洪工程建设本身与改善城市滨江环境密切结合起来,开发新型堤防的多功能性。它首先要求我们更新观念,防洪工程建设必须要同时兼顾保障功能、防洪效益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防洪工程的单一性为多功能性,力求在工程建设及施工中考虑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考虑城市景观建设,讲究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也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下大决心一改江滩旧貌,解决乱搭乱盖等历史遗留问题,综合规划进行江滩整治,凸现城市的滨江特色。武汉市堤防长达800km,岸线长,滩地宽。但由于常年的洪枯水位差均在10m以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江滩裸露、杂草、钉螺滋生,乱堆、乱放、乱倒严重,加之占滩者各自为政,致使岸滩杂乱无章,既影响行洪,又破坏了自然景观,与欣欣向荣、日臻美化的市区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必然要求防洪工程建设与环境创新紧密联系。防洪工程建设,为改善滨江环境,突出滨江特色提供了可能。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城市环境创新�要求城市文化要有更丰富的精神内容。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前所未有的投资形成的城市堤防,将无不打上城市文化的烙印。防洪工程,必将折射出城市历史文化特点。长期以来,武汉人民在与水相搏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抗洪文化。体现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98年抗洪就是一次集中体现。千军万马战大洪,誓与大堤共存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得以升华。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和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把这种精神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就是要形成像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那样的防洪工程,处处蕴含抗洪文化的真谛,通过今昔对比,充分展现抗洪文化的历史演变,成为抗洪精神的教育基地。二、全面打造城市新型堤防,努力挖掘滨江环境的综合功能1.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景观功能城市沿江的滩地,是可利用的一项重要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利用,就能与城市堤防建设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形成服务于民的亲水景观带。近几年来,武汉市对两江四岸的江滩进行综合整治,完善了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充分利用两桥呼应、龟蛇对峙、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景观优势,建成龙王庙、南岸嘴、汉阳门、月亮湾等一批江城景观品牌,形成滨江特色突出的高起点、高品位的城市中心景观区。特别是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开了我市堤防景观建设的先河。南、北两岸总面积达2万M2的驳岸平台,成为人们观江休闲的好去处,两江交汇,龟蛇锁大江的城市景观一览无遗。龙王庙由险点变为景点,已成为我市著名的旅游品牌。在加强重要险点抗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市以点带面,沿两江四岸开发水文化景观。我市青山地区为重工业基地,游乐场所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利用临江优势,进行青山临江公园建设。结合堤外防浪平台建设,沿堤新辟出12HM2公共休闲游乐用地,布置一些游乐设施,成为青山地区居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启动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007M,拆迁阻水建筑23万M2,结合河道疏浚,整理出宽100~200M的江滩景观平台,平台面积114.62万M2。平台以大面积的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满足市民活动需要。工程总投资3.8亿元,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长1.04KM,于2002年10月1日竣工开放,国庆期间,共接纳游人120余万人,已成为市民最佳的休闲亲水空间。第二、三期工程正在继续进行,规划绿地面积100万M2,分别以体育娱乐活动场地和生态林带为主,全部工程计划在“十五”期间完成。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立足于防汛、行洪,突出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思想,注重文化品位,注意与汉口滨江区的历史建筑、堤内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市民在中心城区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和亲水活动场所。在启动长江两岸水文化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即将启动汉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对两岸30KM的堤岸进行综合治理,拆除江滩阻水建筑,修筑亲水平台和游览观江带,改造、美化堤防前后戗台,绿化江滩,从而提高城市堤防的综合功能,改善汉江水环境,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滨水休闲空间。实践证明,在推动防洪工程建设中,结合环境创新,合理整治利用江滩,可凸现城市滨江特色。 论文抓住机遇着力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来自66WENCOM免费论文网CxS `^{@OqkRc7hRzB=+G yC:17yjJ+T论文格式/L)9L�k+F]vIIZ �dfml L? l2.实施立体绿化,发挥生态功能以往,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这一要求,同时也满足了防洪工程不允许存在阻水物及泄洪的要求。另外,经过绿化后的城市防洪工程,不仅能发挥强大的生态功能,其本身也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道景观。我市以每年30余万株的速度发展堤内护林、堤外防浪林,市区防护林木已达150余万株,堤身草皮5000万M2,大大改善了堤防面貌,形成了两条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引进鹅绒草、牵牛花、扬州红等具有观赏性的花卉、苗木,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窗口堤段30KM,同时兴建堤防小景点40余处,收到很好的美化效果,堤防面貌焕然一新。在江岸、江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等城区繁华地段40余KM的堤防上,种植女贞、黄扬、金柏、紫薇、一串红等20余种观赏苗木、花卉50余万株,防水墙立体绿化达35KM。计划在2~3年内沿堤再植树230万株,增加绿化面积1700万M2。两江四岸全部披上绿装,将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武汉市更绿更美。因此,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不仅符合城市环境创新的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生态效益,造福城市人民。3.修筑堤顶道路,扩展市政功能防洪工程建设中修筑的大堤,其本身就是一条天然的道路,随着堤防的延伸而不断延伸。在堤顶修筑道路不仅不影响堤防防洪的功能,还充分发掘了堤防延伸的特点,是对防洪工程更加有效的利用,使堤防所到之处,无需再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修筑道路,是对资源的节约。近年武汉市长江、汉江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设,促使总长达300KM的高标准的堤顶道路建成。堤顶道路与市区道路相连接,实现了城乡互通,总体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堤顶道路就是沿堤乡村经济起飞之路、发展之路,它必将对沿堤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道路的延伸以及新型堤防的建设,改善了沿堤的环境,带动了沿岸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使沿江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对沿江经济带的逐渐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修筑堤顶道路,是对防洪工程的另一种功能的发掘,它不仅合理开发了资源,也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4.利用堤防滩涂,发掘产业功能堤防建设向来是一项纯公益性的事业,防洪工程除了直接发挥防洪效益,间接发挥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外,很难将它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对堤防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就能直接发挥经济效益。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科学利用堤防建设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利用禁脚地发展经济林,在3000万m2的堤防禁脚地上种植了130万株林木,其中60万株已成材,林木蓄积量约为5.13万m3。堤防林木树种较多,除大面积速生意杨外,还有水杉、落叶松、杨树、桃树、梨树、银杏等树种,均有较高经济价值。1999年以来,全市堤防林木更新约100余万株,林木更新量约1万m3,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堤防苗圃以培育观赏苗木和花卉为主,在满足堤防自身绿化、美化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武昌、青山、汉阳等地堤防共有马尼拉草皮种植基地30万m2,亦可用于更新堤防植被,并同时有偿服务社会。多功能箱式防水墙的建设,为发展商贸、服务等产业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共开发各类商业经营门面8000余m2,使原本沉寂的堤防沿线增添了商业生机,并为城市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因此,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种与防洪工程相关的资源,就能发掘产业功能,发挥直接的经济效益。将防洪工程与环境创新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开发了防洪工程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全方位、多渠道的发掘了防洪工程建设的多项功能,不仅打造了新型堤防,也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有益而成功的尝试。三、促进城市防洪工程与滨江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1.正确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根本点是为了防洪保安,因此,在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时,必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环境改造。在对环境改造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防洪保安的先决条件,服从防洪保安的要求,切不可本末倒置。同时,环境改造也是对防洪工程在功能上的延伸和补充,环境改造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工程效益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因此,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充分考虑工程建成后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服从长江流域总体规划。在规划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必须统筹兼顾,全方位考虑各项工程效益的发挥,既要有创新的思想,更要坚持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建设时,时刻牢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好的规划建设是发挥工程效益的先决条件,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又是规划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多方位功能,促进城市环境创新。3.正确处理堤防建设与维护管养的关系一笔丰厚的优良资产形成后,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并永续利用,必须要有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体制予以保障。堤防设施的维护管养至关重要。堤防建设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都必须靠维护保养来持久发挥作用,这是防洪安全的需要,也是环境创新战略的需要。要科学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探索和建立新的堤防设施管养体制,强化职能,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堤防设施持久地发挥效益。武汉市作为长江中游的滨江大城市,将努力抓住新《水法》颁布的机遇,在长江流域综合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推进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为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不懈奋斗。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为此,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一、变化环境下的黄河流域产水产沙情势分析1.黄河兰州以上地区径流变异原因分析黄河兰州以上是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区,多年平均(1950~2001年)天然径流量332亿m3。1986年以来仅为295亿m3,比1985年以前的年均值减少15.5%,而同期降雨仅减少2.9%,其中1997年以来减少22.2%,而同期降雨反而增加了4.5%,变化原因不清。 2.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等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黄河中游的渭河和汾河,近五六年降雨减少14%,但实测径流量却减少了40%~50%;伊洛河和沁河近10年降雨比五六十年代减少11%~15%,但实测径流却减少了60%~70%。这些重点产水支流的径流量减少,势必影响全河水资源的供需形势。通过对典型支流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的循环过程研究,摸清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3.水保措施对入黄径流泥沙的影响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植被的耗水规律、耗水量和沟道坝系工程的蓄水拦沙能力的研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自然修复等措施的基本耗水量、减蚀拦沙能力和发展趋势。4.水利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调节程度和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下游洪水来源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对洪水量级和过程的调节程度,预测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包括普通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变化趋势。5.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径流量的影响以上5个专题研究内容基本概括了影响黄河水沙变化的基本因素,地域上覆盖了黄河产流产沙区的90%,将回答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未来黄河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关键词:黄河治理,科技发展规划,水沙调控二、维持黄河河流生命需水量的研究1.维持黄河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提出河流各项基本功能(排洪输沙、水质、生态、供水)的概念,基本因子,维持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2.维持黄河下游河槽基本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研究洪水期流量具有塑造河槽形态和冲刷河道的重要作用,研究未来黄河汛期水沙条件变化情况下,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规律,提高河道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调控洪水和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措施和代价。3.黄河河口适度规模湿地淡水需水量研究研究河口湿地典型生物群落发育和更替的时空需水过程与强度,计算不同湿地规模和生态容载量下的需水量,提出维持河口适度规模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的低限淡水量和季节分布。4.维持黄河河口近海生态平衡的最小需水量研究重点研究黄河淡水补给与近海区域生态平衡的关系,提出有利于近海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黄河最小入海水量和季节分布。5.不同功能需水量的迭代耦合关系研究根据维持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的需水量和时空分布,进行迭代耦合,提出不同河段在不同时段能基本满足河流功能的需水量和过程。三、保障黄河河道生命的水沙调控关键技术研究1.提高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挖潜:节水治污、洪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合理水价、统一调度,经济结构调整等。调水:西线南水北调增加黄河供水量,中、东线南水北调置换黄河下游引黄用水和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的可行性研究;引江济渭等的可行性研究。根据不同水平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水量预测、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维持黄河河道生命的需水量及过程,采用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技术,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供决策参考。2.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根据未来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泥沙运动机理,水库及河道泥沙冲淤演变趋势,考虑河道整治、滩区和河口治理措施、干流梯级控制性工程的开发、中游大规模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的影响,充分发挥好“拦、排、放、调、挖”等处理和利用泥沙的作用,并研究谋求黄河河床不抬高,长治久安的治沙思路和其他重大措施的可行性。3.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运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水库异重流排沙、大水相机降水冲刷、逐步抬高水位拦粗排细、调水调沙、防洪调度等运用方式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以防洪减淤为主的综合利用效益。4.有效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技术及其减沙效果研究实行退耕还林(草)休牧,利用自然力量恢复植被。沟道坝系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研究沟道坝系的合理布局和相对平衡的关系,拦沙效益,评价指标和筑坝技术,坝地可持续利用技术�坡耕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5.南水北调工程增加黄河汛期水量的技术途径研究汛期水量减少是造成下游河槽严重淤积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研究给这两个河段增加汛期水量,特别是增加汛期中小洪水的量级和频次的可行性和措施。6.黄河水沙演进数学模拟技术开发黄河中下游河道二维水沙演进数学模型和水库水沙演进数学模型,用以研究黄河水沙运动规律、预测变化趋势,优选黄河水沙调控技术。

你的问题有点笼统,不同类型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 对于阁下的问题,我只能这么回答: ①内容纲要: 导论 为什么要写作与发表 规范性写作 大学学术写作 写作类型 论文之策划 写作的基本原则

1、加强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2、防御水旱灾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加强河道管理,维护沿岸居民安全4、依法防洪,科学防洪,全民防洪5、防洪责任重于泰山,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6、依法防御山洪,构建平安北湖7、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8、普及防洪避灾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9、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10、预防为主,安全第一11、加强洪水管理,保障防洪安全12、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13、依法清除行洪障碍,保障河道防洪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8年大水以来,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洪保安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大江大河堤防加高加固、河道疏浚与整治、控制性水库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大江大河主要防洪河段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目前,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75万公里,保护人口13亿,保护耕地4万千公顷和100多个大中城市;修建水库5万多座,总库容5624亿立方米;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设立了97处重点蓄滞洪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蓄洪总容积1000多亿立方米;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水系进行了疏浚、整治,扩大了淮河和海河入海通道。长江中下游3900多公里干流堤防和黄河下游近千公里堤防基本达到了规划标准;治淮骨干工程大部分已完成,临淮岗控制枢纽正在建设;太湖治理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海河、松花江干堤普遍加高加固。长江三峡工程已开始发挥效益,黄河小浪底、海河密云和官厅、松花江尼尔基、辽河大伙房、珠江飞来峡等一大批防洪为主的控制性枢纽相继建成,发挥防洪功能。长江、黄河等中下游崩岸治理、河势控制工程有效稳定了河势;荆江、杜家台等分洪工程有效保证了武汉等重要防洪目标的安全。 经过多年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我国主要江河重要河段和重要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均有较大程度提高。总体来讲,目前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沿海重点地区基本具备防御12级台风的能力。据分析,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估算,1949年至2005年全国七大江河以及太湖流域防洪减灾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万亿元,是建国以来防洪投入资金的10倍以上。(国家防办提供)

现代防洪体系建设论文题目大全

论文题目如下:1、高校大学生创业分类指导体系研究。2、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与指导。3、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业指导与服务。4、环境经济学视域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5、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6、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7、浅议创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8、开创现代高校就业指导新局面——大学生创业教育浅析。9、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10、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体系的构建。11、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工作相关思考。12、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导的社会参与研究。13、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14、当代大学生创业动因及创业指导教育策略探讨。15、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模式探讨。16、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新途径与新方法探索研究。17、从创业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指导大学生创业。18、浅议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指导。19、指导印刷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训练有感。20、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导向及指导研究。

建议你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下载几篇文章,可以 提取里面有价值的信息,怎么说也能整到2000字吧

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防洪事业成绩巨大,防洪减灾效益显著。目前各主要江河基本上形成了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或分洪河道为主体的拦、排、滞、分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整修加固堤防。全国已建江河堤防总长27万公里 ,保护耕地近3 960万公顷,保护人口66亿人。(2) 修建了大量的水库工程。已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5 120座,总库容近5 184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约占总库容的1/4),其中大型水库420座,总库容3 842亿立方米,这些水库在防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2001年《中国水利年鉴》统计) 。(3) 疏浚整治河道及开辟排洪入海出路。如海河流域扩建、开辟子牙新河、滏阳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漳卫新河等,开挖疏浚了各河分流入海的河道,改变了各河流的洪水汇集于天津入海的局面;淮河流域扩大了入江水道(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新河等,增大了排水入海的能力。(4) 建设分蓄洪工程。至1995年底,在主要江河上开辟了行、分、蓄洪区86处,可分蓄洪量1 200多亿立方米 。此外,已建成机电排灌容量3 924万千瓦,全国易涝面积有 2 440万公顷, 已治理约2 010万公顷;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63万平方公里,已治理9万平方公里。 上述防洪工程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几次大洪水的防洪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举例如下:(1)在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中,荆江分洪区 (1952年兴建) 对确保荆江大堤的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减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2)黄河大堤和东平湖分洪区在1958年黄河大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3)在1963年海河流域大洪水中,之前兴建的10多座大、中型水库配合白洋淀等一批蓄洪区联合运用,对保护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4)在1954年和1991年的淮河流域大洪水中,其上中游修建的水库和分蓄洪区发挥了重要作用。(5)在黄河流域,由于大规模的堤防和分蓄洪区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从未发生过决口。

关键词 城市防洪规划 防洪应急预案 防洪减灾技术 措施武汉市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是长江中游的一座特大中心城市,和长江流域其他众多城市一样,发达的水系和多雨的气候特征,使武汉市的历史成为一部得益于水而又忧于水患的历史。’98年大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投入大量资金,下决心治理长江水患,为沿江城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创造了空前的大好机遇。随着城市建设多功能、高品位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显得尤为重要,围绕水安全、水环境的建设日益深入,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已形成共识。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武汉市积极调整思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沿江景观带,实施立体绿化,修筑堤顶道路,整治堤防滩涂,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拓宽投资空间的目的,在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上形成了新的思路。 一、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同时,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将进一步推动防洪工程的建设。堤防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打造长江沿岸的铁堤铜墙,抵御洪水肆虐,将使城市更安全。同时,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城市防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堤防建设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促进城市亲水环境建设,凸现滨江特色,丰富水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景观新靓点,将极大地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位,使之更具魅力和引力,将进一步增强各方投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创造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2.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通过防洪工程建设,实施环境创新战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防洪工程建设,必将进一步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环境,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巨大的投资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内需的有力支撑,大规模的堤防整险加固建设,可解决众多人的短期就业问题,刺激砂、石、水泥、钢筋等建材市场的发展。移民拆迁,使部分人摆脱洪水的直接威胁,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产、生活水平。随着防洪工程建设的推进,历史上的险点逐步变为景点,环绕城市沿江景观带逐渐形成,必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防洪工程将成为一笔巨大的良性资产,为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发挥持久的作用。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创造条件防洪工程具有滨水的特点,它为突出城市滨江特色提供了空间和条件。同时,为了更好的突出城市滨江特色,要求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更加体现城市特色的展示和扩张,防洪工程不应仅仅成为城市防治水患的记录,也应在除水害的基础上,充分弘扬城市亲水特色。因此,很有必要改变旧有的只注重防洪效益的防洪工程建设模式,将防洪工程建设本身与改善城市滨江环境密切结合起来,开发新型堤防的多功能性。它首先要求我们更新观念,防洪工程建设必须要同时兼顾保障功能、防洪效益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变防洪工程的单一性为多功能性,力求在工程建设及施工中考虑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考虑城市景观建设,讲究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也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才有可能下大决心一改江滩旧貌,解决乱搭乱盖等历史遗留问题,综合规划进行江滩整治,凸现城市的滨江特色。武汉市堤防长达800km,岸线长,滩地宽。但由于常年的洪枯水位差均在10m以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江滩裸露、杂草、钉螺滋生,乱堆、乱放、乱倒严重,加之占滩者各自为政,致使岸滩杂乱无章,既影响行洪,又破坏了自然景观,与欣欣向荣、日臻美化的市区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在新的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必然要求防洪工程建设与环境创新紧密联系。防洪工程建设,为改善滨江环境,突出滨江特色提供了可能。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城市环境创新�要求城市文化要有更丰富的精神内容。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前所未有的投资形成的城市堤防,将无不打上城市文化的烙印。防洪工程,必将折射出城市历史文化特点。长期以来,武汉人民在与水相搏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抗洪文化。体现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敢于挑战的拼搏精神。’98年抗洪就是一次集中体现。千军万马战大洪,誓与大堤共存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得以升华。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强大凝聚力和人民群众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把这种精神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就是要形成像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那样的防洪工程,处处蕴含抗洪文化的真谛,通过今昔对比,充分展现抗洪文化的历史演变,成为抗洪精神的教育基地。二、全面打造城市新型堤防,努力挖掘滨江环境的综合功能1.凸现滨江特色,开发景观功能城市沿江的滩地,是可利用的一项重要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利用,就能与城市堤防建设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形成服务于民的亲水景观带。近几年来,武汉市对两江四岸的江滩进行综合整治,完善了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充分利用两桥呼应、龟蛇对峙、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景观优势,建成龙王庙、南岸嘴、汉阳门、月亮湾等一批江城景观品牌,形成滨江特色突出的高起点、高品位的城市中心景观区。特别是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开了我市堤防景观建设的先河。南、北两岸总面积达2万M2的驳岸平台,成为人们观江休闲的好去处,两江交汇,龟蛇锁大江的城市景观一览无遗。龙王庙由险点变为景点,已成为我市著名的旅游品牌。在加强重要险点抗洪工程建设的同时,我市以点带面,沿两江四岸开发水文化景观。我市青山地区为重工业基地,游乐场所明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利用临江优势,进行青山临江公园建设。结合堤外防浪平台建设,沿堤新辟出12HM2公共休闲游乐用地,布置一些游乐设施,成为青山地区居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启动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7007M,拆迁阻水建筑23万M2,结合河道疏浚,整理出宽100~200M的江滩景观平台,平台面积114.62万M2。平台以大面积的绿化和滨江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为主,满足市民活动需要。工程总投资3.8亿元,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长1.04KM,于2002年10月1日竣工开放,国庆期间,共接纳游人120余万人,已成为市民最佳的休闲亲水空间。第二、三期工程正在继续进行,规划绿地面积100万M2,分别以体育娱乐活动场地和生态林带为主,全部工程计划在“十五”期间完成。汉口江滩防洪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立足于防汛、行洪,突出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思想,注重文化品位,注意与汉口滨江区的历史建筑、堤内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市民在中心城区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和亲水活动场所。在启动长江两岸水文化景观建设的同时,还即将启动汉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计划对两岸30KM的堤岸进行综合治理,拆除江滩阻水建筑,修筑亲水平台和游览观江带,改造、美化堤防前后戗台,绿化江滩,从而提高城市堤防的综合功能,改善汉江水环境,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滨水休闲空间。实践证明,在推动防洪工程建设中,结合环境创新,合理整治利用江滩,可凸现城市滨江特色。 论文抓住机遇着力推进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协调发展来自66WENCOM免费论文网CxS `^{@OqkRc7hRzB=+G yC:17yjJ+T论文格式/L)9L�k+F]vIIZ �dfml L? l2.实施立体绿化,发挥生态功能以往,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生态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这一要求,同时也满足了防洪工程不允许存在阻水物及泄洪的要求。另外,经过绿化后的城市防洪工程,不仅能发挥强大的生态功能,其本身也成为赏心悦目的一道景观。我市以每年30余万株的速度发展堤内护林、堤外防浪林,市区防护林木已达150余万株,堤身草皮5000万M2,大大改善了堤防面貌,形成了两条环绕市区的绿色长廊。引进鹅绒草、牵牛花、扬州红等具有观赏性的花卉、苗木,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窗口堤段30KM,同时兴建堤防小景点40余处,收到很好的美化效果,堤防面貌焕然一新。在江岸、江汉�口、汉阳、武昌、青山等城区繁华地段40余KM的堤防上,种植女贞、黄扬、金柏、紫薇、一串红等20余种观赏苗木、花卉50余万株,防水墙立体绿化达35KM。计划在2~3年内沿堤再植树230万株,增加绿化面积1700万M2。两江四岸全部披上绿装,将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武汉市更绿更美。因此,对防洪工程实施立体绿化,不仅符合城市环境创新的要求,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生态效益,造福城市人民。3.修筑堤顶道路,扩展市政功能防洪工程建设中修筑的大堤,其本身就是一条天然的道路,随着堤防的延伸而不断延伸。在堤顶修筑道路不仅不影响堤防防洪的功能,还充分发掘了堤防延伸的特点,是对防洪工程更加有效的利用,使堤防所到之处,无需再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修筑道路,是对资源的节约。近年武汉市长江、汉江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设,促使总长达300KM的高标准的堤顶道路建成。堤顶道路与市区道路相连接,实现了城乡互通,总体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堤顶道路就是沿堤乡村经济起飞之路、发展之路,它必将对沿堤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道路的延伸以及新型堤防的建设,改善了沿堤的环境,带动了沿岸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使沿江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对沿江经济带的逐渐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修筑堤顶道路,是对防洪工程的另一种功能的发掘,它不仅合理开发了资源,也节约了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4.利用堤防滩涂,发掘产业功能堤防建设向来是一项纯公益性的事业,防洪工程除了直接发挥防洪效益,间接发挥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外,很难将它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对堤防滩涂的合理开发利用,就能直接发挥经济效益。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科学利用堤防建设资源,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利用禁脚地发展经济林,在3000万m2的堤防禁脚地上种植了130万株林木,其中60万株已成材,林木蓄积量约为5.13万m3。堤防林木树种较多,除大面积速生意杨外,还有水杉、落叶松、杨树、桃树、梨树、银杏等树种,均有较高经济价值。1999年以来,全市堤防林木更新约100余万株,林木更新量约1万m3,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堤防苗圃以培育观赏苗木和花卉为主,在满足堤防自身绿化、美化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武昌、青山、汉阳等地堤防共有马尼拉草皮种植基地30万m2,亦可用于更新堤防植被,并同时有偿服务社会。多功能箱式防水墙的建设,为发展商贸、服务等产业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共开发各类商业经营门面8000余m2,使原本沉寂的堤防沿线增添了商业生机,并为城市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因此,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种与防洪工程相关的资源,就能发掘产业功能,发挥直接的经济效益。将防洪工程与环境创新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开发了防洪工程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全方位、多渠道的发掘了防洪工程建设的多项功能,不仅打造了新型堤防,也是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有益而成功的尝试。三、促进城市防洪工程与滨江环境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1.正确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根本点是为了防洪保安,因此,在处理防洪保安与环境改造的关系时,必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环境改造。在对环境改造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防洪保安的先决条件,服从防洪保安的要求,切不可本末倒置。同时,环境改造也是对防洪工程在功能上的延伸和补充,环境改造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工程效益的关系城市防洪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因此,在进行规划建设时,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充分考虑工程建成后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服从长江流域总体规划。在规划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必须统筹兼顾,全方位考虑各项工程效益的发挥,既要有创新的思想,更要坚持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建设时,时刻牢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好的规划建设是发挥工程效益的先决条件,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又是规划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两者有机结合,就能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多方位功能,促进城市环境创新。3.正确处理堤防建设与维护管养的关系一笔丰厚的优良资产形成后,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并永续利用,必须要有适应新形势的管理体制予以保障。堤防设施的维护管养至关重要。堤防建设发挥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都必须靠维护保养来持久发挥作用,这是防洪安全的需要,也是环境创新战略的需要。要科学运用市场经济的机制,探索和建立新的堤防设施管养体制,强化职能,科学管理,才能实现堤防设施持久地发挥效益。武汉市作为长江中游的滨江大城市,将努力抓住新《水法》颁布的机遇,在长江流域综合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着力推进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环境创新协调发展,为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不懈奋斗。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为此,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一、变化环境下的黄河流域产水产沙情势分析1.黄河兰州以上地区径流变异原因分析黄河兰州以上是流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区,多年平均(1950~2001年)天然径流量332亿m3。1986年以来仅为295亿m3,比1985年以前的年均值减少15.5%,而同期降雨仅减少2.9%,其中1997年以来减少22.2%,而同期降雨反而增加了4.5%,变化原因不清。 2.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等对地表径流的影响黄河中游的渭河和汾河,近五六年降雨减少14%,但实测径流量却减少了40%~50%;伊洛河和沁河近10年降雨比五六十年代减少11%~15%,但实测径流却减少了60%~70%。这些重点产水支流的径流量减少,势必影响全河水资源的供需形势。通过对典型支流地表水—地下水—降雨的循环过程研究,摸清地下水开发和雨水截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3.水保措施对入黄径流泥沙的影响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植被的耗水规律、耗水量和沟道坝系工程的蓄水拦沙能力的研究,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自然修复等措施的基本耗水量、减蚀拦沙能力和发展趋势。4.水利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调节程度和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下游洪水来源区大中型水利工程对洪水量级和过程的调节程度,预测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包括普通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变化趋势。5.气候变化对黄河中游径流量的影响以上5个专题研究内容基本概括了影响黄河水沙变化的基本因素,地域上覆盖了黄河产流产沙区的90%,将回答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未来黄河产流产沙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关键词:黄河治理,科技发展规划,水沙调控二、维持黄河河流生命需水量的研究1.维持黄河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提出河流各项基本功能(排洪输沙、水质、生态、供水)的概念,基本因子,维持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和方法。2.维持黄河下游河槽基本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研究洪水期流量具有塑造河槽形态和冲刷河道的重要作用,研究未来黄河汛期水沙条件变化情况下,下游河道的冲淤演变规律,提高河道排洪输沙功能的水沙过程,利用水利枢纽工程调控洪水和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措施和代价。3.黄河河口适度规模湿地淡水需水量研究研究河口湿地典型生物群落发育和更替的时空需水过程与强度,计算不同湿地规模和生态容载量下的需水量,提出维持河口适度规模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的低限淡水量和季节分布。4.维持黄河河口近海生态平衡的最小需水量研究重点研究黄河淡水补给与近海区域生态平衡的关系,提出有利于近海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黄河最小入海水量和季节分布。5.不同功能需水量的迭代耦合关系研究根据维持河流各项基本功能的需水量和时空分布,进行迭代耦合,提出不同河段在不同时段能基本满足河流功能的需水量和过程。三、保障黄河河道生命的水沙调控关键技术研究1.提高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挖潜:节水治污、洪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合理水价、统一调度,经济结构调整等。调水:西线南水北调增加黄河供水量,中、东线南水北调置换黄河下游引黄用水和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的可行性研究;引江济渭等的可行性研究。根据不同水平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水量预测、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维持黄河河道生命的需水量及过程,采用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技术,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提出科学的对策措施,供决策参考。2.处理和利用黄河泥沙的途径和技术研究根据未来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泥沙运动机理,水库及河道泥沙冲淤演变趋势,考虑河道整治、滩区和河口治理措施、干流梯级控制性工程的开发、中游大规模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等的影响,充分发挥好“拦、排、放、调、挖”等处理和利用泥沙的作用,并研究谋求黄河河床不抬高,长治久安的治沙思路和其他重大措施的可行性。3.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运用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水库异重流排沙、大水相机降水冲刷、逐步抬高水位拦粗排细、调水调沙、防洪调度等运用方式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以防洪减淤为主的综合利用效益。4.有效遏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技术及其减沙效果研究实行退耕还林(草)休牧,利用自然力量恢复植被。沟道坝系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研究沟道坝系的合理布局和相对平衡的关系,拦沙效益,评价指标和筑坝技术,坝地可持续利用技术�坡耕地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5.南水北调工程增加黄河汛期水量的技术途径研究汛期水量减少是造成下游河槽严重淤积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研究给这两个河段增加汛期水量,特别是增加汛期中小洪水的量级和频次的可行性和措施。6.黄河水沙演进数学模拟技术开发黄河中下游河道二维水沙演进数学模型和水库水沙演进数学模型,用以研究黄河水沙运动规律、预测变化趋势,优选黄河水沙调控技术。

现代防洪体系建设论文摘要怎么写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题记】简单的来讲,论文摘要就是整篇文章和浓缩预览,它被排放在论文的首要位置。论文摘要是文章的灵魂,很多老师审稿时没有时间查看论文正文内容,往往是通过文章的摘要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层次,因此,写好论文摘要无比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非常简单的论文摘要写作方法,让你一分钟看懂哦!摘要主要要包括论文的六个要素,即: 题目 目的 方法 结果 结论 关键字提示各位同学,上面6个要素,缺一不可,一篇好的论文全看摘要文字的浓缩水平,切记,切记!一般学术期刊小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硕士和博士的毕业论文摘要控制在1000字以内。提示各位同学,摘要文字切莫冗繁拖沓,直抒胸臆即可,千万不能为了凑字数而是降低整篇文章的层次,比喻一下,整篇论文是一个人的话,摘要就是人的脸面,可千万不能打脸哦!有论文需要的童鞋关注公众号哲匠文案设计

你的问题有点笼统,不同类型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 对于阁下的问题,我只能这么回答: ①内容纲要: 导论 为什么要写作与发表 规范性写作 大学学术写作 写作类型 论文之策划 写作的基本原则

我们为何要写摘要?它的目的为何?简而言之,摘要的目的就是简单的讨论这篇文章让读者更容易的了解这篇文。它能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搭起一条桥梁。当您搜索信息时,您无法一下阅读整篇文章,因此,您大概只会阅览下摘要。如果你认真的分配和使用你的时间去阅读摘要,就能避免花费大量金钱去购买你不需要的论文。而这也是为何要写摘要的原因。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下摘要。最常见的摘要有两种。通常期刊会要求你提供“结构式的摘要”,我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摘要,因为它能清楚的分开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非常简单,明了和有用!读者能了解方法、结果、和结论。这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不是结构式摘要,你需要在每个章节平均论述摘要。你需要在介绍章节时提供你的论文资讯、方法、结果和结论。或者你需要从各章节拮取重要的资讯。事实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许多学者在摘要中过分描述重点,因此它缺乏平均描述每个论文章节。注意,文献通常只会出现在内文,而不是摘要,所以避免将文献放在摘要里。有些摘要太长又太多,标准的摘要通常只有150到250字。我看过有些人写到500字,摘要必须要少于那个字数。而且最常见的错误,是直接常常从内文复制粘贴上。这也是我为何在修改文章时,常看到摘要跟介绍是一样的。这会让读者感到:哎?怎么摘要和介绍是一样的!这对读者来说是很奇怪的,千万不要这么做。原文链接:如何写好论文摘要:研究人员不得不知的小秘诀

现代防洪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8年大水以来,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防洪保安的要求,大力开展了大江大河堤防加高加固、河道疏浚与整治、控制性水库和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大江大河主要防洪河段防洪能力明显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目前,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75万公里,保护人口13亿,保护耕地4万千公顷和100多个大中城市;修建水库5万多座,总库容5624亿立方米;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设立了97处重点蓄滞洪区,总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蓄洪总容积1000多亿立方米;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水系进行了疏浚、整治,扩大了淮河和海河入海通道。长江中下游3900多公里干流堤防和黄河下游近千公里堤防基本达到了规划标准;治淮骨干工程大部分已完成,临淮岗控制枢纽正在建设;太湖治理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并发挥效益,海河、松花江干堤普遍加高加固。长江三峡工程已开始发挥效益,黄河小浪底、海河密云和官厅、松花江尼尔基、辽河大伙房、珠江飞来峡等一大批防洪为主的控制性枢纽相继建成,发挥防洪功能。长江、黄河等中下游崩岸治理、河势控制工程有效稳定了河势;荆江、杜家台等分洪工程有效保证了武汉等重要防洪目标的安全。 经过多年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我国主要江河重要河段和重要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均有较大程度提高。总体来讲,目前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沿海重点地区基本具备防御12级台风的能力。据分析,按照2000年不变价格估算,1949年至2005年全国七大江河以及太湖流域防洪减灾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万亿元,是建国以来防洪投入资金的10倍以上。(国家防办提供)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呀,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但是,你知道吗?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数字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水很重要,水也很普通。你看,波澜壮阔的大海,碧波荡漾的湖水,潺潺流淌的溪水;一阵绵绵细雨,一场倾盆大雨。遍眼之处都是水,多得让人感到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多得让人可以随时忘记,随时丢弃,不存一丝怜惜。你听,“丁冬,丁冬……”那是什么声音?哦,是水龙头在抽泣,谁粗心的没把水龙头拧紧就自个儿乐去了。“哗哗哗……哗哗哗……”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爸爸在刷牙,他刷完一口牙,自来水积满了一脸盆,然后随手把滑塞一按,咕咚咕咚全冲到下水道去了。爸爸呀,你怎么不先给水龙头关一下,这么多水白白流走了,难道你一点儿也不心疼?生活中像我爸爸这样浪费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用过量水洗车,洗车水未循环使用;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洗衣机;用自来水冲洗道路;在公共浴室洗完澡后“人离水未关”;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水呀,在人们的手指逢间悄悄流走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谁也不陌生,可我说一滴水也同样重要,大家肯定会嗤之以鼻,别说一滴水,一杯水、一盆水都看不上眼。可你曾算过,要是我们中国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就是13亿滴水,也就是1300升水,那么一年可以节约474500升水,它可以让一片荒原变成绿地。多么触目惊心的一个数字啊,我们怎能任意地浪费每一滴水呢?我真想大声地疾呼,让我们节约每一滴水吧,我们只有节约每一滴水,植物才会苍翠,空气才会清新,天空才会蔚蓝……水,生命之源。我们人类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水资源,人才有生存的绿洲。一则公益广告说得好:如果我们不珍惜每一滴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 来吧,伙伴们!为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加入节水行列吧!

实时天气、水雨情、台风路径、预警等信息,可以在百度App搜索【防汛服务】,点击进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提供的防汛服务,为你提供汛情实时最新进展,助你科学防汛。    输入防汛服务,点击搜索。点击防汛服务。即可进入防汛服务专区,为你提供汛情实时最新进展,助你科学防汛。

Cherish the water Good afternoon!my dear ladies and gentalman!today,I am glad to stand here to give you a speech and thank you giving me such a chance,I will not disappoint we all know that we can not live without water,although there is much water on the earth, but the water which we can drink ,it is very litte It just occunt for thirty percent ,the other seventy percent is and the seventeen percent of the thirty percent is on the north pole and south pole's so we can't drink it maybe someone will ask me why we don't drink the seawater ? there is much seawater on the earth ,isn't there?Yes,I have to admit that is truth,but do you know why we can't drink the seawater? Because the seawater include much poisonous thing and saltcontant it's bad for our Now, because humankind built a lot of fictory on the earth, it made the water became yellow from green and the sky became grey from blue, the north pole and south pole's glancier has began to thaw,and the sealelvel and temperature has razen when I was a child , there is a river in my hometown, at that time ,there are many frogs and fishs in the river ,when spring come ,many frogs sang songs onthe bank ,many children swam in the river, it made the river full of vim but now it has chenged , it became dirty and smelly,fishs and frogs disappear from this river ,it just leave much rabbish and weast-products in the accroding to this rivers experence ,I think if we don't control it we will distroy maybe someone will laugh at me and think I say frighting thing just to cause alarm,but we all know that the weather is more and more hot and arid,many river has began to dried-up, and many place became so, ladies and gentalman, we must cherish the water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or it will do harm to thanks for listening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