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片素材集

发布时间:2024-07-17 20:49:00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片素材集

1、《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第一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2、《日本十首相?罚ǎ?鞅啵???匠霭嫔纾?001年3、《东北亚传统国际体系的变迁》,(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演讲系列》(第一作者)台北易风格数位快印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4《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主编),正中书局,2003年5、《北京大学与韩国三o一独立运动》,(第一作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主要论文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史学,《世界历史?明治维新的再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作者)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对日本之影响,《日本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对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作者)明治初年“文明开化”运动中的三大矛盾,《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倒幕狂飚高衫晋作 ,《日本历史风云人物评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戊辰战争的日本民族性格 , 《日本学》第1辑,1989年3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五条誓文若干用语义析,《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经纶”考辨,《北大学报》1990年第3期构筑明治维新研究的新框架 ,《日本学刊》1990年第2期关于天武朝历史的标新之作, 《日本学》1990年第2期评《高松冢被葬者考》, 日本《历史研究》1990年第4号福泽谕吉中国观变迁述评,?? 《日本学》1991年第3辑高屋建瓴,涵盖古今――谈《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北大学报》1992年第2期江户、明治时期武士道异同刍议?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93年武士道精神与明治时期的日本现代化,《各国现代化进程异同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中日民间赐福神异同比较,《中日民俗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3年未雨绸缪:江户时代经世学派对近代日本世界战略的先期探索,《北大史学》第1辑,1993年试论戊辰战争对明治维新的推动作用 《日本学》第4辑,1995年5月渤海国与遣唐使,《日本学》第七辑 1996年1月经济发展与中韩关系,韩国汉阳大学《思考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6年8月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格局与中日关系,《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韩关系的发展 《韩国学论文集》第6辑1997年9月韩国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大连港的历史与现状,环日本海研究年报》1999年第3号战后日本首相与中日首脑外交 ,《中日关系史研究》1999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与加耶国,韩国金海市《第五届加耶史学术会议? 加耶的对外交涉论文集》1999年10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日本学论坛》,1989年第1期韩国“三一”独立运动的再评价,《中韩抗日爱国运动研究论文集》1999年10月自主性与旧韩末近代化改革述论,《韩国学论文集》第7辑1998年9月中国第二代日本史研究者的探索与贡献——沈仁安著《日本史研究序说》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日本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人才培养体制比较研究 《大阪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学术交流报告集》2003年3月东北亚学的兴起与学者的责任 日本大阪法经大学《东亚研究》2000年第6号古代东北亚国际体系概论,《日本海论丛》2000年4月北大师生与韩国“三一独立运动”,《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中国的韩国史研究综述,《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怀周一良先生,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第12期“九一八”事变30周年祭,日本《赤旗报》(AKAHATA)2001年9月20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亚区域意识,《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2001年10月中日关系正常化30年评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朝鲜宣布核计划的意图,韩国《中央日报》2002年10月18日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北京日报》2002年11月28日朝鲜核危机评述,韩国《中央日报》2003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韩人抗日武装斗争,《韩国学论文集》2002年第10辑(03年2月)朝鲜半岛核危机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2期这样的时势造就了金大中,《世界知识》2003年第3期明治初期武士阶级改造述论,《“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03年5月日本德川时代史研究丛书序言,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大学东北亚史研究丛书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关于大院君改革再评价的几点宏观思考,《东北亚历史的诸问题――洪钟铋退休纪念论文集》,白山出版社,2003年10月西学、兰学与北学的演化及其历史影响,《韩国学论文集》第11辑,03·12东北亚国际格局:“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亚太研究论丛》,2004年3月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视野下的中韩联合抗日斗争,《“民族统一战线与中韩联合抗日斗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4月韩末诸改革外力的介入与韩国君臣的对应――以光武改革为中心,《韩国学论文集》第12集,2004年5月论联合政府――有关新中国建设理论的全面表述,《抗战建国理想与东北亚国家的改革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恩仇分明的民族/狂热与理智并存,《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朝美修好通商条约》与《中朝商民水路贸易章程》的订立及其异同比较,《韩国学论文集》第13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0世纪90年代东北亚国家的海洋开发圈构想的回顾,《第11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资料集CSCE XI:东亚区域的经济整合》,日本东亚经济论坛、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2005年12月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东亚》(日),2005年11月号从性别角度研究日本侵略战争,《光明日报》,2005年8月4日战后日韩经济开发进程与“奥林匹克现象”,《韩国学论文集》第14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南开园里 躬耕不已——读《躬耕集》,《日本学》第13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关于新世纪东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抗战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6年8月福泽谕吉文明论视角下的对华观及其影响,《亚太研究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历史悠久的中韩(朝)文化交流(东北亚部分),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6月日本――固执岛国的动感文化,《中华遗产》第18期,2007年4月21世纪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框架,《驹泽史学》第68号,2007年3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北亚国家与佛教的传播――接受异质文化的特征,(日本)铃木靖民编:《古代日本的异文化交流》,勉诚出版社,2008年2月近世东北亚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朱子学,《日本学》第14辑,2008年4月

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保尔被老师神甫赶出学校后,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他与冬妮亚结为朋友。他在装配工朱赫来的引导下,懂得了布尔什维克是为穷人争取解放的革命政党。他依依不舍得告别了冬妮亚,逃离了家乡,加入了红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每况俞下,右腿变成残废,脊椎骨的暗伤也越来越严重,最后终于瘫痪了。但他并没有不此而沮丧,而且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写作生涯,从此有新生活的良好开端。感受: 我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侵扰和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他时刻都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有一次不幸染上了伤寒,他凭他那坚强的毅力,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了,重新义无反顾地走向火热的工作岗位。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片素材

季羡林 - 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古文字学家、印度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散文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对印度中世纪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和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均有开创意义;在文学方面,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散文作品有《季羡林散文集》等。季羡林 - 人物生平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时,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翻译家董秋芳。(季羡林曾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1930年,19岁时,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942年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据季老自己介绍,这是他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季老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季羡林 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 (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 (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散文《背影》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共24卷。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南亚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于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 - 家庭成员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也使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季老婚后,1933年先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季羡林曾经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季羡林这一走就是十一年。这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老祖(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1995年,季羡林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在父亲左右。家里的其他成员季羡林家曾经雇过一个从安徽来的年轻女孩子当小时工,她姓杨,是一个十分温顺、诚实、少言寡语的女孩子。小杨背上曾长了一个疮,后来在季羡林婶母的医治下得以痊愈。小杨离开北京回到安徽老家以后,还经常给季羡林一家来信,毕生难忘季家的这段恩情。特殊的家庭成员季羡林的家庭成员,除了的人以外,还有几只猫。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虎子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季羡林 - 学术成就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季羡林 - 个人理念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 - 人物评价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温家宝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季羡林 - 经典著作著作书目《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出版社《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天竺心影》 (散文集)1980,百花《季羡林选集》 (散文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朗润集》 (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牛棚杂忆》、《印度简史》 、《现代佛学大系》《敦煌学大辞典》 、《大唐西域记校注》 等主要著作《〈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年)等。《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化研究》 、《禅与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议论集》 、《世界文化史知识》 等。散文随笔:《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 《朗润园随笔》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病塌杂记》 《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等。主要译著《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季羡林 - 荣获人物奖2006年,季羡林荣获感动中国人物奖,时年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颁奖辞: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扩展资料: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季羡林

季羡林(1911-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专业特长及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研究和中国海洋史研究,专长于中国传统对外政策和涉外制度研究、中国与周邻国家关系史研究,明清王朝海洋政策和海外贸易研究。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儒家文明与中韩关系研究》,韩国学术振兴财团项目,2007-2009;2.《清史·邦交志》(上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体工程项目,2005-2010年;3.《唐代新罗侨民研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2003-2005;4.《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4年;5.《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演变研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1997-1999;6.《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第一卷),外交部科研项目,1996-1998年;7.《明代海外交通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93-1995年;9.《清前期对外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学科博士点基金项目,1992-1994年;10.《闭关与开放: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89-1991年。著作与教材:《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2.《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3.《山东半岛与中韩交流》,香港出版社,2007年;4.《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8.《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9.《“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中韩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11.《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12.《中国海外交通史》,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1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4.《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主要论文:(一)中国传统对外政策与涉外制度研究论文:《海外穆斯林商人与明朝海外交通政策》,《文史哲》2007年第1期;《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文史哲》2005年第3期;《澳门问题与乾隆限关政策》,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季号;《清初“海禁”期间海外贸易政策考》,《文史》2004年第4期;《明与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论明朝月港开放的局限性》,《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论宣德至弘治时期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试论明成祖的对外政策》,《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论明太祖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失败》,《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清朝体制与对西方的被动应战》,《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论明代市舶司制度的演变》,《文史哲》1986年第2期;《明初海防与郑和下西洋》,《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夷官”与“逃民”:明朝对于海外国家华人使节的反应》,载于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二)中韩关系史领域研究论文:《字小与国家利益:对于明朝就朝鲜壬辰倭乱所做反应过程的透视》,《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许国出使朝鲜与东国士庶交谊》,《中国与韩国----崔韶子教授退职纪念论文集》,韩国太阳社出版社2005年;《“既在人间世,万事担双肩”----申圭植汉文诗歌作品初探》,金俊烨、石源华主编:《申圭植·闵弼镐与韩中关系》,韩国罗南出版社2003年4月版;《论唐代山东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兼论高句丽遗民与新罗侨民的敌对意识问题》,韩国《东国史学》第37辑(2002年12月);《重陪鹓鹭更何年?---朝鲜李珥出使明朝诗歌初探》,《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明清时代的朝鲜使节与中国记闻》,《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2期;《偰长寿与高丽、朝鲜王朝的对明外交》,杭州大学《韩国传统文化·历史卷》,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论17—19世纪朝鲜王朝的清朝观演变》,台北《韩国学报》第16期(2000年6月);《拒“理”与受“器”:论朝鲜王朝对早期汉译西学的反应》,澳门《文化杂志》第32期(1997年秋季);《明初与朝鲜海上交通考》,《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1期;《分裂时代的外交竞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韩关系述评》,韩国《东亚研究》第32辑(1996年12月);《论唐代的新罗侨民社区》,《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论唐代与新罗的文化交流》,《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缔约开放》,《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论高丽王朝对中国典制文化的吸收问题》,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八辑;《入唐新罗人与唐罗文化交流》,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五辑;《礼义观与现实冲突----李朝政府对于清初漂流海商政策波动的研究》,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唐代对外开放政策与唐罗关系》,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三辑。(三)中日关系史与中西关系史领域研究论文:《宋朝与丽日两国的民间交往与汉文化传播----高丽与日本接受宋文化的比较》,《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2.《壬辰倭乱时期の明王朝と朝鲜の对日外交》(日文),仲尾宏(日本)主编:《朝鲜义僧将·松云大师と德川家康》,日本东京明石书店2002年7月;3.《澳门模式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4.《英国的“港脚贸易”与广州》,载于《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5.《明朝对日政策与日本使节的争贡事件,》载于《明史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6.《英国散商对华贸易的发展与鸦片战争》,载于《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150周年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7.《胡惟庸通倭问题辨析》,《安徽史学》1990年第1期。(四)中外关系史一般问题与中国海洋史领域论文:《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2.《宋朝州府涉外权力的增强与东亚贸易的扩张----以市舶司为中心》,《东アジアと日本》,日本九州大学出版部2007年;3.《论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特点》,《文史哲》2000年第4期;4.《晚明社会人身依附关系与社会思潮的演进》,韩国《东洋学研究》第4辑(1998年6月);5.《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6.《也论清前期的海外贸易----与黄启臣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7.《明代海防与海外贸易----明朝闭关与开放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8月版;8.《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市场》,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编:《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9.《明朝后期筹海过程考论》,《海交史研究》1990年第1期;10.《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中外界限和分期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11.《明代海外贸易及其世界影响----兼论明代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上的历史地位》,《海交史研究》1989年第1期;12.《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五)学术评论:《缀零碎为整体 寓分析于叙述----评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2.《读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1期;3.《“闭关”或“开放”类型分析的局限性----近20年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研究述评》,《文史哲》2002年第6期;4.《评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光明日报》2001年5月8日;5.《开拓创新,立论严谨----陈信雄〈宋元海外发展史研究〉评介》,《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2期;6.《近来别具一只眼,另察中国衰乱源----简评李金明博士〈明代海外贸易史〉》,《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期。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研究论丛》编委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海交史研究》编委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史学会理事等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片素材库

季羡林(1911-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中外文化交流史》注重实录,不尚理论空谈。书中配有百余幅实物图片,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是国内第一部贯通古今、全面系统且可读性较强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著作。内容简介《中外文化交流史》从万余年前大陆桥淹没之前可能存在的我们的祖先向周围岛国的移民文化输出写起,从有段石锛之外传讲到殷人漂洋过海,从玄奘西行取经讲到利玛窦东来传教——一路娓娓道来,讲述着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官方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及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在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世界文化大汇流、大融合的今天,反顾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再现那一幕幕动人的历史场景,极有意义。作者简介王介南,1943年生,江苏宜兴人。1 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著有《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百卷《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中缅友好两千年》、《缅甸贡榜王朝》、《缅甸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等;译著有《伊江扬子友谊颂》、《四个时期的中缅关系》(合译);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集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话题作文,那么你就要以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主要异同来进行阐述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1500个字左右,这里我希望你可以发挥你的,创意,写一下这位交流文化方面的,主题。

瓷器就是好,就是好,真好!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300字素材高清图集

回望交流的主体,那还就是两国互相学习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话题作文,那么你就要以中国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主要异同来进行阐述

你是赤壁一中的文科生吧。

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在1500个字左右,这里我希望你可以发挥你的,创意,写一下这位交流文化方面的,主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