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5 16:13:21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论文题目怎么写

你想写多少字数的啊,何时要,我可以帮你完成!

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始于19世纪中后期,它的高效率得到了全球的公认。德国创造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福利网络,涉及到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生、老、病、死以及教育、疗养和住房的各个方面。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德国模式”渐渐显现出来的负面效应已经压得国家越来越喘不过气。   一、德国社会福利制度面临的挑战   其一,社会福利费用支出过度扩张。德国每年都要通过巨额财政补贴来支付救济金等各种保险费用。过高的福利保障不仅阻碍了国家促进就业制度的推行,也增加了财政负担,严重地拖累了政府在其他经济领域的投资力度。2010年德国三级公共财政加上社保基金的赤字总计为820亿欧元,占GDP的3%。为了弥补赤字,德国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   其二,失业率居高不下。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可以看出,德国自1991年以来失业率均高于7%,2010年失业率为6%,失业人口达到320万。在德国,一名失业者可以得到原工资的53%-67%作为失业救济金,比在职者收入少不了多少,以至于很多失业者宁愿赋闲在家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   其三,企业税收压力大。德国的高福利依赖于高税收,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削弱了企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影响了企业、个人的生产和投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许多纳税大               户为了躲避高税收,选择了外迁或者将投资转向国外,还促使了偷税漏税的盛行。[1]   其四,职工的负担日益加重。德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一份公报表明:自2003年以来,德国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2009年实际人口数量减少近19万。另一项统计显示,德国在2000年时,是4个半职工负担1个退休者,到2040年,将变成2个职工负担1个退休者。退休者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者数量不断减少,使社会保险费率逐年上升,劳动者的收入相对减少,打击了劳动者的消费热情,也抑制了消费。[2]   二、德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尝试   为实现福利国家的现代化,德国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集中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市场方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一)延长退休年龄,以解决老龄化所产生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目前,德国已经决定将强制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现在两个智库正在研究,要把退休年龄再延后3年,到70岁。欧洲执委会在去年7月也进行了类似研究,预测欧盟的27个成员国到2060年,可能需要把退休年龄延长至70岁。   (二)改革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以积极的方法应对失业   一方面,削减用于失业方面的开支,缩短失业者领取失业保险的期限至最长不超过12个月,               领取失业救济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年,保障程度由基本生活保障改为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迫使失业者尽快就业。另一方面,发展公共和私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失业者重新融入劳动力市场。   2003―2005年德国通过推行哈茨改革方案:第一,由联邦就业机构提供培训抵用券给失业者和某些首次求职者,让其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创造更多就业和转岗的机会;第二,联邦就业机构与中介机构、企业进行合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失业者重返劳动力市场;第三,联邦就业机构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创业补助,为微型工作、小型工作等报酬微薄的就业模式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促进形成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德国通过复兴信贷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150亿欧元的融资贷款,支持服务业发展,以及投资手工业、建筑业和汽车的节能、环保创新等,从而确保至少100万人能够拥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此外,德国还通过降低所得税,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就业率。2009年1月,提高了所得税基本免税额,2009年7月,削减了180亿欧元的所得税和工资税,2010年又一次提高了基本免税额。   (三)优化社保金融体制,以完善养老、医疗保障   养老和医疗在社会保障中是国际社会非常看重的两项指标。近几年,德国在这两方面的支出金额已经占到年GDP的3%,因此,优化社保金融体制,对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尤为重要。   一是养老保障方面,将扩大养老保险的私有化和社会化,政府在法定养老保险之外建立起补充的资本积累式的私人养老金制度。这种私人养老金制度是工资性附加津贴和免税政策的结合,资金来源于雇员工资和政府提供的附加工资补贴,补充养老金也可以由企业承担全部或其中一部分。   二是医疗保险方面,除了加强国家监督,还压缩了国家在医疗方面的开支,增加了个人医疗费用的支出。2007年德国联邦议院推出了一项旨在促进竞争的法定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医疗卫生基金”。2009年起,“基金”被统一收纳、管理和调配。   (四)其他配套措施   1.教育改革,缩短学制。自2010年起,德国的高等院校将全面实施“博洛尼亚进程”,本科学业时间为3年至4年,硕士学业时间一般为4个学期,博士学习时间由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至4年。由此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延长人们一生中的工作时间,从而也延长了交纳各种捐税和保险费的时间。   2.强化职业培训制度。德国在职业培训方面一直居于世界前列,其目标是建立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与教育的其他领域建立紧密联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0年政府又实行了新的措施:与经济联合会和各州文化部签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人才接班人国家公约,特别约定了职业教育数量目标。   3.家庭福利政策的扩张。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福利政策来刺激家庭功能的增强,提高家庭在赡养和照顾老人以及抚养和教育子女中的作用。作为鼓励,对护理老人和抚育、收养子女的家庭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2010年4月,德国政府又一次提高了用于儿童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有孩子的家庭将获得每个孩子100欧元的额外补贴,领取二等失业金的家庭每月还能够多领取大约70欧元。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正如考夫曼在《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所述,德国所面临的挑战,“虽然不是脱离福利国家的发展状况而独立发生的,但从整体上看,其中联系是相当间接的”。这些变化并不是德国所特有的,没有实行福利国家计划的国家也都遭遇了这些变化[4],那么在面对这些变化的时候,我国又该如何应对呢?结合《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必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而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1.社会保障与国家经济实力同步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德国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了紧密相连的特点,因而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尽管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0年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据世界银行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GDP排名在124位。此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较贫穷的国家之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也表示,中国的人均GDP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位左右”。 [5]此时如果我们盲目追求社会保障的高水平,必然引起相关的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减少国民收入对其它重要领域投入,进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在规划社会保障内容、程度、水平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家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稳步发展。   2.维持“广覆盖,保基本”的现阶段目标   让人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体现。“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社保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享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十二五”时期,我国扩大社保覆盖面的重点是非公有制单位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农民。其中,新农保将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实现制度的全覆盖。截至2011年10月,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总参保人数增加到8亿人,覆盖了90%以上的城乡居民。工伤保险方面,截至2011年9月底,工伤保险人数已达到1720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044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13472万人,覆盖面超过90%。以上数据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做出了积极努力,工作进展顺利,但目标仍未完全实现,所以我们要继续维持“广覆盖,保基本”的现阶段基本目标。   (二)应对人口挑战方面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7%,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社科院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德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鼓励移民,特别是吸引优质移民,通过同化和整合移民,来提高就业人员所占的比例;第二,鼓励生育,例如假定每对夫妇有能力独立抚养两个孩子,国家从第三个孩子开始给予补助,以此克服预期寿命延长和后代保障不足而引起的人口负担转移问题;第三,延长退休年龄;第四,教育改革,缩短学制;第五,改革养老金制度,发展基金制。   德国出现人口老龄化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我国目前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有关体制还不健全,且具体国情不同,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德国经验。鉴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严重不足,鼓励移民和鼓励生育似乎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1.扩大养老保险资金来源。2011年4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北大赛瑟论坛上表示,在物价水平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处于缩水和贬值的状态。因此,对于我国来说扩大养老保险缴费人群范围更为重要。在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方面,可以考虑提取国有企业红利和净资产增量的适当部分,作为社保预算基金集中起来,为社保基金提供重要支持,也可以促使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经济责任。   2.适当、缓慢延长退休年龄。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大多数现代人在退休后实际上完全能够胜任原先的工作。在没有推迟退休年龄的今天,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老年就业者,以返聘等形式活跃在职场。   3.缩短学制,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与职业相关性,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缩短学制,不仅能够延长人一生工作的时间,从而延长了交纳各种捐税和保险费的时间,还能增进社会效益。   (三)应对结构性失业方面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弹性提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劳动力资源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关注资本密集度低、流动性小的工作。因此,必须在保证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婴幼儿教育、养老托老、文化经营等就业弹性大的行业,要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据《国际劳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8%,日本为7%,巴西为66%,中国为32%。2009年我国这一比例也仅仅上升了2个百分比,为34%。比较而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在参加2011中国(上海)国际职业教育论坛时指出,“十二五”期间,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会达到一个峰值。其中,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如装备制造、信息等行业,急需专门人才500多万;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如教育、宣传文化等行业,急需专门人才共800多万。为此,他认为:“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将有效补充人才缺口。”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者。建立起完善的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科学教育体系,改善人才的供应结构,培养更多不同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教育部门还应加强职业发展的预测工作及预测的准确性,以帮助各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使得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培训的人能够更加适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建设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首先应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培训目的实行分类指导,开展培训工作,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效果。其次,应完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的立法、监管工作。我国培训行业蕴藏着巨大商机:2009年根据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做出的保守估计,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且发展迅猛。但是也潜伏着培训机构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泛滥、培训人员鱼龙混杂等不可忽视的危机。因此,急需一部统一且权威的中央政府立法,以及一个专门的职业认证监管机构,来促进我国培训体系的健康发展。此外,相关部门还应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失业者认清自我,作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4.鼓励非正规就业,保障非正规就业者基本权益   非正规就业是指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不稳定的就业,可以分为:在非正规部门(或经济)中就业;在正规部门(或经济)中的非正规就业。据估算,我国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大约1~2 亿,其中仅有约2亿人能进入正规就业渠道实现就业,这样余下的5 亿多人作为剩余劳动力,只能通过非正规就业吸纳。因此,政府除了要正确认识非正规就业的重要性,还要通过立法缩小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差距,完善非正规就业者的基本生活和其他权益保障,消除社会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歧视,为非正规就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扶持和培训平台,使非正规就业者提高自己人力资本积累,并进一步向正规就业转化。   5.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劳动力区域间流动   第一,劳动力市场要完善信息网络建设,主动积极地与各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其用工需求,通过报纸广告、网络、电视、中介等各种渠道及时地把用工需求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广大求职者,以便求职者能更快地与用人单位联系,参加工作单位招聘活动,缩短求职时间。第二,不同行业间或区域间的流动障碍除了信息的不对称,还在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制度上的因素。因此,推动劳动力区域间流动,还应逐步消除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区域间流动障碍,如导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等。在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发展交通运输业,为劳动者的转移、流动提供便利交通。同时,作为对劳动者转移、流动的鼓励,政府还应在政策和财政上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可以由政府提供资金,向愿意从劳动力过剩地区迁移到劳动力短缺地区的劳动者提供一些补偿或者特殊津贴等。

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证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由于市场自由竞争导致的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使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好处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其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公民,使所有最低收入和无收入的人,都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住房和货币收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 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险制度,以及以普通税收收入为来源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构成,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事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社会救济、住宅补助、子女补助和教育补助等,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项目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社会成员。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又分为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法定保险的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自愿保险的保费完全由投保人个人承担。 德国社会保险的管理层次: 一是联邦政府部门。 管理德国社会保险的联邦政府部门主要有三个,即德国联邦卫生部、劳动社会事务部和劳动(就业)部。其中:卫生部负责医疗和护理保险,职责包括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和业务协调。主要制定公共医疗保险的范围、缴费、服务标准、药品报销目录等政策。劳动社会事务部负责养老和事故保险的政策制定和业务协调。另外还有一个德国联邦劳动(就业)部负责失业保险。每个部都下设专门的管理办公室或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社会保险的业务管理。各州(有的几个州合起来只设一个局)、地方政府也设立相应的局(或办公室)负责执行。 由于公共社会保险法规政策是全国统一制定,联邦政府管理机构比较精干有效。 二是经办执行机构即公共保险公司和私人保险公司。 德国医疗、护理保险的公共医疗保险公司基本按行业设置,1990年德国有1200个公共医疗保险公司,现有400家公共医疗保险公司。全国有90%以上的人在公共医疗保险公司投保。政府规定在保费收入中提取5%作为机构人员经费。由于保险公司多,势必增加管理成本。法定保险的缴费和服务标准已经有法律规定,保险公司不能变动。 德国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养老保险局承办。德国有23个州级的养老保险局,承办法定的工人养老保险,而海员、铁路职工、矿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分别由按行业分别设置保险机构承办,联邦养老保险局则承办政府职员的养老保险。 德国事故保险由行业保险合作社承办。人身事故保险分为法定保险和一般保险,法定保险的参加者为农民和海员。 德国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动(就业)部负责,失业保险实行全国统筹,收不抵支时,由联邦劳动(就业)部向联邦政府申请,大区和基层劳动局执行。联邦劳动(就业)部下设10个州(大区)一级的劳动局;州劳动局下设181个市一级劳动局。劳动局不仅负责失业保险金的收取和发放,还负责失业者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以及劳动市场的调查,参与劳动市场政策的制定等。 德国各种社会保险金统一由雇主交给雇员参保的医疗保险公司,由医疗保险公司按社会保险金的种类,分别转给其它险种的保险经办机构,联邦劳动(就业)部需支付医疗保险公司代办业务费,2000年预计支出12亿马克。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启示 ——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德国社会保障的法律统一由联邦议会立法。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一般由法定保险、补充保险或个人储蓄保险组成,以法定社会保险为主。法定社会保险的对象为企业的职员或工人,所有的企业员工(除雇主外)都必须无条件参加,具有强制性。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全国要统一,由全国人大通过后实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具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税)的义务,以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使全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缴费比例和待遇水平均衡发展。 ——建立起各负其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德国目前已建立了立法、决策、管理、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的各负其责又互相制约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联邦议会负责社会保险的立法,政府部门监督执行,各自的社会保险公司(均为自治性的公共团体)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其中政府部门中,财政部门负责全德国的社会保险预算的编制,联邦劳动(就业)部和劳动社会事务部负责社会保险的决策和管理办法。由于社会保险的具体事务是由各个社会保险公司负责,按照社会保险制度的市场运转机制进行运作,而政府各部门就可以专职于宏观决策,如社会保险的政策、预算的制定、社会保险制度运转的预测和监督,以确保参保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实现社会公平。这种管理体系是与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 各个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社会保险公司,在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同时,必须提供优质和方便的社会保险服务,否则参保人会转到提供服务比较好的社会保险公司参保。由于社会保险具有“大数”法则,参保人数不足就会影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正常运转,甚至倒闭。因此各个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社会保险公司存在着互相竞争的格局,具有社会化管理程度高的特点。 ——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 德国社会保险目前仍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金筹集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就会出现基金收支缺口大,威胁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转。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也是实行同一种模式的国家也会出现。为此,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及早采取应策,如可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积累模式。在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时,一是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分解为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部分由省级统筹,按现行的基础养老金办法运作;个人帐户部分则实行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帐户,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管理,使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实帐化。二是要重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德国每个参保人员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通过保障号码可以查到参保人的所有资料。计算机全国联网,信息系统比较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要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系统,实行全额收缴,社会化发放。三是要提高统筹层次,如实行省级统筹,要清理、规范统筹项目和计发标准,避免各地之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出现大的差距。四是要建立各级财政与税务、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社保信息联网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达到信息共享。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 德国社会保险目前仍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金筹集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就会出现基金收支缺口大,威胁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转。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也是实行同一种模式的国家也会出现。为此,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及早采取应策,如可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积累模式。在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时,一是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分解为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部分由省级统筹,按现行的基础养老金办法运作;个人帐户部分则实行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帐户,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管理,使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实帐化。二是要重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德国每个参保人员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通过保障号码可以查到参保人的所有资料。计算机全国联网,信息系统比较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要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系统,实行全额收缴,社会化发放。三是要提高统筹层次,如实行省级统筹,要清理、规范统筹项目和计发标准,避免各地之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出现大的差距。四是要建立各级财政与税务、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社保信息联网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达到信息共享。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论文题目

你想写多少字数的啊,何时要,我可以帮你完成!

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居高不下的各项福利扼杀了人们寻找工作的念头,也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穷境地。从疾病救济、社会救济一直到养老金制度,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多年以来,“德国模式”以它的高福利制度为世界各国羡慕不已。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历经数次改革才具备了今天的规模。该体系庞大而复杂,涵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涉及到各个层次、各行各业的人。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意外事故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等等。德国的社会福利法中明确规定:在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只要有可能,公平总是处于优先地位。凡是能用公平来解决的问题,就不该用怜悯来解决,这是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中的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个指导公式。  高福利下的德国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和不思进取,靠社会救济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不断攀高的福利费用压得国家喘不上气来,国库空空如也。那么,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有救吗?  关注德国人口发展研究的比勒费尔德的科学家赫尔威希·比尔格给我们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如今在德国有320万人年龄在80岁以上,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800万。按照现行的社会福利养老制度,如今在德国,每100个年龄在20至59岁的成年人就要养活37个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只统计一代人的话,这一比例到2030年将翻一番还多。”这就是说,国家在养老救济、疾病救济以及护理保险方面的财政负担将继续膨胀。比尔格预言,按照人口发展趋势,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将步入崩溃。在未来的德国,不论是养老救济还是昂贵的医疗设备都将随着福利体系的崩溃而不复存在,孕妇不再享受免费的知识培训,顽劣青年也不能再接受有实践教育意义的环球旅行了。请采纳

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 罗雪尔 希尔德布兰德 克尼斯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 布伦塔诺 施穆勒  德国历史学派解体及其影响  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1883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将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对“精密法则”的研究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辅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鉴》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1883),接着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虽然就此结束,但在双方门下弟子之间却持续了20多年,学说史上称之为“方法论论争”从此以后,历史学派逐渐衰落解体,而完成这解体过程的还有待于历史学派内部韦贝尔的批判,即所谓“价值判断论争”  韦贝尔1904年发表了《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批判施穆勒将伦理道德和经济借科学的名义混合在一起,用道德和法律来挽救经济生活中由于利己心所带来的弊端,这是在科学中渗进了“价值判断”他主张在社会科学中应该将经验的认识与价值判断加以区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至于希图发现理想和规范,为实践寻求对策,这属于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里有无数的不同的价值观在斗争,只有让人们自由去选择和评价处于“诸神斗争”中的各种价值这即是韦贝尔所提出的“价值的自由性”他还提出“理念型”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认为用这个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保持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的自由性”施穆勒在1911年《国家科学辞典》第八卷中,进行了反驳,施穆勒认为各种对立的价值判断是阶级利害对立的表现,而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协调、统一在“共同福利”这一理想上,按照这个理想可以对各种价值判断作出共同评价韦贝尔把这种主张讥笑为“伦理的进化论”,平庸之至桑巴特、布伦塔诺等都支持韦贝尔的主张,桑巴特在《现代资本主义》(1902)一书中,则运用他自己的发生论的、体系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空前的通货膨胀,历史学派缺乏理论,束手无策,许多经济学家都纷纷脱离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终于解体德国的社会政策学会也在1935年被纳粹党所镇压而解散历史主义是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特征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埋头专注于对经济史料的整理分析在他们的著作中充斥的都是丰富的史料,但材料之间缺乏理论联系可以说,在李斯特之后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水平再没有高过李斯特然而,这并不表明历史学派缺乏存在基础,也不表明他们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贡献历史主义虽是历史学派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全部特征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论文选题

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证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由于市场自由竞争导致的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使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好处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其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公民,使所有最低收入和无收入的人,都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住房和货币收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 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险制度,以及以普通税收收入为来源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构成,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事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社会救济、住宅补助、子女补助和教育补助等,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项目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社会成员。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又分为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法定保险的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自愿保险的保费完全由投保人个人承担。 德国社会保险的管理层次: 一是联邦政府部门。 管理德国社会保险的联邦政府部门主要有三个,即德国联邦卫生部、劳动社会事务部和劳动(就业)部。其中:卫生部负责医疗和护理保险,职责包括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和业务协调。主要制定公共医疗保险的范围、缴费、服务标准、药品报销目录等政策。劳动社会事务部负责养老和事故保险的政策制定和业务协调。另外还有一个德国联邦劳动(就业)部负责失业保险。每个部都下设专门的管理办公室或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社会保险的业务管理。各州(有的几个州合起来只设一个局)、地方政府也设立相应的局(或办公室)负责执行。 由于公共社会保险法规政策是全国统一制定,联邦政府管理机构比较精干有效。 二是经办执行机构即公共保险公司和私人保险公司。 德国医疗、护理保险的公共医疗保险公司基本按行业设置,1990年德国有1200个公共医疗保险公司,现有400家公共医疗保险公司。全国有90%以上的人在公共医疗保险公司投保。政府规定在保费收入中提取5%作为机构人员经费。由于保险公司多,势必增加管理成本。法定保险的缴费和服务标准已经有法律规定,保险公司不能变动。 德国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养老保险局承办。德国有23个州级的养老保险局,承办法定的工人养老保险,而海员、铁路职工、矿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分别由按行业分别设置保险机构承办,联邦养老保险局则承办政府职员的养老保险。 德国事故保险由行业保险合作社承办。人身事故保险分为法定保险和一般保险,法定保险的参加者为农民和海员。 德国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动(就业)部负责,失业保险实行全国统筹,收不抵支时,由联邦劳动(就业)部向联邦政府申请,大区和基层劳动局执行。联邦劳动(就业)部下设10个州(大区)一级的劳动局;州劳动局下设181个市一级劳动局。劳动局不仅负责失业保险金的收取和发放,还负责失业者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以及劳动市场的调查,参与劳动市场政策的制定等。 德国各种社会保险金统一由雇主交给雇员参保的医疗保险公司,由医疗保险公司按社会保险金的种类,分别转给其它险种的保险经办机构,联邦劳动(就业)部需支付医疗保险公司代办业务费,2000年预计支出12亿马克。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启示 ——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德国社会保障的法律统一由联邦议会立法。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一般由法定保险、补充保险或个人储蓄保险组成,以法定社会保险为主。法定社会保险的对象为企业的职员或工人,所有的企业员工(除雇主外)都必须无条件参加,具有强制性。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全国要统一,由全国人大通过后实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具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税)的义务,以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使全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缴费比例和待遇水平均衡发展。 ——建立起各负其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德国目前已建立了立法、决策、管理、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的各负其责又互相制约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联邦议会负责社会保险的立法,政府部门监督执行,各自的社会保险公司(均为自治性的公共团体)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其中政府部门中,财政部门负责全德国的社会保险预算的编制,联邦劳动(就业)部和劳动社会事务部负责社会保险的决策和管理办法。由于社会保险的具体事务是由各个社会保险公司负责,按照社会保险制度的市场运转机制进行运作,而政府各部门就可以专职于宏观决策,如社会保险的政策、预算的制定、社会保险制度运转的预测和监督,以确保参保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实现社会公平。这种管理体系是与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 各个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社会保险公司,在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同时,必须提供优质和方便的社会保险服务,否则参保人会转到提供服务比较好的社会保险公司参保。由于社会保险具有“大数”法则,参保人数不足就会影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正常运转,甚至倒闭。因此各个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社会保险公司存在着互相竞争的格局,具有社会化管理程度高的特点。 ——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 德国社会保险目前仍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金筹集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就会出现基金收支缺口大,威胁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转。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也是实行同一种模式的国家也会出现。为此,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及早采取应策,如可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积累模式。在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时,一是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分解为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部分由省级统筹,按现行的基础养老金办法运作;个人帐户部分则实行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帐户,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管理,使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实帐化。二是要重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德国每个参保人员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通过保障号码可以查到参保人的所有资料。计算机全国联网,信息系统比较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要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系统,实行全额收缴,社会化发放。三是要提高统筹层次,如实行省级统筹,要清理、规范统筹项目和计发标准,避免各地之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出现大的差距。四是要建立各级财政与税务、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社保信息联网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达到信息共享。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 德国社会保险目前仍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金筹集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就会出现基金收支缺口大,威胁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转。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也是实行同一种模式的国家也会出现。为此,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及早采取应策,如可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积累模式。在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时,一是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分解为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部分由省级统筹,按现行的基础养老金办法运作;个人帐户部分则实行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帐户,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管理,使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实帐化。二是要重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德国每个参保人员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通过保障号码可以查到参保人的所有资料。计算机全国联网,信息系统比较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要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系统,实行全额收缴,社会化发放。三是要提高统筹层次,如实行省级统筹,要清理、规范统筹项目和计发标准,避免各地之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出现大的差距。四是要建立各级财政与税务、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社保信息联网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达到信息共享。

你想写多少字数的啊,何时要,我可以帮你完成!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论文题目大全

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 罗雪尔 希尔德布兰德 克尼斯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 布伦塔诺 施穆勒  德国历史学派解体及其影响  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1883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将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对“精密法则”的研究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辅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鉴》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1883),接着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虽然就此结束,但在双方门下弟子之间却持续了20多年,学说史上称之为“方法论论争”从此以后,历史学派逐渐衰落解体,而完成这解体过程的还有待于历史学派内部韦贝尔的批判,即所谓“价值判断论争”  韦贝尔1904年发表了《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批判施穆勒将伦理道德和经济借科学的名义混合在一起,用道德和法律来挽救经济生活中由于利己心所带来的弊端,这是在科学中渗进了“价值判断”他主张在社会科学中应该将经验的认识与价值判断加以区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至于希图发现理想和规范,为实践寻求对策,这属于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里有无数的不同的价值观在斗争,只有让人们自由去选择和评价处于“诸神斗争”中的各种价值这即是韦贝尔所提出的“价值的自由性”他还提出“理念型”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认为用这个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保持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的自由性”施穆勒在1911年《国家科学辞典》第八卷中,进行了反驳,施穆勒认为各种对立的价值判断是阶级利害对立的表现,而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协调、统一在“共同福利”这一理想上,按照这个理想可以对各种价值判断作出共同评价韦贝尔把这种主张讥笑为“伦理的进化论”,平庸之至桑巴特、布伦塔诺等都支持韦贝尔的主张,桑巴特在《现代资本主义》(1902)一书中,则运用他自己的发生论的、体系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空前的通货膨胀,历史学派缺乏理论,束手无策,许多经济学家都纷纷脱离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终于解体德国的社会政策学会也在1935年被纳粹党所镇压而解散历史主义是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特征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埋头专注于对经济史料的整理分析在他们的著作中充斥的都是丰富的史料,但材料之间缺乏理论联系可以说,在李斯特之后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水平再没有高过李斯特然而,这并不表明历史学派缺乏存在基础,也不表明他们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贡献历史主义虽是历史学派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全部特征

德国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证市场自由竞争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由于市场自由竞争导致的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使竞争和经济增长的好处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其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公民,使所有最低收入和无收入的人,都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住房和货币收入,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 德国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险制度,以及以普通税收收入为来源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构成,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事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社会救济、住宅补助、子女补助和教育补助等,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项目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社会成员。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又分为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法定保险的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自愿保险的保费完全由投保人个人承担。 德国社会保险的管理层次: 一是联邦政府部门。 管理德国社会保险的联邦政府部门主要有三个,即德国联邦卫生部、劳动社会事务部和劳动(就业)部。其中:卫生部负责医疗和护理保险,职责包括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和业务协调。主要制定公共医疗保险的范围、缴费、服务标准、药品报销目录等政策。劳动社会事务部负责养老和事故保险的政策制定和业务协调。另外还有一个德国联邦劳动(就业)部负责失业保险。每个部都下设专门的管理办公室或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社会保险的业务管理。各州(有的几个州合起来只设一个局)、地方政府也设立相应的局(或办公室)负责执行。 由于公共社会保险法规政策是全国统一制定,联邦政府管理机构比较精干有效。 二是经办执行机构即公共保险公司和私人保险公司。 德国医疗、护理保险的公共医疗保险公司基本按行业设置,1990年德国有1200个公共医疗保险公司,现有400家公共医疗保险公司。全国有90%以上的人在公共医疗保险公司投保。政府规定在保费收入中提取5%作为机构人员经费。由于保险公司多,势必增加管理成本。法定保险的缴费和服务标准已经有法律规定,保险公司不能变动。 德国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养老保险局承办。德国有23个州级的养老保险局,承办法定的工人养老保险,而海员、铁路职工、矿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分别由按行业分别设置保险机构承办,联邦养老保险局则承办政府职员的养老保险。 德国事故保险由行业保险合作社承办。人身事故保险分为法定保险和一般保险,法定保险的参加者为农民和海员。 德国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动(就业)部负责,失业保险实行全国统筹,收不抵支时,由联邦劳动(就业)部向联邦政府申请,大区和基层劳动局执行。联邦劳动(就业)部下设10个州(大区)一级的劳动局;州劳动局下设181个市一级劳动局。劳动局不仅负责失业保险金的收取和发放,还负责失业者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以及劳动市场的调查,参与劳动市场政策的制定等。 德国各种社会保险金统一由雇主交给雇员参保的医疗保险公司,由医疗保险公司按社会保险金的种类,分别转给其它险种的保险经办机构,联邦劳动(就业)部需支付医疗保险公司代办业务费,2000年预计支出12亿马克。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启示 ——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德国社会保障的法律统一由联邦议会立法。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一般由法定保险、补充保险或个人储蓄保险组成,以法定社会保险为主。法定社会保险的对象为企业的职员或工人,所有的企业员工(除雇主外)都必须无条件参加,具有强制性。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律规定全国要统一,由全国人大通过后实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具有缴纳社会保险费(税)的义务,以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使全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社会保障缴费比例和待遇水平均衡发展。 ——建立起各负其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德国目前已建立了立法、决策、管理、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的各负其责又互相制约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联邦议会负责社会保险的立法,政府部门监督执行,各自的社会保险公司(均为自治性的公共团体)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其中政府部门中,财政部门负责全德国的社会保险预算的编制,联邦劳动(就业)部和劳动社会事务部负责社会保险的决策和管理办法。由于社会保险的具体事务是由各个社会保险公司负责,按照社会保险制度的市场运转机制进行运作,而政府各部门就可以专职于宏观决策,如社会保险的政策、预算的制定、社会保险制度运转的预测和监督,以确保参保人的权利不受侵犯,实现社会公平。这种管理体系是与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 各个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社会保险公司,在征缴社会保险费的同时,必须提供优质和方便的社会保险服务,否则参保人会转到提供服务比较好的社会保险公司参保。由于社会保险具有“大数”法则,参保人数不足就会影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正常运转,甚至倒闭。因此各个具体负责管理和提供服务的社会保险公司存在着互相竞争的格局,具有社会化管理程度高的特点。 ——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 德国社会保险目前仍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金筹集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就会出现基金收支缺口大,威胁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转。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也是实行同一种模式的国家也会出现。为此,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及早采取应策,如可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积累模式。在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时,一是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分解为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部分由省级统筹,按现行的基础养老金办法运作;个人帐户部分则实行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帐户,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管理,使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实帐化。二是要重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德国每个参保人员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通过保障号码可以查到参保人的所有资料。计算机全国联网,信息系统比较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要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系统,实行全额收缴,社会化发放。三是要提高统筹层次,如实行省级统筹,要清理、规范统筹项目和计发标准,避免各地之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出现大的差距。四是要建立各级财政与税务、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社保信息联网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达到信息共享。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 德国社会保险目前仍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基金筹集模式,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就会出现基金收支缺口大,威胁社会保险体系的运转。这个问题对于其他也是实行同一种模式的国家也会出现。为此,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及早采取应策,如可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积累模式。在实行部分积累制的资金运作方式时,一是将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分解为两个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即社会统筹部分由省级统筹,按现行的基础养老金办法运作;个人帐户部分则实行强制性的个人储蓄帐户,逐步提高个人的缴费比例,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管理,使个人帐户的基金积累实帐化。二是要重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避免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德国每个参保人员都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通过保障号码可以查到参保人的所有资料。计算机全国联网,信息系统比较完善。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要加强基础工作建设,一是要建立起包括城乡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职工在内的统一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系统,实行全额收缴,社会化发放。三是要提高统筹层次,如实行省级统筹,要清理、规范统筹项目和计发标准,避免各地之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出现大的差距。四是要建立各级财政与税务、社保经办机构、开户银行之间,以及各自内部的社保信息联网系统,实行计算机管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达到信息共享。

德国社会福利制度论文摘要怎么写

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居高不下的各项福利扼杀了人们寻找工作的念头,也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穷境地。从疾病救济、社会救济一直到养老金制度,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多年以来,“德国模式”以它的高福利制度为世界各国羡慕不已。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历经数次改革才具备了今天的规模。该体系庞大而复杂,涵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涉及到各个层次、各行各业的人。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意外事故保险、失业保险、护理保险等等。德国的社会福利法中明确规定:在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只要有可能,公平总是处于优先地位。凡是能用公平来解决的问题,就不该用怜悯来解决,这是社会市场经济框架中的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个指导公式。  高福利下的德国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和不思进取,靠社会救济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不断攀高的福利费用压得国家喘不上气来,国库空空如也。那么,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还有救吗?  关注德国人口发展研究的比勒费尔德的科学家赫尔威希·比尔格给我们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如今在德国有320万人年龄在80岁以上,到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800万。按照现行的社会福利养老制度,如今在德国,每100个年龄在20至59岁的成年人就要养活37个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只统计一代人的话,这一比例到2030年将翻一番还多。”这就是说,国家在养老救济、疾病救济以及护理保险方面的财政负担将继续膨胀。比尔格预言,按照人口发展趋势,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将步入崩溃。在未来的德国,不论是养老救济还是昂贵的医疗设备都将随着福利体系的崩溃而不复存在,孕妇不再享受免费的知识培训,顽劣青年也不能再接受有实践教育意义的环球旅行了。请采纳

你想写多少字数的啊,何时要,我可以帮你完成!

要的话发信息给我,留下邮箱:德国经济缘何缺乏活力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缺乏活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前民主德国地区尤为严重;财政拮据,债台高筑,有些城市和乡镇财政形势"极度恶劣";社会福利陷入慢性危机,国家不堪承受日益增长的重负等等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创造过奇迹的社会市场经济为什么会陷入缺乏生机活力的窘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