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07 23:02:35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

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是中外交流历史中重要的中国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文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茶文化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推动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发展茶文化,既能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品尝者享受到茶香、味甘、色艳、形美,进而陶冶情操,增进精神素养;茶文化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就是古往今来很好的文化载体,茶文化的海外传播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助力。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bai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国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茶入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追溯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有人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人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一、发展历史:1、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bai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2、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等。二、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稍后,《茶经》也采用了“茶”字。在此之前,文古曾制作过 “茶”是用“荼”表示的。三、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都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

中国的茶文化,我觉得应该是从唐朝就开始,唐朝的陆宇就有一个差生。

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均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我国。  805年:唐代时,日本和尚最澄大师及806年空海大师,留学我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我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  1811年:荣西和尚留学回归日本,将锅炒茶制法传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荷属东印度公司派茶师杰哥逊前后六次来我国学习研究,每次均带回茶种、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  1833年:苏俄来茶我国采购茶籽与茶苗,1848年开始采摘,依照我国茶叶制作方法开始生产。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发展委员会,即派秘书哥登来我国学习茶叶产制技术。购买茶籽及茶苗,并寻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等地茶师及工人,到大吉岭等地发展茶业。  1835年:宇治山本氏,传回我国覆盖茶园“玉露茶”的制法。  1836年:哥登氏带回我国茶工,在阿萨姆勃鲁茶厂中,按照我国红茶制法,试制成功,日后发展成今天的阿萨姆红茶。 1866年:斯里兰卡正式制茶始于特罗氏。学习我国武夷岩茶制法,试制成功。至1873年后才仿效印度的机械制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东非洲茶叶的发展,已由我国输入茶叶生产技术。  1898年:日本开始仿制我国红茶、绿砖茶。  1926年:日本仿效我国珠茶制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我国浙江龙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茶业者等退出印度、锡兰的茶叶经营,将技术与资本等,转移投资于肯亚等新茶区的开阔,才大量生产红茶。

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有:茶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是中外交流历史中重要的中国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茶文化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茶文化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推动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发展茶文化,既能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品尝者享受到茶香、味甘、色艳、形美,进而陶冶情操,增进精神素养;茶文化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

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基督教并列为三大文化格局,并不是佛教与之并列

中国的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的魅力,它的影响,可以说是世界第一。无论在哪个国家,我们中国文化有着一种神秘在不断吸引着外国人的好奇心,同样我们也感觉中国文化很厉害,更不能想象古人的智慧会那么的博大。现在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有兴趣,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包括德国人喜欢中医,美国人喜欢武术,英国人喜欢饮食,他们生活中已经离不开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轴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前一单元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这有中国的器物、科技、制造、作物、创造、发明等。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发生很早。据记载,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铜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西域毛皮、马匹、瓜果、香药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输入,构成两汉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景观。中国是产丝之国。中国的丝绸西传天山南北路,再传至中亚的大宛(今乌兹别克)、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及身毒(印度),然后辗转传到欧洲。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西亚各国和印度都称中国为“产绮之国”,古希腊人则称中国为“赛利斯”(Seres),意思也是“产丝之国”。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兴盛时期。唐与中亚各国、与阿拉伯、与南亚各国、与非洲国家,特别是与东亚的日本、高丽等的交流十分密切。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化学传人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唐代都城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巴格达兴起以前,是亚洲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据记载,在长安城一百万人口中,各国侨民和外国居民约占百分之二左右,如果加上突厥后裔,则有百分之五。日本、高丽、百济、新罗以及吐蕃、高昌子弟来长安求学者有八千多人,这些留学生成为中国和亚洲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骨干。 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马克思曾指出:在欧洲,“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大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彻底地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卜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达程度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中国古代农业栽培技术对古代世界农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据资料,世界上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五谷之首的水稻,中国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文化中就已出现了稻谷,朝鲜、日本及美洲的水稻均由中国传人。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古代向西方输出了许多科技发明创造,例如链斗水车于1672年传人欧洲,轮辗磨于1607年传人,1200年传人冶金鼓风机,1556年传人旋转风扇,1500年传人活塞风箱,1126年传人钻井技术,1300年传人铸铁,1883年传人敞肩石拱桥,1741年传人铁索桥,等等。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动情地写道:“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李约瑟著的长达2000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伟大创造及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与影响。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而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因此,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  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题目

中华民族最早利用茶、栽培茶,发展了茶产业,形成了茶文化。千余年来,中国茶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对外传播,对世界人民的饮食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礼仪及其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改善各国饮食结构饮茶自中国传向世界,从首先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到风靡世界,从一种时髦的珍贵饮料到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从身份地位的象征到大众消费品,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历史。人们对饮茶功效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就是饮茶习俗不断传播及其固化的过程,也是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 饮茶具有诸多功效,为中国古代先民不断认知。饮茶能止渴生津,明目健脑,延年益寿,消脂解油,益思少睡,解毒止渴,兴奋解倦,消食除毒,清喉去痰,利尿明目,增加营养,增强体质,防 病治病。这些保健作用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明。正因为如此,饮茶才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性饮料。虽然这一局面的形成与追求时髦、饮茶成习、嗜好上瘾不无关系,但主要还是由适量饮茶有益健康这一特点决定的。南宋时,两次来中国的日本高僧荣西在其著作《吃茶养生记》中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则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曾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也,不可不摘 乎。” 朝鲜、日本是中国周边最早饮茶成习的国家,时间大体是唐宋时期。欧洲饮茶风俗的兴起要迟得多,直到16世纪初才开始学习饮茶,18世纪饮茶风习逐渐遍及欧洲各国。

一,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1、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2、茶文化与养生: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如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 据史书记载,公元九世纪中国茶传入日本。日本建仁寺开祖,入唐前权僧正法印大和尚荣西著有《契茶养生记》一书。称“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同样深刻阐明茶与养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茶文化(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有着本质不同,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的径山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明代中期,经绍鸥、利休等人总结和倡导,逐渐演变成为既具宗教哲理(所谓“和、敬、清、寂),又有着严格繁琐的程序的文化体系,被誉为“宗教的美学”。而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谐结合的活动。这正是中华茶道兼有健身与养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华茶道能够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僧侣,从中原到边疆流传不息,并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 二,论中国的茶文化 ( 2006-09-13 08:37)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习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历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 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五、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六、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复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世界文明和进步作出过特殊的贡献第一,中国茶文化是“和平友谊”与“高雅情操”的结晶。从三国时代开始,中国社会上层出现以茶宴代替酒宴的风气,表白中国古代执政者的清操绝欲的德行,民间也逐渐形成以茶会客的风俗习惯。茶宴,不但能表达亲友间的纯情厚谊,而且又符合节俭雅致的精神,更富有养身修德和高雅的悄趣。凡嗜茶者多长寿,日本人称 108岁为“茶寿”。因为“茶”字的“十十”为二十,加其上下“八十八”,即为108岁。宋代以后社会风气讲究茶道与茶德,提倡“俭清和静”,直至当代,发展为“廉美和敬片,窝意是廉俭育德,美其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隋代,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后,至1168年、1187年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两次来华留学著《吃茶养身记》,体会出饮茶是一种美的享受,于是讲究茶道,提倡“和敬清寂”四字精神品茶法,以交流思想感情,直至提出了“一碗茶中的和平思想”,这和佛教禅宗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中国人发明茶叶,至今为世界之一大需要,文明各国皆争用之以茶代酒,更可免了酒患,有益人类不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与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山阴路合作施茶的故事,是中国茶文化结出的崇高友谊。现在茶话会已风行世界,饮茶成为国际上的一种风俗,随之和平与友谊传遗全球,在欧洲有人称茶为“玉液琼浆”,英国人盛行午后茶,美国人嘻喝速溶茶,土耳其人品尝热茶,泰国人习惯冰茶,埃及人嗜甜茶,北非地区推祟薄荷茶,南美各国好饮马黛茶等等。饮茶,不但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促进了和平友好思想的交流。第二,中国茶文化的西传,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中国茶的西传途中,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行为,一度成为民族独立战争与反抗斗争的导火线。16世纪茶叶从中国经印度西传后,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消费茶叶最多的国家,1637年,英国第一次直接从广州购运112磅(41776克)茶叶后,中国茶叶便源源不断地输人英国。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茶叶税法》,规定每磅(当时每磅等于5760格令或373克)茶叶征收三便士(英国最小额的辅币单位)茶税,于是激起英国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市民化装印第安人攀登英国运茶船,把价值约一万五千英镑的茶叶全部抛人海中,借此抗议茶税英国颁布了五项镇压法令,6月1日起封镇波士顿港口,企图用饥饿迫使波士顿人民屈服,结果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8世纪后期,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人、白银拍出的不利地位,采用以鸦片来掠夺中国的茶叶和财富,结果导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摘要结构

来自于网上的一篇文章转发给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相背的潮流,一个就是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传统习惯出发,企图把反映他们继续统治世界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坚持西方中心论。另一个就是某些取得独立和复兴的国家,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了一种反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原教旨主义。如何使这两股相背的潮流不至于发展成大规模的战争,并得以消除,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宽容而走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的隔绝和霸权而导致战争,这将是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两种相背的潮流,一个就是某些西方国家的理论家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传统习惯出发,企图把反映他们继续统治世界的价值观强加给其它国家和民族,坚持西方中心论。另一个就是某些取得独立和复兴的国家,抱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形成了一种反本寻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原教旨主义。如何使这两股相背的潮流不至于发展成大规模的战争,并得以消除,是当前必须引起重视的一大问题。 二、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能否到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36)曾提出一个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文明,这些文明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财富,而它们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互相影响,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顾文化发展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很可能是对两千多年前轴心时代的又一次新的飞跃。从种种迹象看,也许可以说人类正在或者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这大概有三个理由:首先,民族一旦独立,是一定要确认自己的独立身份的,就要找寻文化根源来支撑这种独立。其次,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如果从另外一个文化体系看,从“他者”的角度看,也许能更全面地认识这种文化的特点。其三,从当前人类社会文化的现状来看,已经或正在形成在全球意识影响下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自觉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文化自觉。今天,我们面临再一次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传统的人群,对他自身文化的起源、形成的过程以及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它的发展趋势等,能做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文化的自觉必须是以各民族、各国家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为前提、为基础的。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的前夜,因此,我们必须给中国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要搞清楚它的历史到底怎么样、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什么地方、将来发展的趋势到底怎么样。文化自觉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我们的文化传统能否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最重大问题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合理发展。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充分理解其内在精神基础上,在和其它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和平与发展。儒家的“仁学”和道家的“道论”可以为此提供积极的、有价值的资源。人类要共同、持续地发展,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也可以为此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四、儒家的“仁学”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积极意义 孔子的仁学,是以爱自己的父母为出发点,然后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这套“仁学”理论,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作为建立在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律己”学说,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扩而大之到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无疑是有意义的。要使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并非易事,为此,孔子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主张,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由于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和而不同”作为解决分歧的原则,应该更有意义。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和谐相处。以儒家“和为贵”为基础的“和而不同”的原则,应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智慧学说 老子的《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个基本概念,而“自然无为”是“道”最基本的特性。老子提倡“自然无为”,就是说不要做违背老百姓本性的事,天下才会安宁。老子认为“自然无为”就是少私寡欲,少一点自私,少一点欲望。他还认为,老百姓希望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统治者不要老去折腾他们。在一个国家里,对老百姓干涉得越少,社会越安宁;对老百姓干涉得越多,社会越难安宁。引申开去,在国与国之间,对别国干涉得越多,世界就越混乱。 六、“天人合一”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意义 西方文化在近300年间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量开发和无情掠夺,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这种情况,不能说与西方哲学中天人二分的思想没有关系。西方哲学曾经长期把精神和物质看成是各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因此,它的哲学是以醒目的外在关系建立起来的理论,它的思维模式是“心”和“物”彼此独立的二元。然而,中国哲学与此有根本不同。中国的儒家认为,研究“天”不能不牵涉“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我们讨论“天人合一”的模式,是要说明人和自然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我们必须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统一起来考虑,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而不考虑另一个方面。“天人合一”这个由《易经》发展出来的命题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它为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路径。 七、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保护自然的积极意义 崇尚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决不能对自然无度地开发、破坏,否则,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因此,当今人类社会应该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吸取智慧。实际上,崇尚自然也表达了一种人和自然的关系,从思维模式上说,它和“天人合一”有共同点。就这点来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统一的思维模式。 八、对古人的思想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然而,即使是古人思想的精华部分,也必须赋以现代的诠释,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古代的哲学观点尽管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宝库,有许多仍然有益于今日的人类社会,但也包含一些过时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内容,对此要扬弃。无论孔子的儒家学说,还是老子的道家学说,都包含着不适应现代人类社会要求的内容,存在着内在矛盾,甚至若干错误。如果夸大了儒家思想的意义,其人本主义就会走向泛道德主义;如果夸大了道家思想的意义,其自然主义就会走向无所作为。中国文化要想在二十一世纪走在人类社会的前列,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在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内在活力的基础上,排除自身文化中过时的、错误的部分,大力吸收其它各种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使我们的文化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解决当代人类和平与发展等问题上做出贡献。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真正的福祉所在。 精彩问答: 提问:西方有两种文明,即希伯来文明和希腊文明。两者在西方社会一直存在冲突,都在追求主导地位。中国的现代化是否也需要二元文明结构?如果形而上层面、形而下层面都由儒家文明主导,中国的现代化是否能实现?若按一百多年前提出来的“中体西用”的方式,以中为形而上、西为形而下的方式是否更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汤一介:西方现代文明来源纷杂,互相冲突的因素很多。我们中国确实有点不同,比如儒家思想,有形而上的层面,同时又深入到民间。中国还有所谓道教,不大有形而上的问题,比较世俗化、民间化,然而它的理想完全是不能实现的,也没有形而上的意味。提问:有人认为中庸之道对协调人际关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影响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领先或者是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道德因素。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汤一介:对中庸之道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关键看怎么解释。在中国的思维方式上,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路子,其一是道教的路子,从事物的一端求另一端。其二是儒家的路子,从两端求中端,强调“过犹不及”,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强调的是“度”。如果把“中庸”理解为最合适的“度”,那么,这种理解对于企业竞争是有积极意义的。提问:提三个问题:第一,您在解放初期曾经是北大的一名团干部,是热血青年,您自己曾经在年轻时希望成为一名哲学家,后来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而成为一位哲学工作者。请问,这50多年的环境是不是不利于一个哲学家的成长?第二,哲学家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个社会可以同时有许多迫切要求,但从哲学角度看可能只有一个主题:任何一个社会首先要解决规范和秩序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才有可能提出真正意义的自由课题,进而才能提出真正的正义课题。美国建国200年,解决了规范和秩序问题。它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解决了黑人问题,七十年代就有《著作论》问世,正符合这个说法,不知道您对此是否同意?第三,您有两篇文章谈中华文化的定位问题,两次举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的观念,您寄希望于未来一个时期,并认为中华文明在一个新的轴心时代能够出现伟大的哲学家。但目前中华民族的经济、技术、政治等等方面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此状态下怎么使中国产生伟大的哲学家?汤一介:我年轻时确实希望做一名哲学家,后来想法改变了。1951年我从北大毕业时的想法是,搞哲学的人都只能是哲学工作者,只有政治领袖才能叫“哲学家”。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有些改变,觉得不应仅仅是哲学工作者,也应该是哲学家,也可以创造哲学。我现在不敢说我已经是哲学家,但是我在努力提出一些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由政治领导者提出来的,政治领导者并不一定关心这些问题。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影响了哲学的发展。对美国历史,我并非十分熟悉,中国不一定要走那条路。要治理国家,当然要有指导思想,一定要规范,但是学术研究不应有那么多规范,只要不剽窃、抄袭就可以了。学术是讲自由的,否则无法发展。关于新的轴心时代问题。一些学者期待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希望四大文明能协调发展,不要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发生冲突、矛盾和战争。这并不是偶然的,这都是在1998年、1999年这两年提出来的,之所以都在这时提出,就是希望二十一世纪不要再像二十世纪那样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但这种和平的预期到今天越来越渺茫,冲突越来越严重了。人类要走出这个困境,解决的途径就是和平与发展。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发挥每一种文化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一些有益的资源?这正是我考虑的问题。当然,我不敢说新的“轴心时代”一定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但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尽早到来。所谓新的轴心时代,就是四种文明或者更多的文明能协调发展。 提问:您刚才讲的“天人合一”,认为天是代表自然的。但从产生背景来看,它是为解决社会秩序的混乱而产生的,因为当时社会秩序很乱,而非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出了问题。再者,儒家思想倡导的是“王道”、“仁政”,“王”是第一位的,“天”应该是指最高统治者。在传统理解上,自然包括天、人、地。反过来说,天不能代表人、地。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觉得“天人合一”应该是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相互协调,共同解决社会秩序的问题。您认为是这样吗?汤一介:在中国,“天”的概念非常复杂,每一个哲学家使用时都不一样。我今天讲的“天人合一”,是把“天”作为自然的意思来理解、来诠释的。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讲,还可以从人格神的角度解释,即“天人合一”就变成了人与神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宗教上的问题,即“以神救人”。现在世界那么乱,谁来救世界?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就要靠神来拯救。

中华文化对世界地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文明起源于东亚大陆的大两河流域,这是一个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文明场、文明群,主要是连续式的,比较多地注意保存历史传统中的文化基因、民族传统,比如在从原始社会、氏族社会向国家社会、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特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为我们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也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同时也是当下的人们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团结力的思想源泉。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