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人文精神论文1000字内容摘抄

发布时间:2024-07-05 13:57:56

人文精神论文1000字内容摘抄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 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思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 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

女排精神论文1000字内容摘抄

女排是中国的骄傲,是体育界的招啊,他拼搏向上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之美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体育,恰好集中了这种美。它将力量与技巧,速度与优美同时体现到了极至,赋予人无限的启示与动力。人们会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职业差异、经历差异、兴趣差异、观点差异,或者政见差异。但对待体育明星,人们会破除地界、国界的局限,宽容大度地为他们的胜利欢呼,从他们的精彩表演中得到满足。运动场上的竞争是激烈无情的,但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全世界的团结、进步、和平和友谊。据统计,通过各种手段观看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开幕式的人多达35亿,占全世界总人口的68%!体育的魅力是无穷的,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代替的。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能够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将极大地鼓舞民心,增强民族认同感。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乒乓球队、80年代的中国女排、90年代的“马家军”,都曾在不同时期对我们国家的各个方面,发生过极大的鼓舞作用。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从中品尝了世界民族之林中平等一员的自豪感,昂首挺胸,吐气扬眉,精神焕发。其中又以排球的“战果”最为辉煌,加上它简单易学,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正在全国范围推广。排球运动是由两支人数相等的球队,在被球网隔离开的两个均等场区内,根据规则,以身体任何部位将球从网上击入对方场区,而不使其在本方场区内落地的、集体的、攻防对抗的体育项目。大学生通过排球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要了解排球运动的文化,懂得排球运动的特点与锻炼价值,掌握简单的技术原理,逐步提高基本技术的动作质量和综合运用所学各项基本技术的能力。能够参加排球比赛,并在比赛中运用最基本的排球战术,了解最基本的排球竞赛规则,懂得如何欣赏排球比赛。在运用排球技战术的比赛时,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排球运动的特点,是要求运动员对场上各种变化情况具有精细的感受能力,如运动员在场上完成许多复杂的运动时,动作要十分准确,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人体运动分析器对肌肉感觉作精确分析才能做到。而且排球运动对于身心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增进健康、强健体魄。 排球运动具有竞技与娱乐并存的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技术水平的人都能参与,或活动,或比赛。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同时又能提高人的力量、速度、弹跳、灵敏、耐力等专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总之,经常参加排球运动会使人们在兴奋与愉快中增进健康,强健体魄。 二、培养与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常参加排球运动的训练或比赛,会学到很多控制自己情绪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连续失误时,如何使自己尽快冷静下来而且不灰心;比分落后时的沉着和不气馁;关键比分时进攻不手软的自信心等,都是对自己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三、培养勤奋、助人、拼搏的优秀品质 排球比赛中,有球不能落地而且击球至多3次必须过网的特有规定,使参加排球比赛的人总要随时准备弥补同伴因判断错误而无法接,或因其他原因没接到位的球,为了发挥本方的进攻力量而不惜奔跑扑救,给下一次击球人创造方便条件。因此经常参加排球运动,可以培养人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四、培养人的信息意识、提高配合及应变能力 排球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依靠判断的运动,尤其在现代的排球比赛中,准确的判断已成为制胜因素之一。判断的基础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通过观察对方和同伴的动作、击球的声音、场上的布局等,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而迅速做出决策。排球比赛也是一项靠集体配合取胜的球类竞赛,个人特长的发挥往往是在同伴发挥特长的前提下取得的。因此,运动员在场上要相互协调,并不断观察同伴的意图,才能默契地与之合作。可以看出,体育运动的意义非常重大。而其中又以排球在我国历史较久,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技术水平的人都能参与其中,因此排球运动较其他体育运动更易于在我国普及

中国女排精神作文800字“提到中国女排,就有落泪的感觉。”这几天,年轻网友这样说。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奥运赛场,向来是最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发、昂奋、高涨、磅礴,形成气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中国女排硬是咬下了这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这是拼搏精神的胜利与壮歌!中国女排在里约再度夺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日益崇尚训练条件、奖金待遇的当下体坛,拼搏精神弥足珍贵、永不过时、必须弘扬!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写下的新的壮歌,将鼓舞国人在感动落泪之时,用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点滴奉献汇入时代大河。女排精神不朽!

这篇论文还是很好写的,可以从80年代的女排五连贯精神谈起,一直到今年女排姑娘们在日本比赛时的精彩表现,然后再把这种可贵的精神,引申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人文精神论文1000字内容

当代的大学生人文数字其亟待提高,我觉得当代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与人生的追求,应该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大学教师也应该往这方面引导,这样才能为国为民造福。才能学为所用。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 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思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徐志坚<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2001年11月第6期<常熟高专学报>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纲>,,<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5期 贡献者(共5名):tibiliya、 涛≯≮爷、大秦梦、4266、altw809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文艺复兴、人文思想、斯坦福大学、南平高级中学、慢生活、红学家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15条):查看评论 >> 返回页首

人文精神论文1000字内容大全

哦。 来做吧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我们处在一个人文精神凸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之一,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增强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不但与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建构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富强。 目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欠佳。首先,文化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民族精神。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文史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单一,表现为有专业知识,而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其次,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失范。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平稳发展的忠实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不强。比如,某些人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对宿舍脏乱却习以为常;不爱护公物,不注意爱护图书,将课桌乱刻乱画;满口脏话,不文明举止时有所见等。再次,人生主体价值观不明朗,在价值选择上缺乏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务实的一代,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把英雄崇拜转向功利主义。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在道德的责任意识方面,对社会的终极关怀表现淡漠。 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低有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首先,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科技被强调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这使得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日重,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这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接受科技教育作为自己接受教育的重心,进人大学学习理工科,就成为优秀中学生升人大学的首选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而大学的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烈形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和完善。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在其发展中遭遇的挫折及其本身存在的弊端,造成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极左思潮摧残了我国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人文学科被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被停止或取消。20世纪50年代初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对推动我国改善高校的地区分布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形成了院系设置上的文理工分家、单科性院校林立的格局。这虽然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不利于大学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再次,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工具层而忽视价值层面,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重利思想侵蚀下,使本来就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急功近利。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也应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要从各个方面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首先,要努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以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作为高层次人才预备军的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又如何能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如何谈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杨院士认为,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背《论语》、《老子》,可以培育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事实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例如爱因斯坦既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又能熟练地演奏小提琴;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但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 其次,塑造理想的人格。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人类、对祖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理想人格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上课、实验、课外作业、考试及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要避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现象,更要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 再次,塑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大学生要具备高尚的人格精神、品格情调、情趣操守、气质风度等内在潜质和外在形象。从一切非文明的、低级情趣的影响中摆脱出来,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抛弃错误的价值取向,建立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价值观。使自己不至于在依靠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物质世界的“家”之后,反因价值迷失、思想茫然而找不到精神世界的“家”,成为物质世界的富有者和精神世界的流浪者。 最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体会社会角色的意义,接受来自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养成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品质。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浅薄的,没有厚重感的。

论科学也需要人文精神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本文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讨论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需要科学精神,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来自于科学本身,来自于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传统。 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承认人的价值,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具体而言,人文精神为善与恶、允许与禁止、美与丑、神圣与裹读等各种价值和规范原理提供了评判依据。长期以来,人文精神似乎只是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精神,人文精神只应在人文社会学科中进行讨论和得到反映,科学与人文精神没有瓜葛,认为科学的发展不需要人文精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本文将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来谈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道德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科学界的一系列学术道德滑坡事件,使人们不由得思索,科学界是怎么了?其实,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始终存在着科学道德问题。只是在科学规模比较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以及因科学而赢利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科学道德问题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就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谁剿窃谁的数据”之争,就有在德国维尔茨堡伪造出土化石的事件。此外,科学道德还不仅仅表现在剿窃、伪造数据和事实上,对待科学工作的态度,科学家的人格,对待科学成果的态度等都可以认为是科学道德的一部分。科学道德和任何其他道德一样,是人的价值观的表现,是把价值定位在一己之私利还是定位在追求真理上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为科学献身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怕受迫害,不怕杀头,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如布鲁诺、塞尔维特等就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而被迫害致死的。另一种情况是为了科学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醉心于科学研究。居里夫人的一生是为科学献身的一生。她不因贫困和疾病而放弃对放射性元素镭的追求,她在回忆生活在简陋棚屋那4年的日子时这样说:“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这象是要由无中创造出有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的旧棚屋中度过的。”居里夫人面对放射性元素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面对贫困毫不退缩,充分表现了她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没有这样的精神是不能真正做到为科学而献身的。有些科学家把出所谓的成果作为最高价值,其实是把获得名和利作为最高价值,那样他们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大的作为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起一块木板来,寻找最簿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许多孔。”爱因斯坦批评的科学家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缺乏的正是以人的最高价值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2科学目标和对美与和谐的追求 我们知道,反映在人文精神中的美与丑、允许与禁止、善与恶、神圣与裹读的各种价值观和规范原理,说到底是一定社会准则和思想的表现。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会被丰富和更新。科学新规律的发现,就是人们对自然界和谐与秩序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探索自然奥秘的深层动机,在有些科学家看来,便是寻找自然界内在的美。杨振宁在谈及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的动机时说:“不是我们想挥霍这400亿美元的公款,也不是我们乐于对基本粒子进行分类,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内在的善,内在的神秘性,并可推测还有内在的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具有永恒的美”。从追求形式美到追求内在美,从追求静态美到追求动态美,从追求艺术美到追求科学美,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拓展。 对美与和谐的追求不仅仅是科学目标,而且还是实现科学目标的方法。早在毕达哥拉斯时期,人们受自然界中对称的几何图形启示,就开始逐步形成了自然界应当是美的、和谐的和对称的信念,并企图用数的和谐性和对称的图形来解释自然规律。当然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那时,利用数的和谐和图形的对称都不可能真正解释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归于和谐性和对称性的信念在数十世纪以来日益广泛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一直被保存下来。”科学中,从对称性原理出发获得相应的理论结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运用对称性原理的典范。在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对称性的考察。他写道:“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这表明,爱因斯坦认为麦克斯韦理论中的不对称并非自然界所固有,而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根据对称性的要求,应当认为“绝对静止这概念,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电动力学中也不符合现象的特性,倒是应当认为,凡是对力学方程适用的一切坐标系,对于上述电动力学和光学的定律也一样适用。这正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最原始的表达。 当前,对称性原理在基础科学中往往起着第一原理的作用。例如,物理学中的规范对称理论、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对称理论、弦理论以及化学中的分子轨道对称理论等都是在一定对称性下建立起来的理论。对称性原理既是美在科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把美的观念用于科学的有效工具。 正如杨振宁在谈到对称与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关系时说:“今天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我们还未把对称这个概念推广到头。最近这20多年来,推广与再推广对称的概念已变成一个热门的课题。1973年,有人提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数学结构,叫做超对称。1976年,有人提出来一个新的对称概念,叫做超引力。它与超对称虽然不一样,可是有密切关系。1984年又有人提出了超弦。其实,所有这些发展方向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今天我们已扩大到相当大的、以前所不能想象的一些对称观念再扩充一下。……其前途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敢讲。不过,假如你去问一个研究基本物理的人,这个总的方向—希望把对称的观念再扩充一点,再延展一下,通过这些努力企图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呢?我想90%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正确方向中的一些细节要向何处走,尚在摸索之中。”  3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个观点能否一成不变地套用在科学上呢?笔者认为对于以发展技术为己任的应用科学来说,同样存在着善与恶的两种可能性,但是对于以认识世界、探求自然界的奥秘为己任的基础科学来说,“只具有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它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所以在讨论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时候,有必要把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区别开来。应用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今天,在诸如核能、基因、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有权解读遗传的奥秘,人类和生物是否经受得起基因的迅猛革命,人类对基因实施的“优胜劣汰”是否会导致基因的失衡,关于好坏基因究竟有否绝对的分界线,是否会从生理意义上的优生走向人种改良,怎样保证个人的基本隐私—基因隐私,谁来保证基因革命的公正性等。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该发扬人文精神,坚持从善、从美、从公、从全人类的利益,坚决抵制那些违背乃至损害人类利益的科学研究活动。 在怎样兼顾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上,也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应用科学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强的功利性,而基础科学则有着较多的可变因素,难以事先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和难以事先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应用科学的成果一般由研究者或研究的地区或国家受益,而基础科学的成果则是全人类受益。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出现了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动向。显然这不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应用科学的长期发展,因为应用科学会由于缺乏“基础”而失去活力。这里迫切需要一种以全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人文精神,应把发展基础科学放在以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背景下去认识,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永续发展。

人文精神论文1000字内容解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  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

论科学也需要人文精神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本文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讨论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需要科学精神,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来自于科学本身,来自于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传统。 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承认人的价值,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具体而言,人文精神为善与恶、允许与禁止、美与丑、神圣与裹读等各种价值和规范原理提供了评判依据。长期以来,人文精神似乎只是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精神,人文精神只应在人文社会学科中进行讨论和得到反映,科学与人文精神没有瓜葛,认为科学的发展不需要人文精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本文将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来谈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道德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科学界的一系列学术道德滑坡事件,使人们不由得思索,科学界是怎么了?其实,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始终存在着科学道德问题。只是在科学规模比较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以及因科学而赢利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科学道德问题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就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谁剿窃谁的数据”之争,就有在德国维尔茨堡伪造出土化石的事件。此外,科学道德还不仅仅表现在剿窃、伪造数据和事实上,对待科学工作的态度,科学家的人格,对待科学成果的态度等都可以认为是科学道德的一部分。科学道德和任何其他道德一样,是人的价值观的表现,是把价值定位在一己之私利还是定位在追求真理上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为科学献身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怕受迫害,不怕杀头,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如布鲁诺、塞尔维特等就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而被迫害致死的。另一种情况是为了科学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醉心于科学研究。居里夫人的一生是为科学献身的一生。她不因贫困和疾病而放弃对放射性元素镭的追求,她在回忆生活在简陋棚屋那4年的日子时这样说:“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这象是要由无中创造出有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的旧棚屋中度过的。”居里夫人面对放射性元素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面对贫困毫不退缩,充分表现了她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没有这样的精神是不能真正做到为科学而献身的。有些科学家把出所谓的成果作为最高价值,其实是把获得名和利作为最高价值,那样他们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大的作为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起一块木板来,寻找最簿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许多孔。”爱因斯坦批评的科学家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缺乏的正是以人的最高价值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2科学目标和对美与和谐的追求 我们知道,反映在人文精神中的美与丑、允许与禁止、善与恶、神圣与裹读的各种价值观和规范原理,说到底是一定社会准则和思想的表现。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会被丰富和更新。科学新规律的发现,就是人们对自然界和谐与秩序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探索自然奥秘的深层动机,在有些科学家看来,便是寻找自然界内在的美。杨振宁在谈及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的动机时说:“不是我们想挥霍这400亿美元的公款,也不是我们乐于对基本粒子进行分类,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内在的善,内在的神秘性,并可推测还有内在的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具有永恒的美”。从追求形式美到追求内在美,从追求静态美到追求动态美,从追求艺术美到追求科学美,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拓展。 对美与和谐的追求不仅仅是科学目标,而且还是实现科学目标的方法。早在毕达哥拉斯时期,人们受自然界中对称的几何图形启示,就开始逐步形成了自然界应当是美的、和谐的和对称的信念,并企图用数的和谐性和对称的图形来解释自然规律。当然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那时,利用数的和谐和图形的对称都不可能真正解释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归于和谐性和对称性的信念在数十世纪以来日益广泛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一直被保存下来。”科学中,从对称性原理出发获得相应的理论结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运用对称性原理的典范。在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对称性的考察。他写道:“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这表明,爱因斯坦认为麦克斯韦理论中的不对称并非自然界所固有,而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根据对称性的要求,应当认为“绝对静止这概念,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电动力学中也不符合现象的特性,倒是应当认为,凡是对力学方程适用的一切坐标系,对于上述电动力学和光学的定律也一样适用。这正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最原始的表达。 当前,对称性原理在基础科学中往往起着第一原理的作用。例如,物理学中的规范对称理论、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对称理论、弦理论以及化学中的分子轨道对称理论等都是在一定对称性下建立起来的理论。对称性原理既是美在科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把美的观念用于科学的有效工具。 正如杨振宁在谈到对称与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关系时说:“今天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我们还未把对称这个概念推广到头。最近这20多年来,推广与再推广对称的概念已变成一个热门的课题。1973年,有人提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数学结构,叫做超对称。1976年,有人提出来一个新的对称概念,叫做超引力。它与超对称虽然不一样,可是有密切关系。1984年又有人提出了超弦。其实,所有这些发展方向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今天我们已扩大到相当大的、以前所不能想象的一些对称观念再扩充一下。……其前途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敢讲。不过,假如你去问一个研究基本物理的人,这个总的方向—希望把对称的观念再扩充一点,再延展一下,通过这些努力企图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呢?我想90%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正确方向中的一些细节要向何处走,尚在摸索之中。”  3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个观点能否一成不变地套用在科学上呢?笔者认为对于以发展技术为己任的应用科学来说,同样存在着善与恶的两种可能性,但是对于以认识世界、探求自然界的奥秘为己任的基础科学来说,“只具有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它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所以在讨论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时候,有必要把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区别开来。应用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今天,在诸如核能、基因、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有权解读遗传的奥秘,人类和生物是否经受得起基因的迅猛革命,人类对基因实施的“优胜劣汰”是否会导致基因的失衡,关于好坏基因究竟有否绝对的分界线,是否会从生理意义上的优生走向人种改良,怎样保证个人的基本隐私—基因隐私,谁来保证基因革命的公正性等。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该发扬人文精神,坚持从善、从美、从公、从全人类的利益,坚决抵制那些违背乃至损害人类利益的科学研究活动。 在怎样兼顾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上,也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应用科学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强的功利性,而基础科学则有着较多的可变因素,难以事先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和难以事先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应用科学的成果一般由研究者或研究的地区或国家受益,而基础科学的成果则是全人类受益。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出现了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动向。显然这不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应用科学的长期发展,因为应用科学会由于缺乏“基础”而失去活力。这里迫切需要一种以全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人文精神,应把发展基础科学放在以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背景下去认识,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永续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