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8-29 12:20:11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石家庄市第一次土地调查自1985年8月开始,于1992年5月全部完成,历时6年9个月,形成了图件成果和汇总数据成果等原始的测绘资料,初步查清了全市各类土地分布情况及所占比例,但数据统计基本上为人工手动计算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为错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尽管每年都进行年度的变更调查,但相对滞后的数据成果已不能适应逐年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为了掌握准确、翔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制订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全面发展,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土地利用的分类、分布、面积和权属的现状,以及自然的变化和人为的变更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可以为石家庄市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是明确市、县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现实需要,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理顺土地产权关系的有效手段,也是管好用好土地资源、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省会”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一)研究目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继续和深入。通过农用地分等工作,可以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重庆市农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全面评价重庆市农用地的质量,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管理方式的转变。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领域广泛,由此所建立起来的重庆市农用地基础数据库,将在土地利用、土地评价、改进征地制度等方面得以体现。当前,则在土地整理、征地制度改革、农用地流转、耕地占补平衡、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等方面得以应用。研究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1)科学量化土地的数量、农用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奠定基础。(2)为较好地落实耕地补偿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定量化标准和依据,以及时改进。(3)为土地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政策和制度,提高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二)研究意义农用地分等工作是重庆市第一次针对全市农用地质量进行的最全面、最科学的研究和评价,摸清了重庆市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及资产价值,揭示了重庆市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对重庆市土地管理具有历史性、战略性重要意义,将为重庆市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为政府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农用地分等按照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将为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科学有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提供基础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是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延伸,是对农用地质量更全面与更精确的评价。通过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可以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其分布,为土地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征地补偿及相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按等级折算提供技术平台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重效果。因此,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以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最终保持重庆市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评价提供依据和标准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依据,运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和成果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后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并将其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弥补了目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面的不足,完善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评价体系。 为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运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和分等成果中土地质量分布状况,研究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的应用,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耕地质量评价及应用的方法、程序和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科学性。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提供一个学校范文仅供参考: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  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  、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  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  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  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  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  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  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  尤为凸显。 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  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  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  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4年3月1日——3月6日 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4年3月7日——3月10日 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0年5月1日——6月30日 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0年7月1日——9月30日 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0年10月1日——10月30日 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1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体系1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3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3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4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论证5土地利用规划管理6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质量评价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一)研究目的农用地分等工作是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继续和深入。通过农用地分等工作,可以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摸清重庆市农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全面评价重庆市农用地的质量,推动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统一管理方式的转变。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领域广泛,由此所建立起来的重庆市农用地基础数据库,将在土地利用、土地评价、改进征地制度等方面得以体现。当前,则在土地整理、征地制度改革、农用地流转、耕地占补平衡、农用地生产能力核算等方面得以应用。研究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1)科学量化土地的数量、农用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奠定基础。(2)为较好地落实耕地补偿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定量化标准和依据,以及时改进。(3)为土地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政策和制度,提高农用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二)研究意义农用地分等工作是重庆市第一次针对全市农用地质量进行的最全面、最科学的研究和评价,摸清了重庆市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及资产价值,揭示了重庆市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对重庆市土地管理具有历史性、战略性重要意义,将为重庆市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等工作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为政府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农用地分等按照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生产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将为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和科学有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提供基础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是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延伸,是对农用地质量更全面与更精确的评价。通过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可以科学量化区域内农用地的质量及其分布,为土地管理、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征地补偿及相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按等级折算提供技术平台运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重效果。因此,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重庆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以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最终保持重庆市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评价提供依据和标准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依据,运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和成果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后的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并将其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弥补了目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面的不足,完善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评价体系。 为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依据运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和分等成果中土地质量分布状况,研究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的应用,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耕地质量评价及应用的方法、程序和制度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科学性。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选题背景

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设有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实力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1)土地利用与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接受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不动产估价、计算机制图、遥感监测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技术操作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策科学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使毕业生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设有土地利用与管理、城市与房地产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教学科研实力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王联军 余振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摘要 本文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质环境敏感性 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的研究是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武汉市地质环境现状对武汉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为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布局提供指导性建议,避免规划出现重大失误而诱发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本次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特点,结合实际占有资料情况,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1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在规划中的作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就是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适宜性。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以地质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质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最终确定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首先,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在充分研究以往土地利用情况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由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置性基础研究工作,所以研究结果能够直接利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从而直接参与了规划的制定过程,在规划的制定阶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规划方案中一些可能的重大失误,也可以减少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方案大规模修订的可能性,为规划的制定实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最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也给规划方案出台后的规划环评提供了基础依据。2 评价因子及参数的选择确定评价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的依据是:①所选择的评价要素及评价因子应能满足预定的目的和要求;②已开展的地质调查和评价所确定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诱因;③尽可能选择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因子;④评价单位可能提供的监测和测试条件。根据上述条件的要求,最后筛选出武汉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系统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影响因子为:地下水、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性状。地下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还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而且地下水—经污染,极难恢复,其后果的严重性难于估量,因此,将地下水污染风险作为重要评价参数之一。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质灾害主要是岩溶塌陷。武汉市分布有大面积的潜伏碳酸盐岩,并且已经有过8次岩溶塌陷的历史记载,因此,今后发生岩溶塌陷的风险也还是相当高的。岩溶塌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是易见的,如果建设用地安排不当,塌陷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并形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岩溶塌陷风险也是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武汉市岩土体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另外,武汉市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因此,岩土体的工程地质脆弱性也是又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矿产资源是地质环境系统中重要因素之一,但因为:①缺乏详实资料;②武汉市的矿产并不丰富,矿产资源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可以忽略。因此,本次评价未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当中。3 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即各分项指标相对于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统影响敏感性综合指数的重要性)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方法如下:本次权重层次结构模型最顶层相邻的上、下两层分别为A、B,其中A层次为目标层,代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B层次为主因素层,有3个元素Bi(i=1,2,3),分别为:土地利用影响下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土地利用影响下地质灾害风险度和土地利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A为目标的有3个元素的判断矩阵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元素bij表示对于评价目标A而言,要素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即: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Wi是针对评价对象给出的每个因素Bi相对应于A的分值,由聘请的专家打分得到,一般采用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1)。如果相对重要度取值为偶数,则表示两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介于两个奇数取值之间。表1 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矩阵A中的元素满足bij=1/bji。A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m1,m2,…,mn]T,其中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对M作归一化处理,求相对权重向量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 ,为评价因素bi在总评定因素中所起作用大小和所占地位轻重的量度,称为权重。一般规定: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引入衡量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性指标CI,矩阵A的特征值的近似公式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lmax=max(li),(i=1,2,…,n)。完全一致性检验指数CI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一般认为CI≤10,判断矩阵A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经计算,最后得出三个参数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表2 各参数在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构成中的权重4 各因子评价参数的等标化1 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等标化一般认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大的区域,其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风险也较高,因此,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K[单位:104m3/(a·km2)]为基础,计算方法为:H=K/2,其中,H为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K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2则为等标化常数。等标化常数值的设定依据为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值的大小分布情况,设定等标化常数值的目的在于将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参数值归一化到0~10之间,参数值出现大于10的情况也按10计算。2 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的等标化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以工程地质承载力为基础,并以汛期是否被淹没作为补充。其计算方法为:E=1/2M,其中E为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M为工程地质承载力(单位:MPa);2则为根据武汉市工程地质承载力实际数据分布情况确定的等标化常数。汛期淹没区域则直接赋值为10。3 地质灾害风险度的等标化地质灾害风险度由于缺乏相关定量化数据,因而以定性判断为基础,并根据经验对其进行赋值(表3)。表3 地质灾害风险度赋值情况及依据5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评价分区各参数通过加权平均来转成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如式(8)所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I——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指数;Fi——第i个参数的值;Wi——第i个参数的权重系数;n——为参数的个数。式中W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程度;F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程度。其中,Wi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Fi则根据各因素的严重程度,以判断为基础,按10分制予以赋值。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和分值之后,即可计算得出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根据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的离散分布情况,可以划分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的4级综合分区(表4)。表4 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敏感度综合分区标准6 各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1 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高风险区,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地基处理工作,安排为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这些土地利用成本要低一些。2 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较高风险区,在作为建设用地时,应充分做好地质勘查、进行严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重要设施的建设用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软弱地基和岩溶塌陷问题,应尽可能安排为一般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3 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总体上来说可以满足一般用地类型的需求,但对于区内不同性质的亚区,存在相应的一些限制,分述如下。1 地下水污染高风险亚区本亚区的主要特征是: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值≥10,即本亚区是武汉市地下水资源最重要的补给区。所以,本亚区内的,安排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工矿仓储用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时,应严格按环境要求,三废尽可能达到零排放;作为生态建设用地、生态农业用地最好;若安排其他用地类型,应充分论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2 软弱地基亚区本亚区特征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或较差,修建建筑物时应作基础处理。因此,建议本亚区以低层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为主;用作高层建筑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基础处理成本。3 隐伏碳酸盐岩分布亚区本亚区特点为:地下分布有隐伏碳酸盐岩,存在一定的岩溶塌陷风险。因此,在本亚区安排重要建筑时,应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4 地质环境非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非敏感区是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最好的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不存在岩溶陷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极低,从地质环境条件上来讲,在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任何类型的用地。参考文献[1]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3]叶文虎,栾胜基环境质量评价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5]徐菲菲,刘沛林等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地理研究,2004,23(3)

土地利用与规划论文选题背景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9 2 基于利益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机制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3 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4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5 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6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 浙江大学 2010 7 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估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8 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新疆大学 20109 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0 土地利用综合防灾规划及其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索道网提供国内外论文检索服务。

(一)农地保护态势农地保护在我国已提出很多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地所承受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均农地数量少、空间分布失衡以及农地总体质量差。其中:中国大陆人均占有耕地不足39亩,低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在全国2800多个区县中,已有600多个县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的人均耕地8亩的警戒线;全国90%以上的农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人口、工业也都集中于东南部地区;现有农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不到40%;有将近亿亩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需要逐步退耕;约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同时,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中存在“占优补差”而导致农地总体质量下降。二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国内农地急剧减少。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表明,1996年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减少了24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1240万亩;以2005年的27亿亩为基点,到2020年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底线,那么在未来十几年间允许的耕地净减少量不得超过270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不应该超过193万亩,参照以往耕地占有量的经验数据及其变化趋势,要实现耕地保护的这个总体目标极为困难。同时,污染问题也成为保护农地的重大障碍,因土质、水质以及空气受到污染必然会导致农地质量的降低,甚至还使农地丧失功能,从而使农地数量减少。事实上,这部分农地减少在数据统计方面比较困难,也使实现农地保护的目标隐含了更多的不利变数(胡敏华,2009)。三是耕地减少导致粮食已经连续数年供不应求。从2000年开始,全国粮食种植面积持续低于5亿亩的警戒线,粮食产量也连续三年低于9亿t的安全警戒线,全国粮食产量缺口逐年扩大。这几年弥补粮食缺口主要靠庞大的国家粮食库存和粮食进口,每年约需4000万t,目前国家库存粮约0亿t,再过两年就降到5亿t以下,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验判断,国家库存粮低于25亿t时,就会引起粮价的大幅上涨,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我国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一旦出现粮食紧张,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供求平衡。而且,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加速、水资源的进一步短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于非农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增地减的趋势将难以逆转,人地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人地失衡问题在很多地方将会越来越突出。农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面对日益严峻的农地变化态势,保护农地已是不容稍缓的急迫任务。(二)规划政策背景土地用途管制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保护农地的重要手段。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使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侯力,2008)。这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也有明确的阐述,其第4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农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保护农地资源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体的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区(省辖市)、县(市)和乡(镇)五个层次的行政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共同构成(王万茂,2006)。第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和时期内,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种战略性计划,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区域性和指导性特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核心是确定、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做出相应的修编和调整,是动态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第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的,针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过程中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这类规划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和复垦规划等,目标是保护耕地、菜田和扩大农地面积,提高农地的生产能力,而且包括自然保护区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各类土地开发区规划以及工业、交通、农、林、牧、水利等用地规划,目标是通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通常情况下,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用地、统筹安排各类与各区域用地、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农地与开发复垦农地相平衡为原则,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农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国家及省级规划是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规划,重点在于对农地总量、建设用地总量和后备资源开发数量进行指标控制,对土地用途管制内容的规定相对较少。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通过分解上一级控制指标,确定分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原则,进行区域性土地利用布局,包括工业区域布局、农业用地区域安排、城镇体系布局、交通运输布局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区(省辖市)土地利用规划,应当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农地总量不减少。县级和乡(镇)级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根据上一级规划的要求和指标控制,明确土地用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占有重要地位。科学合理的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是满足城镇建设用地合理需求、保护农地的重要保障。编制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关键是在科学测算建设用地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具体类型对建设单位用地需求进行综合平衡,确定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和建设用地指标的合理弹性区间,实现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与弹性管理。截至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展开了三轮,农地保护基本都是重中之重。尤其是21世纪初,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为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加强与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维护土地利用规划的权威性,2005年6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对全国的土地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做了统一部署。由此,全国各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陆续开展。32号文件明确规定,修编工作要以严格保护农地为前提,要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要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为核心,深入开展对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这次土地规划修编中有关土地利用重大问题主要有6个,包括:如何加强农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如何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如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如何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如何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如何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其中最受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如何加强农地保护问题。由此可见,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尤其是耕地保护的关系密切,不仅涉及其数量和质量的控制,还影响到其空间的布局范围等。尽管如此,农地保护的收效并不理想,如张凤荣等学者针对北京的研究发现:①虽然实现了数量上的占补平衡,但补充农地的质量实在不尽如人意;②开垦后的农地资源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目前的农地开垦是政府行为;③开垦后备土地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④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想保持农地面积不减十分困难(张凤荣等,2005)。其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大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协调不畅和体制缺位,导致农地保护效果不佳。

1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体系1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3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3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4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论证5土地利用规划管理6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质量评价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论文选题背景可以按照模板来写,包括这三大内容即可:论文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与价值,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一、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做支撑】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论述】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写作要点在于论文为何写作本论文,告知写作的原因和意图。也就是论述论文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明确下面两个写作要点会使得写作难度降低,如下:理论方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实践方面主要包括:(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的话我帮你写好以后发到你的QQ邮箱里吧。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