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传统音乐论文2000字开头的诗

发布时间:2024-07-02 11:20:58

传统音乐论文2000字开头的诗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作曲法的结合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4 更新时间:2009-5-15 2:59:13摘要:回顾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虽然一直受到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但中国作曲家一直都是努力遵循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旋律音调素材的汲取,一直都是作为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现代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影响逐步深入,中国一些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观念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他们开始寻求将既能凸显个性,又能更深刻体现本民族的精神气质神韵的创作素材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关键词:传统音乐;现代作曲;技法;结合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China's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usic, although the technique has been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composer, but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composer's effort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and modern compos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tone melody learn the material, has be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However, with modern contemporary music in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China's influence, young Chinese composers have also created the concept of a number of changes occurred, they began to seek to not only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but also more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temperament of the creative spirit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s their own creative Key words: traditional music; modern composer; techniques; combination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些作曲家一方面在借鉴现代现代作曲技法如序列音乐、微分音技术等方面,另一方面对传统音乐认识的观念产生变化,这些观念主要体现在由过去认为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的旋律才是具有民族风格的狭隘看法转变为从古老的民族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中去探索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形态,也向更多古老而又悠久的琴曲,民间乐曲、民歌等素材去挖掘更深层次更内在地揭示中国人的气质神韵以及民族精神的创作内涵。谭盾的这部早期作品《风雅颂》正是这种创作观念的范例。一、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一)、中国传统民歌旋律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旋律一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我国的独特的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因此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旋律的汲取和运用,在任何时期的中国音乐作品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风雅颂》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的意义和独特的个性特征的。原始民歌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对取材和表现内容传统性的继承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风》与诗经中的《国风》标题立意是相同的,主要是表现古代民间百姓淳朴生活的内容。作者为了表现质朴民风的内涵,从引子主题素材的选用到整个乐章的音乐风格都无不体现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格。《风》的引子主题素材是作者去广西瑶族地区采风从一位90多岁老人所吟唱的曲名为《开天辟地》的古老民歌中所得。为何会选用这首民歌作为创作素材呢?一是因为这首歌的歌名含义与乐曲所要表现的远古风格意境贴切,二是因为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各种缘故,汉族地区的民歌在传唱中逐步被人加工整理,与最初民歌的原始状态相去甚远,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交通的不便,还是保持了较为原始的音乐形态,这恰好符合作曲家寻求原始复古的音乐风格,也使得作品的立意也与诗经所表现的内容一致,因此采用这首民歌素材是恰当的。这首民歌素材除了在第一乐章的引子和尾声段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乐曲的其他地方(除了第二乐章之外)也是有所表现的,作者努力将这种古老民族音调融入到乐曲要表现的音乐风格。(二)、中国传统民歌素材中的特性音程与旋律发展手法的结合这首作品对民间素材的运用不是直接将民歌旋律引入到作品中,而是抓住其最能表现民族风格的某些音乐元素(如某些特性音调)加以提炼,再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如主题动机发展等)将乐思充分的展开,这样处理既现代又不失传统之韵味。作品的一开始的引子旋律就是引用这首《开天辟地》民歌的素材,这首民歌中最能体现其音调风格的就是两个相距减五度的音程关系的音,虽然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五声音阶中只有大二、纯四、纯五度、大三度音程关系才是具有五声性民族性风格,那是因为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的不够多不够广泛,随着民族音乐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就存在增四、减五度音程。例如贵州荔坡布依族大歌《好久没唱歌》中存在着增四度音程(D一#G)叠置和弦。这部作品的一开始作者用中提琴独奏这段没有小节线自由的旋律,听上去似乎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这段旋律的节奏是自由的,没有小节。作者抓住了这首原始民歌的核心音调就是民歌开头的两个音(A--bE),为更符合乐器的音域特点就用(B一F)两个音同样是减五度音程,用这个减五度构成主题动机再运用各种旋律发展手法将乐思在乐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展开引子主题动机(例1)音高移位(例2)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将有民歌中的减五度音程结合专业作曲技法运用到作品当中,使得作品的的横向旋律都具有民族特点。民歌音调中的腔化语言特征与器乐化演奏技法的融合这首民歌素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调的腔化风格特征,也有人把这种特点称为音腔。沈恰的《音腔论》的解释是:“音的过程有意运用的的与之特殊的音乐表现意图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些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音在其流动的过程中发生音的强弱、音色的浓淡,高低等各种细腻变化,例如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吟、揉、滑、颤等演奏技巧所形成的游移性的乐音。在一些看似简单的只有几个音构成的原始民歌往往都是带有腔化语言特征的,表现了一种原始美和古朴美。作者选用这首民歌作为音乐素材也是有这方面的因素。而如何将这种带有吟诵性的腔化语言用西洋乐器很好的表现出来呢?作者为接近原始民歌的游移性音高而在中提琴独奏部分长音停留的地方作1/4音内的不规则波动其实就是采取了当代音乐中的微分音技术。这种方法虽然看似是现代一现代技术,其实这在我国的民歌演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中普遍存在,所以并不觉得新技法或有很强的新鲜感,乐曲在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和尾声以及其他乐章都有运用,效果很好。(三)、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特点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1现代作曲技法对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的发展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凝结几千年的音乐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与现代截然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因此作者也意识到古琴音乐的魅力,第一乐章除了汲取了古老民歌的音调素材,作为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以外,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古琴曲《幽兰》的音调,请看古琴曲调与主题动机的结合:例4《风》的主题片断《幽兰》尾声旋律片断《风》的主题后半句第二乐章《雅》主要是为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对我们中华民族高尚品格和精神的赞颂,因此将古琴曲《梅花三弄》和《幽兰》曲调都作为这个乐章的音调素材。《梅花三弄》主题曲调作者从两首古曲中汲取音调有的只是选取某几个有特性的音或者节选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然后作者就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将古老的琴曲音调重新安排,运用这些素材既符合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韵味,又觉得音调是有认同感。2现代作曲技法将古琴曲调与十二音技法具体结合A段主题是将古曲音调用十二音序列手法表现出来,既要有新鲜感还要有五声性风格,又不能太生硬无可听性,因此在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安排:例8《雅》的十二音序列原形一个具有五声风格的有调性序列必须要避免五声音调之外的小二、大小七度和增四减五度音程,作者在每两个音程之间都避免有这些音程出现,此外将十二个音分为有调性的四音音列也是作者的安排,1一4音为一组,是在C宫系统的音调,5一8是第二组,是E宫系统的曲调;9一12音是bE宫系统的音调,这样以来横向上旋律有五声性风格而且不同于现代序列技法创作的十二音序现代传统序列写作在十·二音全部出现是禁止有同样的音重复出现,但本篇作品的序列则是有好多个重复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要让曲调和演奏更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使得乐曲更象是一个古琴乐器在演奏。乐曲的横向旋律声部是完整的十二音,而纵向的对位声部则只是用含有纯五度动机做和声背景,这样处理有利于很好将主题旋律完美的展现出来,乐曲的B段没有用十二音序列,而在乐曲再现部分,作者将序列的原形再次完整再现一次,不过是在大提琴声部,而其他声部则依然还是纯五度动机作对位化的写作,直至尾声部分第一提琴奏出《梅花三弄》的主题旋律,使人仿佛回到宁静祥和的充满思考的环境当中。二、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思维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风雅颂》这部作品的节奏语言也是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感的,作品的节奏写法看似复杂多变,非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而更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无机械与生硬之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了解并熟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语言特征,他将最能体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节奏语言诸如“散化节奏”特点,用现代规范化的节奏节拍去表现,这恰好与现代现代音乐中打破节奏节拍的小节体系的束缚等观念相通。因此,本篇作品的节奏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的特点,但还是有别于现代现代音乐的节奏风格。(一)、中国传统音乐中散化节奏思想与规范节拍的具体融合从了解现代音乐开始,我们就知道节奏对于现代音乐所占的地位,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对节奏节拍的定义是明确而稳定的。节奏的定义就是长音和短音有规律的组织在一起的。节拍是指音的强弱交替的规律。而中国传统音乐对节奏节拍的定义则有着更深更广阔的涵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主要是受本民族的语言节奏以及劳动、舞蹈动作和心理节奏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中国的音乐既有较为规范平均进行的节奏,也有更多存在的随意多变的节奏,而这些节奏都和现代音乐中有规律的节奏组合形式和强弱交替的均分小节体系是截然不同。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表明,相对自由的节奏形态常见与民间山歌牧歌以及文人音乐中的古琴音乐。民间山歌牧歌的自由节奏通常与劳动者长期松散的生活方式有关,而文人音乐的节奏大都与他们洒脱自如的处世态度和沉溺与传统文化的所形成的气质有关。(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弹性节拍与规范节拍体系的融合相对于欧洲古典音乐中的拍值固定不变,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戏曲唱腔中常常出现“弹性节拍”,就是指节拍的拍值可以随时变化,一般常会用两个字使曲调变得充满活力,在现代术语 就是减慢渐快的意思,而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撤”和“催”相当于减慢渐快的意思,但有所不同,现代音乐的减慢渐快通常节拍的拍值不发生变化,而中国音乐的板眼本身的时值长短影响速度,拍值变长就称为“撤”,拍值变短称为“催”,这在中国传统古曲中非常常见如《夕阳箫鼓》中同音反复的地方往往不是机械的平均的渐快和减慢,而是逐步递增递减的速度和实质时值,而这首乐曲也是如此。(三)、中国传统节奏重音组合与规范节拍体系的具体融合全曲的节奏大部分基本上还是有小节和拍号的,节奏的组合方式既体现了体现了偶然随意的特点,又有严格的律动,全曲的拍号转换频繁,共有(4巧、4/4、4/2、7/8、8/8、7/4、6/4)等多种节拍拍号的存在,这种拍号的的交换并非是有规律的交替循环,真正的节拍组合的划分是靠连线、切分、休止符形成各种不同的句逗处理,尤其在第一乐章,例如主部主题句(见例,I)都是用了几个连线将同一个音相连,再用不同的节奏型交换,句逗之间用休止符做停顿,8小节乐句用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将上下半句隔开,乐句中有大量跨小节的连线,打破了小节线的束缚。乐句的的划分不受小节的限制,乐句内的节奏律动也是非周期性的,这样的处理彻底打破了欧洲古典音乐节奏节拍的规范化的写作,而这种非周期性的节奏律动与现代音乐中追求的自由,生动的节奏风格相似。三、结语:谭盾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风格特征都是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其次这部作品的作曲技法的创新以及将欧洲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这种创作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当代创作中了,该作品获奖后国内室内乐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说明这部作品是值得研究的。谭盾的这部《风雅颂》虽然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并且他本人的音乐风格和手法已发生很多的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一直都未改变。这首作品中的许多艺术手法在当代音乐发展的今天看来任何人应该不会感到新奇和惊讶,但从这首乐曲在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来看,依然是对当今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析了解作者如何将这种蕴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最能代表本民族音乐风格的内涵融入到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去。希望本文所写到内容能够对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思路有所启发。参考文献:

送别诗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简介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写作特点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所含情感: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思想感情编辑表达的是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 例:《别董大》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 例:《芙蓉楼送辛渐》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类型编辑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送灵澈上人》、《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江亭夜月送别王勃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秦娥·箫声咽》。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 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 寂寞养残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青门柳》。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高适《别董大》。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其他诗人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骆宾王:《易水送别》。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送别诗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编辑本段]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形式是自由的   内涵是开放的   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编辑本段]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传统音乐论文2000字开头

音乐是人们澄静的心声,是自然空灵的天籁。 世间有那么多的乐曲,但恐怕只中国古典民族音乐能将其中的真谛尽数彰显出来。 何尝不是如此!那宫廷音乐,少了清新,多了奢华;爵士乐,少了柔美,多了繁杂;流行音乐,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 而中国古典音乐,至高,至圣,至纯,至美。绝不张扬,却声声柔亮,潜入人心。绝不神秘,却层层深入,别有洞天。它不求太多,只愿将中国古典传播流转,正因如此,无论黄土高坡,还是江南水乡,都有了它的存在。 静坐竹亭,弹奏古琴,想必古人便是在这种情境之下弹奏出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韵。 爱古曲,爱高山流水之通灵,渔舟唱晚之闲适,二泉映月之绵长,阳春白雪之圣洁。 赏民乐,赏梁祝之哀婉,关山月之豪放,姑苏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扬。 而这些都是由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所传承孕育的。渔歌唱和,流水清音,亲友别离,追忆斯人,人与自然相呼应,自然与文化相融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都融入了古典音乐,传递所思,所感,所想。洗礼着人们的心灵,诉说着别样的文化……“中和”之美是一种以“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审美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意蕴含蓄、典雅,情感力度适中,文与质、情与理等各种因素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是以儒释道互补为传统文化基础的,受先秦“尚中”“尚和”和孔子“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同传统文化的丰要思维模式,从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园林建筑到音乐戏曲等等,都受到“中和”精神的深刻影响,并都放射着“中和”精神的光芒。   统观我们高中音乐鉴赏的教材,凡人编的中同传统音乐,从古琴曲到古琴文化,从甫代歌曲到唐诗宋词,从民歌到民间器乐曲,随处都能找到“中和”之美清晰的影子。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学习体会<<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作者:陈雅 质量推进年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38 更新时间:2006-2-23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红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叁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浩瀚的大海。仅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数量来看,也是令人惊叹的。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民间器乐约有200余种乐器,独奏、重奏、合奏乐曲难以数计,中国的曲艺约有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种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至于这众多的剧(曲)种中丰富多样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等。更是难以数计。 产生我国这么丰富的民族音乐的原因有:第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第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三,博大的文化背景;第四,众多民族和人口。 包括民歌与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章内容。 一、 民族与歌舞 民歌与歌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书中也是一起放在第一章一起介绍。民歌和歌舞都来自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这是它们一个很大的特点。民歌的体裁大体分号子、山歌、小调3个大类。号子直接为劳动服务,是在人民体力劳动中编唱的,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联系十分密切,音乐节奏和节奏紧密结合。山歌则产生山野劳作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地抒发感情的民歌。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的民间歌曲。中国的歌舞音乐也很丰富,他的音乐特点与小调很接近,只是因为要配合舞蹈动作,常家用更多的衬词、衬腔和重复腔等。歌舞音乐大体分:秧歌类、花鼓类、花灯类、风俗舞类。此外,还有旱船、莲湘、小车、拉花、春牛等歌舞形式及其音乐。二、民族器乐 分类有吹奏、弹拨、拉弦、打击乐器,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三、曲艺音乐 曲艺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综合艺术,它以讲唱文学为脚本,安排布局,展开情节,汲取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曲艺是叙事性的音乐,是在“演故事”,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文学、音乐、表演三者在曲艺这一综合体中相铺相成,有机结合,达到了今日曲艺的丰富、成熟的境地。中国曲艺有200多种,分类问题很复杂,一般根据音乐特点分8类: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牌子曲、走唱类、琴书类、杂曲类、数唱类;曲艺唱腔体式分曲牌体、主曲体、综合体。曲艺分南北不同,各自有长处,我们熟悉的如北方京韵大鼓、南方评弹。 四、戏曲音乐 戏曲,是一种综有诗歌、音乐、舞蹈等多样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中国传统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音乐遗产非常丰富,形态十分复杂。戏曲的艺术特点有综合性、戏剧性、民间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三点。戏曲的唱腔具有抒情性、叙述性、戏剧性三方面特征。戏曲的器乐特点大多处于伴奏、陪衬的较次要的地位。戏曲的剧种全国性剧种有昆剧、京剧、两种。我对京剧特别喜欢,对其中内容了解较详细。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全国性戏曲举重之一,约有200年的历史,因形成与北京而得名。由于京剧名师辈出,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有了谭鑫培等一带新人出现,谭鑫培是这一阶段杰出的代表,他博采众长,继承余、张、程等又有所创新,为京剧老生的一带宗师。这时京剧不仅受群众欢迎,而且得到清王朝统治者的赞赏,逐渐取代了昆曲的地位而影响全国。从此,建国前后,老生有言菊明、谭福英、马连良、周信芳、李少春、杨宝森等;旦角有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武生有盖叫天、厉慧良等;小生有姜妙香、叶盛兰等;净角有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老旦有龚云匍、李多奎等;丑角有肖长华、刘斌昆等;琴师有孙佐臣、徐仁沅、王少卿、杨宝忠等。。。。。。他们在各个行当中都有重大建新,在唱腔、表演、念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自成一派,将京剧艺术推到了鼎盛时期。京剧约有1000多个传统剧。故事大多取材于“列国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说岳全传”等,也有从昆剧和其他地方小戏、民间歌舞中移植过来的,范围十分广泛。京剧的唱腔以皮黄腔为主。二黄强苍凉深沉,长于抒发悲愤之情,有正、反二黄之分;西皮腔刚劲明快,长于表现灵活、昂扬、欢快之情。除了皮黄腔外,京剧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吹腔、昆腔和许多民间小调等唱腔。京剧演唱也很讲究,注重按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京剧器乐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小三弦,有时还用笛、笙、唢呐、海笛等;武场有鼓板、大锣、小锣、钹,有时用堂鼓、水钹、碰铃、大饶等。京剧著名的传统剧目有《二进宫》、《玉堂春·三堂会审》、霸王别姬》、《卧龙吊孝》等。其他的戏曲剧种如北方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碗碗剧,南方赣剧、川剧、湘剧、黄梅戏、越剧、湖南花鼓戏、锡剧等,各个戏曲剧种的唱腔都有分别,也各有自己的长处。 学习体会《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后,感触颇多,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欧洲音乐是最优秀的,而我们民族音乐是不足以登入大雅之堂的,现在知道了民间音乐浩瀚如海,并不比欧洲优秀的音乐差了多少,也是那样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发扬光大的,我们更应为我们民族音乐能够走向世界多做贡献。

民族音乐学家刘九达先生曾说过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坐船回四川老家,忽听得船工唱起了号子,便赶紧掏出本子想记下来。可是船工们一见那个阵势忽然都哑了。其中一位老船工说:“那位先生是同我们闹玩,哪有那样阔气的人来学这不三不四的东西哦!”现如今的学者和歌唱家去“采风”或者没遇过这种尴尬,可是说实在,“场面”上的东西我们见得太多。周强在《石工号子》的封面上写道,他的专辑是“学院派与原生态的对话”,相信这是他多年歌唱实践与思索的感悟。所谓“学院派”和“原生态”,它们之间并没有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的“原生态”人以为“原汁原味”才是最好,任何对它进行艺术“加工”都是对它的“污染”。而“学院派”又往往被人指责“高高在上”,对业余的民间的东西不屑一顾。其实这都是“鬼不吃蜡烛屎――人做出。”“原生态”无非就是民间的东西,它既不会一成不变,甚至不可以复制。你以为侗族人平日唱的“大歌”与央视演播厅里表演的“大歌”是一样的么?傻!说白了,后者也是对前者的一种“加工”。艺术加工并没那么可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法则。胡松华唱《草原赞歌》以及滕格尔唱《天堂》不都一样经过了“加工”的么?牧民并没指责

对于古典音乐。 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认知。 一,中国传统古典音乐。 二,阿拉伯古典音乐。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有着千年的历史,从上古时期的记载就有很多的文献了。 但是中国古典音乐最发达的时代应属唐朝。 唐朝的古典音乐融入了很多的西域风情,比如现在大家熟知的二胡,三弦等乐器,其实都是那个时代从西域进入汉人的文化中的,而中国传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笛,箫,古筝,古代鼓。 包括一些古典的舞蹈,都是因为有乐器的影响才出现的。 中国的音律其实在历史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些事实必须得说明,中国人在音乐受到了古代道教文化的影响。所以音乐上面更加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也就是说,中国人对以音律方面更主要的需要是修身养性。 所有在唐朝之前的音乐,多数为古筝,柳琴等弹奏乐器和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 所有我认为,中国古典的音乐对于世界的影响来讲,是很具东亚风格的。 而阿拉伯古典音乐和古代印度音乐则是另外一种“世界”才会有的的风格了。 多数的阿拉伯和印度的古典音乐都是以舞配乐的形式而让人了解的。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条件组成,第一,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由于亚洲地形的问题导致了分割。(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高度阻止了很多的文化交流。而中国地带的人对于西亚地区的文化借鉴并不是太多。而西亚对以中国文化的借鉴只能是更加的少了。) 第二,自从古代波斯侵占欧非大陆之后,便为波斯文化的传播加快了速度。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时候属于游牧民族,自然对以中国的古筝之类的中型乐器的需要就会降低。反而二胡之类的乐器更加的方便携带,自然而然的更家受到他们的欢迎了,再加上这些民族本身的个性,是游牧民族,比较放荡不羁吧。自然而然对于音律方面需要的便是一种婉转而强硬的感觉了。 所有西亚的古典音乐给现代的人的感觉很难适应,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改变了太多,必定不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了。所有更加希望听到的则是一种稳定而又缓和的音乐。 欧洲古典音乐是很好的一门艺术,我真的忍不住想这样说上一句。 欧洲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人物真的是数不胜数呐,不管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他们的音乐更加的灵魂吧,他们的音乐不像中国古音乐那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不像西亚音乐那样放荡不羁,而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对于生活得直接标到,对以自己感情的舒服是比较直接的。 而且在乐器方面,似乎欧洲人也是很有天赋,刚强带柔的钢琴,温柔的萨克斯,优雅的小提琴,沉重的大提琴·········· 真的是很美妙哪。 其实欧洲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引领现代的潮流,并不仅仅是乐器和好的演奏师,也不是欧洲的扩张殖民地的问题,而是欧洲音乐里包含了一种蒸蒸日上的写实感觉。 欧洲的音乐对以人们的感情抒发是一种对于社会稳定和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付出的感觉。 还有一些欧洲音乐更是为了人民的生活而创作的,像《流浪者之歌》,《卡农》,《致爱丽丝》······ 对于现代的人民来讲,人民对以生活得写实是很关切的,大家都在现实的社会里,自然会碰到一些钉子,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希望能直接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用中国古典音乐那样委婉的去化解自己的感情。 所有用现代的眼光看起来欧洲音乐更能帮助现代人的思想,也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其实对比一下就知道。 中国的古典音乐中,有着很浓重的儒家思想,就是以仁为本,张扬的是一种含蓄的美。 而且中国古典音乐因为受到了道教及其他的教派的影响,更加的宣扬的是一种为己之乐。音乐的主要是围着自己的思想而生的。 而西亚音乐则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和感情主义的表达。他们更注重的是短暂的快乐,而不是稳定的永远。 欧洲音乐则是一种写实的手法,欧洲音乐注重的是众乐乐,而非独乐乐,这点可以说和中国古典音乐恰巧相反。 因为中国人注重的个人的修为,所以导致了对以面子的过于追求,而产生了一种虚伪在音乐里。 而欧洲的音乐却很贴近现实,但是欧洲音乐也是有缺点的。因为欧洲音乐有种过于放纵感情的感觉。如过一个从小就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让他去听欧洲古典音乐,我敢说他只会短暂的沉迷到欧洲音乐里去,而长期的时间他更愿意去听中国音乐。所以,我认为欧洲音乐不如中国音乐耐听。 其实我对于音乐的了解也只是初步的,张钰你要加油喔。

传统音乐论文2000字开头结尾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说是世界音乐文化的奇葩,主要体现在运用上,因为孔子就提倡音乐治国所谓礼乐治国,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情,道德,心情,当孔子听到他的徒弟用音乐治理政事时,说,杀鸡焉用牛刀,可见孔子对音乐的尊重,古人对音乐的要求很高,而现代音乐只是为了愉悦视听,很多都是靡靡之音,所以,您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写到孔子用音乐治国的意义,

引子: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做事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我国古代作家对文章的开头都很讲究,所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是传说中的凤凰的头,这种鸟谁也没有见过,但在画家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小小的凤凰头上的羽毛,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给人以美的感觉。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好,写得漂亮,让人愿看、要看、想看下去。 技巧分析: 技巧一: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作用:巧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可使文章开头生动形象,富有气势,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示例: (1)几年的学习生活弹指一挥,如云似水,已无法追回。回首望之,我们总以奋斗为舵,而今,初三了,我们要以拼搏扬帆。 初三的生活以拼搏为开端,我想你会铸就钢铁般的性格,打造不服输的你我。 初三的生活以拼搏为开端,我想你会翠竹拔节,创造一份新的成绩,迎接一个新的喜悦。 初三的生活以拼搏为开端,我想你会大鹏展翅,飞向胜利的蓝天。 (2)三月的晨光把窗子推开,第一缕阳光便照到人们的身上,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春天,是四季的开端,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3)“砰!”随着一声锤子的敲打声,问号先生清了清嗓子说,“时空讨论会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才是美’,请各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学者们积极发言。”?(《什么才是美》) (4)我应当这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他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他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冰心《观舞记》) 技巧二:引经据典 文采飞扬 作用:巧妙引用古诗文、名人名言、歌词、俗语谚语、歇后语或前人已有的深刻精辟的论述,这样可以省去许多笔墨,使文采飞扬,有事半功倍之效。 示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眼前是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满眼看去银装素裹、玉树琼枝,诗人岑参笔下的美景真切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冬日的早晨》 (2)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它们,以高昂的情绪去迎接它们,以积极的行动去战胜它们,你会走向成功,正如歌词所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笑对挫折》) (3)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你着手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感到那很生疏,不知所措。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住每一个开端,那么,我们将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机遇,更多的是一次成功。(《把握住每一个开端》) (4)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技巧三:巧设悬念,引出话题。 作用:人都有好奇心,爱读文学作品的人尤其如此,当你在文章的开头,设下许多能激起人们好奇心的悬念时,你的文章无疑已成功了一大半。即:在开头时引起读者好奇心的疑惑。示例: (1)台上放着一只被咬过的苹果,讲台下坐着一脸茫然的我 ——《残缺的美》 (2)“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羚羊木雕》 (3)我常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那里种满了秘密花草,而外面就是一扇粉红色的大门,除了自己,谁还能将它打开? ——《爱,把我心门打开》 强化训练 在你成长的旅途中,时时处处都会留下你的足迹,里面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不懈的追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里面也有父母的唠叨、朋友的关怀、同学的信任;里面还有快乐、烦恼、感激、愤怒、尴尬、误会等等,但你要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你的前方必定是一片光明。 请你以“________的滋味”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1、运用以上所学的一种或几种开头技法,给自己的作文开个好头。 2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语言流畅。 绝妙开头示范 引用名言名句 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西施说:“爱情是工具。……”?(《问世间情为何物》)? ②在中世纪的一个教堂里,一位圣者开始了他的演讲:“我之所以成为圣者,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我的就是大家的。”悠悠岁月,弹指一挥。在跨世纪时的一所监狱里,一个小偷开始了他的人生独白:“我之所以会成为小偷,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大家的就是我的。”?(《圣者与小偷》) ③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旋转这只万花筒》) 2.巧用书信格式 ①尊敬的孔子老爷爷: 你好!我是你的一个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给孔子的一封信》) ②可恶的标准答案: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借用章回小说笔法 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了往昔的英雄们。而曾经的蜀国的继承人阿斗也变得“乐不思蜀”了,天下已成为“司马氏”的天下。?(《三国英雄开会》) ②梁山泊的聚义厅里,现在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百单八位好汉都齐聚在这里,大伙儿都在争吵不休。他们在争吵什么呢?原来梁山泊最近要评选打虎英雄。这个荣誉称号评上就了不得,谁评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所以惹得众好汉齐聚在此,争论不休。?(《谁是打虎英雄》)? 巧用修辞? ①“砰!”随着一声锤子的敲打声,问号先生清了清嗓子说,“时空讨论会现在正式开始,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才是美’,请各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学者们积极发言。”?(《什么才是美》) 巧用寓言故事? ①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儿,门口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日子难过啊!这里好像与世隔绝,城里有什么新鲜事儿传到这儿早已变成旧闻了,这种生活真的需要改变了。愚公寻思着: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搬了。?(《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 ②喜鹊贴出了大型广告:“为适应时代需要,本校将推行全能素质教育,无一不学、无一不教,包你的孩子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费,每学期3000元;培养费, 2000元;赞助费, 15000元。”?(《全能学校》)? 巧用揭示主旨的题记 ①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命,可以不灿烂,但必须伟大!? ——题记 蝶曾是个美丽善舞的女孩。她一头披肩的长发,她窈窕的舞姿,曾给她带来了如雷的掌声与无数的鲜花,她曾被别人赞为中国将来的邓肯……然而,一切结束了,命运之神永远将她按在了轮椅里。生命暗淡了,寂静了,“白天鹅”变为无人关心的丑小鸭。多少次,她梦见自己穿上了水晶鞋,继续她的追求,可醒来时只听见“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秋风。?(《星星夜话》)? ②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何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也。综观历史,这“诚信”二字浸透 了多少人的血泪啊。?(《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题记 巧用解题形式 曾经有一位朋友,别出心裁地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在下列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A一片纯白的羽毛,在熠熠生辉的金色阳光中,悠然飘落。 B一瓣落红,在清幽深邃的池水中回旋漂浮。 C一颗流星,在黛蓝色的天幕中,一瞬而逝。 考场作文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如《云南的歌会》的结尾“小时侯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 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背影》中的结尾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即呼应了课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珍珠鸟》的结尾“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又如《我的第一本书》的结尾是“人不能忘本”。 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谈生命》的结尾“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阿长与〈山海经〉》) 又如《雪》的结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 学生优秀作文开头或结尾集锦 得到老师的关怀是一种快乐,得到他人的帮助也是一种快乐,帮助别人更是一种快乐。(这虽然是一点不起眼的帮助,但是我心里充满了喜悦与自豪。如果每人都能助人为乐,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谭秀涛《快乐的滋味》 秋风轻轻吹拂着漫舞的落叶,鸟儿似乎已经厌烦了落叶的舞蹈,躲进自己的窝里。草儿枯萎了,凉爽的秋风好像也厌倦了飘泊。我不禁想起了三年级时的一件事,说起来虽然微小,但是那时却让我很尴尬,而且对我的教育很大。(秋风依旧吹拂着漫舞的落叶,也依旧吹拂着我的脸颊,轻轻的,凉凉的,我清醒了许多,不是吗?做人就得诚实,欺骗别人,也是在欺骗自己啊!)——刘映秀《尴尬的滋味》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时时处处留着我的足迹,里面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烦恼,其中多的是快乐、感慨、怨恨和愤怒,然而最不能使我忘记的是哪一个尴尬的早晨。(我应该感谢那个尴尬的早晨,使它让我不再毛手毛脚,但是我也应该和那个尴尬的早晨说“再见”,因为尴尬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张希丽《尴尬的滋味》 回忆我的成长旅途,犹如打翻了的五味瓶,酸、苦、辣、涩各味俱全,可唯独没有甜。(失败虽可恨,但失败又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喝了瓶黄连道:“失败的滋味真得不好受。”)——董成功《失败的滋味》 小时候,曾是您陪我度过快乐的那么多天,使您对我说还有母爱,所以无论天有多长、地有多远,我总愿意在您的怀抱中,享受着您的爱。(思念的滋味,就像一杯苦咖啡,虽然可以加点糖,依然叫人心憔悴。)——杨晨《思念的滋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天来了,柳树姐姐的长发在空中轻轻飘动,花儿妹妹的脸颊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顽皮的小草弟弟迎风向你做着鬼脸。沐浴在春风里,望着这婀娜多姿的景物,我的思绪也飘到了四年前。——伊永强《成功的滋味》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但往往快乐是最令人向往的。因为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可以说它远在天边,也可以说它近在眼前。(快乐如同星星点点般密布在我们身边,几乎随手可得,你们说是吗?人只要以一颗童心来面对纷纭复杂的生活,时时追求光明,向往快乐,你一定会变成一只快乐的小马驹。)——曹莉《快乐的滋味》 天空中彤云密布,板着脸蔑视;树木低着头,轻蔑地嘲笑;小草在地下窃窃私语,好像故意在躲避我。一切事物冷酷无情。我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灰心丧气地徘徊。(天空的乌云散了,树木抬起了头,小草露出了脑袋。看到这些,想到这些,我急忙回到教室,拿起了课本……)——何明阳《失败的滋味》 童年的梦,五彩缤纷;童年的星星,永闪光芒;童年的事,记忆犹新。回忆七彩的童年,那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一次,我真的成功了,我战胜了自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我真得很高兴,那种幸福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请尝试成功的喜悦吧!)——王凤乔《成功的滋味》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每次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就会联想到自己。歌中少年总是那样无忧无虑,为什么我的烦恼却数不胜数?(学习如爬山,考试如过关,天天过关又爬山。让我们和烦恼说声“再见”,永远让快乐萦绕在我们身边。还我们一片蓝天,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滋味!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天啊,不是我呀,真得不是我干的呀!”我几乎要哭出来了。唉,倒霉,谁让我在发生场地啊!(天哪,我是惹谁招谁啦,老天爷用不着这样对待我呀,不公平,太不公平啦!)——夏婷婷《被冤枉的滋味》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五年级三班又要进行数学考试了。“铃铃铃……”上课铃响了,数学老师抱着一摞试卷推门进来,我们马上像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一样——沉淀了。接着又是一阵人声鼎沸:“哇,又要进行数学考试了,天哪!太不人道了!”同学们哇哇乱叫。只听老师一声咳嗽,教室里有恢复了安静。(自从这次考试后,我明白了:做人千万不可骄傲,不可轻敌,否则将铸成大错。交头卷的滋味真不好受!)——沈燮林《交头卷的滋味》 “母爱如海,父爱如山”。母爱像一缕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是那么的温柔、慈爱;而父爱却是一股寒冷的冬风,重重的掠过,是那么严厉、深沉。(今天我体会到了我以往体会不到的爱——父爱,我明白父亲的爱蕴藏的深远韵味。) 爱是烟花,照亮光彩的人生;爱是药材,只好心灵的创伤;爱是红旗,迎你走向黎明;爱是火炬,点燃我们人生的路灯。——郑加彬《爱的滋味》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我和我的几个同学一起到山上玩,山上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娇艳欲滴的小草,盛气凌人的柏树,婀娜多姿的菊花……到处都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快乐的滋味,心情好极了!我是多么希望拥有快乐的时光啊!让这快乐的滋味始终萦绕在我的身边吧!)在我模糊的记忆中,那年夏天,是我感到最幸福的日子,炎热的天气变得凉爽了,那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空中无拘无束的鸟儿,地上窃窃私语的昆虫,那翠绿欲滴的小草,婀娜多姿的花朵,婆娑摇曳的柳树,都充满了无限的活力,我的心也充满了无限快乐。(他们似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黄牛一样,起早贪黑的工作着,他们为了自己的子女奋斗着,他们像螺丝钉般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的爱比海宽、比海大、比海深,又如山般的高大,山般的稳重,山般的沉重。他们——我那辛勤的父母。

传统音乐论文2000字开头怎么写

我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论文(2009-12-01 18:33:01) 标签: 音乐与人生论文作文音乐人生校园 分类:教育考试 音乐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你静静地倾听就能感受她的浓郁芬芳; 人生是一壶淡绿的青茶 你全心地品尝才能领略她的酸甜苦辣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首诗,感觉写地很舒心,很淡然,又很超脱!呵呵,因为我喜爱音乐,欣赏音乐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她的诗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以致于我不得不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虽然我的五音并不是很全,虽然我也没有向着音乐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喜爱音乐的感觉从未在人生中消失过!在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我最喜欢的是作家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我小的时候通常简称他为莫扎特,想必很多人都对他的音乐很了解吧,他是奥地利作曲家,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我很倾佩他! 在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是英国伦敦的音乐神童8岁的他在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上,都使人叹为观止。 更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的父亲为了金钱与荣誉,让莫扎特必须满足听从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并且,这样的演出几乎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悲惨的童年,没有快乐、没有玩伴,留给我的都是家人的辱骂和家庭的悲剧,那个时候,我也只能在音乐中寻求自己灵魂的解脱,不过我是个男人,我是个坚强的男人,我会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在16岁的时候结束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但事实上一点都不好过,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在1781年6月的时候,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我很倾佩他的勇敢!我希望终有一天的我也能勇敢地走出家庭的阴霾! 我很喜欢老师的音乐与人生课,那不仅是因为我很喜爱音乐,还因为老师长地很有魅力!很多次回到宿舍的时候,室友上选修课还没有回来,感觉特别的安静,习惯性地打开音响,放着那些钟爱的欧美经典音乐,让自己沉浸在那如水如月的歌声中,细细地品味、慢慢地遐想。此刻,感觉世界是如此宁静、人生如此纯粹,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有的只是一种纯净的美。那些来自宿舍外、广场、后山、以及音响里的歌声,轻轻地在空气中划过,轻吻着我的脸颊,弥漫在我的四周,沁入我的心扉。让我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那是一种岁月所无法触及的感动。默默牵引着我,去感受生命中那丝丝缕缕沉淀的情怀,荡涤着心中的尘埃,还心灵以宁静与平和。 还记得那次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那是部关于师生的感人片子。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美,很美。 真的是一部典型的音乐与人生交织在一起的电影!我很庆幸那次我介绍给了老师这部电影,事实上除了看过它的简介外,我都没有好好看过。我很感激老师,感激的是她不仅采纳了我的意见,而且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人生中很多的东西。^^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我能看到有温暖的阳光,不经意地从某些细节中流露出来,还有迷离飘渺的林中的雾气,光被挑逗得温柔多情,细细密密地铺满法国郊野常见的树林,悄悄地爬上树干。那不是音乐里正想表现出的一种现象吗?这不是人生中一直追求的世外桃源么?对我来说,那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享受,那些被摄影师定格的美丽镜头,竟流淌成了一首诗。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经典之一,就是那如水彩画般干净的画面,许多水彩画中都出现过的,洒满阳光的浪漫春野和山林,就像音乐从你的心里流淌过一样,特感动,特亲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那小主角皮埃尔的歌声,简直就像从天堂飘出的天使的声音,悦耳动听如仙籁般;那可爱又可敬的马修老师,皮埃尔美丽的唇间流出的动人旋律让他惊讶不已,让我陶醉不已;还有孩子们的合唱,如教堂的唱诗班,将一首首歌唱出了令人景仰的神圣。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那个合唱班里! 在马修老师老师离开的那一天,从窗口里飞出无数的纸飞机,孩子们把手举过头顶轻轻地摇着,于是楼下的马修老师没有看见孩子们或微笑或流泪的脸,只看见一只只轻轻摇动的手。马修老师说,我有点想哭。可他还是没哭。事实上,电影外的我,却止不住流泪了!真的,如果是我,我如何舍得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啊;如果是我,我如何咽地下这口气啊!我真的想问:马修老师,您还想哭吗?银幕外的我,替您哭了。 也许,在追求所谓的生之快乐的今天,我们已经在真理面前放弃了追求,在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梦想冲突时,宁愿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庸之道。学会了割舍,不再为梦想执着,懂得了折衷,不再为真爱牺牲。于是,那些甘愿为情赴汤蹈火的可歌可泣,也只能停留在古人的传奇或作家的遐想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很多时候,我明知道这是和错误的人生观,但是我改变不了,我一直在试图改变! 老师听过,一首歌么:叫《Everyday》,我最喜欢的英文歌之一。这首歌是《歌舞青春2》的插曲,由两位主角演唱的曲子!上次在课上看到的是《歌舞青春1》,但是由于影片不是高清电影,看上去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这部音乐剧《歌舞青春》里充满活力的body,真挚的友情,珍贵的亲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聪明,热烈的舞蹈,动人的歌声! 让我感觉人生完全可以像他们这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都有许许多多的面,只是,我们因为不自信或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隐却了许多光芒。每次我跟朋友们出去KTV的时候,我总会选这首歌,虽然我唱地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爱它,我喜欢它,我会把它当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青春,就只有这么短短的一瞬间,为何不抓住她,做我们想做的事呢 有时候一切就可以那么纯粹,青春不会是灰暗的、无望的,只要我们愿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赞颂, 不是吗?呵呵! 歌舞青春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的“高校音乐剧”。 看了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响而导致自己无法在竞争中真正快乐,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才会知道友情、爱情、亲情、师生情的美妙组合该是什么样子。 静静的夜晚,与那些喜爱的音乐轻轻地对话和碰撞,忘却一切烦恼和忧伤,还自己一份宁静和真实。我喜欢这样的音乐人生,我爱这样的音乐人生!记得采纳啊

民族音乐论文2000字开头的诗

听秋,远思极何处  远思极何处,南楼烟水长。秋风过鸿雁,游子在潇湘。  ——题记  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是闷热的空气,却依然难以掩盖它所带来的久违感觉。每逢下起小雨,心情就莫名觉得好了许多,不知为何,尤其是在秋天,炎热终于将要过去,仿佛刹那间卸下了疲惫的躯壳,整个人都松了口气。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或许我体会不到其中的意境,却依然感慨着“秋风秋雨惹涟漪,墨画美景醉花迷。江天一色皆碧色,南国暮倾听柳笛”,这散发着浓郁诗意的季节。  秋,这个季节,南方还是多雨的,绵绵细雨,似一个害羞的女子,听到“疏雨滴梧桐,这一“滴”字,不仅滴在了梧桐叶上,更是滴进有心人的心里。因为凄凉,所以李清照写出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因为离愁别绪,难免让人触景伤怀,产生愁心,愁意。  文人墨客最惜江南古韵,秋意江南凝结了多少思乡游子的眷恋和追寻,一把油纸伞,罗素裙,红妆淡静,眉宇留春,那江南边,执纨扇的女子,更是离人梦。  多少人感怀伤秋,只为那渐渐冷却了的空气,还是为那枯黄萧索的落叶。“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秋的悲伤真的只有诗人才懂吗?自古悲秋,秋又何以言错?我却觉得秋喜,喜自丰收、喜自黄金、喜自那一抹经典的秋色。  秋,一个最让我心怡的季节。谁能同它相识?带着复杂的五味,遍赏红叶,却又感怀凄风,四季交替、春之盎然、夏之勃发、冬之静谧。秋,却绝对不是萧索。信那赞同“秋日更胜春朝”的,也不止于我。  总觉得这个季节,带着那么一股子朴实的味道,好似那守在灶台边手握汤匙煮饭的新妇,长发随意的束在脑后,成熟却又不失朝气,温柔无比,莞尔一笑,心便跟着融化了。  又爱秋所带来的节日,中秋一到,团圆美满,尝一口月饼,品一丝香甜,或许意不在赏月,旨在可以同亲朋一起,享受的是那份相聚的美好。中秋望月必然想到的便是那广寒宫中的娇媚女子,脑海中总是回荡着那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于是觉得,人最受不了的便是寂寞,无论如何,都要珍惜相守的时光。  怡秋,就是喜欢这样的一个季节,听秋,远思极何处?无论带来怎样的感受,都会让我倍加珍惜。  君若不念,亦是晴天  你语 若你安好 便是晴天  我说 君若不念 亦是晴天  婉转的心情千转百回了几个春秋,历经花开花落后,终于扶摇直上,带着纯粹的干净,赏云淡风轻。  与时光邂逅了无数次,又无数次擦肩而过,在某一个片段中忽然发现一个灿烂的笑脸,心动开始就渐行渐远,远到看不见的那瞬间,触动了:又是一份亘古的怀恋。  生活太过恍惚,很多事情在无声无息间就发生了,开心的,不开心的  在恍惚间痴迷某个场景是暗无天日的仰望。  在抬头低头的罅隙间谁给了你一丝光亮,很容易的,心就此沦陷了。  或感激,或依赖,或爱恋,或想回报。  但 不管怎样,生命中已经有了某个人的痕迹。至少,是来过了。  儿时,时间如风般充盈,能轻易地装满整个房间。  床底下的的时光也是大堆大堆的。  世界那么大,一颗糖就是半座城池,溢满了甜蜜。  身边的一切,不多,但已经是整个天下。  那时候的笑容,胜过无数的对白,尖锐着对比,刺痛了年轮。  幸运的是身边的一切还在,只是位置变了,世界大了。  至少,有些人,一直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城堡。  住着别人不能知道的秘密  自己默默品尝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那份纯美  笑在现实中笑,哭在梦里哭。  记忆中的褶皱自己藏起来  阳光下,依然光鲜。  微笑着接受每一个朋友的祝福  感受洗涤不出来的温暖  每一份关系,平滑的外表掩盖着若有若无的斑驳。  但只要不断,足够让人有力气为此赴汤蹈火。  是多么盛大的表演,笑着感谢每一个和自己有过戏的人。  有了他们,生命才完整。  走过无数条路,看过无数道风景。  风景不变人却换了一拨又一拨。  始终坚信这如旋转着的木马般,  那些人会重新回来,容颜一如当初。  曾经在一起度过琥珀岁月,也只是睡着了。  等到了一个路口,它会带着五颜六色的美好出现,  那些感动的颜色,依然鲜艳,依然诱人。  手掌里的纹路崎岖蜿蜒,有时候就喜欢紧紧握着拳头。  祈求着其中的温暖不要流失  曾经握手时的温度顺着血管一点一点传递给心了。  最后在不经意间就随着心的冰冷而慢慢消失了。  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都不再美了  不是不用心去留住曾经。  只是现实有时候太强大而自己太顺势。  闭着眼睛用挽留的姿态去抚摸。  却可能什么都没有,包括时间的叹息。  携一份温软,细细感受叶的呓语。  在风中叶剪碎了阳光,破碎的阳光落在地面。  我踩着点点的光心里竟是阵阵的惆怅  它义无反顾地来到叶的身旁,最后碎了一地。  仰望曾奋不顾身爱上的叶,那阴凉下是不是它躲着在神伤?  而叶,用尽全力也跟不上风的脚步,最后用凋落来继续着恨。  此时,地上的阳光虽不如夏日的刚烈,也多了一份秋的柔情  它用完整的姿态迎接受伤的叶,宽大而善良。  人有时候就如叶和光的纠缠,风无意踏入其中。  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  都需要一份毫无杂质的感情  无论是怎样的存在  都需要用心去呵护  再复杂也可以褪去外衣变得很简单  心不缠绕红尘就不会纷扰  暗香袭来,我感到风的亲吻  熟悉的感觉如镜子中自己的脸  我和自己的距离多像两阵风的距离。  明明有着痕迹却无法分开。  是时间在我身上留下暗杀的痕迹,不过能释然。  两阵风,最终会合在一起,亲密和谐。  所以,我还是我,庆幸造物主让赐予我们一个清醒的头脑。  在混沌中能抚摸到自己的影子  认清自己,不曾迷失。  珍惜,珍惜每一个走进自己世界里的人。  保护,保护每一个给过自己祝福的人。  在生命的拐角处,能静静地守候着。  直到每一份温暖都到达。  才整装,启程,去向远方的未知。  不孤单也不寂寞,心里有层层叠叠的光影。  在真切的闪动着,给人力量。  如果灵魂有生命,那她该是一个不会叹息的女子,永远笑着,面对一切过往。我也会不叹息,冷静地看着生活中的繁杂。那些在我生命中出现的人,不管是以何种姿态存在过,我都答应会好好过,那些爱过的恨过的人,我都会释怀。好好的走自己的路,静静地写完自己人生。  我的生活,风雨无阻,那么君若念我,我会更加坚定那些记忆中的笑脸;君若不念,亦是晴天。我相信,离别,在调好生活的味道后,会,还原给我们一个盛大的相聚。

第1个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括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啊!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由于这首诗,白居易的名字也就更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连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背诵,稍有文化的汉族人就更不用说了。 第2个有人说,世间存在的各种事物,最难写的莫过于声音了。因为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说它有,它确实存在;说它无,它又不见行迹。然而我们发现,尽管声音很难写,但还是不乏描写声音尤其是描写乐曲方面的成功之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虽然这两首诗歌同为描写乐曲的典范之作,但是它们在对乐曲的描写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不尽相同的。拙文拟就这两首诗歌乐曲描写的手法作一些比较阐述。乐曲描写之难,难就难在它是抽象的,是无形的。高明的写手总是设法将抽象化为具体,把无形变成有形,这就有必要借助比喻的手法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到琵琶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时分别用了“嘈嘈”和“切切”两个拟声的极其抽象的词语,读者想借此获得对乐曲的清晰的印象是不可能的。这点白居易也考虑到了,因此,在“嘈嘈”和“切切”的后面分别加了两个比喻“如急雨”和“如私语”,前者就像下起一场暴雨,后者就像两人在窃窃私语。这样,读者对大弦和小弦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就具体可感了。当然,在琵琶弹奏的过程中,不会一味地用大弦,也不会只是用小弦,而是时而用大弦,时而用小弦,这“嘈嘈切切错杂弹”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诗中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将其形象化了:大弦的声音就像大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小弦的声音就像小珠子掉落在玉盘里发出的声音,它们互相错杂,交替出现,共同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乐曲。乐曲流畅的时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乐曲凝滞的时候是“幽咽泉流冰下难”,前者就像黄莺在花下啼叫,后者就像泉水在冰下流动。如果读者能借此展开联想,自然能够获得对乐曲的“流畅”和“凝滞”的特点的具体印象。当琵琶的演奏经过短暂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停歇进入高潮之后,诗人又用两个比喻对其乐曲进行了描写:“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们就像装满了水的银瓶突然被打破水浆迸流而出,它们就像带甲的骑兵突然冲出与敌方刀枪相击,把琵琶弹奏进入高潮时乐曲的情况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乐曲收尾时“四弦一声”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它就像“裂帛”即用力撕开一块布时所发出的声音一样。就这样,白居易借助一系列比喻的写法,把十分抽象的乐曲写得具体而又形象,把无形的乐曲变换成了各种有形的事物,使读者对琵琶弹奏出来的乐曲,留下了既具体生动又深刻难忘的印象。李贺也是深谙此道的老手。在他的《李凭箜篌引》中,描写乐曲清脆时,把它比作“昆山玉碎”;描写乐曲和缓时,把它比作“凤凰叫”;描写乐曲惨淡时,把它比作“芙蓉泣露”;描写乐曲清丽时,把它比作“香兰笑”。清脆时如昆山玉石跌地破碎,和缓时如凤对凰倾诉衷肠,惨淡时如莲花上洒满露珠,清丽时如幽谷香兰风中递笑。通过这一组的比喻,就把李凭弹奏的箜篌曲的各种情景具体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白居易和李贺在描写乐曲时都用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描写手法,但是它们在量的控制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在《琵琶行》中,这种描写手法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而在《李凭箜篌引》中,这种描写手法只是偶一用之。但它们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相同的。要成功描写乐曲,除了通过各种比喻去直接地表现它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乐曲产生的效果的描写间接衬托出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说是把这种间接衬托发挥到了极致。全诗共十四句,而运用到间接衬托的手法的就有十句之多。首先诗里写到李凭弹箜篌的声音对空中的浮云所起的作用,“空山凝云颓不流”,连天上的浮云也被这乐曲吸引住了,从而凝滞不动。这是第一层的衬托。接着诗中写到这种乐曲对传说中的湘夫人和素女所起的作用,“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湘夫人)对竹垂泪,素女一脸愁容,她们都被李凭的箜篌曲深深打动了。这是第二层的衬托。接着诗中又写到这种乐曲对长安城里的人所起的作用,“十二门前凝冷光”,听到他的乐曲,人们仿佛觉得长安十二城门都笼罩在一片寒光之中。这是第三层的衬托。接着又写到这种乐曲对玉皇大帝所起的作用,“二十三丝动紫皇”,连玉皇大帝也被此乐曲感动了。这是第四层的衬托。接着诗中又写到这种乐曲对石头所起的作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就连当年女娲补天用过的石头,仿佛也要被这种乐曲声震破,从而引发了一场石头雨。这是第五层的衬托。接着写到这种乐曲对人们所起的作用,“梦入神山教神妪”,它把人们带到梦一般的境界,仿佛看见李凭在教一帮仙女弹奏箜篌。这是第六层的衬托。接着写到这种乐曲对水中生物所起的作用,“老鱼跳波瘦蛟舞”,鱼儿听到这种乐曲跃出水面,蛟龙随着乐曲的节拍翩翩起舞。这是第七层的衬托。接着又写到这种乐曲对月中的人和动物所起的作用,“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那个一天到晚在砍桂花树的吴质(吴刚)听到这乐曲,也不砍树了,而是靠在树上凝神静听;那只月兔也听得入了神,连露水打湿了身上也浑然不知。这是第八层的衬托。通过这连续八层的衬托,就把李凭弹奏箜篌的神奇效果渲染了出来。使读者读后,不得不佩服其高超的弹奏技艺。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虽然也有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衬托,但显然白居易不是精于此道的高手,于是在此之后就突然打住,不写下去,而转向写琵琶女的身世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这两首诗歌在比喻和衬托手法的运用上有共同之处,但它们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琵琶行》侧重通过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琵琶弹奏的过程,《李凭箜篌引》侧重通过多方的衬托来表现箜篌弹奏的效果。尽管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在成功描写乐曲方面,可以说是各尽其妙。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非常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点在皇宫。唐代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我们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后来,这首诗成为送别的必唱之曲。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由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绝大多数离别之席演唱,后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原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历来被人们所推重的是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开头两句直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骤生寒意,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区,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涵大为深厚。第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尾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而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是《送梁六自洞庭山》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这首七绝,诗人深深地掩藏自己的心事,知识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眼见友人离去,帆船渐渐远去,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仍在谪居地,遥无归期。诗中的一个“孤”字语带双关,一种失落与孤独的情绪。而一个“浮”字更激起了心中的愁云。一个浮字让人有人浮与世的感觉,漂泊之感更加浓厚。第三句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诗人心中凄婉的心事在这秋景中浮现,随着这湖水起伏荡漾,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具体的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和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送别诗中,景是触发感情的媒介,情是景最终的寄托。

一有人说,世间存在的各种事物,最难写的莫过于声音了。因为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说它有,它确实存在;说它无,它又不见行迹。然而我们发现,尽管声音很难写,但还是不乏描写声音尤其是描写乐曲方面的成功之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虽然这两首诗歌同为描写乐曲的典范之作,但是它们在对乐曲的描写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不尽相同的。拙文拟就这两首诗歌乐曲描写的手法作一些比较阐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