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论文表达时要注意使用第几人称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15:06:12

论文表达时要注意使用第几人称写

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它/他/她)

论文建议用第三人称,客观

论文表达时要注意使用第几人称

你好,在口语与书面交流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人称代词在学术论文中的出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术论文不仅仅是陈述客观事实或者报告研究发现和结论的媒介,而且是作者与读者或者其他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或协调的平台,包含着人际关系,体现了"作者身份"(writer identity)研究表明,在硕士毕业论文中,英语母语者和中国学生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频率,指称和功能既有共同点,也有显著的差异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I和we的使用频率高于宾格等其他形式,其中物主代词或反身代词只出现几次;(2)we和us的语义指称大多数是指论文作者自己本人,尤其是为了提出新的方法或观点;(3)第一人称代词实现的语篇功能主要是行为者(actor)角色,即描述研究过程,客观陈述研究发现和指引读者的注意力:

论文建议用第三人称,客观

论文表达时要注意使用第几人称吗

1、一般英文摘要再人称上都使用第三人称,但不使用“he”和“she”,如果使用第一人称,即便作者只有一个也最好用“we”而不宜用“I”。2、作为一种可阅读和检索的独立使用的文体,摘要只能用第三人称而不用 其他人称来写。有的摘要出现了"我们"、"作者"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一般讲,这会减弱摘要表述的客观性,有时也会出现逻辑上讲不通。3、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扩展资料摘要(abstract或summary)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是对研究课题的最后总结,是对自己研究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受众的最简短和最直接的汇报;主要说明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及意义。摘要的撰写要求:1、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文献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是一种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2、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成为常识的或科普知识的内容。3、不得简单地重复论文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4、要客观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5、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般不分段落;切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 两可的结论。6、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

论文建议用第三人称,客观

论文表达时要注意使用第几人称写作文

第一人称就是表达感情更加方便,第二人称是读者感到亲切,第三人称使叙事没有限制这里需指出的是:第二人称很少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例如: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但一般说来,第二人称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下面比较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的用法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各有哪些优点和局限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防空洞中战士的对话,就很真实地展示了战士的内心世界,让人有亲切感。//////// ////////至于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在一篇文章中交替使用,则要注意交待清楚,要用过渡的语句提醒读者。如《勇气》一文第一段末尾说,“给我说了下面一个故事”,引起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故事讲完后,用一句话承接,“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回到开头,文章衔接自然、清楚,人物转换得明白。否则,情节脉络可能紊乱,致使读者找不到头绪。////////

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它/他/她)

、部分地或一时地运用“你”的称谓。2、通篇用“你”的称谓贯穿到底。运用第二人称叙述,可以对称为“你”的人物作全面的叙述,可以写这个“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可以写这个“你”的肖像、动作和语言,还可以写这个“你”的内在心理、感情和思维。第二人称叙述作为一种加强语气、浓化感情的表现手段,与抒情相配合,在诗歌的写作中常常用到。此外,还有一种并非是叙述人称的“你”,那是作者对读者的直接呼唤,使读者以“你”的身分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环境里,设身处地地感受作品叙写的情景、氛围,与文中之人同呼吸、共命运,产生一种感情的交流。

丁,你们的第二人称其实就是you。你写的时候就是你应该要怎样怎样,你应该要怎样怎样就好了。

论文表达时要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论文一般不用第一人称。

在正式文章中要少用或不用第一人称,而尽量用第三人称和被动语态 例如,如果在论文中要说明我们用法拉第杯来收集离子流,不要用"we used a faraday cup to collect ions",而要用"ion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faraday cup"来表述 四年之后,当我把我的博士论文草稿交给导师审阅后,他和我说他感到很惊奇,因为几乎没有什么需要改动的地方我当时颇为得意,在心中嘀咕了一句:因为聪明人是不需要教两遍的 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受益于当年导师教的这个写文章的方法现在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又想起了那句话:聪明人是不需要教两遍的!呵呵

在学术写作中最好不要使用第一人称或主观人称代词,如“我(I)”、“我们的(our)”、“我的(my)”和“我们(we)”,因为这可能使读者觉得这篇文章非常主观。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研究本身,而不是谁在进行这个研究。简单地说,读者感兴趣的是研究结果,而不是谁做的研究。人称代词通常用来表达个人观点,它的使用会让文章读起来不够客观,研究结果可能被解释为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公正的发现,导致读者低估您的研究发现。您可以比较下面两个句子:Based on the protocol that we developed, we concluded that ‘abc’ has an effect on ‘xyz’根据我们开发的方案,我们得出结论,“abc”对“xyz”有影响。Based on the protocol used in this study, it was concluded that ‘abc’ has an effect on ‘xyz’根据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案,得出结论“abc”对“xyz”有影响。第一个句子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性质,是作者基于观察,认为这个结论是准确的;而第二个句子则是很客观的阐述“abc”对“xyz”有影响这个结论是研究方案导致的,与观察者无关。然而,也有一些期刊提倡在描述实验、网络调查、文章作者实际进行的调查时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以下的例子可以帮助您在不过度使用人称代词的情况下恰当地构建语境。采用被动语态,避免第一人称的使用。例如:It was observed that change in ‘x’ caused a proportional change in ‘y’据观察,“x”的变化导致“y”的比例变化。使用非个人化的单词“one”,表示可能对主题字段感兴趣的假设个人。例如:One may infer that both ‘x’ and ‘y’ positively influence ‘z’可以推断“x”和“y”都会对“z”产生积极影响。用“这个研究(This study)”或“这个实验(this experiment)”来指代研究目标。例如: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how a change in temperature affects ‘x’ and ‘y’这项研究旨在确定温度变化如何影响“x”和“y”。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