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7-17 19:48:41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的

曹操是魏国政权的实际创始人。他一生征战,打败了不少强大军阀,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及情绪、习惯几乎会贯穿于一生的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定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见阿德勒著《自卑与超越》第一、二章)。按这种观点,以曹操幼时的生活样式分析其一生的思想特点,看来是很适宜的。“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第一回)有三件趣事,值得一叙。第一件事,操的叔父因操游荡无度,常在操父面前说操的坏话,操忽生一计,见叔父来,假装中风倒于地上,叔父惊告于其父,父急来看视,操却安然无恙,父问道: “叔父说你中风,现已好了吗?”操答道: “我从来没有此病,只是因为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被诬枉。”父相信了儿子,至此,叔父再说起曹操的坏话,操父并不相信。第二件事,操少年时,得到很多人的高度评价。汝南许劭因能准确评价人物而知名,操前往见劭,问自己将是怎样的一个人,劭回答: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听到后很高兴。第三件事,操为洛阳北部尉时,一到任就在县城四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犯禁就打。一次,中常侍骞硕的叔父犯禁,被操巡夜时捉住,以棒责打,于是没有人再敢犯禁,操威名大震。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曹操具有以下生活样式: 第一,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出身门第,按法赏罚;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喜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搞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确实贯穿于操一生的思想性格及行为习惯中,也构成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曹操乐于接受“奸雄”的称号,但更以“治世之能臣”自居,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候,都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具有乐观主义精神。曹操在一生征战的前期,军暇之际,请刘备喝酒,席间他借飞龙而论英雄,抒发了自己积蓄心底的胸怀和抱负。他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第二十一回)他进一步告诉刘备: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认为这样的英雄,非刘备与他莫属。这既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又是对自己一生事业的宣言,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胸怀远大理想、充满坚强信心的人物形象。曹操由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因而在众人悲观沮丧的困难时刻,总是表现得异常乐观。曹操在朝为典军校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谋诛宦官,商议不定,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提出了自己的谋略,可惜未被采纳。董卓乱政时,王允等班阁旧臣有心图之, 因无计可施,众人聚于席间压声而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说: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正是曹操。他当即提出了谋刺董卓的建议,后来因为意外的情况而未能成功。青年曹操不像其他官员那样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而是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面临的困难。在战场上,碰到军事失利的情况,曹操并无悲观情绪。如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后,他伤势很重,众将拜伏问候,曹操仰面大笑说: “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第十二回)当即发出妙计,打败了吕布。曹操与马超作战时,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他一反众人之情,闻报大喜,原来他是想到,边远地区的敌人若汇聚一起,便于他一举歼灭。他相信马超再强大,也终会为自己所败。赤壁之战是曹操最大的一次败仗,损失惨重。他战败仓皇逃跑,数次路过险峻之处,在马上扬鞭大笑,并对军士讲,他若是周瑜、诸葛亮,在此处埋伏一路军马,如此如此。他在战败之际的乐观态度,是对自己和军队士气的鼓舞,是对慌恐情绪的镇定,是在长自己的志气!曹操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直到晚年未尝稍变。他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战绩,向身边的大臣说过: “如国家无孤一人, 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第五十六回)的确,他一生曾讨董卓,伐袁术,破吕布,降张绣,除袁绍,灭刘表,平张鲁,战功卓著,威震天下,他对当时国家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三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和优秀的领导人,他晚年作诗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至此,我们得到了一位生机勃勃的古代领导人的丰满形象。

特点一:求贤若渴故事一:曹操有一次把关羽给困到了山顶上,当时的关羽和刘备张飞失散,所以只好归降曹操,他便提出了要求,可是曹操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并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招待关羽,可是关羽还是坚持着如果找到刘备张飞就立即辞别曹操去找他们两个,曹操非但没有生气,还夸关羽是非常的有忠义的,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去找了刘备和张飞,并且杀了曹操的许多将士。故事二:在曹操平定汉中的时候,曹操遇到了庞德,曹操知道庞德是一员勇将,曹操便就想把庞德收到自己的阵营下,他便叫徐晃去挑战,并且故意诈降,让庞德抢去了自己的寨子,趁着庞德设庆功宴的时候,来劫寨,庞德来不及防备,便就落荒而逃。并且曹操贿赂了大臣,说庞德受了曹操的贿赂故意打败仗,张鲁听信谗言,便把庞德给赶了出来,曹操设下了陷阱俘获了庞德。庞德被俘后,曹操亲自为庞德解开了绳子,庞德便顾顺了曹操。特点二:忘恩负义故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是怎么死的吧,是被孙权给杀死的,可是我认我背后的凶手确实曹操。关羽在一次战争中被毒箭刺中了胳膊,而这时曹操应该知道关羽的伤势,如果这个时候挑起战斗的话一定会拿下那座城的,曹操便写信让孙权出兵,孙权便出了兵,关平劝关羽养伤要紧,不要去打仗了,可是关羽不听,关羽轻视了孙权。可是没多久吕蒙就拿下了城池,关羽非常的吃惊也就被敌人给俘获了,关羽确实是一位猛将,他宁死不屈,孙权便杀了关羽。曹操得了关羽的首级,非常的高兴,庆幸敌人手下的一员大将死了,此时的他没有一点伤心,没有感觉到内疚,没有觉得因为自己和孙权联合才导致关羽死了。幸亏司马懿提示,是孙权想嫁祸曹操,曹操应该厚葬关羽,只不过因为这个,曹操才用大臣之礼葬下了关羽。故事二: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而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他们两个,自己就去买酒,但曹操却误以为家人的磨刀声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就杀吕氏家人。离开吕家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先生客气了,先生所作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被世人惊为神作在下早就想找先生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

天数有变 神器更易 而归有德之人 此乃自然之理 自桓帝 灵帝以来 黄巾猖獗 天下纷争 社稷有累卵之危 生灵有倒悬之急 太祖武皇帝 扫清六合 席卷八荒 万姓倾心 四方仰德 非以权势取之 实为天命所归 神文圣武 应天合人 处中国以治万邦 !

从性格来分析曹操:曹操最大的性格特点我认为不是多疑,而是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事例如:曹操赤壁大战败走华容道时,还敢于三次嘲笑诸葛无谋周瑜少智,他不是痛哭流涕,悲观失望,而是尽力用各种借口鼓励自己,越挫越勇,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精神不倒的性格,才促使他成为最大的一方霸主,反观袁绍则不然,袁绍官渡兵败后就一蹶不振,精神垮台,最终走向惨淡收场的境地。此外曹操还有众多特点,如:杀吕伯奢一家,并说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表现曹操多疑,自私,果断。忘履相迎许攸,表现做作,会收买人心。望梅止渴,表现有智谋,狡诈。赦免写讨贼檄文的王琳还是什么琳,说明知人善用,有气度。鸡肋事件处死杨修表现嫉贤妒能。用司马并防司马,表现管理才能高超,辨认准确。

给你推荐郭沫若的一篇文章,他给曹操翻案,天津图书大厦六楼有售。

先生客气了,先生所作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被世人惊为神作在下早就想找先生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读的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是在处于劣势的形势下而取得胜利的。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有军队几十万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向曹操发动了进攻。 曹操的力量远不如袁绍,仅占据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不仅地盘狭小,而且多为破烂不堪的战场,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5)”。但曹操亲自率兵北上白马迎敌。他先进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吸引袁绍分兵向西,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当曹操率军突击到来,袁绍己措手不及,斩大将颜良,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当曹操挥师西撤,袁绍又引兵赶来,曹操见追兵渐近命令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上。衰军争抢辎重,阵势混乱,曹操率骑兵突然袭来,大败追兵,斩另一大将文丑。 曹操初战获胜,主动后撤,继续据守官渡。八月袁绍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操大肆进攻,曹军还击,两军相持不下,曹军供给困难。十月袁绍为大战从河北运来万余车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万余人护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十余里的乌巢。曹操得来投的谋士许攸消息,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鸟巢,四面放火,淳于琼据守。袁绍边派兵增援边去袭击曹营,结果曹营未破,乌巢袁军大败,袁绍只得逃回黄河以北,曹操大获全胜(6)。曹操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听取谋士意见,并亲临前线指挥,赢得了最终胜利。官渡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势已是非曹操莫属。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挡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这时,官渡之后投奔刘表的刘备驻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曹操怕江陵落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军从襄阳疾驰二百里,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赶上,击败刘备,随后占领江陵。曹操南下的大军始终是节节胜利的。但由于小说、戏曲“尊刘贬曹”的正统现念的宣传,人们只知道长坂坡赵云的英勇顽强,当阳桥(小说中是长坂桥)张飞的英雄,曹操己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实际上,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迴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9)”、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虽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但他必竟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嵩里行》中写道:“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0)”。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魏国的奠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那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是“白脸奸臣”“汉贼”之类,这可以说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但近些年随着对曹操研究的深入,以及今年曹操墓的发现,一阵新的曹操热便随之而起,所以,近十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曹操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在这里我就对近十年来对曹操的研究概况作一个总结,以便于后来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下,将分几个方面来简述。  一、 曹操的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守升格为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年),他接受荀或建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歼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一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气势称雄,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方面,历来研究甚多;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功绩、历史地位,学术界大致已有共识,这里不作更多的论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象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不朽就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二、 曹操的性格  学界谈到曹操 的为人和性格,大抵有两种观点 ,一是将政治人物 的曹操与文学人物的曹操合并来看 ,说其不论为人或为诗 ,均谲诈阴险 ;二是把曹操的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分开 ,说其为人谲诈 ,为诗真诚 。但是 ,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笼统 ,都把曹操的性格看成一成不变 的东西 ,不免有些机械 。笔者认为,曹操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 , 青壮年的曹操和老年 的曹操有不 同的性格特点 :青壮年 时期的曹操慷慨通脱 , 自信机警 ;老年曹操多忧多 虑和孤独谲诈 。当然心理学认为 ,人的性格是逐渐形成的 ,不 可能有截然 的分期 。笔者分曹操性格为两个 时期 是 出于探究 的方便 。前期性格的 自信特征当然在后期还存在 ,但是慢慢为忧虑的特征所笼罩 。前 期慷慨机警的性格特征也见于后期 的诗篇 ,但是更多的时候为谲诈的特征所遮掩 。当然从整体上看 ,曹操性格是多重的 ,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在他 的身上统一起来 :他用人不疑 ,不为用者就杀掉 ;他唯才是举 ,又嫉贤妒能 ;他杀人如麻 ,临刑又唏嘘流涕 ;他食邑两万户 ,又大力倡行节俭 。凡此种种都说明曹操性格上的多重性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 ,虽然衣食无忧 ,但社会地位较低 ,这对幼年曹操游手好 闲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 的过程 中实力 日益强大 ,他挟天子 以令诸侯 , 剪除群 雄 ,统一 北方 。但赤壁之战的失败击碎 了曹操统一全 国的美梦从此 ,统一大业和时光短暂成为曹操生命 中的重, 要矛盾 。这一矛盾 的发展对曹操性格 的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三、 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的军事思想有广泛的来源。首先,来源于他统一战争的实践。曹操在这一实践中,探讨了如何从没有兵、没有地盘起步,如何在群雄包围的内线作战中杀出重围,如何战胜强敌袁绍成长为中国最强大的力量,如何为消灭联合起来的南方势力进行战争准备。核心问题,是在汉末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实现以弱胜强,尔后以强胜弱。由于他所处的北方,混战比任何地方都激烈,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经济崩溃,比任何地方都严重,曹操又连克群雄,所以其军事实践也比任何群雄都复杂、生动和成功,为其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曹操又是一位好学深思之士,御军30多年,手不离书,白天研讲武策,晚上思考经传,又喜好同众僚属讨论问题,内论御敌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人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经常整夜不停地探讨。沿着这条实践、探讨、再实践、再探讨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这一军事思想,是他个人才力的产物,也是他周围谋士共同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曹操取得胜利的思想。曹操既反对一味恃武,也反对一味恃文。他肯定战争,称颂战争是济世所需,引证儒家经典说,《易经》称上古有“弧矢之利”(弓箭之利,是在天下建立权威),《论语》曰“足兵”(应保持足够的武装力量),《尚书?洪范》八政曰“师”(古代八种政事为建立和使用军队),《易经》“师贞丈人吉”(当战争是正义的,而且有德高望重的人临阵指挥时,就吉利),《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征其旅”(天帝告戒周文王不可贪求别人土地,但是当密国人来侵犯时,文王则赫然大怒,整军而出,以止其侵犯),以上述经典证明儒家并不一概反战。曹操有征引史实,说明黄、成汤、周武王“咸用干戚以济世”,援引《司马法》“人故杀人,杀之可也”。认为不如此,有可能像只文不武的徐偃王那样,迅速失败,结论是:“恃文者亡”。曹操坚持武力统一中国。一丞相掾属谏止他对刘备用兵,曹操说,你应当了解我,想让我安坐不动,只推行周文王的文德,恐怕我不是那样的人。  四、 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汉代散文,由于受辞赋的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体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某种固定的框框。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曹操这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今天,对于曹操的研究仍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评说,他将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写好看

他能以一国之威,慑天下诸侯,横扫六合,他誓要一统华夏的抱负和决心令天下颤栗,他实现了几代先王未完成的天下大一统的夙愿。他不仅自封千古一帝,第一次使用了皇帝称号,他还一改先前天子分封制,首创郡县制,并沿用至今,他推行的多项举措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影响极深,有利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当那影响后世的长平之战被焚书坑儒的反对声冲散,他建立的那座雄伟的长城,被后世以“繁重劳役”所取代。这个伟大的帝国和伟大的君主,默默无闻的为世人做出贡献,可能被人给予的,也就只有那痛恨的喊骂声和反对声。也许,在三个月前,我会同意世人的说法,可当我读完《大秦帝国》后,我才知道,这个帝国为世人所作出的贡献是后世历朝历代难以代替和超越的。而统领这个伟大帝国的君主,正是被后人称为暴君的人——秦始皇。长平之战,赵国五十万主力大军,被五十万秦军困在长平河谷里,消息传开,天下各国开始为秦国的实力恐慌,继而啧啧称奇——华夏自有战事以来,何曾有过五十万大军被五十万大军围住的战例?孙子兵法有一句话:等而围之。这在当时分明是不可能的事情,想都不敢想。可是,秦国就做到了。谁曾想过,这个伟大的帝国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愿望,秦国人民前赴后继,有的战死,有的累死,而他们都无怨无悔,为自己能为秦国做出贡献而自豪。秦国不知付出了多少血,多少汗,才将中国统一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却被后人说为邪恶的帝国,为有着这段黑暗的历史而悲伤。焚书坑儒,更被后人骂的千秋万代,更将秦始皇骂成千古罪人。可是,谁想到,在岁月流逝的长河中,秦始皇发动的一场反倒退的政治战役,被演绎成了一场华夏的文化灾难。这种评论,反映出我们民族观察事物没有更深刻的去理解和探索,反映出我们常常因为这种刻意失察而导致的悲剧。可是人们忘记了。秦始皇作为一位新生帝国的最高领导与决策者,他发动的“焚书”事件不仅是帝国新政面对强大的六国残余势力被迫做出的反击,更重要的是新文明为彻底摆脱旧时代而付出的必然代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如今世人无味的批判秦帝国和秦始皇,其实就是古时传下来的思想,再由我们这一代传承给下一代,但愿有一代醒悟了的后人能为秦帝国和秦始皇平反。虽然几率渺茫,我们还是愿意把它当做寄托,希望以后的的书中不再是秦皇的暴政和过失,而是他的丰功伟绩以及那个时代他们为我们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是秦始皇的,你觉得可以就拿去吧,字数也不是很多1000字左右,只要找对思路,你也能写的很好(我当时就是按思路写的)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是在处于劣势的形势下而取得胜利的。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有军队几十万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向曹操发动了进攻。 曹操的力量远不如袁绍,仅占据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不仅地盘狭小,而且多为破烂不堪的战场,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5)”。但曹操亲自率兵北上白马迎敌。他先进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吸引袁绍分兵向西,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当曹操率军突击到来,袁绍己措手不及,斩大将颜良,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当曹操挥师西撤,袁绍又引兵赶来,曹操见追兵渐近命令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上。衰军争抢辎重,阵势混乱,曹操率骑兵突然袭来,大败追兵,斩另一大将文丑。 曹操初战获胜,主动后撤,继续据守官渡。八月袁绍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操大肆进攻,曹军还击,两军相持不下,曹军供给困难。十月袁绍为大战从河北运来万余车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万余人护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十余里的乌巢。曹操得来投的谋士许攸消息,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鸟巢,四面放火,淳于琼据守。袁绍边派兵增援边去袭击曹营,结果曹营未破,乌巢袁军大败,袁绍只得逃回黄河以北,曹操大获全胜(6)。曹操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听取谋士意见,并亲临前线指挥,赢得了最终胜利。官渡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势已是非曹操莫属。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挡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这时,官渡之后投奔刘表的刘备驻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曹操怕江陵落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军从襄阳疾驰二百里,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赶上,击败刘备,随后占领江陵。曹操南下的大军始终是节节胜利的。但由于小说、戏曲“尊刘贬曹”的正统现念的宣传,人们只知道长坂坡赵云的英勇顽强,当阳桥(小说中是长坂桥)张飞的英雄,曹操己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实际上,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迴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9)”、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虽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但他必竟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嵩里行》中写道:“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0)”。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先生客气了,先生所作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被世人惊为神作在下早就想找先生

曹操历史论文1000字怎么读书

从经济政治军事成就文学不能忽视及自身早年晚年经历角度评价 。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由于家庭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他成就了一番事业。 曹操的祖父曹腾汉桓帝时是位太监,官至“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其父嵩为腾养子,官至太尉。曹操自幼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必然会受到很好的教育,又加之“少机警,有权数(1)” ,虽任性放荡,不注意道德修养和学业,也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和处事能力。因此,梁国人桥玄评价他时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曹操二十岁被推荐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县北部尉,升顿丘县令,被征入朝授职议郎。由此看来,曹操青少年时代是春风得意,直步青云的,从地方官很顺利地便进入了朝廷,使他有机遇能获取更大的国家权力。 曹操生逢乱世,又给他提供了创造一番事业的机会。首先是汉灵帝元和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本来己是危难之秋。黄巾起义的革命洪流更使得刘家王朝无法阻档。因此,只得调遣各地诸侯镇压农民运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讨伐颖川的农民起义军。后又升为济南相。从此,各路诸侯势力霸占一方,自立为王。董卓入京,废少帝,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曹操、袁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虽被除掉,北方的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已形成具有一定势力并霸占一方的诸侯。曹操此间变卖家产,招摹义兵,逐渐扩充了自己的势力。后又在围剿黄巾军的过程中得降兵三十余万,收编其精锐,号称“青州军”。加之其弟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忄享)等扶持;荀彧,程昱、贾诩等出谋划策,消灭了残余的黄巾军;打败了吕布、陶谦、张邈、张绣等割据势力,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武装力量,成为三国时期称霸于北方的重要政治集团,曹操在群雄割据的武装斗争中能取得胜利,是建立在开明的政治斗争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曹操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他认识到了封建皇帝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在荀彧、程昱的鼓动下,曹操派曹洪率军向西迎接献帝。曹操进驻洛阳后又亲自朝见献帝,被升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并录尚书事,总领朝政。曹操随之迁都许昌。自此他便有了发号施令的口实,在众诸侯中有了震慑威力。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群雄割据中能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理解、关心(起码是想到了)人民的疾苦。连年的战乱,使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百姓大俄,布粮食亦尽”,甚至供战争之需的军粮都无处筹集。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贷给农民耕牛和田地,用官牛的收成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对半分成。屯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之需,同时也使一些无牛和田地的农民生计得到解决。屯田的租税直接交官,也避免了地主的盘剥,军粮也不会都是农民负担。军队的粮食有了保证,不仅是有利于作战,也减少了军队随意掠夺百性,无论怎么说都是对百姓有益的。同时,曹操对黎民百姓的苦处还能予以照顾。打败袁绍后他曾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因战乱免去了百姓一年的租税,曹操还具体规定:“自项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无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3)”对于战争中的阵亡官兵家属没有基业无法生存的,官府供给他们粮食,长吏要经常去看望他们。而对待百姓,曹操也下令,“女的年七十以上没有丈夫儿子,年纪在十二岁以下,没有父母兄弟,以及眼睛看不见,失去劳动力,又没有妻儿父兄和产业的,由国家供养他们终身。” “命令各郡县都要提倡和重视文献典籍的研究和学校建设。满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官,挑选本地优秀子弟给予教育。(4)”我们暂且不管当时的条件如何,施行得怎么样,曹操的这些关于发展生产,照顾人民生活疾苦和发展教育的政策,在封建统治阶级当中是十分开明和进步的,也肯定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欢迎的。 曹操还是位军事家,他很善于用兵。三国时期是个战乱的年代,几乎到处都有战争,天天都在打仗。许多诸侯都是在战争中使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曹操能在众多诸候中脱颖而出是与他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很善于指挥打仗。谋士郭嘉在分析“十胜之议”时评价他能“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像建安三年春三月征张绣。曹操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派兵救援,截断曹军后路。曹操想退兵,张绣军队追来,曹军很难前进,就摆开连营阵势逐渐推进,曹操在给荀彧的信中说:“敌军来追赶我,虽然我每天只行进数里,但我估计,走到安众县,必能打败张绣。”到了安众县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处据守险要,曹军前后受敌。曹操连夜在险要地方开凿地下通道,全部运走辎重,埋伏奇兵。天亮敌军以为曹兵己撤退,就全军追赶,曹军出动埋伏的步兵、骑兵,把张绣打得大败。可见曹操用兵如神的本事。 再有像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是在处于劣势的形势下而取得胜利的。袁绍占据了北方的冀、并、青、幽四州,有军队几十万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建安五年二月,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向曹操发动了进攻。 曹操的力量远不如袁绍,仅占据大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不仅地盘狭小,而且多为破烂不堪的战场,生产没有恢复,物资供不应求。兵力仅万人,有的史书上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5)”。但曹操亲自率兵北上白马迎敌。他先进兵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样子。吸引袁绍分兵向西,然后突然转向兼程去救白马。当曹操率军突击到来,袁绍己措手不及,斩大将颜良,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当曹操挥师西撤,袁绍又引兵赶来,曹操见追兵渐近命令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上。衰军争抢辎重,阵势混乱,曹操率骑兵突然袭来,大败追兵,斩另一大将文丑。 曹操初战获胜,主动后撤,继续据守官渡。八月袁绍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操大肆进攻,曹军还击,两军相持不下,曹军供给困难。十月袁绍为大战从河北运来万余车粮草,派大将淳于琼带万余人护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十余里的乌巢。曹操得来投的谋士许攸消息,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鸟巢,四面放火,淳于琼据守。袁绍边派兵增援边去袭击曹营,结果曹营未破,乌巢袁军大败,袁绍只得逃回黄河以北,曹操大获全胜(6)。曹操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听取谋士意见,并亲临前线指挥,赢得了最终胜利。官渡之战的胜利,决定了统一北方的大势已是非曹操莫属。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挡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这时,官渡之后投奔刘表的刘备驻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曹操怕江陵落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军从襄阳疾驰二百里,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赶上,击败刘备,随后占领江陵。曹操南下的大军始终是节节胜利的。但由于小说、戏曲“尊刘贬曹”的正统现念的宣传,人们只知道长坂坡赵云的英勇顽强,当阳桥(小说中是长坂桥)张飞的英雄,曹操己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实际上,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迴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9)”、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虽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但他必竟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嵩里行》中写道:“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0)”。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魏国的奠基者。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那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是“白脸奸臣”“汉贼”之类,这可以说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但近些年随着对曹操研究的深入,以及今年曹操墓的发现,一阵新的曹操热便随之而起,所以,近十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曹操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在这里我就对近十年来对曹操的研究概况作一个总结,以便于后来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下,将分几个方面来简述。  一、 曹操的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155—220年),是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豪门,其父曹嵩官至太尉;年轻时便机警而有权术,被当时名气很大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镇压黄巾军中,他初露头角,历任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在天下大乱时,他更是大显身手,由东郡太守升格为州牧,成为占据一州的诸侯(东汉全国共十三州)。建安元年(196年),他接受荀或建议,迎汉献帝至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先后歼灭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秋,他率军南下,不战而得荆州;但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打败,统一全国的计划受阻。此后,他一面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一面强化对朝政的控制,为其子曹丕代汉奠定了基础。他精通兵法,是汉末最富谋略的军事统帅。他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气势称雄,慷慨悲壮。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象他那样的全才式的杰出人物,真是罕有其匹。对于汉末形势的发展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方面,历来研究甚多;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历史功绩、历史地位,学术界大致已有共识,这里不作更多的论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全书人物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象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不朽就艺术典型的行列之中,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二、 曹操的性格  学界谈到曹操 的为人和性格,大抵有两种观点 ,一是将政治人物 的曹操与文学人物的曹操合并来看 ,说其不论为人或为诗 ,均谲诈阴险 ;二是把曹操的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分开 ,说其为人谲诈 ,为诗真诚 。但是 ,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笼统 ,都把曹操的性格看成一成不变 的东西 ,不免有些机械 。笔者认为,曹操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 , 青壮年的曹操和老年 的曹操有不 同的性格特点 :青壮年 时期的曹操慷慨通脱 , 自信机警 ;老年曹操多忧多 虑和孤独谲诈 。当然心理学认为 ,人的性格是逐渐形成的 ,不 可能有截然 的分期 。笔者分曹操性格为两个 时期 是 出于探究 的方便 。前期性格的 自信特征当然在后期还存在 ,但是慢慢为忧虑的特征所笼罩 。前 期慷慨机警的性格特征也见于后期 的诗篇 ,但是更多的时候为谲诈的特征所遮掩 。当然从整体上看 ,曹操性格是多重的 ,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在他 的身上统一起来 :他用人不疑 ,不为用者就杀掉 ;他唯才是举 ,又嫉贤妒能 ;他杀人如麻 ,临刑又唏嘘流涕 ;他食邑两万户 ,又大力倡行节俭 。凡此种种都说明曹操性格上的多重性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 ,虽然衣食无忧 ,但社会地位较低 ,这对幼年曹操游手好 闲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 的过程 中实力 日益强大 ,他挟天子 以令诸侯 , 剪除群 雄 ,统一 北方 。但赤壁之战的失败击碎 了曹操统一全 国的美梦从此 ,统一大业和时光短暂成为曹操生命 中的重, 要矛盾 。这一矛盾 的发展对曹操性格 的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三、 曹操的军事思想  曹操的军事思想有广泛的来源。首先,来源于他统一战争的实践。曹操在这一实践中,探讨了如何从没有兵、没有地盘起步,如何在群雄包围的内线作战中杀出重围,如何战胜强敌袁绍成长为中国最强大的力量,如何为消灭联合起来的南方势力进行战争准备。核心问题,是在汉末条件下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实现以弱胜强,尔后以强胜弱。由于他所处的北方,混战比任何地方都激烈,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经济崩溃,比任何地方都严重,曹操又连克群雄,所以其军事实践也比任何群雄都复杂、生动和成功,为其军事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曹操又是一位好学深思之士,御军30多年,手不离书,白天研讲武策,晚上思考经传,又喜好同众僚属讨论问题,内论御敌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人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经常整夜不停地探讨。沿着这条实践、探讨、再实践、再探讨的道路,最终形成了他的军事思想。这一军事思想,是他个人才力的产物,也是他周围谋士共同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曹操取得胜利的思想。曹操既反对一味恃武,也反对一味恃文。他肯定战争,称颂战争是济世所需,引证儒家经典说,《易经》称上古有“弧矢之利”(弓箭之利,是在天下建立权威),《论语》曰“足兵”(应保持足够的武装力量),《尚书?洪范》八政曰“师”(古代八种政事为建立和使用军队),《易经》“师贞丈人吉”(当战争是正义的,而且有德高望重的人临阵指挥时,就吉利),《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征其旅”(天帝告戒周文王不可贪求别人土地,但是当密国人来侵犯时,文王则赫然大怒,整军而出,以止其侵犯),以上述经典证明儒家并不一概反战。曹操有征引史实,说明黄、成汤、周武王“咸用干戚以济世”,援引《司马法》“人故杀人,杀之可也”。认为不如此,有可能像只文不武的徐偃王那样,迅速失败,结论是:“恃文者亡”。曹操坚持武力统一中国。一丞相掾属谏止他对刘备用兵,曹操说,你应当了解我,想让我安坐不动,只推行周文王的文德,恐怕我不是那样的人。  四、 曹操的文学成就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他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史家说他“御军卅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曹操的诗不仅对建安文学有开风气的作用,由于创造性较大,对后代文学也有重要的影响。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汉代散文,由于受辞赋的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体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某种固定的框框。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曹操这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今天,对于曹操的研究仍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评说,他将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