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2024-07-08 13:03:32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论文选题方向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个叫佩理的美国将军。从这些轻松友好的笑脸上,人们很难想象,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  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不久前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的将军十分自负,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  面对冒着黑烟的蒸汽战舰和盛气凌人的美国将军,日本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  而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  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考虑,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  佩理将军在展示武力之余,用电报机、钟表、望远镜、蒸汽机车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当一部小型蒸汽机车在专门搭建的轨道上开动起来的时候,围观的日本官员从飞转的车轮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个世界的差距。  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  当时幕府对于开国还是相当积极的,他们认为,按照当时的世界状况,日本如果自闭锁国是无法得到发展的,必须进入国际社会,并从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  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  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最终还是被送下了船。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关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  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  新奇的工业产品,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机械设备,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让涩泽荣一大为震惊。他决定留下来,仔细考察欧洲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研究员 周见  涩泽荣一先是到了法国,后来又到了比利时,比利时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接见他们的时候讲,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工业,特别是钢铁的使用非常重要,欢迎日本到时能够购买和使用比利时的钢铁,涩泽荣一大为感慨,他说一个国家的国王在会见外国客人时,都不忘记推销本国的产品,可见工商业对西方国家是多么重要。  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涩泽荣一,和当时所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日本人一样,认为商人就是一幅惟利是图的形象。  比利时国王的一番话,让他固有的观念慢慢开始转变。  1868年11月,涩泽荣一带着全新的思想回到日本。此时的日本,已不是他离开时的那个国家。国家刚刚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  这一年,日本历史上第 124 位天皇——明治天皇,重新回到了国家的权力中心。  采访: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刘晓峰  在日本神话中,据说是天照大神创造了日本,而天皇号称是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孙,所以天皇拥有统治日本的法统,但是在实际历史上,从12世纪开始,大权一直旁落,旁落在拥有兵权的幕府将军手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600年,直到1868年,也就是黑船敲开日本国门的第15年。  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最终,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岁的明治天皇成为日本国的最高领袖。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美国黑船叩开日本国门之后,迫使日本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此后不久,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蜂拥而至,纷纷仿效,开始在这个岛国上争夺各自的利益。  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开港仅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 100 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年轻的新政府怎样才能带领日本走出濒临亡国的困境?  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  【字幕:求知识于世界,大拯皇基】  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  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出发点。  1868年11月回国的涩泽荣一,赶上了好时候。一年后,他进入明治政府的财政部门任职。在欧洲游历积累的经验和天生的理财能力,使涩泽荣一的仕途一路顺风。他直接参与了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制定。  就在政绩显著的涩泽荣一接连高升的时候,明治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涩泽荣一的个人命运。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 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  日本的最高领导阶层,以岩仓为首的,访问欧美的这样一个代表团,最后用的是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概括,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始惊就是他们到了欧美,看到了西方发达的文物制度以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  正是在德国,日本使节团似乎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招待宴会上对他们说: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这番话让日本人感同身受,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德国是当时欧洲发展最快的后发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向强者学习的日本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老师。  回国后主导日本工业化进程的,正是岩仓使节团的副团长、自称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久保家族依然珍藏着大久保利通当年出访时从巴黎带回来的西式红皮椅子,还有他使用过的砚台和珍爱的中国紫砂茶壶。  这枚小小的印章,当年曾是大久保利通随身携带之物,诸多影响日本历史的政令都是用它来签发的。  回国后,大久保利通升任参议兼内务卿。这位掌握了明治政府实际大权的铁腕人物,带领日本开始了一段迫不及待的现代化急行军。  缫丝场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官办工厂之一,政府从法国购置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法国技师。工厂就要开工了,却招不来工人。因为当时的很多日本人都认为,那些轰轰作响的机器会吸走人的精髓。  为了打消百姓的恐惧,明治政府想了一个办法:首先劝说士族高官的女儿进厂当女工。这些技术成熟的女工后来被派往全国各地,缫丝也成为日本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  我认为穆斯林国家和中国都有一个特点,对引进外国技术抵触很强,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帝国大学国立大学的许多学科和诸多领域,短时间内全部实行了西化。这里积极的一面是效率很高,为了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切从零开始完全实行西化。实际上也证明了这样做效率确实很高。  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以达到两千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  据估算,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  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大久保利通还大力扶持民间企业。  三菱是日本最著名的商标之一。今天的日本国内有一百多家三菱企业,海外还有数百家三菱的分支机构。  而在1870年,三菱还只是一个拥有三艘小船的默默无名的小公司。但是,它很快获得了明治政府委托经营的13艘轮船和海上军事运输业务;一年后,政府干脆将这13艘轮船送给了三菱,每年还拨给经营补偿费;此后,政府又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条轮船,无偿交给三菱经营。  采访: 日本三菱经济研究所 常务理事 成田诚一  日本政府把这些事业交给民间企业去发展,就是说最初由政府实施,然后卖给逐渐培育成熟的民营企业来继续发展。日本一直是采取这种方式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三菱,三井、住友等公司都是相继从政府买下官营企业来发展的。  在政府的扶植下,三菱很快羽翼丰满,1875 年,大久保利通要求刚刚成立五年的三菱公司开辟日本到上海的航线。结果,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英国的半岛和东方航海公司就被逐出了这条航线,三菱公司独家垄断了日本到上海的航运业务。  1873年,33岁的涩泽荣一已经成为主管国家预算的大藏少辅,在众人眼里,他的仕途可谓前程似锦。但是,涩泽荣一却做出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递交了辞呈,要弃官从商。  采访: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刘晓峰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商人的地位实际上并不是很高,涩泽荣一他弃官从商,等于说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就说叫大家一下子认识到,其实,经商也是很有地位的,很有地位的人可以去经商。  辞官后的涩泽荣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他的企业组织活动逐渐向海运、造船、铁路、纺织、啤酒、化学肥料、矿山等产业部门全面展开。到19世纪80年代,涩泽荣一成为日本工商业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同一千多年前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一样,如今的日本人又在东京的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燃。  日本看上去面目一新,明治维新似乎进行得十分顺利。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东京清水谷,幽静中显出几分荒凉。1878 年5 月 14 日早晨8点,掌握着明治政府实际权力的大久保利通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出门,准备入宫开会。  几分钟后,一条消息传到宫中:49岁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杀。  就在遇刺当天的凌晨,大久保利通还在和一位前来拜访的地方县令谈起他对日本未来改革的设想。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结束了大久保利通对这场变革的主导权,为什么明治维新在推进到第11个年头的时候,会突然给整个社会甩出这个巨大的惊叹号?  采访: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名誉教授 升味准之辅  大久保利通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决的人,总是拥有毅然决然的态度,是个不妥协的人物。  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  全国对大久保利通的反对还是相当有实力的,特别是在最后把大久保,士族把他刺杀以后,他的政权很快就过去了。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与此同时,改革带来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1881年,政府以不到投资额三十分之一的低价,将北海道官产出售给个人。这一事件使民众对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极度不满,几乎酿成暴动。直到天皇出面罢免一批高官,才制止了事态的恶化。  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之后,把改革的难题留给了继任者伊藤博文。  作为大久保利通一直以来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将如何面对眼前的社会矛盾?他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继续明治维新的事业呢?  采访: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名誉教授 升味准之辅  伊藤博文,大概在众多的(日本)领导人当中,可以说是思想最宏伟的吧,视野宽广,性格开放。  伊藤博文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明治政府曾明令禁止相扑这一日本的传统运动,理由是:近乎裸体的相扑手丑陋而愚昧。但是,一位名叫高砂的相扑高手开始挑战政府禁令,要在东京举办公开的相扑表演。  支持高砂的民众和前来干涉的警察相持不下。为了避免对抗升级,天皇不得不亲自举办并出席了一个相扑表演会,恢复了这项运动。  相扑手的挑战和民众的不满,让伊藤博文不得不仔细思考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的方式。伊藤博文执政时的日本,由改革引起的矛盾已经突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当中。在西风东进中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场大规模的、持久的自由民权运动正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展开。  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  首先是以自由民权运动为中心,对政府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正是由于自由民权运动的激化,使明治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  惯于顺应大势的伊藤博文也意识到,日本国立宪,已是大势所趋。他开始起草日本的第一部宪法。  十多年来的改革经验告诉他: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推动日本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此时,伊藤博文的朋友涩泽荣一已经在自己的商业王国里,对本国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被称为“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从投身实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到处演讲,号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企业家。涩泽荣一提出了义利合一的经商理念;伊藤博文则在《宪法》中结合进了本国的传统。  于是,一个看上去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现了:在本意是为了保护民权事实上也确实写上了民权的《宪法》中,伊藤博文却加入了确立天皇绝对权力的条款。这是为什么呢?  采访:日本东京大学 名誉教授 奥平康弘  不知什么原因,以天皇为中心的思想,有些近似宗教性了,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如果这个宗教没有了的话,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包括当时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人也都这样认为,伊藤博文也当然会利用这种思想潮流。  1889年2 月 11 日,东京都降下漫天大雪,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  《帝国宪法》使得日本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表面上的多党制,实际上的天皇制,由此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的军国主义走向。有历史学家认为,伊藤博文执政时期,在相扑这样的民族传统得到恢复的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尤其是军国主义也随之被召回和强化了。  但在当时,伊藤博文却借此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宪法》颁布之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于是,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场景:  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  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  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因为什么,因为它每一片里头都含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种结合、融合。  与此同时,日本也像德国那样,采用了一种有别于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就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改变经济运行的方法,使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化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  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 95%以上的男子,90% 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日本和英国的铁路里程差距从明治维新初期的1000倍缩小为不到4倍。  日本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工业国了,但是和西方工业强国相比,它显然还有相当的差距。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实现赶超的目标?日本一直在寻找这样一条捷径。  早在明治政府刚刚成立五年的时候,日本就用武力逼迫邻国朝鲜开国并从中获利,这距离它被美国打开国门还不到20年。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  明治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明治政府成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现代军队,那是(明治维新的)目标。  19世纪末,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直截了当地为日本指出了这样一条便捷之路,“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所谓的西洋各“文明国”,当时正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历史上一直选择与强者为伍的日本,这一次选择了与西洋列强共进退,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了国力的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所长 蒋立峰  明治维新应该说到1889年,1890年前后维新阶段就已经结束了,后来它整个的国家战略就发生了改变,怎么改变呢,原来是通过改革来促发展,从1890年以后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  字幕: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1904年 日俄战争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  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  字幕: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七?七事变 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  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8月 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  字幕: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日本战败(原声)  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  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  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从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研究员 金熙德  (日本)战败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呢,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所以,它虽然物质上像楼房炸塌了,但是它这些,用现在的话就是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日本战后尽快经济腾飞的一个基础。  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得到了《和平宪法》的护航。这部从1947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宪法规定:日本的主权属于国民,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存在;日本永久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挥作用。  这里曾经是日本的第一个火车站。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前来参加通车典礼。七年之后,日本人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 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它的行车时速是普通铁路的三倍,日本人把它叫做“新干线”。与新干线一起延伸的,还有一大批在战后借鉴了欧美企业制度成长起来的将触角伸展到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正是它们,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新干线诞生四年后的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就在这一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这一年,正是明治维新一百周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充满自信的日本民众都有理由认为,这是宣告日本重新崛起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时间。  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但无论怎样去总结,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这是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日本的全部内容,你再改一下就成了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永不沉没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民族文化最优秀的文化积淀:既反映各个历史横断面的文化特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链条;充分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最广泛的集群性特点体现出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强烈的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的大课堂,形成了“锣鼓一响人满场”的生动画面。   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形式多样,现在已成了我国众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外来文化具有重个人轻社会、重人的自然属性轻人伦关系、重 法器轻德教、重利轻义等特质。还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利为核心,有利于刺激经 济的发展;强调人性,有利于尊重人和对人的人文关怀。重视法、器的精神,有利于建立法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例,圣诞平安夜的人气正直追丢失了爆竹声的除夕。2003年,尽管有非典、世界战火,但毫不影响横行无忌的舶来品在华靠岸。哈利·波特、《猫》、《大河之舞》、《兄弟连》、嘉年华,他们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更留下了可回味的思考。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纵情恶欲的人生观;冷漠的人伦关系;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例如,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所谓先进文化或时尚流行文化来实现对我们的“和平演变”,这听起来有点“左”但确实存在。西方的所谓“性开放”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演变得有中国特色已是不争的事实,压抑了多年的中国人性泛滥的程度令其创始者也望尘莫及。

要防止外来文化渗透中国人的思想里,使我们忘记自己的文化,又称作文化危机,还要写要善于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取之精华,弃其糟粕。呵呵…我马上要上高中了。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论文选题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永不沉没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民族文化最优秀的文化积淀:既反映各个历史横断面的文化特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链条;充分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最广泛的集群性特点体现出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强烈的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的大课堂,形成了“锣鼓一响人满场”的生动画面。   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形式多样,现在已成了我国众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外来文化具有重个人轻社会、重人的自然属性轻人伦关系、重 法器轻德教、重利轻义等特质。还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利为核心,有利于刺激经 济的发展;强调人性,有利于尊重人和对人的人文关怀。重视法、器的精神,有利于建立法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例,圣诞平安夜的人气正直追丢失了爆竹声的除夕。2003年,尽管有非典、世界战火,但毫不影响横行无忌的舶来品在华靠岸。哈利·波特、《猫》、《大河之舞》、《兄弟连》、嘉年华,他们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更留下了可回味的思考。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纵情恶欲的人生观;冷漠的人伦关系;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例如,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所谓先进文化或时尚流行文化来实现对我们的“和平演变”,这听起来有点“左”但确实存在。西方的所谓“性开放”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演变得有中国特色已是不争的事实,压抑了多年的中国人性泛滥的程度令其创始者也望尘莫及。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 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 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 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 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 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 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 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 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 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 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 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 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 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 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 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 建。……

近几年,年轻的一代热衷于过各种洋节,如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原本过这些节日无可厚非,这些节日既然有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和意义,然而,事情不可以这么简单地看,这些年轻人中许多人却浑然不知许多传统节日,根本不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忘记了历史,而一味地崇洋媚外,热衷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等,这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也是传统教育的败笔。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之所在,它承载着无数先祖的心血,传承着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无数先祖们在生产劳动、与自然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淀而来的,历经了许多年的实践、检验归纳而来的,绝非飞来空穴。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发扬光大,任何时代的年轻一代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和发扬,年青一代肩负着发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让民族文化更具魅力,为更多人所认可、学习,而不是妄自菲薄、自毁长城、主次颠倒。  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为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所研究、学习、效仿。自古至今,我们的优秀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以替代的作用。《孙子兵法》、《周易》、《论语》《道德经》等著作,孔子、老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百家,后世的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改革家;联合国家可文组织认可剧作家汤显祖;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举不胜举。而我们许多年青一代,知道莎士比亚却不知汤显祖;知道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佛洛依德、夸美缪斯、孟德斯鸠等,却不知老庄、鬼谷子、朱熹、王阳明。明显地主次颠倒,不知自己从何而来,要去何方,如何去;忘了本,却一味地崇洋媚外,全盘否定自己,崇拜他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进步,不是闭关自守,不是保守,需要改革、学习、实践、积淀、升华、进步。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今天,这个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  历史的巨变常常在一些不太起眼的地方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个叫佩理的美国将军。从这些轻松友好的笑脸上,人们很难想象,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  为了开辟太平洋航线和抢占东方市场,佩理代表美国总统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不久前在美国和墨西哥的海战中大获全胜的将军十分自负,他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  面对冒着黑烟的蒸汽战舰和盛气凌人的美国将军,日本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在唯一的窗口长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富强的国家,中国与荷兰被允许往来通商。17世纪的世界霸主荷兰,让这个两千年来一直以中国为师的岛国兴起了“兰学”。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  而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  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  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国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做了很实际的考虑,日本人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  佩理将军在展示武力之余,用电报机、钟表、望远镜、蒸汽机车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当一部小型蒸汽机车在专门搭建的轨道上开动起来的时候,围观的日本官员从飞转的车轮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个世界的差距。  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  当时幕府对于开国还是相当积极的,他们认为,按照当时的世界状况,日本如果自闭锁国是无法得到发展的,必须进入国际社会,并从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  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  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最终还是被送下了船。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关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  1867年,27岁的涩泽荣一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到了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  新奇的工业产品,取代了手工作坊的机械设备,西方的工业化程度让涩泽荣一大为震惊。他决定留下来,仔细考察欧洲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研究员 周见  涩泽荣一先是到了法国,后来又到了比利时,比利时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在接见他们的时候讲,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工业,特别是钢铁的使用非常重要,欢迎日本到时能够购买和使用比利时的钢铁,涩泽荣一大为感慨,他说一个国家的国王在会见外国客人时,都不忘记推销本国的产品,可见工商业对西方国家是多么重要。  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涩泽荣一,和当时所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日本人一样,认为商人就是一幅惟利是图的形象。  比利时国王的一番话,让他固有的观念慢慢开始转变。  1868年11月,涩泽荣一带着全新的思想回到日本。此时的日本,已不是他离开时的那个国家。国家刚刚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  这一年,日本历史上第 124 位天皇——明治天皇,重新回到了国家的权力中心。  采访: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刘晓峰  在日本神话中,据说是天照大神创造了日本,而天皇号称是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孙,所以天皇拥有统治日本的法统,但是在实际历史上,从12世纪开始,大权一直旁落,旁落在拥有兵权的幕府将军手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600年,直到1868年,也就是黑船敲开日本国门的第15年。  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最终,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岁的明治天皇成为日本国的最高领袖。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美国黑船叩开日本国门之后,迫使日本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此后不久,荷兰、俄国、英国和法国蜂拥而至,纷纷仿效,开始在这个岛国上争夺各自的利益。  和当时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港之后的日本迅速成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开港仅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 100 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年轻的新政府怎样才能带领日本走出濒临亡国的困境?  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  【字幕:求知识于世界,大拯皇基】  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  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出发点。  1868年11月回国的涩泽荣一,赶上了好时候。一年后,他进入明治政府的财政部门任职。在欧洲游历积累的经验和天生的理财能力,使涩泽荣一的仕途一路顺风。他直接参与了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制定。  就在政绩显著的涩泽荣一接连高升的时候,明治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改变了日本,也改变了涩泽荣一的个人命运。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  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 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  日本的最高领导阶层,以岩仓为首的,访问欧美的这样一个代表团,最后用的是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概括,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始惊就是他们到了欧美,看到了西方发达的文物制度以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  正是在德国,日本使节团似乎寻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刚刚完成国家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招待宴会上对他们说: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这番话让日本人感同身受,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德国是当时欧洲发展最快的后发国家。几千年来,一直向强者学习的日本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老师。  回国后主导日本工业化进程的,正是岩仓使节团的副团长、自称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久保家族依然珍藏着大久保利通当年出访时从巴黎带回来的西式红皮椅子,还有他使用过的砚台和珍爱的中国紫砂茶壶。  这枚小小的印章,当年曾是大久保利通随身携带之物,诸多影响日本历史的政令都是用它来签发的。  回国后,大久保利通升任参议兼内务卿。这位掌握了明治政府实际大权的铁腕人物,带领日本开始了一段迫不及待的现代化急行军。  缫丝场是日本最早建立的官办工厂之一,政府从法国购置了缫丝设备,还重金聘请了法国技师。工厂就要开工了,却招不来工人。因为当时的很多日本人都认为,那些轰轰作响的机器会吸走人的精髓。  为了打消百姓的恐惧,明治政府想了一个办法:首先劝说士族高官的女儿进厂当女工。这些技术成熟的女工后来被派往全国各地,缫丝也成为日本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  我认为穆斯林国家和中国都有一个特点,对引进外国技术抵触很强,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帝国大学国立大学的许多学科和诸多领域,短时间内全部实行了西化。这里积极的一面是效率很高,为了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切从零开始完全实行西化。实际上也证明了这样做效率确实很高。  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以达到两千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  据估算,当时明治政府财政支出的五分之一,都投入到了兴办企业当中。  在开办国营工厂的同时,大久保利通还大力扶持民间企业。  三菱是日本最著名的商标之一。今天的日本国内有一百多家三菱企业,海外还有数百家三菱的分支机构。  而在1870年,三菱还只是一个拥有三艘小船的默默无名的小公司。但是,它很快获得了明治政府委托经营的13艘轮船和海上军事运输业务;一年后,政府干脆将这13艘轮船送给了三菱,每年还拨给经营补偿费;此后,政府又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条轮船,无偿交给三菱经营。  采访: 日本三菱经济研究所 常务理事 成田诚一  日本政府把这些事业交给民间企业去发展,就是说最初由政府实施,然后卖给逐渐培育成熟的民营企业来继续发展。日本一直是采取这种方式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三菱,三井、住友等公司都是相继从政府买下官营企业来发展的。  在政府的扶植下,三菱很快羽翼丰满,1875 年,大久保利通要求刚刚成立五年的三菱公司开辟日本到上海的航线。结果,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英国的半岛和东方航海公司就被逐出了这条航线,三菱公司独家垄断了日本到上海的航运业务。  1873年,33岁的涩泽荣一已经成为主管国家预算的大藏少辅,在众人眼里,他的仕途可谓前程似锦。但是,涩泽荣一却做出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递交了辞呈,要弃官从商。  采访: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刘晓峰  (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商人的地位实际上并不是很高,涩泽荣一他弃官从商,等于说开了一代风气之先,就说叫大家一下子认识到,其实,经商也是很有地位的,很有地位的人可以去经商。  辞官后的涩泽荣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他的企业组织活动逐渐向海运、造船、铁路、纺织、啤酒、化学肥料、矿山等产业部门全面展开。到19世纪80年代,涩泽荣一成为日本工商业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同一千多年前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一样,如今的日本人又在东京的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燃。  日本看上去面目一新,明治维新似乎进行得十分顺利。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东京清水谷,幽静中显出几分荒凉。1878 年5 月 14 日早晨8点,掌握着明治政府实际权力的大久保利通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出门,准备入宫开会。  几分钟后,一条消息传到宫中:49岁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杀。  就在遇刺当天的凌晨,大久保利通还在和一位前来拜访的地方县令谈起他对日本未来改革的设想。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结束了大久保利通对这场变革的主导权,为什么明治维新在推进到第11个年头的时候,会突然给整个社会甩出这个巨大的惊叹号?  采访: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名誉教授 升味准之辅  大久保利通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决的人,总是拥有毅然决然的态度,是个不妥协的人物。  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  全国对大久保利通的反对还是相当有实力的,特别是在最后把大久保,士族把他刺杀以后,他的政权很快就过去了。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维新目标,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而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与此同时,改革带来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1881年,政府以不到投资额三十分之一的低价,将北海道官产出售给个人。这一事件使民众对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极度不满,几乎酿成暴动。直到天皇出面罢免一批高官,才制止了事态的恶化。  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之后,把改革的难题留给了继任者伊藤博文。  作为大久保利通一直以来的得力助手,伊藤博文将如何面对眼前的社会矛盾?他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继续明治维新的事业呢?  采访: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名誉教授 升味准之辅  伊藤博文,大概在众多的(日本)领导人当中,可以说是思想最宏伟的吧,视野宽广,性格开放。  伊藤博文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明治政府曾明令禁止相扑这一日本的传统运动,理由是:近乎裸体的相扑手丑陋而愚昧。但是,一位名叫高砂的相扑高手开始挑战政府禁令,要在东京举办公开的相扑表演。  支持高砂的民众和前来干涉的警察相持不下。为了避免对抗升级,天皇不得不亲自举办并出席了一个相扑表演会,恢复了这项运动。  相扑手的挑战和民众的不满,让伊藤博文不得不仔细思考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的方式。伊藤博文执政时的日本,由改革引起的矛盾已经突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当中。在西风东进中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场大规模的、持久的自由民权运动正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展开。  采访: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  首先是以自由民权运动为中心,对政府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正是由于自由民权运动的激化,使明治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  惯于顺应大势的伊藤博文也意识到,日本国立宪,已是大势所趋。他开始起草日本的第一部宪法。  十多年来的改革经验告诉他:简单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推动日本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此时,伊藤博文的朋友涩泽荣一已经在自己的商业王国里,对本国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被称为“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从投身实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到处演讲,号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企业家。涩泽荣一提出了义利合一的经商理念;伊藤博文则在《宪法》中结合进了本国的传统。  于是,一个看上去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现了:在本意是为了保护民权事实上也确实写上了民权的《宪法》中,伊藤博文却加入了确立天皇绝对权力的条款。这是为什么呢?  采访:日本东京大学 名誉教授 奥平康弘  不知什么原因,以天皇为中心的思想,有些近似宗教性了,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如果这个宗教没有了的话,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包括当时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人也都这样认为,伊藤博文也当然会利用这种思想潮流。  1889年2 月 11 日,东京都降下漫天大雪,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  《帝国宪法》使得日本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表面上的多党制,实际上的天皇制,由此决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的军国主义走向。有历史学家认为,伊藤博文执政时期,在相扑这样的民族传统得到恢复的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尤其是军国主义也随之被召回和强化了。  但在当时,伊藤博文却借此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宪法》颁布之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于是,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场景:  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  采访:中国日本史学会 会长 汤重南  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因为什么,因为它每一片里头都含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种结合、融合。  与此同时,日本也像德国那样,采用了一种有别于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就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改变经济运行的方法,使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化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  到1910年的时候,日本 95%以上的男子,90% 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日本和英国的铁路里程差距从明治维新初期的1000倍缩小为不到4倍。  日本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工业国了,但是和西方工业强国相比,它显然还有相当的差距。如何用最快的方式实现赶超的目标?日本一直在寻找这样一条捷径。  早在明治政府刚刚成立五年的时候,日本就用武力逼迫邻国朝鲜开国并从中获利,这距离它被美国打开国门还不到20年。  采访:日本文明史学家 加藤周一  明治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明治政府成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了现代军队,那是(明治维新的)目标。  19世纪末,日本著名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直截了当地为日本指出了这样一条便捷之路,“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所谓的西洋各“文明国”,当时正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历史上一直选择与强者为伍的日本,这一次选择了与西洋列强共进退,加入到武力掠夺的行列。当明治维新带来了国力的增长时,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所长 蒋立峰  明治维新应该说到1889年,1890年前后维新阶段就已经结束了,后来它整个的国家战略就发生了改变,怎么改变呢,原来是通过改革来促发展,从1890年以后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  字幕: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  1904年 日俄战争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连年的对外侵略,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  几番得手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更加膨胀起来,终于发展到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独霸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日本扩张势力的战争一个接着一个。  字幕:九?一八事变 1931年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七?七事变 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  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8月 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空的那一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武力称雄世界的迷梦破灭了,正如此前和此后所有迷信武力争霸的国家一样,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  字幕:1945年8月15日 天皇向日本国民宣布日本战败(原声)  1945年9月2日 日本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签署投降书  在战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每天要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  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从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研究员 金熙德  (日本)战败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呢,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所以,它虽然物质上像楼房炸塌了,但是它这些,用现在的话就是软实力,还是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日本战后尽快经济腾飞的一个基础。  与此同时,战后的日本得到了《和平宪法》的护航。这部从1947年5月开始实施的新宪法规定:日本的主权属于国民,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存在;日本永久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挥作用。  这里曾经是日本的第一个火车站。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前来参加通车典礼。七年之后,日本人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 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出现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它的行车时速是普通铁路的三倍,日本人把它叫做“新干线”。与新干线一起延伸的,还有一大批在战后借鉴了欧美企业制度成长起来的将触角伸展到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正是它们,将日本带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新干线诞生四年后的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就在这一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这一年,正是明治维新一百周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充满自信的日本民众都有理由认为,这是宣告日本重新崛起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时间。  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但无论怎样去总结,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这是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日本的全部内容,你再改一下就成了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风调研的背景目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人来说, 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传统文化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思考。 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论文题目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 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 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 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 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 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 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 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 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 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 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 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 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 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 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 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 建。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如何正确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面对事实进行理 性思考,作出选择,避免陷入类似第一推动力 的思维误区。传统文化成为思考的问题对 象是因为现实中面临着社会道德重建的问 题。回到传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传统既 不是负担,也不必固守不变,而是应当作可供 开发的文化资源。不能因传统而作茧自缚, 也不能因外来文化而妄自菲薄。现实中西 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们的传统中,这正是 当代历史的启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具 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进行不同文明的 充分对话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普世价 值这一概念具有预设性,只是理论的抽象,社 会发展的现实路径总是在各种可能性中得 到选择。面对当代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 中华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结合现实国情进 行自我确证,以开放的胸襟完成社会道德重 建。……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议论文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需要取其精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辩论赛正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利大于弊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外来文化呢?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民族内部,与社会发生作用,并逐步被接受的别族文化,而文化的发展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丰富好的,剔除不好的内容且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的过程,而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外来文化能否促进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适应时代多元化的发展。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理由有二。第一、从横向比较来看,外来文化可以使民族文化去粗取精且不会改变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她不会随着时间改变,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仁、和,而美国则是自由民主,日本以国家利益至上,,这些文化的核心价值自从民族文化形成直至消失,都是不会改变的。而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只会影响到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诸如西方的母亲节进入中国只是将对母爱的表达形式改变,这与我们文化价值体系相契合。这些表现形式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民族本性,而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时,会相互融入对方的文化,即使有弊端,但为了适应本族文化,会不断的被民族文化本质所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成为具有本族特色的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第二、从纵向发展来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国度,频繁的交流使这个时代的各方面出现了令人神往和羡慕的新局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使得唐代能够在音乐上汲取有用的成分丰富自己。而宋朝,元朝,明朝都是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得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样,中国的四大发明使欧洲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优秀的意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英国的莎士比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外来文化无疑是一剂催化剂,使得民族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的时候,不断的汲取可用之处,不断丰富其精华,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比!谢谢!更多追问追答追问我是一辩追答我给的就是一辩追问三分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