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论文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6-29 14:43:46

论文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怎么写

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其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不断揭示和证明。幼儿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以后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和奠基作用。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因而,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既要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启发引导孩子。当今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很多家庭都开始重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但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来教育孩子,只一味注重对儿童知识的灌输,很少注重对儿童个人性格的培养。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一个“独苗”,家里的“活宝”,不仅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还在家人的呵护下日益变得自私与傲慢,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孩子时期或多或少地都被我们的家长们忽视了,等到孩子暴露出这些问题,家长警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在儿童期形成后,很少变化,并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发展则起着关键性作用。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今天,虽然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我们感到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1、儿童观落后。比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家庭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为使孩子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建议: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性格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成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从而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爱心无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1民主型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也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民主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民主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溺爱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3溺爱型这类父母和民主型父母一样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尽量会满足儿童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4忽视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综上所述: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教养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的一种教养方式。 溺爱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家长本身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给父母的建议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所以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本 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1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对子女要立下合理的规矩,通过这些规矩去管理、约束孩子。所订规矩,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并要说到做到,尤其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子女行为要求、价值判断标准要前后一致,能使子女做有标准、学有榜样。管束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要求,不能没有规矩,或者有规矩没有要求,更不能既没有规矩,又没有要求。 2尊重个性,适当期望 适当、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因人而异,为每个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使孩子有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宽松的心理环境。任何超负荷的压力会带给孩子消极、胆怯、被动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是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要着眼于孩子本身的特点,要孩能够得以实现,不能高于子女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子女的能力。 3沟通情感、循循善诱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点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孩子在思想、情感上不断沟通,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教子的基本条件。父母同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孩子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当父母同孩子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孩子出现过 错时,父母循循善诱,说明是非善恶,解释行为意义,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生活上、学习上,父母都应当给予更多的启发性帮助。 4感受关爱与恰当的挫折 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元素就是“爱”。作为父母,一方面,需要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在生活的细节上通过细致入微的关爱,传达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从而使孩子自觉地热爱自己的父母,进而自觉地热爱身边的人、热爱集体。另一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一些劳苦,有意识地让幼儿忍受一些饥饿、有意识地让幼儿经受一些失败、有意识地让幼儿克服一些障碍、有意识地让幼儿接受适当的批评,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平等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思想,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遇见事情的时候更加有耐心和毅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好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1、可以让孩子保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孩子每天都积极面对生活。  2、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小孩能够更加独立。在家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他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3、家长学会主动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孩子如何正确做事情,这样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的有耐心和毅力。  4、在家中父母对孩子有礼貌,孩子就会对其他人有礼貌。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和谢谢你,还要多夸奖孩子,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之后也会这样去对别人,成为一个有家教的孩子。  5、家长多带孩子去看博物馆和展览馆,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

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的论文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思想,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遇见事情的时候更加有耐心和毅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好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1、可以让孩子保持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孩子每天都积极面对生活。  2、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小孩能够更加独立。在家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可以提高他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3、家长学会主动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孩子如何正确做事情,这样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的有耐心和毅力。  4、在家中父母对孩子有礼貌,孩子就会对其他人有礼貌。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对不起和谢谢你,还要多夸奖孩子,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之后也会这样去对别人,成为一个有家教的孩子。  5、家长多带孩子去看博物馆和展览馆,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

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会影响他一生,家庭和睦幸福幼儿的性格也会很开朗阳光,家庭环境不好孩子没有安全感会发脾气,会神经质,家庭对人的性格会影响一生。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是不一样的,通过深入分析家庭教养的四种方式可以为我们选择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根据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成为一个紧迫的话题,家庭教养方式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都应该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指的是家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子女。我们将家庭教养的方式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民主型   所谓民主型就是指在家庭教养中,家长能够听幼儿的意见,幼儿也能够听从家长的意见,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当幼儿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能够给以幼儿自信心,鼓励幼儿去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当幼儿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不会直接批评幼儿,而是通过间接委婉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错误,并教会幼儿正确的方法,避免同类错误再次发生;当幼儿表现优秀的时候,家长会对幼儿进行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民主型的家长在家中从不打骂幼儿,遇到事情的时候会给幼儿讲道理,如果是家长自己做错了,他们会主动向幼儿道歉。家长也不会给幼儿太多的压力,总是为幼儿创建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飞越。幼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二)专制型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幼儿必须完全、绝对听从家长的意见,不准有任何反驳。家长以绝对的权威来折服幼儿,幼儿在生活中必须绝对听从家长的安排。家长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感受,总是对幼儿过分严厉,过高期望幼儿能够达到自己心目中的预期目标。长时间下去,幼儿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也没有了自己的主见,总是什么都听从父母的。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如果孩子违背了家长的意愿,家长就会表现得特别生气,甚至干预孩子的行动。幼儿在家长的高压政策下也只得服从,时间长了人格的发展和社会品质的形成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没有所谓的自由,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很大,没有绝对的自由,生活和学习表现得被动,生活的自理能力比较差。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出的特点是家长过分爱幼儿,没有把握好分寸,只要是幼儿喜欢的、想要的,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幼儿的心愿。家长在生活中一般很少对幼儿的行为加以控制或者提出一些要求,把幼儿当做自己的心肝宝贝,不愿意让孩子受一点苦。由于对幼儿的管教缺乏分寸和尺度,以至于幼儿从小就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去操心,如果父母不答应,幼儿往往会以哭泣、吵闹的方式来让家长满足自己的愿望。家长由于过度溺爱幼儿容易滋长幼儿不良的品行,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长时间下去幼儿成了小霸王,全家人都要围着他转,家长为了幼儿甚至还可以牺牲一切。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长的幼儿,幼儿的身心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幼儿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争抢玩具和咬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性发展滞后。   (四)放纵型   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出的特点是家长不关心幼儿的成长,放纵幼儿的行为。在家庭教养方式中,家长往往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工作中,由于工作繁忙,把幼儿交给爷爷奶奶负责看管,很少主动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忽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需要。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和关心,幼儿在情感上表现出孤独和无助,只能通过行为方式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满。由于幼儿年纪小,对自己行为掌控能力比较低下,对是非对错的认识不够,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往往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养成一些不好的反社会行为。放纵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幼儿不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和品性差,容易上当受骗和迷失方向,幼儿人格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五)忽视型   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的特点是家长对幼儿的成长漠不关心,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家长一般只是负责幼儿的物质生活,提供一些食宿和衣物等,而不会真正去关心幼儿的精神生活。家长由于过分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常常忽视了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导致幼儿在教育、需求及情感上得到的关心和支持都少之又少,幼儿长时间感受不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就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哭泣等行为特征。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幼儿往往表现出胆小、自卑、冷漠的心理品质,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也较差,容易出现适应性障碍。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还可能会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主要因素   (一)家长的教育观念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影响和指导着家长的教育行为,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都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密不可分。不同的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家长能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倡导自然主义的教育理念;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家长把幼儿当做是自己的心肝宝贝,舍不得让幼儿吃半点儿的苦和累,总是什么都为幼儿包办;有些家长对幼儿的发展不理不问,任意放纵幼儿,不关心幼儿的成长;有些家长却愿意多留出时间来陪伴幼儿,让幼儿快乐成长,鼓励和关心幼儿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的示范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幼儿园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论文

摘要: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但现今很多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及身体健康。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帮助幼儿快乐成长。关键词:家庭教育;现状;建议“曾子杀猪取信”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关于家庭教育的典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良好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学前儿童的学习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十分强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去探索。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所遇的事物不分好坏不加以过滤就全部学习了。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儿童接触美好的事物,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一)家长不良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当前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父母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例如,有的父母在家中陪伴孩子时,不与孩子交流只顾自己玩微信和手机游戏等。孩子很没趣,坐在父母身边有样学样,当“忠实观众”。还有一些父母热衷于“传统娱乐项目”在家里或者棋牌室与人打麻将,忘记时间,忘记孩子。有媒体报道,有一位家长因为打麻将忘记接幼儿园的儿子放学,导致孩子出了意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对学习很难提起兴趣。(二)家庭教育不当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由于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周末还要做家务及各种应酬,生活压力过大,因此,下班后身心俱疲,无心与孩子玩耍,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看管,不能跟孩子有很好地精神沟通。为了补偿孩子,就在物质上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加之老人带孩子,隔代抚养溺爱现象更严重。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爱攀比,花钱大手大脚,不听从管教,爱耍脾气,不懂得尊重他人,独立性差,与父母的关系不好。还有一些家庭是母亲全职在家里照顾孩子,由于母亲生活单一,加之家务劳累,母亲脾气比较暴躁,导致家里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脾气暴躁、敏感、好胜心强。这样性格的孩子如果不加引导教育,有可能走上歪路。(三)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大量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我国出现大量留守儿童,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隔代教养据调查,留守儿童教育中隔代教养类型占总数的60%以上,而且教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除了满足孩子吃穿外,其它教育被忽略。物质满足父母外出打工,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所以为了弥补对孩子教养的缺失,父母往往在物质上极力满足儿童,在行为上过度迁就儿童。致使儿童在道德上缺乏引导,在行为上缺乏管束。照顾分歧多很多隔代教养者反映儿童越来越难带,越来越难管教。甚至公然顶嘴,打骂长辈。让隔代教养者非常头疼。父母回家时,隔代教养者会向父母反应,但是父母这时往往不接受,就会造成隔代间的分歧。(四)单亲家庭一般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儿童。家庭的破裂,带给他们的是生活环境的巨变和心灵上的打击。他们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突然变得无人问津,他们恐惧父母的不理和远离。很多单亲家庭儿童开始逃避现实,无法走出阴影,从而导致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感情脆弱、消极情绪明显、常感到自卑苦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自我放弃;心理封闭、内心孤独、敏感且攻击性强;有敌对、嫉妒、多疑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憎恨心理逆反心理强,容易产生反向行为和其他过激行为。二、家庭环境教育实施建议(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儿童的幸福感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与否,主要是儿童的体验,这种体验来源于父母给儿童营造的家庭氛围。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物质环境,家长在创造环境时应该注意以下情况:物质上张弛有度不是给孩子最好的就是对他们好,我们要给他们最合适的。例如,让孩子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给予孩子生活所需的物品,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要用适当的方法遏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自然中养成良好心性《3—6岁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创造美。幼儿通过观察自然中的事物,增加生活情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同时,大自然为孩子提供许多天然材料做玩具,如:小木棍、树叶等。幼儿还可以利用自然中的事物变废为宝,动手自制玩具。让幼儿在自然中充实起来,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心性。(二)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是一个独立有充分自我意识的个体。作为家长不能只注重幼儿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幼儿更多的养分。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亲子活动的有序开展、拒绝家庭暴力等方面。家庭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在与幼儿互动中做好幼儿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家长要重视与幼儿的亲子交流。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一件或者多件事情,在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增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幼儿通过亲子游戏学会分配和分工合作,遇到事情思考问题积极动脑,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性格乐观,抗挫能力增强,更加自信。家庭暴力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幼儿身心的极大伤害。它包括父母间的暴力、父母对幼儿的暴力等。家庭暴力不仅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更重要的是对幼儿心理的伤害。拒绝家庭暴力,创建和谐家庭,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树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尊重幼儿健康兴趣的培养幼儿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独特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健康兴趣并给予适当机会进行培养。健康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有益于幼儿良好心态和学习品质的养成。家长在幼儿兴趣培养中要做到不强迫、多鼓励、讲坚持。同时,家长还要善于利用幼儿的优势智能带动幼儿弱势智能的发展,让幼儿全面发展增加自信心。注重生活教育教育家杜威曾强调“教育即生活”。幼儿的教育应注重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实施。幼儿的学前教育应注重兴趣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益于幼儿当前的发展,更有益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总之,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幼儿就像需要呵护的幼苗,需要家庭环境教育为他提供良好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营养的环境。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在教育论丛,2010,(1)[3]群安,孟义国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点滴[EB/OL][4]金芳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EB/OL]作者:潘海丽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期连接着婴儿期和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呈现出特有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期是指3—6、7岁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生活环境和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一般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本论文主要探讨这三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民主型的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于孩子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的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利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所以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言语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思维能力也会提高,而且培养了亲子间的友好感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影响巨大,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健康成长甚将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所以父母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的特征,给予正确的教育。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养成有缺陷的性格,民主型教养方式是较好的选择,建议父母采用此种教养方式,培养出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

论文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分析怎么写

孩子们的学习无疑是家长们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可我还是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该教的我也教了,该补的课都补了,骂也骂了,脾气不好的家长甚至大打一顿,怎么这学习就是不见好?在这我就要谈谈家长关心的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通过对世界顶尖学府哈佛、剑桥、北大、清华等优秀的学生调查显示,他们成功最大的秘诀就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数据显示,不爱学习成绩偏下的孩子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占7%,而大多数家长都是通过给孩子报辅导班来解决的,没报辅导班的孩子只占1%。可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孩子学习效率低,成绩差的首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惯有多重要我这之前就有一位这样的家长,全职妈妈,女儿6年级,正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孩子数学成绩从来没及格过,英语更别说,单词记不住几个,语文了还能靠凑字数得点分!每次考完试都被老师喊去“喝茶”:上课总开小差,讲过的题一问三不知;背课文别的学生都背熟了,就她记不住,这个令她头痛不已。在她找到我的时候,她已经为她女儿报名过大大小小好几个补习班了,补习班的老师说这是她基础差脑子慢,课余时间多补补就好了,但是平时双休都用来补课,孩子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都有些厌恶学习了,她很焦虑,问我她儿女是不是就是这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的示范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1民主型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也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的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民主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民主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溺爱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3溺爱型这类父母和民主型父母一样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尽量会满足儿童的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要求。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这样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4忽视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综上所述: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树立权威,对孩子理解、尊重,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帮助的一种教养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的一种教养方式。 溺爱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缺少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家长本身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给父母的建议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所以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本 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1以身作则,合理管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对子女要立下合理的规矩,通过这些规矩去管理、约束孩子。所订规矩,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并要说到做到,尤其是父母要以身作则。对子女行为要求、价值判断标准要前后一致,能使子女做有标准、学有榜样。管束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要求,不能没有规矩,或者有规矩没有要求,更不能既没有规矩,又没有要求。 2尊重个性,适当期望 适当、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因人而异,为每个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使孩子有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宽松的心理环境。任何超负荷的压力会带给孩子消极、胆怯、被动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是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相结合。要着眼于孩子本身的特点,要孩能够得以实现,不能高于子女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子女的能力。 3沟通情感、循循善诱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留点时间陪陪孩子,经常与孩子在思想、情感上不断沟通,建立起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教子的基本条件。父母同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惜;父母对孩子更应当尊重、信任、爱护、帮助。当父母同孩子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孩子出现过 错时,父母循循善诱,说明是非善恶,解释行为意义,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生活上、学习上,父母都应当给予更多的启发性帮助。 4感受关爱与恰当的挫折 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元素就是“爱”。作为父母,一方面,需要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在生活的细节上通过细致入微的关爱,传达父母对子女的爱,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和谐,从而使孩子自觉地热爱自己的父母,进而自觉地热爱身边的人、热爱集体。另一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一些劳苦,有意识地让幼儿忍受一些饥饿、有意识地让幼儿经受一些失败、有意识地让幼儿克服一些障碍、有意识地让幼儿接受适当的批评,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增强平等竞争意识,提高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

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社会培育一代新人的初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其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不断揭示和证明。幼儿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的优劣,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以后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着引导和奠基作用。幼儿良好的个性,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个性,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因而,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我们既要尊重幼儿个性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启发引导孩子。当今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此,很多家庭都开始重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但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来教育孩子,只一味注重对儿童知识的灌输,很少注重对儿童个人性格的培养。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大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一个“独苗”,家里的“活宝”,不仅集三千宠爱于一身,还在家人的呵护下日益变得自私与傲慢,产生了诸如以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孩子时期或多或少地都被我们的家长们忽视了,等到孩子暴露出这些问题,家长警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在儿童期形成后,很少变化,并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发展则起着关键性作用。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今天,虽然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了家庭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我们感到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误区。1、儿童观落后。比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家庭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为使孩子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建议: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性格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成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从而形成自卑封闭的性格。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论文

爱心无限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这里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家庭应当怎样去做呢?  首先、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显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才起着积极作用。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这就特别强调了成长环境的作用。  其次、家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第三、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 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在正义与邪恶面前孩子迷茫;在个人利益极度膨胀,在物欲横流、贪利成风、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孩子贪利自私;孩子言语粗俗,懒惰,放任、不懂礼貌、嫉妒。因此,应打破封闭,实行开放,加强引导、严格要求,大胆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解剖其丑恶现象,去认真阅读理解社会这部错综复杂的教科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社会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力、判断力和批判力、自我教育力,学会自动筛选过滤社会信息,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树立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道德观念。坚守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财不占,取财有道,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信念。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第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让孩子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孩子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甚了解,对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认识,对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对将来的奋斗目标心中无数。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和老师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因而产生自卑心理;更有的孩子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短处,因而产生骄傲情绪,瞧不起别人。这时,做家长的就要让他们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才不至于盲目自大。教育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客观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循序渐进,健康成长。2、让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思想,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 一些儿童往往在与人交往时,不注意听他人的讲话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和不理睬,使人感到不尊重他人,排斥他人;有些儿童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时候缺乏自然坦诚的态度,妨碍了与人的沟通,有快乐的事不能同他人分享,有烦恼的事不能同他人分担。这样,由于长期听不进来,说不出去,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造成独来独往,孤僻苦闷或固执偏激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父母要帮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进行自我表达,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望和需求,而且尽量避免别人的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己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有理有节的处理方式。培养父(母)子(女)情、师生情,正确对待同学情、朋友情以及朦胧的恋情等,学会尊重他人、相信他人,在人与人的彼此支持和鼓励中健康成长。3、让孩子把握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由于不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带来许多额外的烦恼和冲突,而且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的根源。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尤其是对一些情绪压抑的事,要教育他们懂得和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不仅从心情上得到愉快,而且在遇到困难时有能力做出冷静的处理。4、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容易受到父母溺爱,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爱心。在这当中,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思考,这时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交友的必须,更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帮助和支持他人是一种付出,但自己却在这种付出中获得了“快乐”。这是培养孩子快乐心情、健康行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父母、亲戚、老师、同学和朋友等许多人中,既然生活在社会的人群中就难免产生矛盾,即使是在非常和睦的家庭,也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问题,需要学会应对的技巧和方法。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技巧和方法,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这样就容易产生苦闷、难过、恐慌等心理,长此以往,将使他们处于抑郁和焦虑之中。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应对的技巧,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出现和存在的客观性,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与孩子多讨论,多协商,多探讨,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学会主动地适应环境,尽快地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成长。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孩子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闹不团结,重者会一时冲动,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利益受损而迁怒别人,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多想自己的不是。这既是为人之道,也是健康心理素质养成的基本要求。第五、父母应关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孩子在1-3岁前,父母关爱有加,这阶段可任其发展。宝宝如偏爱某些玩具,可让其在玩中学。对宝宝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放手,鼓励宝宝的第一次“我自己来”;逐渐训练他从地上拣起小东西、取报纸、拿拖鞋,玩完后收拾玩具、帮助喂养小动物,把塑料杯子、碟子收好,折叠围巾,把定量东西放进不同碗里,用小扫把扫地,收拾扫帚和垃圾箱;慢慢学会拖小块地,整理杂志、沙发垫,刷牙、洗脸、穿衣、脱衣,擦掉家具上的灰尘,倒空小垃圾箱,把衣服放进洗衣机,把衣服从甩干机中取出,把一堆堆衣服运到房间里,叠衣服,起床时叠好被子等行为。2-5岁时 ,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一定发展。这阶段应引导、限制发展,从小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早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书。从小爱书的孩子会更专注,并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教育孩子爱书,就等于交给了孩子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婴幼儿时期 ,多给孩子买一些内容多样化小人书,订阅一些涉及范围广的婴幼儿报刊,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先让孩子自己看一看,能翻多少翻多少,能看多少看多少,不必强求。这阶段应引导孩子怎样看,看哪些。并且诱导孩子讲小故事、唱儿歌,动手填图、手工制作, 小测验、背浅显的诗歌,不一定非要知道全部意义,重在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从小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经常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开阔孩子视野:常常带孩子到外面去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锻炼孩子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组织语言,进行复述,随时随地讲,而且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发音清晰。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情绪:要求孩子答简单的问题,并且做到有问必答,决不敷衍。培养提高观察能力:有时父母可以故意做一些违反常理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不浪费幼儿智力:当幼儿咿呀学语时,就教他语言规范,比如不要把小猫说成“小猫猫”等等。 重视孩子的小学阶段。此时重在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关健时期。一个孩子知识学习的最重要阶段在小学。如果 失去了孩子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就等于失去了孩子的未来。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步步成长的,功课也是慢慢落下来的。一二年级,差距不明显,即使期末考试差了几分,一般家长也只认为是孩子马虎了,并不是没学好。他们想:那么简单的题还能不会吗?几加几的问题怎么不会呢?忘了进位,只是马虎了而已。但是,马虎的不仅是孩子,还包括父母本身。因为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距,其实就是这样一点点拉开的,是父母马虎而失察造成的。小学的三四年级,又是整个小学时期最关键的阶段。这时候,数学多了四则运算和正负数知识、,语文多了作文和阅读,而且难度加大了,如果马虎的毛病没克服,旧病未除,新病又加,孩子的功课便容易越落越多,新课旧课交错在一起,补起来出现了困难,往往容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在马虎和不马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习惯面前,已经在小学阶段慢慢地养成了,再想扭转,恐怕要花费非常的力气。关心孩子的中学阶段。初中阶段重在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学习方法的关健时期;高中阶段重在学习方法的培养,也是培养能力的关健期。可是这时父母已经无暇顾及或者没有能力关心孩子的学习了,那么这时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坚持督促他们的学习,这是当父母的能做到的。好成绩和好心态哪个重要?并且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以有好的心态做保证。书读得再多还不如有个健康的心理,所以当父母的在这时不要有片面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这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阶段,多数孩子已离开家庭,过着独立的学习生活。这时家长重视情感培养,多关爱交流,在交流中,思想被触动也将触动对方,心灵被净化也将净化对方!让孩子大胆、有个性、有主见、有正义感,对于学习,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努力过,不拿第一也不要紧。“学习是一辈子的过程,可慢慢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苦事、难事做起,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他们经历挫折、忍受磨难的毅力,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有爱心,孩子才有孝心。”这是天底下的至理。如果用我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有用之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