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文章分析题目大全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7 23:25:13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文章分析题目大全及答案

回答 您好,这道题由我来解答,我是百度问一问合作的老师,已经收到您的问题,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请不要结束咨询,[作揖][作揖]给您整理好的答案等下就到[开心][开心][开心] 亲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法学论文选题哪方面好答: 法学论文选题需体现哪些特性学术性,即指论文对法学学术理论问题具有科学的论证性;理论性,即指论文运用充分占有的材料,经过严密论证将法学中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升华”到理论高度,从而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的思辩性。创造性,即指论文论述的法学问题“发前人所未发”,探求法学中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或匡正通说的独创性。专业性,即指法学论文对法学学科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具有供法学专家、教授、学者研讨和交流的专业性。法学论文选题有哪些要点一、 论文的题目要规范 ,言简意核选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简括、高度浓缩。二、论文的选题要有实用价值,不能脱离实际有些大学认为,学问越深越好,选一些别人陌生的领域去研究。其实不然,论文的选题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要和大众关心的话题中去挖掘,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论文整体面貌和特点。三、论文的选题包括的范围要小、要具体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致,容易泛泛而论。四、论文的选题还要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着手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自己平时有所关注和积累资料,才能比较好的去掌控和把握,去潜心研究和挖掘。论文写作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又很辛苦,没有兴趣或有反感的情绪是很难顺利完成。五、 论文的选题要新颖,要有独到见解一篇成功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有新意。论文中要有新观点、新看法、新见解,标题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标题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这才能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六、 建议关注热点,切入点要新颖从何处入手,怎样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大学生特别注重的问题,因为选题的切入点恰当与否、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毕业论文的质量。研究的重点、难点要鲜明地列出,研究内容观点新颖、重点突出、难点明晰,创新见解要基本形成,不能让观点淹没在内容中 。  一、从学术空白中选题一个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必须尚属学术空白,有待创新。它或者是在本领域无人播种、无人耕耘的题目,或者是没有从新的角度去论述的题目,或者属于交叉综合性、边缘性的题目。已有人撰写但是没有从新的角度去论述的题目,具体包括包括四种情况:一是本领域无人播种,无人耕耘的题目。法律工作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实践活动,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过去没有的法律问题,今天可能会有;今天没有的问题,明天可能会出现。但是,任何一个新的法律问题的出现,都必然有它的端倪。如果能敏锐地捕捉这些端倪,法学论文的选题就能开拓出一块全新的领域。比如有些地方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年降雨量不断减少,一刮风就到处尘土飞扬,且影响工农业正常生产,人工降雨技术应运而生。相应的法律新问题也随之产生:人工降雨时,开发商正在盖楼房,农民正在晒麦子,给他们造成的经济损失应由谁赔偿?谁具有人工影响天气权?权利主体应如何行使该权利?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又是什么?从人工降雨所产生的法律问题中选题进行研究,无疑是对法律研究学术空白的填补,此选题不题不仅会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二是老题新论或旧题新作的题目。已有的法律法律学术理论或研究成果反映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人们对法律问题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但是任何真理性的认识,既具有绝对性,也具有相对性,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研究视野的拓宽,某些法学理论观点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就可能有失偏颇,或显现出漏洞、疑点,甚至由真理变成谬误。研究者如果注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容易发现其中有意义的研究论题。把原有理论中的遗漏、破绽、谬误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或补充,或修正,或从新的角度,或用新的方法去论证,便能得出新的见解、新的结论。在法律学术研究上,许多论题是古老而又常新的,选题时只要把握住老论题的新意义,那么这种选题也值得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比如,关于商业贿赂,笼统地谈这方面的选题就比较陈旧,但是在这个老题目中仍然有具体的东西可挖掘出新的题目。如收受象牙、恐龙蛋化石,如何进行量刑?象牙、恐龙蛋化石的价值如何认定?这方面的选题研究既有实践意义,也不乏理论价值。 三是交叉综合性、边缘性的题目。比如关于刑事和解,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际操作了,如果还就其可行性进行选题,就未免过于落伍。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的视角,确定一个关于刑事和解成本收益分析的题目进行研究,这个选题不仅不落伍,而且还会有―定的创新,对丰富和发展刑事和解的理论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法学论文的题目要有新意、有创见、有特色,从法律与其他学科交叉地带选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恩格斯就曾说过,科学在两门学科的交界处是最有前途的。二、从本人专长,兴趣爱好中选题论文选题无论具有多大的应用价值或者理论价值,但如果作者力不从心,无法完成或无法圆满完成,也是不合适的。因此,在选题时,除了考虑其价值需要的必要性外,还要考虑其撰写的可能性。一方面要考虑本人专长和学术素养。对于一般的法律研究者而言:要对庞大的法学理论体系都有精深的研究是不太现实的,而只能在普遍了解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法律学科领域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围或专攻领域。通过自己对某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深入钻孰悉,而且对遗留、争论的问题也较为清楚。在本人研究的领域中,存在哪些有争议的问题?争议的焦点和问题的症结是什么?论争各方的代表性观点是什么?现行的法律有无漏洞?哪些法律制度已不适应社会需要应该进行更新?哪些内容在现行法律制度中是空缺的,需要弥补?当前法律领域中有哪些研究的薄弱环节及尚待开拓的领域?在哪些方面仍有研究的必要和广阔的前景?等等。对这些问题,都应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头脑清醒,方向明确,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发挥对相关信息掌握的优势及自己的学术潜力和能量,研究也才能深入下去。相反,如果去搞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即使很有价值,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难就退,对于虽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又有成功可能的选题应有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人进行某种活动的重要内部动力,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能引导人不辞劳苦地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以苦为乐,满腔热情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保持旺盛的斗志,直至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因此,兴趣爱好是论文选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是研究法学的,可能有的人喜欢钻研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有的人则更关心实务性的问题;有的人喜欢钻研微观问题, 三、从社会热点中选题社会热点,是指社会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或是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选题能否急社会之所急适应社会各领域之所需,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作者的学术良知。撰写法学论文,不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中的法律实践问题。理论的力量存在于对实践的指导之中:有价值的法学论文选题,应该能够回应法律实践提出的难题,解决司法、立法实践部门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能够为其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上的思路。因此,顺应社会需要是法学论文选题的重要依据,选题越贴近现实社会的法律生活,其意义与价值越易于突出。当前我国立法部门面临立法技术立法方法等大量的立法难题,司法部门也面临许多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实践上不仅要求法律研究者做出相应的理论回应,而且要求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法制实践的这些迫切需要,给法律学术研究及法学论文选题既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有时代感,关注中国法治实践的人,是有充分的条件来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法学论题进行研究的。比如,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日渐活跃,涉及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法律案件明显增加,农民就土地流转问题上访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如何运用法律规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土地流转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等等,就可以成为法学论文中很好的选题。这些选题既有利于维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也有利于保持农村的稳定和谐。社会热点很多,还有如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平息、突发灾害救援、生产安全等问题中都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从这些社会热点中选题,将会直接推动法律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从社会热点、时代呼唤中选题,要强化选题的严肃性,摒弃随意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符合政策法规。违法违规的文章不能写;二是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好文章能陶冶情操、鞭策后进,催人奋起;三是要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好文章气势如虹、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高瞻远瞩、胸怀全局,或治愈社会痼疾,或培养社会新松,或强盛社会脊梁,最终影响、造就一代甚至几代人,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否则,撰写的论文就会为社会所摒弃。 希望能够帮到您,如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您可继续咨询,多多包涵。[大红花]~[开心][开心][开心][开心] 更多4条 

那个年代,有法律么?有,天庭给的天条,应该就是所谓的法律。严格么?非常的严格!管用么?不管用!为什么呢,这个是体制问题,可见,一党专制,多党合作的机制是不可行的。那个年代,我觉得佛教相当于统治者,如来佛主是老大,玉帝其实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丞相而已(除了皇帝就丫最大了),也就相当于吏、户、礼、兵、刑、工部的大总管而已。自己对应一下现代的政府部门哈,而太乙真人,太上老君,菩提老祖,镇元子什么的,都算道教吧?给我感觉就是多党合作了。要遵守天条,但是天条貌似又管不到,像哪吒,就是这一系统的,也就是现在的官二代。区别就是他的一代是师傅,不是老爹而已。反正差不多。 那么这种体制很明显就有缺陷了。法律管不到,那就只有实力为尊。老龙王吃童男童女,犯天条没?肯定的,但是呢,人家是官一代,还是统治阶级的。哪吒是官二代,虽然不是统治阶级,但是统治阶级却管不了。所以呢,那个如来佛祖也就懒得管了。(其实吧,李靖后来当了托塔李天王,也算统治阶级的官一代了,实际上没有哪吒闹海里面那么怂哈。但是既然我们说的是《哪咤闹海》,那么就不考虑他爹了)。 这是我的一点愚见,但是我相信你不敢发表。哈哈。

可以在百度查法律资料,推荐网站: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文章分析题库及答案

同等学力法学申硕练习题:  1、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实施犯罪。我国有限制地对犯罪的外国人行使管辖权,其根据的原则是( )  A属人原则  B属地原则  C普遍管辖原则  D保护管辖原则2、我国的一辆国际列车行使到甲国境内时,甲国公民A与乙国公民B发生争吵, A将 B打成重伤。则A的犯罪行为( )  A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B可能适用我国刑法  C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D只能适用甲国或乙国刑法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 )  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4、张某因与王某有私仇,在王某从农田回家的路上解开谢某绑在树上的狼狗,让其去咬王某,王某情急情下,用随身带的锄头将狗打死。王某的行为该如何定性( )  A王某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B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C王某的行为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罪  王某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5、赵某持刀闯入女友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 )  A应当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参考答案:  1、D 2、B 3、A 4、A 5、D简答题:  1、简述清末修律的特点。  2、简述减轻处罚情节的适用规则。  参考答案:  1、(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因此,借用西方近现代法律制度的形式,坚持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内容,即成为统治者变法修律的基本宗旨。  (2)在内容上,清末修订的法律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传统与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一方面,坚持君主专制体制及封建伦理纲常“不可率行改变”,在新修新订的法律中继续保持肯定和维护专制统治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标榜“吸引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大量引用西方法律理论、原则、制度和法律术语,使得保守落后的封建法律内容与先进的近现代法律形式同时显现在这些新的法律法规之中。  (3)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与不同,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法院组织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4)它是统治者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在保持君主专制政体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既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没有真正的民主形式。2、减轻处罚情节的种类包括法定减轻处罚情节、酌定减轻处罚情节两种。  (一)、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依刑法规定,具有“应当减轻处罚”功能的情节有:⑴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⑵防卫过当;⑶避险过当;⑷中止犯;⑸从犯;⑹胁从犯;⑺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的。  (二)、酌定减轻处罚情节,又称“可以情节”是由许可性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量刑时应该予以考虑,并有权决定是否适用的情节。它又分法定酌定减轻处罚情节和案情酌定减轻处罚情节两种。  法定酌定减轻处罚情节。依刑法规定,具有“可以减轻处罚”功能的情节有:⑴在国外犯罪已在外国受过刑事处罚的;⑵尚未完全丧失辩认或控制自已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⑶聋哑犯或者盲人犯;⑷预备犯;⑸未遂犯;⑹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罪的教唆犯;⑺犯罪后自首的;⑻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立功表现的或有重大立功表现的;⑼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⑽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11)介绍贿赂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付介绍贿赂行为的。判断:持刀致人死亡的一定构成故意杀人罪。  参考答案:错误  考点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故意杀人罪与其他相近犯罪的区别。持刀致人死亡的情况大致包括四种:(1)行为人出于杀人的故意持刀致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构成故意杀人罪;(2)行为人出于伤害的故意持刀致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行为人不具有杀人的故意,所以行为人的行为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而是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3)行为人出于抢劫的故意持刀致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行为人是在抢劫故意支配下实施持刀致人死亡行为的,持刀致人死亡行为只是抢劫的手段行为,是抢劫罪实行行为的一部分,故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抢劫罪;(4)行为人出于过失持刀致人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所以,持刀致人死亡的一定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说法是错误的。2019年同等学力申硕《法学》综合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我们团队可以辅导四川大学网络教育的在线作业

lz你有没有做出来了?做出来的话能不能让我分享一下

我第一次认识到的一点经验。第一篇文章的总体结构和主题(这是关键,因为其他的问题进行调查了解的要点)读通过它来了解,如果第一遍没读知道你看了一遍,不要惊慌 BR /> 2。的问题做产品分析的表情,谈论的表达效果的修辞谈一般不能没有“活”字 3。做理解句子题意,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中心,以尽可能他们能想到的一个 4的另一个问题是文本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 “这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到答案的文字,句子接近问题的研究,只要他们总结下面的抽象其他地方,希望你有帮助:答案主体读标题,必须首先看到的标题的得分。一般来说,超过2个点的标题,答案往往有对应的得分点,在所述两个或更多,答案至少两个单词或短语,或句子入口的标记总结的要点率,我们将力争覆盖所有的点不会错过。二。沙里淘金法律问题是“根据文本的设计问题,回答也ASAT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应筛选信息“沙里淘金”,即消除多余无用的信息,“淘”有用的信息表中指定的段落。只要没有明确的答案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或提取的原话和句子回答。 3。装配焊接方法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答案是分散在一个或多个段落的文字,它是很难找到现成的话,根据题意的要求,第一次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的原话,或把一些在原来的文本的话,组合,压缩,转换和重新组装焊接,可以为制定相应的规范。 如何提取文本信息呢?一般来说,简单的答案是没有准备好原句作为回答,回答的信息是分散的工作,因此需要把我们的信息集成中的相关段落。 “一体化”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提取,整理,一般和重组的过程。下面有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定位提取所需的有效信息分散嵌入在一个段落或文本的答案,只为信息和定位,和题干的问题定位在某些段落的文章,然后对信息的提取。 2。剥离完成果皮提取必要的信息,完成信息转换成相应的回答。剥离的剥离和分离,其实是一种信息。“提取”的宗旨,分离有用的信息与非信息字的附着力,同时完成初步调整已经消失了“粘连”成分的有用信息和合理化,主要表现为信息的数量来确定原发性和继发性转移和秩序。 3。 重组优化,是根据的意图和语言的命题特征信息重新总结,新增,改造和抛光,使清晰,通畅,简洁和规范。 4。随大流顺法“随大流”,这个词的回答,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术语的语言和习惯说,“顺时针”,说的答案是符合时代的写作的文章或时下流行的说法。 结构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首尾呼应的结构化 内容,题材,加强,深化,升华,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节方面的作用:悬念,铺垫,对比 修辞的作用:对比鲜明的对比,夸张,生动 写作风格的角色: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一个贬义的符号相结合的虚拟公寓的好评 5。更深入的调查方法这个解决方法需要超过来阅读完整的句子和段落,并充分利用的条件,放手的想法,那么优柔寡断,寻求照顾,以快速,准确回答的话题。 6。攻击石头玉答案,简答题,要充分利用这个问题可能会充分利用他的答案(第一次出现一些小问题提供的答案基地还回答了后面的大问题,或认为线索,甚至有时一个小问题背后的大问题答案的一部分)。 7。 答案的标准方法的话,应该是标准化,尽量用完整的句子,以避免语言问题;同时,只要字数的文字关联语义的前提下,被罚款有必要尝试回答一个点,可以使用的短语回答没有的话,可以不判答案的短语。由于数目不得超过的话,文本,一个多点,点主要是经常接近完成,否则可能会丢失。东忘记西左侧卧点,导致在点的损失。 Ⅱ,现代文阅读判断题,和训练策略。主要有4种问题 1。收获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的文本元素的信息能够回答,答案是一般原句在文中重要的词语在文中去除或组合。 2。解释这种做法往往是澄清的抽象微妙的关键句子或句子的焦点,使其更容易理解。重点回答这样的做法是澄清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瞻前顾后。 “浸泡”中包含的原句的意义。 3。分析这类问题往往与合理的阅读材料,分析解释的事情,关键是要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理清这一事件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水果,或因根据水果理论。 4。 总结类型,根据抽象概括的要求的具体内容的文章,提炼出的主要内容或部分的性质和特点的。总结集成和强大,我们必须去除的法律,解释法律,分析归纳,综合运用,以便准确地概括。 二。培训战略 1。整体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读完整性,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把握宏观。 (1)的主题的背景。明确的主题和文章相关的背景情况下。 (2)框架的想法。文章的框架结构反映了作者的上下文的想法。 (3)除味。把握文章的主旨的角度来看,情感基调的文章,重点是核心。 (4)风格特征。第三,掌握不同的风格和语言功能。 第二,解决的完整性。 (1)着眼于整个章节,没有错过任何部件。 (2)有关词句的具体情况歧视。 (3)掌握的综合性的大问题,部分小问题之间的联系。 2。包括三个方面:(1)根据项目要求,快速,准确地描绘答案有效读取范围和筛查间隔的信息快速,准确地(2)的方式根据抓取信息准的答案题干的要求的入口点把握的角度来看,阅读; (3)快速,准确地分辨之间的组合关系,其逻辑电平的有关部分的阅读材料。 3。规范语言表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演示的规范性,即符合题干的要求。作为回答,填补空白或简答题的原话,或用自己的话,要求限制多少的话,必须和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表达的规范性内容。 (1)综合不容错过对焦点(2)要简练,不要潦草;(3)要具体,避免空洞一般(4)组织是明确的,它表现在几个方面的代表,从一个方面或应构成一个平行之间的各个方面,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正一反控制前,看完之后给人的感觉一目了然。 Ⅲ,现代文阅读回答的问题的各种方法。在文本中的重要词(词的内涵作出评论) 1明白它的意思。浏览整篇文章,抓住要点。 为了把握文章主旨,我们必须首先集中的文章作为一个整体,从总体上把握宏观层面理清文章,理解文章的精髓。第二个音符的写作的时间,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应采取的话题干严重的是,利用的主体,题干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推测命题的目的。 2。与上下文来推断的话的含义。 3。解释的话的基本原则是AA“分隔的单词句”。 话的语言环境,我们必须给它一个确切的解释,之前和之后的比赛中的话,句子结构和解释的意思。 4。歧视的话,使用上下文,是指意义。 一般情况下,在一般的背景下,这样的话来解释这些句子中的单词,发现这些解释性声明,答案就会出来。 5。结合文体特征理解的话。 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写的文章经常需要生动,真挚的感情,但事实上,具体的运动,逼真的细节描述,因此,解释的意思一个字的散文,你必须要考虑到的散文的文体特征。其他。 6。修辞手法的结合理解的话。 比喻:是陌生变得熟悉,轻便深奥的真理,抽象事务具体,和可视化。 对比发现:好有坏,善恶,美丑的反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并行性:增强文章的气势。 夸张,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提升产品的吸引力的语言,并给出了深刻的印象。 7。随着技能的话有一定的解释。 (1)交互解决方案的代名词。同样的意思,往往是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形式的语句反复表达的,形成的互动解决方案的代名词。 (2)义交互解决方案。连贯的语义上下,彼此相对于交付,也可以构成一个“互惠解决方案的关系。二,理解其含义的文字句子所谓的理解的句子,其中包括(1)表面含义,那就是字面的意思。(2)(3)这句话的的句子语境意义(临时意思)的意义。内监外执行意义(泛音),也就是说,这是三个层面的含义:意他和意义。选定的句子必须是重要的文章,有特殊意义的一些困难,在理解句子。(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根据文章中心,该中心的解释重要的一句话,一个段落,那句话分离段。回答参考的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男高音考虑的上下文文本的背景下,旨在探讨核心文本的内涵。 2。句子的特点,阐述了这句话。例如,单句,前面或后面的部分往往是语义的重点在于复杂的句子,重点往往落在一个条款。 > 3。句子来分析句子的意思。第一,包括句子往往在一段总结全文,了解它必须去看看,去和它带来了从故意或者重大;尾,包括句子往往是在结论,理解,它必须为它从上面看,过度的句子往往是总结前一段,总结揭示了一个段落,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下文。无论是什么样的,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权”,从司法管辖区的句子搜查及检取的内容,或总结,或摘录,或整合。 4。抓住相邻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掌握了一句,看假设相邻的句子,这往往意味着一个解决问题的信息。 5。歧视,受限制的句子的重点之意。改造成分,往往能揭示的内涵与外延的句子窗口你可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含义的句子。 6。抓住句子的修辞功能。作者用明确的修辞方法,往往能破解的写一些悖论句子的真正目的。 BR /> 7。句意的表达。叙事谈话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文章主旨的叙事意义和作用的目的;议论文的叙述往往被证明论点的例子,说明文字描述,并已点燃的作品如此生动。(2)解释了一句如下: 1。摘录法: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是列表中选择了原有的回答。 2浓度的方法:找到原来的陈述,规范的句子的答案“浓缩”的话的规定。 3。重写法律根据的话题,原来的一个或几个句子,作为一个点的变化,它满足要求的答案。 4。拼接方法:将分散在整个句子在文章中,拼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符合要求的答案。 5。的蠢事方法:按照在文章中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类似满足的问题要求成为答案的句子内容的形式。 6。即时翻译:这就是答案这些句子含有比喻意义的简答题,翻译现场翻译的方法来解释它,说这个比喻的身体,等于找到了答案。 7。分析:这句话的分析水平,分析水平的句子和分析文章,分析的意义某种形式的书面问题,这种方法是最有用的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我的答案。 8。合成方法:这是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法。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3。“筛选信息的第一步是获取信息。是的要求的问题的角度不相关的信息,信息的理想选择。 “信息整合”的第二个步骤是获取信息,从参加考试的问题的要求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总结的相关信息,以符合的检测要求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该掌握的全部内容,只要抓住主要内容,过滤和整合将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2。根据题目要求,从考试要求,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提取的文本字的回答,范围涉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干扰信息的问题,应采用对比,寻求同样的方法来区分主要和次要信息,有效的信息加以归纳提炼出来根据要求的考试。 3。法师常用的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 (1)根据语言标志的相关信息。的片头字,注释,表总提或控制字。 (2)反反复复,照顾确认的重要信息。反反复复,照顾强调一个。 (3)收集信息的方法提取关键短语。找到关键的词或句子,并获得相关信息。 (4)隐含的主张,要求或筛选或获取信息的基础上。 (5)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话反映了得到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的总体思路,文章的想法?要把握好文章,你应该从文章结构的分析,从感应段落意大利。想要师的水平,到排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时期内一个句群或句子层面,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的背景下,但也理解作者的意图写作,观点,态度的意思。具体操作如下: 1。的整体上的把握,这是阅读的标题必须通过第一步的答案。 做题,应根据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段段层澄清的文章分类水平,只有这样,它才有可能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不同文体特点的结构。 叙事结构看时间的变化,在空间看到的变化,看到的变化的感受,在故事中看到的变化,在文章内容中看到的变化,看到了进步事物发展的阶段 争论的三个部分(引言 - 问题的理论 - 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 解决问题),结构形式的内容,有四个(侧侧控制,成层得分)。 文件: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务(逻辑)的顺序。 3。注意手语。 例如,层次结构的“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序号;“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 “不仅如此”另外,“同时”。你也可以看到标点符号。一个标点符号的角色是区分水平,特别是分号,句号(一个明显的迹象水平)。 4。请注意找出主题句。第三,找到中心句意味着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主旨。段中,抓住中心句话的意思可以大致了解本段的层次结构。文章的一些过度的总结句和元帅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分析段之间的相和相互阶段的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要充分利用。 5。总结的要点广泛的中心意思“总结了宽阔的中央,意思是”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说法,中心点的话语,甚至整个文章的要点。它往往是从以下三个方面:(1)中的特定的内容(例如段落)可以概括的问题,(2)可以概括在整个材料中心(3)是否微妙的文本(如某些的东西)评论的特点。 概括了“要点”的要求: 1。的精神来完成。段的主要内容,不能被省略,必须要求的段一个一个找出来,尤其是主题下的点的数目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基本的要求所概述的内容的要点。 2。的陈述角度要一致。的答案是一致的具体要求的问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3。回答是准确的语言。点总结的答案“的语言要求精练,所需数量的话,在符合题目要求的形式。 (一)解决问题的步骤 1。的话题,阅读的整个把握的总体思路。 标题阅读将帮助我们筛选出的相关信息,更快,更好。阅读,要注意的标题,内容的段落和段落的结束和最后一句的起始段,澄清的背景下,全文。这是需要澄清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但还试图让线之间的暗示,不仅要重视文字在文本中隐含的情感,传递知识话语来解释观点的段落,特别注意超越了传统新思维。 2。控制考试找到的答案间隔,屏蔽语言材料的角度来看,语言组织好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种做法的目的的语言表达,可以采取“拼接”改写的法律,如“摘录”集中“,”实时翻译“模仿法”分析“合并”。 3。快速阅读,画了一个答案。(1)注理清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核心句 - 总结句起首部分重点句子,在句子往往是精制段(或全文的要点)内容(或基础的中心意思)。宽阔的中央点,以保持一致性的概念。长句的紧缩的文本的要点,应注意把握。(2)支付段中的话,类似意思的词语多次出现,这句话的要点是,中心意思的外在表现,不能被忽略。(3)一般,要注意保持一个一致的观点,总体水平适当,覆盖全面,正确地,你想限制的概念准确的表达精练准确的。(4)注意事项澄清的社会背景的工作,尽量的意图,作者的写作,生命的思考。(5)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题干常常会表现出命题意图,显示出方向的答案,显示回答的时间间隔,显示答案的方法。(六)开始法的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要点常用的方法如下:标题(从标题了解中心的回答),(抓住第一款主题的回答),法律(带句话的意思画龙点睛的回答),摘录重点语法(使用文字交谈的抒情键文本的答案),因为建议的方法(基于理解,把握的书面回答) “(B)列出的”要点“ 1。抓住关键短语,找出答案的开始和结束。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语句和答案,以确定具体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文本中。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一些词与主题相呼应,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确定的答案。 2。的句子关系的分析,你会发现答案要点。的大概位置后,以找到答案的关系,需要提取的答案要点的句子分析的内容。排除合理的答案,筛选出正确的答案符合要求的主题。 3。研究意义组合,总结了部分的影响是研究的意义段内部结构,抽象的部分信息,不要错过重要的信息至关重要。 4。根据被摄对象的要求,精确组织的答案。解决问题,不仅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以更准确地理解命题的意图。每个主题都有其特定的答案的要求,如语言,也就是说,角度,方式。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找出来的具体要求的题目,以避免不必要的丢分。此外,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言的使用,一般来说,它应该是可能的使用要使用自己原来的陈述,摘编拥抱关键词。的话,但也有密切联系的原文的意思,表达的语句(如成语)的使用。 6。有两种类型的分析总结,文中观点的态度,笔者在 >问题和答案:首先,整体分析总结,该作者的角度来看,在所有的材料以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态度所反映,当地分析总结,只有1问题,该点的态度体现在字一件事情的分析总结。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必须有一个全面的看法,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推力应该是清晰阅读现代文的全文。 ,一般应把握三个方面:理解的语义,过滤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是理念的?阅读时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其次,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了解。在一般情况下,所选择的标题文本,文本语句的注意,最终,在题干的问题,所以往往隐含在这方面的信息。 第三,要注意的重要的句子的分析。如叙述的文章,讨论,抒情的句子,议论和抒情散文句子过度的句子,重复句子在文章中,汇总报表,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中间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包含了作者的角度来看。一个第四要注意好角度。 (1)注意文体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中的多语句微妙的模糊性,情感特征。 (2)注重主题的角度。围绕主题,回答问题,正确的答案是更多的确定性。 (3)注意命题的角度。该命题的理念是:(1)作为远作为可能的候选人的优势,在声明中的基本材料的答案;②需要照顾的考生,以阅读和思考的顺序;③努力,以反映全面分析语义理解;④对形成的内容由浅到深的一系列⑤努力的问题,整洁,无论是简答题填空的筛选。 第五,组织表达语言。 7。的文章,推理和想象力(略) 8。升值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能力 1。首先阅读标题,明确的要求。 试验清题干仔细检查的要求,阅读文章出了问题,这有助于快速找到答案。 2。抓住全文的顺序回答。 仔细阅读,把握全文,注意关键词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了解部分意大利和水平,理清作者的思想和倾向。然后,一个问题要回答的问题。 3。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整体概念。 (2)充分利用原句的关键词。 (3)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的,欣赏的演讲技巧的基础上演讲技巧,分析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的作品。联想和想象欣赏的作品,用自己的语言来欣赏的作品精致的语言补充和完善的形象情绪。 (4)抓住文体特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风格,巧妙的回答。 (5)注意:突破思维定势的潜力,特定的条件下,不由自主的拔高,也不随意贬损。 4。回答完毕,认真检查。 9。评价思想内容的文章和作者的观点来看的态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的评价工作进行了客观的。不是无原则的拔高,也无意贬低。评价要紧扣工作内容,合理的,具体的,全面的,深入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1)通过上下文进行。阅读全文,了解情况,掌握工作的主题,了解作者的观点来看的态度。重点短语,重点关注的部分是知道为了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2)适度。要查看的题干的提示,检查的内容,回答的要求,要注意相关的线索。 (3)扣短语。关键词,关键句,话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态度的临界点,抓住不放。同样的关键字找到相应的话语扣准联系上下文,严重歧视的答案。 (4)根据该事件的。在参考的常识问题,要善于分析,理解,评估工作。 (5)按照常理。细细品味真实的感受,“人性”,以区别于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文章分析题目大全

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使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评论来说,更是这样。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评论题目具有特殊的作用。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这是一种“文学语言”。那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如果是广播评论,要能吸引听众,使人非听下去不可。正如汤姆森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一书中写道:“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标题。” ①在当今,报刊、广播电视频道的数量相对于过去已翻了好几番了。而且报刊已进入厚报时代,甚至有的报纸一天就出百版;广播、电视大多数已是全天候播出,这一切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加上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人们已无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它,可以说,就连看完报纸几个版面的时间也没有。那么,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新闻评论标题如何创新呢?这就涉及一个标题创新艺术的问题。 一、评论标题的生动性 一讲到生动,人们会立刻想到小说、散文、诗歌等,似乎与新闻评论无缘。其实生动和新闻评论早已是水乳交融,尤其在西方新闻评论作品中为一大特色。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起来,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敢下力长远致富,对当前农村的一大思想障碍的评论,标题可以想出很多。如《致富要有长远打算》、《兼顾当前和长远》、《当前和长远》、《农民致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等等,这些标题都可以据以成篇,但未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却干脆把群众的语言直接用作定题:《致富不能“鸡啄米”》,这样既直截了当,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从语言来说又比较形象生动,使听众听了以后不易忘却。 同样的标题还有:《为分数“拧水分”好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0日)、《为健康“颁奖”》(载《人民日报》2004年8月5日第一版)、《当不上附马不能不取妻》(江苏如皋县人民广播站1986年7月15日播出)、《莫把“衙门”抬下乡》(湖南益阳县广播站1986年2月10日播出)等等 ,这些生动的标题,能使新闻评论鲜活、醒目、形象,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魅力。 二、评论标题的幽默性 幽默是智慧的象征,才华的体现,它以特有的诙谐和意境,让人们在会心的微笑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老舍先生说:“幽默地去奇袭侧击,使人先笑几声,然而一琢磨脸就红起来,这要比正颜厉色地教训人效果好得多。” ②“讽刺家的心是冷的,而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在心态上没有讽刺家那么厉害”。③具有幽默效果的新闻评论标题,不仅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对新闻评论内容的兴趣。要把评论写好,讲究语言文字的幽默性是高招之一,其中制作富有幽默性的标题,就会一下子抓住读者和听众。试举一例: 《人民日报》2004年4月210日“今日谈”的标题为《喜人的“不习惯”》。这篇评论据以“前两天在北京火车站乘火车,登车后总感觉什么地方和过去不同。原来是站台加高和车底持平,上车如履平地了。习惯了踩着梯子上下车,对这方便之举一时倒有些不自然。”作者抓住了事件的性质——可喜的,借用自己的感受——“不习惯”来概括这一使人上下车方便的变化。事情本身没有逻辑矛盾,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 ,逻辑矛盾就出来了,幽默感也出来了,于是人们才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标题为《可喜的变化》,这一标题是准确地反应了事情的原委,但太笼统,让人一看就是喜鹊评论,而这种性质的新闻在中国铺天盖地,根本没法吸引读者的眼球。 再如:《“猪八戒”不该成为荧屏“香饽饽”》(《经济参考报》2005年08月22日)、《这样的“抠门”值得称赞》(《人民日报》2005年08月10日 第一版)、《楼市:中央政府不是"千手观音"咋办》(《中国青年报》2005年07月07日)、《企业要有“野性”》(《文汇报》2005年08月19日)、《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2002年11月15日首播)、《乡镇企业不是属猪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1985年12月14日播出)、《既要打锣,就不要怕响》(江苏省阜宁县广播站1983年6月25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诙谐有趣,它特有的幽默力量,比一本正经的说教有效的多。 那么,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新闻评论幽默标题呢?首先要了解读者精神和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在此基础上发掘心理上的幽默敏感点,但最终还得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来激发读者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 三、评论标题的哲理性 哲是智慧,是人类科学思想的花朵。理就是道理,是符合科学规律的道理。哲理,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原理,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说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简单地说,哲理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阐明一个道理,不管这个道理深刻与否,都能让人们听得明明白白,能回味其中的含义。所以,哲理性并不是一味追求深奥或玄妙,而是激发人深深地思考,能回味无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充满着哲理,事例、故事、寓言、格言、警句等,都存在着哲理性,有时候话说得越浅显,道理可能越深刻;说得越简单,内涵可能越丰富,完全可以用它们来说明道理。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忠言何须逆耳》。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深的启迪。这篇评论如果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例如:《“爱富”不能“嫌贫”》(《人民日报》2005年09月05日 第十四版)、《夜景照明应量“能“而行》(载《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一版)、《理直也当气和》(载《人民日报》2004年5月24日第一版)、《质量就是生命》(载《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第一版)、《小脚未必走路慢》(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17日播出)等等,这些标题以哲理的高度和深度取题立意,就易使人省悟,令人折服。 四、评论标题的反思性 创新从来就是超越常识,超越常理。凡是常理都是相对的,相对常理的含义是指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三个方面:一是从认识广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任何常理都只是对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这种由此及彼的审视,用现行的话叫“反思”。这些年,反思式的评论往往见诸报刊和广播电视,其标题每每标新立异,引人注意。 按常理,“鸡” 小而不用“牛刀”杀之。不然,小事大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得不偿失。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杀鸡”亦可用“牛刀”。清华大学研制出一种“炸鸡锅”,能自动调温升压,在市场颇有销路。科研院所,智力密集,自然可称“牛刀”。用现成的“牛刀” 杀一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鸡”又何尝不可?这不但不会使“牛刀”贬值而只会增加效能。作者以此为题材加以评论,制题为《“杀鸡”亦可用“牛刀”》,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全新的理性的启迪。 比如:《“失声”与掌声 》(《光明日报》2005年06月13日)、《莫让“捐款”成“扣款”》(《人民日报》2005年04月09日 第一版)、《“谢生宴”让人耳目一新》(《光明日报》2005年07月04日)等等。这些评论标题引发了读者深深的理性思考,使作者对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五、评论标题的抨击性。 我们的社会,正邪并存,善恶同在。祛邪扶正,揭恶扬善,是评论肩负的政治使命,在报刊广播言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切邪的恶的东西都是阴暗的反常的,抨击式评论的标题若直点其丑恶,便出奇制胜。 200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不要提前过年》。过年,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时间又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向改变,不是说你想把过年的时间改变就怎样改变。作为读者,你会立即被吸引看下去:“元旦过后是春节。中间的这一个月里,随着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有的部门和单位工作松松垮垮,电话没人接,事情没人办。一些应该迅速办理的事情,被推到了节后,前来办事的人们只能望门兴叹,徒劳往返。”由此可以看出,标题《不要提前过年》的内涵很丰富,深刻揭示了各部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对此抨击十分有力。 像《人情酒里少人情》(《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一版)、《请柬别成“催款单”》(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日第一版)、《“鲜奶倒进污水渠”,咋的了?》(《工人日报》2005年08月18日)、《莫让民工流汗又流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3日 第四版)、《挥霍浪费也是犯罪》(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0日第一版)、《“及时雨”为何落不到地里》(福建蒲城县广播电台1987年6月19日播出)等等,都是新闻评论者运用抨击式的创新艺术,勇于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六、评论标题的文采性 标题的文采,是新闻评论标题成功的秘诀之一。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修辞方法,都可运用于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 (1)活用动词。通过观察主语和宾语的特点,来选用生动、富于个性的动词。在现代新闻评论标题的制作中,动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精心使用动词制作新闻评论标题的问题,便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新闻学者艾米利达斯说过:“不要醉心于那种华而不实、铺张描写,要挤掉水分,因为这些除了证明记者善于使用陈腐的语言和手法外,不会有任何效果。”这段话警戒我们,在新闻语言中要尽量少用形容词。对新闻语言的要求是这样,作为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和揭示新闻主题的新闻评论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2005年6月2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的题为《“考后消费热”该降温了》。又如《让措施从墙上“走”下来》,一个动词“走”,让整个题目都活起来。 (2)借用古文、古诗词、成语、俗语、流行歌曲等。无论古今中外,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四川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8月25日播出的评论题为《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论点:不要忽视起用本单位的人才),作者采取隐喻的、疏导的方式,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谚语——不要闲着“媳妇”抢“保姆”这个题目,富有生活情趣,能够发人深思。 又如:《匹夫不可夺志 国难见气节》(《人民日报》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其标题语出自“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读后真正感到:“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再如:《新党登陆令人耳目一新》(《新华网》2005年07月06日)、《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法制日报》2005年07月20日),均用成语作题,显得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3)借用形象,化静为动。例如:1986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在《新语》专栏里,发表了一篇评论,题为《叹老鼠偷权》,很形象,特别用了一个“叹”字,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老鼠偷权”行为的不满,不落俗套,非常引人。 (4)巧用比喻、拟人。比喻、拟人是标题常用手法,但用多了就难以出新意,因此,应该经常换换脑子。例如:《“嫁“出去的“姑娘”也要管》(黑龙江省松花江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6月18日播出)。(5)用“数字”、“符号”说话。数字、符号可能带来“尽在不言中”的效果。例如:2005年07月04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暂行条例45年不变说明了什么?》(论点:让这些不合时宜、落后于时代要求的“老皇历”限期退出历史舞台。)读了令人喟然长叹,顿生愤概。 七、评论标题的情感性 评论主要是以说理为主要手段,从思想、概念的角度阐明对事物、事件的看法。而说理一般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决定了新闻评论无不带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未免显得枯燥些。那这样很难抓住读者或听众,这就需要在情感上下功夫。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⑤新闻评论的说服工作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吸引住读者或听众。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跨越这一座桥,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这样既满足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给人以美感。 2004年05月28日(《人民网》“人民时评”发表的题为《为“保民用电”叫声好!》该标题一看上去,就给人一种亲切感。北京市政府提出工业用电为居民生活用电让路,便是对居民应享权利的实质性复归。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政策的以人为本,在北京市的用电决策中,无疑得到了直接体现。 比如:《白了少年头,真悲切!》(《羊城晚报》2005年05月16日)、《五壮士兮,归来!》(《江南时报》 (2005年03月29日 第三版) )、《英雄精神怎样才能不被"删除"?》(《燕赵都市报》2005年03月26日)、《让孩子继续是孩子吧》(《中国青年报》2005年03月21日)、《设路牌心贴行人》(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日第一版)、《让“海上孤儿”回到母亲的怀抱——评解决台湾渔船被扣问题的途径》(福建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4月13日对台湾广播)等,都能使受众感到新闻评论有一股股温情的暖流。 八、评论标题的怪异性 新闻评论注重标题的怪异(可以吸引眼球),这样才可以抓住受众心理,吸引他们读下去,文章的好坏倒成了其次。 新闻评论标题若直指其怪,便出奇制胜。 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的题为《锄头柄与互联网》。怎么锄头柄与互联网还有联系,真是闻所未闻,怪事一桩。作为读者,有欲望仔细读下去:“前几日,回乡省亲。一踏进家门,就发现屋里摆放着一台崭新的电脑。二叔见我一脸惊讶,笑道:‘这玩艺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家今年的二亩花木苗子能卖好价钱,就是沾了互联网的光。’过去只知攥着锄头柄在地里刨的二叔,如今也成了网民,并且从中受益。”由此可以,看出锄头柄与互联网这个怪异的题全面反应了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上述这篇评论如果标为《信息化催生了农业现代化》或者《农民也用上了电脑》的标题,其吸引力就淡多了。这两个标题,一是太平淡,不一定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二是太直白,读者一看标题,就知道这篇评论要论什么,根本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这类标题有:《给发霉的“行规”晒晒太阳》(《新华网》2005年09月02日)《警惕思想“亚健康”》(《光明日报》2005年08月22日)、《体彩捐赠慷谁之慨》(《中国青年报》2005年08月25日)、《贫困大学生亟需“精神扶贫”》(《南国早报》2005年06月14日)、《博士猪倌与大学生就业》(《人民日报》2005年05月24日 第十一版 )、《文人和小偷》(载《新民晚报》1990年7月5日)、《“泼泠水”也是一种服务》(宁夏人民广播电台1988年10月26日播出)、《“没啥”?“有啥”?》(载《人民日报》1993年5月5日第一版)等等。上述标题确实很怪异,给人看了,不但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而且在读者的记忆中难以消失。

1、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之改造2、论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和完善3、论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4、论共同犯罪5、论农村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的完善6、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探析7、民事诉讼中法院调查取证研究8、刑讯逼供问题研究9、论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以下是法律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刘南平博士说:  简单地讲,它(命题)应该是贯穿整个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观点  在初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拟一个提纲,提纲可以澄清思路,也可以使作者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的思路是否前后一致;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使自己明白要看和要找的资料;与人讨论自己的论文构思,也是一个好办法  问题是否成熟不完全在于这个主题下已经有多少篇论文了,而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  如果你仅仅检索、参考和引用论文,你只能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说话,而且往往还无甚新意  如果你要梳理一个制度的来龙去脉、一个概念的生发演变,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可能正好是你要找的,那些变化的细节也许正是值得你关注的  可以这么说,一手资料是金,二手资料是铜,三手资料是垃圾  一个初入门者,可能会借助作者身份、期刊或者出版社、发表 或者出版 的时间 版次 、被引用乃至下载次数等外在因素去判断,这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一个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假定比一个三流刊物上同主题的文章要靠谱;  一篇被频繁引用或者大量下载的文章,总比一篇没人引用的同主题文章要好一些;  一本几次再版或者多次印刷的教科书,大体上是品质的保证;  你所了解的一位名声在外而素来严谨的学者写的东西,永远值得重视;  在我看来,文献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思想的原创性或者出处的原生性;  二是论证的严谨性或者报道的准确性;  三是影响力;  思想的原创性,指一个学术概念或者观点最早是谁、在哪里提出的,或者一个事件最早是谁报道的,通常只有阅读了大量文献,理清思想的脉络以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以美国为例,主流的 Law Review 差不多每个法学院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律杂志」「哥伦比亚法律评论」  互联网上的信息,必须查到它原始的出处;没有找到原始出处,都属于道听途说  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了各种官方统计数据或者数据链接,  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也  查找文献有两种方法:  一是确定范围、全面排查,即确定检索范围、检索方式和检索词,进行地毯式的检索;  二是顺藤摸瓜、延伸阅读,即根据已有文献提供的线索做进一步检索;  这两种方法应当交替并用,只用一种还不行  四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即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  描述状况的具体方法有好多种,比较常用的有举例说明、统计数据和类比说明三种方法  要注意的是,用于类比的事物与类比对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其类比也不见得精确合理  属性分析在教科书中是相当常见的,每讲到一个重要概念,教科书都会给出一个定义,指出它的属性  如果大家都是从自己定义的概念或者自己奉行的教条出发,以不具有共识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术讨论;要真正解决前面所说的行政合同一类的问题,恐怕需要回到原点,把它放在现实情景中重新探讨它的属性  理想类型则是在对纷繁芜杂的现象进行整理、提炼所得的典型;它不完全对应于经验事实,不是对现实的精确描绘,但又基于经验事实,抓住了现实的一些基本特征  法律条文作为论据也不是所向披靡的,它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取决于几个因素:  一是法条含义的明确性;  二是法条自身的有效性;  三是法律条文与论证主题的相关性;  体系解释,指根据相关条款在法律文本章、节、款、项中的位置来解释该条款的含义;这是文意解释的延伸,但仍然是在法律文本  运用学说作为论证根据,要注意分析其内在理路,避免简单地"耍大牌"或者"数人头":你搬出梁慧星,我抬出王泽鉴;支持你观点的只有两位学者,支持我观点的有五位学者······这都不是理性讨论的态度  标题的功能有两种:一是表明论题,二是表明命题梁慧星教授曾提出,标题"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考",多用于事实问题的考证;"批判",则火药味较浓,宜慎用;"论纲",多指问题很大,现在只能说个纲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应当是:与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重要的学术文献  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文献做一个概括叙述;要叙述,而不是罗列  对相关文献的叙述应当有详有略:  相对研究主题来说至关重要的文献,宜于在正文中直陈其作者、文献名乃至出处,简短概括其观点或者方法;  一般重要的文献,可以总而言之,作者、文献名和出处放在脚注中即可;  不太重要的文献,不必一一提及;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需要交代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还有什么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你的研究是针对那些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文献综述也应当指向这些问题  归纳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就暗示了你所做研究的意义所在,这是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章中的"注"有两种:一种是标注文献出处的,即"注引";  另一种是解释相关概念、观点的,即"注释"  概而言之,引注有三个基本问题,这里先简单作答如下:  (1)什么情况应当引注?引证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读者可能需要查核和延伸阅读,而又不便在正文中叙明的,应当以引注的方式标明;  (2)引用谁的文献?应当引用相关的、重要的、原始的文献,并保证引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如何引用?保证提供引证文献的必要信息,力求文字简省、意思连贯;  这三点也可以说是引注的三条基本原则  论证中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包括涉及的重要观点和关键概念,应当援引相关文献并标明出处  对中国读者来说,通常不必详细标明哪年哪月哪日由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几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几号发布、哪年哪月哪日起施行等信息,更不必标明载于哪个出版社的哪本书上;否则,就太"老外"了  实践中,存在一些不恰当引用的现象:  一是就便引用,即对相关文献不做系统检索,就便引用自己手头的一两本着作;  二是"名家引用",即专门引用名家的着作,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有名(包括尚未成名)的年轻学者、学生的文献;  三是不当自引或者"友情引用",即专门引用自己的着作或者学术亲朋的着作  有的学生喜欢引用人家着作中提到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或者貌似精妙的话语,却不注意该着作的核心观点,这样的学生大概还没有学会引用  援引前人观点,不遗漏重要的观点  同一观点有多人表述的,应引注最早的着作,或者同时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着作;  "普遍认为""主流观点",原则上应当援引至少三种权威文献  目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出版物转载或者摘登已经在法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这些工作为读者了解学术动态、查阅论文提供了一些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学术评价的作用;但它们都是二手文献,不宜直接引用  作为一条原则,作者有义务查检文献是否发表;已经发表的,就应当标注发表的信息  同一篇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再收入文集的,一般只引注学术期刊信息,不引文集,这也是对学术期刊首发权的尊重  法学论文采取篇末尾注很少见,采用页下脚注才是"国际惯例"  引注符号用阿拉伯数字,有的还加圆圈或方括号;  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符号置于句后标点符号外;  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  引注整句话的,可以在引注符号之后空一个字符,以使版面疏朗美观些  比较通行的有这样几种:  一是「中外法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多家刊物所使用的体例,其中略有不同,姑且称为"法刊体";  二是高校文科学报上统一使用的体例,姑且称为"学报体";  此外,还有「北大法律评论」开创的搬用「哈佛法律评论」的体例,姑且称为"哈佛体";这种体例有些 "食洋不化",现在很少人用了,连「北大法律评论」自己也改了  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一般要求加引领词"参见",但也可以不加,因为从引文上是能够看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  如显示其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例如"不同的观点,参见······"  我国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 GB7714-1987 ,作为国家标准施行;目前施行的是2005年修订的版本 GB/T7714-2005   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他要努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保持读者的兴趣;听众出于礼貌得把讲演一直听完,而读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阅读,而一旦他放弃阅读,作者毫无办法让他回头  人说话要好听,必须去掉那些废话;满口"然后""然后",听起来就不舒服;学术论文要好读,必须去掉废词,太多的介词、连词和助词,读起来也不舒服  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两个"的",最好能够去掉一个;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三个"的",你一定要想办法去掉一个  又如,一些作者习惯"但是······却······"连用,语法学家认为,这是个语法错误我倒不觉得绝对不可用,一些时候可以舒缓舒缓语气;但两者连用,毕竟不那么利落,还是慎用  类似的连接词非常多,这里只举几个常见例子:  (1)表示并列的,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  (2)表示比较的,如"同样"、"类似的"、"相反";  (3)表示转折的,如"但是""尽管如此";  (4)表示让步的,如"当然""诚然""固然";  (5)表示实情的,如"其实""事实上";  (6)表示因果的,如"由于""正因如此""之所以";  (7)表示推论的,如"可见""据此";  (8)表示总结的,如"总之""综上所述"  太多的"但是""由于""总之",也会让文章变得滞涩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5倍行距,每段开头缩进两字  小标题的序号,有两种标法:  (1)一种是,用"一、二、三""(一)、(二)、(三)""1、2、3"依次标明序号;  论文篇幅特别长的,有的还分章节,章节之下再"一、(一)、1",目前常见的是这一种  (2)还有一种是,用"1、2、3""1、2、3" "1、2、3"依次标明序号,这一种在法学论文中尚不多见  在前述第一种标法下,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往往用顿号连接  文章标题用宋体或者标宋,小二字号,加粗,居中,有人把标题用大号字加粗、居左,也可以;  各章标题 如果需要 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各章分页 用分页符隔开 ;  各节标题 如果需要 用宋体小三号字,加粗,居中,各节之间空一行;  节以下的一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 或者黑体 四号字,加粗,与正文对齐 缩进两个小四字符 ;  一级标题上面,空一行;节以下的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小四,加粗,与正文对齐;  二级标题上面,也可空一行;  节以下的三级标题 如果需要 ,即"1、2、3······",使用宋体或者楷体 小四号字,不加粗,与正文对齐  脚注用宋体小五号字,一倍行距,开头缩进两字  思来想去,在学术文章以及正式学术会议上,称"×××教授"之类的学术头衔还是一个比较得体的称呼  (1)不要贬低他人的智商;  (2)不要否定他人的人格;  (3)不要轻率推翻他人观点;  (4)不要光抓人家小辫子  「社科学术规范」对学术引文提出两项明确的要求:  (1)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2)学术论着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保障》,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2期;  《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审方式改革》,载《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变革》,载《月旦法学》第14期(1996年6月版);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载《法学家》1996年第2期;  《国外规范律师辩护行为的立法与实践》,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2期;  《起诉制度的重大变革》,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3期;  《集中审理与延期审理之研究》,载《两岸比较刑事诉讼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9月版;  《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诉讼问题研究》,载《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文集——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文版)》,红旗出版社1996年9月版;  《更新律师执业观念,完善律师执业制度》,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4期;   《保障〈刑事诉讼法〉正确实施的重要举措——试议全国人大法工委等六部门〈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载《中国法律》1998年第2期;  《略论刑事简易审判程序中的若干问题》,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  《公诉审查制度研究》,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3期;  《西方六国刑事诉讼制度》,载《法制日报》1998年4月25日;  《依法治国与刑事诉讼》,载《诉讼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关于建立我国证据规则的思考》,《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英国对沉默权的限制》,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6月版;  《沉默的权利》,载《南方周末》1999年7月30日、8月6日;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诉讼法学新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  《美最高法院重申“米兰达警告”》,载《检察日报》2000年7月13日第8版;  《如实陈述与抗拒从严》,载《广州日报》2000年8月;  《诉讼证明概念辨析》,载《检察日报》2000年8月31日第3版;  《提起公诉实施问题研究》,载《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版;  《略论我国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11期;  《从起诉效力看刑事审判中的罪名变更》,载《诉讼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司法鉴定及其规范运作》,载《刑事司法指南》(2001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版;  《论诉讼证明的相对性》,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规范我国司法鉴定的思考》,载《检察日报》2001年4月5日第3版;  《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比较》,载《检察日报》2001年4月9日第3版;  《罪刑法定的程序价值》,载《检察日报》2001年5月8日第3版;  《为司法改革切脉》,载《检察日报》2001年6月5日第3版;  《诉讼证明:一个亟待重塑的概念》,载《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举证责任的承担》,载《检察日报》2001年11月29日第3版;  《主张责任与量刑建议的关系》,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3日第3版;  《主张责任的实现》,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6日第3版;  《关于举证规则》,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3版;  《举证责任的转移、倒置及免证》,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17日第3版;  《控方应否承担通知证人出庭责任》,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0日第3版;  《证明标准的若干问题》,载《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4日第3版;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个案监督与审判公正》,载《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1月刊;  《查明 证明 判明》,载《检察日报》2002年1月10日第3版;  《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3期;  《个案监督研究——兼论人大审判监督的合理取向》,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研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第4期;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综合各种力量解决问题》,载《检察日报》2002年3月1日第3版;  《个案监督与审判公正》,载《公正与效率的法理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版;  《困境与对策: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刑事诉讼现象分析》,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论刑事证明的相对性》,载《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与转移》,载《诉讼法学研究》(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版;  《关于公诉制度的讨论》,载《司法改革报告: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专家对话录》,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论刑事证明的相对性》,载《诉讼法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罪刑法定的程序性要素》,载《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证据法学三人谈(一)》,《证据学论坛》(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解析“辩诉交易”》,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7日第3版;  《“证据展示”面面观》,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如何看待公诉中的检察一体化》,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3版;  《如何看待被告人有罪答辩:辩诉交易的一点启示》,载《政法论坛》2002年12期;   《中国刑事证据立法的基本理念》,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刑事证明主体新论——基于证明责任的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  《司法鉴定的基本属性与制度定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4期;  《应审慎推进沉默权》,载《检察日报》2003年3月7日第3版;  《证据法学三人谈(二)》,载《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  《中国刑事司法的现代化图景——兼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普遍性》,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刑事犯罪的证明标准》,载《法学家眼中的中国法治》,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人民才是法律监督的源头活水》,载《检察日报》2003年12月22日第3版;   《证据法学三人谈(三)》,载《证据学论坛》(第7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版;  《中国刑事辩护的困境与出路》,载《“3R”视角下的律师法制建设——中美“律师辩护职能与司法公正”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4月版;  《从我国刑事法庭设置看刑事审判构造的完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司法鉴定管理的影响》,载《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3期;  《“证据法的基础理论”笔谈》,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检察官:司法品性和职业素养同等重要》,载《检察日报》2004年10月29日第1版;  《执正义权杖 护法制尊严》,载《检察日报》2004年11月7日第1版;   《论我国侦查程序中检警关系的优化——以制度的功能分析为中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规范司法鉴定程序之立法势在必行》,载《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第4期;  《关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的若干思考》,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13期;  《再论诉讼模式转型与证明观念更新》,载《证据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建构诉讼证明标准是“乌托邦”吗》,载《检察日报》2005年11月29日第3版;   《See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trial structure from China’s criminal courtroom arrangements (tribunal design)》,载《Frontier of Law in China》2006?Volume1?Number2?April;  《无罪推定与举证责任问题》,载《山西检察》2006年第2期;  《论司法鉴定的诉讼程序立法》,载《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第4期;  《论我国检察机关领导体制和职权的改革与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诉审关系论辩——兼论对诉审关系异化的程序性抑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检察机关没有理由不介入死刑程序》,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6日第3版;  《公诉案件终有证据标准可资参考》,载《检察日报》2006年6月11日第3版;  《保持特色不断创新》,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2期;  《人民监督员制度立法刍议》,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5期;  《重构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载《检察日报》2006年10月16日第3版;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展望》,载《中国法律》2007年10月号;  《被追诉人主体性权利构成论要》,载《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春季卷;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重要问题》,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论我国检察院组织法结构体系的立法完善》,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期;  《迈向理性的刑事诉讼法学》,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鉴定机构性质辨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7年第2期; 《刑事诉讼中“诉”之辨析》,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8期; 《无罪推定原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比较与借鉴——从各国经验看中国刑事诉讼改革路径》,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背景和热点难点问题》,载《人民检察(湖北版)》2007年第12期; 《点评“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统一”》,载《检察日报》2007年9月28日第1版; 《人物专访:刑事诉讼中如何实现权力和谐化》,载《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1日第3版;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面临五大热点与难点问题》,载《法制日报》2007年10月14日第2版; 《以死刑案件为切入点建立程序制裁机制》,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23期; 《刑事程序法治化的期待》,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1期; 《刑事程序中“诉”的功能思考》,载《刑事法前沿》(第4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西方司法证明科学的新发展》,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2期; 《行进中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关键词展开——2007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优化侦查程序中的检警关系》,载《检察日报》2008年2月22日第3版; 《抓住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契机 推进我国刑事程序法治建设》,载《诉讼法学研究》2008年6月第13卷; 《媒体监督与审判公开》,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4期;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检察权的配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4期; 《陈光中: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领军人》,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5期;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论要》,载《法学》2008年第6期; 《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对话:侦押分离,打开律师会见之门》,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6月29日第3版;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回顾与展望》,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17日第3版;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载《东方财经》2008年11月; 《构建刑事和解的中国模式——以刑事谅解为基础》,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诉讼模式视角下的证明责任》,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文章分析题答案在哪

去买一本文言的就可以了3年的文言和古诗都在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很权威,两课连在一起,有些问答分开了不全面,我懒得分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二、问题研究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练习说明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本文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思。1.子墨子九距之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这些通假字。1.距,通“拒”,抵御,抗拒。2.畔,通“叛”,背叛,叛乱。3.曾,通“增”,增加。4.衡,通“横”,梗塞,不顺。5.拂,通“弼”,辅佐。四、以两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单的演讲。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以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意在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演讲要建立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不要为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曲解原意。此外,演讲时最好能举一些具体事例,不要空发议论。教学建议一、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这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色都会大有益处。二、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理解得很透彻,只要就文章能说出一二就可以了,不必做过多延伸。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也不必多讲,只要能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就行了。水平较高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将这两章的论证方法做一点简单的比较,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二、译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较(任聿珍)《〈孟子〉二章》之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处。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是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具体说来,可用如下“三读法”教学。一读课文,掌握精要,探讨文题与论点的关系。此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这里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综上,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可见与现代语体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二读课文,分析结构,讨论二章的论证方法。此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章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三读课文,寻找修辞,体会孟文的语言特色。孟子这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当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运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对比、对偶和顶针等修辞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赘举。综上,从课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简析(赵怀兵)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文章分析题答案在哪找

考研政治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井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 40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摘编自《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8日)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3 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渐江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强调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3日、4月16 日、9月25日)(1)分析"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论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原理?(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性的原理,分析"主动求变"和"准确识变"之间的联系。【答案要点】(1)危机中孕育新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对立统一和发展的原理。发展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材料中的危机和机遇就是一对矛盾,我们要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危"与"机"这对矛盾。要看到"危"与"机"是并存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要找到有利条件,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因素,化危为机,转危为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疫情引发了经济社会的新变局,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抓住变局中的机遇,开辟新的局面。(2分)(2)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主动求变"指的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时机主动变化,准确识变则指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因此"准确识变"是"主动求变"的前提,同时,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变"才能真正的"准确识变"。(3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充分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目标。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目标。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全国上下固结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更有信心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使用"小康"这个概念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在上世纪末使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要求在新世纪头 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在本世纪头 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战略目标置于引领地位,默予其更半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掌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断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终点"与"起点",蕴含料证思维,体现了我们党造福人民的不懈追求,彰显了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境界。当前,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沉甸甸的实绩,坚定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新起点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面向未来,怎样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回答好这些新考题,关键在于下定决心,以坚定不移的意志开拓进取,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幸福。——摘编自《新华网》(2020 年 9月 20 日)(1)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视角,分析我国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2)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2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2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实现小康社会,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由更多的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2 分)(2)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之所以说,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分)其一、要巩固脱贫成果,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其二、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其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950 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值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下进入朝鲜战场。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叉之举。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恶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抓脚"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全国各族人民由衷称赞志愿军将士为"最可爱的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年,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党中央统搅全局,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最终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站立于 世界东方的室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主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党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决策需要"非凡气魄和胆略",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形势和党的任务分析。(2)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答案要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实现由乡村到城市战略转移,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主要矛盾成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走社会主义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分)②但一方面,解放全中国任务还没有结束,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尚未完全完成,中国经济十分落后,百废待兴,党还面临着执政的艰巨考验。(2分)③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企图通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能否肩负起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目标,完成历史遗留任务,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党和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决策。(2 分)(1)①抗美援朝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以弱胜强的范例。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为维护亚洲和 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增强中国人民自信心自豪感,提高我国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分)②抗美援朝后,我们党继续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迎来了光明前景。因此,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2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武汉和湖北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用10 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 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9个省区市对口帮扶除武汉以外的16 个市州,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从紧缺向动态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 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支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殿默奉献…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大家都说∶"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武汉的患病者也毫不气馁,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病好了我要去献血"。"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式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1979 年 12 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了二十世纪末我过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目标的建议》宣告∶"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社会主义 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7月 15 日、11月4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恢弘壮丽的新征程,又是任重道远的新征程。——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 年6月30日,7月20日)(1)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全国人民都在为'武汉热干面'加油",其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国精神?(2)伟大抗疫精神将激励新时代青年如何负担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答案要点】(1)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精神。(3分)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赋予了中国精神不断前进的动力。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有利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凝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3 分)(2)在新时代,青年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2分)青年人要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青年人要坚持爱国主义,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力量,做到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2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美国政府宣布将正式退出世界卫生组织。此举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强烈不满,许多美国和欧洲的知名媒体也在报道中对美国政府进行了指责与批评。事实上,从今年四月初第一次威胁要"断供"世卫组织以来,美国政府每一次对世卫组织的"甩锅"和"问责"都招致了各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国际专家学者以及媒体的批评。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现在已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夺走了30余万人的宝贵生命。在此,我谨向不幸很难者表示哀悴!向他们的家属表示慰问!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来势汹涵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展现了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考礴之力。经过艰苦卓绝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中国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已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材料2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未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峻考验。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严肃思考∶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 在后疫情时代,联合国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习近平就此提出4 点建议。习近平强调,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最后强调,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重申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承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旗帜下实现更大团结和进步!(1)分析中美两国政府对待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态度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的实质。(2)习近平主席所提"四点建议"对于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何意义?【答案要点】(1)在全人类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紧张"战争"中,美国退出世卫组织的举动无异于临阵脱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全球各国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肆虐的疫情,全球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积极作为又强有力的世卫组织,为共抗疫情提供及时有效的协调指导。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肩负着推动国际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美国退出世卫组织,本质是在逃避现实问题,推诿自身责任。(2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疫情。中国将继续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全球抗疫领导作用,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继续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3 分)(2)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方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2分)习近平主席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在后疫情时代,联合国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从主持公道、厉行法治、促进合作、聚焦行动四个角度切入,深刻阐述了中国的理念和主张,展现了中国在重大历史关头发挥重要和关键作用的大国担当,起到了鼓舞人心、指明方向、引领行动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3分)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之分析题的内容小编就说到这里了,更多关于考研备考技巧,报名入口,考研报名时间,考研成绩查询,考研报名费用,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等问题,小编会及时更新。希望各位考生都能进入自己的理想考研院校。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取得佳绩。

我们团队可以辅导四川大学网络教育的在线作业

阅读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抓住句子的主干,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新航道雅思阅读:

网上寻找法律知识的文章。看一些普法栏目剧(例如:CCTV-12〈也可以叫央视12套〉)。网上看些法律教授的讲课(例如:最近很火的[罗翔教授]在B站可以搜索到他)购买些有关法律知识的书籍。向懂法律或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请教法律问题。可以多参与旁听法院的庭审,也可以学到很多的法律知识。通过学校来学习法律知识,例如可以参加有关法律知识的各种成人教育、培训等,也可以报考各学校的法律专业来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目前只能想到这些了,还有哪些不足的帮忙补充下,望题主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