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投稿百科

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论文该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20 19:50:57

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论文该怎么写

你学的东西写出来就行啦。那么长,哪个老师能看完?

女性就业的边缘化——中国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及其理论解释 蓝李焰/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各经济类型中女性的职业结构、职业地位的考察,从宏观和微观、横向与纵向分析了目前我国存在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归纳和分析了国外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指出了形成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女性就业/边缘化/职业性别隔离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据报载,目前由联合国开发署发起,并由中国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部门合作完成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工农业部门妇女的挑战”课题的研究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将在总体上促进女性就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大一部分女性就业集中在技术层次低、收入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上,妇女就业出现边缘化,且男女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决不仅是女性素质偏低这样泛泛而谈的个人层面的原因,它必定有社会的、制度的深层次的原因。 对于女性就业的概念解释,本文考虑了女性主义的视角,认为它是指妇女在排除了家庭内部的无酬劳动之外而参与的可独立计量收入的经济活动。这里主要是针对城镇妇女就业的职业状况,试图对目前的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做初步描述,并且剖析其深层次的原因。而对于职业隔离,是指构成劳动力队伍的各个群体(包括不同的性别、种族和民族)在数量上是不同的,如果一种职业所包含的劳动力构成相异于不同人口相对于劳动力人口的相应比例,就说明在这种职业中存在着职业隔离。而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它突出的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并且如果说某一职业员工的人数按照其职位、责任、收入等因素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话,那么,在几乎所有职业、包括女性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金字塔的上方走,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 考察职业性别隔离状况,首先必须对男女两性就业的职业结构有深入的考察,所谓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 在此,笔者首先考察了1997~2001年五年间各经济类型中女性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情况。 表一:1997~2001年我国各经济类型中女性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2上表中各经济类型的女性职工人数在1997~2001年的五年期间表现出稳定的态势且变幅不大,因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74(女性为100),即女性约占总人口的37%如果以这一数据为基准,上表中达到或接近这个比例的经济类型主要有: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在这些经济类型中,服装制造、零售、餐饮、旅馆、娱乐服务等行业中女性从业者比例占到50%~60%之间,而这些行业大多数都属于近年来扩张速度较快的第三产业,相对来讲技术层次低、收入低,主要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就业门槛较低。相比之下,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掘业等经济类型中女性从业者比例很低,在20%~34%之间,而这些行业相对来讲技术层次高、收入高、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高。因此可以说,从横向和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存在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女性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职业方面来看,她们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低于男性,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势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某一职业不同职位上的劳动者数量上看到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 这里,笔者出于方便的考虑,考察了成都市一家从事农业种子贸易的县属企业和一所中学的人员构成情况。 首先,A 公司是成都市近郊某县的一家种子公司,是县农业局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杂交水稻种子、蔬菜种子的生产、销售业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的农村甚至越南等临近国家,A 公司多次被评为省、市的先进文明单位,它的人事编制如同大多数的种子公司一样很简单,从最下层的一般工作人员到最上层的总经理一共有四层,分别是一般工作人员(36人,其中女性15人)、销售办事人员(13人,其中女性5人)、部门负责人(6人,其中女性2人)、经理层(2人,全是男性)。公司人员总共有57人,职位等级和人员的性别构成从下图中可以反映出来。女性职工从下级到最上级占各职位职工人数的比例依次为:67%、46%、33%、可以看出,职位等级越高,女性占各职位人数的比例依次递减。同样,让我们再来看一所中学。 B 中学是一所民办公助的外语特色中学,近年来由于毕业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且考取国内外名牌大学和奖学金比例较高,在省内的生源和口碑都很不错。同时由于这所中学是外语学校,全校正式编制的教职员工共有354人(不包括食堂员工、宿舍生活老师等后勤服务人员),英语教师就有111人(其中只有18名男教师),全校共有女教师182人,因此这所学校女教师占各职位等级中的比例很能说明问题。这所中学的职位等级大致分为四等:一般教师和行政人员(共307人,其中女教师166人),教研组长和年级长(共29人,其中女性11人)、主任等中层干部(共12人,其中女性4人)、校长层(6人,女性1人并且是反聘的退休人员)。考察的结果是,在这所中学,女性教职工从最下级到最上级占各职位职工人数的比例依次为:07%、93%、33%、67%同样的情况反映在这所女教师偏多的中学,职位等级越高,女性占各职位人数的比例依次递减。(如图二)上面两个例子分别属于农业和教育系统,根据前面笔者在经济类型上的分析,农业和教育在横向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性别隔离都不是很明显。上述两个职业尚且如此(即在纵向上存在着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等经济类型中的职业中,女性在各职位等级上的递减幅度更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呢?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本身就低于男性吗?如果答案肯定的话,这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源于女性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偏低吗?但是事实上,近年来我们每年夏季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高学历女性在求职受挫的情况下,不得不降格以求,高能低就。 三、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及其启示 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笔者在此归纳了主要五种: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利的综合理论、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舒尔茨和贝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被后来的一些学者加以拓展。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男人和女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特别是妇女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他们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也相应的有所不同。男性在就业上总是希望不间断的,所以必须对自己进行持续的人力投资,而相反,女性在就业和人力投资上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也会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更倾向于把需要较高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工作提供给男性雇员。女性由于生育、家务等因素导致的高人事变动率使女性被认为是高成本的工人,影响了雇主为女性提供工作。因此,女性便较多的从事临时的、报酬低的、不需要很多技术的工作。相反,另一些职业便成为男性的专利,形成职业性别隔离。该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原因,即女性的生育等因素所带来的低效率,它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首先,我们应反思女性的生育成本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第二,女性应加大自身人力资本(如教育、技能等)的投资,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该理论由贝克创立,该模型假设制度和政策在决定雇佣、提升和报酬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假设劳动力市场本身被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核心部门和边缘部门。核心部门具有包括采掘业、建筑业、一些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制造业、运输业、通讯业、公用事业、批发贸易、金融业、专业服务以及公共行政管理部门,这些核心产业部门的特征是资本密集、联合、大型资产、高额利润、产品多样、市场集中。而相反,那些产业规模小,劳动力密集、低联合、小资产的产业部门被划分为边缘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分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制造业、零售贸易、商业和修理业以及私人和娱乐服务业。核心部门的工作提供相对比较高的工资、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边缘部门则相反。由于核心部门的工作要求高,同时雇主由于存在“统计歧视”3,假定妇女的平均生产力低于男性,所以雇主偏好教育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男性。这就使得大量女性“拥挤” 在边缘部门中相对较少的“女性”职业中,工资必然比较低。该理论比人力资本理论更进一步,它表明尽管人力资本变量在不同性别收入上有重要作用,但职业性和产业性的因素也影响了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它为后来一些学者提出的职业整合策略提供了依据。 提利的综合理论 提利在1998年从结构的角度考察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他提出了两种互相联系的不平等形式:其一是基于人口统计和社会差异基础上的绝对不平等,如不同性别、种族、宗教等造成的不平等;其二是生活际遇和生活福利的不平等。提利认为,造成以及维持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减少生活际遇和生活福利的不平等的唯一出路是组织体制的彻底变革,而不是通过个体态度的缓慢改变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4他指出了造成和维持绝对不平等的四种途径:第一是剥削——“有权势的人互相勾结通过控制资源,以折扣劳动报酬的方式获利”。 第二是机会囤积——“所属同一种类的网络成员,掌握了支持其网络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并靠此方法使网络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三是仿效——仿效是指将已经确立的体制模式复制或移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过程强化了不平等。第四是适应——适应的过程使得由仿效引进的不平等制度化,通过发展和编纂基于目前体制上的规章制度,更加剧了二极之间的距离,使得不平等持续地再生和维持。该理论提出体制造成制度化的不平等并使之强化,消除两性不平等的根本途径在于体制的变革。这一点颇具启发意义。 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的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认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由社会与家庭中的夫权和女性的从属地位造成的。两性角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是女性事实上承担了生育并抚养照顾后代、管理家庭的主要责任。 而传统的“女性”职业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共同禀赋。正面的女性禀赋,如擅于照顾他人、忠实、灵巧、细心等,使女性多从事护士、社会工作者、纺织工人和保姆等职业;负面的女性禀赋,如不愿意监督别人、体力不足、不愿意出差或者面对危险、在数理科技方面能力低等等,使女性在管理人员、建筑工人、科学家、飞行员、警察等职业中的比例较低;其正面的禀赋使她们更易于从事低效率的、单调的、几乎没有人力资本要求的职业。所以,女性本身某些“天生的禀赋”限制了她们对于职业的自由选择,也影响到雇主对女性的使用和提拔。该理论的启示在于我们应破除传统的女性居从属地位的观念,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事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职业。 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 许多社会学者研究了生育和抚养孩子对男女社交网络的影响,伯可(Berk)1985年和霍合希尔德(Hochschild)1989年的研究同时证实:即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职业妇女,在控制了职业地位因素以后,女性仍然承担着抚养和看护年幼孩子的主要责任;女性的社交网络显著缩小,一直到孩子上小学,女性的社交网络才会恢复到生育前的水平。而男性所受到的影响要相对短暂和轻微得多。爱丽森·玛齐(AllisionMunch )等人1997年的研究表明:养育孩子使得女性在社会结构网络中的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获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导致女性总体上在就业信息、工作经验等方面相比于男性较低。而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和雇员都是充满经济理性的,一方面,对于所需经验丰富、岗位责任较多的职业和职位,雇主更倾向于考虑男性;另一方面,女性由于考虑到自身工作的阶段性和由此导致的信息和经验的相对不足,更多的是到边缘部门工作,也较少有提拔的机会。 四、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的出路何在? 造成职业性别隔离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制度和结构的因素。 我国女性就业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第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的安置型就业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平均主义的需要,生产成本核算不精细,生产与效益脱节,妇女的大规模就业没有遇到大的问题,反而被看作是解放后妇女参与社会、妇女解放的一个明证;但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比重不断加大,女性就业渐成问题。一方面,具有高等学历的女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被国有企业大批“精简”下来的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这样,很大部分女性不得不去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报酬较少的边缘部门,一步步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了。这种状况又势必会又加剧和限制女性的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随着职业性别隔离的强化,男女收入差距会不断拉大,将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于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考虑到上述国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天赋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我们固然不可避免,但是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原因导致的不平等我们完全可以积极的加以拆除或者改善。事实上,妇女不仅是物质的再生产者,更重要的是人口再生产的承担者,而恰恰是这个原因削弱了她们成为物质生产者的地位。我国政策规定,女性的生育费用、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由其所在单位支付;另外,由于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出于经济理性,这样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和提拔男性。应该指出的是,女性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社会价值理应得到承认,生育成本也应由社会来承担。国家应对妇女的生育作出合理的补偿,并制定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观念的更新也是改善目前我国职业性别隔离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改造将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与传统习俗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并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女性就业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广泛存在的对于女性能力的怀疑,这里可以说是统计歧视;二是女性自身的就业动机不足,这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女性的职业流动绝大多数属于水平流动,而很少是属于垂直向上流动。这两个因素都将极大的影响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出现职业性别隔离。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的发现和培育我们身边的妇女精英,并加以宣传,使她们成为广大妇女学习的典型。从而使得广大妇女树立信心,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对此,各地的妇联应充分发挥起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但是,对于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最直接快捷的方式可能还是鼓励和支持女性从事我们以往认为的所谓男性职业中去,即进行职业整合,鼓励女性争取到技术水平高的核心部门工作。如我国2003年高考录取中首次招收了女飞行员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可以说,职业性别隔离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和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实现、男女两性收入的平衡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就业边缘化的解决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提供两性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和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 注释: 1《成都商报》,2003年10月9日。 2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3指由于雇主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需要聘用工资效率高和责任心强的雇员。而雇主可能假定女性的平均生产力低于男性,因而雇佣她们的工资较低。假设雇主们的假定是错误的,那么显然这一错误是因为歧视造成的;假设雇主们的假定是正确的,由于他们不是根据个体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其待遇的高低,因而也有歧视的嫌疑。 4Tilly,Charles ,1998,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P 参考文献: 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余红、刘欣:《女性天生是弱者吗?——妇女就业难的理论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 刘德中、牛变秀:《中国的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Tilly,Charles ,1998,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P

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并非来自城镇,而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深层制约因素,并结合相关就业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就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策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AbstractEmployment is Minshengzhi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目的 2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第一节 基本概念范畴 2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3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 5第一节 传统陈旧观念的制约 5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5第三节 地方保护政策的制约 6第四节 妇女自身素质的制约 6第四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 6第一节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 7第二节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素质 7第三节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 8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为农村妇女就业搭建平台 8结 论 9参考文献 10

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论文

个人觉得就业困难是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方面确实有些企业会限制性别,另一方面有的人眼高手低,一开始会觉得工资低什么的,不肯从零开始,希望能够帮到你,还望及时采纳,谢谢

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并非来自城镇,而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深层制约因素,并结合相关就业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就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策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AbstractEmployment is Minshengzhi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目的 2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第一节 基本概念范畴 2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3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 5第一节 传统陈旧观念的制约 5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5第三节 地方保护政策的制约 6第四节 妇女自身素质的制约 6第四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 6第一节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 7第二节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素质 7第三节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 8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为农村妇女就业搭建平台 8结 论 9参考文献 10

1、统计性歧视因素根据统计性歧视理论,当企业在决策所雇用人选时,在对生产率进行评估时,会将求职者打上群体性标签以和其他应聘者相比较,使得具有相同的生产率特征的人将会由于本人所属的群体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对待。2、雇主歧视因素雇主作为人员雇用和人员待遇的决策者,其决策时,雇主会根据自身及客户的喜好决定雇用人员的性别及相应的待遇。如有些女性雇主会偏向于雇用男性员工,在升职时也会优先考虑男性,即便女性员工可能更具有工作效率,更能够为雇主带来受益。有些客户会要求雇主由男性进行工作,如安保、搬运等行业,尽管有些工作女性也完全能胜任。如鲍诉高露洁·帕莫里公司案,雇主禁止女性从事举重超过35磅的工作,致使很多工作女性无法选择,巡回法院判定性别与相关业务或活动的正常运行没有必然联系,对该行为明确予以否定。在实践中,一些雇主所进行的工作限制是针对女性的歧视还是保护有时难以区分,但在推进社会男女平等的大背景下,应从社会性别而不是自然性别的角度,渐淡化除生育权外的男女性别差异。3、传统观念歧视因素我国在传统上是一个男权社会,女子在古代时虽有一定的自由,但仍有很多限制。如我国古代婚姻法中的“三出七不去”,无子作为一个休妻的理由被列入法律;如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否认了女性的独立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不断提倡男女平等,但是这些封建传统思想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认为生育是女人应尽的义务。  现代女性的就业歧视核心就在于生育权,在于女性母亲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冲突。生育往往需要女性巨大的付出,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暂时中断,使得女性在培训、升职、待遇上不具有竞争优势。而随着社会性别理论的引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育不仅仅是女性的权利,也是男性甚至国家的义务。受自然规律及科技、伦理水平的限制,女性怀孕生子的角色不可替代。但随着社会化的发展,“育”实际上可以通过社会化或家庭化的方式予以解决,男性也应承担其更多的家庭责任,这份责任不仅仅包括赚钱养家,也应包括协助育儿以及为妻子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女性的生育权不仅是应予维护的合法权益,更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因此,国家也有必要出台健全的生育保障政策,解决好女性生育与执业的矛盾。4、外部经济因素外部经济因素决定了企业生存环境,决定了企业所能雇用人员的总数及男女比例。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经济发展依靠低层次体力劳动,女性和男性比较不具有竞争优势,根据统计性歧视理论,职业性别歧视会广泛存在,女性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而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整体就业率的上升,女性就业歧视现场会逐渐缓解。目前,我国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换代的阶段,经济效率不断提升,但整体经济正处于L型走势当中,就业形势严峻。而经济体效率提升引致的劳动力节约型失业具有较强的女性偏向性,使得女性就业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即经济体效率提升会加剧就业性别歧视。在就业紧张的大环境下,随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下滑,企业可能会优先裁掉技术能力不强及因生育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的女性员工,职业性别歧视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论文2020

〔摘要〕就业难,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就业 引导 扶持 一、就业压力与任务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动乱因素。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 1、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 2002年底约9亿。2010年将达到7亿,2020年将达到 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 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5亿以上。(杨凌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无论它是否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是否创造价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等能够储存、保管,现在不用,将来开发出来仍然可以用;人力资源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盛年期后将只能退出。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2、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 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 700万个左右。因此,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更为严峻的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将构成巨大影响,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新增就业规模将大幅度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调整因素交汇,急剧增加了就业压力。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减员下来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正寻求再就业,近两年还有 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人世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 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 1000多万人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每年至少 200万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企业将持续减员。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有所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也将加快退出,关、破、兼并增加。今后每年还将有 25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1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近 400万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 1500万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的短期消极影响,产生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仅仅考虑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力( 100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国有企业新增减员( 300万人)三大因素,在 5年内也将在新成长劳动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1600万人,大大超过新成长劳动力数量。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46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 7%。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 200万人,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 8%以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将进人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下岗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的矿山分布在中西部,甚至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也主要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三峡库区企业搬迁中以关破为主的结构调整政策,对重庆和湖北两地的就业影响。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经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多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出现就业危机局面。 3、在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在每年的新增就业中,大中专和技校生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农村劳动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业期望值的优势,多年保持比较高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 1200万人左右;市场用人需求,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因此,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1年对 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 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据武汉、沈阳的调查,下岗职工下岗的延续时间平均接近 5年,其中,三分之一职工下岗 6年以上;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 18个月。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工以下的分别占 4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根据世界银行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严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表现出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7%下降到2000年的35%,2001年第三季度,再就业率只有8%。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已经持续延长,这种局面还可能呈恶性循环趋势。再就业率越低,积累的就业弱势群体越大,再就业率更低,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失去信心,失去参加培训、求职的积极性,出现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的局面。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 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 38%,而有过工作的人 70%以上是处于断断续续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 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们多属就业弱势群体,包括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想工作的人;有病的人;太年轻或太老;无技能而参加培训的人;女性下岗职工退而从事家务等。这些因素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线上,已经引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构成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 4、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在我国农村,一方面是人口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水、沙漠化等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处于调整中,就业增长缓慢。最高峰时的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 35亿人,1997年急剧减少,虽然这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2000年为 28亿人。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大批良田被征用,变成了城市的道路、住宅、市场,不断挤压着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镇又不能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既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许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城镇主要消费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将被国外进口的部分产品所取代,既减少了农业就业岗位,也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 5、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实施挤压效应,加剧了就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大批引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其副作用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原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耗费大量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随着产业设备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的产业工人被释放了出来。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是极不情愿看到的,但规律使然,谁也奈何不得。二、思路与对策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我们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劳动者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点到,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已经非常突出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区域性问题、弱势群体难点。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要下决心增加就业投入;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各种政策组合,以求阻止整个就业局势的恶化,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安全。2、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是我们的重要参照。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规律性。就业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高达6%,但就业增长却只有2%左右;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保持了就业增长,少部分经济增长国家虽然就业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小;所有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就业也都是负增长。因此,对于转型国家,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阻止就业下降。对解决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我国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一批就业,主要保持优势群体的、稳定就业的增长,并为灵活就业的增长增加空间。3、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打造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4、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中,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5、健全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在城镇,下岗与失业即将并轨的大趋势下,要求政策重点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既要保障生活,更要促进再就业的方向转变。增加就业投入的强度应与并轨步伐相适应,并促进并轨工作。建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就业投入,使之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应逐步随下岗职工并轨转入失业的状况,重点转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就业困难地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当比例投入促进就业工作,并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其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其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保证实效。在就业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就业政策和投入都不能解决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问题,要求政策多样化,投入多渠道,以保证取得实效。根据当前就业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再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农村开发就业以及基础工作都是投入的重点。此外,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由于任何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都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应该发展成为常规的制度。

女性就业的边缘化——中国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及其理论解释 蓝李焰/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各经济类型中女性的职业结构、职业地位的考察,从宏观和微观、横向与纵向分析了目前我国存在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归纳和分析了国外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指出了形成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女性就业/边缘化/职业性别隔离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据报载,目前由联合国开发署发起,并由中国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部门合作完成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工农业部门妇女的挑战”课题的研究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将在总体上促进女性就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大一部分女性就业集中在技术层次低、收入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上,妇女就业出现边缘化,且男女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决不仅是女性素质偏低这样泛泛而谈的个人层面的原因,它必定有社会的、制度的深层次的原因。 对于女性就业的概念解释,本文考虑了女性主义的视角,认为它是指妇女在排除了家庭内部的无酬劳动之外而参与的可独立计量收入的经济活动。这里主要是针对城镇妇女就业的职业状况,试图对目前的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做初步描述,并且剖析其深层次的原因。而对于职业隔离,是指构成劳动力队伍的各个群体(包括不同的性别、种族和民族)在数量上是不同的,如果一种职业所包含的劳动力构成相异于不同人口相对于劳动力人口的相应比例,就说明在这种职业中存在着职业隔离。而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它突出的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并且如果说某一职业员工的人数按照其职位、责任、收入等因素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话,那么,在几乎所有职业、包括女性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金字塔的上方走,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 考察职业性别隔离状况,首先必须对男女两性就业的职业结构有深入的考察,所谓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 在此,笔者首先考察了1997~2001年五年间各经济类型中女性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情况。 表一:1997~2001年我国各经济类型中女性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2上表中各经济类型的女性职工人数在1997~2001年的五年期间表现出稳定的态势且变幅不大,因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74(女性为100),即女性约占总人口的37%如果以这一数据为基准,上表中达到或接近这个比例的经济类型主要有: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在这些经济类型中,服装制造、零售、餐饮、旅馆、娱乐服务等行业中女性从业者比例占到50%~60%之间,而这些行业大多数都属于近年来扩张速度较快的第三产业,相对来讲技术层次低、收入低,主要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就业门槛较低。相比之下,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掘业等经济类型中女性从业者比例很低,在20%~34%之间,而这些行业相对来讲技术层次高、收入高、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高。因此可以说,从横向和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存在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女性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职业方面来看,她们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低于男性,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势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某一职业不同职位上的劳动者数量上看到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 这里,笔者出于方便的考虑,考察了成都市一家从事农业种子贸易的县属企业和一所中学的人员构成情况。 首先,A 公司是成都市近郊某县的一家种子公司,是县农业局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杂交水稻种子、蔬菜种子的生产、销售业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的农村甚至越南等临近国家,A 公司多次被评为省、市的先进文明单位,它的人事编制如同大多数的种子公司一样很简单,从最下层的一般工作人员到最上层的总经理一共有四层,分别是一般工作人员(36人,其中女性15人)、销售办事人员(13人,其中女性5人)、部门负责人(6人,其中女性2人)、经理层(2人,全是男性)。公司人员总共有57人,职位等级和人员的性别构成从下图中可以反映出来。女性职工从下级到最上级占各职位职工人数的比例依次为:67%、46%、33%、可以看出,职位等级越高,女性占各职位人数的比例依次递减。同样,让我们再来看一所中学。 B 中学是一所民办公助的外语特色中学,近年来由于毕业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且考取国内外名牌大学和奖学金比例较高,在省内的生源和口碑都很不错。同时由于这所中学是外语学校,全校正式编制的教职员工共有354人(不包括食堂员工、宿舍生活老师等后勤服务人员),英语教师就有111人(其中只有18名男教师),全校共有女教师182人,因此这所学校女教师占各职位等级中的比例很能说明问题。这所中学的职位等级大致分为四等:一般教师和行政人员(共307人,其中女教师166人),教研组长和年级长(共29人,其中女性11人)、主任等中层干部(共12人,其中女性4人)、校长层(6人,女性1人并且是反聘的退休人员)。考察的结果是,在这所中学,女性教职工从最下级到最上级占各职位职工人数的比例依次为:07%、93%、33%、67%同样的情况反映在这所女教师偏多的中学,职位等级越高,女性占各职位人数的比例依次递减。(如图二)上面两个例子分别属于农业和教育系统,根据前面笔者在经济类型上的分析,农业和教育在横向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性别隔离都不是很明显。上述两个职业尚且如此(即在纵向上存在着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等经济类型中的职业中,女性在各职位等级上的递减幅度更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呢?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本身就低于男性吗?如果答案肯定的话,这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源于女性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偏低吗?但是事实上,近年来我们每年夏季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高学历女性在求职受挫的情况下,不得不降格以求,高能低就。 三、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及其启示 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笔者在此归纳了主要五种: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利的综合理论、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舒尔茨和贝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被后来的一些学者加以拓展。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男人和女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特别是妇女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他们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也相应的有所不同。男性在就业上总是希望不间断的,所以必须对自己进行持续的人力投资,而相反,女性在就业和人力投资上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也会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更倾向于把需要较高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工作提供给男性雇员。女性由于生育、家务等因素导致的高人事变动率使女性被认为是高成本的工人,影响了雇主为女性提供工作。因此,女性便较多的从事临时的、报酬低的、不需要很多技术的工作。相反,另一些职业便成为男性的专利,形成职业性别隔离。该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原因,即女性的生育等因素所带来的低效率,它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首先,我们应反思女性的生育成本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第二,女性应加大自身人力资本(如教育、技能等)的投资,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该理论由贝克创立,该模型假设制度和政策在决定雇佣、提升和报酬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假设劳动力市场本身被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核心部门和边缘部门。核心部门具有包括采掘业、建筑业、一些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制造业、运输业、通讯业、公用事业、批发贸易、金融业、专业服务以及公共行政管理部门,这些核心产业部门的特征是资本密集、联合、大型资产、高额利润、产品多样、市场集中。而相反,那些产业规模小,劳动力密集、低联合、小资产的产业部门被划分为边缘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分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制造业、零售贸易、商业和修理业以及私人和娱乐服务业。核心部门的工作提供相对比较高的工资、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边缘部门则相反。由于核心部门的工作要求高,同时雇主由于存在“统计歧视”3,假定妇女的平均生产力低于男性,所以雇主偏好教育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男性。这就使得大量女性“拥挤” 在边缘部门中相对较少的“女性”职业中,工资必然比较低。该理论比人力资本理论更进一步,它表明尽管人力资本变量在不同性别收入上有重要作用,但职业性和产业性的因素也影响了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它为后来一些学者提出的职业整合策略提供了依据。 提利的综合理论 提利在1998年从结构的角度考察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他提出了两种互相联系的不平等形式:其一是基于人口统计和社会差异基础上的绝对不平等,如不同性别、种族、宗教等造成的不平等;其二是生活际遇和生活福利的不平等。提利认为,造成以及维持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减少生活际遇和生活福利的不平等的唯一出路是组织体制的彻底变革,而不是通过个体态度的缓慢改变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4他指出了造成和维持绝对不平等的四种途径:第一是剥削——“有权势的人互相勾结通过控制资源,以折扣劳动报酬的方式获利”。 第二是机会囤积——“所属同一种类的网络成员,掌握了支持其网络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并靠此方法使网络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三是仿效——仿效是指将已经确立的体制模式复制或移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过程强化了不平等。第四是适应——适应的过程使得由仿效引进的不平等制度化,通过发展和编纂基于目前体制上的规章制度,更加剧了二极之间的距离,使得不平等持续地再生和维持。该理论提出体制造成制度化的不平等并使之强化,消除两性不平等的根本途径在于体制的变革。这一点颇具启发意义。 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的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认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由社会与家庭中的夫权和女性的从属地位造成的。两性角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是女性事实上承担了生育并抚养照顾后代、管理家庭的主要责任。 而传统的“女性”职业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共同禀赋。正面的女性禀赋,如擅于照顾他人、忠实、灵巧、细心等,使女性多从事护士、社会工作者、纺织工人和保姆等职业;负面的女性禀赋,如不愿意监督别人、体力不足、不愿意出差或者面对危险、在数理科技方面能力低等等,使女性在管理人员、建筑工人、科学家、飞行员、警察等职业中的比例较低;其正面的禀赋使她们更易于从事低效率的、单调的、几乎没有人力资本要求的职业。所以,女性本身某些“天生的禀赋”限制了她们对于职业的自由选择,也影响到雇主对女性的使用和提拔。该理论的启示在于我们应破除传统的女性居从属地位的观念,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事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职业。 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 许多社会学者研究了生育和抚养孩子对男女社交网络的影响,伯可(Berk)1985年和霍合希尔德(Hochschild)1989年的研究同时证实:即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职业妇女,在控制了职业地位因素以后,女性仍然承担着抚养和看护年幼孩子的主要责任;女性的社交网络显著缩小,一直到孩子上小学,女性的社交网络才会恢复到生育前的水平。而男性所受到的影响要相对短暂和轻微得多。爱丽森·玛齐(AllisionMunch )等人1997年的研究表明:养育孩子使得女性在社会结构网络中的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获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导致女性总体上在就业信息、工作经验等方面相比于男性较低。而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和雇员都是充满经济理性的,一方面,对于所需经验丰富、岗位责任较多的职业和职位,雇主更倾向于考虑男性;另一方面,女性由于考虑到自身工作的阶段性和由此导致的信息和经验的相对不足,更多的是到边缘部门工作,也较少有提拔的机会。 四、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的出路何在? 造成职业性别隔离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制度和结构的因素。 我国女性就业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第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的安置型就业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平均主义的需要,生产成本核算不精细,生产与效益脱节,妇女的大规模就业没有遇到大的问题,反而被看作是解放后妇女参与社会、妇女解放的一个明证;但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比重不断加大,女性就业渐成问题。一方面,具有高等学历的女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被国有企业大批“精简”下来的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这样,很大部分女性不得不去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报酬较少的边缘部门,一步步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了。这种状况又势必会又加剧和限制女性的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随着职业性别隔离的强化,男女收入差距会不断拉大,将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于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考虑到上述国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天赋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我们固然不可避免,但是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原因导致的不平等我们完全可以积极的加以拆除或者改善。事实上,妇女不仅是物质的再生产者,更重要的是人口再生产的承担者,而恰恰是这个原因削弱了她们成为物质生产者的地位。我国政策规定,女性的生育费用、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由其所在单位支付;另外,由于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出于经济理性,这样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和提拔男性。应该指出的是,女性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社会价值理应得到承认,生育成本也应由社会来承担。国家应对妇女的生育作出合理的补偿,并制定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观念的更新也是改善目前我国职业性别隔离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改造将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与传统习俗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并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女性就业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广泛存在的对于女性能力的怀疑,这里可以说是统计歧视;二是女性自身的就业动机不足,这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女性的职业流动绝大多数属于水平流动,而很少是属于垂直向上流动。这两个因素都将极大的影响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出现职业性别隔离。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的发现和培育我们身边的妇女精英,并加以宣传,使她们成为广大妇女学习的典型。从而使得广大妇女树立信心,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对此,各地的妇联应充分发挥起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但是,对于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最直接快捷的方式可能还是鼓励和支持女性从事我们以往认为的所谓男性职业中去,即进行职业整合,鼓励女性争取到技术水平高的核心部门工作。如我国2003年高考录取中首次招收了女飞行员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可以说,职业性别隔离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和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实现、男女两性收入的平衡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就业边缘化的解决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提供两性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和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 注释: 1《成都商报》,2003年10月9日。 2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3指由于雇主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需要聘用工资效率高和责任心强的雇员。而雇主可能假定女性的平均生产力低于男性,因而雇佣她们的工资较低。假设雇主们的假定是错误的,那么显然这一错误是因为歧视造成的;假设雇主们的假定是正确的,由于他们不是根据个体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其待遇的高低,因而也有歧视的嫌疑。 4Tilly,Charles ,1998,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P 参考文献: 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余红、刘欣:《女性天生是弱者吗?——妇女就业难的理论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 刘德中、牛变秀:《中国的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Tilly,Charles ,1998,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P

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论文题目

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点思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欠发达地区的一项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观念的富民举措,也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业十分困难: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劳动职业技能单一;二是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就业观念,“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摆臭架子的择业观等诸多落后的就业观念在农村劳动力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网络不健全,使吸纳方与输送方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劳务协作受影响;四是培训市场失灵,培训资金短缺。平湖市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做法:平湖劳动保障部门面对失地农民的增加,大量外来民工的涌入,农民工技术的欠缺,他们从源头抓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应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一是把失地农民和外来民工的就业培训纳入城乡统筹范围;二是培育一批有资历、有实力的市内职业技术培训实习基地,加大对培训整体工作的宣传、组织、领导,达到就业前的素质教育;三是根据新情况,再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使外来民工培训和失地农民培训工作走上新台阶,为企业最终的理想用工解开“瓶颈”。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要注重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流通,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化,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过剩的压力。二要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甚至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既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三要尽快建立适合本身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培训有机的衔接起来,合理确定培训规模,以需定培,大力发展“定向”、“订单”培训,追求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全面实现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跟踪教育管理为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健康、长效发展。四要建立劳动力资源库。通过乡镇劳动保障所,全面掌握所在乡镇劳动力基本情况及求职要求和转移动态,及时传达,发布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培训咨询,提供快捷服务。

学术堂精心准备了88个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题目供您选择:  1、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分析  2、浅析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3、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人力资源流失原因探析  5、人力资源二次开发的重要性  6、浅析人力资源保护  7、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  8、论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9、论人力资源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培植  10、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1、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分析  12、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13、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匹配  14、人力资源(资本)会计探讨  15、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析  16、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分析  17、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18、e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  19、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探析  20、人力资源规模效益管理初探  21、人本管理策略探析  22、人员素质教育探析  23、如何实现人员队伍的有机管理  24、如何实现人力资源规范化管理  25、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26、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27、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问题  28、人力资本与激励机制  29、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问题  30、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设计  31、如何通过招聘选拔合适人才  32、加入WTO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挑战及应对  33、“人才租赁”政策分析  34、“宽带薪酬”及设计其问题规避  35、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  36、知识员工增多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37、员工激励的误区剖析(如何提高员工激励效率)  38、如何提高“员工建议系统”的效率  39、如何提高新员工培训的效率  4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41、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42、激励性薪酬体系的设计  43、股权激励制度设计  44、“人才主权”理论探讨  45、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46、柔性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47、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规避  48、WTO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9、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发展  50、试论知识员工的管理  51、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  52、招聘管理体系初探  53、关于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的探讨  54、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意义  55、人才素质测评浅谈  56、怎样利用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  57、如何正确处理职工情绪冲突  58、创业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59、自助式福利体系的设计  60、如何提高体验式学习(素质拓展训练)的效率  61、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  62、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63、公务员管理研究  64、浅析公务员的高薪养廉问题  65、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66、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67、人际关系的沟通与技巧  68、论我国的就业方式  69、职业指导与职业设计  70、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  71、浅谈我国现阶段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问题  72、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管理探析  73、论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  74、企(事)业单位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75、如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工作的积极性  76、论企业文化与员工归宿感之间的关系  77、湖南人才高端市场分析  78、企(事)业单位人员从业的误区分析  79、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研究  80、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81、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竞争优势  82、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研究  83、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员工培训  84、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85、员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  86、企业薪酬管理  87、民企边际员工的绩效管理  88、企业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误区)及其规避

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并非来自城镇,而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深层制约因素,并结合相关就业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就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策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AbstractEmployment is Minshengzhi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目的 2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第一节 基本概念范畴 2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3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 5第一节 传统陈旧观念的制约 5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5第三节 地方保护政策的制约 6第四节 妇女自身素质的制约 6第四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 6第一节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 7第二节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素质 7第三节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 8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为农村妇女就业搭建平台 8结 论 9参考文献 10

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浅析我国妇女就业问题论文文献

据学术堂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按范围来可以分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按功能来分有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5、薪酬福利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下面供大家选题参考!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1、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2、我国人才测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3、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4、河北省人才中介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完善研究5、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6、组织结构对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7、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8、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9、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10、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分析11、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12、某某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13、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14、论女性劳动力就业障碍分析15、浅议女性劳动力就业歧视16、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1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18、农村劳动力(或女性劳动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19、中国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20、对城市人才流动现状分析21、人才培养和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2、高技术人才国际流动的研究23、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24、安徽省“江南集中区”××人口政策分析25、合肥师范学院毕业生入伍状况调查研究26、合肥师范学院大学生西部支教状况调查研究27、××(地区)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8、××(地区)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29、论现代公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以××为例30、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以××为例3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基于xx地区的调查分析32、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届毕业生为例33、中国老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34、中国劳动力流动与户籍问题研究35、女性职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36、人力资本、创新与经济增长37、人力资本、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38、人力资本外溢与经济增长39、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40、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题目:1、基于战略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浅谈中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3、论人力资源管理对酒店旅游业的深远意义4、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及对策略6、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7、从人才危机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8、家族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出路9、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凝聚力10、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11、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2、人力资源价值和企业价值评估13、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或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中的重要性14、如何在中小企业(或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家族企业等)落实人力资源管理职能15、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大中小型企业、家族企业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究16、某企业(或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管理创新模式探析17、论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某企业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18、论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核心员工(或知识型员工)管理问题与对策19、浅谈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中小企业、核心员工、知识型员工)员工流失与管理20、影响员工流失的组织因素分析21、 ××企业团队建设问题探讨22、某企业职工结构与素质分析23、餐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探索24、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与要求25、新型用工模式--××公司劳务派遣简析26、浅谈××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27、制造行业员工租赁模式探讨28、浅谈“鲶鱼效应”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以××为例29、××公司团队精神的培育30、论××系统人力资源外包的利与弊---以××为例31、××企业异地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32、论××公司因人制宜的沟通艺术33、浅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34、天天快递公司快递员行为研究35、浅谈员工的压力管理---以××为例36、××公司员工忠诚度的培养37、企业在不同盈利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38、政府创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39、民营风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三、人力资源规划论文题目:1、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2、论我国企业中的工作分析与人员匹配3、论职务分析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4、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5、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研究6、中国集装箱集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7、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8、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研究与设计9、人力资源战略的分类选择与构建贯彻研究10、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选择研究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研究1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13、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分析14、外包: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展方向探析15、外资零售企业在华人力资源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16、私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途径探析17、试析马克思《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联系18、上市公司人力资本现状剖析19、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策略选择20、××公司员工手册核心内容设计21、××企业基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外包策略22、壹正装饰有限公司人力需求调查四、招聘与配置论文题目:1、浅谈现代企业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2、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3、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4、西部(或农村、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等)人才引进机制研究5、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分析6、论企业员工招聘风险7、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管理人才选拔问题研究8、企业重组(或并购、战略进攻等)中的人力资源匹配研究9、论大学生求职简历中虚假信息的甄别10、论招聘虚假信息分析11、校园招聘有效性的思考---以××为例12、某企业人员招聘与岗位分析设计13、某企业员工招聘实践技巧14、企业主要招聘渠道的效能比较分析---以××为例15、××公司人才招聘队伍技能组合模式及效果研究16、XX公司岗位职责说明书17、浅析企业招聘中背景调查的重要性---以××为例18、××公司网络招聘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9、××公司安徽地区本年度员工招聘计划与配置设计20、人才测评在××公司中层人员招聘中的应用21、××公司内部竞聘方案设计22、××校园招聘人才选拔体系的设计与研究23、××现代企业竞聘上岗的流程设计24、浅谈××汽车专卖店招聘渠道及解决方法25、结构化面试在选拨中层管理人员中的应用---以××为例26、××销售公司总经理竞聘方案设计27、试论群体决策法在××公司招聘中的应用28、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顾问招聘问题研究29、统一集团人员招聘现状及政策分析30、××企业人员招聘渠道开发的现状及改进31、A公司招聘体系构建研究五、培训与开发论文题目:1、如何挖掘员工的潜能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分析3、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4、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5、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6、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7、企业培训资源研究8、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9、浅议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1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11、农民工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12、我国中部(或西部)地区人才(或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13、人力资源自我开发问题探析14、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1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论16、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7、论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作用18、中小企业(或家族企业等)员工培训现状与对策分析19、浅议家族企业吸纳人才和人才培养问题20、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浅析21、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初探22、论在职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23、论人员素质测评(或能力测评、职业性向测评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24、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25、论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建立26、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研究27、中国现代人力资本形成研究28、企业人员招聘的经验选择、诚信和雇佣合同研究29、我国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研究及模型构建30、国有企业技术人才流失内在动因与对策研究31、A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案例分析32、企业核心员工管理分析33、核心员工管理机制的构建34、企业员工满意度管理研究35、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管理研究36、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探索37、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38、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39、团队精神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40、浅析白领女性的竞争地位及其改善措施4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探析42、××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设计43、××培训机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XXX培训机构为例44、××公司基于岗位职责的培训者培训设计45、户外体验式培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以××为例46、基于角色的HR从业人员的培训浅析---以××为例47、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效果评价模型研究---以××为例48、民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及培养---以××为例49、××酒店在岗英语培训规划设计50、××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设计51、××公司内训师开发与管理方案设计52、××公司××人员年度培训计划设计53、试论××公司90后员工的培训管理54、新东方集团对市场专员培训计划55、女企业家人力资源开发障碍分析56、性别差异与职位升迁问题研究57、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六、绩效管理论文题目:1、浅谈员工绩效管理2、关于构建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探讨3、浅谈企业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4、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5、企业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7、人际冲突对于销售团队绩效的影响及应对策略8、浅析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保险业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监督机制10、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11、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12、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13、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14、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研究15、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探析16、论绩效管理中的沟通问题17、浅析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工具-----平衡计分卡18、360度考评法的组织与实施19、论访谈法(或记实法、观察法等)在企业管理的运用与建议20、论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的问题及完善21、如何开展企业目标管理22、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23、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24、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25、民营企业(或国营企业、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构建26、论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及策略27、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探讨28、企业中层管理者工作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29、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30、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办法31、加强绩效考核,努力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32、机械制造企业研发类员工绩效考核研究33、商业银行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34、现代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体系研究35、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36、论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37、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评估38、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研究与应用39、论肯德基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4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XXX公司/职位绩效考核设计41、XX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内部晋升的局限性分析42、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绩效管理初探---以××为例43、××公司破解绩效管理中“轮流坐庄”之法44、××公司非正式员工激励问题七、薪酬福利管理论文题目:1、浅谈薪酬设计2、薪酬制度改革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3、福利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4、 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5、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6、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7、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8、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9、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持股计划10、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11、企业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关系研究12、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与体系13、知识经济下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及其应用14、关于企业(或国有企业、家族企业等)年薪制的思考15、关于经营管理者长期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16、销售人员能力差异、薪酬机制偏好及团队协作关系研究17、XX公司一线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研究18、高校教师现有薪酬满意度的实证研究19、国有改制分流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20、在华日资中小型企业人才队伍激励方案研究21、美国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22、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23、XX人员薪酬水平与薪酬满意关系的实证研究24、××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探析25、企业员工全面薪酬要素组合模式实证研究---以××为例26、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分类与员工偏好研究---以××为例27、××公司产异化管理模式在薪酬政策中的应用28、××公司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29、××公司的技能薪酬设计探讨30、××公司集合年金制剖析31、浅谈××公司的宽带薪酬设计32、××公司基于岗位评价的薪酬设计33、浅析××中小企业岗位定薪设计34、浅谈员工的精神福利--员工援助计划EAP35、浅析××公司组合工资制度的设计36、企业“密薪制”与“明薪”制比较分析37、可口可乐公司薪酬管理制度之我见38、金立企业员工薪酬管理39、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40、自助式福利体系的设计八、劳动关系管理论文题目:1、谈《劳动合同工法》与非正式员工的雇佣关系2、解读劳动合同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初探4、论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员工关系管理5、论养老保险基金(或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的筹集与管理6、如何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基金(或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7、现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8、矿业公司劳动保险管理系统研制与实施9、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10、股份合作制企业劳动关系初探11、劳资纠纷之防范及应对策略12、论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得协调机制13、中国现阶段“三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14、私营企业薪酬制度对劳资关系的影响分析15、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以××为例16、浅析核心员工离职的关系管理---以××为例17、浅谈劳动合同法下企业劳动用工风险管控---以××为例18、××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表设计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立法建议20、对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若干思考21、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不足与完善22、主观幸福感与工作行为的关系探讨23、人格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探讨24、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措施研究25、关于企业员工职务晋升探讨26、员工离职的传染性研究九、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论文题目:1、精益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2、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3、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转化4、试论人力资源资本化5、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6、关于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7、论强化理论(或期望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等)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8、人本管理理论探析(或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分析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9、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用10、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建构个性化管理机制11、论某组织的员工忠诚度(或满意度)建设(或员工忠诚度与满意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12、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企业核心员工)的忠诚度(与满意度)13、论情绪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作用)14、区域性(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探析15、员工差异化管理模式浅议16、论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选择17、人力资源管理者××沟通技巧的实证分析18、浅谈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以××为例19、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为例20、浅析九型人格在××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21、略论KPI在××公司的运用22、柔性管理与企业绩效

你学的东西写出来就行啦。那么长,哪个老师能看完?

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当前,我国面临最大的就业压力并非来自城镇,而在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农村妇女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其存在问题及深层制约因素,并结合相关就业理论,吸取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就业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提出提高农村妇女就业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为政府部门切实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策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rural women in ChinaAbstractEmployment is Minshengzhiben, it relates to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At present, China faces the biggest pressure of employment does not come from towns, but rath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urban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70% of the entire female population over the transfer of rural women to urban areas the number is rising,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Therefore, adherence to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overcome gender bias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wome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ll aspects of rural women, is to uphold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and to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women's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their problems and described the deep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employment theor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women's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lessons learned,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he level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rural women to provide Key words: rural women; employ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目的 2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2第一节 基本概念范畴 2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3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制约因素 5第一节 传统陈旧观念的制约 5第二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5第三节 地方保护政策的制约 6第四节 妇女自身素质的制约 6第四章 农村妇女就业的对策建议 6第一节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 7第二节 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素质 7第三节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技术水平 8第四节 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为农村妇女就业搭建平台 8结 论 9参考文献 10

〔摘要〕就业难,是现代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何况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就业更难。我国就业的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区域性矛盾、就业弱势群体、农村就业等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一是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问题,二是要拓展就业渠道,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四是合理的给予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就业 引导 扶持 一、就业压力与任务 人们常说:“安居乐业”。但是,假如一个社会面临大量无业者、失业者、下岗者的时候,不惟无业者难乐,恐怕有业者也难以安乐了。目前我国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古人云: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是说,没有稳定的职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家产;没有稳定的家产者其心不专,其志不一。其中的部分人可能会衍变为社会的动乱因素。就业是人的最基本权力,它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人融入社会大家庭的基本方式。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发展观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我国实际的就业压力究竟有多大呢? 1、就业压力激增,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13亿总人口中,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人口 2002年底约9亿。2010年将达到7亿,2020年将达到 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 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积累剩余劳动力5亿以上。(杨凌隆:《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劳动力总供给都远远大于总需求。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无论它是否参与社会生产过程、是否创造价值,它都要消耗大量的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等能够储存、保管,现在不用,将来开发出来仍然可以用;人力资源是一种不能储存的活劳动,过了盛年期后将只能退出。因此,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2、在总量性矛盾没有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问题又突现出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保持着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靠经济扩张带动就业。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 32下降到90年代的平均1左右,保持现在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高估也只有 700万个左右。因此,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布局中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更为严峻的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将构成巨大影响,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新增就业规模将大幅度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进入就业结构调整时期,多种调整因素交汇,急剧增加了就业压力。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减员下来的上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正寻求再就业,近两年还有 5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再就业服务中心;人世以后,对农业的冲击严重,仅考虑 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在目前每年 1000多万人基础上还将继续增加,每年至少 200万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深化改革,企业将持续减员。为应对人世后激烈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减员将有所扩大和加剧,劣势企业也将加快退出,关、破、兼并增加。今后每年还将有 250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对全国17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初步摸底统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在职职工近 400万人。估计国有企业最终减员达到30%,总量 1500万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更大范围的企业进入结构调整时期,用人需求减少,排放劳动力增加;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应用,对就业的短期消极影响,产生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也将向劳动力市场释放劳动力。仅仅考虑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力( 100万人)、农村新增转移劳动力(1200万人)、国有企业新增减员( 300万人)三大因素,在 5年内也将在新成长劳动力之外,至少每年增加劳动力供给1600万人,大大超过新成长劳动力数量。根据统计,目前我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46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 7%。在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即使每年只增加失业人员 200万人,也将使我国城镇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人口达到经济活动人口的 8%以上。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国将进人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以及政策因素和重大的工程影响,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下岗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以及资源枯竭的矿山分布在中西部,甚至在加强生态建设中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也主要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的就业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三峡库区企业搬迁中以关破为主的结构调整政策,对重庆和湖北两地的就业影响。这些不利因素的集中,已经使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多年处于高失业率状态,出现就业危机局面。 3、在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的交互作用下,就业人群中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中,出现企业减员增加和用人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劳动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在每年的新增就业中,大中专和技校生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增加到现在的30%左右;农村劳动力以其低成本和低就业期望值的优势,多年保持比较高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增加 1200万人左右;市场用人需求,以低年龄段劳动者为主,35岁以下的需求一直在70%以上。因此,低素质、高年龄以及高就业期望值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出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增加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35岁以上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1年对 10城市抽样调查结果,35岁以上下岗职工超过 72%。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单位用人需求仅占总用人需求的三成;二是长期下岗、失业者。据武汉、沈阳的调查,下岗职工下岗的延续时间平均接近 5年,其中,三分之一职工下岗 6年以上;下岗转为失业的,平均失业周期 18个月。由于再就业率低的影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的将急剧增加;三是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和初级技工以下的分别占 40%。由于下岗失业人员本身的就业技能偏低,再就业是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趋势,加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影响,无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将成为一个就业困难的大群体;四是女性下岗职工群体。根据世界银行委托劳动科学研究所在武汉、沈阳的调查,女性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男性下岗职工低近20个百分点。 严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表现出越来越难的局面。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7%下降到2000年的35%,2001年第三季度,再就业率只有8%。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已经持续延长,这种局面还可能呈恶性循环趋势。再就业率越低,积累的就业弱势群体越大,再就业率更低,更多下岗失业人员对再就业失去信心,失去参加培训、求职的积极性,出现弱势群体就业更加困难的局面。 就业弱势群体的持续扩大,不仅造成失业率持续上升,更导致就业不充分问题突出和极高的劳动力市场退出率。武汉和沈阳的调查表明, 1998年以来下岗以后一直没有工作的高达 38%,而有过工作的人 70%以上是处于断断续续状态;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 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他们多属就业弱势群体,包括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不想工作的人;有病的人;太年轻或太老;无技能而参加培训的人;女性下岗职工退而从事家务等。这些因素致使下岗失业人员的收入处于极低的水平线上,已经引致城镇贫困阶层扩大,构成我国消费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消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能阻止这种趋势。 4、农业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在我国农村,一方面是人口的超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土流水、沙漠化等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农业空间的萎缩。曾经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处于调整中,就业增长缓慢。最高峰时的1996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 35亿人,1997年急剧减少,虽然这几年有所回升,但增长缓慢,2000年为 28亿人。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由于不能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在近几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大批良田被征用,变成了城市的道路、住宅、市场,不断挤压着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城镇又不能迅速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既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造成许多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问题。尤为严重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承诺的逐步兑现,国内城镇主要消费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将被国外进口的部分产品所取代,既减少了农业就业岗位,也影响了农副产品质量的提高。 5、资本与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实施挤压效应,加剧了就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国外大批引进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革新改造,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其副作用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机构成对劳动力的挤压效应,原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耗费大量时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要三、五个人,一、两台机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任务!随着产业设备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的产业工人被释放了出来。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难。这种发展趋势对我们这个超级人口大国是极不情愿看到的,但规律使然,谁也奈何不得。二、思路与对策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解决起来也是十分棘手的,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日才能减轻和缓解就业压力。当然,我们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了的国力、基本建立起来的市场体制,以及劳动者自主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途径。1、改变观念,理清思路,实施正确的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思路的基本点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点到,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当前具有特别的地位,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上占据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把扩大就业摆到优先位置,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尽最大可能扩大就业规模,控制失业率。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特别是要解决好已经非常突出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区域性问题、弱势群体难点。解决或缓解这些矛盾,要下决心增加就业投入;根据就业格局的新变化,健全扶持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多种手段并用,各种政策组合,以求阻止整个就业局势的恶化,保证我国社会的整体安全。2、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发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攻坚阶段,转型过程中的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是我们的重要参照。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表现出了非常一致的规律性。就业增长都低于经济增长,有的经济增长高达6%,但就业增长却只有2%左右;大部分经济增长的国家都保持了就业增长,少部分经济增长国家虽然就业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对小;所有经济负增长的国家,就业也都是负增长。因此,对于转型国家,基本结论是,经济增长虽然不能解决转型中的就业问题,但可以保持就业增长,或阻止就业下降。对解决处于转轨关键时期的我国就业问题,经济增长是绝对必要的。通过经济增长,带动一批就业,主要保持优势群体的、稳定就业的增长,并为灵活就业的增长增加空间。3、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打造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航空母舰型”企业,发展高精尖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增强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发展各类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经济组织,特别是第三产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投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各方面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微型企业和劳务派遣组织的发展,提高就业增长弹性,扩大就业规模。4、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增加就业。在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和初步树立起自主就业意识的情况下,在灵活就业成为重要渠道的发展趋势中,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的关键环节。在当前阶段,可以说有部分劳动者还有依赖性,还没有进入市场;有一部分劳动者进入市场,还缺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激发劳动者自主就业的积极性,有赖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投入以及投入的市场化运作,通过扶持政策的鼓励,通过市场压力的锻炼,通过就业服务的促进,将可以逐步培养劳动者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培育劳动者的自主就业意识,激发劳动者的自主就业积极性,将开拓出自谋职业、灵活就业的广阔渠道。5、健全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在城镇,下岗与失业即将并轨的大趋势下,要求政策重点从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向既要保障生活,更要促进再就业的方向转变。增加就业投入的强度应与并轨步伐相适应,并促进并轨工作。建议大幅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就业投入,使之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资金,应逐步随下岗职工并轨转入失业的状况,重点转向用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并在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中,将促进就业支出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加大对中西部以及老工业基地等就业困难地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其次,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财政收入增长相当比例投入促进就业工作,并通过筹集社会资金,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其三,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其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保证实效。在就业体制转变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就业政策和投入都不能解决我国越来越复杂的就业问题,要求政策多样化,投入多渠道,以保证取得实效。根据当前就业资金投入严重缺乏的情况,再就业培训、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支持、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农村开发就业以及基础工作都是投入的重点。此外,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面对就业弱势群体持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实现就业,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由于任何时候的劳动力市场都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应该发展成为常规的制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