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威斯利教授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4:31:34

威斯利教授发表的论文

原因是博士用脑过度产生的抑郁心理,他一直在办公室里思考,突然自己的极限,结果一直没有进展,最终很沮丧,一时冲动就这样做。

癌症自愈的秘密 按: 最近因为要做癌症康复的咨询案例和会心小组,对癌症的研究多起来了。从大量网上资料可以看到,对”癌症不是绝症,是一种情绪病“的支持者中医学专家渐渐多起来了。既然是一种情绪病,我们不妨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来有效地调整癌症患者的情绪,让癌症患者首先从心理上强大起来,最后达到癌症自愈的目的。本文所写的就是这样的理想已经变为了现实,我们也尝试着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定会有成效的。 丰柯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心肌只不过是输送血液的生物机器而己。但是2008年3月17 日,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威斯利教授向全世界宣布:心脏可以分泌救人一命的荷尔蒙,它不仅在24小时内杀死95%以上的癌细胞,而且对其他绝症也有极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上帝送给所有绝望生命的最后一道出口,也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一件礼物。威斯利也因此被誉为揭开上帝“终极底牌”的科学家。而韦斯利教授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竟是因为他多年来对自己最亲密的同窗好友人抱着一颗沉重的负疚之心··· 好友相继患绝症,科学家好心无力拉住远去的手 今年48岁的大卫·威斯利是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席调查员。1981年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生化系时,他与就读于物理系的科恩·詹姆斯和法律体系的乔治·韦德是校篮球队的三大核心队员。在长期比赛合作中,威斯利与詹姆斯、韦德建立了深厚的队友情谊。 大学毕业后,威斯利进入南佛罗里达大学硕士连读,詹姆斯在华盛顿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韦德则回到自己的祖国英格兰当了一名律师,三人一直保持着打球的爱好和密切的联系。1993年威斯利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在此后的5年,三人陆续结婚。除了韦德和妻子安妮是无子女家庭,威斯利和詹姆斯己是好几个孩子的爸爸。日益增大的科研压力和日益庞大的家庭让三人几乎一度中断联系。 2003 年初,威斯利先后听到了两个不幸的消息,一是韦德患了严重的冠心病;二是詹姆斯被检查出直肠癌已是晚期,两人都已没有太大的治疗价值。更为不幸的是,韦德的妻子安妮不久也被确诊为乳腺癌,而且也是晚期。得知消息的威斯利立刻前往华盛顿看望老同学,随后又赶往伦敦看望韦德夫妇。看到昔日蓝球上叱诧风云的队友,如今正值壮年的生命之光却己如烛光般微弱,威斯利心痛不己,他下决心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挽救老同学的生命。 威斯利此时已是南佛罗里达大学健康科学研究中心的首席调查员,他发现的三种荷尔蒙中有一种能够促使血管扩张,如果给韦德的心血管系统补充这种荷尔蒙,对他的冠心病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令威斯利异常失望的是:韦德拒绝了他的建议。韦德说:“如果你不能同时治好我的妻子,我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 医生预测韦德和安妮都只有三个月的生命,两人在伤心中列出了死前要做的50件事,准备用三个月的时间去一一完成。2003年4月,当他们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时,他们只剩下最后一个心愿:去周游世界。因为钱此时对他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两人将4万英镑慷慨地交给旅行社,只向旅行社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因为不知道哪一天是人生的终点,旅行社不得限制他们的旅行时间,直到他们中的一个离开人世,旅行合同才自行终止。旅行社经过调查了解得知他们确己时日不多,极可能生命的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而4万英镑足以支付两人乘坐豪华游轮周游世界一年的费用。于是,欣然签下了这样一份特殊的旅行协议。 这期间,韦德夫妇诚恳邀请詹姆斯一同前往,因为大家同病相怜,还有那么多可供回忆的青春记忆,他的加入会令这次旅行更意义非凡。詹姆斯对此怦然心动,但是威斯利却坚决反对。他认为,三个人都不应该放弃治疗,哪怕有一线希望都应该为生命争取生存权。韦德夫妇未改初衷,他们选择了5月7日从英国出发,乘坐豪华游轮到世界各地旅行;而詹姆斯则选择了前往佛罗里达州,接受韦斯利对他的治疗。 此时,詹姆斯的生命也已被医生预言进入倒计时,延续生命医院已无能为力。韦斯利才敢大胆为他使用当时尚未进入人体实验的一种生物疗法:用白细胞介素 -2(IL-2)N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直肠癌的治疗。IL-2是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刺激单核细胞吞噬肿瘤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在威斯利和生物工程实验室其他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他活过了医生预言的“末日”,并继续存活了一年多的时间,直到2004年6月,詹姆斯告别了人世。 这期间,韦德夫妇音讯全无,威斯利悲哀地意识到他们早已不在人世。 2004 年11月7日,威斯利突然接到一个从英国打来的越洋电话,竟是韦德的声音!韦德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威斯利,他跟安妮刚刚结束环球旅游,如果按照合同,两人继续旅行下去,旅行社可能要破产了;因为他跟妻子回到英国后,在最权威的伦敦皇家医院检查发现,不仅安妮体内的癌细胞全部消失,就连他的冠心病也处在没有危险的稳定期! 威斯利惊讶极了,他决定亲自前往英国,将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奇妙旅行治愈绝症,负疚的心难以承受自责之重 11月9日,威斯利经过近10小时的飞行,终于在当天晚上11时抵达了伦敦。韦德和安妮早已等候在机场。看到两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样子,威斯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对早已在心理上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老友久久拥抱在一起,为命运的悲悲喜喜感叹不已。 当天晚上,威斯利详细询问了韦德夫妻旅行过程中的身体情况。韦德直言,两人当时只贪恋旅途中的美景,根本没空想自己的身体状况。两人在北冰洋的冰川极地不落的太阳中,尽情体验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奇妙,只想让这一刻长久再长久,不知不觉就活过了医生预言的最后期限。后来,在夏威夷的海滩度假时,他们感觉自己身体的种种不适都不见了,而且精力越来越充沛。此后,两人干脆不把自己当病人了,他们只把自己当成是世界上最幸运、最划算的游客。因为,一年后他们在旅行中产生的费用己远远超过了出发前所支付的4万英镑,而只要他们不提出终止旅行,旅行社就不得不继续为他们按最高规格提供环游服务。 一直到11月7日,已绕地球一周,重新回到英国伦敦的韦德夫妇才主动提出了终止合约。旅行社这次才如释重负。而这时,距离他们出发前的2OO3年5月,时间己过去了整整一年半。 回到家乡的韦德夫妇迫不及待地去伦敦皇家医院做全面身体检查,随后,他们被告知发生了奇迹:两人竟双双摆脱了绝症的威胁!他们当天晚上就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所有亲人,包括老朋友威斯利。 听到这里,威斯利心里已经非常有数了:发生在老朋友身上的正是人类一直没从“发生学”上揭开谜底的自愈奇迹!正是这次旅行前所未有的合同方式带来的“超值享受感”,正是夫妻两人在这对壮丽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中渴望生命长久再长久的意念,让他们身体细胞结构产生了奇妙的变化,成功击退了医学手段无法解决的病魔! 想到这里,威斯利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负疚感:这次旅行,韦德夫妇是非常希望詹姆斯能够一同前往的,而詹姆斯也对这种在游历中顺其自然结束生命的方式充满了向往,是自己强行将詹姆斯拉进了自己的实验室!如果当初詹姆斯也在那艘游轮上,如今站在自己面前的可能就是三个好友啦! 强烈的负疚和自责让威斯利情绪极端低落。英国各大报纸关于“夫妻创奇迹,环游世界癌症自愈”的报道,让威斯利原本负疚的心更加内疚。最后,竟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实验室的工作一度中止。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旅行疗养”,威斯利的抑郁症已得到缓解。随后,他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课题设计过程中。这一次,他准备将人的情绪是如何对疾病产生作用这一课题列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也就是他要揭开人体疾病自愈之谜。他要搞清楚:绝症自愈究竟只是个案和特例,还是只要在条件满足时,就一定能成立的普遍原理。只有搞清这一点,他才能明白自己对老友究竟有没有“犯罪”,是否剥夺了他的一次自愈良机。 威斯利的课题立刻得到了院里的批准。他成立了一个特别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人体的自愈机制。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身患绝症之后应积极采取各种康复措施去调动和增强机体免疫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样可以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使免疫系统和各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战胜疾病。但究竟是哪一种物质?运用什么原理?通过什么渠道杀死癌细胞的?人类并不清楚。这也是大多数人,包括威斯利自己,在詹姆斯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宁愿相信医学手段,也不愿相信小概率的人体自愈机制的原因。 对心脏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威斯利的工作重点,他此前获得的所有荣誉都与这一项研究相关,这一次他更是将研究的对象锁定为心脏。因为,心脏在他心目中是那么神秘。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使用着诸如“心病”、“心情”、“心绪”、“心爱”之类的词汇。他坚信:心脏的功能决不仅仅只是输送血液的生物机器。果然,他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后,相继发现了三种由心脏分泌的荷尔蒙。此前,他以为其中两种荷尔蒙只会对肾的活动产生影响,另外一种则只能够促使血管扩张。但现在,他认为这几种荷尔蒙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应远远不止这些,说不定癌症的自愈之谜就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揭开上帝 “终极底牌”,自己的心原来是生命之源 2005 年3月,威斯利和他的同事将从人体心脏分泌物中提取的四种荷尔蒙全部注入到实验室培养的人体胰腺癌细胞中,发现癌细胞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他们又将这四种荷尔蒙分别作用于胰腺癌细胞,发现单独使用效果更好。其中,一种名叫缩氨酸荷尔蒙——也叫血管舒张因子的心脏分泌物可以在24小时内杀死95%的胰腺癌细胞!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仅剩的5%的癌细胞,其DNA的合成速度似乎也由此受到影响,它们将不会再扩散出新的癌细胞。这就意味着,心脏分泌的荷尔蒙能起到彻底控制人体癌细胞的作用! 在此后长达10个月时间里,威斯利的实验小组几乎对所有恶性肿瘤细胞,包括前列腺肿瘤、卵巢肿瘤和大肠肿瘤等都进行了反复的荷尔蒙灭癌细胞实验。最后,他们得出了如下结论:心脏分泌的荷尔蒙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DNA合成以及癌细胞的生长来发挥效力,而非加速癌细胞的自我解体。并且,这四种荷尔蒙还有助于降低人体血压,并提高排泄人体内过量的水和盐分的能力。这意味着:它们不仅对治疗癌症有效,对缓解冠心病的症状和肾衰竭也都有疗效。这就是为什么安妮体内的癌细胞莫名消失,韦德严重的冠心病也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根本原因。 这个研究结果是如此令人惊讶和振奋。2006年6月20日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内分泌学会的年度会议上,威斯利的这项全新发现成了最引人瞩目的议题。但是,他的研究任务还远未结束。这四种荷尔蒙如用于临床,对人体有无副作用?心脏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分泌这种神奇物?都是威斯利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之后,威斯利的实验室立即着手在动物身上做活体实验。在老鼠体内的实验结果显示:借助荷尔蒙疗法,他们在短时间内治愈了患有人工胰腺癌和乳腺癌的病老鼠。同时,即使是在肿瘤没有完全消失的情况下,老鼠体内的肿瘤也会大大缩小,而且不会发生任何转移。其中,影响血管扩张的那种荷尔蒙抗癌效果最强。尚未发现心脏分泌的这种荷尔蒙对老鼠有任何毒副作用。 威斯利还挑选了100个自愿者,分别对他们处于各种情绪状态下的心脏荷尔蒙分泌情况进行了跟踪采集发现:人的情绪越高昂,心情越愉悦,人的心脏分泌的荷尔蒙就越充沛。反之,人处在痛苦、担忧、抑郁等消极状态时,心脏几乎完全停止分泌这种激素物质。由此,千百年来困扰人类的绝症自愈“底牌”被彻底揭开了:只有在身患重病时保持心情愉悦,积极求生的患者,心脏才有可能分泌救命的荷尔蒙。当这种荷尔蒙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能杀灭体内的癌细胞或抑制它们的生长,从而达到不治自愈的生命奇迹!而那些因为绝症整日忧心忡忡,活在痛苦绝望中的患者,则永远没有这种自愈的机会。由此看来,上帝其实给所有绝境中的生命都留了最后一道出口,这也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一件礼物。只是这一张终极底牌,人类不走到生命的尽头,往往看不到它! 2008 年3月17 日,威斯利向全世界公布这张上帝的终极底牌,这等于为每一个绝望的生命都带来了重生的福音!当美国最权威的报纸《纽约时报》的记者在采访中盛赞威斯利这项发现的不同寻常时,谁也没想到,威斯利竟会情绪十分低落地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说过,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而是人体自身战胜了疾病。但是,我对这句话的领悟却太迟了。如果我早5年明白这个道理,我的同窗、优秀的物理学家詹姆斯就不会在我的无知劝阻下丧失他本有权得到的这最后一件礼物了。”

有,下面这个是常州蒋先生的真实经历。2018年过完春节他岳父小便不畅通,会疼,白天晚上小便的次数都比较频繁,一晚大概要起夜六七次,然后去乡镇的医院做检查,医生不敢确定是什么,建议到市里边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然后就到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检查当天,医生通过B超,推测是前列腺癌。他两个指标比较明显,一个是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正常人应该是0到4ng/ml,仪器能测最高值是100。然后他是大于100ng/ml;然后还有一个就是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正常人应该是0到0.5ng/ml,仪器能测最高值是50。他是大于50ng/ml。就这两个值,医生看完就确定是前列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医生问是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医生说,手术治疗会影响他的生活起居,本人的生活质量会下降。暂时不会死,不会妨碍他生命,但是动手术的话一般也就是两年左右是可以保证的。保守治疗的,身体状况不好的,也能存活两年左右,但是后期它会扩散比较快,最后不是前列腺癌本身造成了死亡,有可能是骨转移或是骨髓转移,或者是其他脏器转移,会妨碍他身体的,这比较痛苦。因为之前蒋先生接触过红华御康,听朋友介绍过红华御康本草小分子肽可以调理小便及肠胃问题。于是4号5号确诊了以后,4月6号就开始给他服用红华御康。大概一个多星期以后,他小便就比之前通畅很多,疼痛感也轻了很多。睡眠与大便也都有所改善,原来他便秘很严重,现在也好了很多。大概三个月后,在7月2号左右带他来做检查,检查下来很多指标都回到正常范围,特别是那两个就是前列腺癌的指标数(PSA、FPSA)是明显大幅度下降,PSA降到了14.88ng/ml。FPSA降到1.38ng/ml。医生看了这个数值以后觉得很惊讶,惊呼这真是一个奇迹!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37.一个癌症患者的反省

俄罗斯教授发表的论文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这一切让彼得罗夫搜集到不少罕见的关于巴金创作的材料,并保证了他后来能够给同行和学生深入介绍巴金创作。彼得罗夫认为:“在吸收着中国和世界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巴金从来没有模仿别的作家——无论前辈还是同辈的风格。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他在文学道路上挑选了自己的路线”。(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谈到巴金的创作方法,他曾指出:“巴金作品中梦想永远赶在事件进程的前面,但是其出发点一直是生活的现实。梦想是积极作用于读者的工具”。(注:巴金《爱情三部曲,短篇小说》第26、24页, 莫斯科:国立文学出版社,1956年。) 作为学者,彼得罗夫特别注意解剖作品思想内容的情节和形象的分析。遗憾的是,教学压力和身体情况没能让他在1960—1980年代把其对巴金创作的理解写成专著。 彼得罗夫巴金研究的追随者是莫斯科大学尼果里斯卡娅教授。“文革”期间,当巴老的命运不明的时候,她正在下功夫写《巴金创作概况》,该书于1976年在莫斯科出版。(注:尼果里斯卡娅《巴金创作概况》第103页,莫斯科: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社,1976年。)专著的形式允许尼果里斯卡娅更详细地分析巴金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她连续不断地将巴金的创作放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比如,她经常拿巴金与曹雪芹、鲁迅、屠格涅夫、契诃夫作比较。特别成功的是尼果里斯卡娅对巴金艺术手法的考虑。不过,与此同时,她在材料的处理方面颇失平衡。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少数的重要作品,如《家》、《雾》、《雨》、《电》、《火》、《寒夜》等,而差不多忽视了巴金其他的著作,如《春》、《秋》、《死去的太阳》、《海底梦》、《雪》、《新生》等。巴金处女作《灭亡》的分析仅占了一页。也就是说,尼果里斯卡娅专著的发表虽然是一个进步,但还是没完成全面研究巴金1920—1960年代创作生涯的任务。理所当然的是,因先后顺序的原因,这本书也未能涉及巴金晚年的散文,如《随想录》系列。 对《随想录》内容、巴金英勇精神、其承认错误勇气的妥当评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索罗金教授1991年写的《遥远历程的路标》的序言中才出现。索罗金认为巴金一直保留着下列的核心特点:“……作家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对解除人类所受的各种社会和精神上的奴隶枷锁的痴心”。(注:索罗金《遥远历程的路标》,《巴金选集》第5页,莫斯科:彩虹出版社,1991年。)该序言在回顾巴金创作历程的同时,特别重视作家世界观的演变。 1990年代苏联解体和经济危机对我国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巴金研究也不例外。13年内俄罗斯没发表任何有关这位中国文坛巨匠的文学遗产的研究。 巴金研究新的推动来自巴金先生诞辰100周年。2004年6月22—26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在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的支持下,举办了纪念巴金百岁的《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共有来自世界7国的50位学者与会。 研讨会前出版了一本对巴金伟大人格和独特才华表示亲切敬意的论文集。 该研讨会由圣彼得堡大学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题为《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的学术报告开幕。报告中,谢列布利雅科夫提到了巴金创作的道德基础,也考虑了作家世界观的哲学和文学来源。他满怀信心地表示:“21世纪巴金的作品仍然会打开精神顿悟、崇高理想、纯洁意图之世界,它们符合当代读者的道德要求,富有深刻的美感乐趣”。(注:谢列布利雅科夫《在追求善良和正义的道路上》,《远东文学研究·研讨会论文集》第15页,圣彼得堡:和平玫瑰出版社,2004年。)谢列布利雅科夫也认识巴金先生。他跟彼得罗夫一样,1957年11月在列宁格勒第一次与巴金会面。然后1959年8—9 月几次于上海见面。1984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了巴金的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捷罗霍夫丘夫教授题为《当代中国文学中巴金的传统》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应。学者将巴金及其同代作家曾面临的挑战与当代文学面临的问题作比较,如对待外国文学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巴金先生的经验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周期无疑有极大的价值。其实上述论文并不是这位著名学者研究巴金的第一次探索。早在1983年捷罗霍夫丘夫在苏联主导的汉学刊物《远东研究》上业已发表了题为《巴金——爱国主义作家》的论文。(注:捷罗霍夫丘夫《巴金——爱国主义作家》,《远东研究》1983年第4期。)该文章就俄国文学对巴金创作和世界观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也对美国学者奥尔伽·浪在《巴金及其创作》中对巴老人生哲学的结论表示不同意见。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扎哈洛娃教授的论文叫做《巴金散文》。她研究了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并评估了巴金对推动散文发展的贡献。除此以外,扎哈洛娃还以题材给巴金所写的散文作了分类。 2004年10月,圣彼得堡俄中友协于圣彼得堡友谊宫举行了纪念巴金诞辰100周年的晚会。该活动吸引了不少学汉语的大中学生以及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士。晚会上圣彼得堡大学司格林教授和谢列布利雅科夫教授发表了讲话。后者充满感情地向观众介绍了他几次与巴金的会见和这位伟大作家的命运。 据我看,俄罗斯汉学目前面临着难得的研究巴金的机遇。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巴金研究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二,时间确认了巴金遗产的不朽的文学价值;第三,中国出版了巴金全集,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材料不全的问题;第四,经中国学者的努力,20年来发现并发表了许多有关巴金生活和创作的材料,如巴金的书信等;第五,文坛和文学研究的非政治化提供了做出更客观、更灵活评价的机会。 在俄罗斯汉学教育中,比如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对巴金作品的认识是汉学家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长达1年的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 巴金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巴金的创作被评为体现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特点的革新路线。巴金代表作《家》为学生必读之书。本科中国文学毕业考试中只有10个涉及现代文学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巴金的创作。再加上,文学翻译课程就是从翻译巴金作品即中篇《雾》和长篇《家》开始。巴金清清楚楚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的外貌和大自然的描写成为培养高级翻译家的上乘教材。除此以外,自1954年起一直到现在,巴金创作研究是我校大学生年级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常见题目。比如最近3年来, 圣大学生在巴金创作的不同问题上写了3篇学士论文和7篇年级论文。这一切让人相信俄罗斯巴金研究和巴金文学翻译肯定会有生力军。 得知巴老走了,心里就有了不同感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巴金一直爱俄罗斯,俄罗斯也一直爱、并且永远会爱巴金。

巴金:世纪文人的情与爱畅文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 第2期关于“后启蒙”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以“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主题的研究〈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坂井洋史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第1期论巴金小说的死亡悲剧艺术——以《激流三部曲》为例辛慧 《丝绸之路》2010年 第4期对巴金书信和日记的两点考证肖乃田 《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2010年 第1期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贾蕾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 第4期从当代散文的嬗变论“以文化自我为中心”的确立的艰难——以巴金、贾平凹和余秋雨为例范培松 《江汉论坛》2010年 第1期“巴金”笔名的由来《内蒙古林业》2009年 第12期从目的论看巴金翻译的《快乐王子》罗丽芸 《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 第12期巴金致萧乾书信日期考证唐丽君 秦必荣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年 第21期巴金的编辑思想罗晓华 《出版科学》2006年 第1期从忏悔到随想——谈卢梭对巴金的创作影响郑艳 李敬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6期巴金 永远的《随想录》李辉 《中国报道》2009年 第11期情做血脉理做魂——巴金的创作思维初探贾玉民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朱雯与赛珍珠姚君伟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规训与惩罚——从巴金的创作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魏巍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巴金小说中的疾病伦理叙事分析邓赛梅 《巴金研究》2008年 第1期穿越黑暗的飞翔——论巴金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散文创作刘铁群 宋扬 《东方丛刊》2008年 第4期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沈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巴金、冰心、老舍的精神形态分析巫晓燕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6期“人类”视野下的历史先声——论巴金小说中的异域历史叙事沈庆利 《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 第5期巴金文化心理结构解析陈连锦 陈江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巴金: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唐宋元 《社区》2008年 第23期巴金:中国屠格涅夫研究的先行王立业 《俄罗斯文艺》2008年 第3期“出走”背后的“回归”——巴金《家》的再审视王俊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文坛上不灭的星斗巴金廖小勤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 第8期试析巴金小说《家》中的“人性恶”李向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4期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於可训 李雪 《江汉论坛》2008年 第7期黄裳谈巴金黄裳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8年 第5期巴金《鸟的天堂》赏析罗先万 《科教文汇》2008年 第17期

爱因斯坦教授发表的论文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21年演讲中的爱因斯坦。

这时间完全长于现今的通用时间,欧洲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时间很长,尽管这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如今平均时间却为三年。

爱因斯坦于1902年开始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您会注意到这年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找不到让满意的教学岗位,所以他需要另一个收入来源来维持生计。

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提出了"光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分别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物体惯性与其所含能量有关吗》,随后导出了E = mc²的公式。

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在狭义相对论被提出10年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了广义相对论学说,并据此推出光在引力场中是沿曲线传播的,在1919年被天文学家证实,轰动科学界。

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斯坦福大学教授发表的论文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杰弗里·普费弗和他的学生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MBA这个学位被媒介和各商学院炒作得神乎其神,实际上是MBA就业并不如外界想的那么有优势。 怀疑MBA价值的,竟是商学院教授 而就在这个时候,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Pfeffer)发出了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言论。他认为MBA这个学位被媒介和各商学院炒作得神乎其神,实际上这个学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普费弗说,长期以来,他对MBA学位的价值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然而使他下决心调查一番的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多年以前,一些大公司和投资银行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它们给公司里没有MBA学位的职员进行了几周的商业基础知识训练,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考评公司里有MBA和没有MBA但经过训练的职员的工作情况。结果表明,有没有MBA跟工作好坏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经过训练而没有MBA的职员干得更出色一些。普费弗说,如果两年的学习结果和两三个礼拜的训练结果不相上下,那么MBA这个学位究竟有什么价值,就很清楚了。 最近,集几十年的经验和调查,普费弗教授和他的学生克里丝婷娜·方在最新一期《管理学习和教育》杂志上对MBA学位进行全面估价,他们的结论有如下要点: 1.在商学院所学的,跟实际工作关系不大。 2.如果不进入著名的商学院,有MBA学位也找不到好工作。 3.公司雇用时,一般只看毕业生毕业何处,并不看该生学了什么课程,也不看学生在校成绩。 4.各商学院的MBA课程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没什么大变化,跟工商业现实的实际距离很大。 5.总之,MBA学位并不能保证一个人能找到很好的职业,也不能保证一个人能得到高薪,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投资。 美国商界、各商学院反响强烈 普费弗教授和他的学生的论文在商业界,在各商学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最先向他们发难的是管理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为了驳斥普费弗的言论,这个委员会公布了一项报告,指出有MBA学位的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7.7万美元,远远高出这些毕业生进商学院前的5万美元的平均工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许多学生也对他们的这位老师大为不满。他们说,他们对进斯坦福商学院毫不后悔,也坚信他们的付出能加倍地得到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普费弗教授的同事们并没有谁跳出来反驳他。有人说,由于长期以来的神话,MBA有一点像“皇帝的新衣”,而普费弗正像那个儿童,他指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是光屁股!他只不过说出了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而这位“儿童”,1972年就在斯坦福拿到博士学位,在商学界多次获得学术大奖,出版过数十本管理学专著,并在伊利诺州立大学、哈佛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执教30余年! 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培养一个人 按理说,普费弗是商学院的教授,本应维护而不该诋毁他的学科,砸自己的饭碗。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给一位在商学院任教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求教。这位朋友显然也注意到普费弗的言论,但他说,其实普费弗并不是将商学院的教学说得一无是处。普费弗主要反对把商学院的学业跟金钱直接画等号的做法。一个有成就的生意人的成功诀窍,肯定不能说是跟这个人有无MBA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这个人在商学院认真学下一个MBA,那么这个生意人的整个素质就会好一点,在决策的时候就会考虑得周全一些,站得也相对高一些,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显得有些教养。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培养一个人。长期以来,有些人将MBA的教育功利化了,这样做久了,教育水平肯定要打折扣的。朋友的一席话让我不由想到最近一位华裔经济学家回国讲学的事情。据她讲,她到南方一所商学院讲学的时候,曾问讲台底下的学生最想了解西方什么。结果,学生一致要求她讲一讲西方的大资本家们如何淘到第一桶金。她不由感慨,现在的学生这么爱钱!所以普费弗教授不惜成为众矢之的,来给MBA这个学位降降温。

【新智元导读】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唐传祥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与之相关的极紫外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最现代的研究用光源是基于粒子加速器的。

这些都是大型设施,电子在其中被加速到几乎是光速,然后发射出具有特殊性质的光脉冲。

在基于存储环的同步辐射源中,电子束在环中旅行数十亿转,然后在偏转磁体中产生快速连续的非常明亮的光脉冲。

相比之下,自由电子激光器(FEL)中的电子束被线性加速,然后发出单次超亮的类似激光的闪光。

近年来,储能环源以及FEL源促进了许多领域的进步,从对生物和医学问题的深入了解到材料研究、技术开发和量子物理学。

现在,一个中德团队证明,在同步辐射源中可以产生一种脉冲模式,结合了两种系统的优点。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来自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研究中心(HZB)以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合作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 )的论文。

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微聚束」(Steady-state microbunching,SSMB)的首个原理验证实验。

该研究与极紫外(EUV)光刻机光源密切相关,有望为EUV光刻机提供新技术路线。

SSMB光源首个原理验证实验,中德团队登上Nature

同步辐射源提供短而强烈的微束电子,产生的辐射脉冲具有类似于激光的特性(与FEL一样),但也可以按顺序紧密跟随对方(与同步辐射光源一样)。

大约十年前,斯坦福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著名加速器理论家赵午和他的博士生Daniel Ratner以提出了「稳态微束」(SSMB)。

赵午教授

该机制还应该使存储环不仅能以高重复率产生光脉冲,而且能像激光一样产生相干辐射。

来自清华大学的青年物理学家邓秀杰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这些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2017年,赵午教授联系了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他们除了在HZB操作软X射线源BESSY II外,还在PTB操作计量光源(MLS)。

MLS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设计优化运行的光源,在所谓的 「低α模式 」下运行。

在这种模式下,电子束可以大大缩短。10多年来,那里的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开发这种特殊的运行模式。

HZB的加速器专家Markus Ries解释说:「现在,这项开发工作的成果使我们能够满足具有挑战性的物理要求,在MLS实证确认SSMB原理」。

「SSMB团队中的理论小组在准备阶段就定义了实现机器最佳性能的物理边界条件。这使我们能够用MLS生成新的机器状态,并与邓秀杰一起对它们进行充分的调整,直到能够检测到我们正在寻找的脉冲模式」,HZB的加速器物理学家Jörg Feikes说。

HZB和PTB专家使用了一种光学激光器,其光波与MLS中的电子束在空间和时间上精确同步耦合。

这就调制了电子束中电子的能量。

「这使得几毫米长的电子束在存储环中正好转了一圈后分裂成微束(只有1微米长),然后发射光脉冲,像激光一样相互放大」,Jörg Feikes解释道。

「对相干态的实验性探测绝非易事,但我们PTB的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光学检测装置,成功地进行了探测。」

SSMB概念提出后,赵午持续推动SSMB的研究与国际合作。

2017年,唐传祥与赵午发起该项实验,唐传祥研究组主导完成了实验的理论分析和物理设计,并开发测试实验的激光系统,与合作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了实验数据分析与文章撰写。

揭示SSMB作为未来光子源潜力的关键一步,是在真实机器上演示其机制。在新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了SSMB机制的实验演示。

SSMB原理验证实验示意图

实验表明,存储在准等时环中的电子束可以产生亚微米级的微束和相干辐射,由1,064纳米波长激光器诱导的能量调制后一个完整的旋转。

结果验证了电子的光相可以在亚激光波长的精度上逐次相关。

SSMB原理验证实验结果

在这种相位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应用相位锁定的激光器与电子轮流相互作用来实现SSMB。

该图示直观地展示了如何通过激光调制电子束来产生发射激光的微束,是实现基于SSMB的高重复性、高功率光子源的一个里程碑。

有望解决EUV卡脖子难题

没有顶尖的光刻机,是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光刻机的曝光分辨率与波长直接相关,半个多世纪以来,光刻机光源的波长不断缩小,芯片工业界公认的新一代主流光刻技术是采用波长为13.5纳米光源的EUV(极紫外光源)光刻。

大功率的EUV光源是EUV光刻机的核心基础。简而言之,光刻机需要的EUV光,要求是波长短,功率大。

EUV光刻机工作相当于用波长只有头发直径一万分之一的极紫外光,在晶圆上「雕刻」电路,最后将让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包含上百亿个晶体管,这种设备工艺展现了人类 科技 发展的顶级水平。

而昂贵的EUV光刻机也正是实现7nm的关键设备,目前,荷兰ASML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量产EUV光刻机的厂商,而由于禁令,我国中芯国际订购的一台EUV仍未到货。

如果中国大陆无法引入ASML的EUV光刻机,则意味着大陆将止步于7nm工艺。

目前ASML公司采用的是高能脉冲激光轰击液态锡靶,形成等离子体然后产生波长13.5纳米的EUV光源,功率约250瓦。而随着芯片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预计对EUV光源功率的要求将不断提升,达到千瓦量级。

SSMB光源的潜在应用之一是作为未来EUV光刻机的光源。它们产生的类似激光的辐射也超出了 "光 "的可见光谱,例如在EUV范围内,最后阶段,SSMB源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辐射特性。脉冲是强烈的、集中的和窄带的。可以说,它们结合了同步辐射光的优势和FEL脉冲的优势。

可以说,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实现大的平均功率,并具备向更短波长扩展的潜力,为大功率EUV光源的突破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EUV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SSMB的EUV光源有望解决自主研发光刻机中最核心的「卡脖子」难题。

关于作者

本文的通讯作者唐传祥教授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

1992年9月-1996年3月,考入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博连读。1996年3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为“用于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多腔热阴极微波电子枪的研究”。

1996年4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

1996年7月 1998年6月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DESY工作2年。在DESY工作期间,主要进行超导加速结构的优化及测量研究,并与J. Sekutowicz, M.Ferrario等合作提出了Superstructure的超导加速结构。

1998年6月回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从事加速器物理、高亮度注入器、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自由电子激光、新加速原理与新型加速结构、电子直线加速器关键物理及技术、加速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资料:

田福利教授发表的论文

巨荣良,男,1965年生,山东临朐人,聊城大学商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在读博士,聊城大学优秀人才。兼任山东省经济学会理事,聊城市内部审计师协会副会长、聊城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199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11月被破格评聘为教授。2000年7月至2002年2月,任临清市副市长。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讲课程: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主持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索》、省软科学项目《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出版专著《新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居民个人投资》、《居民投资学》等4部。在《财贸经济》、《投资研究》、《经济学家》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摘或全文复印。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宋士云,男,1966年生,山东阳谷人,经济学博士,聊城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高等学校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聊城大学第二层次优秀人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11月被破格评聘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货币金融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等。主讲课程:金融学、社会保障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山东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及对策研究》等多项。在《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经济管理》、《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出版著作4部。曾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李纯英,男,1948年12 月生,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主要教学经历、任课情况:1980年以来,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其中农业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除为本科生开设,还为研究生开设。长期以来,教学精益求精,授课富有学术性、启发性、趣味性,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主要科研情况:在《宏观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纵横》、《经济问题》、《价格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论文近80 篇;独立撰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一书,与人合作著书多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课题曾受到省委宣传部的表扬。论著和课题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例如评价剥削、农村城镇化的重点、我国农业为工业积累的时间界定、工业返哺农业的时间界定等问题上有重要的理论创新。王丙毅,男(1966- ),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聊城大学第三层次优秀人才。1988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1999年,任教于中共聊城市委党校,主要从事民法学和经济法学的教学及校刊编辑工作。2002年获山东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今,主要从事本科生《产业经济学》和研究生《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及《规制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中国经济问题。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教材1部;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山东省社科项目1项、学校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2项。 马中东,男,1968年8月生,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人,聊城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美国北乔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产业经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聊城市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外国经济学史等,研究生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产业集群;出版专著《分工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聊城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广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经济纵横》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引用多篇。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软科学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辅助教学示范课程“西方经济学说史”,获聊城大学教学科研奖励2项。 杨继武,男,1959年生,教授,双学士,聊城大学教学名师。1983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198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马列双学位班,获法学学士学位。先后讲授《形势与政策》、《大学生修养》、《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经济法》、《劳动法》等专业课;《劳动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研究生课程。目主讲:《劳动关系》、《公共关系》、《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效果良好,两年来教学评比皆为优秀。多次参加教学比赛,获得多个奖项,先后多次被评为校级“两课”优秀教师。先后主编《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品德》、《高等教育法学》等教材7部,先后在《理论学刊》、《青少年问题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所发表的论文曾获得聊城大学科研一等奖,多次为大学生及社会有关部门进行学术报告,均获好评。 张福明,男,1965年生,教授,在读博士,1988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5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聊城大学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企业理论与劳动就业问题研究。95年以来,为本科生开设过《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劳动经济学》等课程。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原颂周(1886-1975)男,广东番禹县人。1911年毕业于美国爱沃华农业大学,中国近代运用遗传学原理开展水稻育种的首创者之一,早年撰写出版的《中国作物论》的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作物栽培生长发育的理论基础书籍。1951年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讲授《作物栽培学》课程,从事红苕、玉米、豆类等研究 。陈兆畦(1895-1986),男,汉,广东省新会县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24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硕士。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上海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主任,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主任等职。1953年任西南农学院教授,兼任植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主任。担任过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名誉理事,重庆市生化学会名誉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生物化学,农业生化及同位素在农业上的应用都有较深造诣。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有《放射化学》、《植物生物化学》等专著。陈让卿(1901-1989)男,汉族,四川渠县人。1926年南京中央大学毕业,193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硕士,1950年参加筹建西南农学院,历任教授、教务长。对四川省甘蔗发展贡献卓著,著有《甘蔗育种及其技术研究》(英文)、《四川沱江流域蔗糖业调查报告》、《中国甘蔗栽培学》、《西南地区作物栽培学》等。管相桓(1907-1966)男,汉族,四川营山县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曾经留学于日本、美国,加利福尼亚博士。先后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教授。1950年调至西南农学院,讲授《进化论》、《达尔文主义》、《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四川农业建设和水稻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果。易明晖(1912-2005)男,四川富顺县人。1933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历任重庆大学、四川教育教院、四川大学教授。为国内知名气象学家。1953年9月调任西南农学院教授。1963 年任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气象学教材编审组长,主编有《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一书,发表论文多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王翊金(1912-1962)男,汉,江苏省东台县人。1935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大学后留校任教。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大学、贵州大学、四川教育学院、中央大学、相辉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1952年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棉作学》《作物栽培》、《生物统计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棉花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突出,编著有《棉花栽培学》等多部教材;撰写了“棉花纤维品质测定”等多篇论文。刘明钊(1915-2002)男,四川乐山人。194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后留校任教,1952年到西南农学院,任教授、院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作物学会理事长等职。曾编写《细胞遗传学》教材和《英汉生命科学词典》,主编《农业科学技术自学丛书》。主持“棉花多抗育种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成果突出,达国内外先进水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