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神舟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3 20:50:21

神舟论文发表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 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 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 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 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 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 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 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 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 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 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 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 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 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 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 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 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 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 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 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 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 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 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 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 泛的应用价值。 另外: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 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 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 《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 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 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 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 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 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 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 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 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 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 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 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 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 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 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 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 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 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 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 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 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

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有人的梦想是当医生,而有人的梦想是当宇航员。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 范文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1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航天,是我始终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官员万户一样勇于为梦想而奋斗;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勇于飞向天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一样勇于探索和发现……

每每听到有关航天的 故事 ,看到有关航天的新闻,总会牵出我童年的飞天梦。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就经常听爸爸妈妈提到杨利伟叔叔,夸他了不起,称赞他是航天英雄。英雄?幼稚的我那时还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义,但是看着大人们满脸羡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决心:我也要当英雄。渐渐地,我上了小学,翻开词典,我真正知道了英雄的含义;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当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义后,我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当英雄,而且要当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的英雄。”

光阴似箭。虽然童年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了解的 科普知识 多了起来,还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看到了古代人民对天宫的向往。后来,我还知道了古代官员万户的飞天故事,他那敢于为飞天梦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当然,航天飞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也听说过航天飞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梦。现在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神五神六接连上天,又发射了嫦娥卫星,还制定了登月计划。看着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掌握航天知识,锻炼航天本领,早日实现我的航天梦。

啊,航天,我的梦!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2

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载人飞船带着宇航员升空,我心里就非常痒痒,盼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宇宙飞船去太空溜个弯儿。特别是这次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着杨利伟叔叔飞向太空的壮举,让我更加急切了。

一天晚上,我睡觉时,恍恍惚惚梦见我被选拔成了航天员,要和其他三位宇航员乘坐“火星三号”太空飞船去火星研究。

“火星三号”飞船终于升空了。不一会儿,飞船便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径直向太空飞去,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真好玩儿!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叫,我打开太空冰箱,拿出了一个像牙膏一样的东西,拧开盖儿一吸,嗯,甜津津的,味道挺不错。

不一会儿,飞船就停在了火星表面上。我和同伴们穿上宇航服,带上各种工具、仪器和中国国旗走出舱门。五分钟后,大家终于“飘”上了火星表面。啊!这可是我第一次踏上火星。我非常激动,把国旗使劲往火星上一插,可自己却飘了起来,差点成了火星的卫星。

接下来,我们打开各种仪器,挖了许多种火星的土壤和岩石,把它们放进仪器里,通过电脑分析,获得了不少数据和资料。最令我兴奋的是在F32号岩石上发现了比细菌还小的火星植物,这一重大发现使我高兴的跳到了飞船顶上!几天后,我和同伴们带着数据、资料和无比的欢乐离开了这美丽的红色星球。我和同伴们收集的这些资料和数据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在我高兴的时候,天亮了,我从床上爬起来,回想着刚才那精彩的梦。

假如我是宇航员,我会永无止境的向外太空进军,探索太空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3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总是飞不高”唱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心中不免有一丝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想要翱翔于宇宙之中,去探索世界、地球之外的秘密,却总是飞不高,只能想象着我的一个航天梦。

别看我是一个女孩,但我也想与20_年的航天员王亚平一样,付上太空。在星期天的时候,我坐在电视机前陪妈妈看新闻,正巧看到了即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九号,心中万分激动,心也随着电视节目走了,伴着几声倒计时“十、九、八……一”一声惊天的巨响,神舟十号如巨龙一般冲上天空,仅仅几十秒,就已经冲出了大气层,飞在了太空中。

途中,几名航天员很少活动,因为他们身上穿着厚厚的制 服,行动很不方便,不过我仍很羡慕他们可以在宇宙中穿梭。真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飞上太空,观看出地球以外的其他的星球和宇宙的景色。

做一名航天员需要经过一些艰苦的训练和检查,不过,我相信,我一定能通过那些艰苦的训练,因为别人可以,我一定也可以,为了我的航天梦,加油,努力奋斗吧!2005年的时候,一颗想飞上天的种子就已经萌生了,那是我懂事后第一次观看飞船升空,场面至今我都忘不了。所以现在才有了这个梦。

虽然与欧洲那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项重大事件,每一小步的进步,才会造就一大步的成功。作为青少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争取为国争光。我们承载着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一定会奋发图强,越飞越高。我也会努力想我的航天梦靠近。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4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可是,梦想是什么呢?其实呀,梦想是实现的东西,只有经过辛勤的劳动和付出,并且能脚踏实地,就能拥有梦想,实现梦想。而我,已经有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我想当一名宇航员员。

虽然我没有天才般的智慧,但我有一颗实现梦想的心,有一双勤劳的手,我一直都相信,只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皇天不负有心人,20年后,我真的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一天,我在家里看着电脑里以为网友说:“我真想登上月球,看看月球长什么样啊!”看到这位网友的评论,我突发奇想:如果宇航员可以登上月球,那普通人也能登上月球啊!想到这里,我就动身走向“宇航员讨论区”。我发表出了自己的建议:“因为我们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所以我想我们可以在月球上建一个“度假村”,这样,不仅我们宇航员可以登上月球,普通的居民也可以登上月球。”我刚说完,下面的同事和领导都表示赞同。不到几天,我们就驾驶着“神州10号”来到月球建度假村,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终于建好了度假村。

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打开电脑,把我们在月球上建好度假村的事,都告诉了网友,许多的网友都来向我报名要去“月球度假村”呢!“叮铃铃”闹钟响了,虽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梦,但是长大以后,我要将它实现。

这就是我的太空梦,我会坚持、努力、不放弃!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5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总是飞不高”唱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心中不免有一丝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想要翱翔于宇宙之中,去探索世界、地球之外的秘密,却总是飞不高,只能想象着我的一个航天梦。

别看我是一个女孩,但我也想与20_年的航天员王亚平一样,付上太空。在星期天的时候,我坐在电视机前陪妈妈看新闻,正巧看到了即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神舟九号,心中万分激动,心也随着电视节目走了,伴着几声倒计时“十、九、八……一”一声惊天的巨响,神舟十号如巨龙一般冲上天空,仅仅几十秒,就已经冲出了大气层,飞在了太空中。

途中,几名航天员很少活动,因为他们身上穿着厚厚的制 服,行动很不方便,不过我仍很羡慕他们可以在宇宙中穿梭。真想长大以后和他们一样,飞上太空,观看出地球以外的其他的星球和宇宙的景色。

做一名航天员需要经过一些艰苦的训练和检查,不过,我相信,我一定能通过那些艰苦的训练,因为别人可以,我一定也可以,为了我的航天梦,加油,努力奋斗吧!2005年的时候,一颗想飞上天的种子就已经萌生了,那是我懂事后第一次观看飞船升空,场面至今我都忘不了。所以现在才有了这个梦。

虽然与欧洲那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项重大事件,每一小步的进步,才会造就一大步的成功。作为青少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争取为国争光。我们承载着祖国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一定会奋发图强,越飞越高。我也会努力想我的航天梦靠近。

神舟十四号与我的航天梦征文范文相关 文章 :

★ 观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400字(通用10篇)

★ 2022年空间站“天宫课堂”个人观后感15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学生观后感怎样写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心得体会通用10篇

★ 2019建国70周年征文

★ 关于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优秀作文10篇精选2021

★ 高一议论文奉献范文2021

★ 高一作文700字中国梦例文五篇

★ 建团100周年奋进新征程征文范文十篇

★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有感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自建国后,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扩展资料: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神舟发表论文

人物名片:王春河,2017年郑州航展航天馆的首席专家顾问。1964年以来,在航天部门先后从事科研管理、飞行器结构设计和思想政治等工作。曾任宣传部部长、企业文化部部长。2005年退休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会刊主编。曾发表论文、特写、诗歌多篇,主编或与他人合编、合著航天题材书刊多部如《工程哲学》、《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丛书》等。“误”入航天 结下五十余载的航天缘“爷爷,我要听钱学森的故事!”11岁的小孙子总是缠着王春河,要他讲钱学森的故事。谈起第一次见到钱学森的情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王春河依然记得很清楚。大约是1966年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受到冲击,在第二研究院的大会上,钱学森动员大家,恢复科研生产秩序,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当时钱学森坐在主席台上,穿着绿呢子军大衣。在国外呆了20年,却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自己非常惊讶,天才的智慧是无限的”,王春河笑着说。王春河今年已经72岁,但一谈到老一代航天人的故事,还是激情满满。说起跟航天的缘分,王春河说,应该是“误打误撞。”19岁还是高中生的王春河,一天突然从父亲那里得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到他所在的学校招人,说是做科研辅助工作。王春河当时喜欢文学,想去学文科,所以心里是不太愿意去的。而家里也说尊重他的意见。不过想到可以去参军,王春河和另一位同学还是被选进去了。他最初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二分院负责科研辅助工作,跟一线科研生产还没这么“亲密接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航天领域越来越广,眼界变得更宽了,关于火箭导弹的了解也更多,也觉得航天非常有趣。王春河说道。后来,他去学习了飞行器强度与结构设计专业,毕业后在研究室里工作了几年。由于喜欢写作和文艺活动,被调去做宣传工作,一直到担任航天总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领导。“执掌神箭人亦神,大声大气咤乾坤。陶来深处塔架高,睹君挥手唤风云。”这是在酒泉基地神舟五号发射队,王春河为当时的“神箭”总指挥黄春平写的一首题为《神箭神人》的七绝诗。看着他在塔台上热血指挥,灵感一下就来了,所以挥笔写下了这首诗。王春河说。离神舟五号发射时间越来越近,为了给航天员杨利伟加油鼓劲,当时在酒泉基地担任发射试验大队临时党委书记的王春河,发起给杨利伟写鼓励信的活动。信写好后,请发射大队的全体同志都签上自己的名字,当时签了500多人,甚至还有同志找到宿舍去“我还没签,我还没签呢”。这封信被杨利伟夹在操作手册的首页,也跟杨利伟一起“飞天”了,他不时就拿出来看一下。愿航天事业为老百姓结出好果子王春河有空也喜欢在家摆弄太空种子,拿个小花盆,种植一些蔬菜。去年他种出的辣椒,都让家里人尝了好几番了。“不是种子上天走一遭,就叫太空种子,这是一个误区。”王春河说,得是精选的作物种子,搭载飞船或返回式卫星,在太空的特殊环境下发生基因诱变,这可不是转基因!回到地面经过两三代培育、筛选之后,才能称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推广种植。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航天技术运用在农业上,意义重大,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增强抗病能力、增加营养。当时在北京郊区的一个育种基地,一边种普通黄瓜种子,一边种太空种子,传统黄瓜大概长到一尺多长,“太空种子培育出来的黄瓜比我的胳膊还长,跟我的胳膊一样粗,跟垒球棒差不多。”说到这里,王春河还用手比划了一下。航天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近。“天下路万千,路路有航天”,这是当时在央视刊登的航天汽车广告语。航天技术也开始应用到火热的汽车产业,例如当时哈尔滨的星光汽车厂,湖北的万山汽车厂,江北汽车厂,这些厂生产的大、中、小汽车火热到要走“后门”才能买到。用航天材料和技术生产的高质量洗衣机和电冰箱,也同样很热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春河说,“那时是凭票购买,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但是,由于投资少、规模小,这些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这些厂家不再生产整车、整机,而是为专业厂家生产零部件、零配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错。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一曲屈原的《天问》将宇宙自然的神奇奥妙和人类对其 探索 的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宇宙苍穹浩瀚无边,在这个奇妙的空间里,太阳渺小而又伟大。说它渺小,是因为在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它只是沧海一粟;说它伟大,正因为它的存在,才让人类的诞生、繁衍与发展成为可能。 彩云之南,有着悠久 历史 、深厚底蕴,曾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和国防科研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以首席科学家林隽为代表的太阳物理研究团队正“以小见大”,意图通过太阳爆发—耀斑、爆发日珥和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关技术和新仪器的研发以及日常观测等研究活动,一步步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福祉。“将太阳的温暖搬下苍穹惠及普通老百姓”,这是林隽的愿望,也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团队所有成员的愿望。 地球和人类都沐浴在太阳的光芒之中,然而在我们普通人的认知里,可能从未真正意识到太阳之于地球的重要性。 太阳是一颗离人类最近、对人类影响最大,也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恒星。地球上人类活动能量90%以上来自太阳,对地球生命来说,太阳是宇宙中最为重要的天体。正是这颗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星球主导了地球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包括人类 社会 )的演化和发展。殊不知,太阳的光辉既可为人类带来温暖、光明和勃勃生机的同时,太阳的任何剧烈活动(或称为太阳爆发)也可能从多方面给地球的周围环境(即空间天气)、人类活动(日常生活、空间探测、国防建设等)带来不同程度的灾难。 1989年3月,太阳上发生的一系列大爆发引起的灾害性空间天气造成北美地区变压器烧毁、变电站停运,数百万居民生活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上千颗人造卫星受到干扰和损害,寿命大大缩短。这些爆发共造成上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太阳活动的起源、发生发展规律及未来的活动预报的研究,直接关系着人类 社会 的生存和发展。 除此之外,人类研究太阳还有着众多的现实意义:日地环境是人类离开地球摇篮走向宇宙的必经之地,因此在开展深空探测,如火星计划之前就必须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太阳还是一个天然的、大尺度的、地面上无法复制的实验对象,为研究宇宙中太阳系以外其他与磁场有关的爆发现象提供近距离、高分辨率的样本……因此,开展对太阳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保障国计民生、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太阳物理科学研究的巨大价值和 探索 意义,吸引了林隽及其团队成员等一大群天文工作者关注的目光。 林隽于1981年进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开始涉足天文学领域;1985年进入太阳物理领域,之后一直从事太阳物理研究工作。2001年9月,他获得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任研究员。2005年,林隽竞聘科学院创新工程云南天文台“太阳爆发与CME研究”首席科学家并获通过,作为云南省首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他从此踏上回国组队 探索 太阳奥秘的征程。 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是云南天文台的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拥有大批从事太阳物理研究和太阳观测设备研制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云南天文台取得了丰硕的观测和研究成果,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际知名度和显示度,而林隽的到来,让团队的发展驶入了通向国际舞台的“快车道”。 埋首太阳物理研究30多年,林隽在太阳爆发灾变理论和模型以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磁重联电流片研究等基础研究方面积累了诸多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他建立了迄今唯一的太阳爆发解析模型——Lin-Forbes模型,该模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耀斑-CME标准模型之一,得到了国际太阳物理界的普遍认可。此后,他还先后发现了耀斑-CME磁重联电流片的新厚度与新结构,在太阳物理研究中开辟了一块新的处女地;针对磁场从太阳对流区进入大气层的复杂过程发展新算法,实现对磁场从对流区进入大气层引起爆发过程的完整描述;利用Lin-Forbes模型研究方法,与其他天体物理学家一道,构建了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是目前能够定量解释磁中子星罕见耀发现象的唯一理论模型,为天体物理其他领域探讨磁激变现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模式;先后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其中具有开创性成果的科研论文均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截至目前,已有接近3300篇次的引用。多年来,林隽先后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排名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资格,入选云南省首批“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云岭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在林隽的领导下,研究组其他成员还从事着太阳长周期变化及其对地球全球变化的影响的研究,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SCI研究论文近百篇,并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在对太阳爆发事件的观测研究方面,研究组在国际核心刊物发表SCI研究论文20多篇,有关工作还被Nature杂志做了专门报道。 在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林隽团队完成的“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电磁相互作用”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特等奖)。该项目致力于揭示太阳爆发的物理起源, 探索 其最核心的驱动模式—电磁相互作用—宇宙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林隽及其团队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太阳爆发的新理论模型、设计新的计算方法、开展相应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领域的研究对于国家 科技 长远发展、国家重大空间计划与国家安全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上苍穹 探索 太阳神奇奥秘,下神州撒播阳光惠及百姓。这一路走来,林隽和他的研究伙伴们收获了 探索 太阳奥妙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带着研究搬下高阁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梦想,他们开启了新一轮的征程。 2005年11月,在举国欢庆“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刻,一幅由新华社发布的林隽展示的“神舟六号”发射当天拍摄的太阳活动清晰图像流传在网络上,引来大众广泛关注。但其实,这只是林隽所在的团队积极将来自苍穹的馈赠传给大众的一个事例。 这些年来,林隽所带领的这支太阳物理团队先后承担了多项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提供对太阳的实时监测任务。包括承担了“神舟四号”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和运行期间对太阳色球活动的实时监测任务;承担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和返回期间对太阳活动的实时监测,为空间中心做太空/空间环境的安全预报提供重要实时信息;为“嫦娥”绕月工程提供空间环境安全评估所需的太阳活动资料等,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表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天文研究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作为科研的基础,大型设备仪器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太阳物理团组的首席研究员,林隽十分重视对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多年埋首耕耘,收获了累累硕果。 太阳全日面Ha色球望远镜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赫赫有名的明星设备,曾为“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探月飞行,党的十七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等立下汗马功劳。这台望远镜是我国参加全球五国(中、美、奥、法、意)、六台站(云台、北台、大熊湖、康策尔赫、默东、卡塔尼亚)太阳全日面24小时Hα联合监测任务在中国的主干观测设备之一,每日资料在BBSO网站上向全球公布,是我国太阳观测资料在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林隽的领导下,团队对这台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电控系统和终端接收系统进行彻底更新、改造和升级,使得该望远镜以崭新的面貌投入观测,大大提高了太阳成像质量,为太阳全日面Hα色球望远镜持续发挥显著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林隽还带领团队对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太阳光谱仪和太阳黑子望远镜进行了必要的修复、改造和升级,使这些原有的太阳观测设备在太阳24周活动峰年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和成都光电所的科研人员合作,在云台太阳精细结构望远镜上进行自适应光学新技术试验获得成功,使得太阳成像质量获得明显提高;还与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的同事们一道,配合成都光电所将自适应光学技术移植到一米红外太阳塔上,使得研制的37单元太阳自适应光学系统获得成功。该技术在我国夜天文上已经使用,但是在国内取得太阳光球层的自适应光学图像还是第一次。 为了保证望远镜观测的正常进行,林隽还带领团队进行了无时间延迟效应大靶面CCD成像快门的研制工作,并获得专家组验收。该新快门的优点是完全消除由普通机械快门引起的曝光不均匀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太阳图像质量。这种无时间延迟效应的新型快门研制成功,对于大靶面、高分辨、高精度CCD成像观测是至关重要的,其实用性、通用性十分明显。 除此之外,林隽作为澄江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成员,还一直积极参加基地的各项建设,从征地到工程建设,他参与跟当地政府领导的多次谈判和协商,对工地建设进展关心备至。除了对一米红外太阳塔的科学目标的讨论和确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太阳塔数据库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对太阳活动进行监测、并将资料及时发往有关使用单位,特别是对我国航天和深空探测的重要部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和应用研究中心牵头,将3个独立网站(中国科学院、原总装备部、测量通讯研究所)联合起来一起运行,共享空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的信息。林隽作为主要成员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黑子望远镜,全日面色球望远镜和太阳分米波射电频谱仪3台仪器参加信息获取分系统的业务化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川滇地区日益严峻的强震形势和云南省日益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研究太阳活动对各种地质灾害和天气的影响也彰显出其重要意义。目前,安置在澄江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太阳低频射电频谱仪是国内第一台用于检测太阳爆发激波的仪器,它从立项到建设都有林隽投入的心血和汗水。这台射电频谱仪对于定量研究太阳爆发激波的产生高度、强度和粒子加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云南省乃至全国灾害性空间天气预警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科学技术唯有搬下高阁,带入寻常百姓家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对林隽和他的事业同伴来说,他们一直都有一个执着的梦,希望有朝一日,神州大地普通的老百姓都能深切体会到宇宙银河,浩浩明日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亲近友善”。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当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踏入这一领域,当“天宫”和“神八”深情“拥吻”……如今,这个梦正在因为他们的努力梦照现实。对林隽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了。 “技术浪潮所到之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正如《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这本书所描述的现实和未来,21世纪, 科技 进步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与融合、交流与互鉴、合作与超越中加速实现,开放合作已是 科技 发展的必然要求。 林隽自投入天文领域科学研究以来,就一直以开放的态度来谋取共同进步。到海外科学殿堂学习工作的经历,为他践行开放合作的理念架起了连接沟通的桥梁。回国后,他也从未间断与国际领域科学家之间的来往合作,坚持“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在国际舞台奏响来自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强音。 本着“以才引才”的方针,林隽每年都从科学院争取到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专项经费,资助和支持来自各国的合作者访问云南天文台,共同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自2005年以来,他前后共邀请了15人次的外国专家和青年学者前来讲课和合作研究。他还从美国夏威夷大学为云南省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 刘煜博士毕业后长期在日本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进行太阳磁场演化和太阳爆发现象的观测研究及日冕磁场红外光谱观测。他就是受到林隽的感召落户云南。到云南天文台后,刘煜便承担了“中国太阳西部选址”的工作,为我国下一代太阳望远镜踏勘和寻找新的址点。作为选址队队长,他不畏艰苦,多次进入高海拔地区进行观测,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宝贵资料为西部太阳选址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工作得到了天文界内大量专家的肯定和褒扬。最终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为我国新一代太阳物理望远镜找到了新的址点。 虽然回到了国内,但林隽与之前的工作单位——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平台,林隽与这家单位达成联合培养的协议,不断推荐学生到哈佛学习。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名博士研究生(马素丽、沈呈彩)经双方联合培养毕业,另外1名博士研究生(谢小妍)正在培养当中。 科学有延续才有希望,深谙此意的林隽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回国后先后培养了十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中已经有很多成为团队研究的中流砥柱。 天文学以其固有的神秘性和 探索 性无论在国内外都拥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宇宙到底是什么?它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曾经,在这些问题的吸引之下林隽投入天文 探索 研究,如今,作为领域里的专家,他想给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带去专业上的指引,为他们架起与天文科学的连接桥梁。 为了扩大科普工作,履行一个天文研究学者的职责和义务,林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会接受电视台、报社等媒体的邀请,为广大的受众科普天文知识。在2008年和2009年两次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全食期间,他作为网易和新华社的嘉宾,亲临日全食现场和电视直播间,为全国观众讲解日全食的有关知识和观测 历史 。他还先后在《辽宁日报》的采访报道和长沙电视台《破解末日谣言》的电视采访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大众讲解了太阳爆发对地球的影响,通过科学事实来论证2012年世界末日的说法纯属谣言。 在担任云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期间,林隽还根据云南省民族众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长期坚持组织科普人员深入选址沿线的各州、市、县、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解答着老百姓心中关于宇宙太空的未解谜团。此时的林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体物理研究学者,而是大众身边愿意与他们分享 探索 宇宙苍穹快乐的老师、朋友,而这样的角色,林隽和他的团队成员是乐于担当的。宇宙太阳之奥妙深邃无穷,有了众人的参与相伴,快乐也会永相随。

自建国后,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先后掌握了“两弹一星”技术;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下,时任中顾委主任邓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863计划”就因上述时间而得名。半年后,《863计划纲要》形成,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和海洋高技术八个领域列为中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扩展资料:

中国政府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设立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规格最高的奖项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选出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并颁发荣誉证书和高额奖金。每位获奖者的奖金总额均为人民币500万元,其中50万元直接授予个人,另外450万元作为科学研究经费由获奖人全权管理具体用途。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的奖项,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奖不授予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授予在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同时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国家技术发明奖设一、二等两个奖励等级。国家技术发明奖表彰的是当年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神舟期刊投稿

神舟十五号与火箭分离后,将进行多次变轨,来到与空间站核心舱相同的距离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

393公里神舟十五号与火箭分离后,将进行多次变轨,来到与空间站核心舱相同的距离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过约4.5个小时的飞行,就能和空间站相见,接下来它们就要逐渐逼近,它们需要不断地确认位置关系,调整自己的姿态和速度。

十五号飞船到空间站多远?十五号飞船到空间站有10的10亿次方千米远。这个数据是太空空间站官方科研人员通过预算检测得到的。

1、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指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人造卫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2、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时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3、神舟四号飞船“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6天零18小时,环绕地球108圈。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广大参试人员在江主席贺电的鼓舞下。团结协作,精心测控,努力确保飞船安全飞行和回收成功。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统一调度分布在三大洋的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及各有关地面测控站,对飞船进行了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飞船在太空成功地实施了太阳能帆板展开、轨道机动、姿态确定等数百个动作,成功实施变轨,并进行了两次轨道维持。“神舟”四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4、神舟十一号飞船神舟十一号飞船,是中国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的载人飞船5、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3、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自年项目预研究到年建成。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拥有3项自主创新,在未来10至20年间将世界设备的地位,对提高我国天文学领域研究水平和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4、俞德超研发出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斑的一类生物新药——康柏西普注。该药是我国近10年来批准上市的个大分子,也是至今中国一个由WHO命名会命名的创新,被评为中国眼科学50年科技突破之一和“中国临床价值的创新药”。5、郑树森建立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的标准——杭州标准,成果发表于年权威期刊《GUT》;创新性提出小剂量HBIG联合核苷类似物预防新方案、创建肝移植技术及预警预后新体系;为中国及全球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建党100周年取得的成就。

神舟上发表的论文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的航天员将首次出舱来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个飞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加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宇航员的生命! 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也是我们国家自主研究的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细节信息】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驾驶“神七”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说,“神七”三名航天员13日先后进行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实验,结果表明航天员较大幅度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微小,飞船姿态保持良好。飞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员费俊龙获知结果后,第二天就在飞船上连续做了4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在游戏,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间飞行结果表明,从刚升空到准备返回,费俊龙和聂海胜任何时间都能正确发出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舱门开关等动作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介绍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七”将安排航天员“像驾驶飞机一样驾驶飞船”!电脑学家田江宇曾说过:“神七”里的成员在太空行走成功后相当于中国立刻前进了几年.戚发轫院士认为,人上天不是旅游,是完成对空间环境的研究、开发、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第一步去试一试,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多人多天,比方说要去组装一个空间站或者修理一个卫星,人就得出舱,出舱起码得两个人。以后要去空间站坐运输工具去,要对空间站进行对接,打开门以后把里面的人接出来。从国外来讲,他们花了很多次的试验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七”希望人能够出舱,老百姓的话叫空间行走。“当然出了舱还有离舱多远?也可以离得近一点儿,也可以离得远一点儿。”戚发轫院士说,下一步我国就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起码得有3个人。所以我们飞船要有这个能力:3个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时候可以带300公斤的东西,回来的时候可以带一百公斤的东西。假如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试两人多天,那我们下次就出舱了。戚发轫院士认为,将要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舟六号的基础上解决两个比较大的问题。现在航天员有一个密封舱,在这个舱里穿航天服。离开这个舱就没有了空气,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须能供给氧气。第二是没有温度控制时,航天服能保证他正常的温度,所以这个航天服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密封舱,这方面挺复杂的。更高级的航天服还可以装上发动机,一点火就走了,相当于一个小飞船一样,要出舱得具备这几个条件。戚发轫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一个气闸舱,人穿好航天服进去,把门关上,把外面的门打开出去,假如一打开门气就放光了,所以有一个气闸舱。“我只是说两个主要的,作为航天员有一个舱外的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来讲,必须得有一个气闸舱,要保证原来的舱里一定有一个大气压。”[编辑本段]【航天实验】中国科学院披露载人航天实验内容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应用系统的目标是大力推进和发 展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有重要价值的贡献,同时为今后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打下基矗。其中,“对地观测任务”是以与国际同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及开拓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的,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器、多模态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以及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器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和大气方面的应用研究和应用示范。“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项目,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项目),还有空间天文项目、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高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以及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子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等材料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和监测”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进行效应预测,保障航天员、载人航天器和空间设备安全。[编辑本段]【实施计划】未来几年内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实行“三步走”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王忠贵向记者揭示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在未来几年内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升空,它肩负的使命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之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升空,在太空中完成交会对接;而航天技术发展的第三步就是建立空间站。[编辑本段]【系列消息】“神七”费用低于“神六”“神六”的成功,很多人都关注地问,它到底花了多少钱?对此,王庆仁透露说,“‘神六’我们的总花费是9亿元人民币,其中,‘神六’宇航服造价就3000万。”王庆仁表示,中国绝对是用有限的投资来取得更好的效果的,“所以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成果。”对于“神七”费用的问题,王庆仁向记者透露:‘神七’的花费应该少于‘神六’。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体研制工作已经完成,所以‘神七’是在已有基础上的研制,花销会相应少很多。”就在一个月前,首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视剧《神舟》在全国热播,但是看完这部电视剧的专家们却是有点无奈,王庆仁说,“我们几个同事是在一起看的,看完之后我们都笑了,因为里面的错误真是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有苦笑。举个最简单的错误吧,就像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一直把‘航空’和‘航天’的概念混在一起说,前者指的是飞机,而后者才应该是我们说的‘航空航天飞船’,也就是现在大众所说的‘神六’之类,从这里我们看到其实他们对航空事业的不理解,而很多时候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常常做事情一窝蜂,什么火追什么,很多人看《神舟》电视剧也像追星一样,但很快就会冷下来,这也是一个舆论的引导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冷静地看待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编辑本段]【发射条件】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区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船箭发射所经过空域3公里至18公里高空最大风速小于每秒70米。“神五”、“神六”和 “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均在10月中下旬,而“神舟七号”的发射将提前到本月底升空。有关专家透露,9月和10月均有较适合发射窗口,但因“神七”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升空时的太阳夹角更适合太空人出舱活动,能令飞船在最短时间内见到太阳,保证太空人出舱作业时有阳光。黄春平表示,能否如期发射,主要是看当时的发射场天气等情况。小雨和气温一般都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则可能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火箭的承受能力后,将有可能改变其飞行方向。黄春平透露,航天员太空漫步就会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神五”、“神六”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七”释放伴飞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缺憾。据专家介绍,小卫星可近距离环绕,伴飞,因小卫星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活动的即时画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在国际上,不管是白天发射还是晚上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编辑本段]【“神七”航天员】神舟七号太空船2008年9月25号发射升空,进行中国航天首次太空漫步的是曾经2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神舟七号太空船3名正选太空人包括入选过神五及神六计划的翟志刚、以及2名也曾经入选过神六的队友刘伯明与景海鹏。当中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备选是刘伯明。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乡县人,1985年加入空军,有超过1000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神舟七号在九月25号晚上9点到10点钟升空。而26、27号两天的下午到傍晚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到时2名航天员会进入轨道舱。由于太空衣非常重,造价超过1亿元人民币,要另外一个人帮助才可以穿上。这一太空漫步将大约进行20分钟。航天员身上将会连接着2条生命线。太空衣是以俄式太空衣为基础研发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等设备,出舱以后航天员身边还会放一个伴飞小卫星,上面有摄像镜头,全程直播太空漫步。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将会是中国航天科技当中一个突破。而升空后大约68小时,会完成所有实验。28号下午飞船将返回地球。神舟七号即将发射升空,目前已经完成最后一次火箭和遥测系统检测。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外全面提升了警戒级别,连同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加强了安保,雷达以及各种侦测仪器已经投入运作,做地面、上空等多方面的部署。雷达不停地侦测,天空、地面全面加强布防,这个军用机场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是前往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射中心外围的另一层保护网,确保神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上两次神舟五号及神舟六号升空时,国家领导人都由北京亲临酒泉发射中心,观看发射过程,他们都是先抵达这个军用机场,再转车到发射中心。由发射中心到军用机场范围已经全部列为了军事禁区,航天路面全面封锁,这一带也禁止任何人停留,更加严禁拍摄。神五、神六及神七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但保安明显一次比一次加强。通往航天城的检查站由以往只有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每天检查站都有武警和解放军戒备,所有由航天路前往发射中心的车辆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放行,司机和乘客全都要登记证件。最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翟志刚有望太空漫步,第一备选是刘伯明。失重对航天员生活的影响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里,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感到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对航天员的生活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服装,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漂浮起来;对座舱中的物品加以固定,避免自由漂浮;食物块破碎或表面掉下的粒屑,会飞扬起来,钻进航天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引起生命危险,因此航天食品要做成块状,一口一块;饮水时要用管子通入口中,防止水珠进入气管;洗漱溅水,须用吸水器吸干,以防止水珠聚积在空中,造成危害;航天员睡觉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捆住;在失重条件下行走时,航天员须穿用带钩的鞋子,能挂住网格状的地板(天花板)。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人长期在地面重力场内生活,地球重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在失重环境中,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量减小,头部血量增多,航天员的收缩压一般比飞行前升高2000~2666帕(15~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升高1333~1600帕(10~12毫米汞柱),静脉压也上升,舒张压则下降。失重使流体静压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力增加,刺激这些部位的容积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排尿量增加和水分及血浆量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中,人体骨骼受力减少,时间一久,肌肉萎缩,骨骼也会变得松脆,特别是失重会引起骨骼内钙、磷盐的丧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变得软弱无力。失重还会引起红血球减少(8%~17%),白血球增加,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能力减退。在失重环境中,大多数航天员还会发生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引起航天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晕眩,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常在航天的头一周内发生,随后症状消失。[编辑本段]【总指挥部成员】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陈求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阴和俊,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王志刚。[编辑本段]【7大系统】

随着神七直冲云霄,一道最高\最亮\最美的火焰,把奥运会后尚未消散的中国热情,再度点燃。虽然这不是金牌,没有国歌伴奏,但还是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惊奇的目光。因为相比于从金牌零的突破到金牌总数第一中国体育走过的艰辛拼搏之路,中国航天的发展,更是一部无比壮丽的史诗。 一、艰难岁月里绘就的雄伟蓝图 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从导弹的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国导弹之父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尘埃落定,国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世,新中国领导人不仅做出航空与导弹(航天)事业齐头并进的决策,还高瞻远瞩地指明“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正确战略指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长展翅高翔。 20世纪五十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时刻。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美国卫星上天,双方争霸的舞台从核武器战转向宇宙空间的事实,刺激了决不甘心只做观众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1958年4月,中国开始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虽然新中国公开亮出了向宇宙进发的雄心,但当时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美、苏都没有把中国的豪言壮语当回事。朝鲜战争让美、苏都领教了中国人的英雄豪气,但谁也不相信在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在几乎空白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上,中国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国把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轰动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随着双方领导人好斗的政治言论,长期、连续地吸引着世界媒体,中国的航天雄心和计划、进展更无人关注。人们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计划,而在40多年前,中国遇到的是一种近乎忘却的轻视。 但中国卧薪尝胆般地沿着自己的道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乘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巨大“冲击波”,几天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发生质变的一个标志。之后,中国迈开惊天的步伐。 二、从长征到神舟:中国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 9月25日发射成功的神七,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 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点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追赶并挺进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以“863”计划为新契机,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经过11载刻苦攻关,中国终于突破了载人飞船12项关键技术,1999年11月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2003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从1970到2004,横亘在这跨世纪两个年头之间的35载历史,写满了中国航天界的传奇: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历经白手起家、配套发展、加速起飞和争雄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年内8次升空,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以“连珠炮”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在有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国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已无可争议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国航天是在基础薄弱、科技落后和特殊国情、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航天体制非常成功,而这种成功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本领域。对世界而言,它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智慧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对国内其他战略行业而言,航天人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精神,也有着旗帜一样的导引作用。比之于航空和造船及汽车制造业,中国航天是外国技术封锁最严密,获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这样的限制,促成了中国航天成功挺进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中国很多战略产业都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形势下,中国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为什么航天能,而别的行业不能? 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资源危机,中国今年以来连续遭受特大雪灾河特大地震的艰难形势下,神七的发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像奥运会的金牌第一一样使中国人充满自豪,它还有着定海神针一样稳定民心士气的作用。它告诉世界也激励自己的人民,不管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当年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在写到长征时由衷地赞道:阅读长征的故事,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它将激励一个有着十一亿人的民族,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方向前进。被长征号火箭推举着进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负载着中华民族这一不屈的人类精神。 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新高度新起点 神七上天,毫无疑问,将把中国航天带到一个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标系上,这个高度还是有限的。从运载能力、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发能力等指标来评价,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但和世界航天领域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没有骄傲的本钱。航天大国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总体形态上,美国、俄罗斯将迈出航天飞机时代,正在进行星际探测,而中国才起步,而且是从美、俄4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的登月开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也是人类太空征程的三个阶段。显然中国正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早期。从其他一些指标来说,美国、俄罗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统,欧洲也即将开始构建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美、欧、俄都有大型空间站,且美、欧早已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测。日本、印度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并在技术上各有千秋。其次,虽然中国三十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工业基础依旧薄弱,科学创新低,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车厢沉重拖累车头一样,导致中国的航天产品在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无法赶上发达国家。 最后还有中国航天体制和其他一些复杂的原因,影响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且身披国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国航天,其运作主要是采取国家投入、联合攻关、全盘调控,不问市场的军工发展模式。这曾经是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中国体制的一大优点。但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程度已相当高的今天,这一模式越来越显现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于不重视市场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术转化方面步伐十分缓慢,致使航天工业还没有像汽车工业、电器和房地产一样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中国还没有像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样,将航天作为拉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火车头,影响中国航天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美国等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战略产业,封堵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也影响中国航天对外合作和整体发展。纵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航天工业,其共有的特点是军民一体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重视开拓国外市场等,在将起作为尖端科技行业对待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开发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其作为支柱性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未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在继续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借鉴世界航天大国的作法,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在进行各项技术攻关和按计划实施太空探索计划的同时,还应该开展航天产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航天产业能力评估、所属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运行体系、鼓励航天产业集团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合作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了新起点,但新起点上的中国航天也将面对新挑战.

热门话题,很容易搜到的

关于神舟十二的论文发表

来源:新华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同心共圆飞天梦——记航天报国的“嫦娥”“神舟”“北斗”团队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同心共圆飞天梦——记航天报国的“嫦娥”“神舟”“北斗”团队

离地390公里的轨道上,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6000公里,这个轨道高度上,北斗卫星遥看地球,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分别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留下中国印迹,嫦娥五号更成功将1731克月壤带回地球,上演了“月宫取宝、月轨对接、太空投递”的壮举……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航天报国的“嫦娥”“神舟”“北斗”团队,他们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在我国航天史上书写了一页页绚丽篇章。

“嫦娥”团队:九天云外揽月回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颗流星,嫦娥五号划破天际,以百米冲刺的姿态回到地球,惊起一团烟云。

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优异成绩,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如期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在月球探测领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回首“嫦娥”团队所走过的艰难 探索 之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让中国人“到月宫一探究竟”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我们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说。

一次次闯关夺隘,一场场拼搏会战,开拓进取的“嫦娥”团队,秉承着“以国家任务为己任”的誓言,以自主创新为团队成长的驱动力,又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铺就了一条完美的落月之路,让“中国探月”的“金字招牌”闪耀在茫茫太空。

“一个人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动力的。”从力主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去,到嫦娥五号获取最年轻的月壤,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始终认为,“要想得更远一点。”

从嫦娥三号、玉兔号到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再到嫦娥五号,一个个中国探测器成功到访月球所勾勒描绘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逐梦足迹。

“神舟”团队:托举千年飞天梦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这是中国航天人最真实的内心写照。此刻,举目仰望,3名中国航天员正遨游太空,中国逐梦空间站迈出新步伐。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到屈原《天问》、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文学想象,自古以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之一。为了圆梦,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实践中 探索 着飞天之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载人飞天的巨大挑战,谈何容易!“神舟”团队就是这样顶住压力,把困难变得容易,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几代“神舟”团队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像拧螺丝一样把自己拧在工作岗位上、拧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庄严承诺。

“北斗”团队:中国北斗耀苍穹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京举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6年间,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

“关键核心技术一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北斗”团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让中国北斗星耀苍穹。

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到中国特色北斗卫星导航体制的设计,再到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无不彰显着北斗团队创新的志气和追求。

“这是中国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大国重器的又一次胜利。”令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倍感自豪的是,“北斗已成为中国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

“我们的卫星除了上天之外,更需要‘落地’,需要跟经济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益。一句话,航天最终要造福老百姓。”孙家栋说。

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2022上半年国内重大科技成果1.人工智能MOML算法保障冬奥气象预报相比夏奥,冬奥会受天气影响更大。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平文领衔下,该院研究团队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冬奥赛场定点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技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研究,开发出人工智能MOML算法赋能天气预报模型,使预报更精准。据了解,MOML算法在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天气要素上已取得突破,不仅可以很好地辅助预报员,大幅减少预报员的工作量,相比常规方法来说,它将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了10%以上。2.“墨子号”实现1200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2022年5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3.瞄准肿瘤治疗前沿,质子装置国产化加速2022年5月,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180度旋转束治疗室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启用,首批患者接受治疗。质子治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有治疗精准、副作用小、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点。4.迄今构建规模最大的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问世在我国科学家努力下,迄今构建规模最大的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问世。2022年3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一神经科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据介绍,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长程投射,如同交通网络中的干线一样,至关重要。这项最新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重构了小鼠大脑前额叶皮层6357个单神经元的全脑投射图谱,是此前国际上所有研究小鼠单神经元全脑投射数量的两倍以上。研究还揭示出前额叶皮层内部联接和外部投射的规律,提出前额叶皮层可能的工作模型。5.神舟十三号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解密太空育种2022年4月2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京完成开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搭载的作物种子顺利出舱。据了解,此次搭载神舟十三号返回的不仅有中药材种子,还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类植物种子。它们来自不同地区、单位,有些侧重于基础研究,有些则侧重于品种培育。太空育种,也称航天育种、航天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使植物种子发生基因变异,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创造农业育种材料、丰富基因资源,是一种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的高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太空育种最大优势在于空间诱变材料的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制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6.我国创造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2022年5月15日凌晨1时许,“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开启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浮空艇观测任务。此次执行观测任务的“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留浮空器,长55米,高19米,体积9060立方米。主要用于观测海拔9000米高空大气组分垂直变化和传输过程,搭载了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以及黑碳、粉尘、甲烷/二氧化碳和风温湿压观测仪。获得的青藏高原海拔9000米高空的大气组分变化科学数据,可以研究、追踪区域水循环,为揭示“亚洲水塔”水的来源提供关键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也可为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一生态一人类活动链式变化应对策略的提出提供重要科学依据。7.“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秘深海冷泉2022年5月11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返航,圆满完成2022年度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第一航段任务——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南海冷泉区的海试任务。在完成深海原位实验室海试任务的同时,通过“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冷泉区开展了冷泉流体渗漏的生态环境效应科考,获取了海马冷泉区及其东北方向的两处新生冷泉活动区一批重要的流体、沉积物和生物样本,并通过深海原位实验室对其中的一处渗漏口进行了流体组分、微生物群落等的72小时原位观测。冷泉系统是一种深海自然现象,由富含甲烷的流体渗漏至海底而形成。这次科考也对进一步揭开南海冷泉的神秘面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021年国内重大科技成果1.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获突破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2.“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5月8日,中科大团队制造的“祖冲之号”,打破了量子计算机最大量子比特数的世界纪录。它以一个62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10月,它又升级到了“祖冲之二号”,可以操纵66个比特。10月,中国科大、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等构建了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24倍,进一步提供了量子计算加速的实验证据。这两台计算机的问世,意味着我国量子计算机已进入2.0时代,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优越性再次增强(国外称之为“量子霸权”),目前全球只有中美两个国家实现了量子霸权。3.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6月11日,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其三大目标是环绕、着陆和巡视。4.“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2021年5月17日,《自然》发表的一项最新成果,改变了人们对银河系的传统认知: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2个能量超过1拍电子伏特(PeV,1000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这2个超高能光子分别来自天鹅座和蟹状星云,其中1个光子能量高达1.4PeV。“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7月9日,《科学》报道“拉索”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科学家们确认,这个标准烛光就是由宋朝记录的“天关客星”经千年演化形成的著名天体——蟹状星云。“拉索”测量了标准烛光在2400倍的能量范围内的亮度,尤其是在能量最高的超高能伽马波段测定了新标准。5.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9月17日三位宇航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回到地球。神舟十二号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将另外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送上太空,他们要驻留半年,这也是空间站航天员乘组一般的驻留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迈过试验阶段,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中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主力阵地。神舟十三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6.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2021年6月28日,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当今世界在建的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它的最大坝高289米,排名世界第三;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水电站。主席为此致贺信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7.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原创突破,有望对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8.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2021年11月初,媒体报道,《美国数学会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结果”。他们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了“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9.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12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公司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此获批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10.“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铀—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长了约8亿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