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南开大学300篇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2 10:20:46

南开大学300篇论文发表

颜德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微波和天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培养了很多著名的学生,其中包括:1. 朱小燕,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校长;2. 张江涛,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3. 程茂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4. 宋志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位,颜德岳院士的学生还有很多其他杰出的人才。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杨振宁-百度百科

一、成就:提出宇称不守恒、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量子色动力学。

二、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早在文革期间就回国讲学,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浩劫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浩劫阻碍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前沿知识。他在八十年代推动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设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杨振宁促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吸引大量优秀科学家回国服务,其中包括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这些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数不清的贡献,把中国在部分领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推荐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国外深造。主要提出了以下著名的理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又极重要的模型,直到1960s才被理论物理界广泛认识,看到了杨的尾灯。

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这个理论精品至今翻出来放到统计力学和场论中仍然可以优雅到令人高潮。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但是时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象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去证实达尔文,最近的引力波去印证爱因斯坦。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判断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19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德岳教授60年代初期在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是我国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的研究生。早期主要从事理论化学研究。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聚合反应非稳态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从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计算聚合物分子参数的方法。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基础研究类)一等奖(1998)、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9)以及作为“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的共同得奖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此外,他还和合作者一起推导出链分子均方回转半径的普适公式,建立了高分子构型-构象统计理论。颜教授的这些理论研究工作已被SCI刊物广为引用。他长期担任国际学术刊物《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的编委(1993-2002,该杂志在德国出版,SCI影响因子为1.573)。近年来颜教授又带领学生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例如和博士生一起报道了由商品化单体大量制备超支化聚 合物的方法和控制聚合物支化度的技术,解决了非氟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的抗过氧化氢氧化问题,为原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找到了无毒价廉的配体,发现聚丙烯熔体在降温过程中31-螺旋的构象达到临界长度时就会发生相变等等。这些发明和发现在高分子科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据不完全统计,颜德岳教授已在高分子科学的许多著名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尤其是近两年来,他在《Science》等影响因子高于6的刊物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其中,颜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丰、侯健在2004年1月2日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of Macroscopic Tubes》的学术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宏观分子自组装现象,由一类新型的、不规则的超支化共聚物自组装得到了厘米长度、毫米直径的多壁螺旋管,将自发超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宏观尺度,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这与颜德岳教授长年的学术积累、敏锐的学术眼光、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科学态度是密不可分的。颜德岳教授除了早年约40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高分子通讯》等国内刊物外,其余26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引800多次(含国外出版的教科书、手册、大全和丛书他引24次),单篇他引最高达70多次。可见,颜德岳教授的研究工作已得到了国际高分子科学领域同行的广泛认可。在教学方面,他曾讲授《统计热力学》、《聚合反应原理》等课程,指导研究生50多名,被评为2004年“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南开大学发表300篇论文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杨振宁-百度百科

一、成就:提出宇称不守恒、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量子色动力学。

二、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早在文革期间就回国讲学,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浩劫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浩劫阻碍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前沿知识。他在八十年代推动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设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杨振宁促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吸引大量优秀科学家回国服务,其中包括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这些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数不清的贡献,把中国在部分领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推荐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国外深造。主要提出了以下著名的理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又极重要的模型,直到1960s才被理论物理界广泛认识,看到了杨的尾灯。

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这个理论精品至今翻出来放到统计力学和场论中仍然可以优雅到令人高潮。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但是时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象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去证实达尔文,最近的引力波去印证爱因斯坦。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判断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19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篇南开版的核心刊物,不是所有CSSCI都认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网站上有具体的目录。各个导师会有自己的要求,有些导师会要求必须发前十的期刊,看你的导师了。

130篇。2022年南开大学是高校中第一个将化学两刊(化学学院主刊)数量突破100的高校,全年发文数量达130篇。南开大学,位于天津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为国际公立大学论坛成员,是“学府北辰”之一。

南开博士300篇论文发表

卜显和课题组怎么样呀20多年来,卜显和课题组带领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光、电、磁等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性质的新体系。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您好,您是想问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毕业要求是什么吗?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毕业要求是最低发表两篇论文。进入南开大学,点击搜索框输入商学院博士毕业要求,搜索结果显示《南开大学商学院关于博士毕业要求科研成果规定的通知》中得知,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下述期刊范围内至少发表2篇论文,且论文主要内容应与本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相关;鼓励学生在国内的《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中国社会科学》以及国外A类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论文署名须为“南开学商学院”,或“南开大学公司治理中心”,或“南开大学中国企业管理与制度创新研究基地”等。所以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毕业要求是最低发表两篇论文。

卜显和课题组怎么样呀?卜显和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卜显和课题组从事的是配合物化学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难度大。国内高校电气工程学科的博士毕业条件是一致的,南开大学博士电子毕业难度是比较难的,需要发表3篇SCI论文,规定必须是SCI主刊发表,副刊不作数。南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隶属于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南开大学物理系电真空专业和半导体专业,1984年成立电子科学系。

南邮教授发表论文300篇

颜德岳,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德岳教授60年代初期在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是我国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的研究生。早期主要从事理论化学研究。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聚合反应非稳态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从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计算聚合物分子参数的方法。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基础研究类)一等奖(1998)、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9)以及作为“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的共同得奖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此外,他还和合作者一起推导出链分子均方回转半径的普适公式,建立了高分子构型-构象统计理论。颜教授的这些理论研究工作已被SCI刊物广为引用。他长期担任国际学术刊物《Macromolecular Theory and Simulation》的编委(1993-2002,该杂志在德国出版,SCI影响因子为1.573)。近年来颜教授又带领学生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例如和博士生一起报道了由商品化单体大量制备超支化聚 合物的方法和控制聚合物支化度的技术,解决了非氟聚合物质子交换膜的抗过氧化氢氧化问题,为原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找到了无毒价廉的配体,发现聚丙烯熔体在降温过程中31-螺旋的构象达到临界长度时就会发生相变等等。这些发明和发现在高分子科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据不完全统计,颜德岳教授已在高分子科学的许多著名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尤其是近两年来,他在《Science》等影响因子高于6的刊物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其中,颜德岳教授及其博士生周永丰、侯健在2004年1月2日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of Macroscopic Tubes》的学术论文,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宏观分子自组装现象,由一类新型的、不规则的超支化共聚物自组装得到了厘米长度、毫米直径的多壁螺旋管,将自发超分子自组装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宏观尺度,使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这与颜德岳教授长年的学术积累、敏锐的学术眼光、与时俱进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的科学态度是密不可分的。颜德岳教授除了早年约40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高分子通讯》等国内刊物外,其余26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他引800多次(含国外出版的教科书、手册、大全和丛书他引24次),单篇他引最高达70多次。可见,颜德岳教授的研究工作已得到了国际高分子科学领域同行的广泛认可。在教学方面,他曾讲授《统计热力学》、《聚合反应原理》等课程,指导研究生50多名,被评为2004年“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很多大学都有着特别多的人才,这些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为我们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学术方面需要这种常青树,一代代的孕育显得尤其重要,南京邮电大学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重点大学,它的桂冠教授三年之内写了三百多篇的论文,网友们都表示十分的惊讶,这种成就真的是太惊人了,让人觉得非常的不可置信,我觉得他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很好的学习规划,和个人很好的自制力,这些都是完成论文的必要条件,下面我将一一解释。

一、良好的自律性。

很多伟大的学者都离不开两个字——自律,自律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的成功,这是一种人尽皆知的事情,这个桂冠教授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高效率的产出,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非常的自律,这一点做得非常的好。

二、良好的规划。

伟大的成功是离不开正确的学习计划的,人做事是需要一定的条理的,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条件,南京邮电大学的教授本身学历就是比较高的,肯定是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每天有条不紊的完成,是非常棒的一件事,值得广大同学去向老师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计划,有规律,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不可以盲目的去努力,要搞好效率这个重要的问题。

总而言之,伟大的成果离不开一个人日常的辛勤付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砥砺前行,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这才是最应该做得事情,不可以荒度年华,要向这位桂冠教授一样,让自己有价值。

教育部长周济被免职的两个原因 [原创 2009-10-31 19:18:29] 今天晚上CCTV报道,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今天下午在北京闭幕,会议决定免去周济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教育部长周济被免职,这是一个中国人民期待的好消息,只是来的晚些。他被免职有两个原因:一是全国每年数百万的孩子不能上大学,拿不到进入社会的门票,因此难以改变个人命运。二是每年数百万上了大学的孩子只会考试而没有能力,难以实现就业,不但难以改变个人命运,更难以改变社会命运。毛主席早就多次批评教育部,中国教育出现历史性倒退,教育部长周济免职理所当然。

他平时特别的喜欢写作,并且他也非常喜欢文字类的事情,并且也有爱阅读的好习惯,平时也有积累的习惯,会把一些好的句子积累下来,慢慢的就写了很多的论文。

南开大学三百篇论文发表

卜显和课题组怎么样呀?卜显和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卜显和课题组从事的是配合物化学研究。应用前景广阔。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我校化学学院教授、“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卜显和来说是丰收的一年。2014年5月,卜显和作为带头人的“无机固体材料的构筑及物质存储与能量转化”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专家论证,正式启动。9月,他作为带头人申报的“无机固体材料与能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历经多轮评审和众多强手的竞争,成功获批立项并通过国家基金委的现场考察。2014年底,他和团队十几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配位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与南开大学提供的平台、各级领导支持、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校内外同事的无私帮助、各类基金的资助等等密不可分。”说到获得成绩的根源,卜显和总是“忽略”自己的作用。可是一谈到团队长期以来从事的研究工作,卜显和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十年执着探索路 冷门领域出热点配位聚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其概念由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罗布森明确提出。从首个晶体学实例被报道至今仅20余年,今天配位聚合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化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比如能量物质存储(甲烷、氢气等)、手性拆分与催化、物质分离、非线性光学、磁性材料和电极材料等。配位聚合物的这些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结构特性及可设计、可剪裁的特点等。“十几年前,我们进入这一领域时,这方面研究还不是热点,关注的人还不是很多,但存在许多急需探索的问题,比如合成方法学的问题、结构分析问题、结构性能关系及调控问题以及后来的功能化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感兴趣。”卜显和说。十几年来,卜显和及其团队围绕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项目组从配体设计入手,以多孔、磁性等为结构性能导向,构筑了多个系列具有独特多孔、磁性等性质的新型配位聚合物,研究了溶剂、温度、酸碱度等因素对它们结构性能的影响;率先系统开展了柔性配体配位聚合物研究,提出配位聚合物构筑中的非配位基团效应,发展了电荷竞争体系磁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在若干配位聚合物体系中阐明了结构-性能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调控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配位聚合物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肯定。化学有路勤为径 卓越人生自南开作为配位聚合物领域有名的专家,卜显和时常回忆起当年的南开求学经历,那里是他“化学人生”的开端。1964年,卜显和生于辽宁朝阳,小学时正值“文革”后期。虽然当时条件艰苦,社会上读书的风气不浓,学校也经常是半工半读,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志趣。中学时,卜显和各科成绩均优异,历史一门甚至要更好一些。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熏陶,卜显和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这几乎是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国民理想”。1982年,卜显和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学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取同系的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后转为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化学家陈荣悌院士。80年代末,他被南开大学公派赴日留学,师从著名化学家、日本广岛大学木村荣一教授。完成学业后,卜显和听从导师陈荣悌院士召唤,回到南开大学工作。回国之初,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立足现实,白手起家。在南开大学和陈荣悌院士的支持下,卜显和很快获得了1万元的校内科研启动基金。随后,在他的努力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天津市青年基金等多方资助纷至沓来。在这些经费的支持下,实验室的条件不断改善并渐渐步入正轨。翻开卜显和的简历,他回国工作以来的进步一目了然。31岁晋升教授、32岁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天津市首批“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教育部“教育部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天津市授衔无机化学专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2012年获侨界贡献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4年获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目前,他的课题组已经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论文200余篇,论文被引用11000余次(H指数57),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参编专著与教材6部,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或特邀报告50余次。科学研究没有坦途,没有捷径。十几年来,卜显和带领他的团队不断摸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主持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课题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几项。他的研究成果分别于2002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及其他多项奖励。言传身教育桃李 矢志化学“强国梦”卜显和时刻不忘教师之本。每年开学都要请人给学生讲科研素养、学术道德方面的知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我就怕学生急功近利,作科研必须实事求是。如果做不到,就不要作科研。”卜显和说,每次讲这些内容,新生要听,老生也要反复强化。这是他从导师陈荣悌院士那里传下来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卜显和十分注重启发式教育,即使再忙再累,他也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同时,他还积极同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为学生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至今,他已经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硕士毕业生近90人,其中有十几人成为教授,有多人担任院长或副院长职务,并在国内各高校与重要研究机构担任学术带头人或骨干。“对我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我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为国家作贡献,我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高兴。”目前,他的课题组还有2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把他们都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我的责任和愿望。”卜显和说。生活中的卜显和并不枯燥。他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历史、军事、武侠、科幻等方面的书籍。他位于化学楼的办公室书柜中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套“毛选”。“优秀的作品真的能够激励人。”直到现在,卜显和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书的习惯。他时常鼓励学生多读点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咱们搞科研的总得写申请啊,你没有好的文笔,写的申请错字连篇、语句不通,怎么能申请得下来项目?”卜显和幽默地说,如果当初高考没有报化学,现在说不定在搞文学或者历史研究呢!“近年来中国化学研究进步很快,数量上已经和美国差不多甚至超过美国,但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科技话语权仍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希望我们通过努力,做出更多对国家基础科学发展有利、对国民经济有益,能为应用研究提供思路的原创性成果。”卜显和说,“实现化学强国的‘中国梦’是每一个化学工作者的终极梦想!”1月9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结束后,卜显和请别人用手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画面中,他手捧证书、表情严肃,一如他始终坚持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回到学校,他甚至来不及向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就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一、学术成果

1、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2、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3、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主旋律之一。从经典物理以及晶体结构,到量子力学与粒子物理,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杨振宁对粒子物理的诸多贡献表现出他对对称性分析的擅长。

他往往能准确利用对称性,用优雅的方法很快得到结果,并且突出本质和巧妙之处。1999年,在石溪(Stony Brook)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杨振宁被称为“对称之王。

4、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二、论文著作

1、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2、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

《杨振宁文集》(中文) 、《曙光集》(中文)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1、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

2、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3、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4、作家江才健: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中国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

杨振宁的获奖,如他自己所说,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他后来的思言行止,也对中国人的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一、成就:提出宇称不守恒、创建了并主持了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提出量子色动力学。

二、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杨振宁早在文革期间就回国讲学,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浩劫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杨振宁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浩劫阻碍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前沿知识。他在八十年代推动南开大学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的设立。

到了九十年代末,杨振宁促成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建立,吸引大量优秀科学家回国服务,其中包括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这些年,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数不清的贡献,把中国在部分领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时还推荐了上千名优秀学生赴国外深造。主要提出了以下著名的理论: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漂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又极重要的模型,直到1960s才被理论物理界广泛认识,看到了杨的尾灯。

1952年,杨振宁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这个理论精品至今翻出来放到统计力学和场论中仍然可以优雅到令人高潮。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但是时间时间会给你答案,就象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去证实达尔文,最近的引力波去印证爱因斯坦。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的判断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19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

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近年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