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国外发表新冠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0:23:24

国外发表新冠论文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彼得·福斯特。新冠最早的论文是来自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共同撰写,第一作者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福斯特(Peter Forster)博士。福斯特介绍,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原始病毒类型”。

新冠发表国外论文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新冠论文外国发表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新冠论文发表在外国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重要论文:研究人员们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这项研究来自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Charité)与马普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团队。研究中,科学家们从18名确诊新冠患者的血液内分离出了免疫细胞,并用合成的新冠病毒棘蛋白片段,对这些细胞进行接触。其中,15名患者(83%)的辅助T细胞被活化,表明免疫系统对此具有反应。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Claudia Giesecke-Thiel教授说道:「这和我们预期的完全一致。这些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对抗这种新型病毒。」至于剩下3名没有出现免疫反应的患者,她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病情较急较严重,因此T细胞无法在人体外活化。

然而在这项研究里,科学家们也招募了68名从未暴露于新冠病毒的健康志愿者,并分离出了他们的免疫细胞。颇为出乎意料,有24位健康志愿者(35%)的辅助T细胞也能识别来自新冠病毒的抗原。

为了确认他们的结果,研究人员们对这些健康志愿者又做了检查,发现他们体内的确没有新冠病毒特定抗原的IgG抗体,表明他们先前确实没有接触过新冠病毒。那么,他们体内的免疫反应又是怎么来的呢?

经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们指出,新冠与一些常见的冠状病毒棘蛋白序列有着很高的相似性。大多数成年人,大约每 2 – 3 年就会感染一次常见的冠状病毒。它会引起普通感冒的症状,不是很严重。

为此,研究人员们做了一个假设:这些健康志愿者过去也许曾感染了某种冠状病毒,并已痊愈。然而,他们的身体却留存下了一份记忆。在看到长相类似的新冠病毒抗原时,就会启动免疫反应。与这个假设相一致,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对新冠病毒抗原有反应的患者,同样也会对常见冠状病毒的抗原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对患者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在登革热中,就曾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不幸的是,目前我们不知道哪一种情形是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计划开展一项研究,调查常见的冠状病毒感染,是否会更好地保护患者,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或是减轻感染的症状。

自新冠爆发以来,关于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感染后症状更轻,而有的人可能会发展为致命的疾病?8月4日,《Science》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表明,人们从前得过的小感冒,可能在无形中为免疫系统提供了加持,从而更好地识别新冠病毒。

这不是第一篇讨论到过去感冒会影响新冠感染的论文,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同样曾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的论文指出:过去得过的普通感冒,可能会影响新冠疾病的严重程度。由于目前全球疫情依旧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见,这篇论文马上获得巨大的关注。

《Nature》的论文指出,过去的感染可能让新冠感染出现「交叉反应」。一般来讲,这可能会起到保护的作用;然而,这还有另一种让疾病变严重的可能,也就是在免疫系统加速产生抗体后,反而会造成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让病情恶化。因此,当时研究人员无法确定,得过的感冒到底对新冠病人是好是坏。

在这个新研究中,拉霍亚免疫研究所(LJI)的一支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此前是否遭受过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的攻击有关,因为识别普通感冒冠状病毒的记忆T细胞也能够识别SARS-CoV-2上的匹配位点,从而使免疫系统更快更好地对SARS-CoV-2作出反应。

该报告的共同作者、LJI教授Alessandro Sette说:「免疫反应可能会转化为不同程度的保护。具有较强的T细胞反应或更好的T细胞反应,可能会让COVID-19患者有机会进行更快更强的反应。」

之前,该团队在《Cell》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提出,未感染COVID-19的人群,有40%至60%的概率可能会在体内检出新冠病毒特异性免疫T细胞,并且这种现象在荷兰、德国、英国和新加坡均有报导。

包括HCoV-OC43、HCoV-HKU1、HCoV-NL63以及HCoV-229E在内的冠状病毒能够导致温和的上呼吸道疾病,造成与感冒类似的症状。研究人员猜测,这些冠状病毒是SARS-CoV-2「危险程度较低的表亲」,在健康人中发现的T细胞可能是由于他们之前感染过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同时免疫系统保留了对这些冠状病毒的记忆反应所致。

总之,这项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表明对抗一种常见的感冒冠状病毒确实可以教会T细胞识别新冠病毒的某些部分,并为普通感冒病毒能够诱导T细胞对新冠病毒的交叉反应记忆提供了证据。

Sette说:「我们知道以前已经存在反应性,这项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直接分子证据,表明记忆T细胞可以’看到’普通感冒冠状病毒和SARS-CoV-2之间非常相似的序列。未来将可以利用这种交叉反应性的潜力,并可以进一步提高疫苗的效力」

中国发表外文论文新冠

有。冠病毒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在对病毒开展的研究中,全世界科学家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在病毒溯源、流行趋势预测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科研人员的成果以科技文献作为载体,与全球的同行进行交流与共享。截至2020年5月23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共收录、索引全球科研人员发表的4500多篇相关文献,定量分析发现,新冠病毒研究的全球合作广泛而普遍,其中,中美两国科学家发表的新冠病毒学术文献最多,且二者数量相当,中美也都是彼此最主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两国科学家共同发表的论文达149篇。中美两国发表论文最多且数量相当对新冠病毒相关关键词进行索引后发现,在这些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中,中国(含港澳,不含台湾)与美国发表的论文量最多,且两者论文数量相差无几;第二梯队为意大利与英国,均发表了500篇左右的论文。从研究机构方面来看,共计有4600余家机构参与了新冠病毒相关研究,其中位于中国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115篇论文,论文数量位居所有机构榜首;从学术期刊方面来看,英国、美国和中国在顶级期刊发文量位列前三;另外,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发表了的新冠病毒相关论文最多,其次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中国团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

关于新冠肺炎的英语短文有什么?关于新冠肺炎考试高频词句,建议收藏背诵! 新冠肺炎考点高频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pneumonia caused by the novel coronavirus / novel coronavirus-caused pneumonia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疑似病例:suspected case重症患者:patient in critical condition病死率:fatality rate密切接触者:close contact接受医学观察:be under medical observation隔离:quarantine /ˈkwɒrəntiːn/潜伏期:incubation /ˌɪŋkjuˈbeɪʃn/ period人传人: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飞沫传播:droplet /ˈdrɒplət/ transmission发热、咳嗽、呼吸困难:fever, cough and difficulty in breathing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状: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symptom输入性病例:imported case (指来自疫情流行区的病例,也称一代病例)二代病例:secondary infection case (指被一代病例感染的本土病人)隐性感染:asymptomatic /ˌeɪsɪmptəˈmætɪk/ infection *隐性感染:指感染了病毒,但无明显症状的病例疫情防控:epidemic /ˌepɪˈdemɪk/ prevention and control口罩:(face) mask防护服:protective clothing /suits护目镜:goggles#雅思写作# #雅思考试##雅思口语##雅思听力##雅思阅读##雅思学校# #雅思攻略# #留学##大庆# #留学攻略# #英语学习# #雅思词汇##英语口语##英语词汇##影视英语词汇##大庆麒麟留学雅思中心##大庆雅思##四级词汇#一次性手套:disposable gloves医疗物资:medical supplies疫苗:vaccine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封城:the lockdown of a city / a city is on lockdown应急医院:makeshift hospital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first-level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NHC)传播方式 mode of transmission接触传播 contact transmission人传人person-to-person/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集中观察 concentrated observation密切接触者 close contact 确诊病例 confirmed cases 无症状的潜伏期silent/asymptomatic incubation period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可重复使用口罩reusable mask含酒精的消毒液 alcohol-based disinfectant含酒精洗手液alcohol-based hand rub/sanitizer医疗机构medical institution中国红十字会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一线医护人员frontline health workers逆行者 people who brave a dangerous situation医疗人员medical personnel/workers; health workforce; health workers 考点预测+解析 1、“冠状病毒”与“新型状病毒“英文怎么说? coronavirus /kəˈronəvaɪrəs / 冠状病毒 这个词,可分解为两部分:corona:冠状物 (我们所说的 “日冕” 与 “光圈”,也是这个词)virus:病毒【例句1】Now,the fatal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Coronavirus" is called as "Chinese Pneumonia">现在,由于“冠状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在网络上被称之为“中国肺炎”。【例句2】Before this outbreak, six coronaviruses had been identified in humans. Four caused relatively mild cold-like symptoms while the other two, Sars and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 can be fatal.此次疫情爆发之前,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有6种。四种引起相对轻度的类似感冒症状,而另外两种——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可能致命。 2、“新型冠状病毒“英文怎么说?“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是 novel coronavirus这里的 novel 不是“小说”而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新型的”比如 a novel feature(新特性) 3、其他常用词汇解析①fatal /ˈfeɪtl / :a. 致命的;毁灭性的;灾难性的 (对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的确是很丧的一个词儿!)②infectious disease/ ɪnˈfekʃəs dɪˈziːz / :传染病infectious /ɪnˈfekʃəs /:a.传染的 由 infect (v. 传染;感染)+ ious(形容词后缀)构成infect / ɪnˈfekt /:v. 传染;感染 由 in (进入,使。。。)+ fect (做) 构成 ——咱可以想一下儿:传染或感染,不正是有害物质或病毒,侵入体内,对健康的肌体做坏事儿——进行破坏吗?infection / ɪnˈfekʃn /:n. 传染 由 infect + -ion (名词后缀)构成③pneumonia / nuˈmoʊnɪə / n. 肺炎这个词,是由 pneumon- (肺)+ -ia (疾病名词后缀)构成 4、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①the air by coughing and sneezing经由空气传播,比如咳嗽、打喷嚏②close personal contact, such as touching or shaking hands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传播,比如触摸或者握手③touching an object or surface with the virus>通过触摸物品或感染病毒的用品表面传播,原因在于没洗手就触摸嘴、鼻和眼睛④rarely, fecal contamination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就是通过粪便传染5、如何预防“冠状病毒”① Clean hands with soap and water or alcohol-based hand rub.用肥皂或者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②Cover nose and mouth when coughing and sneezing with tissue or flexed elbow.咳嗽或打喷嚏时,用面巾纸或屈肘捂住口鼻。③Avoid close contact with anyone with cold or flu-like symptoms.避免跟有感冒或流感症状的人密切接触。④ Thoroughly cook meat and eggs.将肉类和鸡蛋彻底煮熟。⑤Avoid unprotected contact with live wild or farm animals.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动物或家畜。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