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中国超高音速武器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3 07:27:55

中国超高音速武器论文发表

据说应该是存在的这个型号的比17型号的在各方面的能力更强一些,作战能力也更强,正是因为这个是比较机密的事,所以说一般我们都没有听说过。

肯定存在的,其次,这个武器会降低战略打击的成本,有特别强的区域拒止能力。东风升级版更厉害东风-27的射程为5000至8000公里

系统特点2014年1月16日文章称,美国担心中国具有“一小时打遍全球”的高超音速导弹,担心可突破其反导系统。国防部15日就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响应媒体询问时表示,“我们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的科研试验是正常的,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专家称美先打破战略平衡香港《大公报》16日文章援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级研究员刘江平观点表示,高超音速飞行器除了速度优势外,还具有轨迹复杂的特点,令拦截更加困难。弹道导弹轨迹相对固定,虽然可以变轨,但在末段和中段还是有可能实施拦截;高超音速飞行器又被称为“驭波武器”,是多段轨道,现阶段中段侦听技术还没法拦截。若只有美国掌握这项技术将对别国构成安全威胁,打破战略平衡,因此中国有必要发展这类武器加以反制,与威胁抗衡。刘江平认为高超音速飞行器冲压发动机技术复杂,同时对气动外形的要求非常高,若中国首次试验就达到十倍音速,参考美国此前取得过的成果,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高超音速是指物体移动的速度超过5倍音速(马赫),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如果从乌鲁木齐飞到上海,只需30分钟甚至更短时间。美忌惮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文章指,美国对中国进行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表现出高度敏感,此前美国曾进行过两次同类试验均告失败,如果中国试验成功,无疑将走在世界前列。因此,美国担心中国具有“一小时打遍全球”的高超音速导弹,担心可突破其反导系统。一位内地军事专家直言:“美国一贯是于己有利就大肆宣扬,于己不利便抹黑对手。”2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武器美军都试验过,战略平衡早被打破,只是美国不情愿别国也加入“全球快速打击俱乐部”而已。据美国专家透露,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技术先进,开发研制一直面临许多难题,如推进技术、一体化设计、材料工艺等,美国的研究成果可圈可点,而许多国家研制多年却一直未有成果。动力系统可移植巡航导弹《大公报》文章称,如果高超音速导弹研制成功,可以将此动力系统移植到巡航导弹上,大大提高它的机动速度,使导弹的战斗力显著提高。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较现有的巡航导弹主要有以下优势:一、反应速度快,亚音速巡航导弹打击1000公里外的目标需要1个多小时,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不需要10分钟。二、突防能力强,现有巡航导弹主要依靠超低空飞行与隐身技术突破防御,由于速度相对较慢,暴露后很容易被拦截,对于在高空飞行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来说,现有的防空武器基本无计可施。三、破坏能力大,高超音速武器具有惊人的动能,对钢筋混凝土的侵袭深度可达十几米,特别适合打击深埋地下的指挥中心等坚固目标。

是啊他用来不及其旧版权主义风格

中国高超音速武器论文发表

高超音速飞机暂时没成功,高超音速武器倒是让美国害怕!

代号为DF-ZF的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已经进行了6次测试,外媒称,DF-ZF的第7次试射可能已于22日进行。有分析认为,密集的测试可能意味着这种武器已接近部署阶段,这将对中国的区域拒止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4月22日,外媒称,我国将于2016年4月22日10时54分至11时35分在太原航天发射中心进行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

据了解,DF-ZF就是美媒此前报道的我国正在试验的名为WU-14的高超音速武器。美国情报机构认为,高超音速滑翔载具是一种旨在击败导弹防御系统的核武器运载系统。

根据相关报道,DF-ZF上一次试射是在2015年11月进行的,在当次试射中,DF-ZF是搭载在一枚从我国的五寨基地发射的弹道导弹上升空的。滑翔载具随后与推进器分离,以极高速度——在5马赫到10马赫之间——沿大气层边缘飞行。

近年来,中美俄等军事大国纷纷开展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但我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的进步惊人,令美军方担忧。不久前,一批美国国会议员和专家日前声称,美军应该增加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制上的投入。美国战略专家认定,高超音速导弹能够深入敌人领土的目标,这些目标得到先进的防空系统的保护,能够在不用冒险让飞行员在可能会被击落的地区上空盘旋太久的情况下,高速穿过外层防御,打击易受攻击的目标。

过去两年,DF-ZF高超音速飞行器曾进行过6次测试:

2014年1月9日,美媒高调宣称,中国进行了首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

2014年8月7日,美媒称,中国试验了高超音速飞行器。中国随后表示,试验是正常例行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2014年12月2日,美媒称,中国在其境内试验了WU-14高超音速飞行器,意图构建全球打击系统。中国表示,科研试验属正常,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2015年6月12日,有媒体称,中国试验了新型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中国公开回应称,此次试验是正常的例行安排,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

2015年8月20日,美媒披露,中国进行了第5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五角大楼官员称,此次飞行器在山西五寨发射,试验取得成功。

2015年11月23日,中国发布通告称,将在太原航天发射中心进行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

美方称,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前6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这说明该武器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美专家认为,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稳步推进,对美国战略威慑能力构成了严重挑战。

肯定存在的,其次,这个武器会降低战略打击的成本,有特别强的区域拒止能力。

东风-27的射程为5000至8000公里,我们可以根据射程判断它至少是一枚远程弹道导弹,它将成为解放军防御千里之外敌人的重要武器,由于这种武器是高度机密的,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因为东风27射程远,威力大,对他们的威胁相对较大,它的射程大概为5000-8000公里,使用与东方-17相同的波导弹头,通过水的波动将其运往夏威夷,如果东方-26被称为关岛快车,那么东风-27就是真正的夏威夷快车和第二岛链的噩梦。

众所周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我们的速度足够快,那么敌人就看不到我们的招数,在武器上也必是如此,事实上,速度只是入门的先决条件之一,实际上,高超音速武器的核心指标是实现比第一枚在接近地球的空间高度服役的导弹更大的机动性,在这种高度上,主动先进导弹无法机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射程,导弹必须在接近地球的空间高度上尽可能快,射程尽可能远,机动性尽可能强,最后速度尽可能快。

虽然这是美国设计的武器,但中国的武器舰队将在东风-26上进行改进,但不知道在美国人口中是否是东风-27,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于美国。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唯一的此类武器,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军事现代化,全球军事技术和进步的影响也非常大,中国近年来研究过这些武器的影响也很积极,这表明其他国家误解了中国的一些武器,没有真正了解我们国内的军事实力。

飞得更快、更高、更远,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上个世纪初,国际航空界为了实现人类首次有动力持续可操纵飞行,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美国莱特兄弟终于在1903年12月17日,实现了这个追求。现在正在航行的"协和"号旅客机的最大飞行M数是2,美国的高空侦察机SR-71的最大飞行M数是3,整整一百年过去了。新世纪初,国际航空界为了实现人类首次使用吸气式发动机进行的高超音速(飞行M数大于5)有动力持续可操纵飞行,又在进行不屈不挠的努力。实际上,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X-15用火箭发动机实现了首次高超音速飞行(飞行M数大于5.3),而利用空气中氧气的吸气式发动机进行的高超音速飞行,历时半个世纪经多次起伏仍然没有实现。由于这项技术在新世纪的重要战略地位,许多国家至今仍在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努力。 高超音速飞行的应用 说起高超音速飞行,就会想起美国总统里根在1986年宣布的"东方快车"的高超音速客机计划,设想的这种客机从纽约飞到东京只要两小时。当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使全球的空运量大大增加,特别是21世纪跨太平洋的客运量肯定会大幅度增加。由于高超音速客机飞行时间短,对于这样长远距离的飞行就很有吸引力。因此,民用高超音速客机在21世纪将有广阔的前景。当然,研制和运行这样的高超音速客机,不仅要解决发动机和材料等关键技术,还要解决噪声和起飞着陆段在飞行中所占的时间过长等运行方面的许多问题。 当今高超音速飞行,最有前景的应用是穿越大气层的飞行。这种飞行器就叫"空天飞机"(AerospacePlane)。任务分析表明,空天飞机将对21世纪的世界航空航天的发展,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新能力。首先,空天飞机将引发航天运载器的革命。航天运载器代表了进入空间的能力,它不仅是开发空间资源的基础,而且是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航天运载器,明显存在下列不足:1.高的运输费用。目前的一次性运载火箭运送1公斤有效载荷到低地球轨道的费用高达3500~13300美元,美国航天飞机费用也高达1万美元左右。这么高的运运输费用已经成为人类进一步开发空间资源的"瓶颈"。如在卫星通信领域,著名的全球个人通信系统"铱"星系统的失败,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次使用的火箭,在使用前无法对火箭进行考验,在使用后也无法完全了解可能发生的故障实情,从而难以大幅度提高可靠性。重复使用的飞机经过千万次飞行的考验,其可靠性可高达0.999999。重复使用能降低成本的原因是每次飞行分担了贵重材料和设备的成本,每次飞行主要消耗的是便宜得多的燃料,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飞行器提高了可靠性实际上也降低了成本。 3.差的使用性能。包括对任务的适应性差,维护性能不好,地面准备时间和周转时间太长,发射和回收时需要的大量辅助设备等。从长远来看,必须进一步发展水平起降使用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空天飞机,才能满足未来按需发射的要求。 使用吸气式组合发动机的空天飞机,其优点不仅是由于利用了大气层中的氧和实现了飞机式的运行而能够大幅度降低费用;而且还因为它是水平起飞和利用升力的,在每个任务阶段都可以安全救生,所以增加了安全性;由于简单的地面操作和具有巡航能力,所以增加了运行的适应性。但空天飞机比由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RLV),需要更大的技术发展。因此。许多国家决定分两步走,先发展RLV,再发展空天飞机。 实现高超音速飞行将大大推动高技术武器平台的发展。巡航导弹具有超低空、机动飞行、精确制导和命中精度高的特点,可实施纵深精确空中打击。现代正在服役的巡航导弹的最低巡航高度一般低于50米,射程一般大于500公里,最大飞行M数一般小于0.9。它的发展和使用,不仅打破了划分战略和战术导弹的传统界限,而且也推动了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的变革。它是美国目前按"外科手术式"打击理论,打击敌方纵深地区高价值严密设防目标的主要武器之一。提高速度肯定是巡航导弹的一个发展方向。首先,武器系统提高了速度,也就增强了快速反应和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武器的动能而提高武器的毁伤能力,包括打击硬目标和地下目标的能力。其次,从突防的角度来看,提高武器系统的速度可以提高生存概率。防区外空袭的空中发射的高速导弹,可在远程防空导弹射程外发射。因此,挂载导弹的飞机可以放心地瞄准攻击,人员和装备的损失系数可以降到最低,甚至接近于零。在达到敌方防空导弹射程内时,对方已经没有时间做出反应。但是研制高速巡航导弹不仅要解决动力和防热问题,而且从攻防对抗的角度,还要解决隐形、制导、控制等一系列问题。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一条消息披露:美国国防部正在考虑研制用于未来战争的另一个杀手锏--太空轰炸机。2001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指示国防部研究"对实施快速全球打击有价值的亚轨道太空飞行器"。这实际上是一种军用的跨大气层飞行器(TAV),综合国外有关报道,它将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有很高的速度,从而具有很大的动能,使其效能倍增,可以采用很小的弹药,并能同时打击多个目标。同时,由于它速度很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攻击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目标。再有,它采用亚轨道飞行或在大气层内作高超音速飞行,可以在政治上躲开太空军事化的敏感问题。 2.它具有出其不意的优点。在战略上,可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几乎没有防备的纵深目标;在战役上,可以选择最佳的攻击时间;在战术上,可以使用多种亚轨道飞行路线,攻击敌方防空的薄弱环节。 3.它可以在执行完任务后,快速回收、快速装备、重新起飞。它与远程弹道式导弹相比,可以为了威慑对方使用后回收,避免了立即引发战争的危险。 4.它除了担负全球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全球侦察。它既是发射卫星与回收、维修卫星的平台,又是发射反卫星武器的平台。 艰难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60年代,国际上广泛开展了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Scramjet)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研究,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在美国设计航天飞机时却不得不仍然使用风险小得多的火箭发动机。1986年美国的空天飞机(NASP)计划上马,被人们称之为"高超音速技术的复苏"。1995年这个耗资超过30亿美元的计划,因种种原因下马时,国内外不少同行惊呼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路在何方?"。NASP计划终止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继续执行了一项较小的计划,即高超音速X飞行器(Hyper-X)计划,其目的是为将来军用和民用的高超音速飞行打技术基础。它将研制一个3.66米长的无人高超音速验证机。验证机采用升力体构形,发动机采用氢燃料、双模态(冲压/超燃冲压),工作范围是M=7~14,机身和发动机采用一体化设计。这个验证机将由B-52飞机投放,由"飞马座"火箭的第一级来助推。2001年6月2日,这个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X-43A),由于"飞马座"火箭出现故障而失败。与此同时,美国空军也开始了另一个计划,即高超音速技术(HyTech)计划。它以可攻击运动目标的机载远程高超音速导弹为任务目标,巡航M数为7~8,射程为1390公里。计划的核心是验证可供导弹在M=4~8使用的超音速燃烧冲压发动机(Scramjet)。这种发动机使用碳氢燃料,是一次使用的。最近,美国国防部和NASA为了加速高超音速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一个"国家航空航天倡议"。除上述美国的计划外,俄罗斯、法、德、日、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都有相应的发展计划。 2002年7月22日,第50届范堡罗国际航展拉开帷幕。每一个来参观展览的人都被NASA的"Hyper-X"系列飞行器所吸引。这一系列已经在地面试验了多年。"Hyper-X"系列飞行器将能够在3万米高空进行时速1万多公里的高速飞行,人类的高超音速飞行的理想将变为现实。因此,NASA把其定为"高超音速投资领域"的首要目标。NASA的"Hyper-X"系列飞行器包括三个验证飞行器:X-43A、X-43B和X-43C。这个系列体现了NASA和美国军方的合作。 X-43A是无人驾驶飞行器,在首次飞行实验失败后,不久将进行新的试验。NASA共策划了3次X-43A的飞行实验,并希望在第二次实验中该飞行器的飞行M数能达7,也可能达到10,其速度相应为8000公里/小时或11000公里/小时。 X-43B是"Hyper-X"系列飞行器中体积最大的一款,预计将在2010年进行飞行试验。估计X-43B的长度将达14~15米。要在地面利用X-43A、X-43B进行各种发动机试验后,才能决定X-43B是采用以火箭为基础、还是采用以涡轮为基础的发动机。 X-43C将安装美国空军正在发展的超燃冲压发动机。X-43A上的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使用液氢燃料,而X-43C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将改用JP8碳氢燃料。该飞行器的飞行M数期望能达5到7,最大速度相应为8000公里/小时。为了有更大的空间放置燃料,X-43C将比X-43A长出0.6米,其超燃冲压发动机可工作200秒,而X-43A的发动机只有5~7秒的工作时间。NASA计划在2008年进行X-43C的飞行试验。 NASA计划在未来5年中投入大约7亿美元来研究开发高超音速飞行器。NASA希望这一投资将获得空前的回报:为工业开辟新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在太阳系的探索领域;甚至对国家安全还有极大帮助。NASA表示:"在过去4年中进行的试验表明,吸气式推进系统是最有前途的技术,它保证我们能按时实现NASA第三代航天运载器的目标。"目前,NASA计划到2012年研制成功第二代航天运载器RVL,2025年研制成功第三代航天运载器。 先进的吸气式组合发动机 为了实现高超音速飞行,需要攻克许多关键技术,首当其冲的是发动机问题。众所周知,涡轮发动机的比冲,在M数大于3以后,就大大下降。在M数于3~6之间,冲压发动机(Ramjet)具有较高的比冲。在M数于6~14之间,只有超燃冲压发动机具有较高的比冲。超燃冲压发动机是指进气道后的气流速度仍是超音速的冲压发动机。但是冲压发动机在M数小于2时是无法工作的。因此,高超音速飞行只有采用先进的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在这方面,正在从过去进行冲压发动机和涡轮发动机的组合研究,扩展到冲压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组合研究,以及以火箭发动机为基础的组合循环的研究。国际上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单通道、双模态、宽工作范围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它包括提高超燃混合效率和燃烧效率的研究;燃烧室冷却技术研究;进气道隔离段的自动补偿作用研究;减轻发动机结构质量的研究等。在这些问题中,最关键的是超音速混合增强方法研究。由于燃烧室的长度有限,气流通过的时间在毫秒量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使燃料和空气混合燃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气动设计问题。 为了减轻质量和节省燃料,高超音速吸气式组合发动机必须从"一体化"的要求来设计每个部件,这时从单个部件性能出发的优化措施,往往与从系统性能出发的优化措施相互矛盾,此时,部件优化必须服从系统优化。在国际上,除了抓紧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外,还正在根据现代高技术的成果,探索各种新的发动机概念。例如利用超导技术的电磁加速器、激光脉冲爆轰、核动力和反物质驱动等。 材料与结构 为了发展未来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材料与结构,特别是能否实现轻的结构和有效的防热系统,是主要的风险之一。一方面,很轻的结构要求材料具有高的对质量的比特性;另一方面,大的结构件必须在-250℃~1800℃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重复使用要求结构更轻、更坚固。在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结构材料的选用变得更为关键,例如:先进的石墨复合材料主结构,石墨复合材料和铝-锂推进结构,钛铝、不锈钢和石墨复合材料起落架等。先进的防热系统要求长寿命,低维护,耐用性好,因而,必须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的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先进的防热材料,如:端头、控制面和机翼前缘采用先进碳-碳或碳-碳化硅复合材料防热结构,大面积上采用金属防热结构,部分区域也可采用可改制的先进柔性隔热毡TABI、复合柔性隔热毡CFBI、先进的防热瓦材料等。为了发展有效的防热系统,除了做好材料与结构的研究外,还要建设必要的地面模拟设备,如大功率的电弧加热器和高温热结构风洞等,并采用模型自由飞试验,对防热结构进行考核。 空气动力学 由于发动机的比冲随飞行M数的增加而下降,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气动布局首先提出了降低阻力的要求。由于对飞行器机动性和起飞降落等性能要求,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升阻比和其它性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飞行器热防护与热结构设计、飞行姿态控制、推进系统也对空气动力学提出了一批需要研究的新概念。为此,必须掌握与高超音速飞行器气动布局及其与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相关的高超音速流动规律,解决在真实飞行环境下所出现的气动力、气动热新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地面试验设备及数值模拟设备的建设,实验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和气动布局研究。目前提出的布局有升力体布局、细长体布局和乘波(Waveriders)布局等。乘波布局是指飞行器前缘都是斜激波的布局,飞行器就像乘在激波之上。Hyper-X的几个验证飞行器都采用了这种布局。对于上述布局,都必须考虑机体与发动机的一体化,力求获得最优的气动性能(如高的升阻比、低的阻力等)和最轻的结构重量。此外,还必须研究真实气体的影响。也就是真实气体不仅影响飞行器的气动力和气动热,而且影响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研究、发展、试验和评估的一体化 为了研制出满足设计要求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必须一体化地成功应用三个手段,即模拟和仿真(M&S)、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过去国内提出的三个手段,是指计算、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现在由于计算技术的发展,采用模拟和仿真的提法要更确切些。对于吸气式高超音速系统,十分关键的是要将这些手段发展到这样一个状态,这些手段能够有效地平衡,以提供高超音速系统的研究、发展、试验和评估(RDT&E)的一体化。2000年,美国空军咨询委员会(SAB),对美国空军高超音速技术计划的评估报告指出:"限制美国持续发展高超音速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缺乏飞行试验数据。"为了获得飞行数据,需要一个建立计算模拟、地面试验验证和飞行试验确认一体化的反复渐进过程。进一步,RDT&E的一体化,是一个贯穿在从X飞行器导出概念到系统的发展试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试验发展中广泛采用模拟和仿真,以达到更有效地进行试验和预测新概念飞行器的飞行试验结果。同时还要发展与试验相关的计算技术。当然,模拟和仿真是地面和飞行试验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它们。 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现在主要依靠组合计算流体力学、工作时间较短的高温设备和有限的飞行数据。计算的进步主要取决于对物理化学现象了解的突破和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存储的提高。计算流体力学的突破,还必须有一定的试验数据来进行确认。计算的优点是在观察现象时,可以将各种机理孤立出来进行研究。计算也可获得大量流场数据。这种能力常用于研究很难进行实验测量的物理现象。在地面设备能力不足时,较便宜的计算流体力学可用来将地面数据外推到飞行条件。但是现在还不可能证明,完全依靠计算流体力学可以完成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设计。其原因是它在模拟高超音速流动方面的能力还是不充分的。实际上,计算结果的误差和地面试验设备的误差是相当的。 地面试验设备在恰当地模拟高超音速飞行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一个设备不可能同时模拟高超音速飞行器对环境、尺度和试验时间的要求,因此必须组合使用不同种类的设备。对于推进系统,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和SAB评估报告都认为:现有的地面设备的能力可以模拟到M7,对美国空军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的设备稍加改造后,可以模拟到M8。现在也已提出了一种地面设备的新概念。它是将高功率激光加热空气到50000大气压,可以提供M16左右的模拟试验能力。但是现在建设这样的设备,在技术和经济两方面都缺乏条件。另外,对于碳氢燃料,用于主动冷却时其量很大,目前的地面设备也没有能力实现。 由于计算和地面试验的局限性,为了减少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风险,必须进行飞行试验。传统的飞行试验是在产品研制的最后阶段进行的,也就是进行样机试飞,而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飞行试验的目的在于综合考核新概念和确认设计方法。它对改进手段也有很大的作用。高超音速飞行器只有经过飞行试验的演示验证,才能开始研制。近年来,国外把这种做法叫做"先期概念技术演示验证"(ACTD)。但飞行试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用它来建立一个综合数据库以确认计算流体力学程序,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在飞行中也难以进行精确的测量,而且不大可能进行流场的测量。 对于高超音速飞行器,需要发展一种研究、发展、试验和评估的一体化的方法,就必须对上述三种手段很好地综合和协调,而最终还需要进行必要的飞行试验。 我国的发展道路 高超音速技术的应用目标是实现低成本进入太空、研制成功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高超音速武器。由于高超音速技术广泛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世界各大国的重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是高超音速技术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在194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论高超音速相似律"中,首先采用"Hypersonic"这个词来表示高超音速,即飞行M数大于5的飞行,后来这个词就在全世界流行开来。他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还具体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航天运载器概念。而关于喷气发动机,他提出要"以涡轮喷气发动机起飞,当高度超过10公里及飞行速度达到两倍声速以上时再把冲压发动机开动,继续爬高和加速,直到极限,然后第二级火箭脱离第一级起飞。"在上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又详细研究了钱学森先生提出的这个概念。 我国为了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能有所突破,应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在认真总结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创新,研究和提出结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和其发动机的概念,并根据我国的条件,吸取美国NASP计划的下马在方法论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模拟和仿真、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等三种手段,尽可能开展各种先期的演示验证。我们相信,我国一定会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作出杰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兆然■

高超声速飞行器发表论文

(1)基于小波和人工智能的无缝定位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4088),在研。(2)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捷联惯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在研。(3)高动态飞行器微惯性测量误差机理及补偿方法,东南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重点项目培育基金,在研。(4)组合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完成。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型测量船组合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在研。(2)总装十二五预研项目,在研。(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捷联惯性组合导航系统快速高精度初始对准的新技术研究,完成。(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局部基准的大型舰船统一姿态基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完成。(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运动基座下捷联惯性系统快速组合对准技术研究,完成。(6)其他国防预研项目等。发表论文十余篇,被SCI、EI收录10篇。

1.有翼导弹飞行动力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卫星定位导航基础,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53.GPS在飞行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14.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95.方群、王军武、袁建平,利用GPS系统确定小卫星姿态的一种算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26.方群,丁滢颖、袁建平,机载导弹捷联惯导系统传递对准方法研究,飞行力学,2001.127.柴霖、袁建平、方群,神经网络辅助的组合导航系统信息方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18.魏玉乐、方群,弹目信息在纯方位末制导中的应用,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59.柴霖、方群,SITAN系统中量测值的不同选取,弹箭与制导学报,Vol.22 No.3,200210.柴霖、方群,基于MATLAB/Simulink的鱼雷导引弹道仿真,系统仿真学报,Vol.15 No.2,200311.柴霖、袁建平、方群,基于STK的星座设计与性能评估,宇航学报,Vol.24,2005,17(5)12.Chai Lin, Yuan Jian-ping, and Fang Qun. Neural Network Aided Adaptive Kalman Filter for Multi-sensors Integrated Navigatio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SCI源)13.Fang Qun, Wang Jun-wu, and Chai Lin. The Accuracy Analysis for Difference Baseline Length Micro-Satellite Attitude Determination Using GPS/GYRO System[A] (IAC-02-A.3.04). 53th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 2002年10月.14. Chai Lin, Fang Qun, and Yuan Jian-ping. GPS/Equations of Motion IntegratedNavigation System[A]. 200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PS/GNSS. 2002年11月15. Fang Qun, Li Liu Ping, A New Satellite Constellation Augment System ----Space Station Utilization,13th Space Flight Mechanics Conference,2002.1216.马辉、方群,空间拦截修正比例导引律研究,飞行力学2006.Vol.24,No.117.罗珊、方群,弹道导弹反动能机动突防研究,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Vol.26,No.218. 蔡艳芳、方群,基于信息融合的SINS/ESMPS/ST组合导航系统研究,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6.Vol.26,No.219.方群、陈记争,广义Rodrigues参数姿态描述方法,自然科学进展,2007.420.Mahui、YuanJianPing、FangQun ,An analytical dynamic model of generic airbreathing hypersonic vehicle,AIAA 2006- 799021.万松、方群、朱战霞,航天器上升段轨道快速重构算法,飞行力学,2007年,Vol.25,No.422.陈记争、袁建平、方群,Rodrigues参数的推广形式,自然科学进展,2008.5,Vol.18,No.523.马辉、袁建平、方群,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特性分析,宇航学报,2007.5,Vol.28,No.524. 陈记争、袁建平、方群,双Rodrigues参数方法及其在姿态确定中的应用,宇航学报,2008.2,Vol.29,No.225.方群、李新三,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无动力滑翔飞行器最优轨迹及制导研究,宇航学报,2008.5,Vol.29,No.526.马辉、袁建平、方群,高超声速飞行器最优周期巡航轨迹优化,飞行力学,2008年,Vol.26,No.427.陈记争、袁建平、方群,基于Rodrigues参数的姿态估计算法,航空学报,2008.4,Vol.29,No.428.张巍、方群、袁建平,最小燃料消耗的有限推力轨道转移优化设计,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5,Vol.26,No.529.Chen Jizheng、Yuan Jianping、Fang Qun,Flight Vehicle Attitude Determination Using the Modified Rodrigues Parameters,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Vol.21,No5,October 200830.母方欣、方群、罗建军,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月球探测器自主导航,计算机仿真,2007.1131.方群、朱战霞,突出课程特色和技术发展的实验教学设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高校教育研究,2009.232.李新三、方群、梁轲,基于实时优化的轨迹快速重构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6,Vol.27,No.333.夏忠楠、方群,被动雷达抗两点源干扰的改进聚类分析法研究,计算机仿真,2009.1034.方群、陈记争、马辉,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4,Vol.28,No.235.欧岳峰,方群,王乐.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计算机仿真, 28(7), pp 11236.孙冲,方群,王乐. 基于泰勒展开非线性修正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动态特性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2011. 29(6), pp 927-933, (EI收录)37.方群、王乐、孙冲. 具有非线性扰动运动特性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动态特性分析方法研究, 弹道学报.2012.1,(EI收录)38.蒋其英,方群.航天器中性浮力实验体外形设计与仿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29(6), pp751-75539.郭广明,方群.变论域策略在导弹模糊制导律设计中的应用,火力与指挥控制,2011.540.王祥,方群.一种基于θ-D次优控制的三维制导律设计,西北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2012.30(2), pp 196-200, (EI收录)41.方群,任义元.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变结构制导律设计,航空科学技术,2010.642.方群,夏忠楠.主动雷达抗拖曳式诱饵干扰的角度提取方法,航空科学技术,2011.2

我国新型武器论文发表

南京理工大学 08级机械工程学院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080151**** ***一、 火箭筒的发展历史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世帧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拉丁实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二、 火箭筒的构成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三、 现代国产火箭筒的性能特点(以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为例)现火箭筒的主要特点是:1.质量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2.弹道低伸、射击精度较高;3.射速高,火力猛,杀伤效果大;4.能在有限空间内使用,适于城镇巷战,也能在碉堡、掩体以及野战工事内使用;5.可减小发射痕迹,战场生存能力较强。(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火控系统完备,能适应多种天候作战。在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别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和光学瞄准镜,并均可安装微光瞄准镜,供昼夜使用。多种弹药配置,使用范围广泛。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据不同战术用途发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机动性强。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人机功效,在战斗状态时,三脚架部位刚好位于武器重心,使筒身发射前射击平稳,减小了人为据筒造成的晃动。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设计了便于转移阵地的提手。在发射筒的内侧上方安装有象限仪座,方便射手检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圆筒,不仅重量轻,而且隔热耐温,可重复使用。性能先进,使用安全。与国外同类武器相比,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破甲厚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法国的“达特120”、德国的“铁拳3”在不装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分别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达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尔M3”等少数产品超过800毫米,但它们的战斗部直径都大于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可保护射手免于烧伤;在闭锁装置上安装了闭锁插销,可在大射角射击时防止火箭弹滑出。四、 火箭筒的发展趋1.重点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自80年代中期以来,装甲防护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了与之相抗衡,各国十分重视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采取的主要技术途径有:优化破甲战斗部结构;开发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开发高爆穿甲弹等。2.大力发展多功能弹药开发多功能单兵弹药是80年代以来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多功能弹药是一种在一发弹上同时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弹药,它能根据目标性质,自动选择最佳毁伤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属性。如美国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弹,利用自动辨别目标物质密度的引爆装置,遇到硬目标能瞬时起爆,遇到软目标能延迟到目标内部起爆。美国AAI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杀伤两用火箭弹,内含钨合金箭形穿甲弹,已成为美国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弹药。3.采用遥感自控技术开发智能火箭筒法国研制的阿帕杰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与探测/火控系统的综合体。它能识别目标类型,能自动搜寻、捕捉和摧毁目标,预计2000年左右装备部队。4.应用光、机、电综合技术,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火箭筒配上简易光电火控系统以提高首发命中率或引入制导技术开发高精度弹药,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种有计算机辅助装置的激光测距仪,在250m射程上首发命中率达100%,在400m射程上达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采用了目标锁定技术,发射之后,火箭弹沿着瞄准线飞行,弹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标准偏差只有0.13×0.13,m。

面向21世纪的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一、认真研究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革命性变化前苏联拥有强大的核力量、常规力量以及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国防科研基础,对军事技术在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战争的影响都有透彻的了解。前苏联元帅奥加尔科夫早在70年代就曾预言,即将出现的种种新技术必将引发一场军事革命。80年代初,他指出,高新技术可以大大增强作战能力,核武器的政治、军事效用正日益下降。到80年代中期,他再次提出,以探测器和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成果为基础的军事技术革命,可以做到使常规武器与核武器在效果上相当。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主要继承者,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的出现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认真研究了高技术给武器装备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常规兵器的杀伤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以侦察--突击和侦察--射击综合体形式出现的毁伤手段和自动化侦察武器控制系统的一体化,再加上巡航导弹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的使用,使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成为可能。常规武器高技术化使其可在有限的极短时间内,在任何距离上,有选择地准确摧毁任何重要设施。电子战兵器具备了极高的突防效能,并从过去的保障手段跃升为当前主动毁伤武器。太空武器即将登上军事斗争的舞台。太空资源可提供关于敌情及敌方所采取措施的详细情报,拥有利用太空资源的优势,首先使侦察效能全面提高,从而使战略兵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未来空中--太空作战中,从太空可以用精确制导武器和新物理原理武器对任何目标实施猛烈的突击。他们认为,太空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无能力抗击太空武器的国家是注定要失败的,俄必须发挥其在太空武器发展方面拥有的优势。非传统武器将相继问世。俄军事专家认为,武器装备毁伤效能主要来自物理能、化学能和生物能三种能量形式。传统武器装备毁伤效能的能量形式主要是物理能的动能和热能的效应,而非传统武器正在开发另一种物理能表现形式在军事上的运用,即声能、电磁能、辐射能等。目前正在研制开发的此类武器系统有:激光武器、射频武器、不相干光源、粒子束和次声武器等。另外一种非传统武器是用于破坏通信系统、电力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电子和电磁武器,还有可设置各种阻碍运动的全能障碍手段(包括各种泡沫物质、难以忍受的氯味和声响等)。武器装备发展趋向信息化。俄国家安全委员会现任科学顾问、海军上将彼罗诺夫认为,现代武装斗争涉及到一场夺取信息优势的斗争,这是一个确保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因素。俄军事科学界通过对军事革命、信息技术、信息武器和信息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军事革命的优势源于信息武器”、“信息武器的优势是克敌制胜的决定性因素”、“提高作战能力最合理的方式是提高武器和军事装备的信息支援能力”等观点,强调要在未来军事斗争中获得优势,必须大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二、确定俄罗斯武器装备发展的新思路为了在新的一轮军事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全面维护俄罗斯安全战略环境的需要,俄非常重视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他们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武器装备正在向信息化、远程化、精确化与一体化方向迈进,其毁伤效能已大幅度提高。武器系统与系统的对抗趋势更加明显,为了适应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俄军武器装备发展必须走系统、集成化道路。预测21世纪初武器装备发展趋向。俄军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群的发展,到21世纪初,能够对军事斗争产生重大影响的军事技术突破至少有以下10项:一是提高了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制导系统精度;二是制造出新一代精确制导机动弹头,其效能不受大气层和天候因素影响;三是发展了“隐身”技术,不仅应用于飞机,而且也用于导弹,尤其是巡航导弹;四是采用了新型雷达(超视距雷达、相位自动调频雷达、可见光和红外线波段雷达);五是研制了“电磁脉冲”武器;六是发展了全球形势监控、获取和处理信息的综合系统;七是在军队指挥、通信中采用了新的信息技术;八是研制了军用机器人和智能武器(采用智能信息学成就);九是研制了定向能武器;十是进行了用于军事目的的宇宙开发。确定俄应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世界军事正面临着一个核武器后的全新发展阶段。现代武器系统的毁伤效能越来越不取决于火力,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信息参数:精确性、可控性和快速性。信息化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军事技术政策中已成为最优先的任务。在军事行动中,信息技术对抗的比重和意义越来越大。以毁伤计算机系统为主要目标的信息武器,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通过比较研究,他们认为,俄罗斯武装力量已经在先进常规弹药、电子战系统、信息系统(C3I系统)、计算机技术、隐身技术、某些类型的激光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国家。通过对海湾战争的研究,俄军认为,国防关键技术是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的基础,必须超前发展。要重点加强对潜在的军事威胁和军事技术突破有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与设计工作。俄军确定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为:微电子和计算机装备技术、雷达技术、电子战对抗技术、航空和航海动力技术、新型弹药、燃料和核能技术、近实时导航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探讨武器装备发展的新思路。俄军事科学院院长马·加列夫大将1997年初在其《俄罗斯的军事学说》一文中指出:在发展军备和国防科研工作中,不要陷入别国的军备竞赛轨道,应努力选择符合国家经济能力和战略目标的途径,力争把军事技术发展放在首位;应当重视研究装备体系,而不是某一种武器。他认为,不能分散力量和资金追求发展其他国家已经有的或可能有的各种武器和装备;在必要时应当敢于冒险和超越几代武器,集中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研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武器,它们可以削弱或打乱别国谋求军事技术优势的长期计划。从目前来看,即使最完善的武器,装备最精良的海、陆、空集团,也只有在具有高度发达的组织性、可预测性、保密性、准确性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优势。未来战争中,最主要的作战重心不是消灭某个武器,而是摧毁统一的信息系统、智力资源、导航通道和整个指挥控制系统。由此可见,俄军将重点发展其在《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中确定的武器系统:即军队指挥系统、武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侦察系统、战略预警系统、无线电电子对抗系统、高精度武器系统、机动的非核毁伤武器系统及其信息保障系统等。三、加快技术成果向新型武器装备转化的步伐俄罗斯为保障其军队整体作战能力不因大幅度裁减员额而受到削弱,及时调整了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方针,加强了高技术科研成果向武器装备转化的步伐,并重点突出了信息武器的研制。确定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方针。俄军提出,武器装备的发展以高科技为先导,积极研制和发展新型高精度武器装备,巩固军事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优势。在保证现役武器装备不低于世界水平的前提下,努力减少繁杂型号武器装备的采购,重点改进现役武器装备,不大规模生产全新武器系统,但保持必要装备发展时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能力。在战略武器方面,按照保障国家安全的总体构想,俄仍将主要靠战略核攻击力量的规模及战略导弹和核弹头的数量,提高机动发射能力和命中精度,增强生存能力。在常规武器发展方面,陆军主要保留80年代服役的先进武器装备,并不断改进某些分系统,使地面压制兵器实现装甲化和智能化,以适应现代高技术常规战争的需要。空军将逐步淘汰老式的第二、三代飞机,减少装备机型,保留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飞机,以提高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防空军将改进现役防空导弹的跟踪制导系统、提高攻击多目标和电子战性能,全面提高防空作战能力。海军将发展全球和区域指挥系统,完善单舰和编队的自动化指挥系统,注重综合武器系统的研制,装备可抵御全方位导弹攻击的武器系统,提高其隐蔽、机动和远洋作战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新型武器装备转化的步伐。根据新的武器装备发展方针,俄军强调要以高技术为先导,加快科技成果向军事能力转化的步伐。1994年1月俄政府安全会议正式批准了国防部制定的,为期10年的“俄军武器装备发展长期规划”。该规划要求以新的国防科研成果为基础,优先发展空军装备、精确制导武器系统和机动部队运输工具;进一步提高战略武器的可靠性;完善师以下部队指挥通信设备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目前,俄正加紧进行SS-X-27、SS-X-27和“胖孩”等新型战略导弹的研制;陆军开始少量装备90年代研制的采用计算机火控系统和第二代爆炸反应装甲并可攻击直升机的T-90E型坦克;空军重点发展并装备米格-33、35,苏-30、35、37等新一代具有隐形或反隐形功能的作战飞机;防空军重点研制具有全天候、全方位、全高度拦截战略弹道导弹和隐形飞机能力的防空兵器;海军正在加紧研制可垂直起降作战飞机的水面舰只和新一代战略核潜艇。1997年初,俄军制定了《2005年前国家武器装备发展计划》,该计划以发展武器系统为突破口,将未来一个时期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放在侦察、指挥、通信和电子对抗等领域,并强调国防企业要保持现代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以便在财政状况好转后尽快投入生产、并装备部队。

我想发明一个既环保又好用的军事武器,“冲击波枪”它的子弹是由把空气压缩成“空气子弹”然后在打出去,它打出的子弹可以说是无限的,因为只要那里有空气那里就可以打出子弹。在战场上有利用上的军事价值,这把枪的原理就是把空气压缩成子弹然后再打出去。它的杀伤力是普通机关枪的两倍。它的优点有很多,比如说速度快,杀伤力强,不用麻烦的装弹,穿射力强可以穿透十厘米厚的钢板,还很环保打出去的“空气子弹”可以重组不会污染任何的空气……在实战中可以随身携带,并且它很小巧只有30厘米长,可以在任何角落使用,它还可以折叠成一平方分米的小方块,它的口径也只有9.5毫米,而且非常精准,它可以替代现在的任何枪支。虽然现在没有被发明出来,但我会好好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将来我一定发明出这种军事武器,好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中国超高精准定位论文发表

1.首先是文章的写作。发表论文前首先要有写好的文章,当然如何过于仓促,文章还没完全写好,可以找一些老师帮忙修改完善。论文要做到精细定位,不是泛泛而谈,西出落笔,深挖掘,抓住一个点做好即可,不能奢望面面俱到。文章写好后,还要看人事或者学校对于发表论文的期刊的具体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各个单位评职称都有自己的明文规定,不要急于投稿发表,要先看看文件对期刊的要求,认可那些期刊,不认可那些期刊,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2.对于期刊的选择。期刊的选择意义重大,市场存在很多烂刊,假刊,套刊。现就期刊的真伪甄别,总结了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1)期刊备案、收录查询。鉴别期刊真伪,首先要到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其备案情况,然后再去一些数据库查询期刊的收录情况,例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具体查询链接及查询方法,参看淘淘论文网首页上的“期刊真伪查询”。若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没有备案,或者与提供的期刊刊号信息不一致,则为假刊。若新闻出版总署有备案,但是没有一家数据库收录(龙源期刊网收录的期刊不算在列,龙源期刊网的收录标准是,只要带字的都收录,因此,不建议作为参考收录标准),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谨慎,因为评职称时,要求文章要在数据库检索的到的。另外,还有一些期刊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是“电子版”,但他们仍然出版实体刊物,这种情况更需要十分谨慎,建议作者先去自己的人事部门问问,电子版期刊是否认可。(2)套刊。简单来说,就是顶着别的期刊的刊号,自己另外又出版的一本刊物,也就是说一号多刊。这种手段,比较难识破,作者需要擦亮眼睛,不能因为贪图便宜或者名字好听,而慌乱的去选择。常见的是,知网上有这本刊物,但是在其他数据库:比如维普期刊网或者万方数据库又查到了另外一本,2个版本、内容不一样,但是刊号却一样,淘淘论文网提醒作者,在此类情况下,一定要提高警惕。(3)混淆概念,过度宣传。这种情况是,期刊没有问题,但是期刊被其过度的宣传,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比如:本来是省级期刊,但是刊物自己标榜自己印上“国家级重点核心期刊”字样,以此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本质上来说,期刊是没有问题的,也许评职称也不会受影响,但是这种过度宣传是失实的。当然,还有一些假刊,套刊,增刊的大肆宣传,则更为恶劣了。作者往往看到名字好听,封面好看,而忽略了对期刊真伪的辨别。3.论文发表途径。当然如果你想一两个月或者更快的发表,可以寻找其他渠道,比如一些论文发表网,但是选择论文发表网要慎重,选择不好,不但花了钱,还耽误评职称。

1.您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您自己写文章,投稿的时候杂志社会给您修改意见。您如果没时间的话就可以让杂志社代写。需要找到社内编辑给您安排,代理的话价位会比较高。2.您可以看您评职文件上的要求,对期刊和收录网站有什么要求,需要核心期刊还是国家级或者是省级期刊。在收录网站找到对应期刊,打社内的查稿电话。查稿老师会让社内编辑加您。这样您就不会加到代理。希望对你有帮助,不懂的可以再问我。

论文发表第1个要求就是这个论文需要是你自己研究成果,也就是自己,你自己写的不能抄别人的,第2点就是你现在的这个观点需要是别人没有的或者是至少有创新的点。

【gps开发】GPS定位系统论文需要一篇GPS定位系统开发论文 诠释GPS定位系统应用 定位系统,可能是某些人从小到大一直有的构想。 「 啊!它到底放在哪里? 」相信这是大家都遇过的经验,找不到东西,却又迫切需要的窘境。 钥匙、指甲刀、IC卡或是各类证件,有些体积小的东西常常用到,但就是忘记把它摆在哪里。 「 奇怪,明明是放在这里的阿,怎么不见了?我们总是花上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在寻找那『好像是放在这里』的东西,以至于其它的事就搁在一旁了。 在现在『 时间就是金钱 』的认知下,如何不浪费这没有意义的时间呢?我的想法是:把个人的所有物插入微小芯片,透过电子仪器与芯片感应,我们可以在电子仪器上立即知道物品的正确位置,这使得我们免去焦急的心情,也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 我称这个构想为『 个人定位系统 』。 在这个议题开始之前,我也收集了其它定位系统的资料,希望能对我的构想有更近一步的启发。 GPS定位系统的实现原理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由美国==所发展,整个系统约分成下列三个部份: 【太空卫星部份】由 24 颗绕极卫星所组成,分成六个轨道,运行于约 20200公里的高空,绕行地球一周约12小时。 每个卫星均持续着发射载 有卫星轨道数据及时间的无线电波,提供地球上的各种接收机来应用。 【地面管制部份】这是为了追踪及控制上述卫星运转,所设置的地面 管制站,主要工作为负责修正与维护每个卫星能保持正常运转的各项参 数数据,以确保每个卫星都能提供正确的讯息给使用者接收机来接收。 【使用者接收机】追踪所有的 GPS卫星,并实时地计算出接收机所在 位置的坐标、移动速度及时间,GARMIN GPS 即属于此部份。 [详细资料] GPS导航原理 GPS的定位是利用卫星基本三角定位原理,GPS 接收装置以测量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时间来量测距离,以距离来判定卫星在太空中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轨道与精密定位的观测方式。 假设卫星在11,000英哩高处,测量我们的距离,首先以11,000英哩为半径,以此卫星为圆心画一圆,而我们位置正处于球面上。 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定位,则必定要再测量第四个颗卫星,从基本物理的观念上来说,以讯号传输的时间乘以速度即是我们与卫星的距离,我们将此测得的距离称为虚拟距离,在 GPS 的测量上,我们测的是无线信号,速度几乎达18万6千英哩Sec的光速,而时间却短的惊人,甚至只要0.06秒,时间的测量需要二个不同的时表,一个时表装置于卫星上以记录无线电信号传送的时间,另一个时表则装置在接收器上,用以记录无线电信号接收的时间,虽然卫星传送信号至接收器的时间极短,但时间上并不同步,假设卫星与接收器同时发出声音给我们,我们会听到二种不同的声音,这是因为卫星从11,000英哩远的地方传来,所以会有延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延迟接收器的时间,从此延迟的时间╳速度,就是接收器到卫星的距离,此即为 GPS 的基本定位原理。 [详细资料] GPS导航系统的用途 GPS的用途十分广泛﹐举凡需要做地面定位的工作﹐均可利用GPS来达成。 【资源调查﹐土地探测】 例如﹕森林区、山坡地违规开发查报工作。 使用GPS可顺利导航至可疑之变异点﹐并直接查询调阅地籍图等相关资料以利研判。 【导航定位:车辆,航空,航海】 例如﹕汽车卫星导航系统﹐于美国曰本已相当风行﹐我国仍在萌芽阶段。 在可预见的未来﹐所有的飞行器将使用GPS做导航的标准设备﹐在飞机起降的时候﹐无须依赖机场地面的导航设备。 【大地测量﹐一般测量】 传统的三角测量事一件十分辛苦的事﹐特别是在地面三角测量点缺乏﹐地标不明显的时候﹐测量工作格外困难。 GPS定位则无须仰仗地面控制点﹐只要在没有遮蔽的情况下﹐几乎不受地形地物的限制﹐所以使用GPS作为测量的工具﹐大大改善了传统测量的不便。 精确度需求越高的测量工作﹐需要越高精度的GPS﹐当然也就越昂贵。 【制图】 电子地图之制作及粗略地形图之制作。 地图的数化有很多种﹕将已存在的纸面地图用数位版数化﹑或使用扫描器扫描至电脑中﹐再进行萤幕数化或自动数化。 我们可使用GPS在车辆行进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将道路点(WAYPOINT)记录下来﹐如此便完成粗略的地图数化工作。 [详细资料] 如何组成车载GPS系统 车载GPS的组成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原车装备的GPS,这类GPS屏幕显示清晰,功能强大且定位迅速;第二类是专用车载GPS设备,这类GPS以吸顶、镶嵌CD槽、挂屏等方式置于车厢内,价格在万元以内;第三类是以掌上电脑(PDA)、笔记本电脑为依托,加装GPS接收卡和专用电子地图导航软件,属自攒简易GPS系统。 【车载电脑系统】 车载电脑装置是汽车智能化的后PC时代IT产业产品。 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曰本等汽车大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完成了汽车电脑自动控制、监测报警、GPS导航等领域的开发与实践,如德国的DaimleChysle,美国的Geneal Motos、EVS、Fod Moto,曰本的TOYOTA、Mitsuishi等,相关技术、产品陆续也进入我国,但仅局限于个体功能和专业汽车领域。 [详细资料] 【GPS接收天线】 GPS接收天线的作用,是将卫星来的无线电信号的电磁波能量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