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黄鸣龙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3:52:58

黄鸣龙发表的论文

黄鸣龙 ,有机化学家。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他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唐敖庆

唐敖庆(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学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他是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在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主任,创建了中国的科学基金制度。

二、卢嘉锡

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祖籍台湾省台南市。卢嘉锡于1926年上过一年公立小学,1927年后相继在厦门育才学社和大同中学初中就读过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时年13岁。

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三年,同时兼任中学数学及英文教员。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进伦敦大学学院学习,两年后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1939年秋,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不少成为结构化学方面的经典文献;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国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1946~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教授。

1981年5月~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在非线性光学晶体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结构的新概念。组织多学科的队伍,发现了优秀的新型无机类芳香性紫外倍频晶体低温相硼酸钡(BBO),含四个过渡金属原子,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两个网兜状福州模型,而后又提出了一种新双氮分子络合物。

三、侯德榜

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1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获学士学位. 1918—192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四、邢其毅

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7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维兰德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44-1946年在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任教。1946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

他是我国多肽化学研究方向的开创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

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

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写的《基础有机化学》是一部综合反映现代有机化学的教科书,对于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具有广泛影响。这些著作滋育了几代化学家的成长。

五、徐光宪

1920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徐光宪的成就在于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

黄鸣龙(1898~1979),有机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17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18年毕业于浙江医院专科学校。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任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教授兼主任。

1934~1940年先后在德国符兹堡大学、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做访问教授。1940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1952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默克药厂研究员。

195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38年开始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首次发现甾体中的双烯酮反应,用于生产女性激素。发现变质山道年的4个异构体在酸碱中可以成圈转变,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及4个变质山道年的相对构型。

1945年在美国从事凯西纳—华尔夫还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国际上称之为黄鸣龙还原法。他还领导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并协助工业部门投入了生产。领导研制了甲地孕酮等计划生育药物,为建立甾体药物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甾体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有机化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个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黄鸣龙还原反应,更让世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黄鸣龙还原法的基础是狼凯惜纳还原法,黄鸣龙在其反应条件上进行了改良,先将醛、酮、氢氧化钠、肼的水溶液和一个高沸点的水溶性溶剂(如二甘醇、三甘醇)一起加热,使醛、酮变成腙,再蒸出过量的水和未反应的肼,待达到腙的分解温度(约200℃)时继续回流3~4个小时至反应完成,这样可以不使用狼凯惜纳法中的无水肼,反应可在常压下进行,而且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可达90%)。

黄爱龙团队论文发表

有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防控疫情,有利于救治感染者者,有利于减少感染风险,有利于减轻感染者的症状等这些都是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重庆医科大学消息,黄爱龙教授牵头新冠病毒应急攻关团队,发现3个对新冠病毒多种突变株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超强抗体,抗体对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毒株也表现出强劲的中和能力。筛选的这3个抗体可通过基因工程制造出来,实现规模化生产。重医正与国际知名抗病毒药物专家联合开发相关药物,预计明年初可进入临床研究。

一般运输过程需要1-2周,因此在4℃下完成。4℃运输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反复冻融对抗体活性造成损害。如果使用干冰运输,则在收到抗体时将其冻结。它需要解冻才能重新包装,这是一个额外的冷冻和解冻过程。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干冰运输。多克隆抗体在-20℃的血清中保存10年,活性损失小。

一旦抗体纯化并储存在-20℃的50%甘油中,即使没有冻融,也可以观察到其活性的丧失,尽管过程仍然非常缓慢。即使没有甘油,抗体也可以在-20℃下保存数年甚至数十年,只要你冻融。向抗体中添加50%甘油,以避免重复冷冻和解冻。甘油会在-20℃时降低冰点。这对于许多抗体可能是可行的。添加甘油的溶液不建议储存在-80℃,因为它已超过甘油的冰点。

如需添加甘油保存抗体,请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蛋白质在高浓度1 mg/ml或更高,下更难降解,这就是为什么BSA作为稳定剂添加到抗体中;添加的蛋白质也可以减少管壁吸附引起的抗体损失。然而,如果抗体用于标记,则不能添加蛋白质稳定剂,因为这些稳定剂将与抗体竞争以结合标记。

南昌大学黄龙发表论文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1974.11-1975.2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 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1974.11-1975.2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好。1、七彩阳光杂志价格实惠比相同类型的便宜20元。2、七彩阳光杂志画面好有着丰富的内容比相同类的内容多。因此得知七彩阳光杂志好。2022年-发表杂志_快速审稿_1月见刊值得一看的发表杂志相关信息推荐发表杂志 论文加急发表,正规放心,3个月见刊,对公付款,放心,快捷。老师直接审稿收稿,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临..广告旗帜奶粉_中国奶粉的旗帜旗帜奶粉奶源来自黄金奶源带坝上草原,全球创新“种养加一体化”模式,鲜奶无需运输。直接加工成品质更高的旗帜鲜活奶粉。旗帜婴儿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广告更多专家七彩阳光杂志好不好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马上提问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garlic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188****8493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AKA 咨询一个职场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为你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林亮东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宾业有黄龙病发表论文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林亮东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彭加木简介诗一首彭加木 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甘俯首让沉疴!彭加木(1925-1980) 广东番禺人。著名科学家。 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1925年出生于广州石井镇搓龙村,1947年毕业于中大农学院农业化学系。1961年开始,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为全国著名的植物病毒专家。 1980年6月,彭加木率科考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途中失踪。点击观看更多图片据新华社电中国科学探险队在神秘的罗布泊东缘发现一具干尸,他们怀疑有可能是26年前失踪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的遗体。一支科学探险队13日在距罗布泊东缘最近的城市甘肃敦煌集结,14日一早将向彭加木失踪的区域进发,试图确认新的发现是否为彭加木的遗体。 世界知名的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曾发起并组织大规模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的中国沙漠研究专家夏训诚是彭加木生前的科研伙伴。他1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专访时说:“目前还不知道那具遗体是否就是彭加木同志。不过根据发现的地理位置分析,距当时彭加木同志失踪的地点不远。” 此次在彭加木失踪地附近发现干尸的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董治保研究员。他去年冬天在那里进行野外考察时,在一处偏僻的沙窝里发现这具干尸,旁边没有任何衣物或其他物品。根据国家关于科学考察的规定,科考队在发现人类尸体等遗迹时,必须维持原样,在原地妥善保护,不得随意移动。因此,科考队决定,做好位置标记,撤离发现地,等春天气候条件允许时再次进入。 夏训诚说:“彭加木同志离开营地时随身携带两台相机、一只水壶,穿着一双翻毛皮鞋。这些物件是确定遗体身份的重要证据。”他说:“我们这次还将对发现的遗体进行采样,在找不到其他证物的情况下,将通过DNA测定,比对彭加木同志亲属的DNA信息,从而确认遗体的身份。”点击观看更多图片图:2001年,来自广东的探险者在彭加木失踪纪念点为彭加木献上绢花,以表纪念。林伟生/摄点击观看更多图片图:彭加木家人1990年在彭加木失踪纪念点埋下一个铁盒,内有他们亲笔书写的“寄语”。 (林伟生提供) 新闻链接:彭加木罗布泊失踪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率队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当时由于缺水、断油,考察队在罗布泊东南的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受阻,安营扎寨。在向当地驻军发电报求援的同时,科考队长彭加木17日上午独自离开营地,并留下字条:“我向东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时三十。” 随后,新华社于6月23日最早报道了彭加木失踪的消息,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20集系列片 《寻找彭加木》 神秘莫测的罗布泊 二十五年不解之谜 风沙掩埋着一个生命的传奇 《寻找彭加木》 (20集系列片) 山东电视台 三箭集团 神秘莫测的罗布泊 二十五年不解之谜风沙掩埋着一个生命的传奇 《寻找彭加木》 (20集系列片) 主要内容 一. 背景 25年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科学家彭加木率队进入新疆罗布泊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考察过程中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当时,包括后来相当时间内,有关部门多次努力寻找,先后累计动用人员上千、飞机一百多架次,仍然没有找到彭加木,事情的真相目前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茫茫戈壁掩埋着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二. 内容 25年后,一支由科学家、军人、电视记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组成的科学考察队,沿着彭加木的足迹重新进入罗布泊,他们希望破解25年以前的谜团,寻找一个生命的传奇,续写曾经中断的历史,同时也对罗布泊的自然之谜进行严格的科学探察,揭开蒙在这片土地上神秘的面纱。 伴随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科考队的寻找和探察充满了波折和艰辛,每一次小小的进展都伴随着更多的困难,每一次绝望之后又燃起了新的希望,危险带来的恐惧,发现带来的快乐,进入罗布泊的生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酸甜苦辣。 这是一条探索之路,也是一条发现之路,悬疑、紧张、刺激,有极强的叙事性、纪实性、观赏性,信息量大,内容健康向上,生动感人,催人奋进。 拍摄及播出 一. 山东电视台国际部组成13人前方摄制组及4人后方统筹组,调用4部摄像机,一台便携式编辑机,随考察队全程追踪拍摄。 二. 整个活动将拍成一部20集大型系列片,每集20分钟,山东卫视将在2005年春节前后连续播出。 三. 活动期间,山东电视台还将调动卫星传输装置,充分利用其频道资源优势,在《山东新闻联播》(晚6点30分)、《今日报道》(晚9点30分)、《早间新闻》(早7点40分)、《新视界》(晚8点30分)滚动宣传时段(每天1—27次),播出有关活动的宣传片、花絮、综述、访谈等类型节目,形成收视热潮。 合作 一. 主要合作单位: 1 三箭集团 2 中国科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4 新疆军区 5 山东电视台 二. 投资(另案) 三. 回报方式(另案)

Gemini virus group

濮祖芹

属单链脱氧核糖核酸,无包膜,球状联体结构基因组病毒。组名源于拉丁文Gemini,双生之意。由联体病毒侵染而发生的病害已有久远的历史,但认识这一组病毒的性质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波克等(Bock,等,1974)首先提纯了玉米条斑病毒(Maize strenk virus,MSV),并发现其粒子是两个球形的连生体。哈里森(B.D.Harrison,1977)和哥德曼(Goodman,1971)都证明玉米条斑病毒的基因组是ssDNA,同年,哈里森等又证明ssDNA是环形结构。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U)于1978年正式同意建组,并命名为联体病毒组(Geminiviruses)。根据基因组的结构、寄主范围和介体种类,弗南克等(Francki et al,1991)代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所做的第五次报告中又将联体病毒组分设三个亚组。

病毒性质

病毒粒子是由两个小型的(直径小于20纳米)不完全的20面体构成。相联的二聚体为18~20×30(纳米)。亚基以T=1的晶格状排列,形成22个五邻体的形态亚基。沉降系数(s20·w)为69~76S,分子量约为2.6×106。外壳蛋白含一种多肽,分子量为27~34×103。ssDNA的分子量7~8×106,是已发现的自我复制的病毒中最小的核酸分子。核酸约占粒子重量的18%~20%,沉降系数(S20.w)为16S,在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717克/立方厘米。ssDNA有环状和线状两种形式,线状DNA可能是合成环状DNA的前体,首尾相接成环,闭合的环状DNA具有侵染力。病毒的核酸链及其互补的核酸链上都有阅读框架(推定的基因),在寄主组织的抽提液中含有ssDNA的三种dsDNA,因此推测复制的早期阶段是在寄主系统帮助下合成cDNA,复制时以dsDNA为模板,以滚筒式或双向方式复制。病毒粒子存在于寄主的细胞核中,形成大型凝聚体,推测DNA的复制与粒子的装配都在细胞核内进行。

联体病毒组成员的钝化温度40~60℃,室温下可存活2~3天,稀释限点10-2~10-4。

亚组的性状及相关性

联体病毒下设三个亚组,它们的主要性状如下:

亚组Ⅰ:典型成员是玉米条斑病毒(Maize streak virus,MSV),基因组是一个分子的单链DNA,分子量为7~8×105,蛋白外壳的多肽分子量28~34×103。叶蝉持久性传播,不能经机械传毒。寄主局限于禾本科植物。亚组成员间无血清学相关性。

亚组Ⅱ:典型成员是甜菜曲顶病毒(Beet curly top virus,BCTV),基因组是一个分子的DNA,分子量为8×105,蛋白外壳的多肽分子量30×103。叶蝉和角蝉持久性传播,机械接种比较困难。一些成员与亚组Ⅲ有较远的血清学相关性。

亚组Ⅲ:典型成员是菜豆金黄花叶病毒(Bean golden mosaic virus,BGMV),基因组为ssDNA,有两个分子,每个核酸的分子量为7~8×105,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27~30×103。在自然情况下由粉虱(Bemisia tabaci)持久性传播,在试验条件下可机械传毒。寄主范围视不同的成员而异,为害双子叶植物。

亚组Ⅲ的DNA的A分子与亚组Ⅰ和亚组Ⅱ的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因此认为这三个亚组间有远缘的进化关系。

分布和为害

病毒分布与介体分布有关,多发现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玉米条斑病毒在非洲肆虐已久,它和虎尾草星点花叶病毒是为害热带禾本科作物的重要病原,也流行于印度。非洲木薯花叶和印度木薯花叶病毒使木薯发生严重的花叶病,甚至导致绝产。菜豆金黄色花叶病毒首先发现于巴西,广布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烟草叶皱病毒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鉴定的烟草叶曲病毒分布于云南、福建的烟草产区。

病害的症状类型与病毒粒子在寄主体内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侵染禾本科的玉米条斑、虎尾草星点花叶病毒的粒子分布在寄主的叶片(除表皮细胞外)中,叶片出现条斑和星点状花叶。另一些联体病毒成员的粒子分布在韧皮部,所引起的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由叶蝉类传播的,表现为叶片皱缩、叶扭曲、畸形和叶面积减小。第二类是由粉虱传播的,首先表现叶脉黄化,最后全部叶脉变金黄呈黄网状,而脉间组织仍呈绿色,这种独特的症状在田间表现十分明显。

列当

broomrapes

许志刚

一类在草本或木本植物根部营寄生生活的列当科植物的总称,狭义的列当是指列当科、列当属(Orobanche)植物。列当种子能随寄主种子调运而传播很远,一旦传入,很难根除,列当为进境植物检疫对象。列当的叶片退化,无叶绿素,营全寄生生活。

分布和为害

列当属约有140多种,中国有23种,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尤以北纬30°以北的温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为多。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较为常见。

列当可在70多种草本双子叶植物的根部营寄生生活,以蓼科、茄科、豆科、葫芦科和菊科为多,不为害单子叶植物,不同种类的列当,其寄主种类不同。列当种子受到寄主植物根部分泌物的刺激,在水分充足时萌发长出芽管,芽管顶端吸附在寄主的侧根上,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受害植物长势很差,细胞膨压降低,经常处在萎蔫状态,从而降低寄主对其他病虫害等不良条件的抵抗能力。被害植株细弱矮小,不能开花或花小而少,秕粒增加,轻则减产10%~30%,受害重的可全部毁灭。在单株寄主植物上寄生的列当有时多达100~150株。

生物学性状

列当为全寄生植物,无真正的根,只有吸盘吸附在寄主的根表,以短须状次生吸器与寄主根部的维管束相连,以肉质嫩茎直立地伸出地面,偶有分枝,嫩茎上被有绒毛或腺毛,浅黄色或紫褐色,高约10~20厘米,最高可达40厘米。肉质茎内富含多种氨基酸,尤以苯丙氨酸为多,为名贵草药,具有壮阳补肾之功效。叶片退化成小鳞片状,无柄,无叶绿素,退化叶片呈螺旋状排列在茎上。两性花,左右对称,花瓣联合成筒状,白色或紫红色,也有米黄色和蓝紫色等,因种而异。花冠左右对称,常弯曲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2强,生于花冠筒内,花冠上部窄而基部膨大。雌蕊先熟,借昆虫传粉,雌蕊柱头膨大,花柱下弯。侧膜胎座,每茎有30~50朵花,最多有80朵,每朵花结一蒴果,纵裂,内有种子500~5000粒,每株列当可产生种子5~10万粒,最多达45万粒。种子卵形,十分细小,约0.2~0.5毫米,黑褐色,坚硬,表面有网纹或凹点。成熟后散落在土中,也可随风飞散而粘附在寄主的种子上。落入土中的种子,在5~10厘米深的土层中,可以存活5~10年。种子发芽很不整齐,在适宜季节,每天都有种子萌发。列当种子的萌发条件比较特殊,它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合适的温度(25℃左右),较高的土壤碱度(pH>7.0)和寄主根部的分泌物。温度过高过低均不能萌发,在酸性土壤(pH<6.5)中也不会萌发。寄主根部的分泌物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但有些非寄主植物的根部分泌物也能诱使列当种子萌发,但萌发后的芽管不能与该诱发植物的根部建立寄主关系,这类引诱列当种子萌发又不被寄生的非寄主植物称为“诱发植物”,辣椒是常见的一种。

主要类群

在列当属内有140多种,但分类系统尚不完整,比较重要的几个种如下。①弯管列当(Orobanche cernua)。对称二色列当或欧亚列当,俗称向日葵列当或独根草。茎直立单生,肉质,直径约1厘米,密被有细毛,浅黄色至紫褐色,高度约30~40厘米,穗状花序,筒状花,较小,长约10~20毫米,每株茎上有20~40朵花,最多80朵,花冠筒部膨大,上部狭窄,成曲膝状。从嫩茎出土至开花约4~11天,开花至结实5~7天,从出土至种子成熟历时约30天,种子在土中可存活5~10年。种子深褐色,大小为0.16~0.18×0.1(毫米),表面有纵条状皱纹。在欧洲,亚洲各国均有分布,尤以北纬40°以北的地区较多,主要的寄主植物有向日葵,烟草、番茄、红花等,但在蚕豆,豌豆、胡萝卜、芹菜、瓜类、亚麻、苦艾的根上也能寄生生长,诱发植物是辣椒。②埃及列当(O.aegyptica)。又称分枝列当或瓜列当。茎直立坚挺,中部以上有分枝3~5个,茎高约15~30厘米,茎上密被腺毛,黄褐色。穗状花序,长约8~15厘米,圆柱形,苞片卵状,披针形,长8毫米,花萼钟状,长1厘米,先端4裂,雄蕊4枚,2强,子房上位,侧膜胎座。花冠唇形,蓝紫色,长约20毫米,筒部漏斗状。种子较小,卵圆形,一端较窄而尖,黄褐色,长约0.2~0.5毫米,宽约0.2~0.3毫米,表面有网状皱纹(见图)。每株结籽1万~5万粒。亚洲、欧洲和美国各国均有分布。在中国以新疆、甘肃为最多,为害也最重。寄主范围广,有17科约50种植物,主要寄主是哈密瓜、西瓜、甜瓜和黄瓜。其次是番茄、烟草、向日葵,胡萝卜、白菜、茄子和一些杂草。在瓜田的发生期以6月至7月为最多,寄生率高可达100%。种子在碱性土中的萌发率低,在土中存活期长达10~15年。诱发植物有玉米、三叶草、苜蓿、芝麻等。③锯齿列当(O.crenata)。茎直立,粗壮,直径达7~10毫米,不分枝,单生,高达20~60厘米。初花白色,渐变为淡黄色,密穗状花序。花较大,约30毫米,花期在6~7月,种子较大,0.3~0.5×0.25(毫米)。主要分布在中东、地中海沿岸,西亚和北非。寄主以蚕虫、豌豆为主,又称豆列当,在病田土壤中常有大量的列当种子积累,每公顷每年可长出200万~300万株列当,对农业造成严重威胁,常导致绝收。④普通列当(O.coerulescens)。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黄褐色,基部稍膨大,株高10~50厘米,不分枝,花序上密被有蛛丝状白色绵毛,茎肥厚,叶鳞片状,穗状花序,长10~15厘米,花淡紫色,无小苞片,花药无毛,花丝有毛,花冠长约20毫米,筒状,微弯曲,上唇顶端二浅裂,下唇3裂,蒴果椭圆形,长约1厘米。种子灰褐色,不规则形,表皮有网状皱纹,主要寄主是菊科蒿属植物,如茵陈蒿、黄蒿、水蒿等。近年发现也可以在向日葵上寄生,花期在4月至7月,果期在7月至9月。全茎可入药,具有补肾壮阳之功效。多分布在北纬30°以北的地区。⑤四川列当(O.sinensis var.sinensis)。株高20~40厘米,全株密被黄褐色腺毛并混生柔毛。茎粗壮,直径0.5~1厘米。叶卵状披针形,长1~2厘米,宽4~6毫米。密穗状花序长10~30厘米,花萼杯状,花冠淡紫色、蓝色或蓝紫色,很少黄色,长2.5~3.5厘米,筒部直立,上部稍下弯,扩大成漏斗状,花药有毛,花冠上唇龙骨状,与下唇等长。蒴果长圆形,长1~1.2厘米,直径4毫米。种子长圆形0.4×0.25毫米,表面具网状纹饰,网眼底部具蜂巢状凹点。花期5月至6月,果期6月至8月。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青海和西藏一带的山坡、路边与林间,海拔1600~3500米,寄主以蒿属植物为主。

分枝列当

1~2.植株;3.花冠展开;4.雄蕊;5.雌蕊;6.花萼展开;7.小苞片;8.苞片(仿王文綵:《中国植物志》69卷)

防治

列当是一年生草本的恶性杂草。一旦寄生定殖,种子散落到田间就很难清除。在无病区要实行严格的检疫。在同纬度地区间引种时,一定要防止传入。在病区内,实行7~8年以上的轮作有一定效果,但实施较难。针对列当从出土到开花只有10~15天时间,可采用手工拔除或喷洒除草剂来杀灭列当。在轮作期间,可以种植一些诱发植物来刺激土中列当种子萌发,从而加快降低列当种子的密度。

林传光(1910~1980)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家和病理生理学家。福建省闽侯县人。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先后任该校助教及福州协和大学农校高级部主任。1937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金陵大学副教授、农林部专员、北京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系主任。1949年以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系主任,曾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

他在真菌生理、水稻病害、生理病害、植物杀菌素、马铃薯晚疫病和退化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成绩卓著。在真菌生理的研究中,发现短光波是水稻粒黑穗病菌厚垣孢子萌发的有效光线;在分生孢子萌发方面,阐明了在排除未知物质干扰后,果生核盘菌对铜离子毒性的敏感性大大提高;在卵菌生理研究中,发现有机酸有利于氨基酸的合成,但增加细胞透性,这一矛盾可通过提高钙素浓度解决;在马铃薯退化病研究方面,提出温度对病毒侵染之后寄主耐病性变化的规律,以此作为制订种薯生产制度的指针,此项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中,根据中心病株形成过程和数量,提出以降低病薯率及种植田间抗病品种为重点的防治方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免疫学》,译著有《植物病害诊断与病原识别—病原真菌》、《植物杀菌素》,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林孔湘(1910~1985)

罗志达

植物病理学家、柑橘黄龙病专家。福建省闽侯县人。1934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41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受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任副研究员。同年9月回国,先后任岭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金陵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以后任华南农学院(现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曾任广东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柑橘黄龙病研究小组组长和全国柑橘黄龙病及其他病毒病害防治研究协作组顾问。

40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进行柑橘黄龙病调查研究,阐明了黄龙病毒的侵染力很强,为实施检疫、培育无病苗、挖除病株和加强防虫等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期又致力于热力消毒和培育无病苗木的研究,有效地消除柑橘组织内带有的黄龙病病原体,获得了可靠的无病繁殖材料。这一成果当时属国际上首创,受到同行专家的重视,美国很快应用于消毒柑橘其他病毒类病害获得成功,并加以推广。70年代他提出用热处理脱毒为主的“柑橘无病虫栽培”技术方法。上述研究成果获国家、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他的主要著作有《柑橘无病毒栽培》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凌立(1911~ )

方兆彰

植物病理学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27年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193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成都植物病虫害防治所、四川农业改进所、重庆政府农林部任职。1945年赴台湾,任台湾省农业实验所所长,曾担任《中华农学会会报》主编,植物病理学会会长,《科学农业》主编。1947年8月后,出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植物生产保护处副处长,达25年之久。1948年被选为华盛顿科学院会友。1948~1976年应邀任Sydowia—Annaees Mycologi-ci Ⅱ(维也纳出版)、Phytopathologia Mediterranea(意大利出版)编辑委员会委员。

他主要从事棉、麦、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工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为推动国际援助与合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活动。如制订“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制订国际植物防疫证书,在欧洲、中东、远东、中美、南美、西印度群岛及非洲建立区域性植物保护合约与组织,协助东南亚国家成立植物保护中心,在中东及非洲协助成立防治蝗虫机构,设立专家小组,倡导合理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派遣专家协助各国研究植物保护问题等。

他研究发表了中国黑粉菌鉴定及分布的专论以及世界黑粉菌论文10余篇。1971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董事会授予他特殊成就奖。主要著述有《谷类储藏及干燥处理》、《野草防治》、《持久性杀虫剂与环境及其意外影响》、《国际间之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国黑粉菌》等。

流行区系

epidemiological region system

曾士迈

病原菌在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越冬和越夏,由远程传播联系起来,完成周年循环,形成大面积流行病害的地区系统。简称流行区系。流行区系一词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和术语。中国华北、西北麦区是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区系,条锈菌喜好温凉不耐高温,在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冬麦区不能越夏,只能在甘青川宁一带高寒晚熟冬春麦区的麦株和自生苗上越夏,越夏后夏孢子随风传播到上述冬麦区侵染秋苗、繁殖并越冬,次春发展成春季流行,而春麦区和冬季严寒的北部冬麦区无本地越冬菌源,由冬麦区病害流行后提供菌源引致春季流行。这样,华北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陕、甘、青相连成片,形成小麦条锈病的一个流行区系。这一区系可分为:陇南菌源基地区,甘青越夏区,陇东桥梁区,关中晋南、豫南鄂北等常发区,豫北冀南易发区,京津唐保偶发区……等多个流行区,各流行区在流行区系中的作用不同,分区流行各有特点,而区间有不同的区间菌源关系。流行区系的研究,为制定病害总体防治策略和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基础。例如:如在陇南、关中、河南分别种植抗病基因不同的品种,可减缓新小种的定向选择,品种抗病性可望持久。除小麦条锈病外,小麦秆锈病、冬春麦接壤区的小麦黄矮病等也都有流行区系问题。

流行学当量原理

the equivalence theorem of epidemiology

肖悦岩

性质不同的各流行因素对病害流行和所致损失的作用,用改变流行参数来定量表达,改变的系数成为统一的当量值,这就是当量原理。是植物病害流行学基本原理之一。1963年范德普朗克(J.E.van der Plank)首先提出这一原理。在比较流行学研究中和系统模拟的建模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流行速率,或日传染率、潜育期、传染期、产孢量等可比较全面地代表病害流行的动态特点,各种环境因素、人为措施、寄主抗病性和病原物致病性等对病害流行动态的影响也体现在这些参数上。所以,上述各种特定状态下测得的流行参数与高抗(或高感)品种、毒性较低(或较高)的病原物和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测得的相应参数的比值就是这些因素在病害流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当量值。通常通过相关分析方法计算。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 这网还有: 参考资料:

董鸣发表论文

近5年重要学术成就为:(1)植物克隆整合对基于克隆可塑性的觅食行为的重要影响:克隆分株与觅食行为相关的功能形态同时取决于它对所处小生境条件的反应和它对与它相连的其他分株所处的小生境条件的反应;(2)克隆植物可塑性的多样性同生境类型和克隆构型的相关性:克隆植物可塑性同其生境资源的平均水平和资源异质性的稳定性正相关;(3)拟一年生克隆植物具有重要的(克隆分株的大小和数量间的)进化权衡(trade-off);(4)克隆植物在半干旱区高度异质性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中的重要资源价值。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被SCI刊物引用愈百次。研究成果被国际知名生态学教科书和植物生态学教科书用作内容。1998年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佳实践奖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获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