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陕西地质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04:21:32

陕西地质论文发表

张伯声在中华地质教育的苗圃里已做了整整60年辛勤的园丁。他为了给祖国培育地质英才,几乎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亲手教育出了3000多名地质人才。在他亲自教出的学生中,许多人早已是中国煤炭、冶金、工程、石油、地质以及教育战线土的高级科技人才,有的还担任着(或曾任)总局局长、副部长、省(自治区)副主席、院长、所长、总地质师、系主任等重要职务。他们中间有些人也已年逾古稀,是社会上倍受尊敬的人,但每当他们提到张伯声老师时,无不肃然起敬。原新疆工学院院长李耀曾经常向人们述说他在求学时因家庭困难而得到张伯声老师经济资助的动人情景。原煤田地质研究院西北分院院长袁耀庭说,他在焦作工学院冶金系求学时,就已对张伯声老师治学态度之严谨有所传闻,但因张伯声在地质系授课而无缘受教,抗战期间在西北工学院有幸给张老师当助教,才亲身体会到张老师学问的博大精深;袁耀庭还认为,他在地质学方面的系统知识是从给张老师当助教的过程中学得的。原陕西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阎廉泉认为,他从张伯声老师那里学到了系统的野外观察分析方法和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学风。50年代初,石油部门极缺地质人才,希望找一所院校代培几届专修科。由于任务紧、招生量大,又缺少教材和专业课教师,各大学都不敢贸然接受这项任务;当张伯声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便急国家之所急,毅然把这一任务领回了西北大学地质系。为了集中力量培养每年六七百名(连招3年)的专科生,他下了很大决心终于把辛勤培养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在院校调整时拱手让给了北京地质学院。为了编写石油地质学讲义,他除翻译了大量英、德、法文石油地质文稿外,在年过半百、两鬓成霜的景况下又孜孜不倦地突击学习俄文,并在4个月后终能阅读俄文文献资料,大大丰富了讲课内容。西北大学地质系被中国石油界人士尊称为“中华石油地质之母”,这一殊荣同张伯声的贡献是连在一起的。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引起了张伯声的无比愤慨。他亲自送大儿子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还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及老伴的金银首饰全部拿了出来捐献飞机大炮。他的实际行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习热情,学生们更乐于听从他的教诲。他在1956年担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后,尽管事务繁多,且患有高血压病,但仍坚持不脱离教学第一线。由于他知识面宽广,对地质学的多数分支学科都教过,总是没人能上的课他上,哪个教师请了假他就来补缺。他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60年代初,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78年,他作为教育界的优秀代表而成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他又分别被国家教委和陕西省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的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为了在中原地区给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大建设奠定矿产资源基础,成立了豫西地质矿产考察团,并向冯景兰和张伯声两位有名的河南籍地质学教授发出聘书,请他们来该团担任地质顾问。张伯声欣然接受了故乡人民的聘请,立即带了1名助手(即现今江汉石油学院教授赵铭渠)兼程赶回河南。该团成员都十分惊讶他来得这样快。张伯声说:“为故乡人民找矿,是我20多年的心愿,但以前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人民政府好像摸透了我的心事。”他和冯景兰同该团团长韩影山及团员们一起,冒着盛夏酷暑,在豫西山区辗转十余县,行程逾千里,检查和评价了100多个矿点,其中有开采价值的就有30多个,为国家和地方开发矿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巩县小关铝土矿(后来扩大为巩县铝土矿)和宝丰大营梁洼煤矿(后来扩大为平顶山煤矿)。这些地区的地质调查工作是集体完成的,但对它们的正确评价则主要是张伯声的意见。他青年时代在教授约翰逊陈列室里练就的岩矿基本功,在发现小关铝矿时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炼铝业起于西方,中国学者对铝矿石接触机会甚少,一般只了解最典型的铝矿,而张伯声则能以敏锐的目光一眼判定这种貌似铁矾土的矿石主要成分是铝而不是铁。为此,他同专搞岩矿研究的同志在小关铝矿上还有过一番争论。等考察团回开封拿到矿石分析结果,证明这是品位很高的铝矿时,大家对他的野外鉴定能力无不叹服。巩县铝矿的发现,奠定了中国炼铝工业发展的基础;巩县现已成为郑州铝业公司的主要矿石基地。考察团通过对豫西多个小煤窑的地质调查,张伯声从地层和构造上进行了分析,预测到被三叠系红层大面积覆盖的平顶山区有丰富的二叠系煤层。由于他的建议,在当时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对平顶山进行了地质测量。后经勘探部门钻探证实了这一预测。平顶山煤矿不但储量大、煤质优,而且是华北最南部的一个大型煤矿,对减少“北煤南运”的花费有重要经济意义;平顶山现已发展成中原地区最大的一个矿务局,成为武汉钢铁公司的最主要焦煤资源供给地。中原人民不忘对家乡曾作出重大贡献的知识分子。张伯声连续被河南人民选举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后来当第三届人大代表是由陕西选举的)。他对家乡中原的感情一直很深。60年代初,他作为人大代表视察了荥阳(既是他的家乡,又是郑州铝业公司所在地)、郑州和平顶山;70年代赴洛阳、郑州作学术报告,他顺便给家乡乔楼送去化肥;直至80年代,平顶山市和郑州的报刊记者们还常来采访、报道他的近况;1982年他受约给郑州晚报写了一篇回忆录,叫作《难忘家乡山水情》,时刻不忘哺育他成长的勤劳朴实的中原人民和中原的山川土石。 50年代中期,对中条山地层构造的争论,在中国部分学者中曾达到难解难分的地步。张伯声利用暑期带领学生实习之际,仅用1个多月时间,基本查明了中条山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有说服力地辨别了前人争论中的是是非非,基本上较圆满地结束了这场争论,使人们对中条山前寒武纪构造发展的认识深化了一步。他还提出了中条山铜矿的沉积变质成因,在当时未引起重视;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地学界层控矿床研究的兴起,他的观点突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被一系列的研究所证实。由于张伯声对中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多处贡献,他一直担任着中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专业组的成员。 张伯声在30年代到50年代所进行的多次黄河水利资源调查中,发现黄土的分布不是漫山遍野地散布于任何高度上,而是在每个第四系的盆地中黄土分布都存在一个最高线,其上绝无黄土,其下则不拘高低和地形状况都可发现黄土。他把这样一个黄土分布高度的上限界线叫做“黄土线”,它代表这一盆地过去水体悬浮物质沉淀淤积的最高面。“黄土线”的发现,为黄土的“水成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由于“黄土线”的发现,使张伯声进而对黄河河道的发育产生了“步步前进”的看法。他认为,在上新世蓬蒂期红土层沉积之后,婴年黄河通过中宁盆地在环县流入陕北盆地;到三门期之末,婴年黄河改道,流入银川盆地,继之流入河套盆地;此时陕北盆地由于西北抬起,向东南俯倾的地壳运动,发展了许多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它们切穿陕北盆地东南边缘山地,注入汾渭盆地;而婴年黄河在淤满河套盆地之后,再次流入陕北盆地,并夺得古无定河河道而流入汾渭盆地;当汾渭盆地被淤满后,从三门峡一带切开出口,流入华北。张伯声重建的黄河河道发育史一反认为“远在新第三纪上新世以前晋陕间黄河河道即已存在”的传统看法;他的新见解在50年代末迅速被多数第四纪地质学者接受。 张伯声在60年代初期对陕西水系、尤其对秦岭两侧水系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从水系发育形态入手,推论这一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史,具体指出了鄂尔多斯地块在新生代期间的几次反向翘倾给予陕北河道的发育特征以及由于秦岭的北翘南倾而导致的秦岭两侧河流发育形态的显著差异,还指出了渭河地堑——秦岭——巴山间当代的波浪状构造地貌特征。张伯声的主要论断皆被其后的地学调查和地质勘探所证实。他的洞察力和逻辑推断能力令国内构造地貌学界为之叹服。由于他在第四纪地质构造方面的一系列成绩,曾长期担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 1976年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害以及紧接着的松潘地震在西安3次有感,引起西安地区人心惶惶,乃至生产停滞和社会秩序混乱。张伯声为此而焦急万分。为了尽快摸清陕西地震活动规律,尽管他以前从未涉足过地震研究,却仍冒着酷暑同一名助手在其办公室里夜以继日地查阅历史地震资料,绘制图表。通过2个多月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得出了研究结论:关中乃至整个陕西地区,当今尚不具备发生强震的条件,并从理论到实践上都为陕西地震研究工作指出了方向。他的结论在古都不胫而走,约请张伯声作地震报告的请柬和电话纷至沓来。为了弘扬科学和安定人心,他不顾年高和突击研究的劳累,带着助手在西安地区先后作了14场报告,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研究过程与结果,以丰富的实际资料和独创性的理论使无论是内行或是外行的听众无不信服。1976年12月,张伯声与其助手合作正式完成了论述陕西地震形势的论文,尽管他们声明文责自负,但因陕西省已发布了短期地震预报,论文无处发表,于是只好印成小册子散发。到三年多以后的1980年,“地震荒”早已过去,人们念念不忘这位科学的预言家,论文终于得以发表。大凡读过这篇论文的人都会知道,他的研究结论并不是“震与不震”的问题,而在文中闪烁着他毕生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并启迪着后学者的思维。 新观点的建立起始于张伯声对过去地质实践的认真总结,而理论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又是由于他极为关注全球地学的最新进展。1959年,他通过对秦岭南北两侧地壳在不同地史时期互相作用此起彼伏的运动的论述,提出了相邻地块的“天平式运动”的概念。这实为新学说的萌芽。因为,后来他在空间上扩大范围来研究“天平式运动”,自然而然地导出了“地壳波浪”的观念。他经过对二次大战后地质科学在大洋领域研究新成果的分析,结合已知的大陆地质知识,将全球地壳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研究,发现地壳是由若干大大小小的块体镶嵌而成的。它们从几个方向看去都排列成行,就像团体操队员那样秩序井然。1962年他发表了《镶嵌的地壳》一文。虽然篇幅不长,且无插图,但该文的问世却使国内地质同行们立即承认:一个新学说诞生了,并被称之为“镶嵌说”。为了寻求地壳镶嵌构造的成因机制,张伯声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通宵不寐地思索,偶有所得便立即记录下来。他终于在1964年从前人早已废弃不用、束之高阁的依附于“收缩说”的“地球四面体理论”那里受到启示,在兼收并蓄了“收缩说”与“脉动说”的合理部分之后,赋于“四面体理论”以崭新的内涵,提出了地球在以收缩为主要趋势的脉动式演化过程中,不断激发全球四大地壳波浪系统,它们的传播和交织导致了全球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张伯声的学术研究中断,但他所创建的“镶嵌说”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国外辗转传回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并立即被台湾地质学者们所接受。1972年台湾省出版的百科全书式巨著《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地球科学卷)中,把“镶嵌说”列为对中国地质构造认识的首席观点。到70年代中期,“镶嵌说”发展成为“波浪镶嵌说”,并被国内地质界公认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一批学者从事该学说的研究70年代以来,该学说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地壳波浪镶嵌构造的研究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各级各类波浪都有其固有的波长与周期的特性,可以较迅速地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及矿产赋存规律。70年代以来国内外矿床学家普遍重视的“等间距找矿”,实际上恰恰是利用了地壳波浪构造的原理。张伯声在前述“地震荒”中之所以敢于“反潮流”,正是他把地壳波浪运动的周期性原理和对地壳波浪相互叠加、干涉后出现的特征的已有认识,用于地震地质实践的成功例证。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从张伯声身上得到了体现。“波浪镶嵌”学说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地学领域物质运动的波浪性,确立了地壳运动的周期性和地质构造等间距性的“时—空等间距原理”以及这种时间与空间的等间距皆是可以级级次分、再次分的地质系统论,从而使学说具有了雄厚的哲学基础。

陕西地域文化论 估计我才是关键技术你懂的不多,这样l 一来,什么都乱

陕西地质发表论文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我想这篇一定会跟您思路的。真正的论文还得自己写,网上也不会有免费现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内容概述

(一)主要成果

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使地质灾害评价从易发性、危险性的评价延伸到风险评价,并结合国内实际,形成了相关的技术方法体系。主要包括:

1)结合黄土地区的实际情况,使用水文法进行了评价单元划分(图1),准确地获得了黄土斜坡的坡度、坡高、坡型、坡向等参数,分析了不同坡度、坡高、坡型、坡向发生滑坡的概率。

图1 使用水文法划分风险评价单元

2)设定了危险性及危害性的评分标准,综合危险性和危害性评定结果,设计了黄土滑坡灾害风险评分系统。

3)提出了基于水位控制的滑坡风险分析和控制方法。建立了地下水渗流场与斜坡应力场协同耦合模型,确定了不同库水位下的滑坡失稳概率(图2),评价了不同库水位下的人员生命风险和财产风险,统筹考虑容许风险和供水需求,确定了安全合理的水库蓄水水位,并提出搬迁避让、疏水排水和水位控制等综合风险控制措施。

4)选择典型地质灾害隐患作为分析对象,分别研究了不同破坏模式下的风险分析和叠加、容许风险的确定、社会风险的评价、位于斜坡体上部的承灾体的风险确定、作为名胜古迹的承灾体的价值估算等问题,建立了多风险源识别的滑坡风险分析流程和计算方法(图3)。

图2 不同库水位条件下滑坡体破坏概率

图3 基于多风险源的群体生命风险评价流程图

5)提出了基于GIS、DEM、RS、地面调查等技术方法相结合的黄土滑坡调查与风险编图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线(图4)。

图4 基于GIS、DEM、RS、地面调查等技术方法相结合的风险编图技术路线图

6)系统地研究了面向不同应用对象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比例尺类型和精度类型。提出了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精度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要点(图5至图8),建立了一套针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技术方法体系。

(二)技术特点及指标

1.风险评价精度

地质灾害调查是进行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不同的应用对象其管理主体不同,对应的调查和评价的精度要求也不同。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估按比例尺可以划分为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4种类型(表1)。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估的4种比例尺类型又可以分别采取高精度、中精度和低精度3种精度要求(表2)。

图5 延安市城区1∶5 万滑坡风险区划结果

图6 延安市大砭沟地区1∶2.5 万风险区划结果

图7 基于评分系统的1∶1 万风险区划结果

图8 延安市宝塔山滑坡1∶1000 风险区划结果

表1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类型

表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分级原则简表

2.风险评价技术要点

(1)小比例尺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5万)

小比例尺(1∶5万)滑坡评价适用于较大的区域面积,其中易发性的评价指标包括灾点密度、坡度、坡高、坡型、岩土类型、植被、降雨、工程活动等;从易发性到危险性需要增加的评价要素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时间概率)、滑移距离、滑移速度;从危险性到风险需要增加的评价要素为受险对象类型、价值、易损性。

(2)中比例尺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2.5万)

对于面积在几十到上百平方千米之间的区域的滑坡风险评价,适用于1∶2.5万的中比例尺。先期通过高精度DEM和Quick Bird遥感数据等多信息源,识别潜在的滑坡易发坡体,并初步圈画滑坡的危险区界线和进行受险对象信息解译,再逐一通过野外核查对以上信息加以验证、修正或取消,最后形成符合比例尺精度要求的风险评价图。

表3 黄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大比例尺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1万)

对于大比例尺的滑坡风险评价(1∶1万)可以用边坡风险分级系统进行评价。运用滑坡风险管理理论,确定黄土滑坡风险评价的总指标体系;基于野外调查的统计规律,分析黄土滑坡危险性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危害性的主要因素,从失稳可能性评价指标、滑坡强度评价指标、受险对象评价指标和易损性评价指标4 个方面确定打分评价系统(表3)。

滑坡的风险一般用危险性×危害后果确定,如果分别得到了危险性评价结果和危害性评价结果,则风险大小利用两两比较矩阵即可确定。因此,评分系统的整体设计分为危险性评分表、危害性评分表和风险评价分级表三大部分(表4)。

表4 风险分级矩阵判定

注:VL级为很低级;L级为低级;M级为中级;H级为高级。

(4)单体黄土滑坡风险评价(>1∶5000)

单体的滑坡风险评价应达到定量的程度,一般在场址的工程地质勘查阶段进行。利用各种勘探数据分析斜坡的稳定性和失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斜坡破坏后所造成的财产损失风险、个体生命风险和群体生命风险。因此该阶段的风险评价要求有较高的精度,比例尺应该在1∶5000或更高。

3.风险评价需获取的参数和手段

评价需获取的参数应以能满足不同精度风险评价的需要为目的。除常规调查滑坡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影响因素、稳定性状况外,还应调查某体积规模滑坡的年发生频率、潜在滑坡的滑距和滑速、受险对象及经济价值、受险对象的时空概率和易损性等。上述参数因调查区面积不同、评价结果的用途不同,或调查阶段、调查经费的限制,其获取方法和结果在精度上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小比例尺,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大比例尺,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单体滑坡,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超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受险对象资产评估等。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在延安市宝塔区进行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对于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取得的主要成果在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科研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基于政府公众服务需求进行了滑坡调查和风险区划,形成了一套基于县域尺度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方法,建立了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示范基地,为政府土地利用规划、减灾防灾、科学管理地质灾害提供了技术方法和示范;合理指导土地开发者、投资商、居民等去认识风险、规避风险、合理进行经济活动决策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面,基于风险区划结果,将县级地质灾害预警分为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单体隐患点预警4种不同的预警精度,部分解决了预警区域过大的问题,对现有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是一个推动,起到了应有的示范作用。

3)在科研影响力方面,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发表了论文多篇,成果被多次引用,其中《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方法与实践》被引频次达30次,同时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安大学等高校培养研究生多名,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发展。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延安市宝塔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起到了应有的示范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三、推广转化方式

1.宣传报道

编制了地质灾害科普宣传画及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手册,向当地群众宣讲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及规避风险的方法(图9);就革命圣地延安市宝塔山滑坡风险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图10),并提出了合理的风险规避及工程治理措施。

图9 科普宣传

图10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图11 会议交流

2.会议交流

在“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论坛”等学术会议上向与会代表交流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技术方法及其在延安市宝塔区的应用(图11)。

3.人员培训

编写了《滑坡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培训班讲义》,并于2008年承办了“滑坡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113名代表参加了培训(图12);于2011年承办了“国际地质灾害高级研讨班”,来自全国各地的共215名代表参加了培训(图13)。

图12 滑坡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培训班

图13 国际地质灾害高级研讨班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张茂省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

邮政编码:710054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陕西地质期刊投稿

不好进。需要通过面试、笔试考核。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是陕西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在业务上归属省国土资源厅管理和指导。陕西地质调查院成立于1997年,1999年属地化后更名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主要从事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

不好进。陕西地质调查中心成立于1997年,原名陕西地质调查院,1999年属地化后更名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根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22年应聘基本条件可知,具有招聘岗位所需的学历、专业或技能条件,其中学历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不好进的,仅招收20人。具体可查询管网,获取一手权威信息。

西部地质期刊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以下简称“西安地调中心” )是2006年经中编办批复,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组建于1962年)更名成立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同时,保留“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牌子。西安地调中心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北地区的唯一直属地质调查机构,全国六大区中心之一。承担着国家在西北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及相关综合研究工作;负责西北辖区内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社会服务工作;负责西北地区国家地质项目的管理和监管工作。工作区域包括陕、甘、宁、青、新(区域面积310km2)和内蒙西部及中国西部周边国家。是一个集大区项目管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及地质技术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事业单位。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地质调查研究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与环境评价治理、选冶实验与测试技术研究、宝玉石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岩石矿物土壤及水质分析测试与鉴定、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资料信息收集分析与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西北地质》出版等。机构设置分三部分:一是综合管理服务机构10个,分别为办公室(管理体系办公室)、总工程师室、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审计室)、财务资产处、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管理处、科技发展处、离退休管理处、物业管理处、基建办公室;二是大区项目管理机构7个,分别为项目管理处、规划处、经济管理处、地质资料处、技术管理一处、技术管理二处、基金办公室;三是地调科研技术机构10个,分别为基础地质处、矿产资源处、能源地质处、水文环境处、工程技术处、测绘遥感处、资料信息处、中亚地质研究中心、实验测试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另外,业务技术领域还包括科技平台建设,即2个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黄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1个局级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5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中志留统底界层型剖面-陕西紫阳野外基地、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陕西延安野外基地、矿山地质环境-陕西潼关野外基地、黄土崩滑灾害-甘肃永靖野外基地。 建所时间: 1962年。管理体系: 依照 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 idt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01 idt OHSAS1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并通过了整合型管理体系认证。管理方针: 高山探宝,荒漠寻源,关注环境,确保安全,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管理目标: “三争”、“三保”、“三承诺”。“三争”: 地调科研成果争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争一流;大区项目管理水平争一流。“三保”: 保护环境;保障健康;保证安全。“三承诺”:顾客满意;节能降耗;持续改进。职工队伍: 在职职工2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5人。高级职称人员87人(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7人),中级职称人员56人;博士20人,硕士42人。组织机构: 下设10个职能处室,4个技术业务部门,3个综合服务部门。专业资质: 持有五大类15项资质。地质勘查 :区域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遥感地质勘查乙级;地球化学勘查、勘查工程施工丙级;项目评价 :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项目论证 :国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分析测试:所属实验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是国土资源部西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勘察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丙级。对外合作: 与长安大学、陕西省气象局等共建部属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型实验室;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联办博士、硕士培养点;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法、英、澳、中亚国家及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与美、意、日、俄等国家有良好的业务交往和合作关系。科技窗口: 创办有《西北地质调查》专业网站,建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地质资料馆》,主办的《西北地质》是全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根据突水原因、条件和规律的分析,突水水文地质条件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1)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条件及具体块段的富水性。

2)隔水层和相对隔水层厚度、岩性及其剖面上的组合关系,隔水层的阻水性,即隔水层裂隙在原始状态下的阻水减压能力和采动条件下的变化。

3)断层构造的分布及其倾角、断距的大小,位移后断层带两侧含水层、隔水层相互关系,它对含水层的富水性、隔水层的阻水性所起的控制作用。

淄博是开采历史较久的矿区。揭露煤层底板有关隔水层、含水层的井上、井下钻孔也比较多,而且绝大多数是取芯钻进,岩性、厚度资料比较确切,这为分析煤层底板突水地质条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综合分析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淄博煤田十层煤底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在矿井之间,同一井田的不同区段之间变化是很大的,分区块段性很明显。

3.3.1.1含水层

淄博矿区十层煤底板有4个含水层,即:徐上砂岩、徐灰岩、徐下砂岩、奥灰岩。

(1)徐上砂岩

因其位于十层煤底板,徐灰之上而定名。这一砂岩矿区普遍发育,硅质胶结,坚硬性脆,但厚度、分层变化很大。当只有一层厚仅3~4m,或分为2~3层单层厚度仅2~3m时,这一砂岩组含水性较弱,便成了相对隔水层。当单层厚度加大到10m以上时,可成为底板突水的直接含水层之一,富含裂隙水,钻孔遇裂隙曾出现钻具自动下落0.2m的现象。在石谷矿区这一砂岩的单位涌水量0.013~0.42L/s·m,平均0.18L/s·m;渗透系数为0.1~2.18m/d,平均0.75m/d,单点最大突水量2.126m3/min,采区(600m×600m)最大突水量8.43m3/min,水压10.15kg/cm2时,井下单孔(直径89mm)最大自流量2.5m3/min。

现有资料初步判明,全矿区有4个块段,该层砂岩厚度较大,可能成为突水的直接含水层,这四个块段是:石谷及龙泉北翼区,砂岩展布面积约8km2,厚7~26m,平均15.33m;昆仑区,展布面积13km2,厚6.5~18.68m,平均11.9m;夏庄一井-200m水平区,展布面积4km2,厚1.14~13.82m,平均7m;岭子宝山区,展布面积3km2,厚4.38~16.6m,平均9.4m。

(2)徐庄组灰岩

位于十层煤与奥灰之间的中下部,上距十层煤25m左右,下距奥灰20m左右,是淄博引起煤层底板突水次数最多的含水层。当它的岩溶裂隙发育并与奥灰发生较强的水力联系时,可成为奥灰水量、水压的中转层,这时奥灰水对煤层底板的作用不是从奥灰顶面开始,而是从徐灰顶面开始,使煤层与奥灰间的隔水层几乎减少一半。当其岩溶裂隙不发育与奥灰水力联系不强时,可相对成为奥灰的隔水层。因此,正确认识这一含水层的富水特征,对防治煤层底板的突水有重要作用。通过综合分析钻孔和突水点资料,这一含水层有以下4个特点:

1)它的厚度与分层变化十分明显并有一定规律性。

在矿区内有的块段徐灰只有一层,有的块段分为二、三层,局部块段达四至五层,分层累加总厚度薄处只有0.14m,趋于尖灭,厚处可达18.29m。分层的基本变化规律是:在淄博向斜盆地寨里北大井以南基本上是两个分层,只有夏庄一、二井,黑山一井局部变化为一层。北大井沈马庄以北区基本上是3个分层,从河东到沣水一带是四至五个分层,面积约13km2。岭子明水斜地和埠村向斜盆地基本是两个分层。但不论分几层,厚而稳定的只有一层而且是最底部的一层,其他都是较薄的小分层。最厚的这一层徐灰,在淄博向斜盆地由南而北厚度亦呈厚薄相间状态,愈往北愈厚的变化规律。具体是双山区7.67m,夏庄区3.5m,奎山昆仑区7.62m,龙泉石谷7.06m,北大井北斜井5.28m,双沟区8.43m,南定区6.81m,湖田区10.4m。由于徐灰的这种厚度和分层的变化,改变了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徐灰的尖灭变薄区和分层增多区,裂隙岩溶发育受到限制,富水性减弱,往往可以成为奥灰的相对隔水层,至少可以降低突水时中转奥灰水量、水压的作用。

2)徐灰岩溶的发育有随着埋深的加大而减弱的趋势。

从双山区看,岩溶发育的变化趋势如下:地表+250m左右,可见直径0.5~1m的溶洞。地质24号孔,孔口标高+179.94m,+29m水平见徐灰有溶洞,水喷出孔口,单位涌水量0.15L/s·m,渗透系数1.34m/d。地面水文2号孔,孔口标高+263.7m,于-62m水平见徐灰岩心有轻微溶蚀现象。井下水文1、2、3号孔,孔口标高+1.74~-0.76m,于-103~-106m见徐灰岩溶现象更微弱,用岩心面积法统计其裂隙岩溶率为0.28%~0.55%,单位涌水量0.01~0.24L/s·m,渗透系数0.09~0.2m/d。堵水3号孔,孔口标高+190.04m,于-155m见徐灰,岩心裂隙节理面清楚可辨,岩溶现象已不明显,水量很小,单位涌水量0.015L/s·m,渗透系数0.1m/d。上述资料表明本区岩溶发育最大深度在-160m水平,埋深约为350m。

夏庄矿一井区岩溶发育的变化趋势如下:井下水文观测1号孔,孔口标高+36.4m,于+11.4m见徐灰,钻进0.85m见溶洞突然喷水,涌水量1600L/min,单位涌水量0.184L/s·m,渗透系数3.72m/d。第一疏干水平共打徐灰孔17个,孔口标高-78~-80m,于-94.15~-136.5m见徐灰,大部分有岩溶现象,单孔自流量400~2340L/min,单位涌水量0.059~0.25L/s·m,渗透系数1.31~6.64m/d。其中疏1号孔在-133.67m见徐灰,钻进1.14m遇溶洞突然喷水,涌水量1550L/min。万山地质7号孔,孔口标高+181.745m,于-172.03m见徐灰,岩溶现象不明显,单位涌水量0.012L/s·m,渗透系数0.17m/d。第二疏干水平共打6个孔,孔口标高-219~-244m,于-238.84~-266.15m见徐灰,单孔自流量为80~400L/min,单位涌水量0.02~0.03L/s·m,渗透系数0.3~0.76m/d。资料表明本区岩溶发育最大深度在-170m水平,埋深亦为350m左右。

其他井田的资料证明亦有如上规律。

徐灰的这一特征,对突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愈到深部愈以构造裂隙水为主,富水性逐渐减弱,只要查明构造破碎带,徐灰便可能转化成为奥灰的相对隔水层。

3)徐灰的富水性有明显的分区块段性。现有资料证明夏庄二井、龙泉南翼、奎山井田西北部、石谷940采区以北、寨里二井,由于断层及火成岩墙的切割隔离,徐灰没有露头接受降水补给,或由于厚度较薄,岩溶减弱,甚至不含水。而双山白虎山逆断层两侧区、夏庄一井枣园至安上区、石谷的2号与3号岩墙之间区、洪山矿的邢家至河东区富水性就比较强,煤层底板突水水量可达5~8m3/min,疏干稳定水量可达4~5m3/min,影响半径可达1000~2000m。

4)徐灰的富水区,往往与奥灰有较强的水力联系,实质上就是奥灰的富水区。徐灰露头展布条带状,面积较小,除处于河沟冲击层覆盖的少数块段能得到降水较强补给外,大部分地区降水补给量不大。如果水量较大,又长期不能疏干,则主要是通过断层、节理裂隙与奥灰发生了较强的水力联系得到奥灰的补给所至。现在已经有许多实例证明这一点。

夏庄一井-80m水平徐灰疏干区,疏干5号孔,孔口标高-80.55m,于孔深36.86m见断距13m的断层和断层带附近的徐灰0.45m,喷出水量2.88m3/min,水压23.3kg/cm2,喷出长轴14cm的豹皮灰岩碎块,证明奥灰岩断层带直接补给了徐灰水。

夏庄一井190下山1903面东断距7m的东顶山二号断层下盘突水,水量5.74m3/min,升压试验证明是奥灰水补给徐灰水所致。

石谷矿利用99号奥灰观测孔投放食盐2000kg,对940-5号徐灰放水孔和930、940采区底板出水进行连通试验,证实该区徐灰和徐上砂岩涌水之所以较大实际上是因为得到奥灰水的补给。

930出水区,水量1.778m3/min,投NaCl前,水的Cl-含量17.73mg/L,218h后升为23.04mg/L,持续2h后又恢复到背景值17.73mg/L。

940-5号徐灰孔,放水量1.16m3/min,投NaCl前,水的Cl-含量也为17.73mg/L,452h后升为19.5mg/L,持续22h后又恢复到背景值17.73mg/L。

940采区南翼出水点,水量0.42m3/min,投NaCl前,水的Cl-含量17.75mg/L,投放后452h升为19.5mg/L,持续1h后又恢复到背景值17.75g/L。

投放NaCl的奥灰孔位于出水点与徐灰孔的倾斜下方,通过NaCl溶液的自然扩散,最后能造成出水点与徐灰孔Cl-含量持续较长时间的异常,表明奥灰水的补给还是比较强烈的。

根据徐灰的这一特征,通过加强对徐灰的探查和疏水降压,可起两方面作用:①当补给不太强时,可把奥灰越层补给的水量和对煤层底板作用的水压威胁解除掉。②当补给很强时,徐灰水压、水量长期不能降下来,表明与奥灰水力联系很强,有奥灰突水的危险,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这样对徐灰探查疏水实质上就起了判别奥灰突水危险程度的作用。

(3)徐下砂岩组

因其位于徐灰岩之下而定名。有时它直接覆盖在奥灰顶面,为一钙质或硅质胶结的含砾砂岩,岩相变化比较大,大部分地区被砂质泥岩或页岩所代替。目前有资料证明其存在的块段有四个。

夏庄二井区,从露头向北西方向展布,厚11.66~19.35m,平均13.7m,面积约3.5km2。夏庄地质1号孔打到这一层位,出现孔口自流,水文12号孔也有同样情况发生,单位涌水量0.15L/s·m。

奎山昆仑区,从北万山、小店到昆仑,分布面积约17km2,砂岩厚4.28~12.9m,平均8.19m。

北大井中部区,由十五中、洪山铝土矿到精神病院一带,分布面积约4km2,厚2.6~21.4m,平均6.56m。

寨里一井浅部区,从峨庄到寨里、邹家庄一带,面积约4km2,厚8.38~23.4m,平均15.6m。

这一砂岩的存在,对防止奥灰突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砂岩岩性坚硬,抗压、抗张和抗冲刷能力较大,使奥灰水的突水要受到本砂岩裂隙的制约,不容易发生裂隙扩大型突水。不利的是砂岩裂隙发育又得到奥灰补给时,可成为煤层底板突水含水层,像徐庄组灰岩一样,对奥灰水压、水量起中转作用,缩短了煤层与奥灰之间的隔水间距。

(4)奥陶系灰岩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淄博矿区这一含水层总厚达821m。综合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有关钻孔、矿山开采资料,淄博的奥灰具有以下4个特点:

1)露头广阔,补给条件好,动、静储量大。中下奥陶统厚821m,与其连续沉积的上寒武风山、长山组主要为中厚层板状灰岩,厚约250m,通过构造其岩溶裂隙往往与奥陶系下段沟通,所接受的补给水量可以成为奥灰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看,淄博向斜盆地这一碳酸盐类岩层的实际补给面积为1320km2。岭子明水斜地为450km2。埠村向斜盆地为270km2。特别是淄博向斜盆地,碳酸盐岩地层露头区有断距100~300m的神头西河断层、岳阴断层、石马断层、福山源泉弧形断层,炒米店漫泗河弧形断层,淄河断裂带等错综切割,台阶式断落,既扩大了露头面积,又因构造裂隙的发育增大了降水的入渗系数,补给更为充沛。矿井一次最大突水量曾达443m3/min,36h涌出总水量达6022423m3。证明这一含水层的补给量和给水度确实很大。

2)平面和剖面上水力联系虽然比较广泛,但由于构造、火成岩墙的分割也有局部的分层分区的隔离性。北大井-81m水平透水,相距12km的沣水泉群迅速干涸;双山矿-145m水平突水,相距2.4km的良庄、秋谷等泉群迅速干涸,表明平面上的水力联系是相当强的。1976年10月17日北大井西大巷奥灰六段顶面突水9.9m3/min时,局机关奥灰观测孔主要为中奥陶第四段水,水位明显下降5.07m,表明四段与六段联系很好,可见剖面上水力联系也非常密切。这种广泛联系的发生与构造垂直切割了各层段并沿走向延伸较远和岩溶的水平循环带发育有关。但一定块段内也有分区分层的隔离性。如双山-145m水平突水,孝妇泉群虽然距出水点较近,但没有影响。黑山新博医院供水孔奥灰六段水质不好,第四段水质好,总硬度前者德国度为34.75度,后者为15.68度。经隔离六段,长期取用四段水,水质没有受到干扰。西河跃进井区5、6号供水孔均为六段奥灰水,相距仅12m,但抽水时互不干扰,水质水温也不相同,5号孔水温19℃,总硬度28.84度,而6号孔水温21.5℃,总硬度则为33.04度。黑旺铁矿实际开采证实淄河断裂带两侧水温、水量、水位也有明显差别。两侧水温差1.5℃,同期水位东侧高出西侧1~10m,1976年雨季矿坑涌水量西侧3.9万m3/d。东侧则为10万m3/d。表明平面上和剖面上也有水力联系强弱之分。但在一定范围内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含水体,有统一的区域地下水位和相应的动态变化。

3)淄博的奥灰即使为煤系地层所覆盖,随着地层的倾伏,到了深部仍然普遍比较富水。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认为与淄博向斜沿倾向发育一组断层构造有关。

4)奥灰顶面下10~20m富水性不强,有相对隔水的作用。但遇构造奥灰深部水仍可升出顶面。

3.3.1.2隔水层条件

淄博矿区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威胁是奥灰,其次是徐灰,个别区段还有徐上砂岩和徐下砂岩。因此研究淄博矿区隔水层条件,主要研究对象是十层煤与徐灰、奥灰之间的间距变化规律。其次就是研究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的阻水性,它具体表现为井下钻孔向含水层钻进过程中即使在隔水层段内也往往有水,其水压、水量有逐渐递增的规律。

通过钻孔资料综合分析,淄博矿区煤层底板的隔水层条件,由于徐灰分层的增多,徐上砂岩,徐下砂岩的变厚或尖灭等原因,隔水或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变化是很大的。现先从10-2煤到徐灰,10-2煤到奥灰顶,徐灰底至奥灰顶3个方面叙述:

1)10-2煤到徐灰顶的间距最小为18.92m,最大可达40m,由东向西则是逐渐加厚的趋势。若以徐灰厚层为防突水的对象,则10-2煤到厚层徐灰间距为27~49m。

2)10-2煤到奥灰的间距由于古风化壳的起伏不平,不仅不同矿井有较大变化,即使同一井田变化也很显著。如南定区,有的块段平均厚只有55.19m,较厚的块段则为71.84m,大部分块段为60.46m。从全矿区看最薄的块段47.5m,最厚的块段可达83.72m。

3)徐灰底到奥灰顶的间距从埠村矿区的5.54m到洪山东北部28.94m,一般18m左右。

隔水层的阻水性是煤层底板突水条件应予以分析的重要方面之一。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隔水层的阻水性还可以通过井下钻进实际探查确定。

由于煤层底板存在承压水,在水压的作用下钻进水文孔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使在隔水层的页岩和砂质页岩中,也往往有涌水,并显示一定的压力,随着钻孔愈向下钻进,水量、水压逐渐增加。很明显不同深度的水压差值就是这一段岩层裂隙消耗的水头,因此隔水层的阻水性实际上就能从这种“阻水减压”能力上直接地表现出来。如,石谷井下940-1号孔,俯角27.5°,钻进过程中出现了下述现象:斜深50.15m在砂页岩互层内即开始涌水,但水量很小;斜深58.5m,在砂页岩互层内,水量0.1m3/min,水压7.5kg/cm2;斜深68.25m,在砂页岩互层内,水量0.1m3/min,水压8kg/cm2;斜深77.1m,在石英砂岩内,水量0.15m3/min,水压12kg/cm2;斜深116.7m,在页岩内,水量很小,水压22kg/cm2;斜深133.25m,在徐灰内,水量0.2m3/min,水压26.5kg/cm2。

通过连通试验,本区奥灰有向徐灰和徐上砂岩垂直渗透补给的关系,按奥灰实测水位标高+113.12m计,实际水压42.9kg/cm2,表明徐灰与奥灰之间的隔水层在渗流过程中消减水压16.4kg/cm2,徐灰与徐上砂岩之间隔水层消减水压14.5kg/cm2,徐上砂岩顶板消减水压4.5kg/cm2。

这种消减水压的能力在奥灰顶面弱透水的一段中也能表现出来,如西河奎山井北大巷井下供水孔:孔深28.98m,在砂质页岩中涌水20L/min,水压2.5kg/cm2;孔深33.61m,在砂质页岩中涌水20L/min,水压4kg/cm2;孔深74.9m,奥灰顶面以下14.59m涌水61L/min,水压6kg/cm2;孔深111m,奥灰顶面以44.69m水量99L/min,水压14.5kg/cm2;孔深135.5m,奥灰顶面以下75.0m水量851L/min,水压17.5kg/cm2;孔深142.5m,终孔水压18kg/cm2,水位+193m,才真正达到奥灰实际水压,表明奥灰顶面岩层也有消减水压的能力。

又如:西河矿9024防尘孔,孔口标高-127m,从九层煤底板开孔:孔深63.45m,涌水0.13m3/min,水压5kg/cm2;孔深102.58m,奥灰顶面以下6.1m,水量0.102m3/min,水压11kg/cm2;孔深114.68m,奥灰顶面以下18.2m水量0.508m3/min,水压27.5kg/cm2。表明奥灰顶面12.1m实际消减水压16.5kg/cm2,这一情况说明:加强井下实际探查,了解隔水层的阻水性,掌握下伏承压含水层水沿裂隙上升高度和水头消耗情况是防止突水的手段。同时说明井下钻进时,在接近高压含水层前往往有征兆,只要加强观测,对防止井喷,保证安全能起报警作用。

3.3.1.3构造作用

构造对地下水的赋存、运移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是引起直接突水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必须充分研究矿井、采区直到工作面的构造展布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采区和工作面的构造条件要在生产开拓的过程中具体详细观测解决。矿井的构造条件则可依据已有的勘探和生产实际资料作出分析和判断,这对分析采区和工作面的突水水文地质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几个重点矿井构造展布规律及其与突水的关系。

双山区,存在两组明显的压性结构面。一是以下河逆掩断层为代表的东西向压性结构面,与其有成生关系的是一组X形断层,走向为NW17°~26°和NE36°。这一组形成较早,曾被南北向和北西向的断层切割位移。二是以白虎山逆断层为代表的近南北向的压性结构面,与其有成生关系的是一组近南北的正断层延伸较远,与其配套的剪切断裂走向为NW62°~78°,NE61°。这些构造在第三应力场中大部有过左旋扭动,倾向南或南西的正断层,这时均为张扭。因此本区北西向和东西向而倾向南或南西的正断层是导水断层,南北向破裂带经过扭动是地下水的集中径流带。

夏庄二井区,3个应力场均有反映。东西向压性结构面以5m逆断层为代表。南北向的压性结构面为白虎山逆断层,其纵张为五龙断层和鹰山断层,决定矿井构造面貌的是左旋应力场,它使五龙断层、鹰山断层发展为压扭性的地堑。东西向的断层被南北向断层左行剪切位移,南北向断层为北西向的断层剪切位移。本区仍然是北西走向倾向南西和东西走向倾向南的断层是导水断层,南北向的破碎带是地下水的径流带。

夏庄一井区,在109、110下山区也有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逆掩断层,断距不大。仅1~3m,但本井田发育了一组东西向的地垒和地堑,由东顶山二号断距8~12m断层与109顶盘断距11~13m、150顶盘9m断层组成,反映了第一次南北向压应力场的作用,断距22m的东顶山一号断层则是当时的横张。第三应力场在本区也主要表现了左旋扭动,因此本井田东西向倾向南,南北向倾向西和北西向倾向南西的三组正断层均为张扭,倾向相反者则为压扭,3组张扭断层都是导水断层。

奎山区,3个应力场的具体表现是:南北向压应力产生了断距12m东西向的逆断层,48m断距的辛庄压性破碎带呈舒缓波状,后发展为正断层。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产生了跃进井东万山逆断层。第三应力场的左旋造成了北西向节理张开而有火成岩脉呈雁行排列出现和东西向断层被南北向和北西向断层切割左行位移。构造的富水和导水性质与夏庄区相同。

龙泉区,南北向压应力在本区表现为3条东西向的舒缓波状的压性破碎面,即南部断距20~27m,中部30~55m,北部15~30m973石门断层。东西向的压应力产生了近南北向973地堑。北北东向的断距22m逆断层是第二次近东西的压应力场的产物。左旋造成了南北向断层为东西向断层所错开,并使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裂隙发育为良好的网格状构造体系,其中东西向倾向南,北西向倾向南西的正断层是导水断层。

石谷区,第一应力场主要形成了井田中部走向NE80°断距25~55m的挤压破碎带,破碎宽度达5m多。第二应力场形成了走向NE30°~33°的石谷背向斜和NE20°~30°的断距8m和1.9m的两条逆掩断层。一、二应力场的剪切面形成了一系列复合的北西向断层和岩墙,如910新上山10m正断层、北八门口4~18m正断层,490上山北翼7m正断层和断距0.8~11m北西向的6条岩墙。第三次的扭应力场使本区北西向倾向北东的正断裂为压扭性,倾向相反的为张扭性,并形成了NW30°的舒缓褶皱,如,920上山南翼、930北翼、940北翼沿地层走向的波谷状变化。从井下多次发生底板突水的事实看,井田构造的控水特征仍然是北北东向构造是富水带,北西向构造是导水的。

北大井区,第一应力场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横张和纵张。横张形成了走向近南北的王母山———独坡山断层,本井田区内断距190~400m,纵张形成东西向正断层,北西向的剪切面特别发育,形成了13条断层岩墙。近东西向的压应力在本区主要表现为车六井的急倾斜。第三次扭应力作用使本区的构造有的呈张扭,有的呈压扭,其富水和导水情况与石谷区相同。从构造的上述展布特点,可以初步推断王母山———独坡山断层具有划分水文地质单元的意义,断层两盘的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是导水断层,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陕西女博士论文发表地点

来自湖南省岳阳市的彭胜是个论文子,各位切勿上当!要你付款时他牛皮哄哄的,讲他如何如何可靠,其实他只能发航空军医和延边医学之类野鸡非法杂志,发了也没有什么用,此类杂志不找人也相当容易发表,等于白花钱,花大价钱定个核心期刊则石沉大海,血本无归,有人交2万元给他,将近2年都没见着文章录用通知书,还死皮赖脸不退钱!大家千万别上他的当,此人尖嘴猴腮,一副奸滑相貌(论文子彭胜有三个电话号码:、、)论文子彭胜最近常在广西招谣撞!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说到女博士,给我们很多人固有的印象就是高学历、低情商,做事呆板等等,甚至,有人对“女博士”一词有着贬义的解读。其实女博士也是人,她们与我们在情感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可能比我们知识更加丰富,更理性一些。女博士大多数都是拥有很高智商的,她们大多数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有着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比男博士们做得更好。在人人平等的社会,女人早已经不是生娃的工具了,女博士值得我们尊重。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博士,她的名字叫马天琼,毕业于兰州大学,她在两年前,被《Science》期刊中报道,报道的内容正是她多年来研究的有机材料成果,这项成果花费了她七年的光阴,可以这样坚定的去研究一件事情,不是谁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耐心才行。当年,就是这位兰州大学的女博士,独自潜学了7年之久,最后发表世界顶级的论文让人赞叹,结果怎样呢?

在14年前,马天琼以优异的成绩,步入了兰州大学的校门,主要研究物理科学,在大学时的她就非常优秀,她并不是大家眼中那种呆板的学霸形象,她是一个非常乐观向上的人,对于学校的活动她总是会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口才更是了得,她在很多次辩论赛中都脱颖而出,在学校的盛会中,她也多次担任主持人。更厉害的是,她还成为了学弟学妹们的副班主任,马天琼就是兰州大学的一个风云传奇人物,老师赞扬她,同学崇拜她。

这么优秀的马天琼在大学毕业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她毅然的选择了去乡村支教。一年后,她全身心的搞起了科学研究,她研究出一种特殊的COF材料,这种材料被叫做LZU-111,它研究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她自己去研究解读,她每天都会出现在实验室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这一坚持就是七年,终于成功的攻破了一个个难题,将LZU-111的谜底揭开,最终她也因此一举拿下了博士学位。

七年的潜心研究,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家人也劝过她放弃,但是马天琼还是选择了坚持,如果当时选择放弃,就不会有现在成功的她,这种坚持梦想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对于梦想,我们也应该执着的面对,成功的路上必定会遇到阻碍,我们不能轻易就选择放弃,我们应该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其中,稳扎稳打的一路向前,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定可以滴水穿石,精诚所至。

这位女博士发表论文之后,惊艳世界,后加入了世界著名企业成为骨干,如今她的发展很好,前途不可限量,至今还在带着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她自己的科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