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南大俞扬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5:40:49

南大俞扬发表的论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南大核心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本期选介的期刊是 《科技进步与对策》 。 《科技进步与对策》 由湖北省的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是( CSSCI )来源期刊,常设栏目有“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学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管理”“科技法制与政策”“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人才与教育”及“综述”等。 《科技进步与对策》每年出版24期,每期刊载论文约20篇。 作为 CSSCI来源期刊中少有的半月刊之一,《科技进步与对策》在管理学科领域(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拥有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许多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发表在该期刊。 该期刊非常 侧重科技类 , 不符合要求的好像是两天就退稿 。不过相关主题写的还不错, 基本上一个月就给录用通知 。但是 版面费有点贵 ,一个版面400,版面费是按照400乘以最终提交论文的页数。但是出刊论文页数会小于你最终提交论文页数。所以 在终稿提交之前尽量简化 … 算是管理类C刊里面 审稿很快 的期刊了, 两个月一般都会出结果 ,偏好 创新类主题 一个月完成整个流程。 初审-一审-二审-两个外审-三审-返修-录用 。外审速度很快。主题符合的论文很容易发表,主要是 科技和创新相关的实证论文 ,也发少量综述。 半月刊 ,发文量非常大 ,文章水平在科技管理类论文中属于一般水平,速度比较快 。近年来投稿太多,导致发表越来越困难。 这个期刊 审稿比较快 , 费用高 ,喜欢 科技创新类 文章。 【 审稿流程 】主编—编辑部主任/主编—外审—主编。【 文章要求 】重复率10%以内,参考文献20—30篇(30%近三年文献),重点在于发现知识缺口,明确边际贡献。【 审稿速度 】比较快,收稿时间在一周以内,从投稿到录用大概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外审可能比较慢,因为外审专家审稿周期较长,有时候会超期。出刊10个月左右,一版400元,加OA费400元,加急5-6个月,加急费1000元。【 职称要求 】在读硕士生投稿必须老师一作,在读博士生可以一作或独作。 未录用,但给评审意见, 意见比较中肯,编辑部也较好沟通 。 速度很快,但 外审意见很扯 ,说偏经济学方法,不适合本刊退稿! 更多信息

数列类公式的论文可以在以下发表投放,祝你马到功成!

1.数学通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及著名数学教育家傅种孙出任总编辑,一批知名数学家担任了数学通报的编委。他们秉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推进我国数学的普及和数学教育工作,亲自撰写了大量数学科普文章,大力推介国外数学及...

2.数学教育学报

《数学教育学报》宗旨:服务于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及高等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确立现代数学教育观,倡导数学教育科学学术争鸣,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反映数学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新成...

3.数学通讯

《数学通讯》的声誉与质量吸引了众多的作者,他们纷纷向《数学通讯》投稿,致使《数学通讯》的稿源非常丰富,这一方面保证了《数学通讯》刊用文章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促使《数学通讯》的办刊思路向更广阔的方向发...

4.数学教学通讯

《数学教学通讯.数学金刊》(学生初中版、学生高中版)旨在培养中学生的数学兴趣,拓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成绩,夯实理科基础。《数学教学通讯》为教师教学提供更高效的教学参考,为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学问...

南京大学俞扬发表的论文

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0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2项,名列大陆高校第一。在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SCI论文榜上曾经在我国大学中领跑7年;在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和《Nature》发表的论文数全国第一。1995年,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布的大学排行榜中,南京大学位列中国高校第二,仅次于北大。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最新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南京大学位居143位,位于亚洲大学第27位,居国内高校第五。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居国内高校第一。2009年中国高校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奖排行榜,位居国内高校第三。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位居国内高校第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2009年中国15所一流大学之一,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排名,位居国内高校第四。 国家实验室(1个):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同济大学合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实验室、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蛋白质与多肽新药教育部工程中心、水处理与水环境修复教育部工程中心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学、生物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史、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英语语言文学、社会学、情报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环境科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外科学(普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世界经济、经济法学、中国近现代史、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注:1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不包含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的2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9·11 是犹太人干的,把他们都送进毒气室!种族战争现在开始!”

2016年3月23日,一个人设为19岁女性,昵称为 Tay 的聊天机器人在推特上线。这个微软开发的机器人能够通过抓取和用户互动的数据模仿人类的对话,像人一样用笑话、段子和表情包聊天。但是上线不到一天,Tay 就被“调教”成了一个满口叫嚣着种族清洗的极端分子,微软只好以系统升级为由将其下架。

微软聊天机器人的极端言论。

这样的口号并不是聊天机器人的发明,而在社交网络上大量存在着。美国大选期间,一些所谓的“政治新媒体”账号发出的掺杂阴谋论、种族主义的内容,在Facebook 上进行了病毒式传播。这有赖于人工智能协助下的“精准定位”:谁最容易相信阴谋论,谁对现实最不满?相应的政治广告和假新闻能精准地投放到这群人中,使人对自己的看法更加深信不疑。

因为设计缺陷而 “暴走”的聊天机器人,和精心策划的线上政治行为,看起来仿佛是两回事。但这种我们似乎从未见过的景象,却指向了同一个“凶器”——大数据驱动下的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有作恶的能力吗?

人工智能会“作恶”吗?面对智能的崛起,许多人抱有忧虑和不安: 拥有感情和偏见的人会作恶,而仅凭理性计算进行判定的计算机似乎也会“作恶”, 且作起来易如反掌。这让许多人(特别是非技术领域的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悲观态度。

这种忧虑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人工智能这个词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指可体现出思维行动的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而 对机器“拥有思维”之后的伦理探讨,早至阿西莫夫开始就在科幻作品里出现。

14 年前,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机械公敌》里就有这样一个场景:2035 年的人类社会,超高级的人工智能承担大量工作,并与人类和谐相处。这些原本完全符合阿西莫夫“三定律”的人工智能,在一次关键升级之后对人类发起了进攻。这些机器人拥有了思维进化的能力,在它们的推算下,要达到“不伤害人类”的目的,就必须先消灭“彼此伤害”的人类。

十分高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1920-1992)。

看起来,人工智能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所谓“人性”,并不与我们共享一个道德伦理体系。 然而 将智能的“作恶”简单理解为“人性缺乏”,未免把这个问题看得太过简单。

一方面,机器似乎还不够“智能”。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人工智能专家俞扬认为,“人性”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一个非常“高层次”的东西。“描述一张图片上,有草原,有狮子,机器可以做到,”俞扬举了个例子,“而要归纳它是‘非洲’,就要更高级一些,对机器来说更困难。”他说,判断一件事情在道德上好不好,意义上怎么样,目前来讲并不是机器的能力范围。

而正视人工智能的“恶”,或许应该首先找出作恶之源——为什么人工智能忽然变得可怕起来?

另一方面,机器似乎已经太过“智能”,某些方面几乎要超越人类的理解。 近 10 年,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爆发,这要得益于 “机器学习”的发展:拥有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程序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自动挖掘和分析,并学习各种行为模式。输入和输出不再是人工赋予的几个变量掌控,而是让机器在大量数据中自己分析特征,决定变量权重。

目前最火的领域“深度学习”就是这样——行业者有时会将其戏谑地称为 “当代炼金术”:输入各类数据训练 AI,“炼”出一堆我们也不知道为啥会成这样的玩意儿。 处理数据的神经网络,通常由数十个或者上百个(或者更多)神经元组成,然后用数层逻辑结构组织起来,运算过程及其复杂。智能程序自己给自己设定算法和权重,而最后为什么输出了某个决策,人类并不能完全理解。

这看起来就仿佛一种本能一样——蒙特利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约书亚·本奇奥将其称为 “人工直觉” (artificial intuition)。

我们会信任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决策对象吗?当它出错的时候,我们能够察觉、能够纠正吗?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人工智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结果的预期,一定要有约束。”俞扬认为,“黑箱”的现实应用,一定要慎之又慎。环境是否可控,是否经过了可理解性的测试,决定了它是否可以用在关键的场所,否则就是产品的重大缺陷。

今天的人工智能之所以危险,不仅是因为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权力”,还因为 人类生活的大规模网络化、数字化,为机器的“学习”提供了足够多的数据“食粮”。

今天的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拥有“思维”,不如说是对于人类世界中现存数据的反映和理解。与其说“没有人性”,会不会是“太有人性”? 机器是否也继承了我们既有的偏见、无常和贪婪?

2、人工智能的罪恶之源

人工智能在判断上失误的一个指责,是它经常会 “歧视”。使用最先进图像识别技术的谷歌曾经陷入“种族歧视”的指责,只因它的搜索引擎会将黑人打上“猩猩”的标签;而搜索“不职业的发型”,里面绝大多数是黑人的大辫子。哈佛大学数据隐私实验室教授拉谭雅·斯维尼发现,在谷歌上搜索有“黑人特征”的名字,很可能弹出与犯罪记录相关的广告——来自谷歌智能广告工具 Adsense 给出的结果。

而这种危险并不仅仅是 “另眼相看”本身——毕竟将一张黑人的照片打上“猩猩”的标签,只是有点冒犯罢了。而 人工智能的决策正走入更多与个人命运切实相关的领域,切实影响着就业、福利以及个人信用,我们很难对这些领域的“不公平”视而不见。

人工智能会加剧人类社会的不公平吗?

对每个毕业季都会收到数以万计简历的大公司人力部门而言, 用机器筛简历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简历甚至都到不了 HR 的眼皮底下。 筛简历的 AI(业界用语“雇佣前评估”)因此而获得了大约30亿美元左右的市场。有些关键词,例如性别、地域,或者出身阶层,至少在明面上,是不宜成为筛选标准的——这个时候,HR 就会以“并不适合”为由,推掉不喜欢的性别、籍贯乃至星座。那么,彻底排除 HR 或者项目经理个人偏见的人工智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答案可能会更糟。

最新的人工智能雇佣辅助技术,并不需要人为设置关键词,而全靠“过往的优秀员工数据”对机器的训练,决策权重也并不是加或者减去一个过滤的变量就能解决的,看起来似乎十分公平。 然而人工智能的检视,却让少数族裔、女性、或者有心理疾病史的人更难找到工作。

美国 IT 作家、数学家凯西·奥尼尔曾经调查到,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公司 Kronos 提供的智能筛选服务会用“个性测试”把有心理疾病史的申请者挡在门外;而施乐在招聘的时候发现,人工智能大量过滤掉了有色人种的申请,因为这些申请者提供的地址位于市内某黑人聚居区。

金融领域也不例外。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科技金融公司 Zest 开发了一个人工智能信用评估平台 ZAML,使用用户网络行为,而不是实际的信用记录,来判定用户的信用值。

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合作商,向他们提供了大量可以数据用于归纳出用户可能的财务状况。它声称有近十万个数据点,没有所谓“决定因素”,因为美国法律禁止金融机构以性别、种族或宗教等决定一个人的信用。然而在现实应用中,对于不同人群的“另眼相看”却体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它会“研读用户的申请”,检查申请中是否有语法和拼写错误等,来判定一个人“守规矩”的倾向;然而这导致并不能熟练使用英语的移民群体在信用问题上被抹黑。

歧视的来源是哪里?是打标签者的别有用心,是数据拟合的偏差,还是程序设计哪里出了 bug? 机器所计算出的结果,能为歧视、不公、残酷提供理由吗? 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们训练机器的“过往数据”,实际上是人类自身偏见和行为的产物。 《MIT 商业评论》的分析者认为,类似于 ZAML 的智能采用的“贴标签”策略,很难排除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带来的偏见。少数族裔常常会因某种特定行为被打上标签(比如访问某个网络社区等),即使他/她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工作,只要出现这样的行为,就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判定为低信用,需要为他/她的借贷支付更高的利息,或者干脆没有资格。

机器能解决处理效率的问题,却不能避免“过往数据”本身造成的缺陷。一个公司过去10年男员工工资比女员工高,有可能源自某个高层的性别歧视;智能筛选却能把对于此群体的偏见刻印在对于个体的判断上,这跟人类的刻板印象如出一辙。问题在于,机器的抉择往往被包装上“科学”“客观”的外衣, 此类解决方案往往能够因为其科技噱头而卖出高价,殊不知只是用“科学结果”对现有的偏见进行的“大数据洗白”。

3、资本驱动的数据世界

如果说“过往数据”的积累是机器作恶的基础的话,那么资本力量的驱动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同开篇提到的那样,2016 年美国大选期间,一家叫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任意一个潜在选民的“心理特征”投放付费政治广告;而投什么样的广告,取决于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情绪特征、以及易受影响的程度。很多虚假的消息在特定人群中能够迅速传播、增加曝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技术主使克里斯托弗·威利最近向媒体揭发了这个人工智能技术的“食粮”来源——以学术研究为名,有意攫取的 5000 多万用户数据。

剑桥分析CEO亚历山大·尼克斯(Alexander Nix)。

剑桥分析并不是一个孤例。澳洲一个 Facebook 的广告客户透露,Facebook 的人工智能会分析其用户特征和所发的内容,给出诸如“有不安全感的年轻人”“抑郁、压力大”等标签,然后有针对性地投放游戏、瘾品和甚至虚假交友网站的广告,从中获取巨大利益。

即使不存在数据泄露问题,对用户数据的所谓“智能挖掘”也很容易游走在“合规”但“有违公平”的边缘。例如,电商能够根据一个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的计算,对某个人进行针对的、精密的价格歧视。购买同样的商品,用 iPhone X 手机的用户很可能会比用安卓“千元机”的用户付更多的价钱,因为他们“倾向于对价格不敏感”。而我们所经常谈论的“大数据杀熟”——比如携程老用户订旅馆的价格会更高——也建立在用户行为数据的基础上。

数据的收集本身也值得商榷。前百度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就曾公开表示, 大公司的产品常常不是为了收入而做,而是为了用户的数据而做;在某一个产品上收集的数据,会用于在另一个产品上获利。 在智能面前,没有所谓的个人隐私和行踪,也很难确定数据收集的边界在哪里,尤其是个人隐私与公共信息、主动提供与被动提供的边界。

总而言之, 在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人工智能眼里,并没有“人”或者“用户”的概念,一切都是可以利用的数据。 剑桥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朔沙娜·祖博夫将这种人工智能和资本“合体”的现状,称之为 “监控资本主义” (Surveillance Capitalism)——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通过对每个人的监控和信息的榨取,实现资本的最大化。

业界对此的态度很暧昧。AI 作为当下最热门、来钱最快的行当之一,这些动辄年薪50万美元的工程师很少得闲来思考“形而上”的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员在与我的微信私聊中表达了他的“个人看法”:“现在的技术离‘通用人工智能’还很远,对社会伦理方面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更多还是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作者试图找到行业内人士对此评论,谷歌(中国)和百度自动驾驶部门的人工智能相关人员均表示,探讨 AI 的社会问题,牵涉到公司利益和形象,比较敏感,不便评论。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如何使用,目前来看决定权依然在人。”俞扬说道 ,“系统的设计者和商业(应用)的提供人员需要对此负责。”

如何负责?这或许需要我们正视人工智能对整个社会关系的挑战。

4、人工智能作恶之后

2018年3月 19 日,一辆自动驾驶的优步(Uber)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惹上了麻烦。面对路中出现的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女性,这辆车速 38 mph(约61km/h)的沃尔沃在昏暗的光线条件下并没有减速,径直撞了上去,受害者被送往医院之后不治身亡。这是自动驾驶第一例行人致死的事故。

电视台对自动驾驶优步车祸的报道。

事故发生之后,有不少人将矛头指向了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是否足够安全上,或者呼吁优步禁止自动驾驶。然而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亚利桑那有着全美国几乎最开放的自动驾驶政策,事故发生地坦佩市(Tempe)是实行自动驾驶最火的“试验田”之一;事故所在的街区早已做过路线测试,并被自动驾驶的智能采纳。但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对于责任的认定依然遇到了困难。

因为人的疏忽造成的车祸数不胜数,人们早已习惯了如何处理、怎样追责;然而机器出错了之后,人们忽然手足无措。 人工智能会出错吗?当然会。只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缺乏认知。 就如同上文提到的“隐性歧视”,深度学习的“黑箱”,现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对这些错误进行追究,因为不要说普通人,就连技术人员也很难找出出错的源头。

当人工智能的决策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智能为什么会犯错,犯错了怎么办;若要让智能摆脱被商业或者政治目的支使的工具,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 需要怎么监管、如何教育,才能让人工智能“不作恶”。

人工智能的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很难有清晰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欧盟率先在数据和算法安全领域做出了立法的尝试,2018年5月即将生效的新法规规定,商业公司有责任公开“影响个人的重大决策”是否由机器自动做出,且做出的决策必须要“可以解释”(explainable)。但法条并没有规定怎么解释,以及细到什么程度的解释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让机器求真求善,需要人类自己直面决策中的黑暗角落。 在 Atari 游戏智能的测试中,游戏中的人工智能 bot 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漏洞开始作弊,而游戏玩家又何尝不是呢?不管是带有歧视的语义分析,针对少数族裔进行的“智能监视”和跟踪,或者把已婚未育女性的简历扔掉的智能简历筛选,都长期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可预测的、完美的理性机器,它会拥有人类可能拥有的道德缺陷,受制于人们使用的目标和评估体系。 至少目前,机器依然是人类实然世界的反应,而不是“应然世界”的指导和先驱。 对机器的训练同样少不了对人性和社会本身的审视——谁在使用,为了什么而使用,在我们的世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数据是谁给的,训练的目标是谁定的?我们期望中的机器,会继承我们自己的善恶吗?

谷歌中国人工智慧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认为, 要让机器“不作恶”,人工智能的开发需要有人本关怀 。“AI 需要反映我们人类智能中更深层的部分,”李飞飞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写道,“要让机器能全面地感知人类思维……知道人类需要什么。”她认为,这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科学的领域,而需要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社会学的参与。

未来,人工智能进入更多的领域、发挥更强的功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然而,我们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生产力,这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番。 我们并不想看到未来的“机器暴政”将我们的社会绑在既有的偏见、秩序和资本操纵中。

一个AI

人工智能之所以会作恶,可能就是因为太像人类了吧。

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工具的延伸,背后的操控者还是人类。不过这个仅限于弱人工智能,如果超人工智能产生,他的智慧远超人类,他背后的操控者就不一定会是人类了...

不认识,sorry。搜到这个:...本文承泰州市市志办公室主任俞扬先生、南京大学副教授顾黔博士审订和指导。谨志谢忱。... 然则他是泰州市市志办公室主任,我想你可以想法联系上他了。(知之为知之,不知114之)

俞孔坚发表的论文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最近比较好的景观书籍如下: Anita Berrizbeita and Linda Pollak. Inside/Outsid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1999) 很多个例 Julia Czerniak, ed. Downsview Park Toronto (2001) 非常热的东东 James Corner. 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 (1999) Gina Crandell & Heidi Landecker, eds. Designed Landscape Forum I (1998) 很多个例 Richard Forman. Land Mosaics (1996) 哈佛教授的书 John Dixon Hunt. Greater Perfections: The Practice of Garden Theory (2000) 宾大教授的书 Dan Kiley & Jane Amidon. Dan Kiley: The Complete Works of America's Master Landscape Architect (1998) Kiley作品全集 Bernard Lassus. The Landscape Approach (1998) 法国教授的书 Anuradha Mathur & Dilip da Cunha. Mississippi Floods: Designing a Shifting Landscape (2001) 妇唱夫随,图片漂亮 Allen S. Weiss. Mirrors of Infinity: The French Formal Garden and 17th-century Metaphysics (1995) Allen S. Weiss. Unnatural Horizons: Paradox and Contradic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8) 文集: Jan Birksted, ed. Landscapes of Memory and Experience (2000) Jan Birksted, ed. Relating Architecture to Landscape (1999) Michel Conan, ed. Environmentalism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1) 回顾景观师20年来关注环境的业绩 Michel Conan, ed. Perspectives on Garden Histories (1999) 回顾各国园林史学史近25年来的发展 James Corner, ed. Recovering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9) 当前主要的论文集也 Denis Cosgrove, ed. Mappings (1999) Georges Teyssot, ed. The American Lawn: The Surface of Everyday Life (1999) George Thompson & Frederick Steiner, eds. Ecological Design and Planning (1996) 文集里面Corner, Meyer, Olin的文章特别棒。

园林景观专业必读书目一、园林景观专业所开的课程有:园林景观素描、园林景观色彩、园林景观制图与autocad、手绘效果图、园林工程测量、树木与花卉学、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园林植物环境、3DMAX 与Photoshop、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型设计、园林建筑、居住区景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景观工程计量与计价、园林景观施工与管理等。二、园林景观专业必读书目1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K.布思著 曹德鲲译。这本书是景观专业的入门书籍,也是必读书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练、明确的图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要理。2《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美】兰格特·W·里德著,郑准兵译本。书提供的一些生动、实用的技巧,能把设计这一转化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使之更富有成效。其中提供的方法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得以印证,为设计思路和方案图提供了概念和哲学方面的基础。3《设计结合自然(译)》麦克哈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作。书中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4《园冶》计成著。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5《街道的美学》【日】芦原义信著 中国建工出版社。这本书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6 《外部空间设计》【日】芦原义信著 中国建工出版社。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趣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7《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克莱尔•库珀•马库斯著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作者认为:美学目标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三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8《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9《西方园林》郦芷若 朱建宁著 本书介绍了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西方园林,重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和18世纪英国风景是园林,它们是西方传统园林的代表。10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 当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本书可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建筑专业师生参考。11《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著 书中所划分的五个时期,既分别作总的论述,也着重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评介,俾便于读者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个别的形象来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宏观的、整体的理解。12 《西方造园变迁史》【日】针之谷钟吉著 本书系统论述了欧美造园文化发展之来龙去脉。内容包括古代、中世纪、意大利文化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13《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 何人可译 中国建工出版社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14 《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美】西蒙兹著,俞孔坚译介绍了俞孔坚及他的土人设计毫无疑问代表着当今中国景观设计的最高水平。中国广袤的国土和无限制的城市扩张,给了俞孔坚检验许多在西方大多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的新理念的机会。15《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译林出版社2006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16《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收录了作者从事景观研究发表的论文共41篇,共分四部分:综述篇着重介绍规划设计学领域的一些关键概念和前沿领域研究的理论,方法以及国际最新专业教学体系。17《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众多建筑专业师生、设计师皆从《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中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感。18 《景观都市主义》查尔斯·瓦尔德海姆著 本书汇集了国际上多所研究机构的学术同仁与志同道合者们的倾情力作。伴随着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地在向其周边蔓延,而非向空中发展,景观已渐渐取代了建筑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元素。19《植物造景》苏雪痕著 本书对水体与植物的结合组景上,分别就湖、池、溪涧、泉以及堤、岛、水畔、水面的植物造景进行论述。关于艺术构图。适用植物种类以著名城市的名园为实例,作了生动的描述。20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Albert J.Rutledge著 看与被看成为场所设计的焦点,环境行为是整个设计思考的核心,提出了连接体系、袋状空间、看与被看、环形设计等新奇有趣的东西,文章富有情感和口头化,读起来轻松易懂。

俞晓立发表的论文

土木工程系始建于一九八三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以工民建专业为主、工程监理、建筑评估与造价专业为辅的集工程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建筑学科群。专业设置及在校学生现状1)、本科专业:土木工程 06年开始招生。2)、专科专业: 专业名称06级05级04级建筑工程技术(高职) 9654工程监理(高职)6531 建筑评估与造价(高职)96 43土木工程(本科)60 3)、教师队伍现状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实验师:1人。年龄结构:30-40:7人,40-50:8人, 50-60:2人。学历结构:博士:1人,本科:15人土木工程系实验设置及设备现状:1)、力学实验室,2)、土工实验室, 3)、测量实验室, 4)、建筑模型及建筑材料展示实验室。 工程管理系始建于1988年,其前身为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投资管理系,2003年辽东学院成立更名为工程管理系至今。 工程管理系共辖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方向),在校生达346人。2001年、2002年先后为辽宁大学培养了两届本科学生共计142人,2003年开始独立招收本科学生,现已培养三届毕业生,共228人。2005年通过辽宁省本科试办专业合格评估,2007年通过辽宁省申请学士学位评估。本系现有专兼职教师14名 ,其中教授1人,占教师总数的7%,副教授6人,占教师总数的43%,讲师5人,占教师总数的35%,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11人,占教师总数的78%。部分专业教师同时还拥有社会执业资格,如中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和房地产估价师等。自2000年以来,工程管理系的教师先后共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与参编教材20余部,主持校级教改立项5项,参与省级科研立项5项,参与市级科研立项2项。 城市建设学院办公室人员及职责办公室主任:高飞主管办公室各项工作,协调分院与学院各项工作。管理干事:纪坤 负责行政管理工作。教学干事:俞晓立负责教务、考务工作。教学干事:李慧湘 负责教务、考务工作。 城市建设学院实验中心是全院学生课程实验、阶段实习的保障部门,具有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5人(含在读博士1人)。实验中心下设两大专业实验室:规划与环境实验室和建筑技术实验室。规划与环境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9月,实验室使用面积972.33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有动态GPS(RTK)、静态GPS、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电脑、COD测定仪等340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50余万元。该实验室下设制图实验室、GIS与遥感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自然地理实验室、规划实验室等6个分室,主要承担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木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方向)、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建筑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实验室使用面积1146.17平方米。主要仪器设备有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应变控制式三轴仪、高精度静态伺服液压控制台(稳压器)、等强度梁试验器、微机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荷载反力架、水泥砂浆搅拌机、数显勃氏比表面积测定仪、数显混凝土抗渗仪、微机控制电液式压力试验机、30T万能试验机、100T万能试验机等160余台(套),设备总值151万元。该实验室下设五个实验分室,即建筑模型及材料展示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结构实验室、造价实验室(前四个分室已经建成,造价室待建)。该实验室主要承担土木工程、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等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

俞汉青发表的论文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名单 1994郑永飞周专1995赵政国1998何陵辉高琛韦世强龚为民吴缅徐天乐姚雪彪 1999禇家如王官武冯珑珑张青川李京王晓方吴自玉2000陆夕云文鹤鸣陈春华崔华汪志勇俞汉青曹更玉陈旸段路明胡森刘秋宇刘世林陆云光潘建伟吴明卫邢朝平肖体俊刘海燕陈乾旺林子敬 叶民友2001孙金华张广照田志刚周江宁吴文彬卢建新 2002李全新俞书宏 齐飞郜云朱大鸣温龙平向成斌 2003龚兴龙刘世勇潘必才2004倪四道杨亚宁王均梁万珍王俊贤韩良孙宝林王光辉周丛照史庆华郑津津王志刚 2005邓兆祥黄伟新孔旭沈维孝王群苏育才沈鸿朱冰2006肖益林田仕凯徐鑫麻希南邹旭波何力新陈增兵孙斐 李良彬孙学峰 2007田长麟朱俊发2008臧建业杨昱鹏陈艳霞毕国强陈凯(项目百人)刘扬中徐安武 胡兵朱涛彭新华杨上峰罗喜胜曾长淦 2009王海晖李陶邓友金刘北明徐春叶伍林廉哲雄陈帅(项目百人)曾建雄2010倪 勇(项目百人)徐宁张文禄(项目百人)苑震生(项目百人) 2011白丽光寿红张华凤张效初赵 瑾梁海弋武晓君罗开富肖明张文逸

个人简历 俞汉青,1994年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后,先后在国外三所大学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1年年初获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废水处理理论和技术;2)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和能源化技术;3)污染控制材料。 获奖及荣誉 已在国外SCI源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曾获2000年世界科技博览会科技论文奖和2001年亚太地区水污染控制大会论文奖。 文章及专著 1. SJ Zhang, HQ Yu* (2004) Radiation-induced degradation of polyvinyl alcohol in aqueous solutions. Water Research. 38(2): 309-316.2. XJ Zheng and HQ Yu* (2004) The Roles of pH in Biologic Production of Hydrogen and Volatile Fatty Acids from Glucose by Enriched Anaerobic Cultures.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112(2): 79-90.3. Y Mu, HQ Yu*, JC Zheng, SJ Zhang, GP Sheng (2003) Reductive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 by Zero-valent Iron. Chemosphere. 54(7): 789-794.4. SH Feng, SJ Zhang, HQ Yu*, QR Li (2003) Radiation-induced Degradation of Nitrobenzene in Aqueous Solutions. Chemistry Letters. 32: 718-719.5. HQ Yu*, ZH Hu and GW Gu (2003) High Rate Anaerobic Hydrolysis and Acidogenesis of Sewage Sludge.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48(4): 69-75.6. HQ Yu* and HHP Fang (2003) Acidogenesis of Gelatin-rich Wastewater in an Upflow Anaerobic Reactor: Influence of pH and Temperature. Water Research. 37: 55-66.7. YM Li, GW Gu, JF Zhao, HQ Yu*, YL Qiu and YZ Peng (2003) Treatment of Coke-plant Wastewater by Biofilm Systems for Removal of Organic Compounds and Nitrogen. Chemosphere. 52: 997-100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