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刘增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1:10:05

刘增发表的论文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目的是满足学生以后从事微波天线以及射频类的相关工作需求。我整理了电磁场微波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加强了该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适应了三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通过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程实际;考核制度

作者简介:张具琴(1980-),女,河南信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贾洁(1982-),女,河南安阳人,黄河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6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54-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发展方向的高频电磁波—微波,不仅在卫星通信、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雷达等高科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类课程在目前及今后都是不可缺少的主干专业课程。[1,2]但由于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及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一些传统认识,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不能满足国内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针对三本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真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三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事实性知识传授为教学目标,即课程内容是介绍“是什么”“为什么”,而缺乏“怎么做”“怎么用”,过分强调理论,而缺乏对知识的实际应用。

目前该类课程所用教材多为一本学校编著,这些教材整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理论分析的严密性。对于理论基础一般也较为薄弱、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三本学生来说算是“天书一部”,学习起来也“味同嚼蜡”,教师授课也是事倍功半,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很多三本学校对该课程的开设是“形同虚设”。

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很少涉及该课程的实际知识应用和人才就业的方向指导,结果学生学完后除了知道有很多公式推导外,对该课程其他方面相关内容知之甚少,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该课程的考核制度多为“一刀切”模式,即“考试分数定高低”,未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差别,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方法和措施

1.改革传统的事实性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具体理论的应用实例分析,[3]使学生对电磁场和微波的实用性有较好的认识;增加微波技术在新科技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一些例子,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课程中很多知识点的引入,都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提出,使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

增开相应的微波实验项目,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很好提高,考虑到实验室建设的成本的问题,可以通过先引入微波的仿真实验项目或者引入与现有的大学物理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等成熟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项目。[4]

2.突破传统的一本院校所编教材的限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具有生命力的知识基础和必要技能,以满足高素质应用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求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和“天线理论”有机结合,采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结合的自编的简本教材为授课教材,把天线及应用作为扩展补充教材,将三者精要贯穿于教学中。这大大节约了理论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了该课程中的最基本的电磁场的概念、定理的讲解,力求夯实该门课程的基础;增加了微波在新科技中的应用和微波的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大量的网络理论应用实例分析等,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的建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该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对于只是涉及而非重点内容大胆删减或者采用增加附录的形式直接给出,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课程中的概念采用“量纲分析法”,使学生对概念的物理意义有更深地理解,应用起来能够更加娴熟;对于其他新知识的引入采用“概念—方程—新概念”教学模式,顺着学生的理解思路,水到渠成;更加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具体的理论讲完后,立即有相应的实例分析,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

3.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以应用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教学方法研究

(1)以应用为本,确定理论教学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大纲和简本教材中,弱化理论讲解,重视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采用“用什么理论,讲什么理论”和选学、自学内容相结合的模式,即让大多数学生学到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又让学有富余的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

(2)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训练。改变传统的纯理论讲解、缺少实际应用实例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习题课相结合;以思考题和小的科研课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训练。

(3)具体教学方法中,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尤其是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对于主要理论、公式的推导,以板书教学为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而对于一些介绍性知识、实例讲解和仿真实验方面,可辅以多媒体教学和动画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知识量。

(4)注重案例教学。例如,以往年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案例,阐明微波是如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提出目前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方向和技术瓶颈,鼓励同学们探索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相互穿插,相辅相成,使学生真正从这门课程中学到“实惠”,即掌握了具体知识的应用,也为其以后的就业指明了方向。

(5)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法。针对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给出小型科研调研题目等方式,[5,6]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充分利用黄河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校企业合作平台,让学生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充分参与到微波天线企业一线的科研和生产中,在理解整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实际的产品部件;通过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对出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思考和理解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知识,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与时俱进。

4.改革传统的考核制度“一刀切”模式,开辟“多样化的柔性”考核制度

结合“因材施教”的指导方针,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第二课堂”的作用,开设“老生研讨课”,加重过程考核,提出开卷考试制度等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的终结性考核以理论知识、标准答案、闭卷形式为主。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加入调研报告成绩,课程小结成绩实,实践环节成绩;考试试卷上增设选做题目、课程设想等,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重视知识的应用而弱化死记硬背,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

另外,本课程的教学中也广泛利用网上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学和课后复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随着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教学中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教学、在线测试、在线答疑。

三、改革实践的效果

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理顺并抓住了根本,节省了时间,避免了枯燥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践,适应了三本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避免了学生对该课程中一些难而无用的知识纠结,侧重工程实际应用,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全面地调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灵活、学习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程的合格率达到了95%以上,优秀率将近40%;有近50%的学生投入到该课程的研讨式学习和科研课题研究中,6名同学在科技期刊上发表了科研论文;三届毕业设计有13名学生做了该方向的课题,[7]其中3名同学取得了优秀毕业设计的成绩;在两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2名同学选择了该方向的创新设计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该方向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都有很大提高,2005级以来三届近400名毕业生中就有15名学生从事该方向工作,实现了我校该方向就业的零的突破,有近30名毕业生选择该方向为研究生报考方向。

四、结束语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要培养出既具有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各个环节,协调和配合好教学体制和机制的多方面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盛振华.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李丽华.论三本院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0,(9):64-65.

[3]陈帝伊,刘淑琴,许景辉,等.“电磁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4):116-117.

[4]杨再旺,张淑娥.谈《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5,(S1):147-150.

[5]陈宏,费跃农,郑三元,等.研究性学习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5):108-110.

[6]刘云.浅谈“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中的创造力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2):8-9.

[7]郑娟,蒋军.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毕业设计指导[J].黄山学院学报,2009,(3):125-127.

刘增加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前身为1984年6月成立的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室;1985年6月改建为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是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在吉林省设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协作体;1999年9月北华大学组建后,于12月成立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2004年5月,改建为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2007年1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郑毅,男,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学科历史学学科带头人。主攻学术领域为中日关系史、日本外交政策史,在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外交政策”(08BSS004)一项,项目成果被同行专家评定为优秀等级;主持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05JA810001),在该学术领域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填补了从中国人视角考察研究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形成的关键节点和关键性人物,对丰富中国日本史学界具有引导性的学术地位与价值,对于国人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战后对华外交政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郑毅教授现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教育厅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吉林省社科院客座教授、吉林省社科联委员。2011年1月被评为吉林省第11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12月被评为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担任主编的大型地方文化丛书《长白丛书》,2014年已出版了108部,5000余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极高的学术影响力,在整理以及传承地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长白丛书》从1985年开始对东北文献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发掘和整理研究,编订出版了大型地方文献《长白丛书》,现已出版108部,5000余万字。以其鲜明的地方性、多姿的民族性、浓郁的边疆性和强烈的国际性,斐声海内外。被专家誉为“东陲文献,重放光华”、“东北文献荟萃、关东文化精华”,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主任厉声研究员评价:《长白丛书》的研究成果与西北整体研究同居全国地方史研究首位,在国内外史学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白丛书》全套曾获省社科二等奖。《长白丛书》的整理与研究已由东北地区扩展到东亚区域,出版了《同文汇考中朝史料》、《东北亚经济圈译丛》、《霍尔瓦特与中东铁路》等一批成果,使《长白丛书》的成果更加具有国际化视野。(2)学术论文2008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33篇,其中在CSSCI索引源期刊发表论文31篇。共出版学术专著14部。(3)获奖《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获全国古籍出版一等奖1项,《同文汇考中朝史料》获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权利利益平衡吉田茂政治思想体系研究》获吉林省教育厅一等奖、获省社科三等奖2项、获得省市社科成果奖15项。(4)科研项目中心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分别为郑毅教授的“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已于2011年底结项,项目成果被评为优秀;刘国石教授结项的“中朝疆界与民族关系研究”,结项成果被中央政治局所采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郑毅教授的“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李善洪副教授的“清朝和朝鲜朝贡关系文书研究——以《同文汇考》为中心”、赵文铎副研究员的“民国时期东北基层权力结构研究(1911—1931)”。国家古籍整理项目2项、中外合作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20项,项目经费115万元。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是活跃学术氛围的重要方式。中心先后与韩国庆南大学、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韩国建国大学亚洲移民研究所、韩国汉城教育大学韩国学教育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中心多次邀请美、日、韩等国和港台地区学者来访。中心成员均参加过国际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会议,在交流的频度和密度方面,都是非常突出和有实效的。2007年以来本学科主办或合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10次。(截止于2012年12月)其中国际学术会议4次,2007年8月召开的东北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的近代东亚的接触空间——以中国东北地域为中心;2010年召开的东北民俗——以火炕文化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召开的中韩近代东亚地区人口流动及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国内学术会议6次,2007年7月召开的吉林省历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2010年大陆、台湾“孙中山和谐思想”学术研讨会;2011年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学术研讨会;2012年1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2012年7月召开的吉林省省级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专委会第一届年会;2012年10月合办的人本思想与公正社会的构建学术研讨会。10次学术会议与会国内学者515人,国外学者47人。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对提升东亚中心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提高研究素质,引领研究方向都有重要意义。 北华大学高度关注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专拨南校区院系办公楼二层1000余平方米作为中心的研究室和资料室,投资20余万元进行改善,使中心成员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和校园网络。为扩大影响,资料室现有国内外图书近5万册,长期订阅期刊60余种。中心还建立了独立的域名的网站能便捷地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交流合作。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北华大学古籍研究所。根据原古籍研究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北华大学校长办公会通过,于2004年5月成立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学术队伍建设合理得当,阶梯结构合理,且每人都有自己相应稳定的研究方向,可完全适应当前中心学科队伍建设的需要。根据研究领域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下辖四个研究室。分别为东北文献研究室、东北经济研究室、东北民族研究室、东亚区域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分别由教授、副教授担任,设有办公室和资料室。研究中心研究领域特点鲜明、成果突出,在省内和国内较有影响。中心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自1985年以来,一直以开发乡邦文献、宏扬地方文化为宗旨,面向东亚,依据深厚的文化积存, 在全方位、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的基础上,编订《长白丛书》文献整理与东亚文化研究两大系列, 现已出书108部,总计5000余万字,内容包括史料、方志、档案、人物、诗词、满学、农学、 边疆、民俗、金石、地理、东北亚、专题论集等13个子系列,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 向世人展示了一方文化宝库。在编订《长白丛书》的同时,中心的学者还独立或与学术界相关学者合作,独立撰著学术著作近30部, 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30余部,成果可谓丰厚。学术论文是中心科研成果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心学者先后发表国家级文章200余篇,省级文章400余篇,市级文章200余篇。很多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高校文科期刊文摘》等全文转载、部分转载或收入目录,在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科研立项是中心科研能力的突出表现。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合作项目、 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省社科项目等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心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也是北华大学唯一的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中日合作交流项目3项,211工程项目子项目1项,全国古籍出版项目1项,全国古籍整理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青年项目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项目2项,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近20项,学校校管项目50项。且《长白丛书》为全国高校古委会的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组织机构顾 问: 刘乃中 刘厚生 张璇如 曹保明 富育光(满族)所 长: 郑 毅副所长:刘国石(离休),刘厚生(接任)成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孔艳波(满族) 刘军臣 张 志李德山 赵文铎(满族) 赵兴元(满族)侯立红 费 驰 宫健泽胡黎霞(满族) 崔子科 戴克良推动对满语言文化的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在北华大学成立 本报2007年10月26日讯(记者龚保华)由北华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与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语言文化)研究所在北华大学剪彩。成立仪式上,北华大学领导向刘乃中、张璇如、富育光、曹保明、刘厚生等专家和学者颁发了客座教授、学术顾问证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在会上做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题发言。据东北师大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厚生介绍,满语文在清代通行300余年,其自身发展水平很高,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词汇和准确严格的表达手段,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堪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著名的汉文典籍如《四书》、《五经》、《左传》、《三国演义》等均曾被翻译成满文。然而,作为我国第3大民族的满族,人口已超1000万,但会说满语的却为数寥寥。满学界专家痛心地说:“一种语言的消亡,绝不亚于一个物种的消亡。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抢救挖掘,满语口语就有可能从历史上消失。”刘厚生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东北师大开设满语文课程,并出版了《满语文教程》、《简明满汉辞典》和《汉满词典》等学术专著,培养了多名从事满学研究的研究生,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悉,研究所成立后,将建立图书信息资料中心;编辑出版东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概览;并进行科技立项,申报省社科项目。在满语文科研教育方面,将编写《满语文教程》;为满足社会各界要求学习和了解满语言文化的愿望,在2007年面向社会开办满文进修班(初级班),2008年办高级班还将在北华大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开设满语文课,并在吉林地区做一次满语言文化的普查。来源:中国吉林网-吉林日报2007年10月27日(责任编辑:贾国湘) 本学科设有东亚国际关系史、中日关系史、中朝(韩)关系史、东北地方史、东北边疆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史六个研究方向。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5人。本学科一直以开发乡邦文献、弘扬地方文化为宗旨,编订大型文献丛书《长白丛书》。截止2014年5月,《长白丛书》已经出版108册,总计5千多万字,为专门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备,研究成果丰硕,学科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级项目26项。发表国家、省级论文260余篇,部分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以专门史研究为平台,东亚中心先后与韩国岭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学人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东亚中心拥有独立资料室,藏书近4万册,期刊70余种,为专门史教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障。2007年至今,招收硕士研究生50余人,就业率达100%。 本学科是北华大学重点扶持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在读博士3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本学科教师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成果丰厚,世界史方向的教师2008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8项,出版专著、译著、整理类著作、教材20余部,在《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教学问题》、《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等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或转载。 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人数考试科目复试科目加试科目备注0602L3专门史01东亚国际关系史10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国际关系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02中日关系史03中朝(韩)关系史04东北地方史05东北边疆史06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社会史060300世界史01世界近现代史6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3、313历史学专业基础或628世界近现代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0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03东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04东亚政治与文化史研究北华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东亚中心 (学制三年) 咨询方式: 联系人:郑春辉 专门史与世界史公用必备参考书目:《中国近代史》王文泉、刘天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专门史:《国际关系史简编》刘陵、洪育沂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以上资料截止于2013年8月)

清末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鸦片税收与清末新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主要论文:《八省土膏统捐与清末财政集权》,《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西式预算制度与清季财政改制》,《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光绪前期户部整顿财政中的规复旧制及其限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第2分《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由脱序到整合:清季外省财政机构的变动》,《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清季中央对外省的财政清查》,《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清末清末禁烟时期的鸦片统税纠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5期《前恭後倨:清季督抚与预算制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6期《清末禁烟时期的印花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度支部与清末鸦片禁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制度嫁接:西式税制与清季国地两税划分》,《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禁烟时期的盐斤加价与督抚干政》,《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朝野禁政观念与清末禁烟激变》,《文史哲》2004年第2期《清末禁烟背景下的海军经费筹措》,《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儒教经济伦理观念“差序格局”界论》,《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 独立承担“晚清战时财政协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独立承担“清末新政时期的财政制度变动”,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独立承担“量入为出:清季财政规制的变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独立承担“晚清财政的近代转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独立承担“清代咸同光三朝战时财政运作的实证研究”,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主持“晚清战时财政协济机制研究”,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主持“比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战时财政研究”,暨南大学远航计划项目独立承担“清季的清理财政”,暨南大学科研培育杰出人才项目独立承担“鸦片税收与清末财政、新政”,暨大引进人才项目独立承担“人文素质教育与百年侨校改革”,暨大教改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2005年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人选 2006年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人选 2008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人才梯队 2009年

中国甲骨文发现的百年重大悬案应予修正为“王刘联合发现说”!针对甲骨文发现研究学术史领域中的诸多重大悬案,近年新发表的学术论文《“王刘联合发现说”和甲骨文发现研究新论》已提出多项学术新说(该篇近3万字的论文首发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其后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9年3月号《历史学》全文转载、和2019年第1期《历史学文摘》摘要转载)。论文作者任光宇是美籍海归独立学者,所提出的已初获若干专家认可的多项新说可概括简述如下:1. 近百年以来的“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说”应予大幅修正;“王襄(或王-孟)共同发现甲骨文说”应予否定。根据“中国甲骨文发现”这一典型“学术发现”,借助作者预先拟定的三项必要条件进行严格检验,断定只有“刘鹗发现说”具有确凿、完整的证据链支撑;而符合现代学术规范且合情合理的结论,应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甲骨文说”。如此裁断可科学修正、合理弥补“现定甲骨文发现人自身并未留下一字证据”的重大学术缺憾,使人类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甲骨文的发现学术史不再有懈可击。2. “吃药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应移出学术史,并根据罗振常、明义士、刘鹗、王懿荣后人更为可靠的原始文字史料,给出甲骨文发现过程的新表述:王懿荣向古董商搜求有字文物——1899年估人将有字甲骨带至京师、王懿荣厚值认购,1900春再次购藏,同年秋罹难——刘鹗于1902年秋接手收购甲骨、并开始鉴定研究——1903年刘鹗继续搜集甲骨、挑选墨拓、写出研究论文(自序)、并于年末出版《铁云藏龟》——1904年中旬刘鹗多次在《时报》刊登告白宣布发现甲骨文、并邀约天下学人共同研究。3. 1904年下半年刘鹗在上海《时报》多次刊登甲骨文发现公告及研究邀约,再次明确向世人宣告了甲骨文发现,并开启了在东、西留洋学生学成归国之前的本土学术转型,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4. 《铁云藏龟》仅被为定位为“甲骨文著录”应予修正。《铁云藏龟*自序》的全文1467字中考释内容多达53%以上,故应被确立为最早成功断代、鉴定、和考释甲骨文的学术论文。5. 质疑“罗振玉怂恿-墨拓-编辑《铁云藏龟》说”不能成立;强调罗振玉“1901年初见甲骨说”应予彻底否定。同时指出学术界对于罗振玉的历史评价还未到他应得的高度。6. 强调“中国甲骨文发现”的独特性,在于其发现、公布与鉴定、释读等重要节点之间,在时间、内容、和当事人上都密不可分。提出应将1899至1928年共30年合并起来,称为“中国甲骨文发现、鉴定和研究的开创奠基期”。

刘增寿历年发表的论文

如果是评职称用,还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好用,论文获奖证书大多数地方基本不承认了。专业发表各类职称论文,非诚勿扰。

专著文集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综论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郑绍宗、郑滦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墓葬结构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汉墓墓主人研究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器物研究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赵赟、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1998年出版。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谷娴子、 丘志力、李银德、 杨萍、 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单月英、 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文物保护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比结果(2011-11-30 11:49:43)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论文评比 关于我会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比结果的通 知各会员单位: 我会于2011年5月5日发出“关于召开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暨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征集、评比活动的预备通知”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27个会员单位认真落实,积极做好论文的征集工作,并按要求,提交了201篇参评论文;部分一线中学数学教师、中学数学教研人员还提交了自行投稿的参评论文,经我会会刊编辑部初评,提交了52篇参评论文,共计253篇。由我会学术委员组成的评委会分三个小组对上述253篇论文进行审阅、初评。期间,评委之间进行了情况沟通、交流,并于2011年10月25日举行评委会全体会议,提出了评审结果的建议名单。经我会理事长会议审议通过,确定了一等奖获奖论文28篇、二等奖获奖论文118篇、三等奖获奖论文96篇(名单附后)。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 11月29日报:中国教育学会发:各团体会员单位,各位理事、咨询委员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获奖名单一等奖(共28篇,排名不分先后)参评单位 题目 单位 作者北京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李 梁北京 样例呈现方式对数学归纳法学习的影响 北京大峪中学 武春波天津 促进“学、思、知、行”有机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金英辽宁 小组合作学习改进策略:话语权再分配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景 敏上海 PISA数学素养测试研究对上海数学教学、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黄 华评价及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的启示上海 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数学教师PCK的发展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翟立安孙 晖上海 初中数学练习订正及自我反馈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明珠中学 陈晓娟浙江 “情知性”教学的特征与操作策略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余功蔚安徽 为藏生的数学思维插上翅膀 安徽省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刘 丽——培养内地藏生数学思维的尝试福建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探究成效 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 谢雅礼江西 创设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江西省上高二中 刘功骚山东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报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知屹王俊亮河南 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 杜志国湖北 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活水源头来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等 数学课题组——湖北省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湖北对学生解代数证明题困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湖北省武汉六中 袁泉润湖南导学模式的高效课堂初探 湖南省常德市第十一中学 徐 进广东 对一种全新的选拔性考试量分法的实证研究 深圳外国语学校 袁智斌、郭梦绮、 袁可馨、肖桐桐广东 初中数学大规模考试的命题研究与实践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室 郑喜中广东 构建优效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 蔡映红重庆 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简议 重庆市育才中学 宋飞达 四川 加强数学阅读 提升数学素养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 段小龙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 四川省成都七中 何毅章云南 加拿大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对比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邦杰新疆 怎样建立和利用初中数学纠错本 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 王 茸新疆兵团高中数学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新疆兵团第二中学 徐 波编辑部 数学课堂教学的“准”、“实”、“活” 浙江省义乌中学 朱恒元 编辑部 数学课堂生成资源中的技术因素 浙江省黄岩中学 金克勤编辑部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声思考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张娟萍编辑部 新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视角、新启示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 林 风——例谈图形计算器的应用二等奖(共118篇,排名不分先后)北京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许云尧 北师大二附中 高雪松北京密云二中 张德广 北京十二中 蔡春晖 天津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 李桂英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哈 欣天津市西青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严 安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三中学 张宗玲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大庄子中学 王德权 河北河北邯郸市邱县第一中学 杜 建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 璐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立山/卢艳华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车往镇中 张海英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乡中学 刘 朋 山西山西省大同一中 董 凯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五中学校 梁 婕 内蒙古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三中学 万文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 魏 莉内蒙古包头市共青中学 黄丽兰 辽宁辽宁省大连市第三中学 贾 萍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周善富辽宁省大连二中 马志华 辽宁省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王冰 黑龙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二二中学 刘志刚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 戈冉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 马静微 黑龙江省大庆一中初中部 林晓颖 上海上海市行知中学 赵传义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 刘 达/徐炜蓉上海市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 朱伟达/茅晓明 浙江浙江省嵊州市第二中学 周继明 浙江省义乌中学 方 治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高洪武 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 李春梅浙江省杭州普通教育研究室 李学军 安徽安徽省青阳中学 章义华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教研室 汪春杰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中学 汪宗兴 安徽省六安市教研室 贾兵/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 王锐 福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 陈德燕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洪丽敏福建省南平市光泽二中 曾峰涛 江西江西省崇仁一中 陈永华 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 肖淑如山东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孙友方 山东烟台第二中学 孙雪钰山东省平度市麻兰镇中学 王同义 山东省实验中学 潘洪艳 河南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周召峰 河南省平顶山市教研室 许晓慧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教体局教研室 赵群峰 薛振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阳中学刘红霞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王素珍 河南省许昌高中 赵小强湖北湖北省孝感高中 幸 芹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陈作民/湖北省宜昌市八中 史艳华湖北省天门市教研室 刘兵华 湖南湖南师大附中 谢美丽/彭荣宏 湖南师大附中 曾 辉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龚 玲 广东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初级中学 钟婷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郝保国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罗开初 广西广西师大附中 刘晓荣 广西南宁三中 陈华曲/黄河清广西南宁三中 黎承忠/黄河清 广西南宁三中 李春阳/黄河清广西南宁三中 陈康/黄河清 广西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张小雄/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欧慧谋 海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附属中学 谢学方 海南省琼海市龙江华侨中学 卢燕海南省保亭思源实验中学 陈祖艳 重庆重庆市铜梁县巴川中学 官正伟 重庆市育才中学 余彪重庆市巴南区大江中学 叶国民 四川四川省宜宾市教科所 郭青初 四川省乐山市实验中学 左 谦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中小学教研室 赵绪昌 贵州贵州省盘县第六中学 郭炫伶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王兰 云南云南省曲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吉标 云南省昆明第八中学 王学先 青海青海湟川中学 解占寿 宁夏宁夏银川市第三中学 马惠芳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马自国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刘建国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丁永海 新疆新疆玛纳斯县教育局教研室 潘庆昕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丁志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教研室 徐健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 张 燕新疆实验中学 曹湘江/陈娟 新疆兵团新疆兵团农一师十二团中学 郭 玺 新疆兵团农五师中学 卢新源 编辑部上海市松江二中 卫福山 浙江省龙游县模环初中 徐伟建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周礼寅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 王万丰浙江省绍兴柯桥中学 余继光 湖北省钟祥市第五中学 杨 辉/孙红强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 龚 兵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香市中学 孙树德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 谢光亚 浙江省仙居实验中学 齐秀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安洲中学 郑燕红 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 张卫明广东省广州市玉岩中学吴和贵 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 易良斌安徽省合肥一中 张中发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孙向东浙江省湖州市吴兴高级中学 刘晓东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田祥高浙江省义乌市大成中学 赵明越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沈灿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高伟洪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会昌中学 刘荣锋北京市第二中学 唐绍友 北师大二附中 王先芳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 王良军

大同大学刘增寿发表的论文

再回母校,恍若隔世。曾经置身于僻静荒野之中,一条窄窄的土路连接着市区。星期天出行,得等很长时间才能挤上那辆十四路车,直到车上的人一个紧挨一个,车子才开始发动,晃晃悠悠开过曹福楼村,开上御河桥,然后到达云中商城。 毕业十年的时候,一路走来,还能大体辩认出当年那个村庄那座桥。毕业二十一年的时候再来,高楼林立,马路纵横交错,市里有名的小学、初中,还有各大医院、市政府全部搬迁到了这里。没有导航,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即便到了,也不敢相信我的母校如今竟置身于如此繁华热闹之中。 昔日挂着“雁北师范学院”牌子的南校门还在,象征性地立在那里,牌子却不见踪影。大门两旁的各种小商铺、理发店、面馆都变成了废砖烂瓦,看起来是刚刚拆倒的样子。下次再来,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场景,难以想象。 进入校园,只见家属楼与教学区用一块块彩钢板制成的围挡隔开,北面留一小门。从小门进入,迎面就是熟悉的教学楼。楼门大锁,凝视着它,仿佛又看到了我们背着书包进进出出。我们的教室在一楼的东面,秦团长竟然跳起来趴在窗上往里看,不愧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二十来年,身手还如此矫捷。 南校区转悠,当年的宿舍楼、餐厅、活动中心都在,却如岁月般老旧了许多。走到图书馆后面,很清晰地忆起当年我与云丽抱着吉它在这里合影。时光倒流,行政楼与教学楼的空隙之地是我们坐谈、背英语单词的地方;图书馆前,我们班举行了赠书仪式;行政楼四楼,我们举行了“告别母校、相约未来”活动月的开幕式、闭幕式和朗诵会。全班同学全部上场,各路神仙大显神通,节目之精彩胜过了中文系的迎新晚会,整个会场挤得水泄不通。 班主任刘殿祥老师常常自豪地说,我们班是雁北师院甚至是如今的大同大学空前绝后的一个班。尽管这有家长看孩子咋看咋顺眼之嫌,但我们九六中本,无论是说学风,还是论能力及班级凝聚力,在当年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老师们称道不已。 如今与老师们共餐,只觉时光之匆匆,岁月之无情。赵建琴老师、李富华老师、郑伯勤老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李仲杰老师、杨尚贵老师、孙兆恒老师也已经七十多了,刘增寿老师更是八十二岁高龄。老师们的白发多了,皱纹多了,但老师们的身体还行,精神头更好。与他们同聚一堂,瞬间觉得我们又回到了青葱岁月。杨尚贵老师嘱咐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感谢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更希望下一个十年之约,这些高龄的老师们仍能与我们相聚。 凌建英老师、郭剑卿老师,时光在走,容颜在老,但她们气质仍在,风韵犹存。张忠堂老师一出来,就让我们想到了娇小可爱的秦敏老师,不知岁月是否也在秦老师身上刻下了印迹。 饭桌上聆听老师们教诲,仿佛又一次坐进了雁师的教室,他们在台上,我们在台下。又一次集体给李仲杰老师唱起了《祝你平安》,地点不同,情谊相同,唱得我们眼底噙满了泪水。凌建英老师、刘德明老师、郝春涛老师,既以老师的身份,又以文学院领导的身份,给予我们祝福与期昐。尤其是郝老师的讲话,俨然又给我们上了一堂写作课。最让我感动的是,李仲杰老师竟然还能记得我的卷子,说我写得特别认真。二十一年过去了,老师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凌建英老师执掌文学院已经多年,郝春涛老师也当上了新闻学院的院长,刘殿祥老师成了云冈学生态文化研究院的当家人,并兼任云冈学学院的副书记。老师当了领导,弟子们自然跟着沾光。我们一行人参观了云冈学两院,看书、品茶,还在刘老师的会议室听刘老师讲云冈学两院的成立史。凌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文学两院,给我们介绍了文学院的发展,让我们为自己曾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最有趣的是,出校园时,我们竟然找到一条隐蔽路线,跟着两个在校的学生,掀起两条铁杆,钻了出去。同学们哈哈大笑,这才真正回到了学生时代。 每次回来,不仅仅是怀旧,更是回家。刘老师和赵老师不只在饭店宴请了我们,还把我们邀请到家里。赵老师为迎接我们的到来,早早就做好了清洁工作。刘老师的书墙、书屋又一次惊羡了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就是刘老师家的常客,一群一伙到刘老师家蹭吃蹭喝。赵老师是我见过的最温柔贤惠的女人,刘老师有这么好的学生缘,与赵老师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次聚会,我早到了半天,带着两个女儿又吃了一顿师母做的饭。悄悄显摆显摆,赵老师还送给我几本书。 两天时间眨眼就过去了,同学们陆陆续续收拾行李,刘老师和赵老师把我们一一送出宾馆。握手、拥抱,告别。下一个十年,我们再约!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摘要: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进行阐述,根据教育理论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以及相应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功能以及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沟通方式四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过程 功能 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及研究意义

1.1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在一定的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渠道信息传递者向信息接收者发送特定信息,以寻求理解、反馈的过程。我国现有文献资料对于沟通的定义众说纷纭,因为不同的文献资料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将“沟通”定义为“使两方能够连通。”而《英汉辞海》则认为“沟通”是“共同使用,使周知,传递知识或消息等;也指传递消息或音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笔者对“沟通”的理解是沟通者之间为了寻求理解而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和思想的交流。

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信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环境、渠道等几个要素。

1.2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含义和类型

①含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双方理解的过程。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分别扮演教育者与受众。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就是教育沟通的内容,双方采取的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就是沟通渠道。②类型:从教育沟通方式来分析,教育沟通除了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以外,还可以通过传媒沟通实现。日常的写作、阅读和信件往来均属于书面沟通形式,讨论、演讲或谈话等形式属于口头沟通。现代信息技术盛行后才出现了以电话、网络、电视为主的传媒沟通。

1.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构成要素

通过上文进行分析,我们明确了信息沟通的五个构成要素,同样发送者、接收者、信息、环境以及沟通渠道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五要素。

1.3.1 发送者。①导向性:通过与信息接收者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以社会普遍接受的思想和行为对接收者进行引导,使其树立高尚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马列主义信仰,同时能够掌握扎实的党政方针,以及政策理论,明晰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效的沟通才能具备现实意义,并且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育德育人、回报社会。

③示范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的个人品德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品行,这种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④释疑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发送者比接收者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而且拥有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看问题的角度更全面,而且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更独到。信息发送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为信息接收者答疑解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接收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

1.3.2 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分别由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来承担。在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单方面被动的接收,而是要作为主动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受众,其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也充满个性。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主要有能动性、感染性和可塑性三个特点。

①能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层面分析判断接收的信息是否科学合理,同时给出自己的政策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信息接收者与发送者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沟通的目标。

②感染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将积极参与沟通的热情传递给信息发送者,使信息发送者受到感染,以此来激发信息发送者的兴趣,使其产生责任感,同时以自己端正的品行对信息发送者的道德品行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发送者的人文素养。

③可塑造性:信息接收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借助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分析处理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1.3.3 沟通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道德、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沟通信息要包含心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以及思想教育信息等。

①心理教育信息:指的是将心理疏导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以解决其思想行为问题,通过正确的行为或思想的疏导帮助其战胜困难挫折。

②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应强调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的利益关系,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避免其受利益驱使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三方利益的平衡状态。

③政治教育信息: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党政理论和方针大政。具体到日常生活,政治教育信息指的是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和理论方针,帮助信息接收者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理解党政方针理论。

④思想教育信息:具体来说,思想教育信息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1.3.4 沟通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渠道,即信息处理双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或途径。包括借助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等方式来实现沟通。

1.3.5 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是同时涵盖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方面内容的信息沟通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相对具体的、动态的环境,是诸多因素互联而成的系统,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1.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

①阶级性:通常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党性,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阶级性。信息交互双方、沟通渠道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几要素,因此信息沟通具有共性,但同时它也是党政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因而它所代表的阶级和政治信仰有鲜明的特色,其任务和目标受党的总体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②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信息交互双方关于情感、思想和信息的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互动性。

③时代性。这是指信息沟通的渠道、环境和内容能够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沟通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持续更新,沟通环境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对沟通的渠道进行不断地探索。

④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能够针对受众的职业、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等设定相应的教育沟通层次和沟通目标,并且在信息沟通中适时调整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进而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

2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途径

2.1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功能价值

通常情况下,引导、交流、感染和释疑纠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主要功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无论何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互动,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真实思想,以及道德状况等让教育者有个准确的掌握。对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通过理论、政治、道德和心理信息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进而调动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素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信息发送者是教育者,是负责组织协调的一方,把控着信息沟通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任务,因而信息发送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对教育沟通的成效能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确保教育沟通取得实效性进展,教育者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以期从人格和专业讲学方面对信息接收者产生好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来说,能力素质是关键。

①创新能力。在沟通的环境、对象等方面,与以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需要创新沟通的方法、渠道、机制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面对这种形势,需要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强化。

②观察思考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信息发送者的观察思考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在思想方面需要意识到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进而对行为进行指导的重要性。

③表达能力。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按照准确、流利、顺畅、简洁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发送者需要全方位的培养表达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自身的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

④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来说,为了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进行语言和行为上的交流,另一方面对各种教育资源和因素进行组织。对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进行有效沟通奠定基础。

⑤心理承受能力。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知识层次、职业属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2.3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接收者积极参与沟通

2.3.1 信息接收者有进行沟通的愿望。信息接收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对于提高思想行为的重要性,强化参与沟通的愿望。调整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我沟通”向“我要沟通”的转变,为沟通的顺利进行、扫清心理障碍。

2.3.2 信息接收者吸收和消化信息。通常情况下,信息接收者对沟通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将内化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行为也包含在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行为境界,信息接收者需要评价自身内化的思想观念,同时巩固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或不合时宜的行为。

2.3.3 信息接收者及时反馈信息。当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持续一段时间后,信息接收者需要将沟通结果及时主动地向信息发送者反馈,进而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和沟通效果进行判断,同时制订下一轮的沟通方案。

2.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要多样化、现代化

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以前相比,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受众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取舍、行为选择等方面变得更加开放、现实、自我和随意。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变化,根据受众的特征实现沟通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1).

[3]孟益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理论[J].高教论坛,2003(1).

[4]高新华等.情感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25).

[5]刘光.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内涵及其应有地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4).

[6]谈志兴,李永玲.有效说服教育诸因素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2(06).

浅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日渐凸显,本来大学生上网进而掌握网络技术,是有益于学习的好事,但是很多大学生上网不是用来查找资料,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许多人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庞杂多样,网络信息往往鱼目混珠、真假难辨,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判别力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不当,因而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情感弱化,人情淡漠。

互联网一方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人们的沟通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但是由于网络数字化的存在。使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人与数字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停留在了网上。许多大学生和自己家人交流反而变少,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变得单薄了,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感情冷漠。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虐兔案、药家鑫案都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的重要表现。

(二)部分学生道德心理发展错位。

在网络的环境中,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大学生就追寻快乐的原则,有时候,会忽视社会道德随意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发表一些言论的时候往往会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内外这两张截然不同的观点,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在虚拟的空间追求低级而无限的刺激,甚至沦为网络的奴隶,无法再网络中自拔,形成人格发展错位。

(三)大学生价值观迷失。

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在网上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西方国家借助网上的优势,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激进,容易也渴望接受外来信息和思想,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网络思想,部分学生取舍不当,便会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扭曲。

(四)一些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弱化。

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了国际间的信息文化交流,但是同时,由于西方国家在网络上占有垄断地位,他们通过网络向人们传递的是一种充斥汉堡,快餐,好莱坞电影,可口可乐这样的文化精神。这样的文化是人们从内心感觉到了一种愉悦;他们引领着一种追求西方文化的潮流,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人们往往会淡化对这些产品的民族属性的探究,这些东西慢慢的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因为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他们受到西方这种网络文化的影响,将非理性消费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个性标榜为自己的个性。

这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因为网上那些消费品和个人行为没有严格的国籍区别,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的警惕性。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也将商品、文化、个人行为的国家距离弱化了。西方国家强调了信息以及商品流动的自由化,但这种自由变相的变成了推销自己文化的行为。

传统社会虽然缺少网络这种先进技术去给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多,人们的道德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和人的监督,青年道德意识比较强烈。而网络的隐匿性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引发一系列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甚至是网络犯罪行为。总之,随着信息网络在我国高校的迅速普及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展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开放性以及时空无局限性等实质是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实质。

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受到道德以及他人言论等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在言论以及个人行为上非常注意,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各种制约,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样比较松散的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这样失去控制的言论的言论环境会使大学生有一种自由感和轻松感,在说话上会无所顾忌。网络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地域限制,你可以喝任何素不相识的人进行交流,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严密的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大学生极易因为这种隐蔽性和宽松性而产生各种网络道德失范。

(二)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

由于网络发展速度过快,缺失有效的舆论监督体系,人们无所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思想,西方一些文化也借助网络这个媒体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渗透。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发展。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不良信息的诱导,可能有些同学又会受到影响,甚至走上网络黑客等一些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大学生进入大学,刚刚脱离了家庭的约束,自制力比较差,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很容易把握不了分寸,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在很多大学中,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因为过度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被劝退的一些学生。在网络中,尤其是网络游戏中,许多人会再那里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当在网上获得的快乐不现实多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经历和时间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安慰,消极的逃避现实的矛盾。这样,就会引起大学生觉得个人安全感下降,在和人的沟通交流上存在问题,最终难以融入社会。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运用网络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

要加大在互联网上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力度,在网络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导向。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言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大力开展批评。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打击网络犯罪,清除网上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是互联网的文化秩序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运用网络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向大学生传达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的责任感加强,道德感增强,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民族认同感的增强也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抵御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思想层面上的渗透。

(三)利用网络的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合。

比如很多学生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电脑,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可以组建一个群,大家在网上可以聊自己的思想,文化活动等等心里上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可以从中及时的发现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但是前提是这个活动必须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范围,而不应该一味的以严肃为主,要注意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

(四)注重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各种问题的逐步显现,大学生中开始泛滥的各种症状,例如“网络心理障碍”,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必须开设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范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种不受空间局限性的特点,建立一些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交流界面,以平等、宽容的心态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解决传统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是工作的深入性、有效性达到应有的水平,建立起符合网络时代特质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培养一批高级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注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他们做政治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培养他们使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在政治思想上的正确导向,又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处于一种良性的运行形态中。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介,是他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投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佳国.当代文化变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邱香.创新工作模式是做好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李建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9-433.

增刊发表的论文

建议不要发增刊现在评职称,增刊一般不算分了,连普通的刊物都比不上,更不要提算不算核心了。也有个别单位算分的,不过这样的单位不多。你问问你们单位人事处,如果算分的话,就发增刊,增刊版面费底,而且文章及其容易通过。报刊逢纪念日或有某种需要时增加的篇幅或另出的册子。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两期增刊,增刊文章不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现在也有少数期刊的增刊被期刊网收录了)而增刊与正刊相比,虽然其不为非法刊物,但在质量上远远不如正刊物。因此增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学校,事业单位等评定职称时不被认可。说白了,增刊就是为了增加编辑部的收入才出的,因为增刊都是公开收费的。

我们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

问题一:增刊录用 是什么意思 期刊分为正刊和增刊,正刊就是主要的刊物,增刊是增加的副刊,增刊没什么意义,级别不够,评职称时是不算数的理论上是说,作者的稿件虽没达到录用标准,但研究意义显著,所以可发表在增刊,实际就是变相要收点版面费。 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发邮件给论文编辑,说明自己的处理方法: 1、正刊发表付版面费 。 2、退回稿件,选择其他期刊进行投稿。 问题二:论文发表在增刊上和正式刊物有什么区别吗? 增刊和省级刊物都有CN和ISSN双刊号;省级刊物是正式刊物 一般评职称单位都承认,增刊有的单位不承认 根据每个单位的规定不同而不同,恭的地方根据单位不同都会对刊物分级别(在国家刊物中没有级别这一说法),大致没有多大的区别,需要发表 品优刊 或许能帮你 问题三:论文投稿显示增刊征文是什么意思 这个没有明确的限制,论文的写作是根据你对课题方向的确定,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具体的参考文献是根据论文方向而定的,楼主自己多去看看相关文献就可以了,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问题四:论文发表在增刊上和正式刊物有什么区别吗? 增刊和省级刊物都有CN和ISSN双刊号;省级刊物是正式刊物 一般评职称单位都承认,增刊有的单位不承认 根据每个单位的规定不同而不同,有的地方根据单位不同都会对刊物分级别(在国家刊物中没有级别这一说法),大致没有多大的区别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五:论文发表在增刊和正式刊物上有什么区别 这个区别很大! 增刊的评职称是不承认的! 分刊也不承认! 只有在正式刊物上才承认! 记得有一次一个工程师 就发到增刊上了! 回头问我,我说您试试吧 估计不行!后来打电话问的职改办! 真的不行,就在我这补了一篇! 问题六:怎样辨别正刊与增刊 很明显的。正刊是标明期数的,*年*月刊,而增刊则没有期数,只是注明“增刊”。一般在封面,但现在一些期刊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而故意淡化处理增刊的标志,不过在版权页还是要注明的。仔细看封面有无期数!把正刊、期刊各找一本,认真比对一下! 问题七:什么是增刊?在增刊上发表论文有用吗 什么是增刊 比如一个月刊,一年只出12期,但这个刊物想出15期,那多出的3期就是增刊。 增刊上的文章的含金量要大大小于正刊的含金量。 问题八:正刊,专刊和增刊的区别 正刊是指期刊正常出版的期刊,比如月刊,每月出一本,连续的,就是正刊。一般封面上都注明1期、2期、3期…… 总第xx期等等。 增刊和专刊,都是临时性出的,是在正刊之外的。不属于正常连续出版的期数里面,一般增刊或专刊都会在封面上注明“增刊”“专刊”字样,也有的注明“Z1”“Z2”,没有注明是第几期。正常情况下,增刊的内容是不被期刊网收录的。 不过最近几年,学术刊物的增刊和专刊不细分了,有些编辑部出增刊和专刊的时候,就故意在封面上写上第xx期,不注明或者在极其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注明“增刊”“专刊”字样,以迷惑作者和读者,甚至还有的增刊内容也上了期刊网,这样的更具有迷惑性,所以作者在发表文章前,一定要弄清楚是不是增刊。 问题九:核心期刊增刊算是核心的论文吗?和正刊有什么区别啊? 建议不要发增刊 现在评职称,增刊一般不算分了,连普通的刊物都比不上,更不要提算不算核心了。也有个别单位算分的,不过这样的单位不多。 你问问你们单位人事处,如果算分的话,就发增刊,增刊版面费底,而且文章及其容易通过。 报刊逢纪念日或有某种需要时增加的篇幅或另出的册子。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两期增刊,增刊文章不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现在也有少数期刊的增刊被期刊网收录了)而增刊与正刊相比,虽然其不为非法刊物,但在质量上远远不如正刊物。因此增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学校,事业单位等评定职称时不被认可。 说白了,增刊就是为了增加编辑部的收入才出的,因为增刊都是公开收费的。 问题十:正刊、专刊、增刊的区别? 正刊是指期刊正常出版的期刊,比如月刊,每月出一本,连续的,就是正刊。一般封面上都注明1期、2期、3期…… 总第xx期等等。 增刊和专刊,都是临时性出的,是在正刊之外的。不属于正常连续出版的期数里面,一般增刊或专刊都会在封面上注明“增刊”“专刊”字样,也有的注明“Z1”“Z2”,没有注明是第几期。正常情况下,增刊的内容是不被期刊网收录的。 不过最近几年,学术刊物的增刊和专刊不算分了,有些编辑部出增刊和专刊的时候,就故意在封面上写上第xx期,不注明或者在极其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注明“增刊”“专刊”字样,以迷惑作者和读者,甚至还有的增刊内容也上了网,这样的更具有迷惑性,所以作者在发表文章前,一定要弄清楚是不是增刊。

发表的论文能否在维普上查询是需要看投稿的期刊是否是维普上收录的,维普的数据是很多的,但是与知网相比可能数据没有知网的全。如果作者单位对论文发表的刊物有要求,需要发表在维普检索的刊物上,在论文发表成功后 是是可以在维普网上查询的。进入维普网的网页后,搜索具体的刊物名称,如果知道发表的刊期那就很快能查到了,当然前提是作者论文是发表成功以后才能查询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