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民科的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5 08:35:29

民科的论文发表

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 他们应该对你论文的语法、拼写错误、错字、表达是否清晰和简洁进行修改。他们还应该验证你写的内容...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论文。 在最终提交研究论文之前,你很可能要拟好几次草稿。努力使你的论文表达清晰、吸引人和易于理解...3.根据所选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你的稿件。 确保研究论文的格式,符合期刊的标准。大多数期刊都会提供一个名为“投稿须知”或者“作者指南”的文档...4.当你觉得论文准备好了,就提交吧。 去期刊网站上的作者指南(或者类似的文档)看看对方的投稿要求。请采纳回答谢谢

世界三大数学猜想即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这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就是题目简单易懂,内涵深邃无比,影响了一代代的数学家。其中,四色难题的逻辑论证一直没有被证明。而就在近日,浙江丽水缙云籍数学家周立敬先生,用逻辑方法证明了地图四色定理,拿出20万元人民币奖励,寻找能够与他发表的四色定理逻辑方法证明提出反例的人或找出论文的暇疵足以推翻证明无效的人和利用自己或机构的权威认定证明有效的人。悬赏时间为12个月,联系电话,邮箱 就在去年11月,周立敬先生的论文《数学物理方法证明世界数学难题——地图四色难题》在《内蒙古科技》(2019年第12期/38卷/总第450期)发表。论文发表后,好评如潮,贺声不断,但也得到了很多的猜疑和各种不理解。特别是所谓在位,高高在上的人,认为是场闹剧,是缙云人的笑话,是一件丑闻,是民科,好心的人认为是被人忽悠了,要启动危机公关,防止丑闻扩大。但我认为,真的是我被人忽悠了吗?忽悠也是我忽悠别人,我胡绉了篇论文,有杂志上发表了,忽悠了全中国的人,全世界的人,能忽悠全世界的人何其伟大。我是民科怎么了,我是民科我骄傲,我是民科我不花国家一分钱,民科也是科学家。很多有成就的数学家本身就是所谓的民科,华罗庚伟大吗。他原来是个店员,法国的费马伟大吗?他是个律师。在国外专职的叫院内,业余的叫院外,到了中国,院内的高高在上,院外的叫民科,是科学的反义词,实际上绝大部分的发明创造都是所谓的民科完成的。民科真伟大。但没有在一流的国际刊物上发表总是一种缺憾,我希望回归论文的本身进行计论和论证。希望各大数学爱好者、专家、教授共同来探讨此项逻辑方法证明和讨论。 周立敬,1962年出生,丽水缙云人,理学学士、高级工程师,1979年以物理满分考入杭州大学物理系,现为浙江博星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大功率半导体芯片及器件设计、制造。他最大爱好就是数论研究,四色研究,整整花了他40年的心血,成了他一辈子最执着的追求。 据周立敬介绍,虽然学得是物理,但是数学是他感兴趣的科目,大学期间了解了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后,对其中的地图四色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那个时候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各种方法没有成果。在往后40年,他始终没有放弃,继续执着于四色猜想的逻辑论证,并不断地探索,巧妙地把物理方法融入论证当中,终于迎来了研究论证的重大突破。 周立敬的独创:把四色问题变成特殊的平面结构加一维的三维的物理方法来解决任何二维的任意平面结构问题,很巧妙的证明了四色问题。先根据地图来源创造了变化规则,再用规则的变化推出对结果影响的结论。用结论来指导操作具体填色的先后,一目了然,简单清晰,用数学物理方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明了,特别是他回头检查各种假设自由度的充分性推导地图的任意性,证明了用四种颜色填色就能使任何复杂的地图任何相邻区域不同色(不能有飞地)。不但用理论证明,还把任何题例作出具体的填色顺序及方法,证明应该是非常充分及具体。 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四色定理,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最先是由一位古德里(francis guthrie)的英国大学生1852年提出来的,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也就是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一张地图只需四种颜色来标记就行。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这里所指的相邻区域是指有一整段边界是公共的。如果两个区域只相遇于一点就不叫相邻的。因为用相同的颜色着色不会引起混淆。 四色问题提出来后,经过许多数学家多次证明又否定,发现是出人意料地,异常地困难,许多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始终一无所获。最近的证明,是1976年由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借助计算机完成,遂称四色定理。但这仅只是一个用计算机方法的证明。而周立敬先生完成了它的逻辑方法证明。 浙江博星电子有限公司 2020年8月19日 关于周立敬先生论文的一点想法和看法 数理方法证明世界数学难题-地图四色难题 四色定理证明的导读示意

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其他需求,多跟编辑沟通。一般来说,普通期刊都比较容易发表,投稿方式也比较简单

01 以往人们提起“民科”的时候,往往会嗤之以鼻,认为这些“民科”就是一些胡思乱想、未经实践的妄想科学家,然而,凡事都有例外,这里有一个人,他是一位真正的“民科”,但他对中国数学的贡献,却足以载入史册,他就是陆家羲。 陆家羲193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穷苦市民家庭,父亲是销售酱油的小商贩,母亲给人缝洗衣服补贴家用,他的三个兄姐都因贫病夭折,他在学校里读书勤奋,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前父亲去世,15岁到一家五金店当学徒,工作之余仍不断自学,在一次抗洪斗争中,陆家羲英勇抢险,获得表彰,1951年经短期培训到哈尔滨电机厂任统计员,期间仍然坚持自学高中数学、物理、俄语等课程,1957年被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 大学期间,陆家羲很喜欢数学,自修了近世代数、初等数论、差集理论、有限几何、0-1矩阵以及正交拉丁方等理论,不过,真正让陆家羲下定决心走上研究数学这条路的是《数学方法趣引》这本书。 这本书里最让陆家羲感兴趣的是寇克曼女生问题,书上写道“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还在未解决之列”、“至今还没法证明”.....一共6页的介绍完全吸引了这个年轻人的目光,从而为他打开了数学的大门,引导他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 02 1961年夏天,陆家羲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了包头钢铁学院任教。踌躇满志的陆家羲对未来充满希望。同年12月30日,陆家羲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寇克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寄给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然而,陆家羲等到最终的结果却是论文被寄回来和一句轻飘飘的话“如果结果是新的,可以投稿”。陆家羲没有气馁,继续完善他的论文,在资料匮乏的包头,陆家羲就利用假期自费到北京查阅图书馆资料,经过不懈努力,陆家羲解决了“寇克曼系列”。 然而,陆家羲几经投稿,他的论文始终没有被发表出去,甚至他费尽心血写出来的论文被拒稿后直接评价为“无价值”。 在陆家羲努力写论文的这段时间里,他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有“成名成家”的思想。于是他被调来调去,最后,被送进了干校,成了被教育的对象。 陆家羲对数学史上有名的“寇克满问题”,在 1965 年就已成功证明,是世界上最早证明这一问题的数学家,然而当时无处发表论文这一问题深深困扰着陆家羲。最终,“最早证明寇克满问题”这一荣誉桂冠被外国数学家查德哈里(R.Chaudhyri)和威尔逊(R.M.Wilson)摘走,因为他们在1971年最先公布了这一结果。 03文革开始后,陆家羲并未放弃数学研究。为了不让造反派组织找自己的麻烦,陆家羲想出了 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自己成立一个战斗队,自任总指挥。尽管这个“海燕战斗队”没进行 过什么“革命行动”,但也没惹出什么大问题。这使得陆家羲这个“光杆司令”有更多的时间, 躲在宿舍里静静做研究。在这期间,陆家羲在同志的撮合下,和临河市狼山中心医院医生张淑琴结了婚。张淑琴是位温柔、贤惠的女人,尽管对丈夫所研究的领域知之甚少,但她成了陆家羲最好的 倾诉对象,不但承包了所有家务,还积极宣传丈夫的研究工作,并争取丈夫同事、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不久之后,陆家羲的女儿也出世了,女儿的到来给陆家羲灰暗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鲜丽的色彩。 四人帮”被粉碎后,科学的春天随之到来。1977 年 9 月 4 日,备受鼓舞的陆家羲又将题为 《k=5,λ=1,v=141 的平衡不完全区组》的论文修改稿寄往《数学学报》。1979 年 4 月,陆家羲借到了于 1974 年和 1975 年在美国出版的世界组合数学方面的权威刊物 《组合论杂志》。在杂志上陆家羲意外发现,寇克曼女生问题和推广到四元组系列情况,已于 1971 年和 1972 年在国外被人宣布解决了,这比他第一次投稿的时间整整晚了 10 年!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发现,使陆家羲的心情跌到了冰点。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陆家羲并未因此倒下,而是鼓起更大的精神,向另一座组合数学高峰——斯坦纳系列大集发起了冲击。 在这之后,陆家羲开始了一生中最为紧张的工作阶段,甚至在春节的时候也顾不上休息,让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过年。在陆家羲于 1979 年 12 月写下的日记里,有27天提到的都是有关数学研究、加班工作的内容。妻子担心陆家羲的身体,劝他晚饭后出去散步,但陆家羲却很少听话。  从 1979 年 2 月 24 日到 7 月 20 日,陆家羲先后向《数学学报》投寄了三篇论文,其中《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发表在 1984 年出版的第 4 期《数学学报》上,这是他在国内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最后一篇论文。 1981 年 9 月 18 日起,国际组合论界权威性刊物《组合论杂志》陆续收到陆家羲题为“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18,19]的系列文章,这一系列震惊了西方数学界。加拿大著名数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逊说:“这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兰格威为此致信包头市第九中学校长:“亲爱的先生,门德尔逊教授说,包九中的陆家羲是闻名西方的从事组合理论的数学家,并且说,有必要应同意把他调到大学岗位。他要我告诉你们,这样的调动对发展中国的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希望所表达的意愿能获许可。“这是第一次,陆家羲的研究成果得到权威认可。 陆家羲创造性地利用前人的成果, 应用递归法 ,独创了5个各具特色的辅助设计和3个相关大集 ,依据6篇论文的 55 个定理或引理 ,一举整体解决了大集问题,这是现代区组设计理论的一项重大成就 。 04陆家羲学的是物理, 没有进入数学界,20多年无人同他进行学术交流,完全是孤军奋战 ,他是中国的一个无名小卒, 无法得到学界的认识和社会的理解 。现代组合数学大体在1960年代形成, 陆家羲的工作基本与此同步, 但却无法进入学术共同体。陆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从事研究, 他几乎得不到经费, 而查找、购买和复印参考文献又费时、费力、费钱.。他在假期来到北京,住进小店 ,到图书馆读新版组合数学、图论的外文专著和期刊, 钱不够用了 ,晚上就住在车站广场 ,同南来北往的农民们一样,和衣而眠。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陆家羲的成果震惊了世界,但他的身体却垮了。 陆家羲是物理教师, 一周课时多而任务重 ,只有到了夜晚 ,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 , 往往熬到夜里一两点钟才睡觉.他学英文、练打字,大集定理近200页打印稿, 一夜才能打印 4 页 .过度的劳累使其心脏受到损害。在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除了报告自己的工作外,陆家羲还宣布,对于“斯坦纳系列”问题中的6个例外值,他已找到解决途径。不料,在刚向外界透露自己新研究计划之后, 这位积劳成疾的中年科学家,因心脏病突发,猝然与世长辞,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终年48岁。 陆家羲研究的两个问题在组合设计中带有基本性 ,这是一百多年未能解决 、形成且发展的瓶颈, 而一旦攻克 ,陆家羲解决问题的路径 、方法和结果便成为重要借鉴 ,在他和他以后的时代 ,在中外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组合设计的大集研究便获得了长足发展 。 陆家羲,这个数学界的”无名小卒“,成就和去世却震动了国内数学界。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在了解到陆家羲的 情况之后曾表示,“对陆家羲的生平遭遇、学术成就与品质为人都深有感触。”  1989 年 3 月,张淑琴代表陆家羲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奖大会”,接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可惜,陆家羲再也没有机会享受这荣誉的一刻了!

民科发表的论文

蒋春暄自1973年开始研究费马大定理。在此过程中,其推广了三角函数Si,建立超复数理论,后又以此基本工具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但其所著研究论文在投稿过程中常遇权威阻碍。早在1978年,在科学院前院长方毅的关心下,科学院数学所就曾组织过蒋春暄费马大定理证明的研讨会,蒋春暄的证明被否定。 时至1992年1月,蒋春暄将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论文分别寄往了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名校。1992年和1993年又将600多份预印本邮寄发给中国大学和中科院与世界数学家。但是,发表蒋春暄该论文的只有中国的《潜科学》杂志(2.17-20;6.18-20.1992年)和美国《代数·群·几何》杂志(11.371-377.1994年)。 经周折论文寄美国,立即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代数·群·几何》杂志主编桑蒂利教授的高度重视,该杂志不仅连续发表了他的论文,还破例为他出了数论专集。 1998年9月该杂志还刊登了蒋春暄“费马大定理”6种证明方法和Iso“费马大定理”中的12个定理。 然而,该些学术论文并没有得到国内和世界权威数学科研机构的认可。1994年,美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被认为解决了费马大定理这一难题,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安德鲁·怀尔斯因此获得了1997年德国专门为“费马大定理”证明而设立的沃尔夫斯克尔奖与2005年中国香港邵逸夫数学奖。自此,关于蒋春暄“1992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与怀尔斯“1995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之争就一直在持续。其间对蒋的讨论和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9年6月,蒋春暄荣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颁奖理由主要是其对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贡献。 其在颁奖感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我是大数学家没有必要,说我是垃圾也可以。给我一个证明吧!” 1859年黎曼提出黎曼假设:黎曼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是1/2。100年非平凡零点计算到10的22次方个零点认为黎曼假设是正确的,但没有给出证明和否定, 因此黎曼假设是21世纪第一个数学问题。2000年5月24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黎曼假设奖金100万美元。蒋春暄研究黎曼Zeta-函数实部1/2和1计算数据, 发现它们变化规律, 所有非平凡零点计算都是错的。蒋春暄否定黎曼假设的结论在数学界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对黎曼假设的否定使一大批以此假设为基础进行的数学研究顷刻间失去意义。黎曼假设被否定,替代品是“蒋函数”。“蒋函数”的称谓是来自于桑蒂利教授的提议。蒋春暄发现了函数Jn(ω),该函数能够更本质地揭示素数分布规律,从而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被提议称为“蒋函数”。 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桑蒂利称蒋春暄为“新理论的领袖”。 《代数·群·几何》杂志编辑部主任乔治·韦斯则在接受中国《科技日报》采访时强调:“蒋的研究工作是极富创新和极有价值的。” 《科技日报》2001年10月25日发表了题为《他是想蹬自行车上月球吗?》一文报道了蒋春暄的成就和在国内所受到的不公正遭遇,一时学术界哗然,蒋春暄及其数论成果成了争论的热点。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则花两月余时间整理收录蒋春暄论文文献,后发表《蒋春暄教授工作的里程碑、证据与反映》,表示支持中国“民科”原始创新事业的发展。 “天地人学术讲座”于2001年11月10日举办了第429讲,就“蒋春暄现象”进行了专题讨论。为把该场争论引向深入,“讲座”又于同年12月5日举办了第439讲,主题是“‘蒋春暄现象’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浩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在《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第1012期中发表评论性文章“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文章指出:国内数学界这种不应有的内耗“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从深层次折射出我国缺少应有的推动科学原始创新的机制和保证学术成果得到公正评审的健全体制。 2005年2月21日《瞭望》发表短评“‘蒋春暄现象’暴露人才环境欠佳”。 SOHO网“方舟子学术打假”专栏第1期即瞄准蒋春暄,方舟子在《“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一文中指出,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发表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文是试图拿国际学术界来打压中国学术界。蒋春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媒体《代数·群·几何》杂志是“野鸡”机构“基础研究院”创办的,是连SCI(科学引文索引)都不收录的刊物,无权威性可言,在该杂志上面发表论文在中国甚至不能用来评定职称。而挺蒋的桑蒂利教授更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是物理学家、科学狂人,其物理方面的学术地位也并没有获得学术界主流的承认。方舟子回应《南方周末》文章:从所谓“蒋春暄现象”并没有暴露出来中国数学界有什么致命弱点,倒是暴露出了许多中国人文学者的致命弱点: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却又自命不凡。 后续方舟子又在专栏第37期发表《反学术打假也切忌无知和野蛮》一文回应宋正海批驳方舟子文章《学术打假切忌无知和野蛮》。2009年6月蒋春暄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方舟子于同年7月2日在博客中发表批露文章《评“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文章中指出“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Telesio-Galilei Academy of Science),原来叫“桑蒂利—伽利略科学真理协会”,是国外搞伪科学的人士在2007年成立的民间机构,2008年改叫这个名称。而桑蒂利就是一直在支持蒋春暄的“强子理论创建者”。这个“国际金奖”的含金量,连“愚人金”都不如,也就蒙蒙国内的记者。同时方舟子还指出“天地人学术讲座”为伪科学大本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李宏也联名发表文章《对科技日报报道的“蒋春暄重大发现”的质疑》,称《代数·群·几何》未得到SCI权威收录,且桑蒂利只是一个物理学家。而桑蒂利所在的美国基础研究所则主要是由一家房地产公司资助的私人研究所。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偏颇误导,未能全面了解事件背景。 司马南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也发表论文《论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能取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功?》指称媒体的记者判断及辩护不成立,蒋春暄也并没有遭到中国数学界的不公正待遇。

(一)主题的写法[2]毕业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二)题目的写法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三)摘要的写法毕业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四)引言的写法一篇毕业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第2章,第3章,……,结论前的一章”的写法是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不能将他人研究成果不加区分地掺和进来。已经在引言的文献综述部分讲过的内容,这里不需要再重复。(五)结论的写法结论是对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本学术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同时,要严格区分自己取得的成果与导师及他人的科研工作成果。

民科论文的发表

目录方法1:提交(重复提交)论文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论文。3、根据所选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你的稿件。4、当你觉得论文准备好了,就提交吧。5、当你得到期刊的最初回复时,不要惊慌。6、将审稿人的意见视为建设性的批评。7、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发表论文。方法2:选择正确的期刊提交论文1、熟悉市面上所有可能接受你论文的期刊。2、选择最适合你的研究论文的期刊。3、留意期刊的发行量或者曝光度。方法3:强化你提交的论文1、你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论点。2、缩小关注范围。3、写一篇出色的摘要。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可以让你与其他学者建立联系,让你的名字和作品流传开来,并且进一步完善你的想法和研究。发表论文并不容易,但你可以通过提交一份技术上合理、有创意但又直截了当的研究报告来提高胜算。找一本适合你研究主题和写作风格的学术期刊也很重要,这样你就可以根据它的标准来调整你的研究论文,增加发表的机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方法1:提交(重复提交)论文1、让同事或者教授来审阅你的研究论文。他们应该对你论文的语法、拼写错误、错字、表达是否清晰和简洁进行修改。他们还应该验证你写的内容。研究论文需要提出一个重要和明确的问题,应该切题,易于理解,并且适合目标受众。让两三个人检查你的论文。至少应该有一个人不是论文主题方面的专家,他们身为“局外人的观点”可能会非常有价值,因为不是所有的评论者都是有关方面的专家。2、根据审稿人的建议修改论文。在最终提交研究论文之前,你很可能要拟好几次草稿。努力使你的论文表达清晰、吸引人和易于理解。这将大大增加被发表的机会。3、根据所选期刊的要求准备好你的稿件。确保研究论文的格式,符合期刊的标准。大多数期刊都会提供一个名为“投稿须知”或者“作者指南”的文档,提供关于排版、字体和长度的说明,还会告诉你如何提交论文,并且会提供审核流程的详细信息。科学期刊上的文章往往需要遵循特定的格式,比如摘要、介绍、方法、研究成果、讨论、结论、致谢和参考。艺术和人文学科论文的要求通常没有那么严格。4、当你觉得论文准备好了,就提交吧。去期刊网站上的作者指南(或者类似的文档)看看对方的投稿要求。一旦你确信你的论文符合所有的标准,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提交论文了。有些期刊允许在线提交,有些则更倾向于纸质版。一次只能向一份期刊投稿。根据需要,按照列表一个一个地投。在线提交时,使用你的大学电子邮箱。这样能够将你与学术机构联系起来,为你的论文增添可信度。5、当你得到期刊的最初回复时,不要惊慌。很少有第一次提交的文章能立即得到同行评审期刊的“接受”回复。如果你的论文被接受了,去庆祝吧!如果没有,就冷静地处理你收到的回复。收到的回复可能是下列之一:接受但需要修正:根据评审人员提供的反馈,只需要进行少量的调整。修改并重新提交:在考虑出版之前需要更多实质性的修改(如上所述),但是期刊仍然对你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拒绝并重新提交:这篇文章目前还不适合考虑,但是实质性的修改和重新调整可能会改变这个结果。拒绝:这篇论文现在和以后都不适合发表在这份期刊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适用于其他期刊。6、将审稿人的意见视为建设性的批评。很多时候,你会被要求根据几位(通常是三位)匿名审稿人和编辑提供的评论修改论文,然后重新提交。仔细研究他们的批评,并做出必要的改变。不要过分重视原始版本。相反,要懂得变通,根据收到的反馈重新修改论文。运用你的研究和写作技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然而,你也不需要“完全改变”,盲目顺从于你觉得不相关的评论。与编辑展开对话,礼貌而自信地解释你的立场。记住,你是这方面的专家!7、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发表论文。即使你最终被喜欢的期刊拒之门外,也要继续重写你的研究论文,并提交给其他期刊。记住,一篇被拒绝的论文并不一定很糟糕。出版方根据许多因素来决定是否接受某篇文章,其中许多因素是完全超出了你的控制的。提交给排在你第二选择的期刊。你甚至可以向第一份期刊的编辑咨询更适合你的刊物。方法2:选择正确的期刊提交论文1、熟悉市面上所有可能接受你论文的期刊。注意已经发表的研究,以及你所在领域的最新问题和研究。特别注意你所在领域的其他研究论文是如何撰写的,包括论文的格式、文章的类型(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初步研究,还是对现有论文的评论),以及写作风格、主题和用词。阅读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期刊。在线搜索已经发表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和期刊文章。向同事或者教授寻求他们建议的阅读清单。2、选择最适合你的研究论文的期刊。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读者和写作风格。确认你的研究论文是更适合发表在一份技术性很强,目标受众为其他学者的期刊上,还是一份面向更广泛读者的大众期刊上。“适合”在这里至关重要,在你的领域中最有名的期刊未必是最适合你论文的刊物。不过也不要低估自己,不要认为你的论文永远不可能达到顶级出版物的水平。3、留意期刊的发行量或者曝光度。一旦你缩小了潜在的选择范围,可以做一些调查,看看这些期刊上被广泛阅读和引用的文章有多少。让你的工作得到更多的曝光,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早期想要出名的时候。然而,一定要优先考虑同行评审期刊。在这些期刊中,会由同领域的学者匿名评审所提交的作品。这是学术出版的基本标准。你可以通过在开源期刊上发表文章来增加读者数量。这样,它会被纳入在线的同行评审学术论文库中,免费给大家阅读。方法3:强化你提交的论文1、你的论文应该有清晰的论点。好的文章会直接切入主题,并且贯穿始终。从一开始就明确论文探索、调查或实现的论点,并且确保后面每一段内容都要建立在这个论点之上。针对你的论点做出有力、清晰的陈述。比较以下无力和有力的陈述:“这篇文章探讨了乔治·华盛顿年轻时的经历,他是如何在作为一名指挥官的艰难环境中塑造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乔治·华盛顿作为一名年轻军官,18世纪5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州边境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在弗吉谷严酷的冬天中与陆军部队的关系。”2、缩小关注范围。清晰的论点也可以是很宏伟的论点,但期刊文章本身并不适合对大型主题进行彻底的研究。学者在修改论文内容时往往会遇到这个问题,你需要能够删除或者明显减少文章中的背景信息、文献综述和方法讨论等内容。对于正在进入这一领域的年轻学者来说尤其如此。把宏大的探索留给更有建树的学者去做吧,尽管都只有20-30页。3、写一篇出色的摘要。摘要是审稿人对你论文的第一印象,所以你需要让它值得一读。确保绝对没有拼写错误或者不必要的句子。你只能用大约300个词。你的声明要大胆,方法要新颖原创,但是不要过度吹嘘文章中实际包含的内容。你的摘要应该让人们想要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文章,但不要让他们在读完后失望。让尽可能多的人阅读你写的摘要,并且在提交论文之前寻求他们的反馈。警告如果你对期刊的修改要求感到不安或者沮丧,不要立即修改论文。把论文放在一边,几天后带着“新鲜的眼光”回过头来阅读。你收到的反馈被过滤和解决了,你才能找到你论文合适的位置。记住,这是一个大项目,最终的改进需要时间。

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及其他需求,多跟编辑沟通。一般来说,普通期刊都比较容易发表,投稿方式也比较简单

1、投稿。2、审核即审稿。3、审稿结果。4、交费。5、安排发表。6、寄送样刊。1、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2、审核即审稿。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关于论文发表时间影响因素可以阅读《是什么影响论文发表时间长短》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3、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关于论文三审可以阅读《什么时候论文需要三审》,了解一些审稿知识。4、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5、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6、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

发表顶级论文的民科

01 以往人们提起“民科”的时候,往往会嗤之以鼻,认为这些“民科”就是一些胡思乱想、未经实践的妄想科学家,然而,凡事都有例外,这里有一个人,他是一位真正的“民科”,但他对中国数学的贡献,却足以载入史册,他就是陆家羲。 陆家羲193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穷苦市民家庭,父亲是销售酱油的小商贩,母亲给人缝洗衣服补贴家用,他的三个兄姐都因贫病夭折,他在学校里读书勤奋,成绩优秀,初中毕业前父亲去世,15岁到一家五金店当学徒,工作之余仍不断自学,在一次抗洪斗争中,陆家羲英勇抢险,获得表彰,1951年经短期培训到哈尔滨电机厂任统计员,期间仍然坚持自学高中数学、物理、俄语等课程,1957年被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 大学期间,陆家羲很喜欢数学,自修了近世代数、初等数论、差集理论、有限几何、0-1矩阵以及正交拉丁方等理论,不过,真正让陆家羲下定决心走上研究数学这条路的是《数学方法趣引》这本书。 这本书里最让陆家羲感兴趣的是寇克曼女生问题,书上写道“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还在未解决之列”、“至今还没法证明”.....一共6页的介绍完全吸引了这个年轻人的目光,从而为他打开了数学的大门,引导他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 02 1961年夏天,陆家羲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了包头钢铁学院任教。踌躇满志的陆家羲对未来充满希望。同年12月30日,陆家羲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寇克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寄给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然而,陆家羲等到最终的结果却是论文被寄回来和一句轻飘飘的话“如果结果是新的,可以投稿”。陆家羲没有气馁,继续完善他的论文,在资料匮乏的包头,陆家羲就利用假期自费到北京查阅图书馆资料,经过不懈努力,陆家羲解决了“寇克曼系列”。 然而,陆家羲几经投稿,他的论文始终没有被发表出去,甚至他费尽心血写出来的论文被拒稿后直接评价为“无价值”。 在陆家羲努力写论文的这段时间里,他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有“成名成家”的思想。于是他被调来调去,最后,被送进了干校,成了被教育的对象。 陆家羲对数学史上有名的“寇克满问题”,在 1965 年就已成功证明,是世界上最早证明这一问题的数学家,然而当时无处发表论文这一问题深深困扰着陆家羲。最终,“最早证明寇克满问题”这一荣誉桂冠被外国数学家查德哈里(R.Chaudhyri)和威尔逊(R.M.Wilson)摘走,因为他们在1971年最先公布了这一结果。 03文革开始后,陆家羲并未放弃数学研究。为了不让造反派组织找自己的麻烦,陆家羲想出了 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自己成立一个战斗队,自任总指挥。尽管这个“海燕战斗队”没进行 过什么“革命行动”,但也没惹出什么大问题。这使得陆家羲这个“光杆司令”有更多的时间, 躲在宿舍里静静做研究。在这期间,陆家羲在同志的撮合下,和临河市狼山中心医院医生张淑琴结了婚。张淑琴是位温柔、贤惠的女人,尽管对丈夫所研究的领域知之甚少,但她成了陆家羲最好的 倾诉对象,不但承包了所有家务,还积极宣传丈夫的研究工作,并争取丈夫同事、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不久之后,陆家羲的女儿也出世了,女儿的到来给陆家羲灰暗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鲜丽的色彩。 四人帮”被粉碎后,科学的春天随之到来。1977 年 9 月 4 日,备受鼓舞的陆家羲又将题为 《k=5,λ=1,v=141 的平衡不完全区组》的论文修改稿寄往《数学学报》。1979 年 4 月,陆家羲借到了于 1974 年和 1975 年在美国出版的世界组合数学方面的权威刊物 《组合论杂志》。在杂志上陆家羲意外发现,寇克曼女生问题和推广到四元组系列情况,已于 1971 年和 1972 年在国外被人宣布解决了,这比他第一次投稿的时间整整晚了 10 年!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发现,使陆家羲的心情跌到了冰点。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陆家羲并未因此倒下,而是鼓起更大的精神,向另一座组合数学高峰——斯坦纳系列大集发起了冲击。 在这之后,陆家羲开始了一生中最为紧张的工作阶段,甚至在春节的时候也顾不上休息,让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过年。在陆家羲于 1979 年 12 月写下的日记里,有27天提到的都是有关数学研究、加班工作的内容。妻子担心陆家羲的身体,劝他晚饭后出去散步,但陆家羲却很少听话。  从 1979 年 2 月 24 日到 7 月 20 日,陆家羲先后向《数学学报》投寄了三篇论文,其中《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发表在 1984 年出版的第 4 期《数学学报》上,这是他在国内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最后一篇论文。 1981 年 9 月 18 日起,国际组合论界权威性刊物《组合论杂志》陆续收到陆家羲题为“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18,19]的系列文章,这一系列震惊了西方数学界。加拿大著名数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逊说:“这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兰格威为此致信包头市第九中学校长:“亲爱的先生,门德尔逊教授说,包九中的陆家羲是闻名西方的从事组合理论的数学家,并且说,有必要应同意把他调到大学岗位。他要我告诉你们,这样的调动对发展中国的数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希望所表达的意愿能获许可。“这是第一次,陆家羲的研究成果得到权威认可。 陆家羲创造性地利用前人的成果, 应用递归法 ,独创了5个各具特色的辅助设计和3个相关大集 ,依据6篇论文的 55 个定理或引理 ,一举整体解决了大集问题,这是现代区组设计理论的一项重大成就 。 04陆家羲学的是物理, 没有进入数学界,20多年无人同他进行学术交流,完全是孤军奋战 ,他是中国的一个无名小卒, 无法得到学界的认识和社会的理解 。现代组合数学大体在1960年代形成, 陆家羲的工作基本与此同步, 但却无法进入学术共同体。陆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从事研究, 他几乎得不到经费, 而查找、购买和复印参考文献又费时、费力、费钱.。他在假期来到北京,住进小店 ,到图书馆读新版组合数学、图论的外文专著和期刊, 钱不够用了 ,晚上就住在车站广场 ,同南来北往的农民们一样,和衣而眠。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陆家羲的成果震惊了世界,但他的身体却垮了。 陆家羲是物理教师, 一周课时多而任务重 ,只有到了夜晚 ,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 , 往往熬到夜里一两点钟才睡觉.他学英文、练打字,大集定理近200页打印稿, 一夜才能打印 4 页 .过度的劳累使其心脏受到损害。在中国数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除了报告自己的工作外,陆家羲还宣布,对于“斯坦纳系列”问题中的6个例外值,他已找到解决途径。不料,在刚向外界透露自己新研究计划之后, 这位积劳成疾的中年科学家,因心脏病突发,猝然与世长辞,临终前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终年48岁。 陆家羲研究的两个问题在组合设计中带有基本性 ,这是一百多年未能解决 、形成且发展的瓶颈, 而一旦攻克 ,陆家羲解决问题的路径 、方法和结果便成为重要借鉴 ,在他和他以后的时代 ,在中外学界的共同努力下,组合设计的大集研究便获得了长足发展 。 陆家羲,这个数学界的”无名小卒“,成就和去世却震动了国内数学界。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在了解到陆家羲的 情况之后曾表示,“对陆家羲的生平遭遇、学术成就与品质为人都深有感触。”  1989 年 3 月,张淑琴代表陆家羲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奖大会”,接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可惜,陆家羲再也没有机会享受这荣誉的一刻了!

本民科认为,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Science,Nature等大排 科技 刊物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保守的, 而能够获得诺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思想却又是非常超前的,几乎不被当时保守的芸芸众生所理解, 往往是要等到数十年后,乃至数百年后才能够被人理解并接受! 比如,希格斯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论文被拒收,可一直到这个世纪才获得诺奖,跨度数十年! 这在诺奖中屡见不鲜! 本民科的终极粒子模型几年前曾经投稿Nature,自认为无懈可击,可很快就退回, 本民科也懒得跟他们理论, 因为本民科非常明白,所谓的同行评议全是一群物质思维的人,跟他们说超越物质的理论,岂不是对牛弹琴? 所以,顶尖的科学刊物不可能有获得诺奖的论文很自然,不足为怪! 他们命中注定, 与超越物质的科学革命无缘!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

1、《抗战时期国军的特质与困境》,《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1期。2、《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回顾与反思(与唐小兵对谈)》,《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2014年1月。3、《高山滚石: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收入《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年10月。4、“Rocks Rolling Downhill: The Continuity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7,No.2 (June 2013),135-155.5、《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年10月;收入徐秀丽、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73-309页。6、《革命的经纪人:中共早期工农运动的仲介群体》,载吴淑凤等编《近代国家的型塑: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13年6月,下册,第1015-1031页。7、《蒋介石与党国元老(1925-1932)》,载黄自进、潘光哲主编:《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形塑》第1册,第429-46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9月。8、《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视点》,载铃木贞美、刘建辉编《东アジアにおける学芸史の総合的研究の继続的発展のために》(国际研究集会报告书第31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13年3月,第173-196页9、蒋介石的阅读史、蒋介石的阅读年表,载吕芳上主编《蒋介石的日常生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77-334页。10、“ChiangKai-shek'sreading:aninquirybasedonChiang'sdiary,1920s-1940s,”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Vol.3,No.1(June 2009),11-25.11、《亡国、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载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第103-128页12、「亡国,亡省,亡人:1915年から1925年における中国の3回にわたる反日运动の変化」,载刘杰、川岛真编『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认识:日中関系150年』,东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8月,第57-77页13、“The Battle of Hunan and the Chinese Military’s Response to Operation lchigo,” in Mark Peattie, Edward Drea,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The Battle for China: Essays o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2011, pp.403-420.)14、《蒋介石和国民党(上、下)》,《理论视野》2011年第11、12期。15、《“反革命罪”的源起与剔除》,《政府法制》2011年第12期。16、《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蒋介石的早年成长经历与个性特质》,载吕芳上编《蒋介石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3月;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17、《蒋介石的阅读史》,《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4期。18、《北伐时期的地缘、法律与革命:“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近代史研究》2010年1期。19、《从五四到五卅:城市民众运动的组织动员(1919-1925)》,《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2009年第43辑。20、《党员、党组织与都市社会:上海的中共地下党(1923-1927)》,载吕芳上主编《论民国时期领导精英》,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21、「党员·党组织·都市社会:上海の中共地下党」,日本『中央大学政策文化综合研究所年报』第13号,2010年8月。22、个人、社会、群众、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互动,《两岸发展史研究》(台北)2009年第6期23、「个人、社会、大众、党:五四运动前后の连关と发展」,载村田雄二郎编『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国』,东京,有志舍2011年9月出版,第247-267页。24、「跨越鸿沟,关注连续」:评『一九四九年前後の中国』,『近きに在りて』2008年53号。25、《北洋时期的南北畛域观念》,《陆荣廷与旧桂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26、《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27、《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历史研究》2008年3期。28、《联俄与师俄: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的意义》,《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2008年。29、《“武主文从”背景下的多重变奏: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与党务》,《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4期。30、《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组织与人事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2007年33辑。31、《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期。32、“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 a Wartime Campus:A Study focused on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2,No.4 (October 2007),590-631.33、《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4期。34、《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民国档案》2006年1期。35、《“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5期。36、《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3期。37、《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3期;《新华文摘》2004年20期。38、“Power Transmutation and Factional Struggles among Members of the GMD Central Committe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5, No.3 (Autumn 2004), 51-65.39、《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嬗蜕与派系竞逐》,《历史研究》2003年5期。40、《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近代史研究》2003年5期。41、《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4期。42、《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5期 。43、《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以1944-1947年国民党党政革新运动为视点》,《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44、《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历史研究》2001年5期。45、《从“容共”到“容国”:1924-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46、“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The Functioning of KMT’s Rule by Party at Local Level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23, No.1 (Spring 2002), 15-28.47、《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3期。48、《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适》,《苏东学刊》2001年1期。49、《以共和精神治校:陈裕光与金陵大学》,《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0、《探索女子高等教育办学之路: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1、《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52、《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3、《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递嬗:以1927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重点》,《历史研究》1999年2期。54、《教会大学学报校刊出版史略》,《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5、《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56、《战前中国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学教科书为视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57、《九一八以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3期。58、《留学与救国:1931至1937年中国留日学生的行为与心态》,《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59、《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年2期。60、《失去重心的乡村社会:民国时期乡村权势的转移与蜕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61、《教会大学与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2、《教会大学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1996年4期。63、《留学与救国─战时海外学人群像》,《抗日战争与上海》,1995年。64、《民国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1993年创刊号。65、《从深闺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学生》,《明报月刊》(香港)1993年9期。66、《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1992年。67、《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官僚政治》,《历史档案》1991年4期。68、《近代中国学会的历史轨迹》,《学会》1990年6期。69、《近代中国节育运动述略》,《人口研究》1990年2期。70、《近代留学生与华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3期71、《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3期72、《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东南文化》1989年1期。73、《三十年代留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民国档案》1989年3期。74、《取径东洋,转道入内: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6期。75、《抗战时期留学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年4期。

论文:◎《关于孙中山与越飞会谈时间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80年2期);◎《阎锡山与晋系的形成》(《历史教学》1984年11期);◎《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国民党军》(《近代史研究》1986年4期);◎《进步党人谋取西南地盘的活动》(《南开学报》1986年4期)等;◎《日本寺内内阁有关张勋复辟的对策》(《南开学报》1992年4期);◎《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段皖系当政与北洋派的衰落》(《历史教学》2002年9期);◎《严修与徐世昌的交谊》(《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2期)。著作与教材:◎《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其中第一第二两章)中华书局1987年9月。《张勋真传》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五省联帅孙传芳》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第二作者)。◎《北洋军阀史论稿》,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冯国璋家族》金城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教头总统冯国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参与朱汉国教授等主编的多卷本《中华民国史》第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编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