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教授发表的国际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2:08:32

教授发表的国际论文

许国良 男,1967年2月出生,工学博士,日本静冈大学博士后,先任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994年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白云石流化床焙烧炉”1项。1997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流化床气固两相换热研究”1次,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开缝钝体高效燃烧技术”1次。留学期间,从事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由日本共立出版社出版教材“热流体力学”(日文)1部、出版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专业软件(英文)1套。代表论文和成果: 1 Xu Guoliang, Nakayama A, Kuwahara F. The Concept of Known-Velocity Boundary for Automatic Setting of Boundary Conditions. Int. Comm. Heat Mass Transfer. Vol.29, No.3, 2002. (SCI、EI收录) 2 Xu Guoliang, Nakayama A, Kuwahara F. Visual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Heat Transfer Using OpenGL. Symposium on Heat Transfer. Hokaito, Japan 2002 3 Nakayama A, Kuwahara F, Xu Guoliang. A analytical treatment for combined heat transfer by radiation, convection and conduction within a heat insulating wall structur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0, 2004. (SCI、EI收录) 4 Nakayama A, Kuwahara F, Xu Guoliang. A Two-Energy Equation Model for Conduction and Convection in Porous Media. Int.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4, 4375-4379, 2001. (SCI、EI收录) 编(著)教材 1 许国良,王晓墨,邬田华,陈维汉,《工程传热学》(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中山显,桑原不二朗,许国良,《热流体力学》(著)(日文),日本共立出版社,2002 专利 1 潘垣,许国良,卫军,周理兵,刘伟. 太阳能驱动气流发电装置.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420111823.3 2 黄文迪,许国良 等. 白云石流化床焙烧炉.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94246019.7

根据最近的学术报道,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CoCu纳米芯片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应用研究”的论文。该研究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Cu合金纳米芯片,并将其应用于反应性气体传感器中。研究显示,在CO2和NH3等反应性气体的作用下,CoCu纳米芯片的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CoCu纳米芯片可用作一种非常灵敏和准确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并有望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和制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成果为新型纳米电化学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对于促进纳米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研究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和Biomaterials Science上分别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些论文的主题集中在新型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层状双氧水钙钛矿纳米晶体的纳米药物载体。他们发现,这种载体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并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在Biomaterials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中,研究团队探索了一种基于羟基磷灰石的生物活性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骨修复。他们发现,这种材料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加速骨的再生和修复。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ybrid nanogenerator for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sun and rain energy”的一篇论文。该研究团队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从太阳和雨水中收集能量。该混合纳米发电机采用了多层结构,包括由半导体纳米线、珍珠岩和碳纤维布组成的柔性基板和由钛酸锶、银、氧化锌和聚丙烯腈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光电极。在实验中,该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输出太阳能和雨能电能,达到了不错的能量转换效率。这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实现清洁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证明了科学家们通过将不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

怎么搜教授发表的国际论文

电脑:WIN10

软件:3.2免费

软件:浏览器

1、首先,点击电脑桌面上的“浏览器”。

2、接着打开百度,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点击链接,如下图。

3、然后点击“作者发文检索”。

4、最后,输入导师的相关信息后,点击“检索文献”即可。

1、知网总库截图,一框式检索栏就可以看到外文文献的提示。2、STEP 13、在知网官网搜索主题、关键词、题名等信息。4、以搜索 Journalism 为例,可以看见搜索后有中文文献,也有英文文献,并且会显示数据库来源。5、STEP 26、点击【外文文献】,就可以看到搜索词下的全部外文文献。7、以 新闻 为主题搜索下的外文文献截图。8、方法二9、运用 CNKI学术搜索10、部分国际合作出版社展示。11、中国知网与世界100多家国际出版社达成合作,整合出版了数百个重要的学术数据库,3亿多篇中外文文献。12、比如爱思唯尔(Elsevier)。13、STEP 114、在主页进行搜索,点击【全文获取】。15、STEP 216、点击 Get Access ,可以看到数据库该文章是否免费开放下载权限,可以通过 Check Access 或者单独付费获得文章。

1.可以去常用的SCI论文查找网站PubMe2.可以在你想查找的SCI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官网查找,各大期刊官网都可以在LetPub网站找到,直接检索期刊名称或关键词即还可以在PaperNeed网站查找,可以从影响因子、发表时间、文章类型、期刊名称、语言类别等多方向查找3.还有最简单的方法,直接百度,度娘什么都知道

两位教授发表国际论文

1 郭伟和柴芳导师都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教授,都是无机化学领域的专家。2 据了解,郭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配位化学和杂环化学,已经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并且指导了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了优秀的科研工作。3 柴芳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指导了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了优秀的科研工作。综上所述,无法确定哪位导师更好,选择导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决定。

作为机构的导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无法简单地比较谁更好。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郭伟、于凯和柴芳三位导师:1. 学术成就:郭伟教授在无机化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SCI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于凯教授也是一位在无机化学领域有着较高学术声誉的学者,曾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荣誉。柴芳教授则在材料化学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成就,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基金”等荣誉。2. 导师风格: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指导风格,有的导师比较严格,有的导师则比较开放。据了解,郭伟教授的指导风格比较严格,但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于凯教授则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柴芳教授则比较注重团队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3. 学生评价:最好的评价来自于学生本身。据了解,郭伟教授的学生对他的指导和教学都非常认可,认为他的指导让自己受益匪浅。于凯教授的学生也对他的指导和教学非常满意,认为他的指导让自己在学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柴芳教授的学生也对他的指导和教学非常认可,认为他的指导让自己在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综上所述,三位导师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无法简单地比较谁更好。选择导师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导师。

首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无机化学导师郭伟于凯柴芳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专家,他们在无机化学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在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教学方面也都非常有能力,能够清楚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知识。此外,他们两位导师的讲课风格也不同,郭伟于教授注重理论研究,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而凯柴芳教授则注重实践,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际的分析和实验技术,提升实验能力。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无机化学导师郭伟于凯柴芳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在无机化学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知识,提高实验能力。

(绿色合成具有优异光解水性能的三元催化剂)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1日讯(通讯员 赵园园)近日,由湘大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张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怀教授组成的团队在光解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Solid-state, Low-cost and Green Synthesis and Robust Photochemical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Ternary TiO2/MgTiO3/C Photocatalysts”发表于国际期刊iScience。 该期刊属于Cell的综合性子刊,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工作。杨忠美博士和蒋运鸿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丁燕怀教授和张平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19.03.009)。 (TiO2/MgTiO3/C的低倍TEM图及其不同光照条件下光催化产氢的视频截图) 团队利用一种绿色、低成本方法制备了一种高效三元催化剂TiO2/MgTiO3/C用于光解水产氢,整个制备过程不涉及任何有机溶剂和有毒副产物,其在一个模拟太阳光下产氢效率高达33.3mmol∙h-1∙g-1, 较商品化的P-25 TiO2提高了四倍以上,其在纯可见光下的产氢效率也达到1.46mmol∙h-1∙g-1。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紫外光区的IPCE(the incident photon to charge carrier generation efficiency)效率接近90%,而在400nm~ 470nm的IPCE效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迄今为止,在已报道的克级制备的同类型催化剂材料中其光催化产氢效率最高,相关成果已经申请发明专利保护。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化工模拟与增强国家级工程中心的支持和资助。张平教授、尹久仁教授和丁燕怀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具有力学、材料学、计算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背景,近来年课题组成员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Carbon,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和中国科学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 [责编:曹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武科大教授发表国际论文

近期, 武汉 科技 大学“超分子材料与分子纳米器件团队”梁峰教授课题组 以合成化学作为基础和核心,积极拓展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交叉融合,在新材料精准化制备和应用研究方向取得进展,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利用金纳米颗粒的可塑性, 梁峰教授课题组可控制备了低钯含量的星状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 。通过对金钯双金属纳米星的中间产物的系列表征, 提出了金钯纳米星“两步法”的生长机理:即先形成单金属金纳米球,再以此为核心形成双金属金钯纳米星。 由于纳米颗粒中钯元素的加入,该纳米颗粒不仅能够高效催化对硝基苯酚(工业废料)还原为对氨基苯酚(工业原料),还能够有效催化Suzuki偶联反应, 实现催化剂的多功能化 。研究成果 “ Au-Pd nanostars with low Pd content : 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and remarkable performance in catalysis ”在《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杂志发表。化学与化工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马涛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金钯双金属纳米颗粒的可控制备及多功能催化示意图

通过将石墨烯气凝胶引入掺杂有聚多巴胺纳米颗粒(PDA-NPs)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网络中,梁峰教授课题组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韩东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制备出了一种多功能水凝胶 。除了增强的机械性能、良好的导电性能和自粘附性能, 制备得到的水凝胶还表现出近红外和温度双响应性能,可以根据需要释放药物;并且,在药物释放过程中,水凝胶的电阻也随之变化,因此可以利用电阻变化来实时监测药物的释放浓度。 这使得其在药物可控载释和精准医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 Temperature/Near-Infrared-Responsive Conductive Hydrogel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 在《 Nanoscale 》杂志发表。化学与化工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朱玉亭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在以农药为主的农业化学品的实际应用中,促进药液喷雾在目标作物上的铺展和沉积对提高农药使用效率,降低对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柱芳烃(Pillar[n]arene)是一类新型大环超分子主体。与传统的大环结构相比,柱芳烃具有高度对称的刚性骨架结构和独特的富电子空腔并易于衍生化,在超分子化学领域表现出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梁峰教授课题组与华中师范大学李海兵教授课题组合作 , 利用柱芳烃与农药分子间的主-客相互作用成功实现了农药分子矮壮素液滴在疏水表面上的铺展和沉积,并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 。这一研究 探索 了超分子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对实现农药的精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研究结果“ Pillar[5]arene promoted selective spreading of chlormequat droplets on hydrophobic surface ”在《 Langmuir 》杂志发表。化学与化工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余胜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

此外,该团队硕士研究生王娇(导师为陈荣生教授)和曾艳教授团队合作研究的论文“ Catalyst-free fabrication of one-dimensional N-doped carbon coated TiO2 nanotube arrays by template carbonization of polydopamine for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在《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杂志发表。博士后张雄志(合作导师为刘思敏教授)等的研究论文“ Host-guest interaction-mediated fabrication of hybrid microsphere-structured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showing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在《 Soft Matter 》杂志发表。

上述论文的第一单位为武汉 科技 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 科技 创新团队项目、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科技 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的资助。

来源 武汉 科技 大学

论文链接

机械,建筑是武汉科技大学,但电气是武科大今年新开的专业,第一届招生,所以就不清楚了 ,电气应该没湖北工业大学好。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拥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和良好的办学条件。机械工程学科是学校优势学科之一;学院建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1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2个博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5个硕士点(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自动化、车辆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同时学院还建有1个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2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机械基础实验室、流体力学基础实验室);1个校级实验中心(机械测试实验中心)。 学院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0人,其中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授24人,副教授4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近年来,教师队伍中有4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9人享受政府专项津贴。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大型科研项目50余项,年平均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4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提升科研的良好局面。 学院重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已形成有稳定教学科研方向的团队8个,其中由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孔建益教授担任负责人的机械基础教学科研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主要承担机械基础的教学科研工作。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近几年在机械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在各类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得大赛奖励30余人次。近几年来,该团队承担各类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省级奖励,2008年该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教学科研团队由博士生导师,全国机械加工学会理事、湖北省流体传动学会副理事长陈奎生副校长担任负责人,该团队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承担机电及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模块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依托钢铁行业,开展大型复杂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和重大难题,其中板带静电涂油控制和轧机液压控制研究,已应用于武钢、宝钢、鞍钢等数十家大型钢厂,对提升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这些成果用于教学活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自制实验设备15台(套),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效果好,有不少学生成为主要助手。获得省部级以上奖7项,其中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机械科学技术奖1项,上海市发明选拔赛一等奖1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 由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理事,湖北省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汉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湖北省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友荣教授担任负责人的机械设计及理论教学科研团队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主要承担机械设计及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大型冶金机电设备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于非线性与多变量系统的状态辨识方法进行故障机理研究以及研究集成智能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起重机等金属结构的疲劳寿命分析等。获得省部级奖7项,其中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2项。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1项;专著1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30余篇,SCI、EI收录23篇。 由楚天学者、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学分会理事、中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张华教授作为负责人的工业工程与制造系统教学科研团队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主要承担工业工程及制造系统工程教学科研工作,是国内最早研究绿色制造的单位之一,出版教材、学术专著2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70余篇,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学院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导向,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培养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实践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断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引进国际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大机械类教学平台。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机、电、液、测试、材料、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现有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机械原理),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教学团队)。 机械自动化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749人、硕士研究生204人、博士研究生28人。学院面向钢铁行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冶金机械、绿色制造、机电液系统及其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建立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及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学院还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和提高,学院学生在机电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2006年学校组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 同时,学院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学习深造。举办的“武汉科技大学——休斯敦大学学生论坛”表明学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学院的毕业生中已有2位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成为各类专家、政府领导、企业老总。如刘玠,64届冶金机械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美国钢铁工程师协会会员,原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苏义脑,76届矿业机械专业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地矿专业评审组专家、国家科技部863计划海洋领域820主题专家组专家、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 机械自动化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道路,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地方求发展,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向高水平的学院而努力奋斗。

建筑和机械肯定是武科大好,武科大的电气专业是今年新开的,真实水平不知道,个人建议电气读湖工。

外国语学院现有五个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主要是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跨文化交际。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方向有教授2人,副教授15人,讲师22人,学科带头人张四友教授从认知理论角度研究语言,在图式理论的研究上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本方向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特色:注重语言基础理论的研究;注重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研究; 注重语言学理论与实践运用的结合,促成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除此之外,该学科方向在语言基础理论研究、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测试、外语自主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二、翻译理论与实践本学科方向有教授1名,副教授12名,讲师15人,学术带头人谢少华教授现为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国际应用语言学会会员、曾获“宝钢教育奖”和“湖北省优秀女职工奖”,学术梯队成员朱明炬现为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该研究方向特色在于:兼顾传统翻译与现代翻译技术的研究,突出翻译研究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发表有影响的社会科学译文以及翻译研究论文总计达128余篇。三、英语语言文学该方向有教授1名,副教授6名,讲师10名。本方向兼顾英语语言理论以及英美文学的研究。主要学术骨干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成果较多。经过多年发展,本方向已经逐步形成了如下特色和优势:形成了英美文学教学与科研同步互动发展的态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科学研究队伍;确定了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四、德语语言文学本学科方向有教授1名,讲师5名,其中5人均有德国留学或研修经历,2人拥有德语硕士学位,2名助教即将赴德开展短期访学,有望成为本学科的后备力量。学科带头人黄玉云教授从事德语教学与研究近30年,在德语翻译方面硕果累累,撰写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德语专业学术会议和国际会议,在武汉地区德语界有一定的影响。本学科方向依托学校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科研。本学科优势在于主要成员都曾长期留学德国,受到过系统的语言学科研究训练,熟谙德国文化教育,能够从语言、文化对比的视角,思考诸多问题,研究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广。五、跨文化交际本学科方向有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学科带头人康有金教授主攻国际关系,学术兴趣横跨比较文化研究、英语教学和教育思想史,视野开阔,成果丰硕。本学科方向拥有固定的学术梯队,学术团队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反面结构合理,学术成员之间合作时间长,产生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

德国教授发表的论文

可以。毕业论文当然是可以发表的,德国本科毕业论文可以推荐发表。本科毕业以后,取得德国教授推荐信,将论文发送到期刊,审核过后即可发表。

在科研期刊发表论文的署名中,排在第一个的名字为第一作者。该作者一般是该文章内容的最主要的贡献人。任何正式发表的论文论著的知识产权,就是第一作者的。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一般都会在人名上进行标注。虽然你是翻译的,但你翻译的论文也是发表了的,也属你的个人知识产权,只要你的译文第一个署名是你的名字,那你就是第一作者。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又称信息道德,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克劳斯·罗克辛,1931年5月15日出生于德国汉堡,1950年进入汉堡大学学习,1957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Promotion),1962年7月通过教授论文(Habilitation),同年在汉堡大学担任私讲师(Privatdozent)。1963年至1971年在哥廷根大学担任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教席(Ordinarius),1971年以后在慕尼黑大学担任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教席,1974年以来担任全体刑法研究所学术所长,1999年9月30日退休。从1984年10月开始至2004年5月,罗克辛先生已经获得韩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墨西哥、阿根廷、巴拉圭等国14所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另外,2000年5月获得秘鲁利马大学的名誉教授。此外,罗克辛先生在1994年1月获得西班牙政府颁发的勋章(Cruz de Honor de la Orden de San Raimundo de Penafort[Madrid,Spanien]),2000年9月获“慕尼黑金质奖章”(“Müuchen leuchtet-den Freunden Münchens”),同年11月获是“联邦德国一级功勋十字奖章”(Beccaria-Medaille in Gold)。自1973年至1981年,罗克辛先生担任德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研究会的专业鉴定人(Fachgutachter),自1975年自1980年担任洪博基金会(die Humboldt-Stiftung)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专业的遴选鉴定人(Auswahlgutachter)。他自1973年起就是德国弗莱堡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专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并且自1989年起担任委员会主席。另外,他自1994年2月志担任巴伐利亚科学、哲学和历史研究院院士。罗克辛先生还是《全体刑法学杂志(ZStW)》和《刑法新杂志(NStZ)》的主编之一,以及卡尔·迈协会(Karl-May-Gesellschaft)的法律图书的主编之一。他在1971年至1999年期间,担任卡尔·迈协会主席,自2000年12月起,担任卡尔·迈协会管理委员会主席。截至2003年,罗克辛先生已经独立出版专著17部(包括在意大利和秘鲁出版的三部专著),其中的《刑法中的罪责和预防》一书是用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文三种文字发表的;与其他学者合作发表了教科书和专著4部,其中的《刑法典、刑事执行法和刑事诉讼法的选择性草案》一书共计13卷,从1996年开始,到2004年才出齐。此外,罗克辛先生还出版了150篇以上的学术论文。他的学术成果,涵盖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刑事政策的所有领域。王世洲,男,1953年6月20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和1985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与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德国洪博研究基金,作为德国洪博基金会客座研究员在德国弗来堡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和奥格斯堡大学法律系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副教授,讲授刑法学。·查看全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