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了多少

发布时间:2024-07-07 03:12:08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了多少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社会成本问题》。

《企业的性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25岁时构思并写就,在1937年的发表的论文。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重要里程碑。

《企业的性质》是最终让其获得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篇论文之一。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这两个问题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讨论产权的法律界定的论文,构筑了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产权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成本问题》体现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外部影响,即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有影响,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科斯定理的提出从而解决了私人解决外部性的这条途径。

在研读《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对这一问题体会更加深刻了。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所述的就是“外部不经济”的情况。

对这种情况,传统的经济学分析遵循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关于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之间的差异的例子,抓住私人产品和社会产品的矛盾,得出了要排烟的厂主应赔偿损失,或对他课征“庇古”税,或令他迁走的纠正办法。

而科斯认为,把这种问题归结为由于甲损害乙,所以应该制止甲的传统做法,错误地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实际上这种外部效应问题具有相互性,又称不兼容性。

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主要是因为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其实爱因斯坦曾发表了5篇论文,几乎每一篇都是诺贝尔奖级的成果,但是诺贝尔奖只挑出了光电效应来为爱因斯坦颁奖。

诺贝尔评委会之所以只能给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颁奖,是因为对质能方程和相对论等,他们全部都无法理解,既不能证明它是对的,又不能证明它是错的。即使16年以后,当时全世界能够理解相对论的也只有3个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7年,由于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designtheory)研究的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S.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B.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这个……其实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同于文学,是有代表作之说的。而是看你研究的领域和分类。如果你的研究在该领域取得成就,促使该领域长足发展,这样就够了,也许各获奖者会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论文,但是绝不会因为一篇论文而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

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7年,由于对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designtheory)研究的贡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赫尔维茨(LeonidHurwicz)、新泽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埃里克-马斯金(EricS.Maskin)、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格-迈尔森(RogerB.Myerson)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1千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这两位经济学家这个桂冠时称:“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恩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芒德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2006年化学奖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Osamu Shimomura 从1962到1979年的几篇重要论文发表于Biochemistry、FEBS Lett和J Cell Comp Physiol (JCell Physiol的前身)上。上述三份杂志在2006年的IF分别为3.379、3.264和4.313。

诺贝尔奖论文发表人多吗

因为外国人更注重创新和发展,但中国对普通孩子的教育都只是应试教育

《自然》杂志应该非常权威吧。可是日本一个诺奖获得者统计了历年来在《自然》杂志上收录的论文。发现其中约90%的论文有问题。这说明科研是在不断进步的。有的科研结果有问题,但是当时的水平发现不了。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科研太超前,以至于当时的权威的都理解不了,所以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也正常。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最近,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正式宣布。来自美国的科学家James Allison和来自日本的Tasuku Honjo荣获了该奖项。他们的奖项是基于“发现一种对癌症的免疫调节不良疗法”,该奖项将获得900万瑞典克朗(约合69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近年来,日本获得了许多诺贝尔奖。当我们争夺房屋时,人们拼命地争取诺贝尔奖。在过去的18年中,日本获得了18项诺贝尔奖。相比而言,我们中国就自愧不如。目前,按获奖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身份的现有两人,一位是作家莫言,另一位是药学家屠呦呦。

最初的科举制度认为它只是名字上的废除,而且仍然存在一些污名。当前的教育体系似乎是一个怪胎,将从西方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科举体系匆匆联系在一起。如今,许多学生只参加考试,而且他们极缺乏创新。就比方说英语,很多人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考试成绩都不错,但是一旦和老外交流起来,就原形毕露、丑态百出。

而且老师大多是灌输式教学,你只管听,记忆就行,学生们缺乏互动和思考,尤其是文科生,只管记忆,背完考高分就行了。即便幼儿园老师在竭力培育孩子的想象能力,然而这种能力才刚刚萌发出点幼苗,一旦遭遇中考、高考,就被撞击成齑粉,荡然无存!

如今,许多人为了评估职称或名利而反复伪造论文,学术腐败已经蔓延到大多数学术领域。中国政法大学杨育生教授说,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有学者涉嫌学术欺诈或腐败。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MC)撤回了43篇已发表的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作者,涉及全国38家知名医院。同年8月,施普林格集团撤回了其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作家。论文造假现在都已经形成庞大和完备的产业链了。你如果想发表一篇论文,自己写不出没关系,只要你肯出钱,有很多论文代写公司可以帮你代劳。有些公司还推出“一条龙服务”:代写、代发、写发全包等等,只要你肯掏钱,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诺贝尔奖的得主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中国人很少,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培养的方式不同,自然培养出来的人也不同,而且诺贝尔奖的评奖方式也就是决定这个奖颁给谁的组委会,他更多的是清政府与外国的这些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做的并不多。

诺贝尔奖是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奖项,在物理在化学方面,经济方面可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西方国家也更多的有这些学科的流派创始人,或者简单的说就是这些学科的起始都是在外国的国家在欧洲,在美国我们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因为上世纪的时候经历历史的巨变,我们虽然改革开放之后有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但是在科学的发展程度上,我们还远远没有到达那样的程度。

无论是数学的相关流派,微积分概率论,这些创始者都是在欧洲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在美国这些理论都不是我们发起的,我们虽然能够学习能够了解,但是想突破原有的框架去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都能认可的东西很难很难,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可能一直都是学习,我们国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性格特点,就是我们可以学习一样东西,学的很快,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完整的复制下来,记得很清楚,但是在创新方面不够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诺贝尔奖的设立他更多就在物理化学经济等方面,而这些方面却又都不是我们所擅长的,因为无论是物理上的牛顿三大定律,力学的相关原理还是经济学方面的这些微观宏观理论,都不是我们所发起的,都是外国人所创建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未发表论文诺贝尔奖

格数学不好,因此大学就选了生物化学专业。1939年,21岁的桑格本科毕业,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问出了那个年纪所有人都困惑的问题:“我将来应该干什么工作?”

智商一般,成绩普通,学生时期没拿过奖学金;靠不拿工资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实验台就紧挨着养小白鼠的笼子;一辈子只做了两三个课题,几乎没怎么发论文[2];更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甚至连个教授都不是。就是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得了诺贝尔奖,两次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医学领域发现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

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她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她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人更期待能有一位本土科学家摘得诺奖科学类奖项,85岁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终于众望所归,成为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同时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 。

智商一般,成绩普通,学生时期没拿过奖学金;靠不拿工资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实验台就紧挨着养小白鼠的笼子;一辈子只做了两三个课题,几乎没怎么发论文[2];更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甚至连个教授都不是。就是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得了诺贝尔奖,两次。

一个富二代的选择

桑格数学不好,因此大学就选了生物化学专业。

1939年,21岁的桑格本科毕业,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问出了那个年纪所有人都困惑的问题:“我将来应该干什么工作?”

打量了下自己,觉得做研究还蛮有意思,于是桑格写信给一些学校,看能否争取到相关的工作。

讲道理,以桑格如此普通的简历,是难以打动各大教授的。他想了想,于是在求职信后面加了一句“我不缺钱,可以不拿工资”。

桑格家有钱。如果不做科研,他就只能去继承万贯家产。

不出意料,教授们很欢迎这种自带工资的劳动力,纷纷给他递来橄榄枝。最后他选择了剑桥的一个实验室。

就这样,桑格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蛋白质测序——埋头苦干换来的诺奖桑格确实不是聪明人,起初他所能做的,只是跟着研究员一起做实验。

当时,桑格的实验室在地下室,终日不见阳光。而且因为跟人合用的关系,他工作台紧挨着养小白鼠的笼子。然而,除了觉得邻居们味道不好,桑格对自己的实验室十分满意[1]。

逐步适应了科研之后,桑格渐渐独立开展起了工作,而他的目标是给蛋白质测序。

受技术条件所限,当时人们对蛋白质的结构了解不多,甚至一度认为蛋白质是一种无序的高分子结构。结局当然是个励志故事,他成功了。

桑格推翻了原本蛋白质是无序高分子的推论,证明了它其实是氨基酸的特定序列。这项研究极大推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并给桑格带来了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双份诺奖加持的桑格,仍然活跃在实验室中。

只不过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极限,“DNA测序是我科研的高峰,随后的工作只是在走下坡路了”。

1983年的某一天,桑格突然感到自己已经够老了,于是停下了实验并宣布自己退休。

他放下了移液枪,从此离开了实验室,离开了科学。

桑格拒绝了女王的封爵,搬到乡下小屋,一心打理起了花园。

诺贝尔奖发表的论文

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5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中提出了"光量子“理论。

一般都是长篇小说,独立成册。

科斯获得诺贝尔奖的是《企业的性质》《美国广播业:垄断研究》《联邦通讯委员会》等。罗纳德·科斯(1910年12月29日-2013年9月2日),出生于伦敦,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按照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公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罗纳德·哈里·科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揭示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