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光材料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3 03:56:34

发光材料论文发表

1998年前主要从事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曾提出了“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新概念,实现了使高导聚苯胺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通用高分子熔体中加工成高导电材料,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通过对发光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改进了器件的长期工作稳定性,提出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电荧光量子效率有可能突破25% 的量子统计规则,1998年后在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合成一系列新型(含硒、含硅)等窄带隙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单链白光材料等,首次实现用银胶做阴极的全印刷聚合物发光器件,报道了一种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达到5%的异质结聚合物太阳电池新型给体材料。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共发表有关论文350余篇,据ISI检索(至2008年9月)他人引用总计超过6000余次,h-因子54;已获得授权美国专利21项,中国发明专利4项。1988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参与获得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应用研究发面,已获得18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研究成果有机导体的研究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3000多次。据美国ISI公司统计,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全世界在导电聚合物领域发表论文和被引用情况,按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排名,曹镛教授发表在《Nature》上的有关柔性LED的论文排名第2,发表在《Synth.Met.》上的有关对阴离子诱导掺杂制备可溶性导电聚苯胺的论文排名第6;按作者排名,他发表的论文总数排名第10,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数排名第5。2010年曹镛教授主持的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Structure of trans-polyacetylene prepared by rare-earth catalyst Makromol. Chem., Rapid Commun., 3(10)(1982)687-92 Cao, yong; Qian, Renyuan; Wang Fosong; Zhao, Xiaojing2)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me aniline oligomers and polyaniline Synth. Met., 16(3)(1986)305-15 Yong Cao; Suzhen Li; Zhijiann Xue; Ding Guo3) Soluble polyaniline Li, Suzhen; Cao, Yong; Xue, Zhijian Synth. Met., 20(2)(1987)141-94) Counter-ion induced processibility of conducting polyaniline and of conducting polyblends of polyaniline in bulk polymers Cao, Yong; Smith, Paul; Heeger, Alan J. Synth. Met., 48(1)(1992)91-75) Flexible light-emitting diodes made from soluble conducting polymers; Gustafsson, G.; Cao, Y.; Treacy, G. M.; Klavetter, F.; Colaneri, N.; Heeger, A. J. Nature (London), 357(6378)(1992)477-96) Improved quantum efficiency for electroluminescence in semiconducting polymers。 Y. Cao, I. D. Parker, G. Yu, C. Zhang and A.J. Heeger, Nature (London), 397(6718)(1999)4147)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s based on conjugated polymers doped with iridium complexes Weiguo Zhu, Yueqi Mo, Min Yuan, Wei Yang, Yong Cao* Appl. Phys. Lett. 2002, 80, 20458) High-Efficiency,Environment-Friendly Electroluminescent Polymers with Stable High Work Function Metal as a Cathode: Green- and Yellow-Emitting Conjugated Polyfluorene Polyelectrolytes and Their Neutral Precursors Fei Huang, Lintao Hou, Hongbin Wu, Xiaohui Wang, Huilin Shen, Wei Cao, Wei Yang, Yong Cao* J. Am. Chem. Soc. 2004, 126, 98459) Efficient electron injection from a bilayer cathode consisting of aluminum and alcohol-water-solubleconjugated polymers Wu, H. B.; Huang, F.; Mo, Y. Q.; Yang, W.; Wang, D. L.; Peng, J. B.; Cao, Y.* Adv. Mater. 2004, 16 (20): 182610)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Cathodes Printed from Conducting Ag Paste Wenjin Zeng, Hongbin Wu, Chi Zhang, Fei Huang, Junbiao Peng, Wei Yang, and YongCao* Adv. Mater., 19(2007)81011) High-Efficiency White-Light Emission from a Single Copolymer: Fluorescent Blue, Green, and Red Chromophores on a Conjugated Polymer Backbone** Jie Luo, Xianzhen Li, Qiong Hou, Junbiao Peng, Wei Ya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19(2007)111312) High-performance polymer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of a polysilafluorene derivative Ergang Wang, Li Wang, Linfeng Lan, Chan Luo, Wenliu Zhuang,, Junbiao Peng, and Yong Cao* Appl. Phys. Letter, 92(2008)033330713) High-Triplet-Energy Poly(9,90-bis(2-ethylhexyl)-3,6-fluorene) as Host for Blue and Green Phosphorescent Complexes Zhonglian Wu, Yan Xiong, Jianhua Zou, Lei Wang, Jincheng Liu, Qiliang Chen, Wei Yang, Junbiao Pe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20(2008)235914) Efficient Single Active Layer Electrophosphorescent Whit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HongbinWu, Jianhua Zou, Feng Liu, Lei Wang, Alexander Mikhailovsky, Guillermo C. Bazan*, Wei Yang, and Yong Cao* Adv. Mater. 20(2008)696 1) Processible forms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olyaniline, Y. Cao, P. Smith and A.J. Heeger, U.S. patent 5,232,631 (1993)2) Optical quality transparent conductors, Electrically active polymer compositions P.Smith, A. J. Heeger, Y. Cao U.S. Patent, 5968416 (1999)3) Electrically active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their use in efficient, low operating voltag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air-stable cath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284435(2001)4)ultra-thin layer alkaline earth metals as stable electron-injecting cathodes for polymer light emitting di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452,218(2002)5) Thin metal-oxide layer as stable electron-injecting electrod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Yong Cao U.S. patent 6,563,2626) High resistance polyaniline useful in high efficiency pixellated polymer electronic displays Chi Zhang, Yong Cao U.S. patent 6,866,946 (1)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王佛松先生合作成功地进行了用稀土催化剂合成聚乙炔 (与此同时沈之荃先生在浙大也进行了同样的工作)。这一工作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稀土催化聚乙炔的合成,得到了有新的结构和形貌特色聚乙炔的品种,而且是导电聚合物研究领域在我国发端的标志。此外与其他同志合作用多种手段对聚乙炔等导电聚合物的掺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2)在国际上率先用经分离纯化后的苯胺、噻吩的齐聚物进行掺杂并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将其结果与相同结构的导电聚合物进行比较从而对难于表征的高导聚合物(当时所有导电聚合物掺杂后都不溶不熔)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得到比较明确的结论;对苯胺及掺杂苯胺齐聚物的电子光谱、红外光谱、核磁特性及其与电导的相关性做了全面的研究。此研究结果被众多实验室所采用。而噻吩齐聚物的工作目前已发展成一类重要的高迁移率器件材料。(3)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建高教授合作在国内开拓了有机及高分子铁磁体的研究领域。与传统无机铁磁材料相比,有机铁磁材料比重轻、易加工,具有重大的经济与应用前景。(4)在国防科工委支持下,首先对导电聚苯胺的微波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批具有优异微波吸收特性的导电聚苯胺体系并对其结构与微波吸收特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当时(1988年前)国际与国内科学及专利文献中导电聚苯胺的这一特性均未见有过报导。此研究结果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5)自1976年发现聚乙炔掺杂实现高电导以后的10年中,导电聚合物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始终存在的一个难题是:所有导电聚合物经掺杂后虽获得了高导,但同时失掉了加工性,变成不溶不熔的材料。使其应用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从1985年起,在化学所工作期间即把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知名物理学家、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J.Heeger教授及高分子物理学家 P. Smith教授的支持和合作下, 首次提出了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Counter- Ion Induced Processibility)这一新的慨念,并从实验上实现了使高导聚苯胺从非极性有机溶剂或通用高方子熔体中加工成高导电材料(薄膜,纤维等)。同时发现通过对阴离子与溶剂及聚苯胺主链间的相互作用,可改变聚苯胺主链的链结构与构象从而使通过这一方法加工后的聚苯胺具有比一般方法所得到的电导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这样第一次实现了人们开展导电聚合物最初的梦想-研制出同时具有高电导及加工性的导电聚合物。还发现了这种对阴离子与溶剂(或熔体)及聚苯胺主链的独特的相互作用,导致一系列新的现象与特性。例如仅通过改变溶剂(或对阴离子)可使聚苯胺电导变化达6-7个数量级,从而可以实现在大范围内根据应用需要调整材料的电导率;首次观测到导电聚合物浓溶液的液晶行为及液态下的金属电导行为;得到了电导阈值在聚苯胺浓度低达0.1%的聚苯胺与通用高分子共混体系。这些新现象与特性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此研究成果已转让给NESTE公司进行商品化生产,其产品有可能在防静电材料、抗电磁波屏蔽、光电器件的透明电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一新的概念与方法已被很多导电聚合物研究者所采用跟踪,并已被推广到其他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等,成为近年来导电聚合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6) 1994年以来,研究工作重心转向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在这一领域中带突破性的进展。与物理研究人员合作成功地用可溶性高导聚苯胺涂复在聚脂(PET)薄膜上取代ITO作为透明电极,首次在国际上实现可弯曲的大面积塑料发光二极管,论文发表在NATURE上。通过对发光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特性的研究,使器件的长期工作稳定性达到实用要求(初始光强100cd/m2时连续运转达2万小时以上);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使用铝等较稳定的金属作阴极,其电萤光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等低功函数金属作阴极的量子效率;对电荧光及光荧光效率的关联提出了新的认识。按目前公认的传统的概念,电荧光量子效率不可能超过其光荧光效率的25%。我们已用严密的实验表明,有可能通过改变三线态与单线态之散射截面来突破这一理论极限。这一结果表明在高分子发光器件上有可能得到比目前高得多的电荧光量子效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上后得到这一领域主要学者的认同,见文献Bredas et al, Phys. Rev. Letter, 84 (2000)131、R. Friend et al, NATURE,404(2000)481和Z.V. Vardeny et al, NATURE 409(2001)496等。(7)1999年回国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后,筹建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至今已建成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材料合成及器件制备表征实验室,包含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器件物理两大部分,仪器设备以进口为主,达到国际水平。该实验室已被广东省认定为广东省重点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的一部分。目前承担重要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科技部“973”前期基础项目1项、广东省重大创新项目一项及面上基金两项、广州市纳米专项项目1项。此外,还承担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 高清晰度平板显示和作为首席科学家之一主持“973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重大基础问题研究”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发展,努力缩小国内与国际间的距离。已经在高分子发光器件、高分子异质结光电池、导电聚合物场致发射阴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最近, 在高分子发光材料与器件方面已经合成出一批高效红、绿、蓝三基色高分子发光材料,红色材料的电致发光(EL)外量子效率达到2.5%,绿色材料EL外量子效率超过5%,某些指标已经接近国际报导最高水平。器件方面已经得到7X40点阵单色字符显示屏和96X64手机用单色图像点阵显示屏。在聚合物光电池方面已研制出MEHPPV与C60的衍生物的纳米颗粒所形成的异质结光电池.并研究了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大面积器件的方法. 目前高分子异质结光电池在AM1.5太阳模拟灯(78.2毫瓦/每平方厘米) 达到3%。发现用导电聚合纳米结构作发射阴极可以得到超低发射阈值的场发射器件。该技术有望发展成一种新型超低工作电压的显示器件。该工作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导电聚合物及其共混系在场致发射阴极上的应用,申请号107634.8(2001年3月13日))作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曹镛院士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了把中国的事情办好,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曹院士常常忘我地工作,把全部的心身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工作中。作为一个科学家,曹镛院士认为科研成果首先应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并接受同行的检验和认可,而不是通过媒体进行炒作。科学家的价值在于以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为科学的进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基于全无机钙钛矿之间可控和可逆的相变,以接近100%的产率获得稳定且高效的黄光CsCu2I3,该策略已首次有效成功用于制造高质量的电致发光白光发光二极管。然而,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基于钙钛矿的电致发光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被报道。因此, 基于钙钛矿的WLEDs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来自吉林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相关论文题目以“The Controllable and Reversible Phas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All-inorganic Perovskites for 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发表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期刊上。

论文链接:

具有低毒性,高效率和低维电子结构的Cu基钙钛矿逐渐出现。尤其是,那些具有大斯托克斯频移和宽带发射,这使其成为WLED的理想选择。通常,制备钙钛矿WLED需要以下过程:i)精确控制不同发光材料的比例,或ii)复杂的多层结构。然而,这些方法对于WLED的制造而言是复杂且不便的。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必须 探索 一种简单的策略来制造具有基于铜的钙钛矿作为单发射层的WLED。实现混合的固态或薄膜态的不同发光的铜基钙钛矿将是一种有前途的策略。众所周知。 此外,在CsI-CuI系统中进行相变可能是一种容易的策略,以基于所有基于无机Cu的钙钛矿实现具有不同发光发射的混合相,并将其应用于WLED。

本文报道了Cs3Cu2I5与CsCu2I3之间的可控和可逆相变。 该方法成功地合成了高效、稳定的全无机铜基钙钛矿CsCu2I3,并首次成功地用于电致发光WLEDs的制备。 实验证明,反应时间和溶剂极性可以控制Cs3Cu2I5与CsCu2I3的转化速率。CuI在“CuI剥离”过程中的分解速率是由Cs3Cu2I5与CsCu2I3转化的主要原因。“CsI/CuI剥离”是Cs3Cu2I5与CsCu2I3之间可控和可逆相变过程中的两种机制。值得注意的是,黄色发光的CsCu2I3和蓝色发光的Cs3Cu2I5可以共存,并且它们在混合粉末或薄膜状态下的发光不相互影响,这有利于获得单一的发射层。此外,高质量的WLEDs显示CIE坐标为(0.327,0.348),CRI为94。

本文对CuI基卤化物材料的相变进行了深入的 探索 ,有助于铜基钙钛矿的合成,也为无铅钙钛矿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全钙钛矿基电致发光WLEDs的设计方案。

图1(a)CsCu2I3的XRD图案与CsCu2I3的标准XRD图案的比较。(b)CsCu2I3的态密度图。(c)Cs3Cu2I5和CsCu2I3的归一化PL谱。λex=300 nm。(d)研究了环境条件下CsCu2I3的PLQY随储存时间的变化。(e)一小时乙醇处理产物的XRD图谱与Cs3Cu2I5和CsCu2I3的标准XRD图谱进行比较。(f)一小时乙醇处理产物Cs3Cu2I5和CsCu2I3的归一化PL光谱。λex=327 nm。(g) 在紫外光照射(254 nm)下,通过时间控制获得Cs3Cu2I5和CsCu2I3不同发光混合物的图像。(h)在紫外光(254 nm)下,通过溶剂极性控制获得了Cs3Cu2I5和CsCu2I3不同发光混合物的图像。

图2转换过程I-IV的示意图。

图3(a)与CsCu2I3的标准XRD图相比,P1的XRD图。(b)P1和CsCu2I3的归一化PL光谱。 λex=300nm。通过分别观察DMSO中的CsCu2I3溶液和ACN中的CsCu2I3溶液获得的薄膜的XRD图(c)和归一化PL光谱(d)。插图:在UV照明(254 nm)下的胶片图像。

图4 a)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的示意结构。(b) 3.6V下的电致发光(EL)光谱(c)CIE色度图(插图:白色器件照片)。(d)电流密度电压亮度(J-V-L)特性。(e)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作为亮度的函数。

(文:爱新觉罗星)

光学材料期刊投稿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看个人的学术水平。《光学材料快报》(OMEX),OSA的开放访问、快速评论杂志,主要强调传统和新型光学材料的进展,它们的特性、理论和建模、光学和光子学的合成和制造方法;这些材料如何促进新的光学行为;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新的或改进的光学设备的。该杂志涵盖了一系列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人工工程光学结构生物材料光学探测器材料光存储介质集成光学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激光材料超材料纳米材料有机物和聚合物软性材料红外材料光纤材料混合技术量子光子学材料《光学材料快报》考虑了原始研究文章、专题论文贡献、邀请评论和对已发表文章的评论。期刊还偶尔发表专家和该领域思想领袖就当前或新兴话题领域发表简短、及时的意见文章,这些领域正在产生重大兴趣。

光催化的核心期刊推荐--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

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收录。催化学报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2.光学学报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光学学术刊物,反映中国光学科技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光学学报》内容主要包括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适应光学、纤维光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器件、全息和信息处理、光学元件和...

3.应用光学

《应用光学》是一本综合性技术类期刊,综合因子为:0.478,被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收录。应用光学重点反映光电子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研究水平、应用情况,密切跟踪国外高新技术的研究动态。

普通期刊:

中国光学

基础光学、发光理论与发光技术、光谱学与光谱技术、激光与激光技术、集成光学与器件、纤维光学与器件、光通信、薄膜光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与器件、信息光学、新型光学材料、光学工艺、现代光学仪器与光学测试、光...

荧光材料投稿期刊

荧光材料作为定制T恤材料的时候,它是一种纺织行业的原料。但是除了纺织行业之外,荧光材料还广泛应用于其他许多领域。究竟荧光材料在哪些方面都发挥作用?应用于标识位置将荧光材料用于电器开关,遥控板,墙壁开关,插头,插座,锁,手提电筒,门把手,扶手,灭火器材,火警报警器,救生用具等,可标示其存在的位置,方便使用。荧光标识荧光材料用于信号,注意事项书写,紧急疏散通道、地铁车站,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卡拉OK厅、歌舞厅、放映厅、超市卖场、医院、火车站、机场、码头、避难场所等可以起到防止危险发生的作用。 荧光建筑物材料荧光材料涂于建筑物墙壁,瓷砖,电梯内表面,桥梁,道路如路牌、路钉、路障,港口,户外广告等不仅漂亮且有实际价值。其它:如工艺品:琥珀、水晶砂、玻璃、画;玩具:塑胶玩具、拼图、积木;服饰:鞋帽、手套、工作服、T恤衫、文化衫、头盔、印花服饰;挂历,钓具等。

传统的荧光防伪材料通常在固定的激发模式下显示单色发光,这大大降低了防伪应用的效率。近年来,开发一种具有可调光致发光的多级防伪材料成为先进防伪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这里,来自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已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成功合成ZnGa2 x(Mg/Ge)xO4: 0.001Mn (x = 0 1.2)这种材料。在该固溶体中,Mn2+和Mn4+离子分别取代四面体位(Zn位)和八面体位(Ga位),位于505 nm的绿光处有余辉发射,在668nm左右的红光无余辉。掺杂Mg2+/Ge4+有助于Mn4+离子在室温下的红光发射大大增强,Mn2+离子的绿色发射减弱。相关论文以题目为“Regulating Mn2+/Mn4+ Activators in ZnGa2O4 via Mg2+/Ge4+ Doping to Generate Multimode Luminescence for Advanced Anti-Counterfeiting”发表在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期刊上。

论文链接:

假冒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对全世界消费者的安全和 健康 构成了无法估量的风险。近几十年来,许多安全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以防止反欺诈。其中,发光印刷因其生产成本低、设计简单、环保、不易仿制等特点,在防伪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在打击假冒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然而, 用于光致发光印刷的传统防伪荧光材料通常在固定激发模式下发射单色光,这很容易伪造。 然而,简单地混合不同的荧光材料可能导致材料的不均匀分散,从而导致较差的性能。因此,有必要在单一基质材料中开发具有多种发光特性的多级防伪材料,其难以复制且具有更高水平的防伪安全性。

图1.(a)ZnGa2O4晶体结构和Mg 2+/Ge 4+离子取代的示意图(b) TEM图像和相应的(c)HR-TEM图像(d)在1450 C下煅烧的ZGMGM(x=1个样品)的SAED模式。

图2:ZGMGM的两个典型样品的PL发射光谱。(a) 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下,x=0和(b)x=1。(c)x=0样品的持续发光衰减曲线(254nm紫外光照射5min后在505nm处监测),插图显示了随时间变化的持续发光光谱。(d) 668 nm发射x=0样品和x=1样品的衰减曲线。

图3.基于激发波长响应的防伪应用动态多色设计(a)日光下的图像。(b) 手持紫外线灯在254 nm辐射下的图像(c)去除254 nm紫外灯后的图像(d)手持紫外线灯在365 nm辐射下的图像(e) 去除365 nm辐射后的图像。

本研究制备的发光材料具有动态、多色变化和较高的防伪安全性,表明其在先进的发光防伪材料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的研究结果为多模发光材料在防伪应用中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文:爱新觉罗星)

荧光材料是由金属(锌、铬)硫化物或稀土氧化物与微量活性剂配合经煅烧而成。无色或浅白色,是在紫外光(200~400nm)照射下,依颜料中金属和活化剂种类、含量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颜色的可见光(400~800nm)。反光材料可以将照在其表面上的光迅速地反射回来。材料不同,反射的光的波长范围也就不同。反射光的颜色取决于材料吸收何种波长的光并反射何种波长的光,因此必须要有光照在材料表面,材料表面才能反射光,如各种执照牌、交通标志牌等。光致发光材料是向外发光,而不是反射光。荧光材料 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立刻向外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称为荧光,当入射光消失时,荧光材料就会立刻停止发光。更确切地讲,荧光是指在外界光照下,人眼见到的一些相当亮的颜色光,如绿色、橘黄色、黄色,人们也常称它们为霓虹光。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荧光的研究越来越多,荧光物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荧光物质除用作染料外,还在有机颜料、光学增白剂、光氧化剂、涂料、化学及生化分析、太阳能捕集器、防伪标记、药物示踪及激光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根据材质及应用,市面上荧光材料有三类。荧光布在印染过程中添加荧光剂,比如荧光针织布、荧光网布、荧光牛津布、荧光摇粒绒布、荧光莱卡布,主要使用在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产品(服装、箱包、手袋、户外用品);荧光PVC料在塑胶颗粒中添加荧光助剂,比如荧光超透PVC膜、荧光PVC人造革,主要使用在箱包、手袋、包装行业;荧光粉荧光材料的粉状颗粒,主要添加使用在油漆、涂料、油墨中,主要使用在道路工程、标志标牌、移印转印行业。

发光材料投稿哪些期刊

传统的荧光防伪材料通常在固定的激发模式下显示单色发光,这大大降低了防伪应用的效率。近年来,开发一种具有可调光致发光的多级防伪材料成为先进防伪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这里,来自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已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成功合成ZnGa2 x(Mg/Ge)xO4: 0.001Mn (x = 0 1.2)这种材料。在该固溶体中,Mn2+和Mn4+离子分别取代四面体位(Zn位)和八面体位(Ga位),位于505 nm的绿光处有余辉发射,在668nm左右的红光无余辉。掺杂Mg2+/Ge4+有助于Mn4+离子在室温下的红光发射大大增强,Mn2+离子的绿色发射减弱。相关论文以题目为“Regulating Mn2+/Mn4+ Activators in ZnGa2O4 via Mg2+/Ge4+ Doping to Generate Multimode Luminescence for Advanced Anti-Counterfeiting”发表在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期刊上。

论文链接:

假冒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对全世界消费者的安全和 健康 构成了无法估量的风险。近几十年来,许多安全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以防止反欺诈。其中,发光印刷因其生产成本低、设计简单、环保、不易仿制等特点,在防伪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在打击假冒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然而, 用于光致发光印刷的传统防伪荧光材料通常在固定激发模式下发射单色光,这很容易伪造。 然而,简单地混合不同的荧光材料可能导致材料的不均匀分散,从而导致较差的性能。因此,有必要在单一基质材料中开发具有多种发光特性的多级防伪材料,其难以复制且具有更高水平的防伪安全性。

图1.(a)ZnGa2O4晶体结构和Mg 2+/Ge 4+离子取代的示意图(b) TEM图像和相应的(c)HR-TEM图像(d)在1450 C下煅烧的ZGMGM(x=1个样品)的SAED模式。

图2:ZGMGM的两个典型样品的PL发射光谱。(a) 在不同的激发波长下,x=0和(b)x=1。(c)x=0样品的持续发光衰减曲线(254nm紫外光照射5min后在505nm处监测),插图显示了随时间变化的持续发光光谱。(d) 668 nm发射x=0样品和x=1样品的衰减曲线。

图3.基于激发波长响应的防伪应用动态多色设计(a)日光下的图像。(b) 手持紫外线灯在254 nm辐射下的图像(c)去除254 nm紫外灯后的图像(d)手持紫外线灯在365 nm辐射下的图像(e) 去除365 nm辐射后的图像。

本研究制备的发光材料具有动态、多色变化和较高的防伪安全性,表明其在先进的发光防伪材料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项工作的研究结果为多模发光材料在防伪应用中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文:爱新觉罗星)

1.电化学

《电化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化学学术性刊物,综合因子为:0.423,被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收录。电化学及时反映我国电化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促进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设有综述、研...

2.分析测试学报

因子为:1.089,被北大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收录。分析测试学报主要报道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波谱学、电子显微学及电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测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3.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设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合评述、自然科学史等栏目,在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学、电波传波与空间物理学、电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遗传学、有机化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病毒学、环境科学等方面有其特点。

4.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光/电化学及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电转换及储存材料、电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以及化学和物理发光等领域;光生物,光医学及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中的有关问题的新理论、新概念、新...

稀土发光材料投稿期刊

“主要论著一览表”内容:1Yan Chen, Jing Wang*, Chunmeng Liu, Xiaojun Kuang, Qiang Su, A host sensitized reddish-orange GdMoO6:Sm phosphor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Appl. Phys. Lett. 2011, 98, 081917;2Qiuhong Zhang, Jing Wang,* Chiao-Wen Yeh, Wei-Chih Ke, Ru-Shi Liu, Jinke Tang, Mubiao Xie, Hongbin Liang, and Qiang Su, Structure, Composition, Morphology, Photoluminescence and Cathod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ZnGeN2 and ZnGeN2:Mn for Field Emission Displays, Acta. Mater., 2010, 58 6728–6735.3Gongguo Zhang, Jing Wang, Yan Chen, and Qiang Su,Two-color emitting of Ce and Tb co-doped CaLaGa3S6O for UV LEDs, Optical Letter, 2010,35(14), 2382-4.4Yan Chen, Jing Wang*, Xinguo Zhang, Gongguo Zhang, Menglian Gong, Qiang Su, An intense green emitting LiSrPO4:Eu,Tb for phosphor-converted LED,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0,148,259–263.5Boyuan Lai, Li Feng, Jing Wang* and Qiang Su*, Optical transition and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in Er doped and Er–Yb co-doped fluorophosphate glasses, Opt. Mater. 2010,32,1154–1160.6Baohong Li, Jinsheng Shi, Wanhui Zhang, Jing Wang*, Qiang Tang, and Qiang Su, The Effects of Rare-Earth Co-Dopants on Green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and Therm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a8Mg(SiO4)4Cl2:Eu,RE, J. Electrochem. Soc., 2010,157 (5), J139-J142.7Boyuan Lai, Jing Wang* and Qiang Su*.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upconversion emission in Tb/Yb co-doped fluorophosphate glasses. Appl Phys B, 2010, 98, 41–47.8Qiuhong Zhang,Jing Wang,* Gongguo Zhang and Qiang Su,* UV Photon Harvesting and Enhancing Near-infrared Emission in Novel Quantum Cutting Ca2BO3Cl:Ce, Tb, YbPhosphor, J. Mater. Chem., 2009, 19, 7088- 7092.9Jing Wang, Zhiyang Zhang, Mei Zhang, Qiuhong Zhang, Qiang Su, Jinke Tang,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Eu to Tb in Ca10K(PO4)7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reen light emitting diode,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9, 488, 582–585.10Wang, Jing, Liu, Zongmiao, Ding, Weijia, Su, Qiang,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Ca1-xSrx)3SiO4(Cl1-yFy)2:Eu Phosph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White LE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 2009, 6(4), 447-452.11Mei Zhang, Baohong Li, Jing Wang, Zhiyang Zhang, Qiuhong Zhang, Qiang SuThe temperature dependent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BaAl2-xSixO4-xNx:Eu and its application in yellowish green light emitting diode, J. Mater. Res., 2009, 24(8), 2589-2595.12Xinmin Zhang, Jing Wang, Hao Wu, Jianhui Zhang, Qiang Su, One-step synthesis and double emission(Ca1 + x − yEuy)Ga2S4 + xphosphor for white LEDs, Materials Letters, 2009, 63, 340-342.13M. Zhang, J. Wang, * Z. Zhang, Q. Zhang andQ. Su, * A tunable green alkaline-earth silicon-oxynitride solid solution (Ca1− xSr x)Si2O2N2:Eu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ED, Appl. Phys. B, 2008, 93, 829-835.14Qiuhong Zhang, Jing Wang,* Ruijin Yu, Mei Zhang, and Qiang Su*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Eu Ions in Sr5(BO3)3Cl,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 2008, 11, H335-H337.15Ruijin Yu, Jing Wang,* Mei Zhang, Haibin Yuan, Weijia Ding, Yun An, and Qiang Su*,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a1−xSrx(Ga1−yAly)2S4:Eu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White LEDs, J. Electrochem. Soc., 2008, 155, J290-J292.16Qiuhong Zhang, Jing Wang,* Mei Zhang and Qiang Su*, Tunable bluish green to yellowish green Ca2(1−x)Sr2xAl2SiO7:Eu phosphorsfor potential LED application, Appl. Phys. B,2008, 92 (2), 195-198.17Zhiyang Zhang, Jing Wang,* Mei Zhang, Qiuhong Zhang and Qiang Su*, The energy transfer from Eu to Tb in calcium chlorapatite phosphor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LEDs. Appl. Phys. B,2008, 91, 529–537.18Weijia Ding, Jing Wang,* Zongmiao Liu, Mei Zhang, Qiang Su*,Jinke Tang, An intense green/yellow dual-chromatic calcium chlorosilicate phosphor Ca3SiO4Cl2:Eu-Mn for yellow and white LED, J. Electrochem. Soc., 2008, 155, J122.19Ruijin Yu, Jing Wang,* Xinmin Zhang, Haibin Yuan, Jianhui Zhang, and Qiang Su,* Eu-doped Thioaluminates: New Candidates for White LEDs, Chem. Lett., 2008, 37, 410-411.20Ruijin Yu, Jing Wang,* Mei Zhang, Jianhui Zhang, Haibin Yuan and Qiang Su*, A new blue-emitting phosphor of Ce-activated CaLaGa3S6O for 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Chem. Phys. Lett., 2008, 453, 197–201;21Ruijin Yu, Jing Wang,* Jianhui Zhang, Haibin Yuan and Qiang Su*,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Eu- and Ce-doped CaAl2S4 and application in white LEDs J. Solid State Chem., 2008, 181, 658-663;22Zhang Q, Wang J, Zhang M, Ding W, Su Q, Enhanced photoluminescence of Ca2Al2SiO7:Eu by charge compensation method. Appl. Phys. A. 2007, 88 (4), 805-809.23Jing Wang, Mei Zhang, Qiuhong Zhang, Weijia Ding, Qiang Su, The photoluminescence and therm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ovel green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s Ca8Mg(SiO4)4Cl2:Eu,Nd. Appl. Phys. B, 2007, 87, 249–254.24Jing Wang, Qiang Su and Shubin Wang, Blue and red long lasting phosphorescence (LLP) in β-Zn3(PO4)2:Mn,Zr, J. Phys. Chem. Solids, 2005, 66, 1171-1176.25Jing Wang, Shubin Wang and Qiang Su. Synthesis, Photoluminescence and Thermostimulated-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Novel Red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beta-Zn3(PO4)2:Mn,M (M=Al and Ga). J. Mater. Chem. 2004, 14, 2569-2574.26Jing Wang, Qiang Su, Shubin Wang, Photostimulated red long-lasting phosphorescence in β-Zn3(PO4)2:Mn, Ga, Electrochem. Solid-State Lett.,2004, 7(7), J23-J25.27Jing wang, Shubin Wang and Qiang Su, The role of excess Zn ions in improvement of red long lasting phosphorescence (LLP) performance of β-Zn3(PO4)2:Mn phosphor, J. Solid State Chem.2004, 177, 895-900.会议论文:1. 稀土离子诱导缺陷对荧光体β-Zn3(PO4)2:Mn2+的红色长余辉发光性能的研究. 王静*, 苏锵. 第5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2005年4月,广东江门。2. Luminescence and Defect Properties of Novel Bluish-Green Phosphor β-Zn3(PO4)2:Zr4+. Jing wang, Shubin Wang and Qiang Su*, 1st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New Rare Earth Materials. Sep., 2003. Changchun, China (J. Rare Earth. 2004, 22(1), 83-86. ,SCI收录)3. Long Lasting Phosphorescence, Thermoluminescence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Property of Mn2+ Activated ZnO-Al2O3-SiO2 Ceramic. Jing wang, Chengyu Li, Shubin Wang and Qiang Su*, Frontier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lid State Chemistry in China, Aug., 2002. Changchu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 Ltd, Singapore: 2002, part II, 149-157.)4. 兰紫色ZnO-Al2O3-SiO2长余辉陶瓷. 王静,李成宇,王淑彬,苏锵*,第4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 2002年9月,宁夏银川。(中国稀土学报,2002,20(6), 616-619. 核心期刊)“教学/科研成果”内容:成果获奖、获专利或通过鉴定情况(项目名称,获奖等级、专利号、鉴定单位,时间等)。专利情况: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1.余志伟,萍乐坳陷西部中石碳世黄龙期沉积相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通讯,86(1).2.余志伟,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中石碳统黄龙组白云岩成因探讨,沉积学报(核心期刊),88(3).3.余志伟等,TR-B/PE薄膜试验研究,大连科技情报,90(1).4.余志伟等,研磨碳酸钙填料在文化印刷用纸中的应用,江西造纸,90(2).5.余志伟等,新型电工电子级填料的特征及应用,电子化工材料信息,90(12).6.余志伟等,TR材料的工艺特性及应用效果,热固性树脂,91(2).7.余志伟,粉石英在微孔硅酸钙保温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地质学院学报,97(3).8.余志伟等,硅微粉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华东地质学院学报,98(1).9.廖巨浪 余志伟,粉石英在蓄电池胶壳中的应用”,华东地质学院学报,98(2).10.余志伟等,“增韧硅微粉研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98(4).11.余志伟等,“硅微粉染色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98(6).12.余志伟,“粉石英分级技术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99(1).13.余志伟,“粉石英表面改性研究”,无机盐工业(核心期刊),99(1).14.余志伟等,一种新型工业矿物原料-粉石英,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99(1).15.余志伟,包膜硅微粉增韧环氧树脂机理的研究,热固性树脂,99(1).16.余志伟,碳氧同位素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的应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核心期刊),99(1).17.余志伟等,电工专用填料开发研究,华东地质学院学报,99(2).18.余志伟等,利用粉石英尾砂开发电工填料的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99(3).19.余志伟等,粉石英改性及效果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99(4).20.余志伟等,石英表面改性及应用效果,化工冶金(核心期刊),99(10).21.邓慧宇 余志伟等,粉石英尾砂超细粉碎研究,中国粉体技术,2000(2).22.余志伟,改性粉石英在PE薄膜中的应用,非金属矿(核心期刊),2000(4).23.余志伟,江西滑石矿成矿条件及成因分析,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1(1).24.余志伟,粉石英填料在硬质橡胶制品中的应用,非金属矿(核心期刊),2001(2).25.余志伟等,矿物填料改性工艺研究,化工矿物与加工(核心期刊),2001(4).26.余志伟,改性填料提高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研究,西安工程学院学报(核心期刊),2001(3).27.余志伟等,纳米稀土转光材料研究,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核心期刊),2001(11)(SCI检索).29.余志伟,粉石英在环氧树脂封装材中的应用,非金属矿(核心期刊),2002(2).30.余志伟等,西部粉石英矿开发利用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2(3).31.余志伟等,江西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开发,中国粉体技术(核心期刊),2002(3).32.邓慧宇 余志伟等,金溪膨润土钠化改型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2002(2).33.余志伟等,镁质粘土抗菌材料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2003(2).34.余志伟等,膨润土纳米抗均材料研制,矿物岩石(核心期刊),2003(4) (EI检索).35.余志伟等,Reseach on rare earth encapsulated luminescent material,journal of rare earths(核心期刊),December 2004(EI检索).36.漆小鹏 余志伟,溶胶—凝胶法制备稀土无机发光材料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中国稀土学报(核心期刊),2003(2).37.余志伟等,明矾石合成4A分子筛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4(4A).38.余志伟等,天然粉石英矿加工技术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4(4A).39.周春为 余志伟,宜黄晶质石墨碱法提纯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增刊).40.葛金龙 余志伟,环氧树脂/纳米粘土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增刊)42.余志伟等,纳米粘土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塑料科技(核心期刊),2005(4).43.漆小鹏 余志伟,纳米级稀土-微米级无机填料复合转光材料的研究,稀土(核心期刊),2005(1).44.余志伟等,纳米粘土/EP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5(4).45.余志伟等,纳米粘土提高环氧树脂绝缘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绝缘材料,2005(3)46.张延峰 余志伟,镁质粘土新型抗菌材料,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5(5).47.余志伟,纳米粘土增强材料研究,精细化工(核心期刊),2007(9)48.余志伟,云阳微结晶石英岩矿成因探讨,地质科技情报(核心期刊),2007(9)49.余志伟等,宜黄细晶质石墨酸法提纯实验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7007()50.邢丽华,余志伟(通讯作者),石墨伴生钒矿中钒的焙烧浸取及分析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2007(6)51.海霞,余志伟(通讯作者),石英表面覆钛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2008,31(4)52.余志伟,玉山蒙脱土结构改性几应用研究,非金属矿(核心期刊), 2008,31(4)53.余志伟,邢丽华,石墨尾矿提钒及综合利用研究,金属矿山(核心期刊),2008,386期(8)54.余志伟,海霞,赵安,Mg-土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精细化工(核心期刊), 2008,(12)

审稿3个月,这本期刊质量非常高,很难中稿刊名: 中国稀土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Rare Earth Society主办: 中国稀土学会;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4343CN: 11-2365/TG邮发代号: 2-61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稀土学报曾用刊名:稀土学报创刊时间:198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