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高光谱图像分类投稿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6 14:56:19

高光谱图像分类投稿期刊

美国 :德克萨斯Texas A&M University : Wesam Sakla, Andrew Chan, JimJi 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ohn P. Kerekes,Peter Bajorski, Ariel Schlamm, David Messinger,mmett J. Ientilucci,E Marcus S. Stefanou, William Basener 密西西比大学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Qian Du, James E. Fowler, Ben Ma U.S. Army Research Laboratory:N. M. Nasrabadi,PrudhviGurram,Heesung Kwon 约翰霍普金斯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Y. Chen and T. D. Tran, Amit Banerjee, Radford Juang, Joshua Broadwater, and Philippe BurlinaPurdue University,Laboratory for Applications of Remote Sensing:Melba M. Crawford, Li Ma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Michael T. Eismann, Joseph Meola,T. Cooley MIT Lincoln Laboratory : D. Manolakis 国家航空航天情报中心,National Air and Space Intelligence Center: J. Jacobson Susquehanna University : Edisanter Lo Duke University: Kalyani Krishnamurthy, Maxim Raginsky and Rebecca Willett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the Remote Sensing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Laboratory,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ein-I Chang 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D. R. Thompson, L. Mandrake, and R. Castaño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 Ingo Steinwart, James Theiler, and Daniel Llamocca 欧洲:法国航空航天实验室French Aerospace Lab: V. Achard,J.P. Ovarlez1,J.P. Ovarlez 法国Institut Fresnel Salah Bourennane: Caroline Fossati, and Alexis Cailly, Sylvain Jay, Mireille Guillaum 比萨大学,University of Pisa : StefaniaMatteoli,Marco Diani,Giovanni Corsini, TizianaVeracini 英国皇家军事学院,Royal Military Academy, Signal And Image Centre : D. Borghys 西班牙,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University of Extremadura, Hyperspectral Computing Laboratory : Abel Paz and Antonio Plaza 亚洲: 伊朗)德黑兰大学,University of Tehran : SafaKhazai,Barat Mojaradi,A. Safari, S. Homayouni 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以色列 : NirGorelnik, HadarYehudai and Stanley R. Rotman, M. Vortman, and C. Biton 哈工大 : Zhenlin Liu, YanfengGu, Chen Wang, Jinglong Han, Ye Zha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Jihao Yin, Yan Wang, Yisong Wang 武汉大学:Liangpei Zhang ,Bo Du ,Wei Lifei,Ma Taolin 国防科技大学:Liangliang Wang, Zhiyong Li, Jixiang Sun, Shilin Zhou,ZHENG Mao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路威,余旭初,马永刚 祝学习、科研顺利!!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是用很窄而连续的光谱通道对地物持续遥感成像的技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采用光谱分辨率高达纳米数量级的光谱仪在几十个甚至数百个波段同时对地物进行成像,获取许多非常窄的连续光谱波段信息,实现了地物空间信息、辐射信息、光谱信息的同步获取,实质为光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由于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具有丰富的光谱波段信息,其应用领域涉及比较广,比如在农业遥感监测方面,可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可以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信息,可对植物的生长变化、病虫害及其对土壤的污染程度等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促进农业的优质、高效的发展。据有关报道,自然资源部利用高光谱卫星影像数据已经在林业资源变更调查、自然资源审计、灾害应急、地理国情监测以及主要生态功能区植被长势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的应用示范。由此可见,高光谱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且在其他方面诸如海洋水质监测、地质勘探、林业遥感、现代军事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 不同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对比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高光谱影像在地物分类上显现出许多不足,其特征能力表达有限、冗余度高、泛化能力较弱以及分类精度差,已无法满足当下高精度的分类需求。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卷积神经网络可以进行监督与非监督的学习,可更深层次处理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以卷积操作为主的神经网络,常用于提取图像特征,可以用作图像分类、语义分割、图像生成等功能。由于卷积神经网络具有局部区域链接、权值共享、降采样的结构特点,使得卷积神经网络在提取特征能力时减少训练权值个数、减少过度拟合以及较高的泛化能力等特点为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可处理多维数据,分别为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二维卷积神经网络(2DCNN)以及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中,内核沿一个方向移动,在二维卷积神经中,内核在二个方向上移动,而三维卷积神经网络中,内核是在三个方向移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输入不同维度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对高光谱遥感影像地物分类进行对比,验证三维卷积神经网络较其他维度的卷积神经网络在高光谱图像分类上其特征提取、冗余度以及分类种类数量上效果更加显著。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维度的卷积神经网络对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在卷积神经网络中,常以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来获取高光谱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以二维卷积神经网络(2DCNN)来获取空间特征,以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或以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加上二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2DCNN)来获取光谱与空间特征。利用不同维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高光谱遥感图像特征提取的方法,构建了在不同的数据集中包含1DCNN、2DCNN、(1D+2DCNN、3DCNN) 的方法的模型组。

3.1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的方法分析

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中是将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图像的所有的像素点会让卷积神经网络组合成一个行向量,即为一维的维度,可用这一维的维度向量来表示光谱信息。通过卷积层对这输入层进行两次卷积之后所提取的像素点,这一过程称之为一维特征提取。图2表示基于高光谱遥感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光谱特征提取过程。将高光谱遥感影像每一个像素点进行卷积、降采样、卷积、降采样这一过程后所提取的的像素点的为光谱特征提取。

3.2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二维卷积神经网络(2DCNN)的方法分析

二维卷积神经网络有着长和宽的两个空间维度,常用来处理图像空间信息。二维卷积层是通过将输入层和卷积核做相互运算,并加上一个标量差来得到的输出。图3表示基于高光谱遥感的二维卷积神经网络空间特征提取的过程,将高光谱影像数据每个局部区域通过重复使用卷积核做相互运算而输出得到在空间维度(宽和长)上某一级的特征。其也可通过二维卷积神经网络来完成图像分类的过程。

3.3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联合卷积神经网络(1D+2D CNN)的方法分析

联合卷积神经网络是通过输入图像,分别提取光谱特征以及空间特征,经过各种卷积合并在一起进行提取的光谱信息,称之为联合空谱特征提取,图4表示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联合提取空谱特征的过程。即将输入高光谱影像,分别提取其光谱特征与空间特征,然后合并经过卷积层所提取的空谱特征。

3.4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的方法分析

三维卷积神经网络有着高度、宽度以及深度的三个空间维度,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中,内核是沿3(图像的高度、宽度、深度)个方向移动的。由于它移动是个3D空间,所以输出值也是按3D空间分布。图5表示基于高光谱影像直接获取空谱特征的 3D CNN 典型模型的过程。即将输入高光谱影像数据,通过堆叠多个连续的像素而组成的立方体,然后在立方体中运用3D卷积核而提取的特征。

利用A、B以及C三个数据集,针对高光谱图像分类进行了实验,每个数据集影像分类方式都包含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二维卷积神经网络(2DCNN)、联合卷积神经网络(1D+2DCNN)以及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的方法执行。

A 数据集由AVIRIS 传感器在某地区松林试验区采集得到 ,该数据集覆盖光谱范围为 0.4-2.5μm,谱分辨率为10nm,可提供224个谱段,空间分辨率为 20m,数据大小为 145*145,通过删除覆盖吸水区域的波段,剩余为200个,它包含16种农作物类别。

B 数据集由 ROSIS 光谱传感器在某地城镇集中区采集得到 ,该数据集由 0.43-0.86μm 的 115 个光谱波段构成,每个波段由空间分辨率为 1.3m 的 610 340 的像素组成,其中它有 9 个地物类别经过处理后,剩该数据集有103 个光谱波段。

C 数据集由 AVIRIS 光谱仪在某地生态片区采集得到 ,该数据集覆盖光谱范围为 0.4-2.5μm,谱分辨率为10nm,可提供224个谱段,空间分辨率为 18m,每个波段由512 614 个像素构成,共有 13个类别,去掉吸水率和低SNR频段后,剩余 176 个波段。图6、图7、图8为不同维度的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在 A、B 以及 C 数据集上的分类图。

针对不同维度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在三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图6、图7、图8为不同维度的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在A、B以及C数据集上的分类图。在三个数据集分类成果图中,与1DCNN、2DCNN以及1D+2DCNN的分类图相比,3DCNN的分类图不仅包含更加清晰的边缘,且包含更少的噪声,更加接近于真实地物图。通过不同维度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在不同数据集下对应的分类图对比,证明了3DCNN用于高光谱图像特征提取效果更加显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利用不同维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高光谱图像分类的方法相比,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相对其他维度的卷积神经的分类图的冗余度、分类种类、地物特征提取能力都相对较高。因此,利用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 CNN)的方法进行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更优。

参考资料:

[1] 张欣.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21.

高光谱图像处理论文发表

西安邮电大学十佳导师:李娜、来毅、甘玉泉、褚宏云、刘磊等。

1、李娜。

副教授,女,198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博士,西安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信息工程系副主任,通院线性代数教学团队负责人。2021年被评为西安邮电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被评为西安邮电大学“四有好老师”。

2、来毅。

副教授,男,1978年6月出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西安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视频图像分析、理解和识别及视频压缩等。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协同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和IEEE会员等。在IEEETran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和领域内权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索引近10余篇,EI索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3、甘玉泉。

副研究员,女,198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西安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高光谱图像处理、光谱成像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其在图像、生物医学、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主流会议和期刊(AOPC,IET,JARS,IEEE,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光子学报等)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陈传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现任软件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会员,“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理事,国家高性能计算(武汉)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赛百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及地方多级专家库专家。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19人、硕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项目、863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项目、军口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大型横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出版编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三大索引收录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导领域在华中科技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中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在武汉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码081220)。硕士研究生指导领域为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1280)中的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研究项目有1)可信计算平台,密码分析,安全密码部件设计;2)网络安全分析,SSL分析;现开发项目有1)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2)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 肖来元,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IT项 目管理、软件服务与应用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 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工作领域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机械 工程和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获取与沟通、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方法等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长期从事结构与传动装置的弹性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指导研究生80余人。出版专著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网络版电子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负责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参与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成果奖2项。 沈刚,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参与多项CIMS课题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伦多大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访问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国Motorola公司工作,从事自动化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2003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双语课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实时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数字通信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方向。 刘云生,教授,博导。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高 级成员,中国安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特区科技顾问专家,湖北省科技 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武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专家,湖北省暨武汉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曾 多次当选为IEEE ICDE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世界三大顶级IT会议之一)、ISFST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分组主席,大会主席。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工作者之一,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进修,后正式聘为研究职员,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始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1993-94年再次去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访学者,进行主动、实时、内存数据库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被我驻美使馆评价为“取得突出成果”。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及其系统实现;嵌入式、移动、实时计算;实时数据集成管理与开发环境;软件方法学与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30余人,硕士200余名。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录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现代数据库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特种数据库技术》(合著,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与教材6部。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8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梁亮胜科技贡献二等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等10多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奖等各种奖20余次。 文远保,男 ,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开始在本校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去美国进修学习、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计算机及应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计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VLSI/ASIC设计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ASIC设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的纵、横向项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为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0多人。 吴涛,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与质量保证、软件复用与产品化、软件病毒、三维造型技术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软件外包项目开发;2006年参与863项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车间动态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年赴爱尔兰参加面向工业化的教育进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3-2008年主持开发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国防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率队获首届“花旗杯” 科技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微软“创新杯” 大赛全国三等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学硕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一 直从事对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积累了计算机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出了简易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有自己设计 的指令集,系统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教学环节中获得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也曾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中先后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 材,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获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的研究。 陈长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农业银行科技处工作,从事金融软件开发与维护,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从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进修,2009年在IBM美国硅谷实验室进修。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分别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企业应用多项。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现主要致力于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 任宏萍,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软件助教进修班。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M.Sc.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学习、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完成和主持完成多个纵、横向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合编著并出版教材3部。主讲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及建模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多次获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学院授予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创新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 基于WEB技术的软件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陆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合作课题研究。曾经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软件工程、软计算及网络式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70多 篇学术论文。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网络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并在本课题组研究生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特色培养计划,增设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微粒群优 化、软计算及软件工程前沿新技术发展等新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黄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1988.9至1992.7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磁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2.9至1995.5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5.9至1999.12,华中理工大学电信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汉市东胡开发区管委会工作,2002年作为武汉市政府驻美国友好城市匹兹堡市代表,赴美国工作。2004年2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获得ORACLE联合大学国际认证证书;2000.5至2000.6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以色列参加国际企业管理交流,获国际认证证书。主持研究项目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其他科研项目12项。在《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决策支持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研究。 卢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现职。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防预研基金项目“超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2001.7-20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性能计算中的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2005.1-2007.12)等,目前在研项目是 “星上遥感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实现技术方案”(2006年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计划资助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网络视频教材一部。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数值计算、图像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 邱德红,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和香港RGC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共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 方少红,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7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职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检索咨询员、IBM AIX系统管理员以及IBM DB2系统管理员等资格认证。2005至2007年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现负责在研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709计划子项目、参加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参编出版教材3本。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媒体信息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薛志东,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于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在图像处理及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基金等的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发兴趣包括游戏及动画制作技术、图像及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Java软件开发等。 武剑洁,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期在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三维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2004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任教。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出版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基础》。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和参与横纵向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设计CAD软件”、香港工业技术发展署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三维服装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传感器的主动式闭环测量规划理论与方法”等。参与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200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博士学位论文《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建模与绘制(G&IBMR)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中船重工集团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模与绘制及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时在电信系所办的东湖高新企业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研究,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创于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三维图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调入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内容涉及图像理与识别、虚拟现实与视景仿真。这些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子的超导理论及验证”、“海底地形探测成像新技术研究”、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 审系统”(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了横向协作项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系统”、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截流视景仿真”、中船重工709所“HZC对抗视景仿真软件模块研制”。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SPIE等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录十几篇。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动漫与3D游戏技术、影视动画艺术。联系方式E-mail:。 刘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统、图像检索等。 万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任教期间曾讲授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CAI”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2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2-2003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年“基于网络的自主型硬件虚拟实验环境构建”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改项目“互动性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主持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863和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设备上的浏览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诊断软件等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项目“清江流域水电综合信息集成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SVG图形编辑软件、NAM(非对称逆布局)图像表示和处理软件、计算机故障诊断软件等3项软件著作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胡雯蔷,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所,获博士学位。博士其间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等多项横纵向项目。目前主持863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课题及虚拟现实方向横向项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国机械工程》、Proc. ICMA等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SCI、EI收录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邮电局工作,主要从事软件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负责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2000年至2003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光网络系列产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工作,期间分别参与了TMN的研究与开发、MSTP系列产品的相关规划以及起草MSTP内嵌RPR技术规范等国标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会议上发表十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 区士颀,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7年在武汉煤炭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1997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期间完成了多项规划和设计任务。攻读硕士期间在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内容为MIS系统中的车间派工调度软件模块。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前沿技术——任意拓扑曲面的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智能CAD、软件工程等。 苏曙光,男,博士,湖南临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科工集团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1994.9~1998.7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7~2000.6工作于长虹电子集团;2000.9~2006.5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且多数被EI或ISTP全文收录。参与国家863科研两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一项,主持和重要参与的横向项目主要有遥感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战场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基于网络协作的战场动态场景模拟与虚拟测试平台、星上图像无损压缩系统等。目前研究方向和兴趣:(1)多媒体通信和视频编码(2)操作系统和中间件(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 曹华,男,博士。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深圳先科激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开发、光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的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湖北应城盐业集团财务软件、GIS水务管理系统、远程IP Camera系统、硬盘视频监控系统、PCI视频切换矩阵卡、PCI报警卡,某国防视频网络加密系统预研课题等大中型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检索。现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 吕泽华,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权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计算、近似推理、数据挖掘等。

食品药品检测,指纹/笔迹鉴定,艺术品鉴定,地物检测,岩心检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投稿

有一个《海外英语》,还有《青春岁月》这两个刊物可以刊出全英文稿件,除此以外,英语专业的也可以考虑,比如《校园英语》之类

3个月。《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是1981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月刊,中国光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投的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会在3个月可以被检索,期刊主要刊登激光光谱测量、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显微光谱、光谱化学分析、国内外光谱化学分析最新进展、开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进展、综合评述、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评述。

相信很多人会遇到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在英文论文写好之后,却苦于找不到国内经常使用的论文发表期刊有哪些。下面是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其中比较受欢迎的期刊,希望对您有一定帮助。至于查重可以了解一下paperfree。谢谢!zAcademic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Acta Geologica Sinica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Acta Oceanologica Sinica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Acta Seismologica Sinica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pplied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ell Research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a Welding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Chinese Chemical Letter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Journal of Lasers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Chinese Journal of Sexually Tuansmitted Infections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English Edition)Chinese Medical Journal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Electricity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High Technology Letters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Newslett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Journal of Rare Earths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 Edition)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nglish SeriesPedosphere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Rare MetalsReproduction & ContraceptionScience In China (Chemistry)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s)Science In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Science In China (Life Sciences)Science In China (Mathematics Physics Astronomy)Science In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1981年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万方数据库源期刊、清华大学同方数据库源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收录,为中国自然科学物理类、化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被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被美国医学在线(MEDLINE)收录,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不是Sci收录期刊。但是其英文版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9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0.293,中科院 4 区期刊。研究方向:发射光谱 拉曼光谱 各种光谱;审稿时间约1个月;接收率约75%。比较看重国家基金,没有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基金,就别投了。如果为了毕业用SCI,可以尝试投下,如果有基金,比较好中,录用比较快,不过刊出时间较长,半年以上。

图像类期刊投稿

推荐《自动化学报》,属于EI期刊,简介如下: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级学术期刊。本刊于1963年创刊,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现为大16开本,月刊,每期160页。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推荐《计算机学报》,EI期刊,详情如下:

《计算机学报》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11)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EI 工程索引(美)(2016)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中科双效期刊;

我也很爱摄影存图片一般用BMP JPG格式的 其他格式都要软件才可以打开用WORD的话图片像素就要变小 图片就没那么清楚了,如果有很多图片的话可以放在压缩文件里发送,一般投稿的图片没什么要求,不能用PS过的 要真实的

1、我就是杂志社的编辑,每个杂志社都有自己的要求。2、你要看对方是什么杂志了,另外要看对方有没有需求了。3、另外,我认为格式什么的要求不大,主要看作品怎样,格式每个杂志社的美编都会自己调整。4、最重要的一点是:你最好事先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对方需不需要,然后才问他们的要求。因为如果没有需求的话,你投了也白投。就像我们杂志社的美编那里已经存储了上万张照片和图片,那样用你的机会就比较小 。如果是正好需要的话希望就比较大。

光谱类号投稿的期刊

sci的这方面不清楚,有本生物物理学,有相关的文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1981年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万方数据库源期刊、清华大学同方数据库源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收录,为中国自然科学物理类、化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被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被美国医学在线(MEDLINE)收录,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不是Sci收录期刊。但是其英文版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9年被SCI收录,影响因子0.293,中科院 4 区期刊。研究方向:发射光谱 拉曼光谱 各种光谱;审稿时间约1个月;接收率约75%。比较看重国家基金,没有自然科学基金等大基金,就别投了。如果为了毕业用SCI,可以尝试投下,如果有基金,比较好中,录用比较快,不过刊出时间较长,半年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3个月。《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是1981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月刊,中国光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投的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会在3个月可以被检索,期刊主要刊登激光光谱测量、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显微光谱、光谱化学分析、国内外光谱化学分析最新进展、开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发展前沿和最新进展、综合评述、研究简报、问题讨论、书刊评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是sci。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1981年创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万方数据库源期刊、清华大学同方数据库源期刊。

被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收录,为中国自然科学物理类、化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被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被美国医学在线(MEDLINE)收录,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不是Sci收录期刊。

扩展资料:

发射光谱学:

发射光谱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别的光谱:线状光谱、带状光谱和连续光谱。线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原子,带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连续光谱则主要产生于白炽的固体或气体放电。

现代观测到的原子发射的光谱线已有百万条了。每种原子都有其独特的光谱,犹如人的指纹一样是各不相同的。根据光谱学的理论,每种原子都有其自身的一系列分立的能态,每一能态都有一定的能量。以氢原子为例,能量的大小可表示为。

式中n取从1到∞的正整数,称为主量子数,从经典的观点来说,n是描写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的大小的。每一个n值也就决定了一个能级。RH为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公式中的负号是因为习惯上把相应于n=∞的能量定为最高值并令它等于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光谱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