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论文建言献策谦虚吗

发布时间:2024-07-05 00:25:21

发表论文建言献策谦虚吗

新手如何发表论文?有很多同学们在刚刚进入大学对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没有经验,带大家了解怎么去发表你想学习研究的领域论文的发表。 1、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视角。对刚进入学校的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当前的研究状况,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是去网络上去寻找一篇自己领域有权威性的论文。根据论文中记载的文献和论述还有有关人物,把他们记录下来,在网络上继续搜索与他们有相关性的论文还在期刊,去了解,阅读,看能否给予自己灵感和方向。这个方法会让同学们对这个领域有更深入的认知与了解,这也会对今后的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你是一名小白还不知道去阅读,一个方法就是在这个专业领域阅读大量论文,看能否启发自己的感觉,不妨可以读一下我撰写的《如何实用并且有效的阅读研究论文?》,或许会为你节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 2、模仿别人怎么去写。 如果你说一个小白,还不知道怎么去研究,怎么去针对研究去撰写,那么就去模仿,把那些优秀的论文copy下来,慢慢的一步步去模仿他们的句子,模仿铁马怎么去假设,去对假设进行检验,怎么得出研究方法,怎么获取结果探索等等。先模仿着,让自己有一个研究撰写论文的规律和习惯。 3、保持足够的耐心并且谦虚地接受建议。撰写文章后,不要急于发布它,改变工作非常重要,毕竟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次就做好,在初稿写完后,逐字逐句的去仔细阅读它,先纠正所有错别字,符号还有语意不通的地方,以确保不会犯那些低级错误,从而显得你的论文不够严谨,然后你可以把初稿给你老师同学或者师哥师姐去看让他们给你建议,不管是什么建议你都要仔细去研究,他们的想法和方向是否正确。毕竟接受建议不代表认可建议。 当你最后整理完一篇论文并经过精心的修改后,不要以为事件已经完成,你需要做的是耐心地研究每份期刊的提交要求。在决定去哪种期刊投稿后,有必要根据期刊数量,格式要求,标题要求,中文和英文摘要完整修改格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关系你到底能不能被他们收稿,无论你的论文创新性有多好事实上。最后当你都准备好了,投稿等回复的过程又是漫长的,短着一个月,慢着三个月甚至更长,如果被打回来,你一定要根据他们提的意见一条条的修改,并说明修改详情,一定不要偷懒。

---一个大学教授、审稿专家的写作经验给全国十五、六种学报、杂志审稿占用了我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年的审稿量少说有100篇。近年来,觉得稿件质量大不如前。在我前几年开始审稿时,一审的通过率在90%以上;这一年来大概只有20%,有各种问题需要改后再审的约占60%,不能录用的约占20%。我常常想,是不是稿子看多了,眼 睛看刁了,什么都看不惯;仔细想想,确实不是,实在是近来稿件质量滑坡太明显。有一次,在某学报编辑部开座谈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学报的水平。提高水平的前提是稿件的质量要高,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家对近年来稿件质量的下降也是有同感的。至于原因,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志认为是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有的同志认定为是论文数作为指标被定在某些对个人或单位的评价体系中,造成单纯追求数量而粗制滥造。应该承认,这些都可以是原因,但其中有些问题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看到,作者队伍的年轻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好事,尤其是年轻作者正处在创造力旺盛时期,是出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我认为,论文质量下降从面上看严重了一些,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训练不够。这种情况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因此,我把在审稿中碰到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对一些作者写作有所帮助。一、科技论文的内容中学时就学过,文章的体裁最主要的有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记叙文说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可以加点作者的感想。议论文要说的是对某些问题的论点和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而做的求证工作,即提供论据,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因此,这两种体裁是很不相同的。还有一种接近议论文但严格说来不算议论文的体裁是只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观感,虽有观点但并不刻意去证明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文章属于散文中的随笔,本文即属于这种文章。科技论文应该是议论文,至少应该有观点。通俗地说,科技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是什么”,而是“怎样做” 和“为什么”,对于“怎样做”的文章,最好要有“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内容。有的作者很容易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特别是在做了某个项目的研究后的总结性文章,只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很少去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可能是这样写很顺,因为工作是他(们)做的,过程很清楚,用不着费劲就可以说明白。这样的文章深度不够。近年来软件受到大家重视,但软件类的文章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加之软件的头绪一般很多,要说明白了,不分粗细,面面俱到,篇幅不短,很有点雾里看花的味道。科技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也不是说明书。论文内容的正确性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不同领域的出错情况很不相同,很难概括。然而,有五点是应该注意的:⑴ 要有创新,至少要有新意。是否有创新,是很多刊物考虑录用的最主要出发点,特别像《中国科学》这样的权威性刊物,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录用。可以说,创新有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工学类论文中,原始创新比较少,大多是提出一些新方法、新算法,或是以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属于集成创新。虽然这也是可取的,但论文必须雄辩地说明采用采用新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有一篇论文写基于hermit样条的彩色图象道路提取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两个结论有问题。一是说用hermit样条对提取的间断的道路标志线拟合后可以得到连续的标志线,实际上,一般的三次样条或多项式拟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说hermit样条更适于表达图象上的弯曲的道路标志线,但是没有数据表明为什么其它的拟合曲线就不适合。这样一来,虽然别人在道路提取中没有用过 hermit样条,这篇论文的新意也就荡然无存了。⑵ 论文的写法一定要突出重点。有篇文章谈及机器人的灵巧手,这个项目本身做得不错,但这篇文章把灵巧手的结构、手指驱动、抓握控制面面俱到地说了一遍,每一部分都说得不透彻,没有深度。如果这篇文章能集中论述尺寸受限制的灵巧手的驱动,就要好得多。还有一篇谈遥在技术的文章,先泛泛地讲了微型摄像头的结构,再从一些书上摘录了人所共知的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二者之间又没有有机联系,这样的文章根本没有内容。如果集中论述在视觉系统微小型化中所解决的问题,恐怕还能写出点东西。⑶ 论文的内容要真实、正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弄虚作假是良好的科学道德。如果让人看出虚假的东西,这篇文章就肯定不能用。有一篇写控制算法的文章,对算法做了仿真。仿真时用的关节角函数是q=0.1sin(3πt),周期显然是(2/3)s,而做出的仿真曲线的周期却是2.8s,角速度的最大值也小得 多,这样的结果至少使人怀疑作者并没有真正做了仿真。⑷ 关于综述性文章。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主要是前人对某一专题做过哪些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指出对这一专题继续研究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综述性文章实际上是比较难的,需要占有大量资料,而且,对资料要分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高屋建瓴。千万不要看了几篇发表过的论文就写综述。⑸ 关于论文中的公式。科技论文一般少不了公式。公式推导的正确固然很重要,但也并非一定要把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写清楚。有的文章虽然写出了公式,但是,不注意对公式中所用符号的说明,不注意说明公式的适用条件,这样的公式是没什么用的。有一篇文章论述以三条人工肌肉作为作动器的并联机构,作者试图建立它的数学模型,前面写出了人工肌肉输入气压与肌肉长度的关系式,又列出力平衡方程,然后就说把前一式与后一式相结合,得到一个非线性的状态方程,把它作为数学模型。方程中有很多系数,显然是与机构及肌肉参数有关的,作者恰恰没有写出系数与参数的关系,这就使人怀疑这个模型是不是推导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模型只 是通式,没有用处二、论文的标题论文的标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应该与文章的内容非常贴切。这一点往往不被注意。有的标题过大;有的又过于局限。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服务机器人仿人手臂运动学研究”,内容是作者在研制一种服务机器人时对一种七自由度手臂运动学所做的分析。“仿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这种冗余自由度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这样的解法并不只能用于服务机器人。如果把标题改为“七自由度仿人手臂逆运动学的一种解法”,则既有学术意义,又兼顾了作者的研究项目。还有一篇论文的题目是“登月机器人关节润滑技术的研究”,内容是一种固体润滑膜的制备和特性。论文的题目太大,而且,如果题目中就明确提出登月机器人,就需要有在模拟月球超低真空、超低温、强粉尘环境中的实验,目前尚无条件。如果将题目改为 “mos2基固体润滑膜制备方法及特性的研究”,既缩小了范围,又避开了尚不能进行的实验。还有些论文题目本身就有问题,例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 “仿人机器人的动态行走控制”,行走有静态的吗?肯定没有,连原地踏步都是动态的。这样的标题岂不让人笑话?三、摘要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摘要应写得简练,只需说明写论文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结果即可。写得不好的摘要中常常有一些没用的话。例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应用领域更加广阔,某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类的话就没有用。四、引言论文引言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引言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有的写机器人的文章,一开始写捷克一作家写的戏剧中一个机器奴隶叫 robota,美国1950年制造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这就绕了太大的圈子,有点“言必称希腊”。很多论文在引言中简要叙述前人在这方面所做过的工作,这是必要的。特别是那些对前人的方法提出改进的文章更有必要。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在一篇论文中,对前人工作的概括应尽可能放在引言中。在正文中,如非很必要,就不要再有这类段落了。文献的引述要正确。你的文章里引用了某些文献,别人的文章也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如果引用时不注意正确性,就可能以讹传讹。有一篇谈遥操作的文章引用了美国《自然》杂志的文章,提到在相距 7000km的两地进行遥操作,从操作端发出操作命令到执行端反馈回信息只用了150μs。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电波直线传播,至少也需要 46.67ms。后来查明是作者引用时单位写错了。如果文章发表了,以《自然》杂志的权威性及这篇文章作者的影响力,这个错误的数据肯定还会接着被引用。一些论文也开始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和消息。网上文献的可信度要好一些;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消息的可*性不高。我们曾用装甲车为某试验基地研制了一台遥控靶车,在《兵器知识》上曾有过报道。由于某些内容不便公开,对文章做了一些技术处理。这个消息到了网上却变成了“我国研制成功遥控装甲车”,“蚂蚁”成了 “大象”。所以,如果要引用网上的消息,一定要通过其它渠道对消息进行核实。不少论文在引言中还说明了文章的结构,虽然话不多,但并非很必要。对于学位论文,因篇幅大,在绪论中交代一下整个论文的结构是应该的。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没有这个必要。五、实验验证论文中的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论文提出的理论或方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有一个阶段我不太同意把仿真叫做实验,但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验证的手段。理论的正确性并非总是要用实验来验证的。那些用公认的定理证明的新定理就不需要验证。方法可行性的验证相对简单一些,实验只要说明所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即可。方法(特别是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在很多论文里做得不好。所谓有效性,应该是比别的方法更快或更简单地解决了问题,或是计算复杂性低,或是计算速度更高,或是占用的内存小。要说明有效性,一是要有比较,不能“老王卖瓜”;二是要有相应的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文中的实验往往是一种为说明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要说明某一因素的作用,就要设法将它孤立起来。我曾连续审了四篇关于构建机器人仿真球队的论文。这四篇论文除了叙述性的内容偏多以外,写得还是不错的。文章的内容涉及个人技巧、决策机制及整体协调,并不重复。而且,球队两次参加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仿真组的比赛,都取得亚军的好成绩。这就是说,在构建球队时代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还是有成效的。但是,这四篇文章都用参赛对阵的得分来说明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足球赛的成绩只是一种排名,只说明参赛队实力的相对强弱。如果对手的实力太低,即使己方取得冠军,也不能有效地说明自己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而且,如前所述,一个队能否取得胜利与个人技巧、决策能力、整体协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取得较好成绩倒底是哪个因素起了作用往往是说不清楚的。作者在最近的两篇文章中用了相同的比赛结果来说明不相同的技术措施的作用,显然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对同一对手以采取论文中的措施和不采用这种措施进行两次比赛,则比赛的结果就能较好地说明这种措施的作用。有不少论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用严格的理论证明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也暂时做不了实验,于是就用仿真的方法来说明。这时应注意的是,尽管文章中只能给出个别的仿真实例,但做仿真时应该尽可能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实例,因为,用一、两个实例的仿真结果说明的结论很可能被另一个实例推翻。有一篇论文要在相互距离已知的几个点中寻找一条最短的遍历路径,论文的篇幅很长,所用的方法兜了不少圈子,方法倒也对,但没有证明。最后用了一个实例做仿真。我在审稿时写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与论文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这样一来,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方法虽然不错,但一点意义也没有了。六、结论结论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多,不过精彩的结论也不多。由于word等文字处理软件提供的“复制”、“粘贴”的方便,论文正文、引言、摘要中的一些话也就被拷贝到结论中,还没看到结论就知道结论说什么,这样的结论已经没味了。不过偶尔也碰到“过火”的,正文中根本未涉及的问题在结论中突然冒了出来。比较罕见的情况是,有的论文的结论把文章中的论述部分或全部推翻了。七、文字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常听人说“字是人的脸面”,意思是说,一手好字会为你增添光彩,看着也舒服。现在,论文上的字都是打印机打出的印刷体,文章是不是通顺就很突出了,也就成为“人的脸面”了。俗话说“文如其人”,如果一篇文章的文字方面的问题太多,唸不顺口,作者给人的印象也不会好。送审稿中,比较突出的文字、标点方面的问题有;⑴ 天一句,地一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语气、语意不连贯。⑵ 语意重复,用词囉嗦,不善运用代词。⑶ “而”、“故”、“然”、“其”之类的虚构词用得别扭。⑷ 技术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这是在论文中最不应出现的文字问题。如果某一领域的名词术语已经有了国家标准,虽然这类标准一般是推荐性标准,但也应首先使用标准核定的术语,为的是与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论文中不应使用俗名,即使这样的名词已被较多的人使用。术语是有内涵的,在制定术语标准时,对收纳的每条术语都有严格的定义。如果在论文中不得不创造一条新的术语,对它的内涵一定要说清楚,要有严格的定义。我对一篇论文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过质疑。表面看来“跟踪控制”还说得过去,细想想,能与“控制” 相连的无非是两类词,一是对象,如“温度控制”、“压力控制、“位置控制”、“力控制”等等;另一是方法,如“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等。“轨迹跟踪控制”是什么?“轨迹跟踪”既不是控制对象,也不是控制方法。实际轨迹对期望轨迹的跟踪正是对运动轨迹进行控制的效果。所以,“轨迹跟踪”和“轨迹控制”都是可用的术语,而“轨迹跟踪控制”则站不住脚。还有,在学术性文章中不应使用“电脑”、“光碟”这类商业化和港台化的名词。⑸ 乱用标点符号。错得最多的是句号,或是长句不断,或是断句不当。最不容易用错的只有问号和感叹号。⑹ 近年来有个很时髦也用得很滥的词“基于”。有时侯翻开一本杂志十有二、三的文章标题有“基于”二字。“基于x”的英文是“x-based”或“based on x”。应该说“基于”一词翻译得还是不错的。“基于规则的系统”比早年译的“规则基系统”、“以规则为基础的系统” 听起来要顺耳一些。问题是要把“基于”用得必要、得当。不是非用不可的地方,大可不必用它来追求文皱皱的味道。而且,既然是“在x的基础上”,x就应该是个可以被当做基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用了“基于任务级……”,这个“任务级”就不是实在的东西。还有一个用得不当的词就是“智能”,有些根本没有智能的东西也被带上了这个帽子。其实,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并不难。作者在写完文章后只要唸一、两遍,大部分文字问题都可以发现。不过,如果作者在口语表达上就有不规范的地方和固癖,这样做的收效不大。八、英文稿的特殊问题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用英语写作论文当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人还不具有用英语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好的做法是先写中文稿再译成英语,这样至少能避免直接写英文稿时容易出现的语意不连贯的问题。英文稿中最容易出现的用词问题是:⑴ 按汉语硬译,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虽然不大会看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类“洋泾浜”,硬译的情况还是常见的。有一篇论文把“车载的”译为“tank-load”,其实,单词“vehicular”的意思就是车载。⑵ 介词的使用不当,用“of”、“to”较多,其它介词用得少。⑶ 代词“this”、“that”用得多,“it”用得少,而后者恰恰在科技文章中用得多。⑷句型单调,喜欢(或不得不)用“to be”构成句子。⑸ 不注意动词的词性。有些动词既可是及物动词也可是不及物动词,应该优先用不及物动词成句,而不要用及物动词的被动语态成句。⑹ 冠词“a”、“the”的使用不当,尤其容易忘记使用定冠词“the”。⑺ 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不注意主、谓语的人称配合。⑻ 论文中的用词应该比较正式,尽量少用一词多意的词,例如,口语中“get”有“获得”的意思,但论文中最好用“obtain”。⑼ 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使英文稿带有“中国特色”。有一篇稿件的作者很谦虚,在文章的结尾分析了所提出的方法的缺点,说在今后的研究中会逐步克服这些缺点。外国人就不会这么说,他们总是向前看,即使看到了缺点,也会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方法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有些文章的作者介绍中非要在“教授”后面加个“博士导师”,外国人就相象不出不是博士导师的教授是什么样子。九、论文的署名毫无疑问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执笔者。这不仅体现了对他劳动的尊重,而且有对文章的责任。不少文章是在读的研究生写的,导师的名字署在后面,这无可非议。但是,从有些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在投稿前导师并没有看过。甚至有的文章已经发表,导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不好。导师即使在成文前参加过意见但成文后不看,这是导师没有负起责任;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署上导师的名字投稿,从好的方面理解是对导师的尊重,从不好的方面理解则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近来论文署名还有人数增多的趋势,甚至一篇不长的文章署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在某个项目的总结性文章中比较多见。诚然,项目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意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在写论文时不太可能集中很多人的想法。至于在署名时多写几个人送人情或者写上根本没有参加工作的领导的名字的做法,更是不应提倡的风气。一般来说,投送的稿件至少要经过一次技术性审查,英文稿还有一次文字性审查。这种审查通常是学报或杂志的编辑部聘请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编辑部的责任是统一论文的格式、审查文字、处理审稿意见。审稿人的责任是对论文的创新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审稿意见一般应包括为提高稿件质量而应做的修改的建议。作者对审稿人提出的审查意见首先应很重视,考虑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审稿人的意见毕竟是来自一个旁观者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他的意见总有一定道理。有的作者觉得审稿人没有读懂自己的文章(我并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对他的意见也就不认真考虑,这是不对的。审稿人是论文的第一读者,如果他都没有读懂,作者也得考虑自己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让人家不懂,否则发表后如何面对更多的读者?当然,对审稿意见也要分析。虽然编辑部聘请的审稿人是同领域的专家,但是,隔行如隔山,领域很宽,审稿人可能并不熟悉文章作者所研究的某个具体专题,提出一些并不十分中肯的意见也不奇怪。所以,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去做。审稿后,如果要对稿件做修改,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应付审稿人。我给某学报审过一篇关于类刚毛表面减阻效应的论文,一审时我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改后再审,作者的态度倒也是谦虚的,承认所提出的问题都有道理,作了一些修改。但是我提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对实验的疑问,作者就有点敷衍,将实验结果用与第一稿不同的另一种曲线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曲线明显地是不能由以前的实验结果得出的。我就有了更大的疑问,提出修改后再审。第三稿中,作者又换了一种方式,有了更多的漏洞,后来,这篇稿件再也没有出现过。不少编辑部对审稿采取了双盲制,即审稿人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不管这种制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认为它把作者和审稿人的交流限制在文字上,有的编辑部甚至只将审稿人的部分意见转述给作者,这样的交流往往是不充分的,很可能成为提高稿件质量的障碍。既然是做学问,就不应该有所顾忌。有的杂志的编辑部似乎不审稿。你刚把稿件发过去,它就来函说拟在某期发表,要寄版面费。这是不负责任的编辑部,应该离远点。说到标题,本文的标题也太大了,不过,本文只是随笔,用这样题目是追求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并不是说,注意了本文所提到的这些事就能写出好论文。打个不十分准确的比方,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答辩的准备(1)正确看待论文答辩,做好心理准备,克服焦虑心理和轻率心理。(2)认真研读论文,做好知识准备。(3)进行必要的模拟答辩,做好应变能力准备。 答辩的态度(1)态度要谦虚,老师提问时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老师的话,也不能做小动作;(2)仪容要庄重、朴实、大方、得体。仪容要庄重、朴实、大方。容貌修饰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职业、年龄。表情要自然、大方,待人要热情,目光平视。穿戴上要清洁、整齐,还要适合场合;(3)讲究礼仪。答辩前应向教师敬礼。答辩结束时,应向教师致谢。答辩结束后仍要对教师谦恭。如果教师是站着与你说话,你也应站着。教师没有说结束,不要急于离开。答辩结束后不要立即离场,以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同时听取别人答辩也是学习的好机。 答辩的方法答辩时不仅要针提问被动地回答问题,还要适当出击,善于辩论。答辩中师生之间有时会围绕某些论点进行争论,这是正常的。遇到教师对论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予以否定时,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应当在谦逊平和的态度下充分运用论文中的材料或在写作过程中掌握的材半泪居理力争。即使自己的观点和流行的观点或权威的意见不一致时,只要“特之有故,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仍然不失为一场好的答辩。有时教师可能是有意质疑,切不司盲目附和,或态度暖昧,含糊其辞。当然,发现自己的论文某些观点有片面性时,则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承认不足之处,防止情绪的偏颇。 答辩的语言答辩原则上要求使用昔通话,忌用别人难以听懂的方言;说话要干净利索,不要拖泥带水,避免重复,甚至语无伦次;应用术语要规范,不能生造术语;说话要讲究速度节奏,语速适中,不能太快或太慢;表达要点的关键词句要强调语气,以引起教师的注意;同时,还要语言明确,用词准确,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夸大或缩小。这些语言技巧的熟练运用,都有助于增强答辩的效果。

发表论文建言献策谦虚

做到礼貌、谦虚、尊重,有机会可以先介绍下论文的情况,背景,结论,收获之类的,以便于答辩时候更好进行。关注我,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识!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谦虚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谦虚是一种品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传说思想家孔子在去齐国的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子正在激烈争论太阳的远近。一个说早上太阳温暖,中午太阳烫人,所以太阳早上远,中午近;另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得像蓬盖,中午小得像菜盘,所以太阳早上近,中午远。他们请孔子评理,孔子想不出谁对谁错,只好老实承认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受世人崇敬的周恩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身为总理是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到一处都要深入群众了解情况。20世纪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可他回答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的启发式谈话记,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让我们怀着谦虚之心地探索更广的知识空间吧!

说到“谦让”一词,我便不由得想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说过的一句话:“谦让也是一种美。”是啊,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素来就以谦让为美,以谦让为君子风度,以谦让为品德标准。

在今“谦让”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他们忘掉自己身处在一个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家。整天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早已将谦让弃之门外。

正因为谦让之礼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不复存在,所以我现在要在此大力呼吁:“谦让也是一种美。”想想看,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多少以谦让之美而流芳百世的名人。如清朝大学士张英让给邻家三尺地而被传为佳话;当今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携自己的弟子陈景润,让陈景润夺得了数学界的最高桂冠……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谦让即是对自己人格的诠释,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在我们的人生中可能会拥有许多成就,占据许多风光,但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不要忘掉一种好的品质——谦让。

谦让是一种美,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台阶,它是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润滑油,它是我们遭遇挫折时的推进器。谦让他人,会让你的人生多姿多彩,更会让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记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成语吗?谦让他人,自己也能收获很多的。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你是否动摇过自己的谦让之心。无论有没有,你都要记住谦让并不等于懦弱,它给予我们的是公平公正的。你谦让他人,他人也会谦让于你。上帝是公平的,他没有赋予你金钱、智慧,但他给予了你走向它们的台阶,那就是谦让。用你的谦让之心换回每一次的成功,用你的谦让之心去创造未来,去改变自己,去获得上帝所没有给予你的东西,去找回以前丢失的东西。

人若谦让,得到的是友情,是财富,更是逆境中伸出的援手。所以朋友,请你找回你那谦让之心,永远不要抛弃它,不要怀疑它……

朋友,请记住,谦让也是一种美。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生活中,谦虚使人进步是必然的,总是有太多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达到了饱和状态,无需进步,最终,只能一直在原地踏步,被那些后面的人赶上。给自己留一条缝隙,为发展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一直进步。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一次看到他的弟子的一张画画得不错,便向其弟子借过来临摹,他的弟子惊讶无比,齐白石说:“我虽然是你的老师,但你不一定就比我差。”他的弟子听后,对老师这种谦虚的态度肃然起敬。

就像《师说》里所说的“弟子不必不贤于师”,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就算是伟人,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就像齐白石,他不因为他是著名画家而感到高人一等,也不因此就骄傲自满,相反,他反而临摹其弟子的画,可见齐白石对画的热爱及其谦虚的学习态度,正是这种给自己留一条缝隙的态度,齐白石的画才会被人们流传至今,被人们赞誉。

红军长征期间,朱德曾写过一首诗赞扬红军不怕辛苦的精神,毛主席看过后,指出诗中的几处不足之处,朱德听后,虚心请教毛主席,并希望他能帮忙修改。毛主席改完以后给朱德看,朱德看后,连连称赞,也认为比原来的大有进步。

曾带领红军踏过十万五千里的朱德总司令,仍然抱着谦虚的态度有了错误及时改正,并对他人的指导虚心请教,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样的,朱德也是怀有这种为自己留一条缝隙的谦虚态度,才能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

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自以为是的处事、对人态度,只会让自己向后退。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处在饱和状态,这样永远都不会进步。给自己的发展留一点空间,一条缝隙,让自己能源源不断的汲取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伟人都能做到虚心学习的态度,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取他人的长处补自己不足之处,不正是在为自己留一条缝隙吗?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都给自己留下进步的空间,日积月累,就能有更大的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条缝隙,为进步留一点空间。

建言献策20大论文发表

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以来,我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近10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年均产量较上一个10年增长了10%以上,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结构显著改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粮食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手段更加灵活,实现了立足国内粮食自给的预定目标.粮食生产的发展消除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问题的担忧,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达到9949亿斤,不仅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实现“十一五”末粮食总产达到1万亿斤水平的规划目标.但在形势出现转机之际,更要对目前存在的困难保持清醒认识.首先,粮食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日益突出.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较粮食产量峰值时的1998年减少了1.2亿亩,接近18亿亩的底线,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优质耕地.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也下降到15.6亿亩,与农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5.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基本持平.我国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我国还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年度间、区域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三是气候变化加剧影响增大.据统计,我国因灾年均损失粮食在100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1/10.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从而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四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近年来国家持续增加了“三农”方面的投入,有效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经营、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制约,未来提高种粮收益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不少粮食主产区,青壮劳力都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粮食生产的物力、人力和技术不足.其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粮食在总量基本实现平衡的同时,品种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日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麦和稻谷口粮品种基本实现紧平衡目标.综合国家有关部门的分析报告,2006年我国小麦产销略有盈余100亿斤左右,稻谷产销略有缺口,但不超过100亿斤,甚至更少.两大口粮品种处于紧平衡状态.特别是稻谷,在过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费量增长达83%,以大米为口粮的人口比例已达到60%,且产量波动大、储存难,是引发市场变化的先导和敏感品种,必须予以高度关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这个特点在玉米品种上表现最为明显.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同比减少60%以上,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玉米供求将从宽裕向偏紧转变.三是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达2827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面对跨国企业资本和产业优势的挤压,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市场出现萎缩,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第三,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粮食安全水平,不仅要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看粮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粮食市场和物流体系仍比较滞后.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单户农民粮食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多数个体、民营和股份制等市场主体经营规模和业务量较小,迫切呼唤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应运而生.二是各类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市场网络不健全,市场交易不规范,管理水平较差,硬件设施落后;市场经营方式不适应需要,服务功能不强.以电子商务和期货为代表的现代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发现价格、规避风险、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约.二、节粮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会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也许仍然以为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然而事实是:我国人口己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 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积正以每年30多万亩的速度递;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从1981-1995年间,全国共减少了耕地8100万亩,每年因此而减少粮食生产500亿斤.而且现在这个减少速度仍然在不断加快.乱占耕地、挖沙、土地质量下降、荒漠化等种种现象在蚕食着耕地.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也应该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仅使吃饭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有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呢?在学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发现这种现象真的是非常严重的,每天总有好多米饭、馒头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凡事贵在坚持,节约要从点滴做起,尤其需要坚持.一天两天可以,一年两年呢?更长的时间呢?不仅仅是对粮食,要让节约内化为自觉,成为习惯.三、节粮措施.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有首古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为了切切实实地把节粮落到实处,我们倡议:1、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2、盛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做到不随便剩饭剩菜.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同学更是如此,刷了饭卡,打了饭,就一定要吃完.3、提倡饮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4、跟随家长到饭店吃饭时,点饭点菜不浪费,若有剩余的要打包带回家.5、看到浪费现象勇敢地起来制止,尽力减少浪费.积极监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及时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6、对垃圾进行分类,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减少耕地污染.7、积极参加田间劳动,在家中帮助家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建议行人在等红灯时也保持一定距离

警惕高校的SSCI综合征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要求高校破除论文“SCI至上”的现象,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类似的现象在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即对国际期刊“SSCI至上”。一是在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奖励中,发表SSCI论文的奖金远高于中国期刊论文;二是在学术评价中,SSCI论文的权重远大于中国绝大多数期刊论文,往往只有中国的权威期刊(一个学科通常只有一个权威期刊)才能相媲美;三是在职称评定中,发表SSCI论文具有极大优势,甚至一些在境外刚刚毕业的博士因发表了多篇SSCI论文就被名校聘为教授、博导。

在中国台湾地区的高校,由于在学术评价机制中过度推崇SSCI论文,以至于“SSCI至上”已成为科研文化的一部分。“SSCI至上”的学术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早在2014年就被台湾学者形象地称为“SSCI综合征”(SSCI syndrome)。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同样的病症。不仅一流大学的人文社科学者前仆后继争相在SSCI期刊上发文,而且二、三流大学也加大奖励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师争取在国际期刊上露脸。对此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辩证地看待SSCI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

中国高校为何如此重视SSCI论文,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的理想追求。自20世纪末、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国家不断走向世界,要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接轨。如何“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发表SSCI论文无疑是重要途径和表现。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国家长远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向上发展的动力。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在世界各大排行榜的排位。排名靠前的`,往往被认为是一流的、领先的。而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中,论文发表是评价的核心。而衡量人文社科发表,又以SSCI发表为重,国内发表处于次要的地位。

应该说,自21世纪初SSCI引入中国学界以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化进程有了极大的推进。我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具备一种国际性的视野,并逐渐摆脱了过往的封闭状态而融入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之中。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大陆学者的面孔。这当中少数卓有建树的学者甚至获得国际性的学术奖。随着这批学者在国际学界崭露头角,他们亦将中国的学术观点和视角推向全球。诚如一些中国学者所言,用英文写作可以使论文获得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有利于作者参与国际讨论,有利于影响西方的学术界,进而为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获得话语权。此外,SSCI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国际性评价标准,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学术评价中常有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现象,使得一批年轻学者脱颖而出。当然,得益于中国学者大量发表的SSCI论文(当然还包括体量更大的SCI论文),中国大学的排名无论在世界哪个排行榜中,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过度重视SSCI的评价功能,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一是过分倚重SSCI作为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指标,容易使中国学术陷入自我矮化的困境。因为我们不能将学术的政策与方向、审核与取舍,交由西方学界来操作和评定;二是将SSCI作为人文社科评价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这会导致“西方学界对什么可能感兴趣,我们就研究什么”,而不利于真正创造性工作的展开。三是将SSCI作为评价标准,会造成教师对教学投入的减少。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学者来说,发表SSCI论文(SSCI期刊大多为英文期刊)无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一个人时间与精力固定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对教学的投入。

此外,随着大学科研非学术影响评估的兴起,世界各国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限于论文发表的数量、所在期刊档次、影响因子等(即学术影响力),而且强调科研成果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现实影响力。借用西方的术语来说,即是“社会有用性”(social usefulness)或“社会适切性”(social relevance)。从这个角度上,中国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大部分SSCI论文并没有给所处地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相反,由于语言的隔阂,国际发表反而阻碍中国民众对相关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这显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初衷,也有悖于中国当下所提倡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指出,“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是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这一个“长”字,就突出了一所大学的命运应该与其所在的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

SSCI综合征的化解

首先,提升我国期刊的办刊水准与质量。需要承认,现在不少期刊,甚至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存在审稿不严、选文不规范的现象。同时,在中国人情社会中,论文发表背后还存在各种“跑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行为。诸如此类的现象,难免不让人产生国际期刊/论文质量高,我国期刊/论文质量低的印象,进而驱使一些学者走向国际发表之路。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期刊应借鉴国际成熟的办刊经验,组建专业的刊物管理队伍与评审专家库、严格审稿、规范选文、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坚决杜绝人情稿;进一步扩大优秀中文稿源,面向海外华人学者、港澳台学者征稿。

其次,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一方面,对海内外期刊一视同仁。鉴于我国越来越多学者毕业于海外名校,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西方学术范式,并且已经克服了语言的障碍,他们发表SSCI论文自然无可非议。但是,对于一项研究评价的重点应是其创新水平,而不应以论文发表载体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换言之,在学术评价中,不应过度拔高SSCI期刊的地位与权重。另一方面,改革我国期刊分级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着期刊分级制度,如权威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等。问题是,在这种划分体系中,权威期刊通常只有一种,而在不少高校的职称评定中往往需要有权威论文发表。这种情况导致不少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转而投向国际发表(在许多高校一篇SSCI等同于一篇国内权威论文,而SSCI期刊选择余地大得多)。一种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一视同仁对待我国CSSCI来源期刊,不再划分等级,因为它们已经是精挑细选的期刊了。

最后,平衡国际发表和国内发表。鉴于世界各国的学术评价日益兼顾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一个中国学者纯粹用外语发表,是不利于其成果在中国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当前,已经存在这样一批学者,他们在国际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具有一定的国际能见度,但大部分中国学者对此人知之甚少,更遑论其学术成果对中国现实产生了任何积极影响。对于这种现象,台湾学者称之为“全球出版vs地方消失”(publish globally vs perish locally)。诚然,科学研究没有国界,但研究者有祖国,尤其人文社科研究者,还肩负社会责任,如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启迪民智、文化引领等。因而,在职称评定、各种奖项申报过程中,应适当限定外语论文的比例。

当然,化解SSCI至上综合征的办法远不止上文提到的三点,笔者想着重强调的是:一、一项研究成果的评价核心是其创新水平与社会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刊评文”;二、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化,绝不是简单的SSCI化,而是立足中国大地做出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成果,努力实现“那时候,中国学术之国际化,将是水到渠成”目标。

作者:刘爱生(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关于改革高校教师考核方法的建议 现在许多高校教师的考核方法是机械式的算分数。把各类、教授、副教授、讲师划成若干档,然后规定每档的分数,而分数由上课类别、到款课题费、发表论文数等组成。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完全属于机械式的考核方法。致使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拿到相应档次的考核分数,长此下去,高校师资质量将会下降,高校水准也必然下降。 其实要考核高校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聘任关,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应聘者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二是明确职责。如开展某一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招研究生,担任课程。三年后进行一次评定,看是否达到被聘要求。三是严格晋升制度。晋升条件要严格,符合晋升条件才能晋升,不符合晋升条件者坚决不升。晋升也要有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评定。现在提倡创新精神,要自主创新。如果把教师管得只去追求分数,没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怎样去创新,怎样去培养优秀的学生? 要成为世界一流或高水平的高校,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一支人数较多的大师队伍。而这样一支队伍,绝不是用现在机械式的算分数的方法就能够造就的。因此,必须改革现在的高校教师考核方法。把好聘任、晋升二道关卡,建立浓厚的、创新的学术研究气氛。■ (徐忠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生教育应贯彻“导师负责制” 近些年来,研究生培养一改过去严格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开始采取所谓“导师组”体制。这种“集体导师制”弊大于利,最主要的问题是,它采取的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如果导师的责任心稍有欠缺(在当前导师水平缺乏严格的考量机制和导师教学过错缺乏追究机制的情况下,这种责任心的欠缺还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对研究生的学习较少关心督促、基本放任自流的情况也就不是个别现象了。于是,在这样同一个知识背景和学术平台上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自然是批量化、共性化、平均化的。为此,笔者建议: (一)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2005年1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从“导师负责制”的本义而言,这里所说的“导师”,应该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义上的,或至少是以“个体”为主的。 (二)落实个体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权。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尊重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规律,改变目前“本科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围绕着学术个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落实个体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权。 (三)导师负责制应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导师有自主培养研究生的权力,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没有限制。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应对导师的培养行为实行“目标化管理”。导师必须为他的培养任务制定一个比较详尽的、明确的、最好是量化的目标,而他的任务完成情况,则要经过学位委员会的严格考核认定。 (四)研究生管理体制要同导师负责制相配套,否则导师负责制也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导师负责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这里只是提出一种大略的思路,倘要实行,还需经过科学细致的研究论证和认真规范的推行实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导师负责制”是搞好研究生教育,培养富有竞争意识、学术个性和自主创新精神之人才的较好途径,应当予以科学地贯彻和推行。■ (郭松海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高校工程类专业教育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教育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工程类专业教育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1.原有工科院校纷纷向综合型、研究型发展,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已经削弱。 2.本科教育忽视实习环节。大学四年,最后一年基本上在找工作;专业实习基地难找,绝大多数企业由于效益原因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往往采取学生自行找单位,结果学生找个单位盖章了事,专业实习名存实亡。 3.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经验,而现行高校职称评定也主要是以论文篇数论高低,评定体系本身也不鼓励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实践。 4.工科毕业生不会画施工图,不懂生产及施工基本规程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多的工科毕业生不愿到工厂、工地甚至设计院等工程技术第一线去工作,而热衷于当高级白领、公务员,搞策划管理。 科学要转化为技术和工程才能成为生产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建议:(一)对工科院校或工科专业的评估应重视实践环节,将有无实习基地及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作为专业设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二)从事工程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当具有一定年限的工程技术实践经历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对主持过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或生产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可将其项目业绩与论文同等看待。(三)校办企业(含工厂、研发基地、设计院等)应有别于社会上的一般企业,应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在经费上要给予支持。(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毕业生去生产第一线工作。(五)多层次办学,恢复和办好工程技术类中专、大专,培养大量的各种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 (马凯梅 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关于改进高校贫困生贷款的建议 近年来,让大学贫困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不使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已经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任务。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帮助贫困学生贷款的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未能得到很好地执行。 笔者认为不应把助学贷款的事全部交给银行去做,而应改为从国家预算中专门设立一个贫困大学生贷款基金,真正做到使贫困学生都能有地方贷款和能够贷到款。在贫困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学习艺术专业的,他们遇到的困难更为严重。因为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学费为每年一万元,专业艺术院校的学费更高,有的院校达每年一万二千元或一万五千元。目前国家规定的学生贷款最高贷款额为每年六千元,显然在做出这一规定时,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的困难考虑在内。 在安排和使用所收学费的时候,各教育单位应该有向贫困学生倾斜的政策规定,笔者建议将所收学费的20%-25%专门用于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性质和教育公平的准则。■ (徐庆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

形容论文发表的谦虚

可用“仓促成文,不当之处,尚祈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之类。 用于作品的谦辞包括指正、斧正、雅正等。 一般说来,同学、水平相当者交流,用“雅正”、“指正”,共同欣赏,交流看法。 晚辈呈长辈,学生呈老师,初学呈专家,作者呈编辑,用“教正”、“赐教”,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对方好接纳。 学术交流,用“斧正”。 知识拓展: 1、指正:指教订正。 刘绍棠 《西苑草》一:“初稿在三月底就写出来了,送到 萧先生 那里请他指正。” 2、斧正:亦作“ 斧政 ”。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清 颜光敏 《与曹禾书》:“小词成之数日……幸斧正是荷。” 苏曼殊 《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上……祈大加斧正。” 3、雅正:套语。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

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谦虚谨慎 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办事。 谦谦君子 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谦恭下士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谦让未遑 遑:闲暇。谦让都来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 谦尊而光 尊者谦虚而显示其美德。 一谦四益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谦躬下士 犹言谦恭下士。

谦谦君子、伐。形容谦逊:慎重小心;谨慎。谦虚谨慎----谦虚不矜不伐----矜:自夸自大,小心办事: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不自经为了不起。虚心待人,不为自己吹嘘:虚心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谦谦君子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不耻下问 不骄不躁 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 辞尊居卑 功成不居 功薄蝉翼 好问则裕 戒骄戒操 礼贤下士 满招损,谦受益 抛砖引玉 谦让末遑 谦虚谨慎 犬马之劳 深藏若虚 损之又损 闻过则喜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逊志时敏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移樽就教

竹 清·郑板桥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竹 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成绩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杰弗逊: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骄傲。 蒙古: 骄傲跌在门坎,谦虚走遍天下。 斯宾塞: 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 朱尔·勒纳尔: 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 贺拉斯: 谦虚常被误认为是隐讳,沉默常被误认为是怪癖。 谦虚的人常思己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苏联: 谦虚几乎总是和才能成正比例。 切斯特菲尔德: 谦虚是沽名钓誉的诱饵。 泽曼德斯: 谦虚是美和德的堡垒。 亨·菲尔丁: 谦虚是映照功德的烛光。 绪儒斯: 谦虚这种品质是教不会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拉布吕耶尔: 谦虚之于功德,犹如阴影之于绘画,前者使后者脱颖而出。 雷锋: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屈已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 美国: 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解。

1、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 2、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若要精,人前听。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在别人面前形容自己的文章的自谦语是:拙作【附】拙作的相关解释【中文名】:拙作【拼 音】:zhuō zuò【词 性】:名词 、谦词【解 释】:我的粗陋之作,为谦称。【相关出处】1.明 张居正 《答石麓李相公书》:“承以老伯隧碑见委,弟虽不文,素辱同气之爱,敢不敬承……拙作俟秋冬间呈上也。”2.《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萧金铉 道:‘是小弟拙作,要求先生指教。’”3. 鲁迅 《书信集·致罗清桢》:“蒙允为拙作刻图,甚感。”

略知一二,略懂皮毛,班门弄斧,见笑,斗胆献丑,望指教,过奖,不才……

在别人面前形容自己的文章的自谦语是:拙作、拙笔、拙著

一、拙作

读音:zhuō zuò

释义:我的粗陋之作,为谦称。拙 :笨拙、拙劣。

例句:再次感谢那些花宝贵时间阅读作者拙作的朋友。

二、拙笔

读音:zhuō bǐ

释义:谦辞,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例句:一切都在书中,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构思、拙笔写文的动力啊!

三、拙著

读音:zhuō zhù

释义:谦称自己的著作,拙劣的作品。

例句:不过本拙著若能给大家在闲暇之余带来更多的思考,那笔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扩展资料

拙作的反义词:大作、鸿文

一、大作

读音:dà zuò

释义:

1、大起。

例句:芒茅枯时,瘴疫大作。——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上

译文:芒茅枯萎时,瘴疫大起。

2、显著表现。

此由天资忠孝,郁于中而大作于外。——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

译文:这都是由于您天生忠孝,内心品德美好而又显著表现于外。

3、称人作品的敬词。

例句:你的大作,大气磅礴。——毛泽东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

二、鸿文

读音:hóng wén

释义:巨著,大作

例句:为了这篇开国鸿文,他和周恩来一起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论文发表的谦虚说法

1、抛砖引玉

【读音】:pāo zhuān yǐn yù

【解释】: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2、一得之见

【读音】:yī dé zhī jiàn

【解释】: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千虑一得

【读音】:qiān lǜ yī dé

【解释】:即使愚笨的人,在很多次考虑中也总会有些可取的地方。多用来表示自谦。

【出处】:《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4、一得之功

【读音】:yī dé zhī gōng

【解释】:一得:一点心得,一点收获;功:成绩。一点微小的成绩。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引玉之砖

【读音】:yǐn yù zhī zhuān

【解释】:自己表示谦虚的话。比喻为了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而发表的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坠子。”

可用“仓促成文,不当之处,尚祈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之类。 用于作品的谦辞包括指正、斧正、雅正等。 一般说来,同学、水平相当者交流,用“雅正”、“指正”,共同欣赏,交流看法。 晚辈呈长辈,学生呈老师,初学呈专家,作者呈编辑,用“教正”、“赐教”,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对方好接纳。 学术交流,用“斧正”。 知识拓展: 1、指正:指教订正。 刘绍棠 《西苑草》一:“初稿在三月底就写出来了,送到 萧先生 那里请他指正。” 2、斧正:亦作“ 斧政 ”。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清 颜光敏 《与曹禾书》:“小词成之数日……幸斧正是荷。” 苏曼殊 《与刘之书》:“拙诗蒙斧政,不胜雀跃。”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序文呈上……祈大加斧正。” 3、雅正:套语。常用于书画等的题款上,意谓对方高雅,请其指正。

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谦虚谨慎 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虙待人,小心办事。 谦谦君子 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谦恭下士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谦让未遑 遑:闲暇。谦让都来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 谦尊而光 尊者谦虚而显示其美德。 一谦四益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 谦躬下士 犹言谦恭下士。

谦谦君子、伐。形容谦逊:慎重小心;谨慎。谦虚谨慎----谦虚不矜不伐----矜:自夸自大,小心办事:指谦虚而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不自经为了不起。虚心待人,不为自己吹嘘:虚心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谦谦君子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不耻下问 不骄不躁 不矜不伐 不露圭角 辞尊居卑 功成不居 功薄蝉翼 好问则裕 戒骄戒操 礼贤下士 满招损,谦受益 抛砖引玉 谦让末遑 谦虚谨慎 犬马之劳 深藏若虚 损之又损 闻过则喜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逊志时敏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移樽就教

竹 清·郑板桥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竹 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成绩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杰弗逊: 对骄傲的人不要谦虚,对谦虚的人不要骄傲。 蒙古: 骄傲跌在门坎,谦虚走遍天下。 斯宾塞: 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 朱尔·勒纳尔: 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 贺拉斯: 谦虚常被误认为是隐讳,沉默常被误认为是怪癖。 谦虚的人常思己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苏联: 谦虚几乎总是和才能成正比例。 切斯特菲尔德: 谦虚是沽名钓誉的诱饵。 泽曼德斯: 谦虚是美和德的堡垒。 亨·菲尔丁: 谦虚是映照功德的烛光。 绪儒斯: 谦虚这种品质是教不会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拉布吕耶尔: 谦虚之于功德,犹如阴影之于绘画,前者使后者脱颖而出。 雷锋: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屈已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 美国: 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解。

1、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 2、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若要精,人前听。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拙笔,拙见,拙作,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文章谦虚的说法,也是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事物。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