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风能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4 14:29:43

风能期刊投稿

《风能世界》杂志 Wind Energy World Magazine 《风能世界》杂志,从创刊之日起,就坚持“技术为先,产品为根,工程为本,低碳为国”办刊原则,深入当下中国风能第一线,贴近风电现场、倡导先进技术、传播低碳理念、服务风电行业,是中国惟一定位“关注世界风能与企业成长”的技术型权威性刊物,立志成为是中国最好的风能杂志。 《风能世界》杂志,主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由建设部中装协建筑电气委员会资源节能专业委员会主办,秉承“推动世界风能产业,促进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具有新闻性、前瞻性、透视性、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人物,读者群涵盖风力发电机整机制造企业,风能叶片企业、风能发电场、风能建设投资方、能源机构以及高校产学研机构及风能下游的工程产业、运输、土建防雷等相关设备企业,整合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及零部件设备供应商、CDM风力发电投资与运营者、科研单位、进行紧密交流与技术创新。 《风能世界》杂志,栏目有:A视角、每期特稿、直击现场(与运维与业主对话)、CEO连线、技术专栏、实践应用、解决方案、深度分析、成长N次方、主编译文、规范标准等,另一方面,报道风能行业榜样性商业精英的成长故事、商业运作手法和思维方式,对风能企业在成长中遇到的典型现象和趋势进行深度解剖和分析,提供操作性解决之道。 《风能世界》杂志,“推动世界风能产业,促进中国企业发展”,是《风能世界》杂志秉承一贯的核心理念,为您提供最新鲜的资讯,为您推广最优秀的产品,为您推介最诚信的商家,为您搭建最权威的平台。 近期,《风能世界》杂志受到世界风能协会主席阿尼尔·凯恩赞许,阿尼尔·凯恩主席称这是他看到过最好的风能杂志,并欣然题写了寄予,希望再接再厉,为世界风能做出更大成绩。 经综合指标评估及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日前,《风能世界》杂志期刊已进入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乌利希期刊指南》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权威图书目录检索和期刊管理工具,又称之期刊大全指南数据库,其用户非常广泛,包括世界各国的大专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公共和专业图书馆管理人员,出版商,期刊预订代理商,企业以及研究人员等。该数据库提供世界各国出版的期刊的详细、全面、权威的信息。现在所收录的连续出版物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或者刊期每年少于一期的出版物,如会议录、学报、学科进展、年鉴、手册、年度评论、专题论丛等。该指南数据库涵盖多种学科,包含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物的信息。 由于《风能世界》杂志为行业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7月12日,《风能世界》杂志一篇名为《2020年风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力量》的文章,在互联网上被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媒体有新华网,中国网,新民网,中国经济网,赛迪网,慧聪网,文新传媒,潮州日报等等 ,行业媒体报道的有中国能源协会网,国际能源网,中国风能网等等,以及广大的读者群体对《风能世界》倾注了极大关注。 持之以恒,永不气馁,全心全意服务风能行业,杂志实施免费赠送,免费邮寄的制度,为推动世界风能产业,促进中国企业发展。

看你写的文章是什么样的。建议你还是先问一下单位的规定的。这事最好问高级职称系列教材主编、具体情况建议你咨询你当地单位。各个单位要求不同。采纳!

MM现代制造-风能特刊

MWE《现代风能》杂志。既是了解行业趋势、掌握最新资讯的重要窗口,也是行业沟通交流与合作贸易的最佳平台,更是厂商宣传企业形象、推广产品及服务的纽带和桥梁。

风能期刊如何投稿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风速为4m/s。这些地区乡镇工业发展迅速,用电量较大,常规能源贫乏,部分电网通达的地方缺电也较严重。为满足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盐场制盐等低扬程大流量提水作业的需要,当地用户已在使用一些低扬程风力提水装置。如福建省莆田地区利用风力提水制盐,天津市郊区利用风能排咸和育苗,山东省新泰市的风力—空气泵农田灌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上述地区推广应用风力提水机组,对农业、渔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内陆风能资源较好的区域,如内蒙古北部、甘肃和青海等地的年平均风速为4~6 m/s,3~20 m/s的风速累计4000~5000h/年。这里是广大的草原特区,人口分散,难通电网。利用深井风力提水机组为牧民和牲畜提供饮水或进行小面积草场灌溉,对于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甘肃、新疆北部及松花江下游也属于风能丰富区,适合发展风力提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小型风力发电作为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措施之一,主要研制、开发和示范应用小型充电用风力发电机,供农民一家一户使用。目前,1 kW以下的机组技术已经成熟并进行大量的推广,形成了年产1万台的生产能力。近10年来,每年国内销售5000~8000台,100余台出口国外。目前可批量生产100、150、200、300和500W及1、2、5和10 kW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年生产能力为3万台以上,销售量最大的是100~300W的产品。在电网不能通达的偏远地区,约60万居民利用风能实现电气化。截至1999年,我国累计生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18 .57万台,居世界第一。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究制造工作正在加快发展。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与西班牙电力公司美德(MADE)再生能源公司成立的一拖—美德(MADE)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与德国恩德(NORDEX)公司成立的西安维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分别生产了1台660 kW600 kW的主发电机组,并已经安装在辽宁营口风电场并网发电运行。这两台机组的国产化率达到40%。另外,浙江运达风力发电设备厂在生产200 kW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上又生产出了4台250 kW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广东南澳风场运行,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行状况最好的机组。风力发电场继续增多,装机容量继续增加。从我国风电场的建设历史来看,1986年4月由航空部和山东省计委拨款建设的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城发电后,全国各地陆续引进机组建设风电场,装机容量逐年增加。1990年累计装机4000 kW,最大的机组单机容量为200 kW;1993年累计装机1.45万kW,单机最大为500 kW;1995年累计装机3 .75kW;到1997年底全国风电场装机433台,容量达到16 .67万kW,单机最大为600 kW;1998年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kW;1999年达到26.24万kW。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逐年加大。风电场内安装的国产机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技攻关的样机或后续生产的几台机组,由于技术和质量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另一种是与国外厂商合作生产的,有些部件用国产的替代基本上能够正常运行。进口机组多是较成熟的商品机组,可靠性高,这种机组主要有变桨距调节型和定桨距失速调节型两种,单机容量在1996年以前是150~300 kW,后来安装的主要是600 kW级机组。

风力发电 太阳能学报 等

《风能世界》杂志 Wind Energy World Magazine 《风能世界》杂志,从创刊之日起,就坚持“技术为先,产品为根,工程为本,低碳为国”办刊原则,深入当下中国风能第一线,贴近风电现场、倡导先进技术、传播低碳理念、服务风电行业,是中国惟一定位“关注世界风能与企业成长”的技术型权威性刊物,立志成为是中国最好的风能杂志。 《风能世界》杂志,主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由建设部中装协建筑电气委员会资源节能专业委员会主办,秉承“推动世界风能产业,促进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具有新闻性、前瞻性、透视性、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人物,读者群涵盖风力发电机整机制造企业,风能叶片企业、风能发电场、风能建设投资方、能源机构以及高校产学研机构及风能下游的工程产业、运输、土建防雷等相关设备企业,整合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及零部件设备供应商、CDM风力发电投资与运营者、科研单位、进行紧密交流与技术创新。 《风能世界》杂志,栏目有:A视角、每期特稿、直击现场(与运维与业主对话)、CEO连线、技术专栏、实践应用、解决方案、深度分析、成长N次方、主编译文、规范标准等,另一方面,报道风能行业榜样性商业精英的成长故事、商业运作手法和思维方式,对风能企业在成长中遇到的典型现象和趋势进行深度解剖和分析,提供操作性解决之道。 《风能世界》杂志,“推动世界风能产业,促进中国企业发展”,是《风能世界》杂志秉承一贯的核心理念,为您提供最新鲜的资讯,为您推广最优秀的产品,为您推介最诚信的商家,为您搭建最权威的平台。 近期,《风能世界》杂志受到世界风能协会主席阿尼尔·凯恩赞许,阿尼尔·凯恩主席称这是他看到过最好的风能杂志,并欣然题写了寄予,希望再接再厉,为世界风能做出更大成绩。 经综合指标评估及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日前,《风能世界》杂志期刊已进入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 《乌利希期刊指南》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权威图书目录检索和期刊管理工具,又称之期刊大全指南数据库,其用户非常广泛,包括世界各国的大专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公共和专业图书馆管理人员,出版商,期刊预订代理商,企业以及研究人员等。该数据库提供世界各国出版的期刊的详细、全面、权威的信息。现在所收录的连续出版物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或者刊期每年少于一期的出版物,如会议录、学报、学科进展、年鉴、手册、年度评论、专题论丛等。该指南数据库涵盖多种学科,包含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物的信息。 由于《风能世界》杂志为行业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7月12日,《风能世界》杂志一篇名为《2020年风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力量》的文章,在互联网上被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媒体有新华网,中国网,新民网,中国经济网,赛迪网,慧聪网,文新传媒,潮州日报等等 ,行业媒体报道的有中国能源协会网,国际能源网,中国风能网等等,以及广大的读者群体对《风能世界》倾注了极大关注。 持之以恒,永不气馁,全心全意服务风能行业,杂志实施免费赠送,免费邮寄的制度,为推动世界风能产业,促进中国企业发展。

2020风能预测期刊投稿

【风电装机预期】

1、2022-2025年海风的吊装量预期:

整个风电2022年吊装量预估45-50GW之间,海风上限是8GW。山东2GW,江苏1.5GW左右,广东主要是存量资源以及新开工的项目,预计2.5-3GW之间,福建量比较少,10万kW左右,不超过30万kW。辽宁、浙江、海南、广西合计算2-2.5GW,基本得到海上完成的量,预计四月左右集中开工。

2023年海上和陆上增速比较快,受国家政策影响,2023-2025以10%年均增速增长。2023年有望冲60G,随着产业链成熟,产品稳定性提升,规模化优势更明显。从2023年开始,风电形成稳定的产能输出,预计新增50-60GW之间。海风占比逐步提高,陆上风电占用土地,对生态环境有影响,海风资源储备丰富,预计2023年海风新增有机会冲15GW。

个人觉得海风的装机会稳定的在十四五期间每年呈现增长的趋势。因为陆上风电的装机会逐年控制住,十四五后陆上装机量的比例不会持续增长,毕竟土地的资源是有限的,海上风电开发资源无限,毕竟还有深远海资源。

2022年只估出了8GW,因为大多数的项目是从4月份开工,但是集中开工在6月份之后。2023年产能就会延续稳定的开发。2022年投出来的很多机型都是新机型,中标后获得订单,跟供应商、物流商、原材料厂家的沟通要占掉很多的时间,所以会造成产能转要出现在2022年的下半年。而到了2023年就不再存在这种断档,稳定地延续下去。

到了2024、2025年之后,随着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不断的提升,大家把自己的产品固定下来,头部几家厂商会较为集中的中标,预计每年有10%的增长。

2、海风8GW新增对应到塔筒、海缆等出货量的差异:

8GW指的是并网的装机量。算完并网装机量的时候,有一些项目是已经立了塔筒或者风机还没定完,或者说他已经装完风机,海缆还在铺设,可能会有一些项目会遗留到2023年持续去完成。正常来讲塔筒和海缆的交付量会大于主机,这个数据很难评估出来。

3、吊装与装机的区别:

行业内当做一回事。装机量指的是并网量,吊装完成是物理工作,只能人工反馈吊装多少容量。国家层面装机量就是并网容量,非常精确反应工作容量,这才是精准的装机容量。

【成本拆分】

1、风机各环节成本占比拆解:

陆上比较简单,成本占比最重要的是主机,占到60%-70%。海风里面风机是最大部分,由于每个地方海船的条件和施工条件不一样,占比一般在40%-50%之间。江苏风电机组的成本占比应该在48%,广东43%,福建45%。第二高是风机的基础和施工,江苏15% -18% 左右,广东23%-24%之间,福建25%。第三大是海上最大的零部件,海上升压站,江苏5%-6%,广东3%,福建3%-4%。第四个是电缆,即海缆,江苏5%,广东8%到10%,福建4%-6%。还有比较大的成本是征地、征海。各个区域征地成本都在3%,征海成本都在 3%-5%之间,其他相对占比比较小。

2、大型化对成本占比的影响:

大型化对于成本有帮助。2020年金风 科技 6.7MW的风机是全国当时最大的海上风机。现在全国已经吊装的最大海上风机是东方的10MW。风机越大,项目安装的台数越少,相应塔筒和基础就少了。一台风机对应的基础和塔筒至少是在 5000 万(2021年价格)。所以大型化至少在节约用海面积,提升发电效率,增加收入,减少基础施工和塔筒的用量,以及主机相关零部件的用量都是帮助非常大的。

3、未来对海缆价格趋势的预期:

海缆是物理输出,很难降低成本,只能通过规模化的优势,集中采购,才有可能使价格降低。目前没有太大的降本空间。而且海缆长度很难去缩短,必须要埋在海底才能保证安全性。很多人提出能不能漂浮在半空中,以及减少海缆的长度来节约成本,这个难度非常大。只能通过科学的规划海缆跟升压站之间的距离,尽量少走弯路,直线接到升压站来减少用量。

4、原材料上涨对海风产业链的影响:

海上风电产业链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要用到玻璃钢、钢铁、电子元器件。降本方向是使得主机轻量化,塔筒轻量化,或者减少主机齿轮箱变成双馈机组,变成半直驱机组,减少齿轮箱重量,减少主轴重量,从不降低产品质量的角度降低产品重量,从这方面去实现基础降本。

原材料价格通过规模化使得批量化降本。现在主流海风机组都要在10MW以上,最好能够锁定未来三年主流订单于某家供应链企业,甚至是这家生产厂商的上游企业。这要求产品在未来几年内具有稳定性和竞争力,才能规模化使得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更长,模具使用周期更长,从而达到以量推动降本的最终目的。

5、风机零部件涨价情况:

零部件企业谈价格的时候涨价幅度基本上大不了。头部厂家现在都在尽全力去获取市场的订单。从价格上来讲,单个价格可能很难算得过经济账,供应商如果无法接受同甘共苦一起降价,只能从行业出局。比如头部厂商开发新的供应商的原因就要以新的供应商去逼老供应商降低成本和推动技术创新。

在这个行业,只要有规模化优势,一定会有新的供应商愿意增加研发投入,降低成本。行业集中度很高。前十名主机厂商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7%,每家主机厂商都有一定量的订单,可以去跟零部件企业讨价还价。零部件企业如果没有办法接受等比例的降价要求,可以选择开发新的供应商来替代。大多数供应商仍然还是看好未来整个风电市场规模化前景,不愿意退出。所以即使微盈利或者平稳,仍然会参与头部主机厂的供应链。

6、零部件各环节议价权比较:

零部件企业的议价权都不高。因为真正有议价权的就是掌握资源。2021年,议价权在主机商甚至是主机商的战友,发电机厂商、运输的船工都有议价权。去年最没有议价权的是业主,因为要抢装,超出原来预算也必须把项目干完,就没有议价权,处于弱势。

今年主要的中国业主仍然是五大六小开发商拿的资源比较多,他们对于资本收益率的承压能力相对高一些。第二拿到资源比较多的是主机商,也会有一定的议价权。不是某一个零部件环节具有议价权,而是哪个企业能够通过投资锁定海上风电或者陆上风电的开发资源,就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保障自己的利润。

7、风电吊装施工费用变化:

去年风电施工费用最高达2000万1台。理性费用应该在400万1台。今年的施工费用按照300到400区间进行预估。因为今年吊装船的资源其实仍然比较紧张,全中国能够吊装10MW以上的资源总共就5艘。而主流机型都在8MW以上,能够满足8MW以上吊装资源,其实也就12艘左右。抢吊装资源仍然非常激烈,下半年矛盾逐渐凸显。当然有一些新的资源会进入市场,但作业成熟度、稳定性还有待市场的考证。

吊装费用确实有所下降。因为也有一些新的吊装船资源正在进入市场。而且现在是按照自己能够抢到吊装船资源在预估价格,因为抢装期已经过了,市场也不允许再出现一台吊装1800到2000万的预期。现在除了广东以外,各个区域并没有补贴,对于施工周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不会为了抢资源而疯狂加价。

8、陆上风机价格变化:

现在已经跌到了1480元了,个人觉得不能再跌了,再跌的话已经违反商业逻辑。正常价格今年维持在1800左右,这几年应该都是这种趋势,现在引领市场降价的企业就那么几家,目前大量需要订单来维持自己的市场占用率和议价权。但是这种策略到底能不能保证盈利率要等待市场检验。

【商业模式】

1、风电厂商业模式:

风电厂商业模式有很多种。如果风电厂开发权在市级政府,跟市级政府签订协议就能获得开发权。比如江苏开发权基本在盐城市政府能够决定,只上报江苏省政府,资源可以匹配。甚至江苏资源的开发权在区域级就能够决策。获得资源后,由主机商获得的资源,去寻找开发企业,并且跟开发企业谈好应该获得多少利润,然后再由开发企业配合主机企业寻找配套供应链。在江苏目前几个重点区域,是以主机厂为话语权单位获取资源。在福建,以业主作为投资单位,因为福建不允许主机商进行投资。山东目前两种模式兼具。

开发模式是无论谁取得开发权之后,首先招标,一个是施工的标,另外一个是主机的标。现在为了控制成本,在很多区域实行由设计院作为EPC总包单位,把整个建设打包,保证业主最低收益率,把风险转嫁给一批企业。但是存在整个项目失控的情况,因为EPC企业预算管控不好,临时增加投入等情况。第二种模式就是业主来管理各个环节。主机采购,塔筒采购,对公单位签约。这样业主对各个环节的管控能力比较强,有利于项目的成本,但是也很考验业主的管理能力。

风机厂建设的顺序,首先基础的施工,完成后进行安装平台施工,施工过程可以根据建设进度完成升压站吊装。这些施工都完成后进行风机的运输和吊装。

关于回款周期,以主机企业为例,在生产前,主机占比最高,因为回款方式不尽相同。主机一般是在去年抢装期的时候,先打50%货款,交到机位点后再给20%-30%货款,完成吊装后再给10%。并网发电后,再给10%,留5%-10%作为质量保证金。回归理性后参照2020 年模式,主机商在生产前收到30%预付款,交到机位点后再收到30-50%,并网调试时收到10%,然后全容量并网后收到10%,最后预留5%-10%质量保证金。

2、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与政府关系:

产业换资源。现在各个央企,主机企业跟政府签订的协议其实就是一种对赌。由于现在政府也慢慢地意识到了带来产业需要先投资,谁先把产业建好,政府就有可能未来资源倾斜。但是这其实就在考验每个主机商和五大六小投资商能不能精准判断区域开发节奏。

区域因为军事、海洋、渔业等问题,没有办法获得资源,但是不动更没有机会获得资源。大家看到行业各大企业都在宣传跟某某政府签订了多少万千瓦的资源,但这并不代表就锁定了资源的开发权,未来只有产业投资能够换得资源。

以山东为例,1亿的投资换20万kW的光伏,每个地方的标准不一样,取决于对产业的急需程度。为什么主机厂投资能够换取的资源更多呢?因为主机厂天然就会配套供应链。比如某主机企业配套了300万kW的资源,能够在三年内完成开发。那这一家主机企业,它带动产业的能力就会非常强,可以把产业链上面主要的塔筒、发电机、叶片等企业都带到属地化来。其实看的是企业除了自己落地之外,还能带多少企业一起落地,能够带动的配套供应链企业越多,企业所获的资源量就会越多。因为发电机、叶片,如果不围绕主机企业建设,物流运输成本非常之高。

【竞争格局】

1、风机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集中度会持续往上提。现在前七名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2、3、4名今年已经在瓜分老大的市场份额了。但是总体来讲,金风、远景、明阳、三一重能、海装、东气这些企业基本会把市场份额集中在90%。因为现在后三名市场占有率已经非常低了,还会持续走低。国外的三大主机商,在中国去年的累计吊装量不到2%,今年基本可以判定全部出局。

2、风电产业链全球化进程:

即便算上运输成本,中国的塔筒、叶片都在独立出口。中国钢的原材料算上运输成本,这个价格运到国外仍然具有竞争力,因为中国的原材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国际货运的成本也低,使得零部件都在出口。

未来国际化的道路是国内整机厂商必须持续的,而且要扩大力度。因为现在要想在某个区域获取资源一定要建厂。要实现工厂的平稳发展,只有稳定的不断持续生产,多出来的产能应该要往国外去走。

中国的整机、主机、叶片、发电机都有可能持续向国外进行出口。而且市场占有率会不断增加。因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推进,包括东南亚、日韩市场逐步开放,中国企业在产能上形成了规模化优势,以及现在国家双碳降本政策倒逼之下,成本优势越来越明显,出口量预计会持续增长。

具体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机产业在海外出现非常大幅度的增长不好判断,但是有些企业已经在尝试去做。中国破局的方式应该是寻求我们的产业能够在国外属地进行生产,让当地的政府减少抵触的情绪。随着国内市场的趋于稳定,部分企业在国外投资建厂的可能性越来越高,比如先在国外建一个小型工厂,这种模式会逐渐形成。

3、轴承国产化进程:

除了主轴承之外,基本上已经都实现了国产化了,主轴承6MW以下都可以做。但是6MW以上国内还是不具备这种精密化大型轴承的制造能力,依赖国外厂商进行供应。

【风机价格及大型化影响】

1、海风主机价格竞争程度:

现在海上风电最低的价格应该在3780元/kW。对于这个价格的判断是为了先锁定资源,然后增进投资者信心。但是这种项目容易延期交付,这说明其实在中标的时候,产能以及材料、人力等等储备不满足交件的。所以中国的风电发展新闻跟实际是两回事。

已经有企业把IRR不能低于8%作为投资下限调整为IRR达到5.8%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下调。但是还是有一些成熟企业,对于自己的投资回报率要求还是要达到8%。福建某些企业施工报价无法满足投资回报率控制在8%,迟迟未能开工,就面临着开发资源可能被省政府收回来。

2、福建海风补贴情况:

福建从来没有出台过任何的补贴政策,因为福建是全国唯一几个优势资源的区域,不用补贴就能够达到6%的IRR。此外还有莆田的平海湾区域、福建的平潭区域,这些地方平均发电小时数可以达到4000小时以上,利用率非常高。当然了,相对的施工成本也是全中国最高的。

3、IRR与主机厂价格的关系:

海上风电的主机低于4000元,在全中国可能就不具备盈利性。出于战略考虑,要提升市场占有率,低于4000元的价格拿标,实际上也会把项目做出回报率6%左右,但是一定是在某一个集团内部的战略性板块亏损来保证看起来这个项目盈利。

一些业主把IRR要求提高到8%、9%,这种水平的IRR如果坚持,那这个业主可能迟迟开不了工。福建的投资就面临这个问题,省投资集团要求IRR一定在8%,但是到现在为止,省投资集团所持有的资源一直无法开工,意味着福建省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标没有办法完成,最后一定会倒逼尽早开工,否则就把资源让出来给可以降低IRR诉求的企业去开发,毕竟每个省都有这个可再生能源占比的考核。

4、风机大型化对价格的影响:

2022年,大家发现投标的最低的是8MW;有点厂商已经在主推9MW了,甚至有的在研究16MW机型。所以说机组容量越大,以4000元去投标,利润越高,因为减少基础塔筒,整个施工成本降低。从今年开始,10MW成为主流机型,8MW预计生命周期在2022年后就要结束了。如果升级到11MW或以上,个人认为价格不能低于3800元,否则就只有头部的几家企业能够通过以往积累存活。

5、风机大型化对利用小时数的影响:

不会因为容量大,利用小时速就等比例增长。8MW在福建可以发电量到4000小时。大容量叶片更重,利用小时数还会小幅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单小时的发电量提升,整体还是提升的,不是一个等比例的增长。相应来讲,风机的容量越大,利用小时数会相应降低,但是会换来平均小时的发电更高。6-7MW已经达到匹配的最佳状态,再往上都会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是发电量是增长的。

6、风机大型化对技术路线的影响:

现在技术路线双馈的厂家还有很多。但是金风、明阳等都在往半直驱发展,因为半直驱介于双馈和直驱。既有齿轮箱,又有发电机,将齿轮箱和发电机直接连在一起,又实现了紧凑和小型化。既可以保证风电直驱发电利用小时数,又可以减少故障。这是目前折中的一种技术方案,个人比较看好半直驱在未来海上风电的市场占用率。

双馈具有报价比较低的优势。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漏油的现象以及容易出现卡顿,需要出海维修,这部分成本在报价的时候都被隐藏起来了,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难以得到解决。过去风电有补贴的情况下,可以支撑双馈故障。但是在未来平价的条件下,出海一次的成本太高。所以个人觉得双馈的竞争优势基本上就没有了。

如果一个双馈的厂家去做半直驱,技术难度并不大。相当于把友商的一个副总工程师挖过去,花半年时间,肯定可以出一款半直驱的产品。

7、十四五期间平价实现的可能性:

也不能这么说,一定要沉下心来去研发自己的主机。严格意义来讲,降本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是大家讲到的风机大型化。还有零部件的轻量化。第三个就是提高它的发电时速。第四个方法就是增加单趟次运输的数量。2020年,行业都是用千吨级的小船送货。现在产能远比吊装的效率高,就有机会实现5台风机,5套叶片,5套塔筒一船直接运输,运输成本大大的降低了(物流成本在整个基础成本中占到了6%,高效运输有望降低80%的物流成本,也就是降低总成本的4.8%)。第五个就是通过精准对接项目需求,改变商业模式。以前由主机商负责物流运输到机位点。跟施工单位需求经常匹配不上,造成压船费用,无法及时吊装。可以后续把这些安装的工作界面费用切割给施工单位,可以减少等待成本,也会使得一个作业面可以不断连续地进行吊装。去年最大的浪费就来自于安装船在现场,但是没有足够的风机供应,造成了安装船的等待,又使得其他场没有吊装资源。未来风机安装船跟运输供应链资源的完整匹配,使得运输船资源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百分百连续吊装,就能够降低成本。

需要市场检验各个主机厂商有一款能够支撑两到三年真正实现批量化的产品,包括它的模块要标准化。标准化模块就是主控系统底座10MW,12MW,14MW,可能共用一个平台,一个厂商生产同一款不同机型的时候,可以用同一套模具,慢慢的平摊成本。所以从降本的角度来讲,十四五期间,2024年有很大的机会去实现平价。

— END —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风速为4m/s。这些地区乡镇工业发展迅速,用电量较大,常规能源贫乏,部分电网通达的地方缺电也较严重。为满足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盐场制盐等低扬程大流量提水作业的需要,当地用户已在使用一些低扬程风力提水装置。如福建省莆田地区利用风力提水制盐,天津市郊区利用风能排咸和育苗,山东省新泰市的风力—空气泵农田灌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上述地区推广应用风力提水机组,对农业、渔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内陆风能资源较好的区域,如内蒙古北部、甘肃和青海等地的年平均风速为4~6 m/s,3~20 m/s的风速累计4000~5000h/年。这里是广大的草原特区,人口分散,难通电网。利用深井风力提水机组为牧民和牲畜提供饮水或进行小面积草场灌溉,对于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此外,甘肃、新疆北部及松花江下游也属于风能丰富区,适合发展风力提水。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小型风力发电作为实现农村电气化的措施之一,主要研制、开发和示范应用小型充电用风力发电机,供农民一家一户使用。目前,1 kW以下的机组技术已经成熟并进行大量的推广,形成了年产1万台的生产能力。近10年来,每年国内销售5000~8000台,100余台出口国外。目前可批量生产100、150、200、300和500W及1、2、5和10 kW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年生产能力为3万台以上,销售量最大的是100~300W的产品。在电网不能通达的偏远地区,约60万居民利用风能实现电气化。截至1999年,我国累计生产小型风力发电机组18 .57万台,居世界第一。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究制造工作正在加快发展。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与西班牙电力公司美德(MADE)再生能源公司成立的一拖—美德(MADE)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与德国恩德(NORDEX)公司成立的西安维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分别生产了1台660 kW600 kW的主发电机组,并已经安装在辽宁营口风电场并网发电运行。这两台机组的国产化率达到40%。另外,浙江运达风力发电设备厂在生产200 kW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上又生产出了4台250 kW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广东南澳风场运行,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行状况最好的机组。风力发电场继续增多,装机容量继续增加。从我国风电场的建设历史来看,1986年4月由航空部和山东省计委拨款建设的第一个风电场在山东荣城发电后,全国各地陆续引进机组建设风电场,装机容量逐年增加。1990年累计装机4000 kW,最大的机组单机容量为200 kW;1993年累计装机1.45万kW,单机最大为500 kW;1995年累计装机3 .75kW;到1997年底全国风电场装机433台,容量达到16 .67万kW,单机最大为600 kW;1998年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kW;1999年达到26.24万kW。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逐年加大。风电场内安装的国产机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技攻关的样机或后续生产的几台机组,由于技术和质量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另一种是与国外厂商合作生产的,有些部件用国产的替代基本上能够正常运行。进口机组多是较成熟的商品机组,可靠性高,这种机组主要有变桨距调节型和定桨距失速调节型两种,单机容量在1996年以前是150~300 kW,后来安装的主要是600 kW级机组。

风电行业装机现状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逐年上升

2019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1005万千瓦,在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占比大致为32.29%,较上年上升约1个百分点。截止2020年上半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21675万千瓦。从所占比重来看,我国累计装机容量所占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全球前茅位置。

——中国风电新增容量在全球占比40%以上

2019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约60.4GW;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装机容量为2574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在全球比重为42.62%。从全球所占比重来看,我国的新增装机容量在世界前茅,也显示了我国对风电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中国风电行业发电量逐年攀升

在2008-2020年上半年,我国发电量呈上升趋势;近年来装机容量的大幅度攀升带动了发电量的高速增长。2019年,中国风电发电大幅增长到40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5%;2020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发电量为23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1%。

——现有装机陆上风电占比大 但海上风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风站发电作为目前最有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飞速发展。我国风电行业主要包括两类:陆上发电和海上发电。整体来看,海上风电相比陆上风电更为绿色环保且效用高。

风电行业前景趋势

在2020年1月23日,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从2022年起,中央财政不再对新建海上风电项目进行补贴,且继续实施陆上风电、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等上网指导价退坡机制。随着风电平价化趋势的循序渐进以及在2022年后不再补贴新增风电项目的政策,势必在2021年引起抢装热潮。此外,随着风电技术的与时并进,像是机组大型化、高塔筒和长叶片等技术趋势,风电行业步入成熟、稳定的工业化发展轨道只是时间问题。在海上风电方面,国家的海上风电开发力度会加大是因为我国海上风电资源的极为丰富且海上风电具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少,风速更为稳定,空间广阔,允许风机机组更为大型化等优势。

根据GWEC的数据,在2020-2025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将呈小幅度震荡。在2025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5GW左右。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风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天风》期刊投稿

《天风》是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简称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基督徒,现有海内外读者[1]。 该刊自1945年创刊,1980年复刊以来,已成为中国基督教广泛联系基督徒及社会各界的纽带;体现中国基督教按“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独立办教的真实面貌;成为中国基督教两会引导广大基督徒积极参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媒介。 《天风》内容更贴近广大基督徒的灵性生活,宣传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服务人群的模范事迹;关注中国基督教会的热点、重点;透视中国基督教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及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为海内外基督教学者提供当代中国基督教的重要信息。 《天风》以独特的办刊风格和清新的文风,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及广大基督徒的欢迎。

中文核心期刊制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引起很大争议。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与其刊载论文的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其选定范围为全国所有期刊,并没有对学术与非学术期刊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主要是用来供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的,而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也不具备这一功能。只是由于核心期刊确定者的误导与实施者的滥用,才使一项文献计量学的科研成果承担了它不应承担的任务,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对此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如确有必要以期刊作为学术论文的一项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一.颇有争议的新举措经过数年不遗余力的推行,中文核心期刊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研究人员完成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一定时间段内,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有些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奖金额度,以示鼓励。这项据说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的新举措,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而且是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或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认定法实在是搞乱了科学研究"[1];或认为,"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2];也有学人干脆斥之为"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3]。实际上,该项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的确出了一些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愤然辞去"博导"职务一事。原因就是他的博士生未能按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无法取得答辩资格。邓教授认为,他能保证学生论文做得好,但不能保证论文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而校方则坚持说,实行该项制度是为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4]。邓晓芒的辞职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5]。日前,笔者带着疑问,查阅了目前学术界推行最广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即第三版,以下简称《总览》)的部分内容,研读了作为《总览》前言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才了解到,自1992年9月问世以来已出第三版,"新闻出版界、教育界、科技界、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均对该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该书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在此之前国内缺少该类工具的空白"[6]的《总览》,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也仅仅是一项"文献计量学"科研成果[7]。无论从其目标还是其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来看,《总览》都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但在实践中,却被阴差阳错地广泛应用于职称和学位评审等方面,成为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二.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以下先介绍一下核心期刊(Core Journal)的理论依据。根据《报告》,各类"期刊文献数量浩如烟海,但是它们在期刊中的分布,它们的流通与使用都存在一定的规律,那便是‘集中与分散'规律,这些规律构成核心期刊的基础":(1)一次文献(首发)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1934年,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首先发现了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这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可称为核心期刊。(2)二次文献(文摘、题录、索引等)的分布规律。二次文献所反映的期刊论文的分布,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在1967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写道:"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文摘杂志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它们所列出的或编成文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它们所收摘的全部期刊的10%。"这说明,在对科学出版物进行组织加工时,也存在一个核心区,对应一组核心期刊。(3)引文分布规律。《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在1971年统计了2 000种期刊中的约1 000 000篇参考文献后发现,24%的被引频次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散布在数量大得多的期刊中。该研究表明,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区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因此,"文献从它的出现、情报加工、使用三方面所呈现出的核心效应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因素(载文率、影响因子、即时被引率、半衰期、共引关系等)的集中效应,在核心期刊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测定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实际测定时,应当综合"布拉德福式的载文量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次文献收录量大"和"加菲尔德式的被引次数多"的"各种优点",在众多期刊之中最后确定哪些为核心期刊;其标准当然就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三.《总览》的筛选依据与特征1.以数量为主要依据据《报告》介绍,《总览》选出的1 571种核心期刊的筛选步骤和依据,大致如下: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总数超过万种)作为统计研究的对象(港、澳、台期刊暂不计入),整个筛选依次分三步完成。第一步,采集数据。筛选指标有6项:(1)被索量统计;(2)被摘量统计;(3)被引量统计;(4)载文量统计;(5)被摘率统计;(6)影响因子。第二步,综合筛选。(1)初选结果构成矩阵;(2)求隶属度,构成评价矩阵;(3)加权平均。第三步,专家评审。将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送专家评审,请学科专家鉴定筛选结果是否符合该学科的实际情况。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即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最后,《总览》选取累积载文量占总载文量的30%~50%,累积文摘量占总文摘量的50%~70%,累积被引量占总被引量的70%~80%的刊作为核心期刊。由上可知,《总览》的主要依据即"筛选指标"都是从数量上考虑的。即将某一类期刊所刊文献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等各项指标综合后降序排队,排在一定比例之内的高指标者即为核心期刊。虽然有"专家评审"这一项,但由于是在事先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评审,因此不可能从其他比如学术水平方面整体性地进行调整。据了解,《总览》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对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专家的意见一般只占7%~10%。拥有年度收文量最大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引文库的研制者(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部)则认为,由于社会科学有特殊性,以及目前期刊数据的不规范性和不完整性,在核心期刊的评选中,专家的意见应占10%~20%。即使如此,专家的作用也不过是在总体认定基础上的微调而已。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总览》会选出什么样的核心期刊可想而知。一些纯学术而且品格极高的期刊如《中国哲学史》榜上无名,而一些文学期刊,如《收获》、《十月》、《当代》、《小说月刊》,甚至大众文学期刊如《民间文学》、《故事会》也都被选为"核心",也就不足为怪了。2.学术与非学术未作区分什么是学术期刊?什么是非学术期刊?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关于期刊的定性,以笔者比较熟悉的宗教学类为例。该类共收入8种核心期刊,除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是学术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外,《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和《天风》等5种都是宗教协会的会刊,《中国宗教》则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行业刊物。然而,按照《总览》的说法,《法音》是"学术性刊物",《中国道教》是"道教学术性刊物",《中国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天主教》是"宗教学术刊物",《天风》是"基督教刊物"。这5种宗教协会的会刊,都不是学术性期刊,但除了《天风》还实事求是以外,其他4种都冒用了"学术"名称。这样一来,它们与真正的"专业学术性刊物"比如《世界宗教研究》,就没有了性质上的区别。关于期刊的宗旨,以所谓"学术性刊物"《法音》为例。据《总览》介绍,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法音》,"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为宗旨。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佛教文化。"其中虽然有"研究"一说,但从总体上看,很难将其定性为"学术性刊物"。实际上,《法音》刊发的学术性文章比例很小,而且也多未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去做。这当然不是缺点而是它的特点,因为其办刊宗旨就不是学术研究,即使有学术性文章也多是为了宣扬佛教文化。上述其他几种宗教协会的会刊,宗旨与《法音》大同小异。因此,这类非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从学术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资料性文献,而不是学术论文。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这些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和引用率往往大于学术论文。比如《中国宗教》称:"本刊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8]据笔者了解,其"多次被......转载",主要是文件、报道等资料性文献。以这种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为准而确定的核心期刊,当然不宜称为学术核心期刊。四.盲目应用的误区由上可知,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并不具备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功能。但在实践中,却被有关部门用来承担它承担不了任务,变成了"核心期刊制",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总览》的误导《总览》为什么会在应用中完全走了样?笔者发现,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总览》自身。从《总览》所依据的核心期刊理论即"集中与分散"规律可以看出,所谓核心期刊主要是以数量为基础的一个文献计量学的统计结果。虽有"对该主题最有贡献"、"重要文摘杂志"和"被引频次高"之说,但我们很难认为这是对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的价值判断。"被引频次高"自不待言,"最有贡献"与"重要",也都是从数量角度说的。但是,到了《报告》给核心期刊定义时,却发生很大变化:"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很显然,《报告》给出的定义与其所依据的理论,有了一个实质性的改变,即具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数量虽然仍是重要特征,但事实上是从质量方面给核心期刊重新下了定义。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期刊除了"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外,发表在上面的论文,必然具有"学术水平较高",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研究状况"、"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优点。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或从理论上说,"载文量多"、"收录量大"、"被引次数多"的期刊,其刊载的论文,整体上要质量好一些、水平高一些。但实际上,数量多即质量好,只是一种可能性,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反过来认定,刊载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就一定比刊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或"较高"。高质量的论文很可能未刊载于核心期刊,其"二次文献收录"与"被引次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其价值之前,自然也不会很多。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核心期刊主要是由数量上"多"决定的,充其量不过是对期刊的评优——"实际筛选出来的核心期刊只能从总体上大致反映学科期刊的状况",而决不能认为是对其刊载论文水平的认定,虽然这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报告》在下定义时,却把对期刊的评优与对其刊载论文的评优混为一谈,运用到科研项目比如《总览》中,核心期刊就有了"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等质量内涵[9]。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数量多与质量好人为地统一起来,"核心期刊"由定量到定性,变成了"刊载优秀论文的期刊"。这种作法是比较轻率的,从引发的问题来看,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另外,《总览》也没有对"论文"与"文章"作出必要的区分。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献,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来看,三个"分布规律"中有两个是用"论文",一个是用"文章"表示。但"论文"与"文章"有什么不同,《报告》并没有任何说明。从定义来看,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指的就是"论文",而且还有"学术"、"研究"等字样。人们会很容易由此认为,《总览》中收入的期刊全部是学术期刊,至少该期刊载文应以论文为主。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导。在这种情况下,《报告》提出"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时",可以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作为选择的参考"[10],虽然说是"参考",也是很不适当的。此次调查之前,笔者一直认为,核心期刊就是刊载优秀论文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从笔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的情况看,这基本上也是学界同仁的共识,不然的话,有关部门也不可能将其无条件地作为学术评价指标。这类误解的产生,显然与《总览》的误导和对核心期刊作用的夸大有密切关系。2.研究成果的滥用《总览》的作者虽然将核心期刊定义为刊载"学术水平较高"论文的期刊,但他们毕竟是研究者,最清楚该项成果的实际意义与功能。因此,《报告》用黑体字作了如下的强调:"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中文核心期刊表只是一种参考工具书"。"尤其在评定职称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评定的专业范围、学术级别等具体情况自己定出适合于本单位的‘重要期刊表',而不应不加选择地搬用核心期刊表"。"用户们‘参考'核心期刊表,经过甄别后选定自己需用的期刊,才是正确使用核心期刊表的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核心期刊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一项研究成果。据有关专家介绍,核心期刊的意义最初只有两个。一是为读者方便,可以提高效率,便于集中查找某专业的大多数论文;二是为图书馆优化馆藏提供方便。现在许多单位将其简单地用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是把经给念歪了。对此,《报告》上也写得清清楚楚:"本课题并非纯理论研究,评出的核心刊有实用价值,主要供各类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但是,在实践中,要进行这种分别是非常困难的,对文献计量学不甚了了的绝大多数学人,根本就不知道核心期刊是怎么选出来的。事实上,无论执行部门还是被评定者,都把它作为了一个强制性的评价体系,不少人甚至以为它就是一项国家标准。由于《总览》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权威,即使有些重点科研教学单位自己独立确定核心期刊,也并未改变《总览》的基本原则。就笔者了解,其核心期刊无论分类体系还是具体刊物,都是从《总览》上抄来的,然后加加减减,顶多再分个ABC级别。而一些科研能力较差的单位,更难另搞一套,只好全盘照抄。任何一项评价,抽象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难于执行,而非常具体者就容易操作。某篇论文到底是什么水平,尤其是那些一时无法检验的理论性成果,其水平往往很难认定。但如果以发表在什么样的刊物上来评估,则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有这样简便易行的办法,科研管理部门求还求不来呢,现成的工具岂有不用之理?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编辑的工作成绩评估,一向缺乏可信度高的依据,论文水平高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作者的事,与编辑关系不大。在许多人眼中,编辑已经被降为没有学术水准,只能查找错别字和病句的工匠。在这种情况下,编辑渴望水平得到学术界承认的心情极为迫切,核心期刊制无疑会受到那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核心期刊"编辑们的热烈欢迎。结果,在一部分学人的鼓吹与炒作之下,本来应由专家承担的责任,就交给一个什么级别的刊物了。当然,核心期刊的误用,与当前我们学术界浮躁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反映出我国科研管理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论什么事,说风就是雨,一听说有个什么"好"办法,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跟风,大干快上。甚至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核心期刊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大规模地迅速推广,以致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总之,一项自身还存在不少问题的科研成果[11],在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是否适合推广的情况下,就在全国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内文不对题地盲目推行开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科研管理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五.核心期刊制的出路关于核心期刊制的出路,有学人提议"取消核心刊物制度,代之以核心论文制度"[12]。笔者以为该意见很有参考价值。以下谈些补充看法。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期刊的评选,后者是这种评选结果的运用。期刊"载文量",文献"收录量"、"被引次数",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人为产生的。按照一定标准将期刊分为核心与非核心,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是社会的需要。因此,核心期刊所面临的不是取消,而是如何才能更科学地评选的问题。至于说将核心期刊变成核心期刊制即一种评价体系,则必须非常的慎重。这一标准适合不适合学术论文的等级评定,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近读学人文章,多是从如何"科学"、"公平"评选,以及能否在发稿质量上严格把关方面,对核心期刊制提出批评。似乎只要核心期刊评选准确,发稿严格,就可以避免诸多弊端,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核心期刊评选"科学"、"公平",发稿严格把关,也不可能用来作为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因为它根本就不具备这一功能。按照《总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所选出核心期刊其实与学术评价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并不是为学术成果评价服务的。《总览》如果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改造,是不能运用到学术评价体系中去的。如果经过多方论证,确有必要把学术期刊作为一项成果评价指标,就必须重新确定选刊标准和方法,以选出适用于学术成果评价的核心期刊即《报告》所说的"重要期刊表"。而各单位科研部门在推行这一评价体系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逐一甄别有关期刊后,再制定自己的"重要期刊表"。如果没有能力,可参照情况相近单位实施。至于现在的《总览》,只能作为基础资料使用。这些工作没有做之前,核心期刊制应当取消或暂缓实行。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即使选出了符合要求的"重要期刊",也不能削足适履,作茧自缚,只认衣冠不认人。不能说凡是发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比发在非重要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对于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其水平也要请有关专家重新审核,他们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于非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如果作者认为达到相当水平,可以向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请,请专家鉴定,确实达到重要期刊水平者,应视为相同等级论文。总之,对于核心期刊制,应当重新加以研究,若要以之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本文只是从核心期刊理论与实践矛盾角度,谈了一些粗浅看法。由于笔者不是文献学专业人员,对现行核心期刊制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加上水平有限,错漏之处肯定不少。希望抛砖引玉,将这个影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南风期刊投稿

比较难。具体变更成什么,只回答说看版权页。但版权页里面,并没有新的邮箱地址,而只有据点中文的网站。在网站里面发帖,能够有机会推荐给南风杂志。南风合作的出版对象更改了,现在只有主编好了一个人收稿,其他编辑都辞职了,好了前段时间还特别声明,除了他,其他收稿邮箱都作废。1月正好是南风闹停刊的时候,所以投了也等于白投,还是再投一下好了主编的邮箱吧。

南风 投稿邮箱: 花溪 投稿邮箱: 这两个都会有印成铅字的而且这个都是关于情感类的文字,可以网上投稿的恩还有就是萌芽 投稿的信箱 我不知道你的年龄如果说在15-30之间的话,文笔不错以上这些都比较适用如果说还年轻的话,文笔浪漫清新以下的也可考略少男少女: ,男生女生编辑朝颜邮箱: 许愿草的: 小想信箱: 花火的:;

人民日报 今日谈 党建周刊 , 读者来信 经济周刊 , 企业经纬 财经纵横(金海观潮) , 法治论苑 百家之言 , 科技视野(赵亚辉)教育论坛 , 环境漫笔 议政与建言 , 新 农 村 民主与法制 立法与执法 ,民主评说 , 时代热评 周一至周五来信收悉。 投稿人民日报10版“时代热评”请投: 投稿人民日报10版“基层传真”请投: 敬请投稿者注意区分,避免因错投而导致邮件丢失!文化时评 《一周时评》用观点叙述、串联、评说一周内发生的文化事件,给人启迪健康卫生(不吐不快孙秀艳),经济版 经济视点》就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文字的表现、思想的火花,相对时效性和深度不作太大要求。经济时评》经济领域热点、问题及时点评时效性、观点的新颖性和思想的深度华南时评 人民论坛人民论坛《言论广角》栏目自开办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喜爱,为更好地与读者交流,请您拿起手中的笔,就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评说、广开言路。 来稿要求:1、本人原创作品,请勿一稿多投。2、力求简约,短小精悍,字数在1200字左右为宜。3、观点鲜明,可读性强,有感染力,有震撼力。3、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详细地址、邮编及电话。4、稿件一经录用,即付稿酬。 互动方式:或 来信请寄: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言论广角》栏目收 邮编:100733 电话:■人民日报海外版谈天说地, 文博杂谭, 好望角(时评), 说长道短,。 经济时评 传真: 地址:北京人民日报总编室经济版 邮编:100733

《青年文摘》原创作品只在杂志投稿,不在网上发表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