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华大基因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1:06:43

华大基因发表论文

2010年10月18日,广州亚运圣火将在深圳传递。火炬传递起跑仪式上午9∶20开始。火炬传递共有80名火炬手参加,传递路线全长8公里,每位火炬手传递100米,火炬传递和活动时间总长约为3小时。

火炬传递路线共长8公里,其中莲花山公园内2公里,公园外6公里。18日9时30分至9时45分,起跑仪式将在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举行,此后开展传递活动。圣火传递路线为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莲花山公园盘山路至西南门——红荔路——新洲路(逆行)——福华路(逆行)——金田路——红荔路(逆行)——莲花山公园东南门——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预计总时长2小时。11时45分-12时20分在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举行了庆典仪式。

顺序 姓名 性别 简介 主要事迹

1 刘 刚 男 我国优秀射击运动员 2006年第15届多哈亚运会冠军

2 谢昌晶 男 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为运动员的退役安置、亚运会有关场馆的运行等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3 张 梁 男 中国农业银行职员;深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 成功登顶珠峰、徒步南极、穿越北极、成为全国金融系统抵达世界“三极”的第一人

4 叶 青 女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获“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南粤女职工建功立业女能手”等荣誉

5 梅越平 男 坪山高级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 先后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市级奖项10余项

6 郑 伟 男 共青团深圳市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深圳机场(集团)公司团委书记 2009年被全国民航团委授予“全国民航优秀团干”

7 金 惠 女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2010年担任第16届亚运会官方制服主创设计师

8 高符生 女 广汽工业集团总会计师,广汽集团监事会主席 2008年被广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广汽集团十年发展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9 孙财汇 男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 被评为集团先进个人,荣获三级平安勋章,15年长期服务纪念章等

10 吴建荣 男 深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 热心社会公益,带头坚持捐资助学、帮困助弱

11 贺成明 男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CEO 1994在亚洲显示技术发表彩管高气体问题解决、彩管对中差问题解决。

12 蒋京玲 女 NGO爱心中国行贵州支教项目总负责人 为宣传2010广州亚运休学一年,完成了环东南亚六国骑行宣传活动

13 孙 冕 男 1990年起先后创办了《新舞台》、《晨报》、《七天华讯》、《新周刊》,任副主编、总编、社长 成功登顶:欧洲最高峰,非洲最高峰、南美洲最高峰,大洋洲最高峰及珠穆朗玛峰

14 周 平 男 解放军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大校军衔 中共十七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5 曹 晖 男 任职国家体育总局 在北京奥组委工作期间,被北京奥组委评为优秀工作者

16 陈立文 男 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七支队五中队班长 2010年6月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卫民先锋”荣誉称号

17 程存洁 男 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获第八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18 吴嘉宁 男 毕马威华南地区首席合伙人 在审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曾领导多家国企重组上市的审计工作

19 张佳华 男 1994年创办深圳市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广东省体育产业协会副会长

20 韩瑞明 男 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 带领特警支队先后圆满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安保等急难险重任务

21 王 石 男 1988年起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辞去总经理现任董事会主席 曾获中央电视台“中国创业企业家称号”。两次登顶珠峰,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攀登,穿越南北极

22 许建平 男 亚组委竞赛部副部长 1999年,评为全国体育竞赛优秀工作者;2009年评为全国群体先进工作者

23 任永全 男 广东著名节目主持人 广东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主持人之一

24 黄苏宁 女 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 先后被授予市“三八”红旗手和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25 钟世丹 女 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营运总监 工作勤勉,表现出色

26 刘映霞 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 获2009年度深圳市十佳医务工作者、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等

27 吕刚强 男 加多宝集团销售总监 汶川地震时,第一时间向灾区提供王老吉,担任“汶川地震”抗震组组长

28 郭永强 男 深圳市南山区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校长 被深圳市授予广东省第11、12届运动会“先进个人”和“突出贡献奖”

29 王 奇 男 中国移动(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总支书记 获市直机关工委优秀党务干部荣誉

30 容志行 男 1972年入选中国足球队;1987年任广东体工大队党委书记;1991年任深圳市体委主任兼党委书记及深圳市体育总会主席;2008年退休 1981年和1982年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31 杨 子 女 深圳中学学生,2004年至今进入深圳网球俱乐部参加网球训练 2009年代表中国青年网球队参加联合会杯赛获亚洲赛第三名、世界赛第八名目前青少年世界排第54名

32 李兰妮 女 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 荣获国家级及省级以上奖项12项

33 修丽娟 女 深圳市龙岗区体育总会办公室主任 曾任国家女子篮球队副队长

34 李泓霖 男 深圳市福田区竹园小学副校长,深圳市义工联理事长 曾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等荣誉30多项

35 靳传勇 男 2008年1月建安集团职业培训中心和建安劳务有限公司合并,担任党支部书记。 深圳市首届十大技能标兵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36 徐建新 男 负责加多宝集团营销部策略中心及信息中心 帮助数千名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进入高等学府10年之久

37 韩 松 男 深圳广电集团新闻中心 担任深圳重要事件的直播和报道工作

38 蒋 平 男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兼广汽菲亚特执行副总经理 2008年被广汽工业集团评为“广汽集团十年发展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39 刘 辉 男 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市场推广总监 策划及参与集团“王老吉 学子情”

40 Kaul 男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理

41 黄国健 男 香港工联会副会长 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勋章

42 董 靖 男 广东龙康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0年被评为广州杰出青年

43 张炳生 男 1996年3月退休;退休前为武警广东总队总队长,少将警衔 为武警广东总队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

44 王利强 男 中铁建工集团深圳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先后荣获中国中铁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纪检干部,深圳市优秀党务干部称号

45 刁肇羽 男 加多宝集团销售总监 参与中国慈善基金会组织的“扶贫基金月捐”活动

46 杭国强 男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数据业务运营中心总经理 2007-2008年度最佳客户服务管理人奖

47 黄巧燕 女 中国联通深圳市分公司福田分公司营业管理员 荣获“广东省五一劳模奖章”等称号。

48 陈东华 男 楼村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楼村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 投资2000万元建设近10万平方米的楼村文体中心

49 孙万东 男 省委组织部干部六处调研员、副处长 200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军转工作者”

50 罗锐邦 男 2008年7月-2009年8月于华大基因研究院信息部任信息分析员 积极参与炎黄计划、千人基因组计划和中丹合作糖尿病等重大项目

51 潘凤贞 女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亚军 2001年4月入选国家女曲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亚军

52 张青青 女 富士康集团PCEBG事业群EPD事业处生产线线长 连续三年荣获富士康集团“岗位能手”、“优秀员工”、“优秀线长”称号

53 丘文辉 男 广东移动深圳分公司总经理 被评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54 李英睿 男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学体系第一负责人 曾发表2篇《Nature》论文,3篇Nature 系列论文,1篇《Science》论文,共12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其中5篇为并列第一作者

55 崔勇均 男 深圳市航天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被评为深圳市流动优秀党员

56 柯宗贵 男 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09年评为广东省杰出贡献企业家

57 吴斯远 男 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200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58 柯刚明 男 深圳大运会执行局专职副局长,党组成员 在深圳体育局工作期间参与研究和制定深圳体育的发展规划

59 张 耿 女 代表广东省连续参加四届全国运动会 1995年4月入选广东女子手球队,2008年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右肩严重受伤,但仍带伤参赛,并取得第六名的成绩

60 张春丽 女 深圳市中显微电子公司职员 2009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61 高志丹 男 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司长 担任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期间,带领队伍在北京奥运会获6枚金牌

62 刘剑虹 女 2007年5月-2010年7月就职于第16届亚运会组委会,任医疗卫生部反兴奋剂处副处长 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

63 刘广军 男 任职武警广东省总队深圳市支队第四大队十五中队 先后多次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火炬传递深圳站安保

64 陈 贡 男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综合部副总经理 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65 程 林 男 广汽工业集团、广汽集团纪委书记 2009年荣获广汽集团“优秀员工”称号

66 刘长乐 男 1996年创立凤凰卫视,现任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领导凤凰卫视在华人传媒领域创造了卓越成就,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紫荆勋章

67 黄 强 男 深圳市市直机关工委办公室主任 2009年被评为“深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

68 陈金喜 男 宝安区卫生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多次获群众体育先进个人

69 黄利荣 女 罗湖边检站四队主任科员 2008年奥运安保工作中荣记一等功一次

70 户从义 男 曾任驻香港部队步兵旅副政委 为规划国土委部门的党建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71 张万全 男 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帮助深圳的台资企业搞好企业管理咨询服务

72 吕湘平 女 深圳巴士集团乘务员 200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73 刘正盛 男 地铁公司职员 2007-2009年度地铁运营分公司优秀员工

74 易红霞 女 广州亚组委庆典和文化活动部综合处处长 广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多次获得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等

75 王月贵 男 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职员 积极投身和推动“王老吉学子情”公益助学行动

76 王 雄 男 罗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2008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77 陈志列 男 深圳市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董事长 荣获深圳市市长奖、改革开放30年影响深圳的30个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

78 吴汉雄 男 2009年调至国家击剑队担任女子花剑组教练员,同时担任广东省女子花剑队主教练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亚军;2006年多哈亚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冠军

79 谭 晶 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获得央视第九届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国际流行音乐节等国内外多个比赛大奖

80 朱清时 男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致力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火炬手

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存在什么纠葛,只是他们在学术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所以首医校长炮轰华大基因副董事,因为这位董事长所著写的论文错误连篇,根本就不符合实际,所以对于这两个人存在学术问题上的不同意见当然会发生一定的矛盾。根据当地媒体所发布的消息,微信公众号为饶议科学就发文炮轰了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错误连篇制造相关谎言的学术论文,而这个事件爆发网络以来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这个微信公众号可以显示,这个公众号是一个个人公众号,主要的写题内容是一些科学的知识和文化。而在公众号中饶毅的标签为北大终身讲席教授。此外,首都医科大学官网中也显示,饶毅还是该校的现任校长,就这个声控而言炮轰华大集团的副董事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所以吃瓜群众也是越来越多。他们存在一定的学术问题上的纠纷饶毅之所以要炮轰华大集团副董事,原因就在于华大集团副董事所发表的相关学术问题中错误连篇,并且很多都是这位副总是捏造的谎言。所以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现任校长饶毅自然要炮轰这一位不懂学术的不懂事。而根据华大基因官网显示,1979年出生的尹烨为博士学位,他现任的是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同时他也是华大控股首席运营官,而他所发布的论文中虽然很多网友看不懂,但是一些专业的人就能知道他所发表的论文视频存在严重的错误观念,可以说是谎话连篇。总结总的来说,这两个人其实存在的纠葛并不是很大,只是在学术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纠纷。而这件事情的关注度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社会背景确实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错误需要一些专业的人才才能知道,所以网友们在网上不要刻意评论,所以很多吃瓜群众都在反映他们所争论的一些学术问题到底是什么。

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实现了科研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升华,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正在经历从亚洲第一到世界领先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推动的发展模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的产学研队伍;再现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抓住新技术突破的机遇,华大基因主力于2007年南下深圳,成立了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事业单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于当年10月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又在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008年3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2009年4月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2009年8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2009年12月与国家农业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方面,华大基因已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在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地方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华大基因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创造了遵循基因组学发展规律的“三发三带”的创新发展模式,即坚持由基因组为基础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的“三发”联动的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方式推动社会前进并引领未来;创建了以国际竞争和接轨的大科学项目为引领的,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三带”(以任务带学科、带人才、带产业)发展模式。在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华大基因正在跨学科、跨产业、跨地域、跨国界地快速扩展,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大力发展我国的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华大成立十年来,始终以引领基因组科学、促进产业革命为己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华大及华大人的价值,形成了华大基因“解读生命密码,探索无限未来,体验精彩人生”的价值观、幸福观与发展观。在应对非典和海啸等突发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灾后疫情控制中,为人民做了实事,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华大基因通过实战,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了新一批年轻的优秀骨干,拥有一支包括国际学术专家和产学研各界精英在内的高级顾问队伍。此外,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华大基因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培养体系(如创新性的2 2 X学生培养模式及脱产制的“华大基因学院”),能够迅速筛选出一支适应科学、技术、产业不同发展目标的解放思想、追求创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队伍。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华大基因必将与以往一样顺应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规律,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依靠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性能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继续向基因组科学的顶峰迈进;同时孵化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并通过实战来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新一批的年轻优秀人才。华大基因将最大化地运用基因组技术服务社会、创造效益,为中国生物经济的腾飞做好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世界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科学》)公布的最新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榜单,其中有两项突破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分别是“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及“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研究院在这两项突破中共有6项科研成果。《Science》杂志公布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分别是———量子机械、合成生物学、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RNA的重新编程、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量子模拟器、分子动力学模拟、大鼠的回归与H IV预防。其中,“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是指通过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方法,让原本昂贵而繁杂的基因测序技术变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成为“更快捷更廉价的基因测序技术,使人类以极大的规模研究古代和现代的DNA”,让人类从基因的角度解释疾病的原理成为可能。今年2月,华大基因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10月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公布了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发布了迄今为止人类最详尽的基因多态性图谱,标志着人类的基因研究进入新阶段。11月,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绘制的中国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出炉,并将新一代测序技术应用于表观遗传学。另外一项突破则是“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是指科学家通过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基因组的一部分)进行测序来研究罕见遗传性疾病,完成了目前在人类外显子区域规模最大、分辨率最精细的遗传图谱,并以翔实的数据揭示了可能具有影响人类健康的功能的变异过程。该技术还被应用于对单基因病的研究,通过科学家对患有小脑共济失调的同一家系4个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后,人类发现了一种导致小脑共济失调家族的新致病基因。该基因的发现对今后阐明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遗传诊断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也成为我国在遗传性疾病上的新的重大突破。据了解,这一项目是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2014年3月27日,自然出版集团发布了《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PI 2013 Asia-Pacific)。华大基因名列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亚太地区科研机构第十七名。两项排名均同比上升一位。报告表示,中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超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预计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中国将逐步成为亚太地区NPI的首要贡献者。报告还提到,以2009年数据为基准,华大基因的增长比例超过了所有其他中国科研机构。华大基因发表在《自然》、《自然遗传学》、《自然通讯》上的基因组序列揭示了游隼、猎隼的捕食性进化机制和胡杨的耐盐机制等科学见解。报告统计了2013年亚太地区科研机构在18本《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华大基因发表了32篇研究论文,排名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位列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后。此外,华大基因在《自然遗传学》和《自然生物技术》上的发表总数分别位列中国第二名和第四名。在2009-2013年五年统计榜单上,华大基因凭借73篇论文继续保持中国科研机构第五位的排名。自1999年创立以来,华大基因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且连续四年入选自然出版指数中国十大科研机构。多项由华大基因主导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HapMap基因组计划、熊猫基因组、古人类基因组、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家鸡基因组、首个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基因组、马铃薯基因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等。其中,由华大基因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被《自然》评选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

从纯粹的科学贡献来讲,如果真如王俊在题主引用的“论战”中所言,糖尿病微肠道菌群与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等工作是他们自主完成的,他当之无愧可以算是杰出的科学家。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的工作都发表在 Cell 杂志上,见这里和这里,我没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断工作的意义。但从作者单位来看,通讯作者的单位都是华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几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属于别的单位。这两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单位都是医院,也许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癌细胞来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个人倾向于判定主要的科学贡献属于 BGI。Nature 在前述报道中也强调,2012 年华大基因主导了他们自己的原创工作,其中就包括这两篇 Cell 文章。

华大基因发表的论文

很多人对大熊猫到有很多的误解。比如大熊猫吃竹子,就以为它是素食性动物;或者因为它的可爱形象,就觉得它没有什么攻击力。那是因为你可能不知道大熊猫,在上古时候的名字。其实不然,在上古时期,熊猫是肉食性动物,它的族群是和剑齿虎一样强大的。早些时候的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后来由于时代的变换,以及环境因素,大熊猫才发生了改变,开始吃竹子等植物,变成了杂食性动物。而且熊猫是具有攻击性的,而且攻击力还不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肉食性动物不敢招惹它的原因。所以大家可不能被熊猫萌萌的样子给迷惑,就认为它是非常弱小的。熊猫属于真兽亚纲熊科,据说一群鬣狗敢向老虎和狮子发起进攻,但是它们却打不过熊猫,最主要的就是熊猫在体型上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再加上自身皮糙肉厚的。冰期来临,原本广袤的温带和亚热带森林面积迅速缩小,些原本生活在北方的广食性动物们也被严寒驱赶到了始熊猫的地域。面临这双重压力,熊猫家族们决定转换食谱,开始吃素-

关注A股市场的人应该注意到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长饶毅炮轰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的事件。这时一个生物科学家对上市公司副董事长日常学术言论中存在一些错误观点的喷击。这些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主要因为二者都是知名人士。尹烨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中回应“谢谢关注”。

饶毅在社交媒体有个人的公众号,目的分享各种科学和文化知识,并且日常趣事。他的个人标签是北大终身讲席教授,现任北大校长。尹烨是博士,现任华大基因副董事长以及各种职务。他的个人公众账号“尹哥聊基因”,属于科普类栏目。事情的起因是在《智力小测验》一文中引入了尹烨对于梦的意义以及人类做梦原因的讲解视频。随后饶毅发文指出,看了尹烨的视频发现每个都存在错误,一直在进行错误输出,而他的错误有点理科常识的人都可以发现。只是错误太多,如果一一澄清还是非常费时费力的。

饶毅在文章中谈到,尽管如此多的错位,却没有科学家愿意出面来指出尹烨的错误和谎言。主要是是科学家不想因为这件事情成为新闻的焦点。并且也没有科学家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去指出这些低级错误和编造谎言。并且饶毅还喊话华大基因的员工,应该建议公司上级直接开除尹烨,而不是反对对他的批评,更有甚者明知他说瞎话,而依然拍马屁当面支持,早晚要垮掉。

对于饶毅校长连着三天的文字炮轰,称其伪科学、博士学位有水分。尹烨并没有出面反击,也不知道是憋的大招,还是自己理亏,在这位权威面前没有反击能力。只是在自己个人账号用”谢谢指教”四字回应。

从纯粹的科学贡献来讲,如果真如王俊在题主引用的“论战”中所言,糖尿病微肠道菌群与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等工作是他们自主完成的,他当之无愧可以算是杰出的科学家。癌细胞单细胞测序的工作都发表在 Cell 杂志上,见这里和这里,我没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断工作的意义。但从作者单位来看,通讯作者的单位都是华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几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属于别的单位。这两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单位都是医院,也许是因为他们提供了癌细胞来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个人倾向于判定主要的科学贡献属于 BGI。Nature 在前述报道中也强调,2012 年华大基因主导了他们自己的原创工作,其中就包括这两篇 Cell 文章。

尹烨是个商人,包装成生物专家学历造假,,都不敢回应真正的专家质疑,心理很虚,这个子利用人们对基因不了解,胡编乱造,为了宣传自己,卖益生菌(实际是和饮乐多,酸奶饮料,换个马甲),采用子的惯用手法,到各大媒体电视台做节目,蒙蔽老百姓,结果被全国真正的生物专家看到了,专家实在是看不惯子胡说八道,就出来炮轰尹烨,这个子包装的很专业,一般人很难识破,现在子打着基因,区块链口号,是子常用手段,一定要当心

华大基因发表论文nature

曾经被饶毅成为“流氓企业家”的华大基因杨焕明昨天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焕明是企业家,因为迄今看来华大基因公司运行了多年,好像企业(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称之为企业家,是一种褒奖,因为在我的词典里企业家高于商人。当然,我不说他是科学家,这一点其他人会有不同看法,因为大家对什么是科学家有不同标准。如果发过论文就是科学家(英文的科学家用法),那么杨焕明也算科学家,如果做了比较好的科学才是科学家,杨焕明就不是。什么是比较好的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学生(和华大的青年员工)不妨知道杨焕明的模式并非大家都认可为科学家。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认为杨焕明不是科学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过,是不是科学家并不重要,争论也无所谓。2012 年底,Nature 杂志评选了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华大基因(BGI)执行院长王俊(Jun Wang)入选。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绍华大基因的文章,面对 Nature 杂志的采访,王俊坦陈“我们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个人感觉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很强的自信,他们是充满野心的。2010 年华大基因购买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产的 Hiseq 2000 测序仪,据说该仪器的目录价格为每台 69 万美元。2012 年华大基因又斥资 1.18 亿美元收购了与 Ilumina 竞争的测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这个视频对话很能吸引人,不管是伪科学还是民科,不管新不新鲜,我觉得有几个观点还是比较有趣的:

1。 细菌控制了地球上的生物,微生物才是地球之王。

2。 生命就是能感知到有机和无机界限的一个事物。

3。 学习是为了让自己不害怕未知。

其他诸如学得越多,反而会不惑,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升维,负熵这些堆积在一起,没讲的很深刻是因为时间关系吧。觉得这个视频应该会引起话题。

华大基因是一个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的科技前沿机构。以学、研、用为主的科研方式。涉及人类、医学、农业、畜牧、濒危动物保护等分子遗传层面的科技研究。

华大基因为消除人类病痛、经济危机、国家灾难、濒危动物保护、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提供分子遗传层面的技术支持。华大基因有科教、科研、科普、科用四大支柱,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

华大基因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

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2015年12月18日,证监会公布华大基因拟创业板上市《申报稿》,该公司上市保荐券商为中信证券(600030)。

2016年2月23日BGI宣布在阿里云计算平台部署的服务产品BGI Online国内beta版本正式上线。

2020年3月18日,华大基因以330亿元人民币市值位列《2020胡润中国百强大健康民营企业》第41。

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实现了科研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升华,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克隆、健康、农业基因组等技术平台,其测序能力及基因组分析能力正在经历从亚洲第一到世界领先的历史性跨越;开创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推动的发展模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的产学研队伍;再现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抓住新技术突破的机遇,华大基因主力于2007年南下深圳,成立了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事业单位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于当年10月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又在2008年1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008年3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2008年10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2009年4月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2009年8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 2009年12月与国家农业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了“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方面,华大基因已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在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地方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下,华大基因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创造了遵循基因组学发展规律的“三发三带”的创新发展模式,即坚持由基因组为基础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的“三发”联动的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方式推动社会前进并引领未来;创建了以国际竞争和接轨的大科学项目为引领的,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三带”(以任务带学科、带人才、带产业)发展模式。在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华大基因正在跨学科、跨产业、跨地域、跨国界地快速扩展,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大力发展我国的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华大成立十年来,始终以引领基因组科学、促进产业革命为己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实现华大及华大人的价值,形成了华大基因“解读生命密码,探索无限未来,体验精彩人生”的价值观、幸福观与发展观。在应对非典和海啸等突发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灾后疫情控制中,为人民做了实事,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华大基因通过实战,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了新一批年轻的优秀骨干,拥有一支包括国际学术专家和产学研各界精英在内的高级顾问队伍。此外,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华大基因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培养体系(如创新性的2 2 X学生培养模式及脱产制的“华大基因学院”),能够迅速筛选出一支适应科学、技术、产业不同发展目标的解放思想、追求创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队伍。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华大基因必将与以往一样顺应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规律,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依靠以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性能计算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技术平台,继续向基因组科学的顶峰迈进;同时孵化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及新生物能源等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并通过实战来凝聚、锻炼、考验并培养新一批的年轻优秀人才。华大基因将最大化地运用基因组技术服务社会、创造效益,为中国生物经济的腾飞做好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世界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科学》)公布的最新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榜单,其中有两项突破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分别是“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及“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研究院在这两项突破中共有6项科研成果。《Science》杂志公布的“2010年十大科学突破”分别是———量子机械、合成生物学、尼安德特人基因组、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RNA的重新编程、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量子模拟器、分子动力学模拟、大鼠的回归与H IV预防。其中,“下一世代的基因组学”是指通过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方法,让原本昂贵而繁杂的基因测序技术变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成为“更快捷更廉价的基因测序技术,使人类以极大的规模研究古代和现代的DNA”,让人类从基因的角度解释疾病的原理成为可能。今年2月,华大基因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10月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公布了第一阶段的分析成果,发布了迄今为止人类最详尽的基因多态性图谱,标志着人类的基因研究进入新阶段。11月,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绘制的中国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图谱出炉,并将新一代测序技术应用于表观遗传学。另外一项突破则是“外显子组测序/罕见疾病基因”,是指科学家通过对某一基因组中的外显子(基因组的一部分)进行测序来研究罕见遗传性疾病,完成了目前在人类外显子区域规模最大、分辨率最精细的遗传图谱,并以翔实的数据揭示了可能具有影响人类健康的功能的变异过程。该技术还被应用于对单基因病的研究,通过科学家对患有小脑共济失调的同一家系4个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后,人类发现了一种导致小脑共济失调家族的新致病基因。该基因的发现对今后阐明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遗传诊断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也成为我国在遗传性疾病上的新的重大突破。据了解,这一项目是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单位合作的研究成果。 2014年3月27日,自然出版集团发布了《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NPI 2013 Asia-Pacific)。华大基因名列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亚太地区科研机构第十七名。两项排名均同比上升一位。报告表示,中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超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预计在未来两至三年内,中国将逐步成为亚太地区NPI的首要贡献者。报告还提到,以2009年数据为基准,华大基因的增长比例超过了所有其他中国科研机构。华大基因发表在《自然》、《自然遗传学》、《自然通讯》上的基因组序列揭示了游隼、猎隼的捕食性进化机制和胡杨的耐盐机制等科学见解。报告统计了2013年亚太地区科研机构在18本《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华大基因发表了32篇研究论文,排名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位列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后。此外,华大基因在《自然遗传学》和《自然生物技术》上的发表总数分别位列中国第二名和第四名。在2009-2013年五年统计榜单上,华大基因凭借73篇论文继续保持中国科研机构第五位的排名。自1999年创立以来,华大基因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且连续四年入选自然出版指数中国十大科研机构。多项由华大基因主导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HapMap基因组计划、熊猫基因组、古人类基因组、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家鸡基因组、首个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基因组、马铃薯基因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等。其中,由华大基因主要承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被《自然》评选为研究亮点(Research Highlights)。

华大基因发表了多少论文

华大基因汪建:“基因狂人”和他的特种兵团嗨,我说,你能不能把那些传统的模式,都从你脑袋里清空了?”汪建不断反问,“为什么你要走一条现成的老路呢?”在他看来,产业和科研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汪建在办公室一顿咆哮,足足持续了二十分钟,挨批评的几个年轻人有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能见到他的愤怒很难得。汪建不是一个喜欢严肃的人,他没什么架子,和普通员工一样坐在开放的卡位工作,说话直来直去,自嘲、戏谑,充满了美国式的恶作剧。当然,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把自己弄得很严肃——他是参与了青史留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此外他是世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领头人,与高西庆、王石这些人称兄道弟,一起登顶珠峰。他的名片就很恶作剧。只有几个汉字,“华大基因”、“汪建”、“深圳,梧桐山”,另加上一个邮箱和网址。如果你对基因行业没有概念,这张名片跟废纸差不多。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下简称华大)窝在深圳盐田港附近的北山工业区,2007年华大从北京搬到此处时,把一家破旧的制鞋厂改装成了现在灰白色的办公楼。尽管在国内“华大”偏居一隅,但是在国际上BGI(Beijing Genomic Institute,华大的英文名称)却鼎鼎大名。国际上最活跃、最著名的基因组科学家,几乎都光顾过这栋灰白的办公楼。“为什么詹姆斯·沃森会来(华大)?为什么基因界的头号人物弗朗西斯科·科尼会来?为什么克雷格·文特尔会来?为什么……”汪建沉浸在与顶级高手过招的快感中。11月4日,人类基因组研究先驱、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Sydney Brenner博士访问华大。这些年,华大的研究成果屡屡登上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的封面。华大在权威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的数量,占全国发表总数量的20%-30%。凡此种种,使他的戏谑始终有睥睨世界的清高:“是因为他们遇到挑战者了,遇到同盟军了,遇到可以华山论剑的同道了。”除了教授、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还有另一个头衔—总裁。但是,他很反感别人把华大当成一家公司。华大基因研究院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一家民间机构,但除了基础科学研究之外,业务很大程度上已与公司无异。2009年,华大的营业额是4亿元,今年超过10亿已经没有悬念。而且,华大还是一家快速国际化的机构,今年7月,华大欧洲、美洲分部成立之后,8月份这两家分部的营业额已经超过千万。“华大是一个独特的大机构,而不是公司。”他似乎是在强调,即便华大很赚钱,他所醉心的科学研究依旧是第一位。但是他也承认,未来会把华大的一些业务分拆上市。“娃娃打天下”2010年10月19日下午3点,王俊穿一件不起眼的白色T恤衫,一双黑色北京布鞋,接待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专家。上午,他还接待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访问者。他们是华大的合作伙伴,也是华大的客户。他们需要借助华大的基因测序及分析能力,研究他们的课题。当然,他们需要付费。多年以来,这种科技合作的方式,是华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今年华大超过10亿元的收入中,大多数来源于此。从去年开始,这些名头很大的国际访客来得实在太频繁了。34岁的王俊对此感到有些倦怠——他的头衔包括教授、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和执行总裁。带领那些国际客人参观的过程中,他说话不多,只是礼节性陪伴着。客人离开后,他回到工位,接着工作。华大8楼的办公室有一个大足球场那么大,工位排得密密麻麻。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有一张青春洋溢的脸,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3岁半。氛围使你产生一种回到大学的错觉。汪建和王俊之间隔着3排工位。一个月前,他和汪建穿着同一款黑色T恤衫,和穿着白衬衫、黑西装的默沙东执行副总裁及研究实验室总裁Peter S。 Kim、首席战略官及高级副总裁Mervyn Turner等,签订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共同开发协议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等。默沙东所看重的,是基因组学对推动药品的革新带来的广泛前景。这项协议直接带来一个相当残酷的后果:至今默沙东已解雇了大约2000多名传统产业路径上的员工。自从2006年第二代高通量DNA测序仪问世以来,DNA测序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这直接带来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研究、以及产业的一场革命。只有读懂了基因,科研以及产业才会有革命性的突破;要读懂基因,就得从DNA测序开始。1990年正式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经过6国科学家历时12年努力、花费30亿美元,才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绘制;而现在,只需要几个月、花费数千万元人民币即可完成。华大抓住了第二代DNA测序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机会。2010年初,一口气买下了128台illumina高通量DNA测序仪。这些外形像老式大型计算机的机器,单次运行能产生200Gb的数据,每天能产生25Gb的数据。现在,华大每年的DNA测序量,已超过美国全年的测序量,华大也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测序中心。但买下售价几十万美元/台的先进仪器绝不是华大成为顶级高手的充分条件。illumina可以为任何人输出海量的DNA数据,但要把这些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拼装,最终形成对研究对象的解读,就只能靠人了。华大在生物信息软件开发上,一直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这些软件将会帮助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在大量使用这些昂贵的机器之前,从2001年开始华大已经成功地绘制出水稻、非典病毒、鸡、猪、大熊猫等物种的基因图谱。这些机器只是在规模和效率上,使华大更强大。没错,人,才是华大最重要的资产。如果没有在美国著名基因研究机构的资历,华大的几位创始人汪建、杨焕明等也许与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无关,而正是这个项目促成了华大的诞生。从一开始,华大就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科学家。王俊是汪建最器重的“门徒”。16岁考入北大,27岁成为丹麦奥胡斯大学人类遗传学客座教授,现在他是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的专家。1999年,还是北京大学生物学院硕士生的王俊加入华大,此后11年中,他成为华大所有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核心完成者。“他是一个能力非常全面的人。”汪建毫不掩饰对王俊的偏爱。除科学研究之外,华大的产业发展主要由王俊出面

Nature 的报道援引哈佛大学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话说,“1999 年 BGI 的测序能力占全世界的 1%,现在已经达到了 50% 以上”。华大基因今年一共参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尽管如此,Nature 指出华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进展在于将基因组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比如 9 月份与盖茨基金会签署的关于农作物与传染病的合作协议,以及推动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通过对母亲血液中致命性染色体畸变进行基因检测,用来诊断测试新生儿的潜在疾病。  从他们的这些努力看来,华大基因也许并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个测序工厂,而是也拥有它们自己的科学梦想。

曾经被饶毅成为“流氓企业家”的华大基因杨焕明昨天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焕明是企业家,因为迄今看来华大基因公司运行了多年,好像企业(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称之为企业家,是一种褒奖,因为在我的词典里企业家高于商人。当然,我不说他是科学家,这一点其他人会有不同看法,因为大家对什么是科学家有不同标准。如果发过论文就是科学家(英文的科学家用法),那么杨焕明也算科学家,如果做了比较好的科学才是科学家,杨焕明就不是。什么是比较好的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学生(和华大的青年员工)不妨知道杨焕明的模式并非大家都认可为科学家。DNA测序方法是外国发明的、仪器是美国生产、试剂是美国的,具体课题无需很多ideas,用中国的大量的钱(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钱)、用中国廉价劳力,大量测序,是否算好的科学,生物学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认为杨焕明不是科学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过,是不是科学家并不重要,争论也无所谓。2012 年底,Nature 杂志评选了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华大基因(BGI)执行院长王俊(Jun Wang)入选。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绍华大基因的文章,面对 Nature 杂志的采访,王俊坦陈“我们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个人感觉说出这样的话需要很强的自信,他们是充满野心的。2010 年华大基因购买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产的 Hiseq 2000 测序仪,据说该仪器的目录价格为每台 69 万美元。2012 年华大基因又斥资 1.18 亿美元收购了与 Ilumina 竞争的测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华大基因发表的学术论文

这个子又在忽悠,把科学变成玄学,在生物学上胡编乱造,混淆视听

尹烨说如果自由意识真的不存在,那实际上就可以假定,我们今天所有东西包括人都是被设定出来的。

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没事,因为每个人的都是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体系来思考的,但是既然要引用自然科学,就应该尊重它的客观性,严谨些,至于后面无关乎科学的论点,仁者见仁,看每个人的理解和兴趣。总结起来,在视频中科学知识方面完全可以说是半吊子。

2017年7月14日:

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基因科技第一股。尹烨任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率领团队积极推动前沿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向全球顶尖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大学、药厂、育种公司等提供完整的基因组学解决方案,为临床行为提供诊断、干预和治疗依据,为生命科学及医学创新提供技术和研究服务,和团队一起致力于使华大基因成为全球基因科技、临床应用的行业领导者。

华大科技是华大基因的子公司

关注A股市场的人应该注意到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长饶毅炮轰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的事件。这时一个生物科学家对上市公司副董事长日常学术言论中存在一些错误观点的喷击。这些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主要因为二者都是知名人士。尹烨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中回应“谢谢关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