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论文获奖与在刊物发表先后

发布时间:2024-07-05 23:18:22

论文获奖与在刊物发表先后

本民科认为,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Science,Nature等大排 科技 刊物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保守的, 而能够获得诺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思想却又是非常超前的,几乎不被当时保守的芸芸众生所理解, 往往是要等到数十年后,乃至数百年后才能够被人理解并接受! 比如,希格斯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论文被拒收,可一直到这个世纪才获得诺奖,跨度数十年! 这在诺奖中屡见不鲜! 本民科的终极粒子模型几年前曾经投稿Nature,自认为无懈可击,可很快就退回, 本民科也懒得跟他们理论, 因为本民科非常明白,所谓的同行评议全是一群物质思维的人,跟他们说超越物质的理论,岂不是对牛弹琴? 所以,顶尖的科学刊物不可能有获得诺奖的论文很自然,不足为怪! 他们命中注定, 与超越物质的科学革命无缘!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毕业论文和期刊不冲突。

期刊论文比学位论文短很多,因此需要相对紧密的架构。学位论文可能长达百页超过两万字,但期刊论文根据领域惯例和期刊规定,大约在3000到6000词之间。

因此,论文的每一个章节都需要大幅缩减,通过内容精选和改写来减少原本的学位论文内容,记住不要复制粘贴。这里的关键是挑选和改写:你需要特别小心,保留研究的精髓,抛弃不必要的细节。

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在刊物发表论文可以获奖

记得有一年以色列科学家因发现准晶材料而获诺奖,当年为了发表有关准晶材料的论文,因与当时的公认的材料晶格有极大的不同,而被很多大刊拒之门外,不得已只好在一份影响因子非常低的刊物上发表。真是这篇论文所述的准晶材料背后人实验所证实,而获得了诺奖。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 历史 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没奖励,但好处还是有很多的。如果是清华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发表的,荣誉虽然也属于清华大学,但主要属于作者。作者在申请项目、陈述个人成绩时都可以提到,这会加分不少。很多科研项目要求文章发表数量,这篇文章如果挂了项目号,写报告时就可以加进去。作者如果是学生的话,一方面发了nature导师会给学生不少奖励,另一方面申请奖学金时也有优势。虽然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文章很难,但是我国还是有不少人发表过的。

发表论文与获奖

1、 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2011年10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2、论文《〈肥致碑〉的“萌”字及其他》,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2期第135页; 3、论文《〈鲜于璜碑〉的两篇碑文》,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4期第135页; 4、论文《〈景君碑〉的几处细节》,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6期第136页; 5、论文《〈华山庙碑〉之“郭香察书》,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8期第137页; 6、论文《〈陶浚墓志〉志疑》,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第期10第137页; 7、论文《古碑新考·莱子侯刻石》,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3年第2期第144页; 8、论文《关于〈秦汉刻石选译〉》,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6月28日第7版; 9、论文《读〈开通褒斜道摩崖〉》,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1月23日第4期第20版; 10、论文《东汉〈大吉买山地记〉》,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2月20日第7期第21版;

1、书法论文《当代文化背景下帖学书法的复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国家级, 2010-11;2、杨建军《入则重规叠矩,出则奔逸绝尘——我对书法创作的一点认识》,《中国书法》,2011年第4期,总第216期,116-118页;3、杨建军《山谷碑学——黄庭坚在碑学书法实践上的艺术成就》,《广州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总第68期,109-115页;4、杨建军《津门八家在当代书法碑学与帖学的发展与转化过程中的艺术成就》,《北方美术》,2010年第2期,总第69期,64-65页;5、杨建军《孙过庭书谱的时代发展观》,《国画家》,2011年第2期,总第110期,72-73页;6、杨建军《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帖学复兴》《北方美术》,2007年第2期,总第57期,73-74页;7、杨建军《点、线、面》,《书法》,2002年第8期,总155期,18-21页;8、杨建军《以联寓书——书法教学中的对联应用》,《中国钢笔书法》,2001年第12期,总第107期,39页。9、杨建军《行书唐宋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集》,济南,济南出版社,167页。

论文发表大家比较熟悉,职称论文也一直是职称晋升的必备项,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级别越高,价值越大,加分越高,数量上也是越多越好,近些年,一些行业的职称评审对职称论文不做硬性要求了,但是职称论文还是可以加分的,很多申报人也没有放弃职称论文,视自己实际情况准备对晋升是绝对有益处的。

论文发表与获奖

当然占优势,因为很多学校在面试成绩里面包含有科研成果这一项,论文获奖或发表都属于这一项,而且老师对在本科就发表过论文的学生会很看重的,这也会加重印象分,一分的优势就很关键。如果有发表获奖的论文,面试的时候提交给面试老师,作一下说明,老师会很高兴的,经验之谈,呵呵

在《ISI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English Edition)、《钢铁》、《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论文20余篇。获奖专利及其他荣誉: 合金钢方坯连铸二冷控制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钢包引流剂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含钛高炉渣的无氟连铸保护渣及其制造工艺,专利获权证书号:ZL 03 1 17824.3,2005连铸二冷喷嘴特性检测方法及装置,专利申请号:2005 10057472.1高拉速板坯连铸低碳钢结晶器保护渣,专利申请号:2005 10024060.8 一种钢水复合精炼剂,专利申请号:2006 10054339.5 连铸结晶器内渣膜热流检测方法及装置,专利申请号:2006 10095181.6 负责研究的CSP薄板坯连铸保护渣项目,2000年通过河南省科委鉴定负责研究的钢水复合精炼剂项目,2006年通过重庆市科委鉴定

1、 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2011年10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2、论文《〈肥致碑〉的“萌”字及其他》,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2期第135页; 3、论文《〈鲜于璜碑〉的两篇碑文》,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4期第135页; 4、论文《〈景君碑〉的几处细节》,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6期第136页; 5、论文《〈华山庙碑〉之“郭香察书》,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8期第137页; 6、论文《〈陶浚墓志〉志疑》,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第期10第137页; 7、论文《古碑新考·莱子侯刻石》,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3年第2期第144页; 8、论文《关于〈秦汉刻石选译〉》,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6月28日第7版; 9、论文《读〈开通褒斜道摩崖〉》,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1月23日第4期第20版; 10、论文《东汉〈大吉买山地记〉》,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2月20日第7期第21版;

发表更有用,获奖的如果是国家级的话,肯定效果更好

论文获奖与发表

面试的时候占优势。会考察的。

1、 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2011年10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2、论文《〈肥致碑〉的“萌”字及其他》,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2期第135页; 3、论文《〈鲜于璜碑〉的两篇碑文》,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4期第135页; 4、论文《〈景君碑〉的几处细节》,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6期第136页; 5、论文《〈华山庙碑〉之“郭香察书》,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1年第8期第137页; 6、论文《〈陶浚墓志〉志疑》,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2年第期10第137页; 7、论文《古碑新考·莱子侯刻石》,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2013年第2期第144页; 8、论文《关于〈秦汉刻石选译〉》,发表于《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6月28日第7版; 9、论文《读〈开通褒斜道摩崖〉》,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1月23日第4期第20版; 10、论文《东汉〈大吉买山地记〉》,发表于《书法报》,2013年2月20日第7期第21版;

当然可以,但是需要在会议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加工,形成更丰富和透彻的内容,再去发表期刊论文。这不仅符合期刊论文需要丰富内容的特点,而且这种做法也不会被认定会自我抄袭和重复。

对于时效性很强的学科,比如计算机方向,很多学者会选择先发国际会议论文,再整理完善成期刊论文或甚至觉得没有必要而不再发表期刊论文。

稿件要求

1、题名:准确,简明,清晰,符合索引要求,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2、作者单位:提供作者一,二级单位的名称及邮编。

3、摘要: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4个基本要素,不加评论和注释,以第三人称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的重要内容,不用"本人,笔者,本文"等第一人称作主语,以200至300字左右为宜。

论文发表大家比较熟悉,职称论文也一直是职称晋升的必备项,职称论文发表刊物级别越高,价值越大,加分越高,数量上也是越多越好,近些年,一些行业的职称评审对职称论文不做硬性要求了,但是职称论文还是可以加分的,很多申报人也没有放弃职称论文,视自己实际情况准备对晋升是绝对有益处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