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王德滋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11:36:49

王德滋发表的论文

(名字带*者为通讯作者):出版学术专著5本,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40余篇为SCI、EI和ISTP收录。其中具代表性者: 1. 孙晓明,徐克勤,任启江,Read R.Keays, 1996,吉南太古宙高级变质地体和金矿。地质出版社。2. 孙晓明,柯长桂,张显球,林绍标,1996,粤北丹霞红层地质地貌及超大型矿床。地质出版社。3. 李兆麟,孙晓明,杨荣勇等,2000,南天山东段韧性剪切带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中山大学出版社。4. 王敏, 孙晓明, 2007. 华南黑色岩系铂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 地质出版社;5. 何高文, 孙晓明, 薛婷, 2008.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对比. 地质出版社(出版中).6. 熊德信, 孙晓明, 石贵勇, 2007. 云南哀牢山喜山期造山型金矿带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模式. 地质出版社.7. Wei Zhai, Xiaoming Sun*, Weidong Sun, Liwei Su, Xiaoping He, Youliang Wu. 2009.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nesis of Axi: a Paleozoic low-sulfidation type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in Xinjiang, China. Ore Geology Reviews (doi:10.1016/j.oregeorev.2009.04.003)8.X M Sun, Y Zhang, D X Xiong, W D Sun, G Y Shi, W Zhai, S W Wang. 2009. Crust and mantle contributions to gold-forming process at the Daping deposit, Ailaoshan gold belt, Yunnan, China. OreGeology Reviews 36(1) (on line available: doi: 10.1016/j.oregeorev.2009.05.002).9. Xiaoming Sun, Li Xu, Weidong Sun, et al., 2007. Source of Channelized Fluids in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Constraints from δD-δ18O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CCSD Quartz Vei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in press)10. Xiaoming Sun, Qian Tang, Weidong Sun, Li Xu, Wei Zhai, Jinlong Liang, Yeheng Liang and Kun Shen. 2007. Monazite, iron oxide and barite exsolutions in apatite in CCSD drillhole eclogites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1(11): 2896-2905.11. Xiaoming Sun, Shenwei wang, Weidong Sun et al., 2008. PGE geochemistry and Re-Os dating of massive sulfide ores in the Baimazhai Cu-Ni deposit, Yunnan Province, China. Lithos,105(1/2):12-2412. 梁业恒, 孙晓明,**, 翟伟, 李爱菊, 钟庆禄, 徐莉, 汤倩, 梁金龙,薛卫冲, 徐强, 唐顺林,2007. 印度尼西亚索林帕萨铜多金属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成因。地质与勘探(录用待刊)。13. 梁业恒, 孙晓明**, 翟伟, 马春, 吴志强, 丁存根, 王堂喜, 李爱菊, 梁金龙. 2008. 江苏观山铜铅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成因. 矿床地质(录用待刊)。14. 张美, 孙晓明*, 薛婷, 何高文, 陆红锋. 2007. 太平洋海底海山富钴结壳中的烃类有机质及其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岩石学报, 23(11):3026-303615. 薛婷, 孙晓明*, 张美等, 2007. 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稀土元素(REE)组成原位LA-ICPMS测定. 岩石学报(录用待刊)16. 徐莉, 孙晓明*, 汤倩, 翟伟, 等. 2007. CCSD 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岩石学报, 23(12): 3287~3294.17. 梁金龙, 孙晓明*, 徐莉, 翟伟, 汤倩, 梁业恒. 2007. CCSD超高压变质金红石U-Pb定年及其约束意义. 岩石学报, 23(12): 3275~3279.18. 梁业恒, 孙晓明*, 徐莉, 翟伟, 梁金龙, 汤倩, 李爱菊. 2007. CCSD(0~5158m)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 岩石学报, 23(12): 3280~3286.19. 汤倩, 孙晓明*, 梁金龙, 徐莉, 翟伟, 梁业恒. 2007. CCSD HP-UHP变质岩中磷灰石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及其示踪意义. 岩石学报, 23(12): 3255~3266.20. 徐莉, 孙晓明*, 翟伟, 梁业恒, 汤倩, 梁金龙. 2007. CCSDHP_UHP变质岩石英脉和东海水晶中有机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地质学报, 81(5):654-658;21. 孙晓明, 薛婷, 何高文, 张美, 石贵勇, 王生伟, 陆红锋. 2006, 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铂族元素(PGE)和Os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意义. 岩石学报, 22(12): 3014~302622. 孙晓明, 熊德信, 石贵勇, 王生伟, 翟伟. 2007. 云南哀牢山金矿带大坪剪切带型金矿成矿40Ar/39Ar定年, 地质学报, 81(1): 88-9223. 孙晓明, 徐莉, 梁金龙,汤倩,梁业恒,翟伟,沈昆. 2006. CCSD中HP-UHP岩石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意义. 地质学报, 22(12): 1911~1918.24. 孙晓明,石贵勇, 熊德信,王生伟,翟伟, 2007, 云南哀牢山金矿带大坪金矿铂族元素(PGE)和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地质学报, 81(3): 394~40425. 孙晓明, 徐莉, 翟伟, 汤倩, 梁业恒, 梁金龙, 张泽明, 沈昆. 2006. CCSD 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和东海水晶流体包裹体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指示意义. 岩石学报, 22(7): 1999~200826. 熊德信,孙晓明*,翟伟, 石贵勇,王生伟. 2007. 云南大坪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富CO2流体包裹体及其成矿意义. 地质学报, 81(5): 640-65327. 王生伟, 孙晓明*,石贵勇,熊德信, 翟伟, 2007. 云南金宝山和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的差异及其成因意义. 地质学报, 81(1): 93-10828. 孙晓明, 熊德信, 王生伟, 石贵勇, 翟伟, 2006, 壳幔相互作用及其对哀牢山金矿带金成矿的贡献: 以云南大坪金矿为例, <<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庆贺王德滋院士致力于地质科学六十周年暨80华诞>>, 南京大学出版社:269~27929. 孙晓明,熊德信,王生伟,石贵勇, 翟伟, 2006, 云南哀牢山金矿带墨江金镍矿床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及其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矿床地质, 25(4): 438~44630. 徐莉, 孙晓明*, 翟伟, 梁业恒,汤倩, 梁金龙, 沈昆, 张泽明, 2006,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岩石学报, 22(7): 2009~201731. 熊德信, 孙晓明*, 翟伟, 石贵勇,王生伟, 2006, 云南大坪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高结晶度石墨包裹体: 下地壳麻粒岩相变质流体参与成矿的证据. 地质学报: 80(9): 1448-145632. 孙晓明, 熊德信, 王生伟, 石贵勇, 翟伟, 2006, 云南大坪金矿白钨矿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岩石学报, 22(3): 725-73233. 熊德信, 孙晓明*, 石贵勇,王生伟, 高剑锋, 薛婷. 2006. 云南大坪金矿白钨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岩石学报, 22(3): 733-74134. 何高文, 孙晓明*, 杨胜雄, 薛婷, 宋成兵, 石贵勇, 张美, 韩喜球. 2006.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矿床地质, 25(2):164~17435. 陆红锋, 陈芳, 廖志良, 孙晓明, 程思海, 付少英. 2007. 南海东北部HD196A岩芯的自生条状黄铁矿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地质学报, 81(4): 519-52536. XU Li, SUN Xiaoming*, ZHAI Wei, LIANG Jinlong, LIANG Yeheng, SHEN Kun, ZHANG Zeming, TANG Qian. 2006,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Veins from HP-UHP Metamorphic Rocks, Chines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CCSD) Project.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48(7): 639~64937. Wang M, Sun X M, Ma M Y, 2005, Geochemistry of Ore-forming Fluids and Its Significances for Metallogenesis of PGE-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Lower Cambrian Black Rock Series, Souther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4(4): 297~30538. Sun X M, Xue T, He G W, et al., 2007, Nobel gas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ferromanganese crusts from seamounts in W. Pacific Ocean and its genetic significances. Acta Geologica Sinica, 81(1): 90-9839. 梁金龙, 孙晓明*, 徐莉, 翟伟, 汤倩, 梁业恒. 2006. CCSD超高压变质岩绿辉石中的石英出溶体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地质学报, 80(12): 1904~191040. 梁金龙, 孙晓明*, 徐莉, 翟伟, 汤倩, 梁业恒. 2007. CCSD超高压变质岩中金红石结构水(OH-1)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地质论评, 53(2): 267~272.41. 梁金龙, 孙晓明*, 徐莉, 翟伟, 汤倩, 梁业恒, 2006,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岩石学报, 22(7): 1845~185442. 翟伟, 孙晓明*, 梁金龙, 张泽明, 徐莉, 汤倩, 梁业恒, 苏丽薇. 2006. 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绿帘石化学成分与流体包裹体特征. 岩石学报, 22(7): 2029~203843. 翟伟, 孙晓明*, 徐莉, 等, 2005, 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 岩石学报, 21(2) : 482~48844. Wang Min, Sun Xiaoming*, Ma Mingyang, 2005, Rare earth elements (REE) compositions and genesis of Xinhua large-scale phosphorites deposit in Western Guizhou, China.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3(3): 323~33045. 孙晓明,陈文,王敏,薛婷,孙凯, 陈炳辉,2003, 微细浸染型金矿激光微区40Ar/39Ar等时年龄测定: 以长坑大型金矿为例。科学通报,48(12): 1355~135846. 孙晓明, 王敏, 薛婷, 孙凯, 2004, 流体包裹体中微量气体组成及其成矿体系研究新进展, 地学前缘, 11(2): 471~47847. 王敏, 孙晓明,马名扬, 2004, 华南黑色岩系铂多金属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其矿床成因意义, 中山大学学报,43(4): 98~10248. 孙晓明, 王敏, 薛婷, 马名扬, 李延河, 2003, 华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铂多金属矿中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 同位素体系. 高校地质学报, 9(4): 661-66649. Sun Xiaoming, Xu Li, Xue Ting, Chen Binghui, Sun Kai N2-Ar-He Tracing Systematics of Ore-forming Fluid: A Case Study on Songxi Large-scale Ag(Sb) Deposit,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Mineral Deposit Research: Meeting the Global Challenge,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Biennial SGA Meeting. Ed. Mao JW, Bierlein F P., Springer, 2005, Vol.1: 183-18650. SUN XIAOMING, CHEN WEN, WANG MIN, XUE TING, SUN KAI, CHEN BINGHUI, 2003, Dating of sediment-hosted disseminated gold deposit by use of 40Ar/39Ar laser probe: a case study of Changkeng large scale gold deposi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17): 1887~189151. SUN Xiaoming, WANG Min, XUE Ting, MA Mingyang, LI Yinhe, 2004. He-Ar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fluid inclusions in pyrites from PGE-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Lower Cambrian black rock series, South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78(2): 471~475.52. Sun Xiaoming, David I. Norman, Sun Kai, Wang Min, Chen Binghui, Chen Jingde, Yu Shoujun, 2003, Light Hydrocarbons in Fluid Inclusions and Its Constraints on Ore Genesis: A Case Study on Songxi Ag(Sb) Deposit, Eastern Guangdong,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77(2): 227-23653. SUN XM, Norman DI., SUN Kai., et al., 2003, Organic gases in fluid inclusions of ore minerals and their constraints on ore genesis: a case study on Changkeng Au-Ag deposit, Guangdong,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77(1): 78~86.54. 孙晓明,Norman D I,孙凯等,2000,一种新的成矿流体示踪法: 流体包裹体N2-Ar-He示踪体系,地质论评,46(1):99~10455. 孙晓明,Norman DI., 孙凯等,1999,粤中长坑金银矿成矿流体N2-Ar-He示踪体系及来源, 1999, 中国科学,29(3): 240-24656. SUN XM., Norman DI., SUN k., et al., 1999,N2-Ar-He Systematics and Source of ore-forming fluids in Changkeng Au-Ag deposits, Central Guangdong,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2(5): 474-48157. Sun XM., Ren QJ., Yang RY., Liu XS, 1998, Theoretical modelling of Water-rock δD-δ18 O isotopic exchange system and Source of ore-forming fluid: a case study on Jinduicheng superlarge-scale molybdenum deposit, central China. Chinese J. Geochemistry, 17(2): 284-29058. 孙晓明,1998,韧性剪切带中两类脆性构造及其对金矿化的控制意义, 中山大学学报(自科版),37(1): 98-10259. SUN XM., XU KQ., REN QJ, KEAYS RR 1996, Water-rock interaction and chemical component variations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of NW-striking shear zone in Jiapigou gold belt, China,Chinese J. Geochemistry ,15(4): 331-343.60. 孙晓明,徐克勤,任启江,Read R.Keays,1995,吉南夹皮沟金矿带太古代鞍山群的解体及主要地质事件序列的建立,地层学杂志, 19(3): 229-23661. 孙晓明,徐克勤,任启江,Read R.Keays,1991,吉林夹皮沟太古代高级变质地体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科学通报, 36(22): 1723-172662. 孙晓明,徐克勤,任启江,Read R.Keays,1992,吉林夹皮沟金矿区两类不同金矿床的发现及其在华北地台上的普遍意义,科学通报, 37(14): 1092-109463. Sun XM., Xu KQ., Ren QJ., Keays RR., 1992, Discovery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pigou golg mine, Jilin province, and its universality in N.China platfor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7(20): 1721-17264. Sun XM., Xu KQ., Ren QJ., Keays RR., 1992, Confirmation of the Jiapigou Archaean high grade metamorphic terrain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7(10): 847-850.65. SUN XM., XU KQ., REN QJ, KEAYS RR, 1993, Gold mineralization in Archaean high grade metamorphic terrains of N.China platform,J. of Nanjing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 29(1): 104-114.66. SUN XM., XU KQ., REN QJ, KEAYS RR, 1992, Mineralogical, pe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Laonoiugou gneiss in Jiapigou gold mine, Jilin Province. Chinese J. Geochemistry ,11(3): 224-23667. 孙晓明,徐克勤,任启江,Read R.Keays,1992,吉林夹皮沟金矿太古代麻粒岩相岩石的矿物学及其变质作用条件, 矿物岩石, 12(3): 17-2668. 孙晓明,余绍桂,叶朝晖,1993,闽北建阳太阳山韧性剪切带金矿主要地质特征,地质与勘探, 30(10): 22-2669. 刘孝善,孙晓明,1989,金堆城钼矿成矿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地质与勘探,25(2):12-1970. 孙晓明,刘孝善,1987, 金堆城钼矿区两类不同花岗岩的关系及其成因研究,地质找矿论丛, 2(2): 34-45.

学校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电话:(院办)、5896271(资环系)

学校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传真:

邮政编码:541004网址:http://

桂林工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为一所单科性地质专科学校,从创建到1977年,一直从事地质专科教学。197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成为以地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学院的办学方向开始转变,学院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1994年,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学院向多科性本科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工、文、管、艺5大类,14个二级类,36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专业。地质类专业在全院学科中所占比例已大大缩小。

一、专业设置

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首饰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近1200人;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球化学、市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8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74名;与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桂林工学院地质类专业全部在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内。该系成立于1997年。全系现有86名教职工,其中教授(研究员)18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0名。现有地质类专业教师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教师攻读学位或在国内外进修,已有3名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

阮百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副院长,是广西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科技开发项目,在《中国科学》、《物理探查》、《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罗先熔教授: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勘查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地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部荒漠戈壁区大型铜镍金矿勘查评价技术及综合示范研究”。

冯佐海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花岗岩体构造、成矿构造解析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加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规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正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遥感/GIS课题同行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两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国出版遥感/GIS专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遥感、GIS与动力学模型、综合地学信息可视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钱建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控矿构造、构造地化与动力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科研成果较为突出,曾获第三届全国构造地化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地洼学说二等奖。

张良钜教授,现为桂林工学院珠宝教育与检测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矿物、宝石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矿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或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合编专著一部、在矿物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等。

张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金矿床的控矿规律及GIS的应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项。

张小路研究员,主要从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新疆三0五项目、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子课题研究等。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喻亨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岗岩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中澳国际合作研究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生5名,在校硕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职生35名,函授生300余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带动下,在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资环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摸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近20项,毕业生考研氛围浓厚,连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三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96%。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年一次就业率100%。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环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7个教研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两个中心实验室,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宝玉石测试鉴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开发机构。

虽然经过转型,地质类专业已被大大压缩,但它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其中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3个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

与招生相比,这些年地质类专业的分配形势越来越好。2001年我院地学类专业毕业生80人,而社会需求为400余人,供需比为1∶5,2002年毕业生73人,社会需求为450余人,供需比为1∶6;2003年毕业生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为1∶8。地质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为100%,说明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广西是沿海、沿边的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矿产、旅游、水能等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区,但也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提供了机遇。经过近50年的发展,桂林工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地矿类及相关的材料类、测绘类、环境类等许多专业都是广西独一无二或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中一些还被列为广西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

五、学科建设

1.资源勘查工程

本学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学科,也是地矿类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1995年被广西第一批列为区级重点学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间的20年中,承担了广西和全国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类研究课题。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在有色多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华南隐伏矿床的综合预测理论与找矿方法、花岗岩体构造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学、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乃至部分国内领先水平。本重点学科现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点(资源勘查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并挂靠在中南大学内招收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勘查工程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以广西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和开发为立足点,参与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科研竞争,跟踪国际先进的成矿理论与预测技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能对广西地质和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测试,科技咨询与成果转让的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隐伏矿床预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花岗岩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现代构造解析与成矿构造、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宽厚的多学科支撑体系。1993年,在地球化学勘探基础上,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年通过多学科横向联合申报,成为广西第一批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来,在广西从事水环境防治、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以及环境地质项目6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广西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应用研究项目22项,总科研经费836万,40%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学术会议56篇),出版专著6部,省部级获奖项目21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5项,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国和广西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广西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广西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环境地质。

3.勘查技术与工程

该学科是桂林工学院最早建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矿产等资源及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它涵盖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勘查工程等学科及相关专业。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原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指令和专项基金项目11项,国家攻关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60项。总项目数86项,总经费720万元,人均项目数2.3项(含交叉参加数)。共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20项(含优秀论文奖1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整体目标是:以广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背景,重视占广西国土面积 41%的岩溶区,以资源、环境为纲,以地球系统学科和系统方法为经,以“地质—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建成一个在矿产资源及水资源勘查、基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能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跟踪学科前沿,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并对广西的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带动和辐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区)级重点学科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中国西部(重点在广西)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西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已初步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目前,资环系共有实验室20个,主要有矿物岩石实验室、宝石实验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实验室等。专职实验人员12 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 人,实验师、工程师4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000 m2。有实验仪器设备479 台(件),总值达434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套,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紫外光分析仪(美国)。

七、科学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发扬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地物化综合找矿、地质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部分达国际水平的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数十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全系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23项,横向项目90项。

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有:

1)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首任所长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宝石(观赏石)学家、博士生导师袁奎荣教授。现任所长罗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从事花岗岩与隐伏矿床预测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现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7人。该所通过18年的实践所提出的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次举办全国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的学术讨论会,3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与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的10所著名大学交流密切,为促进国际间的地学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做了开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徐克勤教授、陈国达教授及南京大学王德滋教授等,都对研究所有较高评价。

2)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中心现有人员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中心拥有加拿大EKKO-100A地质雷达,EM-57(C)瞬变电磁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桩基检测、管线探测及漏水调查、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项目。多年来承担了许多这方面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高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捌拾柒万元。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调清洗工程等项目。同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项目有: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项;广西科技厅项目6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项。

4)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11月,主要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空间分辨率尺度的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地质填图、矿山矿产资源乱采乱挖调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植被覆盖调查、森林火灾监测与损失评估、水灾监测与损失评估、城市区域地理构成现状调查、城市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型工程选址、海岸及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等遥感应用技术服务。

5)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已经拥有国家环境工程水污染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书,能够承担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并开展环境技术领域的各种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浓度味精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目前,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院有30多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国家学习或进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1995年起学院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并在我院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核考点。由我院负责教育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5年为100%,为世界宝石教育培训通过率之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1995、1999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撰稿:王殿华)

王德滋发表的论文有哪些

1.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地质论评,2011,57(1):印刷中。2.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成因,矿床地质,2010,29(6):999-1016。3. 李大鹏,杜杨松,张静,庞振山,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构造及其对矿化的影响,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4. 侯通,张招崇,杜杨松,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地学前缘,2010,17(1):186-194。5. 杜杨松,秦新龙,曹毅,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熔融包裹体研究,矿床地质,2010,29(1):71-24。6. 涂伟,杜杨松,李顺庭,高志伟,宁芜盆地蒋庙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10,30(1):47-52。(EI检索)7. 杜杨松,德高业精的学者楷模-记王德滋院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9-10。8. 向文帅,杜杨松,曹毅,庐枞地区A型花岗岩类与橄榄安粗岩系研究,矿物岩石,2009,29(3):36-42。(EI检索)9.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郭欣,曹毅,李青,云南普朗复式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009,25(1):159-165。(SCI检索)10.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曹毅,云南普朗复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通报,2009,28(4):531-537。11. 郭欣,杜杨松,庞振山,李顺庭,李青,云南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带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现代地质,2009,23(3):465-471。12. 曹毅,杜杨松,蔡春林,秦新龙,李顺庭,向文帅,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包体:对碰撞后到造山后构造环境转变和岩浆演化的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8,14(4):565-576。13. 杜杨松,曹毅,袁万明,楼亚儿,李顺庭,鲁鑫,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学报,2007,23(6):71-77。(SCI检索)14. 杜杨松,李顺庭,曹毅,秦新龙,楼亚儿,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现代地质,2007,21(1):71-77。15. 蔡劲宏,杜杨松,阿尔泰山南缘中泥盆世苦橄岩中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26(2):141-146。16. 王功文,郭远生,杜杨松,范玉华,郭欣,庞振山,陈建平,基于GIS的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三维成矿预测,矿床地质,2007,26(6):651-658。17.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锆石SHRIMP测年,地球化学,2006,35 (4):359-366。18.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铜陵中生代侵入岩的黑云母特征和成因探讨,矿物学报,2006,26 (2):175-180。19. 杜杨松,李铉具,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4,10(3):332-342。20. 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23(2):109-116。21. 杜杨松,秦新龙,田世洪,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岩石学报,2004,20(2):339-350。(SCI检索)22. 杜杨松,车勤建,秦新龙,楼亚儿,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4):334-339。23. 杜杨松,刘金辉,秦新龙,楼亚儿,窦金龙,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3,13 (3):237-242。24. 秦新龙,杜杨松,李铉具,尹京武,郭熙凤,安徽铜陵地区角闪石堆积晶包体中出溶氧化物、硫化物的发现,科学通报,2003,48(18):1982-1989。25. 楼亚儿,杜杨松,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地学前缘,2003,10 (3):269-275。26. 杜杨松,窦金龙,秦新龙,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48转59页。27. 秦新龙,杜杨松,田世洪,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曹山辉石闪长岩中含磁黄铁矿-黄铜矿的角闪石巨晶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2,12(8):834-838。28. 田世洪,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地学前缘,2001,8(4):422 - 428。29. 杜杨松, 田世洪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地球科学,2000, 25(4): 433 - 437。(EI检索)30. 王功文,杜杨松。玉龙铜矿带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找矿靶区优选。现代地质,2000,14(2):158-164。31. 王功文,杜杨松。切比雪夫曲线拟合实现玉龙斑岩铜矿体深度预测。地学前缘,2000,7(2):526。32. 杜杨松。壳幔成矿学初探。矿床地质,1999, 18 (4) : 341 - 346。33. 杜杨松, Ken D. Collerson和赵建新。两广交界地区S-型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的特征、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999, 15 (2) :309-314。(SCI检索)34.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西金鸡岩金矿床的特征和成矿机理研究。地球科学,1998, 23 (3): 262 - 266。(EI检索)35.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江金鸡岩金矿床中银金矿和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现代地质,1998, 12 (2): 214 - 221。36. 杜杨松。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高校地质学报, 1998, 4 (1): 118 - 120。37. 李学军, 杜杨松和杜勋。成矿流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计算。地学前缘, 1998, 5 (2): 333 - 334。38. 李学军, 杜杨松,胡金文和方建勤。安徽铜陵大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研究。地球学报,1998,19 (增刊):30 - 38。39. 杜杨松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高校地质学报, 1997, 3 (2): 171 - 182。40.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现代地质,1996, 10 (2): 169 - 174。41. 杜杨松。火成岩中下地壳岩石包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994, 13 (3): 33 - 39。42. 杜杨松。论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分类与命名。现代地质,1994, 8 (2): 127 - 132。43. 杜杨松。花岗岩类中岩石包体研究与隐伏矿床(体)的寻找 — 以安徽铜陵地区为例。南京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1994, 6 (3): 351 - 355。44. 杜杨松。包体岩石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球科学,1994,19(6):726。45.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成因类型和基本特征。载于何科昭,杜杨松和仲力(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 108 - 115。46. 杜杨松。安徽铜陵地区岩浆岩和有关矿床成岩成矿机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 (2): 38 - 40.47. 沈渭洲,陈繁荣,刘昌实和杜杨松。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1, (2): 186 - 194.48. 杜杨松,王德滋和陈克荣。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地质学报,1990, (3): 215-225.49.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石英正长岩及其岩石包体的特征和研究意义。载于黄惠泽和曲政(主编),中国第一届博士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 234 - 243.50. 杜杨松。试论熔结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内晶质结构的成因。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 9 (2): 124 - 130.51. 杜杨松。广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命名讨论。地质科技情报,1990, 9 (1): 16 - 18.52. 王德滋和杜杨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 (3): 186 - 188.53. 陈克荣, 杜杨松和陈小明。论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的特征和成因模式 — 以浙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岩石学报,1990, (1): 66 - 74.54. 杜杨松。火山碎屑涌浪堆积的特征、鉴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中国科学(B辑),1989, (12): 1294-1301.55.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 (4): 65 - 76.56. 杜杨松和周旬若。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条件的实验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25 (1): 83 - 91.57.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银山铜铅锌矿与德兴铜矿的关系及其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1988, 24 (1): 9 - 13.58. 杜杨松和陈克荣。德兴银山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火山作用间的关系。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 7 (4): 287 - 294.59.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23 (1): 54 - 63.60. 王德滋, 陈克荣, 杜杨松和曾家湖。江西德兴银山火山机构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学增刊。1984, (4): 1 - 8.

学校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电话:(院办)、5896271(资环系)

学校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传真:

邮政编码:541004网址:http://

桂林工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为一所单科性地质专科学校,从创建到1977年,一直从事地质专科教学。197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成为以地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学院的办学方向开始转变,学院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1994年,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学院向多科性本科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工、文、管、艺5大类,14个二级类,36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专业。地质类专业在全院学科中所占比例已大大缩小。

一、专业设置

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首饰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近1200人;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球化学、市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8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74名;与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桂林工学院地质类专业全部在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内。该系成立于1997年。全系现有86名教职工,其中教授(研究员)18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0名。现有地质类专业教师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教师攻读学位或在国内外进修,已有3名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

阮百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副院长,是广西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科技开发项目,在《中国科学》、《物理探查》、《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罗先熔教授: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勘查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地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部荒漠戈壁区大型铜镍金矿勘查评价技术及综合示范研究”。

冯佐海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花岗岩体构造、成矿构造解析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加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规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正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遥感/GIS课题同行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两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国出版遥感/GIS专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遥感、GIS与动力学模型、综合地学信息可视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钱建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控矿构造、构造地化与动力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科研成果较为突出,曾获第三届全国构造地化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地洼学说二等奖。

张良钜教授,现为桂林工学院珠宝教育与检测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矿物、宝石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矿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或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合编专著一部、在矿物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等。

张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金矿床的控矿规律及GIS的应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项。

张小路研究员,主要从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新疆三0五项目、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子课题研究等。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喻亨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岗岩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中澳国际合作研究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生5名,在校硕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职生35名,函授生300余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带动下,在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资环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摸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近20项,毕业生考研氛围浓厚,连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三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96%。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年一次就业率100%。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环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7个教研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两个中心实验室,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宝玉石测试鉴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开发机构。

虽然经过转型,地质类专业已被大大压缩,但它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其中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3个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

与招生相比,这些年地质类专业的分配形势越来越好。2001年我院地学类专业毕业生80人,而社会需求为400余人,供需比为1∶5,2002年毕业生73人,社会需求为450余人,供需比为1∶6;2003年毕业生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为1∶8。地质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为100%,说明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广西是沿海、沿边的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矿产、旅游、水能等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区,但也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提供了机遇。经过近50年的发展,桂林工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地矿类及相关的材料类、测绘类、环境类等许多专业都是广西独一无二或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中一些还被列为广西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

五、学科建设

1.资源勘查工程

本学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学科,也是地矿类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1995年被广西第一批列为区级重点学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间的20年中,承担了广西和全国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类研究课题。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在有色多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华南隐伏矿床的综合预测理论与找矿方法、花岗岩体构造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学、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乃至部分国内领先水平。本重点学科现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点(资源勘查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并挂靠在中南大学内招收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勘查工程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以广西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和开发为立足点,参与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科研竞争,跟踪国际先进的成矿理论与预测技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能对广西地质和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测试,科技咨询与成果转让的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隐伏矿床预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花岗岩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现代构造解析与成矿构造、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宽厚的多学科支撑体系。1993年,在地球化学勘探基础上,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年通过多学科横向联合申报,成为广西第一批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来,在广西从事水环境防治、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以及环境地质项目6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广西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应用研究项目22项,总科研经费836万,40%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学术会议56篇),出版专著6部,省部级获奖项目21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5项,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国和广西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广西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广西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环境地质。

3.勘查技术与工程

该学科是桂林工学院最早建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矿产等资源及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它涵盖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勘查工程等学科及相关专业。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原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指令和专项基金项目11项,国家攻关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60项。总项目数86项,总经费720万元,人均项目数2.3项(含交叉参加数)。共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20项(含优秀论文奖1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整体目标是:以广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背景,重视占广西国土面积 41%的岩溶区,以资源、环境为纲,以地球系统学科和系统方法为经,以“地质—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建成一个在矿产资源及水资源勘查、基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能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跟踪学科前沿,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并对广西的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带动和辐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区)级重点学科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中国西部(重点在广西)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西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已初步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目前,资环系共有实验室20个,主要有矿物岩石实验室、宝石实验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实验室等。专职实验人员12 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 人,实验师、工程师4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000 m2。有实验仪器设备479 台(件),总值达434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套,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紫外光分析仪(美国)。

七、科学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发扬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地物化综合找矿、地质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部分达国际水平的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数十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全系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23项,横向项目90项。

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有:

1)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首任所长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宝石(观赏石)学家、博士生导师袁奎荣教授。现任所长罗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从事花岗岩与隐伏矿床预测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现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7人。该所通过18年的实践所提出的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次举办全国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的学术讨论会,3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与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的10所著名大学交流密切,为促进国际间的地学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做了开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徐克勤教授、陈国达教授及南京大学王德滋教授等,都对研究所有较高评价。

2)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中心现有人员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中心拥有加拿大EKKO-100A地质雷达,EM-57(C)瞬变电磁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桩基检测、管线探测及漏水调查、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项目。多年来承担了许多这方面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高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捌拾柒万元。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调清洗工程等项目。同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项目有: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项;广西科技厅项目6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项。

4)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11月,主要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空间分辨率尺度的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地质填图、矿山矿产资源乱采乱挖调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植被覆盖调查、森林火灾监测与损失评估、水灾监测与损失评估、城市区域地理构成现状调查、城市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型工程选址、海岸及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等遥感应用技术服务。

5)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已经拥有国家环境工程水污染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书,能够承担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并开展环境技术领域的各种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浓度味精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目前,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院有30多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国家学习或进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1995年起学院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并在我院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核考点。由我院负责教育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5年为100%,为世界宝石教育培训通过率之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1995、1999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撰稿:王殿华)

王德滋发表的论文有多少

1.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贵池铜山岩体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地质论评,2011,57(1):印刷中。2. 张智宇,杜杨松,张静,庞振山,李大鹏,贾鹏飞,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及成因,矿床地质,2010,29(6):999-1016。3. 李大鹏,杜杨松,张静,庞振山,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构造及其对矿化的影响,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4. 侯通,张招崇,杜杨松,宁芜南段钟姑矿田的深部矿浆-热液系统,地学前缘,2010,17(1):186-194。5. 杜杨松,秦新龙,曹毅,安徽铜陵中生代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硫化物-氧化物熔融包裹体研究,矿床地质,2010,29(1):71-24。6. 涂伟,杜杨松,李顺庭,高志伟,宁芜盆地蒋庙橄榄辉长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矿物岩石,2010,30(1):47-52。(EI检索)7. 杜杨松,德高业精的学者楷模-记王德滋院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9-10。8. 向文帅,杜杨松,曹毅,庐枞地区A型花岗岩类与橄榄安粗岩系研究,矿物岩石,2009,29(3):36-42。(EI检索)9.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郭欣,曹毅,李青,云南普朗复式岩体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009,25(1):159-165。(SCI检索)10. 庞振山,杜杨松,王功文,曹毅,云南普朗复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通报,2009,28(4):531-537。11. 郭欣,杜杨松,庞振山,李顺庭,李青,云南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带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现代地质,2009,23(3):465-471。12. 曹毅,杜杨松,蔡春林,秦新龙,李顺庭,向文帅,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及其岩石包体:对碰撞后到造山后构造环境转变和岩浆演化的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8,14(4):565-576。13. 杜杨松,曹毅,袁万明,楼亚儿,李顺庭,鲁鑫,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学报,2007,23(6):71-77。(SCI检索)14. 杜杨松,李顺庭,曹毅,秦新龙,楼亚儿,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现代地质,2007,21(1):71-77。15. 蔡劲宏,杜杨松,阿尔泰山南缘中泥盆世苦橄岩中单斜辉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岩石矿物学杂志,2007,26(2):141-146。16. 王功文,郭远生,杜杨松,范玉华,郭欣,庞振山,陈建平,基于GIS的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三维成矿预测,矿床地质,2007,26(6):651-658。17.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锆石SHRIMP测年,地球化学,2006,35 (4):359-366。18. 楼亚儿,杜杨松,安徽繁昌-铜陵中生代侵入岩的黑云母特征和成因探讨,矿物学报,2006,26 (2):175-180。19. 杜杨松,李铉具,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高校地质学报,2004,10(3):332-342。20. 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安徽铜陵地区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来自矿物巨晶和岩石包体的证据,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23(2):109-116。21. 杜杨松,秦新龙,田世洪,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岩石学报,2004,20(2):339-350。(SCI检索)22. 杜杨松,车勤建,秦新龙,楼亚儿,花岗质岩石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4):334-339。23. 杜杨松,刘金辉,秦新龙,楼亚儿,窦金龙,岩浆底侵作用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3,13 (3):237-242。24. 秦新龙,杜杨松,李铉具,尹京武,郭熙凤,安徽铜陵地区角闪石堆积晶包体中出溶氧化物、硫化物的发现,科学通报,2003,48(18):1982-1989。25. 楼亚儿,杜杨松,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地学前缘,2003,10 (3):269-275。26. 杜杨松,窦金龙,秦新龙,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地质科技情报,2002,21(4):48转59页。27. 秦新龙,杜杨松,田世洪,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曹山辉石闪长岩中含磁黄铁矿-黄铜矿的角闪石巨晶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2,12(8):834-838。28. 田世洪,杜杨松,秦新龙,李铉具,金尚中,尹京武,安徽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中的矿物包裹体研究。地学前缘,2001,8(4):422 - 428。29. 杜杨松, 田世洪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天马山矿床与大团山矿床流体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地球科学,2000, 25(4): 433 - 437。(EI检索)30. 王功文,杜杨松。玉龙铜矿带成矿多元信息综合分析与找矿靶区优选。现代地质,2000,14(2):158-164。31. 王功文,杜杨松。切比雪夫曲线拟合实现玉龙斑岩铜矿体深度预测。地学前缘,2000,7(2):526。32. 杜杨松。壳幔成矿学初探。矿床地质,1999, 18 (4) : 341 - 346。33. 杜杨松, Ken D. Collerson和赵建新。两广交界地区S-型花岗岩中麻粒岩包体的特征、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999, 15 (2) :309-314。(SCI检索)34.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西金鸡岩金矿床的特征和成矿机理研究。地球科学,1998, 23 (3): 262 - 266。(EI检索)35. 杜杨松, 江云华和叶桂顺。浙江金鸡岩金矿床中银金矿和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现代地质,1998, 12 (2): 214 - 221。36. 杜杨松。对“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一文的讨论。高校地质学报, 1998, 4 (1): 118 - 120。37. 李学军, 杜杨松和杜勋。成矿流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计算。地学前缘, 1998, 5 (2): 333 - 334。38. 李学军, 杜杨松,胡金文和方建勤。安徽铜陵大团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研究。地球学报,1998,19 (增刊):30 - 38。39. 杜杨松和李学军。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高校地质学报, 1997, 3 (2): 171 - 182。40.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现代地质,1996, 10 (2): 169 - 174。41. 杜杨松。火成岩中下地壳岩石包体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地质科技情报,1994, 13 (3): 33 - 39。42. 杜杨松。论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分类与命名。现代地质,1994, 8 (2): 127 - 132。43. 杜杨松。花岗岩类中岩石包体研究与隐伏矿床(体)的寻找 — 以安徽铜陵地区为例。南京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1994, 6 (3): 351 - 355。44. 杜杨松。包体岩石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地球科学,1994,19(6):726。45. 杜杨松。酸性、中酸性火成岩中岩石包体的成因类型和基本特征。载于何科昭,杜杨松和仲力(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 108 - 115。46. 杜杨松。安徽铜陵地区岩浆岩和有关矿床成岩成矿机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 (2): 38 - 40.47. 沈渭洲,陈繁荣,刘昌实和杜杨松。江西银山多金属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1, (2): 186 - 194.48. 杜杨松,王德滋和陈克荣。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地质学报,1990, (3): 215-225.49.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石英正长岩及其岩石包体的特征和研究意义。载于黄惠泽和曲政(主编),中国第一届博士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 234 - 243.50. 杜杨松。试论熔结凝灰岩中塑性碎屑内晶质结构的成因。岩石矿物学杂志,1990, 9 (2): 124 - 130.51. 杜杨松。广义火山碎屑岩的结构类型及其分类命名讨论。地质科技情报,1990, 9 (1): 16 - 18.52. 王德滋和杜杨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0, (3): 186 - 188.53. 陈克荣, 杜杨松和陈小明。论火山碎屑流和涌浪堆积的特征和成因模式 — 以浙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岩石学报,1990, (1): 66 - 74.54. 杜杨松。火山碎屑涌浪堆积的特征、鉴别标志及其地质意义。中国科学(B辑),1989, (12): 1294-1301.55. 杜杨松。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及火山活动旋回划分。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 (4): 65 - 76.56. 杜杨松和周旬若。浙东南沿海地区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形成条件的实验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25 (1): 83 - 91.57.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银山铜铅锌矿与德兴铜矿的关系及其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1988, 24 (1): 9 - 13.58. 杜杨松和陈克荣。德兴银山铜铅锌矿床成矿作用与火山作用间的关系。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7, 7 (4): 287 - 294.59. 陈克荣和杜杨松。论赣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23 (1): 54 - 63.60. 王德滋, 陈克荣, 杜杨松和曾家湖。江西德兴银山火山机构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地质学增刊。1984, (4): 1 - 8.

学校隶属关系: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电话:(院办)、5896271(资环系)

学校所在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传真:

邮政编码:541004网址:http://

桂林工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为一所单科性地质专科学校,从创建到1977年,一直从事地质专科教学。197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成为以地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工科院校。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1983年开始,学院的办学方向开始转变,学院进入了漫长的转型期。1994年,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标志着学院向多科性本科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院学科门类已涵盖理、工、文、管、艺5大类,14个二级类,36个本科专业,20个硕士专业。地质类专业在全院学科中所占比例已大大缩小。

一、专业设置

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首饰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本科学生近1200人;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地球化学、市政工程、水文与水资源等8个硕士点,硕士研究生74名;与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桂林工学院地质类专业全部在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内。该系成立于1997年。全系现有86名教职工,其中教授(研究员)18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0名。现有地质类专业教师30人,其中正高9人,副高15人,博士9人,师生比远高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38人,其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6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3人。每年各教研室根据计划安排教师攻读学位或在国内外进修,已有3名教师从国外学成归来。

阮百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副院长,是广西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科技开发项目,在《中国科学》、《物理探查》、《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广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罗先熔教授:现任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所长,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电化学勘查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余项地质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广西优秀专家荣誉称号。目前正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西部荒漠戈壁区大型铜镍金矿勘查评价技术及综合示范研究”。

冯佐海教授,现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花岗岩体构造、成矿构造解析和环境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加过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规划)在内的国家级项目,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5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目前正主持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基础地质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吴虹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桂林工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遥感/GIS课题同行评议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两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开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国出版遥感/GIS专著一部,主攻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遥感、GIS与动力学模型、综合地学信息可视化分析、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钱建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研项目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控矿构造、构造地化与动力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方面科研成果较为突出,曾获第三届全国构造地化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地洼学说二等奖。

张良钜教授,现为桂林工学院珠宝教育与检测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矿物、宝石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宝石矿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或负责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合编专著一部、在矿物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宝石矿物的研究与开发等。

张桂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金矿床的控矿规律及GIS的应用研究,曾多次赴英国和澳大利亚学习工作。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项。

张小路研究员,主要从事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隐伏矿床找矿预测研究工作,和工程物探勘查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国家“九五”科研攻关项目、国家新疆三0五项目、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子课题研究等。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喻亨祥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工学院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岗岩地质与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中澳国际合作研究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人才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系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研究生8人。全系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生5名,在校硕士研究生54名(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职生35名,函授生300余名。

在一大批教授、博士的带动下,在浓厚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资环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英语竞赛、全国数学建摸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种奖励近20项,毕业生考研氛围浓厚,连年研究生考取率在15%左右。

由于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系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三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今年更是达到了96%。尤其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连年一次就业率100%。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环系现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7个教研室,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两个中心实验室,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高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宝玉石测试鉴定中心等科研及科技开发机构。

虽然经过转型,地质类专业已被大大压缩,但它在学校各学科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替代。其中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3个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中心实验室、环境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

与招生相比,这些年地质类专业的分配形势越来越好。2001年我院地学类专业毕业生80人,而社会需求为400余人,供需比为1∶5,2002年毕业生73人,社会需求为450余人,供需比为1∶6;2003年毕业生为80人,需求量640人,供需比为1∶8。地质类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就业率为100%,说明社会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保持旺盛。

广西是沿海、沿边的西部少数民族省份,矿产、旅游、水能等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虽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区,但也为人才培养和教育进步提供了机遇。经过近50年的发展,桂林工学院已形成以工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地矿类及相关的材料类、测绘类、环境类等许多专业都是广西独一无二或具有一定优势的,其中一些还被列为广西重点专业或精品专业。

五、学科建设

1.资源勘查工程

本学科是我院最早建立的学科,也是地矿类学科群中的主干学科。1995年被广西第一批列为区级重点学科。在“六五”直至“九五”期间的20年中,承担了广西和全国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类研究课题。获得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级奖项。在有色多金属大型矿床的成矿规律、华南隐伏矿床的综合预测理论与找矿方法、花岗岩体构造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研究、显微构造与组构学、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地球化学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与优势,处于国内先进乃至部分国内领先水平。本重点学科现有一个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点(资源勘查工程),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矿产普查与勘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并挂靠在中南大学内招收博士生(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勘查工程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以广西的地质和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查、评价和开发为立足点,参与国内重要成矿区带的科研竞争,跟踪国际先进的成矿理论与预测技术,将本学科建设成为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能对广西地质和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开发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测试,科技咨询与成果转让的基地。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成矿规律与隐伏矿床预测、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花岗岩构造与成矿动力学、现代构造解析与成矿构造、成矿地球化学与构造地球化学。

2.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地质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宽厚的多学科支撑体系。1993年,在地球化学勘探基础上,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0年通过多学科横向联合申报,成为广西第一批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6年来,在广西从事水环境防治、水资源保护规划、设计以及环境地质项目6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包括广西科技厅、教育厅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地方政府项目25项,应用研究项目22项,总科研经费836万,40%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学术会议56篇),出版专著6部,省部级获奖项目21项,转让或被采用的科研成果25项,使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在我国和广西区内已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环境工程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多学科横向联合,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地质、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几个方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具有与我国国情尤其是广西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环境工程研究中心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达到广西领先、总体国内先进、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高水平学术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资源化以及环境地质。

3.勘查技术与工程

该学科是桂林工学院最早建立的重点学科之一。勘查技术与工程的主要对象是水土、矿产等资源及相关的地质地理环境。它涵盖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勘查工程等学科及相关专业。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原地矿部、有色金属总公司指令和专项基金项目11项,国家攻关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60项。总项目数86项,总经费720万元,人均项目数2.3项(含交叉参加数)。共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20项(含优秀论文奖11项)。

勘查技术与工程发展整体目标是:以广西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背景,重视占广西国土面积 41%的岩溶区,以资源、环境为纲,以地球系统学科和系统方法为经,以“地质—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纬,建成一个在矿产资源及水资源勘查、基础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能适应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跟踪学科前沿,达国内领先、部分达国际水平,并对广西的资源勘查、工程勘察起带动和辐射作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对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区)级重点学科基地。本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围绕中国西部(重点在广西)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问题,推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广西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已初步形成学科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主要研究方向: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程。

六、实验室建设

目前,资环系共有实验室20个,主要有矿物岩石实验室、宝石实验室、普通地质实验室、地学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实验室等。专职实验人员12 人,其中高级实验师3 人,实验师、工程师4人。共有实验用房约2000 m2。有实验仪器设备479 台(件),总值达434万元。其中超过5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3台套,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有:总有机碳分析仪(日本);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紫外光分析仪(美国)。

七、科学研究

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发扬地质、物探、化探、水文、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地物化综合找矿、地质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中取得了一批国内先进、部分达国际水平的成果,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优秀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奖励数十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

全系目前在研项目40余项,合同经费8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23项,横向项目90项。

主要研究机构及研究方向有:

1)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创始人、首任所长是国际知名地质学家、宝石(观赏石)学家、博士生导师袁奎荣教授。现任所长罗先熔教授。本研究所是全国地质系统第一个从事花岗岩与隐伏矿床预测研究的专业研究单位,现拥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0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7人。该所通过18年的实践所提出的隐伏花岗岩预测及深部找矿理论和方法,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两次举办全国隐伏花岗岩及深部找矿的学术讨论会,3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与日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的10所著名大学交流密切,为促进国际间的地学交流和提高我国学术地位做了开拓性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涂光炽教授、徐克勤教授、陈国达教授及南京大学王德滋教授等,都对研究所有较高评价。

2)工程物探科技开发中心:成立于1994年3月,中心现有人员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中心拥有加拿大EKKO-100A地质雷达,EM-57(C)瞬变电磁仪,SWS-1G型多功能面波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承接工程地基勘查、桩基检测、管线探测及漏水调查、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灾害调查等工程项目。多年来承担了许多这方面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高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注册资金为人民币捌拾柒万元。主要从事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及中央空调清洗工程等项目。同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现有专职技术人员31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主要承担科技项目有: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项;广西科技厅项目6项;广西教育厅项目2项。

4)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11月,主要利用当前最先进的各种空间分辨率尺度的商业卫星遥感影像,开展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地质填图、矿山矿产资源乱采乱挖调查、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农作物长势与病虫害监测、植被覆盖调查、森林火灾监测与损失评估、水灾监测与损失评估、城市区域地理构成现状调查、城市区域发展变化动态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大型工程选址、海岸及近海生态环境监测与调查等遥感应用技术服务。

5)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7月,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已经拥有国家环境工程水污染专项设计乙级资质书,能够承担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并开展环境技术领域的各种工程咨询和技术服务。多年来,取得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高浓度味精有机废水处理新工艺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外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目前,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学术交流及友好往来关系。目前学院有30多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英国国家学习或进修。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明多萨克斯大学每年相互交换留学生。1995年起学院与英国皇家宝石协会联合办学,并在我院设立FGA教育培训中心和国际珠宝鉴定师资格考核考点。由我院负责教育培训的学员考试通过率连续 5年为100%,为世界宝石教育培训通过率之最,受到国际珠宝界的高度评价。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学院学报》是CA收录期刊,BIG固定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89、1995、1999连续三届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

(撰稿:王殿华)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逝世。 钱 三 强 名字的由来 钱三强出生在1913年。起初他父亲钱玄同给他起的名字叫钱秉穹,但为什么以后改名叫钱三强呢?这得从头说起。 钱三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钱玄同,不满4岁就开始天天站在祖父的书桌前认字背书。青年时代,他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习。回国后,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到北京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他由于接受了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竭力主张推翻清朝统治。随后他又与陈独秀、李大钊、严复、胡适等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教授一起,投入了“新文化”运动,是进步刊物《新青年》的积极支持者和轮流编辑。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钱三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进步思想的熏陶。为培养钱三强,在他7岁时,父亲送他进了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孔德是法国哲学家的姓)。 孔德学校是一所开明的新式学校。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也很重视。而且孔德学校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高中教学工作。可以说,钱三强童年时代得到的教育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钱三强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老帅的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学生,对音乐、体育、美术,钱三强都有两下。刚进初中,年方13岁,就成了班上“山猫”篮球队的队员,在比赛中,他的拼搏精神和集体意识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三强的比较瘦弱的同学给钱三强写信,信中自称 “大弱”,而称当时还叫“秉穹”的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秉穹的父亲钱玄同看见了。 “你的同学为什么叫你‘三强’呀?”钱玄同风趣地问道。 “他叫我‘三强’,是因为我排行老三,喜欢运动,身体强壮,故就称我为 ‘三强’。”秉穹认真地回答了父亲的询问。 钱玄同先生一听,连声叫好。他说:“我看这个名字起得好,但不能光是身体强壮, ‘三强’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智、体都进步。” 在父亲的肯定下,从此,“钱秉穹”就正式改名为“钱三强”了。 人生转折点 1929年,钱三强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吴有训教授的近代物理学、萨本栋教授的电磁学吸引着钱三强。两位学者的博学及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深教育着钱三强。 科学的发展,给变化万千的世界增添了色彩。三强决定学习物理,报考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求读在吴有训教授门下。清华大学享誉国内外,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学子、国家的栋材。校内充满浓厚的学术空气,教学严谨,学风端正,激励着三强以顽强的精神,刻苦攻读。他以吴有训教授的作风为楷模,吴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教学方法滋润着三强的心田。 1936年钱三强以毕业论文90分的优异成绩毕业。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钱三强大学毕业后,便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慈济所长的手下做一名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钱三强能在这样的高师手下工作,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刚刚开始工作,严老师交给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和管理图书。钱三强不因工作的繁杂细小而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每项工作,把图书馆管理得井井有序,受到大家称赞。人家照相,他就帮助冲洗、放大,还用照相底版做分析研究工作。渐渐地钱三强能够独立地、熟练地进行照相底片的分析,并掌握了照相技术。 一个周末的下午,同学们都离开了实验室,只剩下钱三强一个人留在那里做分子光带分析。从南京开会回来的严老师进了实验室,看钱三强仍在聚经会神地工作,又看了看分析的数据结果,与国外的资料数据大致相同,心中无比高兴。他更加喜欢这位年轻人了。 一天,钱三强在图书馆查资料,严教授匆匆走来对他说:“你会法语吗?”钱三强说:“初中学过。”“还记得吗?”“忘了不少,查查字典能查资料。” “那好,我考考你。”严教授说着,便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法文杂志:“你念一段,再翻译过来。”钱三强按着老师的话去做了。严老师很满意地说:“还行嘛。”这时才告诉他:“中法教育基金会,要招考公费留学生,你把手中的工作整理一下,用主要精力准备迎接考试吧!” 钱三强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个好机会,他从心里感激自己的老师。时间紧迫,10年没有读的法语,要尽快捡起。钱三强下定决心,要克服困难,认真地准备应考。考试完不久,严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他:“你考取了,考得不错。” 钱三强收拾行李,就要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就要离开重病在身的父亲,离开关心他抚育他的老师,他依依不舍。芦沟桥事变爆发,国难当头,又增加了他心头的沉重。他犹豫不决,不忍离开自己的故土。父亲忍着离别的痛苦劝导他:“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你学的东西会对祖国有用。报效祖国,造福社会,路程远得很哩!男儿立志,不能只顾近忧啊!” 1937年8月的一天,一艘远洋客轮载着钱三强,离开了上海港,驶向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出洋求学 人的一生有几个11年?然而,钱三强的这11年,是收获巨大的11年,是决定他一生的11年,也是他难忘的11年。 1937年9月,钱三强在导师严教授的引荐下,来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该实验室是居里夫人创建的,居里夫人谢世后,由锕的发现者德比爱纳教授任主任。但是实际上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伊莱纳主持。 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就是钱三强的导师。伊莱纳像她的慈母居里夫人一样,潜心于科学研究,忘我勤奋,作风严谨,品格高尚,待人谦和、热忱。在这样一个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钱三强的住处距实验室较远。每天,天蒙蒙亮,钱三强就起床,匆匆吃点东西,赶乘地铁,到实验室,一直很晚才回住处。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学习,钱三强并不觉得辛苦与单调,反而感到特别的充实愉快。 钱三强在实验室里主要是做“物理”工作,而放射源是要用化学方法制备的。因此,他很希望兼作“化学”工作。 一天,约里奥—居里夫人问钱三强:“钱先生,那位化学师你不是认识吗?如果你回国做放射源,就需要学会‘化学’工作,你就去和她学学吧!” 钱三强心里十分高兴,他想导师为我想得多么周到!于是欣然答应了。 化学师葛勤黛夫人是一位有名望的科学技术专家。她放手让钱三强独立做钋的放射源。钱三强一丝不苟仿效着化学师的方法开始工作。化学师每隔一段时间便过来询问指导。接着,又连续让他做了4个放射样品。做完后,化学师帮助钱三强测完放射源的强度,并告诉钱三强:“成了,3个基本一样,1个略微差一点,但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化学师的评价,对钱三强的工作做了肯定。而他的勤奋与好学,又赢得了化学师和同伴们的信任,同时也使他获得了真诚的合作。这一来就大大拓宽了他的科学研究领域。不久,他写出30多篇科研论文。 为了使钱三强有更多的学习机会,约里奥—居里夫人又提议,让钱三强到其丈夫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的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并允许他一段时间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到那里工作。 在约里奥先生实验室工作,不仅向先生学到科学技术,还学到他的科学思想、科学道德。这使钱三强受益终生。 1939年1月的一天,约里奥教授让钱三强看一张照片,原来这是一张用云雾室拍下的铀受中子轰击后产生裂变的碎片的照片。这是当时第一张直接显示裂变现象的照片,是十分珍贵的。 不久,约里奥—居里夫人又邀请钱三强和她合作证明核裂变理论。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钱三强很快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 1940年钱三强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钱三强是幸运者,能在两位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教诲下学习、工作,使他很快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前沿,还使他亲眼目睹了人类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核裂变。 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为此,1946年底,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 报国习切 11年的勤奋使钱三强获得了最高的奖赏,也赢得了留法中国人中学术水平最高的地位。在这样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下,他却要回国。 1948年,钱三强找到了中共驻欧洲的负责人刘宁一,提出要求回国的心愿。刘宁一鼓励他,“回国大有作为。” 钱三强也把自己要回国的打算告诉了导师约里奥。听了学生的要求,身为法国共产党员的约里奥满意地说:“要是我,也会作出这样的决定。”钱三强又去向约里奥的夫人话别。约里奥—居里夫人语重心长地说:“我俩经常讲,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希望你把这两句话带回去吧!” 导师的话,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钱三强临行前,两位导师在自己的花园里为钱三强夫妇饯行。 1948年5月钱三强和他的夫人何泽慧,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带着导师的重托和法国同行的深情厚意,离开了巴黎回国。还随身带着一份珍贵的文件,这就是导师给钱三强在法国学习与工作的鉴定。 鉴定是这样写的:“钱先生表现出科研人员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在我们共事期间,他的这些素质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他已完成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些是非常重要的。他心智敏慧,对科学既有满腔热忱,又有首创精神。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实验室学习并在我们领导下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是最优秀的。我们曾委托他领导几批研究人员,他用自己的才华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困难的任务,并受他的法国和外国学生的爱戴。”“我们的国家对于钱先生的才干业已承认,并先后赋予他重任,先是任命他为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接着又聘任他为研究导师。他同时也是法兰西科学奖的获得者。”“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者。他具备了研究组织工作的领导者所特有的精神、科学和技术素质。” 1948年夏,钱三强带着法国朋友的友谊和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回到了阔别了11年的祖国,迈上了新的里程。 为了祖国 1949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忽然接到一个通知,他要作为代表到巴黎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钱三强想:这次去巴黎开会如果能遇到约里奥—居里老师,请他代为订购一些原子核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该有多好。钱三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代表团联系人提出,需要约20万美元。4天后,钱三强接到电话,请他到中南海。 在中南海,等候钱三强的是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他热情接待了钱三强,并说:“三强,你的想法很好,中央研究过了,决定给予支持。清查了一下国库,还有一部分美金,先拨5万美元供你使用……”听了李部长的话,钱三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埋怨自己太书生气。战争还没有结束,城市要建设,农村要发展,国家经济困难……哪有那么多外汇呢? 不久,钱三强拿到了为发展原子核科学事业的美元现钞,心中万分激动、兴奋。他深深地晓得这美元是经历了火与血的战乱,是刚刚从潮湿的库洞中取出来的,是来之不易的。 拿着这沉甸甸的美元,钱三强思绪万千,深深感到科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后,钱三强先后担任了副所长、所长职务。 1955年1月14日,钱三强和地质学家李四光应周总理召见来到了总理办公室。周总理听取了李四光介绍我国铀矿资源的勘探情况,又听取了钱三强介绍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状况。周总理全神贯注地听完后,提出了有关问题。最后告诉钱三强和李四光,回去好好准备,明天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要听取这方面情况,可以带些铀矿和简单的仪器,做现场演示。 第二天,钱三强和李四光来到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面已经坐着许多熟悉的领导人,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等。这是一次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开始了,毛主席开宗明义:“今天,我们做小学生,就原子能问题,请你们来上课。” 李四光先讲了铀矿资源以及与原子能的关系。钱三强汇报了几个主要国家原子能发展的概况和我国这几年做的工作,并做了演示。大家看着实验,会场十分活跃。主席点上了一支烟,开始做总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到更多的铀矿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基础,创造了一定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不来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 会后,大家用饭,毛主席举起酒杯站起来大声说: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 1959年6月26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还讽刺:“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只能守着一堆废钢铁。” 讽刺变动成了动力,愤怒化作力量。中国科技工作者没有被吓倒。“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成了中国人民的誓言。钱三强作为原子核物理专家,和无数科学工作者一样,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组织起数万名科学工作者及技术工人,向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进军。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为了研究一种扩散分离膜,由钱三强领导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4年的努力研究成功,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4个能制造扩散分离膜的国家。同时成功地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成功地承担了第一颗原子弹内爆分析和计算工作。 在原子弹的整个研制过程中,浸透了钱三强的智慧与心血。他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呖血,为培养我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钱学森生前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 一、生平简介 钱学森(1911~X)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三、趣闻轶事 ①魂系中华赤子心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9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儿。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来了。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过了5天就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欢度这一佳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情怀,深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并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就在此时,钱学森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正当此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作为挑起这场战争的美帝国主义,在它的国内,正在掀起一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几乎每天都发生对大学和其他机构的人员进行审查和威胁性审查的事件。这股逆流毫无例外,也波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

王德峰发表的论文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有关机构、其他不少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提出了多种优先发展教育,增加学校教育供给,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的倡议或者决策、国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面临的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双重艰巨任务,在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新的发展模式和教育发展战略,即: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两个转变、适当超前发展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有着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科技及教育振兴、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必将产生无法预料的积极影响和驱动作用。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就教育问题做出了各种重大决策、调整和改革,整个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学校数量和学校规模呈几何级膨胀,教育资源快速集中与聚集,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寄予超常的厚望。不仅如此,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亦越来越大,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信任度日益提高。应该说,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是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有力保障。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在短短的数年之中获得这样一个低起点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既大且穷的国家来说的确当歌当颂。然而,在对这种全民致力于办教育,学校教育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即:在这样一种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须臾离不开教育的氛围中,一种盲目推崇学校教育的作用,迷信学校教育功能的缺乏理性思辨的感觉或者说是认识也在滋蔓开来。持有该种不完全正确观点的人目前不少。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给予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这是好事,但如果形而上地认为学校教育就是现代化大教育的全部内涵或者真谛,则是一种偏颇的理解,这样的认识同样不利于指导新时期宏观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对于学校教育及其作用,我们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实际是,学校教育在承载着超越以往任何时期更大的积极使命、释放出更大效能的同时,本身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也在同时显现并在新的条件下被放大。正是看到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引发了部分人士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和质疑。他们痛心地看到,模式化的学校教育“以牺牲精神为代价”和“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塑造人”,[1](P99)不仅如此,还“把成千上万的儿童关在像兵营一样的大房子里,不考虑他们的体力、不同的生理需要以及智力的差异,每天都不加区别地、清一色地给所有孩子配给四五种精神食量。”[2](P35)其结果是,“学生的独创被逐渐破坏,被反复灌输要驯服地服从别人的意见,否则就是胡思乱想。这种情况所造成的损害比过去整个社会受习惯信念的统治的危害更大。”[3](P318)在这样的教育下,“只有那些(通过适合他们才能的气质和能力)能够适应流行模式的人,才能从中获得益处。其他人则或者勉强够格,或者托庇于梦想,要不然就求助于安慰和保证,但是最后却身受其害,而落入差学生之列。”[4](P132)有论者对这种教育深恶痛绝,指责“现代教育是在大批地屠杀天才”。[5](P50)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的局限性除论者上述论述和分类等之外,还可以把当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区分为绝对局限性和相对局限性。前者指学校教育在成为自身时同时存在的不足;后者指相对与其他教育形式、以其他事物作为参照系时所呈现出的缺憾。二、当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分析首先,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格局中的作用,从而淡出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即是承载知识的传播,尽管也肩负着知识的创新,但后者远不及前者,特别是非研究性院校的一般性学校,其主要职能还是前者,即把其他主体创造的智力成果集中起来传输给受教育者。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播乃至创新等都呈现出双向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也许一个人没有进入形式上的大学城修业,但在信息化时代不必然意味着他会再因物质上的砖墙阻隔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也许一个人没有机缘和某一位科学家谋面,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必无交流沟通的可能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得学校有可能增强其传播知识的能力,更好完成其基本使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受教育者未必必须“学在学堂”,因为像林肯所面临的那种恶劣的教学环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便利化,这像驾着自家车轻盈驶上高速公路,任何一个虚拟的开放式站点随时供学习者无限而高效率地汲取丰富营养。可以说,信息时代的最终到来,将导致因物质原因而无法获得信息和接受教育的人大大减少,信息时代里最终只有不愿学习进步者而不再有无法学习进步者。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有利于促成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存在于传统学校教育下的阶段性弊端。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信息时代不会自然消失,实际上教育的公平性在信息时代将以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数字化信息的不同占有的形式表现出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会因各地实物资源的占有与投入量的不均衡而导致各处在建设进度上的不同步,这将造成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然而,弥补各地在数字化建设上存在着的这种差距的支出必定大大小于解决各地物质形态上的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的花费。以较少的投资建成内涵了公平原则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极大地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从而使终身学习有了可能性。借助于网络的便利,“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6](P203)在前信息化时代,学院制教学一直是教育的主导方式,只有在学院里面采取师徒相授的形式才能完成单向教育和信息传递的任务,脱离学校教育,就无法获取到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学在教会,所以那时想跻身有识阶层,唯一的选择便是进入教堂成为一名僧侣;在中国奴隶制时期,学在官府,获得知识成了膏粱子弟而非褐衣们的事情。在封建的中国,尽管在儒家的倡导下,民间教育及私塾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依当时的情景,要获得教育机遇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占有量是不行的,因此,接受教育仍然离不开教苑这样一个地方。然而,在信息时代,我们看到: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一般是首先在网络上公布和传播的,而且网络传播以其更优越的社会影响力为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持有者看好。在这种社会里,每一个场合、角落都可能成为自强的人自学的地方,这将超越前信息化时代或者说是物质化时期学习者脱离不了学校的尴尬,“受教育的机会远远超过传统的学习空间———学校,而扩展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乃至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场所。”[7]所以,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果说并没有削弱甚至加强了研究性院校的创新能力的话,而学校的整体的传播知识的功能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削弱。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脱离学校的形式上的教育限制。其次,科教兴国战略的继续实施以及社会的进步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凸显,相对而言,学校教育的作用有所下降。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呈现一日千里的状态。当前,我国社会形态处在继续转型期,即由传统的静态社会向动态的现代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控制继续放松,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精神文明程度、政治文明程度皆得以提高,与之呼应的是个人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增长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个体素质得到完善。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生存,任何个体都将受到社会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和制约(但不再是那种限制个体价值发挥的控制),社会的教育功能上升。从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都无限宽阔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能吸收到无法计量的有用知识和信息,并且能够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乃至创新,“社会是个大课堂”的真理性判断得到更为有力的实证。人类社会的教育事业曾经经历了一个与其他社会事业混沌一体到剥离出来,进而成为一门专门的事业或职业的过程。教育事业的脱颖而出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初始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人们素质普遍偏低的要求。当人类社会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以至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因其“人文”化,从而都可能成为教育的素材,并且能为个体素质不断提高了的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接受时,教育就有可能从分离出去而形成的他类王国中重新复归社会自身,这种复归即使不是全部,也必将是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即使现在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仍有不少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无法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和在人格上的顺利社会化,实际上这些人采取的直接向社会学习、在社会大课堂里不断接受教育的办法弥补和替代了他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他们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提供(学校教育本身具有选择性,然而,这种选择又未必始终都是有效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自身既成为一个需要人们不断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成为一个自在的向有心的为学习者提供源源不断知识的大宝库。自觉地发挥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功能,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主动、有意识地促使社会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甚至适当地让社会教育“占领”一些传统学校教育的领域和内容,或者说把那些本不该由学校承载的社会课之类的教育返归社会自身,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另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国社会现状,我们发现,在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数亿个家庭在社会实现整体进步的同时,其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功能得到丰富,其中包括家庭的教育功能比以往得以强化。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意识到教育投资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的确成了重大的家庭投资项目。然而,这还仅仅是当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或作用凸显起来的其中一点表现。当代家庭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各个家庭在教育的直接开展上。由于建国以后的积累,特别是最近十余年来教育与科技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人口中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获得了各种层次的系统的学校教育,相当大一部分家庭具备了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教育的能力,相当大一部分家长已经很好地对其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就为家庭、家长减轻在子女教育事务上对学校教育的无限的依赖度,以及通过家庭教育为培养新的一代社会人才创造了条件。从实际情况上来看,现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家庭中有相当比例的家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成功家庭。在家庭教育上,总体上是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既有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又相对更重视些。无论在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家庭教育都有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发挥作用的某些方面。这是家庭教育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在家庭中进行婚姻和家庭等的教育比在学校里进行相关教育更有实效性和持久性,效果也会更好。在一些现代核心家庭中,我们看到那些已经掌握了丰富知识和大量信息的家长积极开展对子女的教育,置备了必要的在家庭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物质资源和设施,利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家庭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因为在社会继续发展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被学校教育或者职业性教育所取代。恰恰相反,在当代,家庭教育也获得了作用进一步强化的物质条件和机遇。 最后,在分析了上述学校教育功能的相对局限性后,还必须看到学校教育的绝对局限性。关于学校教育功能或作用的绝对局限性,在此只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特征和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一二点不成熟的新的理解。 1•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首先表现在教育的主管选择性上。学校教育不能没有主管选择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甚至教育的对象的选定都是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的。选择性是界定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学校教育的范围,保证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如果在学校教育中排斥选择性原则,学校教育就会无法正常而顺利地进行下去,就会迷失方向。但学校教育坚持选择性又可能会导致这种教育形式一定程度上的无效性,并且这种无效性在数量分析上还可能会很大。比如,一个受教育者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中有绝大部分在工作实践中应用不上,成为“死”的、“无用”的知识和信息。这种学校学习或者教育上的无效性实际造成了一种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浪费,从我国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的角度来说是很遗憾的事。学校教育的主管选择性与教育的一定程度的无效性是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不仅如此,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还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客观滞后性上。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社会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从社会其他事业中分离出来,能够确保学校教育独立地进行和提高其水准,但这同时又成了学校教育有可能背离其使命,并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始终存在着的致命性的道岔。学校教育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创新知识和信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己任。学校教育要完成如此使命,必须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跟踪社会跳动的脉搏,从社会的“有用性”的角度进行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的中立地位使学校教育并不是始终与社会的发展跳着同节奏的舞步。社会生活可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校教育也许还没有把这些新鲜经验吸纳其中;社会的发展或许已经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学校教育可能还在另一条轨迹上划圆,如此等等。相反,学校教育可能向受教育者灌输了不少的信息量,但皆因其老旧或者谬误而误人子弟。这便是学校教育的滞后性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后果。 2•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还表现在学校教育因其封闭性所导致的对社会教育诉求的延迟应答上。封闭性作为学校教育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的缺憾,指的是其虽然来自社会系统,但又拒绝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进行信息、人员等的互动交流的自倾性,即其始终具有自成相对独立王国的倾向。这里的对教育诉求的延迟应答问题表现在学校向外部提供的教育供给与学校外部大量存在的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上,简言之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惰性。一般而言,学校教育面对社会的教育需求时并不总以一种积极状态去调适自身并与后者相适应。这种似乎“中立”的态度尽管有时具有一定的价值,比如人们所推崇的大学精神,但它总体上是不利于发挥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 三、小结虽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一种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思潮有着“‘荒诞’背后的理性”,[8]甚至有学者认为“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达到为现代社会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是培养专业人才,也不能完全依靠学校教育。”[9]但我们研究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学校的主导教育地位。在上述行文中,笔者是在坚持学校教育仍在当代教育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展开的。我们研究学校教育功能的局限性是想使所有的人们(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其他)能够对学校教育的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在分析、考虑、处理学校教育问题时能始终坚持理性的旗帜。尽管国家提出并努力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但我们很多人在理解这一战略时缩小了教育的广泛的外延,直观地理解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不自觉地冷淡、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教育,在处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被动式教育和受教育者的主动自我教育等诸种关系上明显倾向于前者。实际上这种比较主观武断的看法由于没有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将影响或者说是消解部分学校教育积极功能的释放。既然教育是一个大的社会事业,我们就应当用社会学的眼光审视之,就应该在以国家力量推动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觉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搞好针对更广泛群体的社会教育,自觉地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搞好家庭教育,就应该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前提下做好受教育者的主动的自我教育。总之,坚持现代的大教育观念,防止出现对社会教育事业就是学校教育的误解和工作中的偏差是本文立论的初衷。 [参考文献][1](德)卡尔•雅士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法)昂热拉•梅迪契著,侯建译.新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法)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苏)斯卡特金著,张天恩译. 现代教学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8]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9]谢维和.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J]•教育研究,1997,(5).

王德峰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所在的系曾经花几十万引进来一个拔尖人才。 那人很年轻,国外留学的博士。是个高产的人才,每年都能写很多论文。 一次,他们系的老师在一块喝酒。 王德峰是爱好烟酒的人,每次上课或者是讲座也都是要抽烟的,由此看来,酒对于他来说也应该是很喜爱的。 他每次酒场上都喝酒,一喝酒就喝多。 这一天,他又喝多了酒,因此嘴上就没有把门得了。 王德峰拍着这位引进来的人才的老师的肩头说:“你以后别写那么多的论文了!你写的倒是很多,可是你不看看你写的那些都是什么?都是些垃圾!” 这些话都是王德峰在喝多了的时候说的,到了第二天,王德峰的酒就醒了,他昨天酒场上说的话就全忘记了! 这时候,一个电话打来了,王德峰接起电话,发现是他的一个好朋友打来的。 当然,这个好朋友也是老师,也是一个系里的哲学教授,当然昨天的酒场这个好朋友也在场。 这个好朋友对王德峰说:“你知道你昨天在酒场上说了什么话吗?” 王德峰说:“忘了!什么也不记得了!” 实际上情况确实如此,他真的完全忘记了! 他的好朋友于是告诉他:“你昨天在酒场上拍着人家那个老师说,人家写的论文都是垃圾,还劝着人家以后少写论文,少制造些垃圾!” 王德峰一听这些话,知道自己错了! 自己是哲学教授,是靠研究哲学吃饭的,人家也是研究哲学的,也是靠这个吃饭的,人家凭什么不能写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自己凭什么不让别人吃这碗饭呢? 王德峰知道自己错了,很后悔,很想忏悔,让自己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于是,他开始分析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只有明白了自己真正错在了哪里,才能真正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他首先想到的是喝酒误事! 看来自己以后要忌酒了! 虽然自己很喜欢喝酒,但是为了改正错误,也必须忌了! 唉!真是喝酒误事呀!自古以来都有这个说法,看来说的真对呀! 可是,后来王德峰继续思索就觉得不对了! 问题的根源真的是因为自己喝酒喝多了吗?喝酒喝多了只是嘴上少了个把门的! 可是自己说的那些话!如果自己心里没有!自己心里不这样想!就是自己酒喝的再多,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看来问题的根源,不是因为喝酒,是在自己的心里! 自己是起了傲慢之心,觉得人家别人写的是垃圾,觉得自己厉害! 所以自己 真正需要忏悔的是自己的傲慢之心!以后自己要生谦卑之心,不要看不起别人!这才是最根本的! 若是只是忌酒,那是只看到了表面,那是有相忏悔! 改掉自己心里的毛病,才是真的找到了原因,去除了病根!这才是无相忏悔! 于是,王德峰以后,没有忌酒,每逢酒场还是喝酒,每次喝酒照样喝多!但是再也说不出那样的话了! 因为他收起了傲慢之心,不再小看别人,时刻提醒自己要谦卑!

大家有教育管理方面的论集我知道的内容

王德峰论文发表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联合国有关机构、其他不少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提出了多种优先发展教育,增加学校教育供给,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的倡议或者决策、国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面临的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双重艰巨任务,在借鉴先进的国际经验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新的发展模式和教育发展战略,即: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两个转变、适当超前发展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有着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科技及教育振兴、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设小康社会等,都必将产生无法预料的积极影响和驱动作用。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就教育问题做出了各种重大决策、调整和改革,整个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学校数量和学校规模呈几何级膨胀,教育资源快速集中与聚集,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寄予超常的厚望。不仅如此,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亦越来越大,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投资热情有增无减,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和信任度日益提高。应该说,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国家和民族的幸事,是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有力保障。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在短短的数年之中获得这样一个低起点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既大且穷的国家来说的确当歌当颂。然而,在对这种全民致力于办教育,学校教育获得空前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即:在这样一种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须臾离不开教育的氛围中,一种盲目推崇学校教育的作用,迷信学校教育功能的缺乏理性思辨的感觉或者说是认识也在滋蔓开来。持有该种不完全正确观点的人目前不少。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给予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这是好事,但如果形而上地认为学校教育就是现代化大教育的全部内涵或者真谛,则是一种偏颇的理解,这样的认识同样不利于指导新时期宏观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对于学校教育及其作用,我们应当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实际是,学校教育在承载着超越以往任何时期更大的积极使命、释放出更大效能的同时,本身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也在同时显现并在新的条件下被放大。正是看到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引发了部分人士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和质疑。他们痛心地看到,模式化的学校教育“以牺牲精神为代价”和“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塑造人”,[1](P99)不仅如此,还“把成千上万的儿童关在像兵营一样的大房子里,不考虑他们的体力、不同的生理需要以及智力的差异,每天都不加区别地、清一色地给所有孩子配给四五种精神食量。”[2](P35)其结果是,“学生的独创被逐渐破坏,被反复灌输要驯服地服从别人的意见,否则就是胡思乱想。这种情况所造成的损害比过去整个社会受习惯信念的统治的危害更大。”[3](P318)在这样的教育下,“只有那些(通过适合他们才能的气质和能力)能够适应流行模式的人,才能从中获得益处。其他人则或者勉强够格,或者托庇于梦想,要不然就求助于安慰和保证,但是最后却身受其害,而落入差学生之列。”[4](P132)有论者对这种教育深恶痛绝,指责“现代教育是在大批地屠杀天才”。[5](P50)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的局限性除论者上述论述和分类等之外,还可以把当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区分为绝对局限性和相对局限性。前者指学校教育在成为自身时同时存在的不足;后者指相对与其他教育形式、以其他事物作为参照系时所呈现出的缺憾。二、当代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分析首先,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校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格局中的作用,从而淡出了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即是承载知识的传播,尽管也肩负着知识的创新,但后者远不及前者,特别是非研究性院校的一般性学校,其主要职能还是前者,即把其他主体创造的智力成果集中起来传输给受教育者。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传播乃至创新等都呈现出双向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也许一个人没有进入形式上的大学城修业,但在信息化时代不必然意味着他会再因物质上的砖墙阻隔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也许一个人没有机缘和某一位科学家谋面,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必无交流沟通的可能性。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使得学校有可能增强其传播知识的能力,更好完成其基本使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受教育者未必必须“学在学堂”,因为像林肯所面临的那种恶劣的教学环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与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便利化,这像驾着自家车轻盈驶上高速公路,任何一个虚拟的开放式站点随时供学习者无限而高效率地汲取丰富营养。可以说,信息时代的最终到来,将导致因物质原因而无法获得信息和接受教育的人大大减少,信息时代里最终只有不愿学习进步者而不再有无法学习进步者。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有利于促成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存在于传统学校教育下的阶段性弊端。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在信息时代不会自然消失,实际上教育的公平性在信息时代将以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数字化信息的不同占有的形式表现出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会因各地实物资源的占有与投入量的不均衡而导致各处在建设进度上的不同步,这将造成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然而,弥补各地在数字化建设上存在着的这种差距的支出必定大大小于解决各地物质形态上的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的花费。以较少的投资建成内涵了公平原则的信息高速公路,将极大地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从而使终身学习有了可能性。借助于网络的便利,“每一个公民享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6](P203)在前信息化时代,学院制教学一直是教育的主导方式,只有在学院里面采取师徒相授的形式才能完成单向教育和信息传递的任务,脱离学校教育,就无法获取到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欧洲中世纪,由于学在教会,所以那时想跻身有识阶层,唯一的选择便是进入教堂成为一名僧侣;在中国奴隶制时期,学在官府,获得知识成了膏粱子弟而非褐衣们的事情。在封建的中国,尽管在儒家的倡导下,民间教育及私塾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依当时的情景,要获得教育机遇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占有量是不行的,因此,接受教育仍然离不开教苑这样一个地方。然而,在信息时代,我们看到:最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一般是首先在网络上公布和传播的,而且网络传播以其更优越的社会影响力为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持有者看好。在这种社会里,每一个场合、角落都可能成为自强的人自学的地方,这将超越前信息化时代或者说是物质化时期学习者脱离不了学校的尴尬,“受教育的机会远远超过传统的学习空间———学校,而扩展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乃至工作和生活中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场所。”[7]所以,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果说并没有削弱甚至加强了研究性院校的创新能力的话,而学校的整体的传播知识的功能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削弱。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可能脱离学校的形式上的教育限制。其次,科教兴国战略的继续实施以及社会的进步使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凸显,相对而言,学校教育的作用有所下降。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呈现一日千里的状态。当前,我国社会形态处在继续转型期,即由传统的静态社会向动态的现代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控制继续放松,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精神文明程度、政治文明程度皆得以提高,与之呼应的是个人在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增长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个体素质得到完善。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生存,任何个体都将受到社会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和制约(但不再是那种限制个体价值发挥的控制),社会的教育功能上升。从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都无限宽阔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能吸收到无法计量的有用知识和信息,并且能够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乃至创新,“社会是个大课堂”的真理性判断得到更为有力的实证。人类社会的教育事业曾经经历了一个与其他社会事业混沌一体到剥离出来,进而成为一门专门的事业或职业的过程。教育事业的脱颖而出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初始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的人们素质普遍偏低的要求。当人类社会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以至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因其“人文”化,从而都可能成为教育的素材,并且能为个体素质不断提高了的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接受时,教育就有可能从分离出去而形成的他类王国中重新复归社会自身,这种复归即使不是全部,也必将是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看到即使现在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仍有不少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无法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和在人格上的顺利社会化,实际上这些人采取的直接向社会学习、在社会大课堂里不断接受教育的办法弥补和替代了他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他们在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提供(学校教育本身具有选择性,然而,这种选择又未必始终都是有效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社会自身既成为一个需要人们不断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成为一个自在的向有心的为学习者提供源源不断知识的大宝库。自觉地发挥和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功能,在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主动、有意识地促使社会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甚至适当地让社会教育“占领”一些传统学校教育的领域和内容,或者说把那些本不该由学校承载的社会课之类的教育返归社会自身,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另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我国社会现状,我们发现,在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数亿个家庭在社会实现整体进步的同时,其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功能得到丰富,其中包括家庭的教育功能比以往得以强化。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意识到教育投资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投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也的确成了重大的家庭投资项目。然而,这还仅仅是当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或作用凸显起来的其中一点表现。当代家庭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各个家庭在教育的直接开展上。由于建国以后的积累,特别是最近十余年来教育与科技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人口中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获得了各种层次的系统的学校教育,相当大一部分家庭具备了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教育的能力,相当大一部分家长已经很好地对其子女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就为家庭、家长减轻在子女教育事务上对学校教育的无限的依赖度,以及通过家庭教育为培养新的一代社会人才创造了条件。从实际情况上来看,现在我国数量庞大的家庭中有相当比例的家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涌现出一些做得比较好的成功家庭。在家庭教育上,总体上是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既有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又相对更重视些。无论在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家庭教育都有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发挥作用的某些方面。这是家庭教育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在家庭中进行婚姻和家庭等的教育比在学校里进行相关教育更有实效性和持久性,效果也会更好。在一些现代核心家庭中,我们看到那些已经掌握了丰富知识和大量信息的家长积极开展对子女的教育,置备了必要的在家庭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物质资源和设施,利用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家庭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因为在社会继续发展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而被学校教育或者职业性教育所取代。恰恰相反,在当代,家庭教育也获得了作用进一步强化的物质条件和机遇。 最后,在分析了上述学校教育功能的相对局限性后,还必须看到学校教育的绝对局限性。关于学校教育功能或作用的绝对局限性,在此只是根据学校教育的特征和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一二点不成熟的新的理解。 1•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首先表现在教育的主管选择性上。学校教育不能没有主管选择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甚至教育的对象的选定都是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的。选择性是界定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学校教育的范围,保证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如果在学校教育中排斥选择性原则,学校教育就会无法正常而顺利地进行下去,就会迷失方向。但学校教育坚持选择性又可能会导致这种教育形式一定程度上的无效性,并且这种无效性在数量分析上还可能会很大。比如,一个受教育者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中有绝大部分在工作实践中应用不上,成为“死”的、“无用”的知识和信息。这种学校学习或者教育上的无效性实际造成了一种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浪费,从我国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的角度来说是很遗憾的事。学校教育的主管选择性与教育的一定程度的无效性是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不仅如此,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还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客观滞后性上。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社会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从社会其他事业中分离出来,能够确保学校教育独立地进行和提高其水准,但这同时又成了学校教育有可能背离其使命,并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始终存在着的致命性的道岔。学校教育任何时候都应当以创新知识和信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己任。学校教育要完成如此使命,必须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跟踪社会跳动的脉搏,从社会的“有用性”的角度进行教育。但是,学校教育的中立地位使学校教育并不是始终与社会的发展跳着同节奏的舞步。社会生活可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校教育也许还没有把这些新鲜经验吸纳其中;社会的发展或许已经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学校教育可能还在另一条轨迹上划圆,如此等等。相反,学校教育可能向受教育者灌输了不少的信息量,但皆因其老旧或者谬误而误人子弟。这便是学校教育的滞后性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后果。 2•学校教育功能的绝对局限性还表现在学校教育因其封闭性所导致的对社会教育诉求的延迟应答上。封闭性作为学校教育的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的缺憾,指的是其虽然来自社会系统,但又拒绝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进行信息、人员等的互动交流的自倾性,即其始终具有自成相对独立王国的倾向。这里的对教育诉求的延迟应答问题表现在学校向外部提供的教育供给与学校外部大量存在的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上,简言之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惰性。一般而言,学校教育面对社会的教育需求时并不总以一种积极状态去调适自身并与后者相适应。这种似乎“中立”的态度尽管有时具有一定的价值,比如人们所推崇的大学精神,但它总体上是不利于发挥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 三、小结虽然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一种激进的“非学校化”思潮,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思潮有着“‘荒诞’背后的理性”,[8]甚至有学者认为“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达到为现代社会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是培养专业人才,也不能完全依靠学校教育。”[9]但我们研究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学校的主导教育地位。在上述行文中,笔者是在坚持学校教育仍在当代教育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展开的。我们研究学校教育功能的局限性是想使所有的人们(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其他)能够对学校教育的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在分析、考虑、处理学校教育问题时能始终坚持理性的旗帜。尽管国家提出并努力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但我们很多人在理解这一战略时缩小了教育的广泛的外延,直观地理解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不自觉地冷淡、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教育,在处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的被动式教育和受教育者的主动自我教育等诸种关系上明显倾向于前者。实际上这种比较主观武断的看法由于没有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将影响或者说是消解部分学校教育积极功能的释放。既然教育是一个大的社会事业,我们就应当用社会学的眼光审视之,就应该在以国家力量推动学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觉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搞好针对更广泛群体的社会教育,自觉地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同时搞好家庭教育,就应该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前提下做好受教育者的主动的自我教育。总之,坚持现代的大教育观念,防止出现对社会教育事业就是学校教育的误解和工作中的偏差是本文立论的初衷。 [参考文献][1](德)卡尔•雅士贝尔斯著,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法)昂热拉•梅迪契著,侯建译.新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法)保罗•朗格让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苏)斯卡特金著,张天恩译. 现代教学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8]石鸥,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9]谢维和.简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学校的责任[J]•教育研究,1997,(5).

王德峰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们所在的系曾经花几十万引进来一个拔尖人才。 那人很年轻,国外留学的博士。是个高产的人才,每年都能写很多论文。 一次,他们系的老师在一块喝酒。 王德峰是爱好烟酒的人,每次上课或者是讲座也都是要抽烟的,由此看来,酒对于他来说也应该是很喜爱的。 他每次酒场上都喝酒,一喝酒就喝多。 这一天,他又喝多了酒,因此嘴上就没有把门得了。 王德峰拍着这位引进来的人才的老师的肩头说:“你以后别写那么多的论文了!你写的倒是很多,可是你不看看你写的那些都是什么?都是些垃圾!” 这些话都是王德峰在喝多了的时候说的,到了第二天,王德峰的酒就醒了,他昨天酒场上说的话就全忘记了! 这时候,一个电话打来了,王德峰接起电话,发现是他的一个好朋友打来的。 当然,这个好朋友也是老师,也是一个系里的哲学教授,当然昨天的酒场这个好朋友也在场。 这个好朋友对王德峰说:“你知道你昨天在酒场上说了什么话吗?” 王德峰说:“忘了!什么也不记得了!” 实际上情况确实如此,他真的完全忘记了! 他的好朋友于是告诉他:“你昨天在酒场上拍着人家那个老师说,人家写的论文都是垃圾,还劝着人家以后少写论文,少制造些垃圾!” 王德峰一听这些话,知道自己错了! 自己是哲学教授,是靠研究哲学吃饭的,人家也是研究哲学的,也是靠这个吃饭的,人家凭什么不能写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自己凭什么不让别人吃这碗饭呢? 王德峰知道自己错了,很后悔,很想忏悔,让自己改正错误,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于是,他开始分析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只有明白了自己真正错在了哪里,才能真正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他首先想到的是喝酒误事! 看来自己以后要忌酒了! 虽然自己很喜欢喝酒,但是为了改正错误,也必须忌了! 唉!真是喝酒误事呀!自古以来都有这个说法,看来说的真对呀! 可是,后来王德峰继续思索就觉得不对了! 问题的根源真的是因为自己喝酒喝多了吗?喝酒喝多了只是嘴上少了个把门的! 可是自己说的那些话!如果自己心里没有!自己心里不这样想!就是自己酒喝的再多,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看来问题的根源,不是因为喝酒,是在自己的心里! 自己是起了傲慢之心,觉得人家别人写的是垃圾,觉得自己厉害! 所以自己 真正需要忏悔的是自己的傲慢之心!以后自己要生谦卑之心,不要看不起别人!这才是最根本的! 若是只是忌酒,那是只看到了表面,那是有相忏悔! 改掉自己心里的毛病,才是真的找到了原因,去除了病根!这才是无相忏悔! 于是,王德峰以后,没有忌酒,每逢酒场还是喝酒,每次喝酒照样喝多!但是再也说不出那样的话了! 因为他收起了傲慢之心,不再小看别人,时刻提醒自己要谦卑!

大家有教育管理方面的论集我知道的内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