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论文说人不传人

发布时间:2024-06-30 09:17:25

发表论文说人不传人

没有达到标准,写的不够优秀,还有是抄袭的

写的不够完整,写的没有实际感

实际上最难过的事情就是,编辑不送审秒拒,改都不知道怎么改。.我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他们做润色和翻译做的很好,长期客户了。若是还有不明白可以统一去知道了解下

一般来说,除非你导师比较有名,那样你投稿,会占你导师的优势。剩下的,都一样。但是有些个别期刊要求硕士生不能做第一作者。

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人类是从原核生物开始进化的,原核生物进化后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生物,才有了鸟兽虫鱼人。最开始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单细胞有机体

(图:美联社)

2020年的春节,是令人难忘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让很多人都焦虑起来。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Part1.感染

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

病毒要进入细胞,细胞上就必须要有它对应的受体(Receptor)。比如艾滋病病毒HIV的常见受体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细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而不用担心空气传播。

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和SARS一样,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ACE2R)。这意味着病毒要感染人类,首先得接触到有这种受体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这个受体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小肠,但口鼻腔的黏膜也有,只是分布相对较少。

黏膜的意义在于分泌黏液,保持湿润。我们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里都有大量的黏膜细胞。理论上来说,当病毒以某种方式接触到你的口腔黏膜,与受体结合,感染就开始了。

为了让你理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做了一个简化后的大致流程:

1.首先冠状病毒的包膜会和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遗传物质一段RNA单链。这种RNA可以直接作为信使RNA,过细胞里的核糖体,合成RNA复制酶。

2.RNA复制酶会根据病毒RNA生成RNA负链,这条负链会继续和复制酶生成更多病毒的RNA片段和RNA正链,这些不同RNA片段又会和核糖体生成更多不同的病毒蛋白质结构。

3.最后,蛋白外壳和RNA会组合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感染新的细胞。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新病毒颗粒,蔓延到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引发肺炎。

感染完成后,传播也不是难事。你三对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混合著来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让包裹着病毒的唾液随着你的喷嚏和咳嗽传播到空气中,接触其他人的呼吸道和黏膜。飞沫传播,黏膜感染,这就是冠状病毒为什么这么容易传播的原因。

2019年12月8日,一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病人因为持续7天的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5天后,他没有去过海鲜市场妻子也因为不明原因肺炎入院。

2020年1月1日,华南海鲜市场关闭。1月2日,41名新型肺炎患者被确诊。此时喜迎春节的市民们还不知道,一场可能感染上万人的瘟疫已经开始了。

Part2.传播

在这篇1月24日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最早被确诊的41名患者的具体情况。

截至1月22日,41人中有28人出院,6人死亡。发烧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从起病到呼吸困难,平均8天。在肺炎初期,人传人的信号就已经很明显了,这41人中有14人都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1月24日的另一篇论文研究了一个12月29前往在武汉旅行的深圳家庭。

最早出现症状的男士在到达武汉后的第4天开始发烧腹泻,之后3天,他的老婆岳父岳母和也都开始发烧咳嗽。1月5日,全家返回深圳,4天后,没有去过武汉的母亲开始全身乏力。最终,这个7口之家里,6人确诊新冠肺炎,包括他没有明显症状的儿子。

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里传播冠状病毒并不难:

1.首先是喷嚏,你会喷出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

2.然后是咳嗽,1000~2000粒飞沫,最远6米。

3.最后,即使是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500粒飞沫。

这是你打出喷嚏后0.34秒的样子。绿色的是那些100微米以上的大飞沫运动轨迹,因为足够重,它们会在10秒内落在地上。而红色的则是小飞沫们形成的雾云。它们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变小,成为干燥的飞沫核。上皮细胞蛋白质会包裹着冠状病毒,在空气中漂荡,接触其他人的黏膜。

1月30的这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武汉前425例确诊患者的数据。

这张表中,横坐标是从感染至发病的时间,纵坐标是相对概率。可以看到大部分感染者7天内就会发病,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现在我们知道,在2020年1月11日之前确诊的295人里,只有45人去过华南海鲜市场,此外还有7名医护人员。但在十天之后,人们才意识到要戴口罩了。

推荐阅读:请保持1公尺以上距离!20个安全出行的建议一定要提前看

Part3.口罩

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口罩就成为了稀缺资源。

看起来戴口罩当然是个好办法,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颗粒,而那些奈米级的微粒又会因为静电效应被吸附在内部纤维上。

所以,如果我们把颗粒的直径作为横坐标,过滤效率作为纵坐标,这些口罩的过滤效果实际上是一条U型曲线。可以看到,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0.3微米左右的颗粒。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95%以上的就是N95。

N95的过滤效果当然最好,但即便是效果最烂的纱布口罩,对于10微米以上也就是我们头发直径十分之一左右的颗粒,也能做到接近80%的防护率。

那飞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根据这份07年的论文,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2.12微米。

这么看,绝大多数飞沫核用普通的医用口罩就已经够了,而在美国2800多名流感医护人员参与的一项随机试验中,佩戴N95口罩和医用口罩的流感感染率甚至并没有显著差别。所以,也别在意那些繁杂的口罩类型,品牌和各国标准了。

相比是不是戴着N95,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吗?洗手是因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着的冠状病毒。以SARS病毒为例,在这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中,它们在玻璃、塑料、金属上都可以存活至少2天,它们随着飞沫留在各种地方,而你的的手很可能就会摸到。然后你揉眼睛抠鼻屎的时候,病毒就会接触到黏膜细胞,完成感染。所以,洗手洗久一点。

Part4.勇气

最后一个问题是,还会死多少人?

这是从1月11日到1月31日全中国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增长曲线。如果我们用总死亡数除以总确诊数,可以得到一个2%左右的患病死亡率。但这样的计算方式并不准确。

根据前425名确诊患者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是4.6天,就诊到入院平均4.5天,而入院到ICU是3.5天,假设从ICU到死亡是3天,整个过程就是21天左右。而如果就诊3天后就能确诊,那从确诊到死亡大概是8天。所以,1月31号的死亡患者大概在1月23号确诊。

如果我们用湖北省1月29~1月31日这三天死亡的124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79人的话,病死率高达44.4%。但因为湖北省的医疗资源紧张确诊困难,很多老年病患发展到了重症才能确诊,病死率肯定偏高。相比之下,除湖北省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1月29~1月31日,中国其他省份死亡患者共3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60人,病死率在1.1%左右,确实不高。如果按照这个病死率倒推1月21~23日的湖北感染者,那应该不是279人,而是10700人。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计算过程,样本量小,也不一定那么准确。但随着未来数据的完善,病死率的结果会越来越清晰。疫情爆发后,多家机构也陆续发布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R0值的预估,大多数都在2~3之间。

R0(Basicreproductionnumber)基本传染数,意味着在不做干预的情况下单个感染者传播疾病的平均人数。新型冠状病毒的R0在2~3意味着每个感染者会将病毒传染给2~3个人。这也是肺炎在初期开始爆发的原因。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强干预,这个平均传染数会开始降低,比如03年SARS最初的平均传染数是2.9,然后在2.0~3.5之间波动,最后降至0.4,直到完全消失。对于新冠肺炎,这条曲线也是一样。

推荐阅读:粪便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10个最新预防需知

这场瘟疫让我们所有人精神紧张,但实际上,倒霉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过去几年,中国平均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6.3万人死于交通事故,3.8万人死于安全事故。只要我们迈出家门,去工地,去办公室,去流水线,风险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当然应该把倒霉的概率尽可能降低,但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眼这场肺炎的主角——这个直径在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可怕吗?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RNA序列、知道了它的感染机制、传播机制、临床表现和致死概率。

去年年底,和一个已经辞职去学校教书的原同事聊天,聊起了她去年参加的高级职称评审的事情。她说她参评的工程类高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将得到和学校副教授一般的待遇,可惜没过。 问其原因,论文太少而且发文的刊物级别不高,她感叹说:“如果有一篇SCI就好了!” 我说高工不需要太高的刊物级别的,有的同事在区内的省级刊物发一篇就把副高得了。她说到了高校后标准就不一样了,至少要一篇EI才行,并且把她们学校的论文奖励标准发给我看了,一看震惊了,发表一篇SCI论文按不同级别奖励8000-20000,我的天哪?高校真是太有钱了! 这SCI是什么东西,值得高校老师和学生们不遗余力的去苦苦追求。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这种论文被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职称晋升和学位评定的标准。比如博士毕业就必须发表过SCI论文,要评教授更是硬指标。 这就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将很多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而且SCI论文都必须用外文撰写,又使得他们不得不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挤占很多应该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 据了解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早上在今日头条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我国每年花在SCI论文发表上的费用都够造一艘航母了,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啊! 其实这些SCI论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是阳春白雪,没有多少人能够用得上,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在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想看看不到,想用用不了。比如我在工作中也会参考一些外文资料,但顶多就接触过一些美国SAE论文而已,那是相当于EI水平,SCI几乎没遇到过。 想想这次疫情,关于新冠病毒的论文大都首发在国外的SCI检索刊物上。如果不是2020 年 1 月 21 日,南开大学副教授高山在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上发表关于《武汉 2019 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被复旦大学张永振教授的指控,大部分国人都不知道这个病毒早被发现而且已经早就开展研究了。 而且国内专家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的指出在去年12月中旬即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假如这些文章都在国内发表,是否能早些引起广泛关注,早做控制,是否能避免更多的悲剧。 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估计已经痛中思痛了吧!终于认识到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要求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了。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这条对于我的那位从企业过去学校的同事应该是一大利好吧!至少不用去跟其他老师比拼英语了。 该《意见》还要求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文首那份奖励表中的SCI发文奖金如果用到国内核心期刊发文奖励上是不是更容易激励国内高校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论文发表,促进国内学术水平的进步,我们拭目以待。 该《意见》还对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有了新要求: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我一直想读个工程博士,但一直受制于英语水平不高,怕发不了SCI论文毕不了业,这样一来,唯一的障碍扫清了,今年该考虑了,要不然就老了。

论文发表是为了晋升,论文发表分为独著和合著,在合著的情况下就会区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那很多小伙伴就会问到论文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哪个更重要?接下来,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论文的第一作者指的是文章的主笔人,如果一篇论文由几个人共同写作,那就会有几个作者的出现,一篇论文通常可以有3-6个作者,因为作者排名通常也是按照贡献大小来排的,若是无法分辩贡献大小的时候,几个作者共同为第一作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第一作者在论文发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2、在个人晋升中或者其他方面的考核中,第一作者是备受认可的,且其认可度、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加分情况远高于其他作者,所以不少晋升要求中是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这就使得第一作者的位置变得很抢手,抢手归抢手,作者署名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但如果所投杂志或者所在单位有特殊要求的,不仅要按照杂志和单位的要求来安排,还需要格外注意论文的作者数量要求。 3、在国内评职晋升中,第一作者是多数职称文件中的明确要求,要求申报人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职称论文才算是有效发表,这样的职称论文才能在职称评审中发挥作用,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文章的主执笔人,对文章的贡献是最大的,可以充分体现申报人的能力水平。 4、虽然说第一作者备受认可,但并不意味着通讯作者或是其他作者毫无用处,第一作者之后的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甚至第四作者都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只不过越靠后作用越不明显,在职称评审中获取的加分也是越来越少的,所以在论文发表中并不只认可第一作者。 5、文章的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也是负有责任的,包括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讯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负责人,能够为论文研究提供研究经费,试验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通讯作者可以说是论文的认可作者,在论文的数个作者中,就会有一位是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也会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论文发表后,会对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就会有通讯联系,这时通讯作者就会起到相应的作用,给通讯交流提供方便。 但如果作者发表论文就是为了晋升还是需要按照要求争取第一作者或者发表独著论文,这样对职称晋升是最有帮助的,但也有例外,如果作者参与发表国际论文,不是第一作者也是可以在职称评审中发挥明显作用的。

发表论文说会人传人

(图:美联社)

2020年的春节,是令人难忘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让很多人都焦虑起来。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

Part1.感染

首先我们要知道,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的。

病毒要进入细胞,细胞上就必须要有它对应的受体(Receptor)。比如艾滋病病毒HIV的常见受体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细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而不用担心空气传播。

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和SARS一样,都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ACE2R)。这意味着病毒要感染人类,首先得接触到有这种受体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这个受体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小肠,但口鼻腔的黏膜也有,只是分布相对较少。

黏膜的意义在于分泌黏液,保持湿润。我们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里都有大量的黏膜细胞。理论上来说,当病毒以某种方式接触到你的口腔黏膜,与受体结合,感染就开始了。

为了让你理解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做了一个简化后的大致流程:

1.首先冠状病毒的包膜会和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遗传物质一段RNA单链。这种RNA可以直接作为信使RNA,过细胞里的核糖体,合成RNA复制酶。

2.RNA复制酶会根据病毒RNA生成RNA负链,这条负链会继续和复制酶生成更多病毒的RNA片段和RNA正链,这些不同RNA片段又会和核糖体生成更多不同的病毒蛋白质结构。

3.最后,蛋白外壳和RNA会组合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感染新的细胞。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新病毒颗粒,蔓延到气管、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引发肺炎。

感染完成后,传播也不是难事。你三对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会混合著来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让包裹着病毒的唾液随着你的喷嚏和咳嗽传播到空气中,接触其他人的呼吸道和黏膜。飞沫传播,黏膜感染,这就是冠状病毒为什么这么容易传播的原因。

2019年12月8日,一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病人因为持续7天的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入院。5天后,他没有去过海鲜市场妻子也因为不明原因肺炎入院。

2020年1月1日,华南海鲜市场关闭。1月2日,41名新型肺炎患者被确诊。此时喜迎春节的市民们还不知道,一场可能感染上万人的瘟疫已经开始了。

Part2.传播

在这篇1月24日发表于《柳叶刀》的论文中,我们可以了解最早被确诊的41名患者的具体情况。

截至1月22日,41人中有28人出院,6人死亡。发烧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从起病到呼吸困难,平均8天。在肺炎初期,人传人的信号就已经很明显了,这41人中有14人都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1月24日的另一篇论文研究了一个12月29前往在武汉旅行的深圳家庭。

最早出现症状的男士在到达武汉后的第4天开始发烧腹泻,之后3天,他的老婆岳父岳母和也都开始发烧咳嗽。1月5日,全家返回深圳,4天后,没有去过武汉的母亲开始全身乏力。最终,这个7口之家里,6人确诊新冠肺炎,包括他没有明显症状的儿子。

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里传播冠状病毒并不难:

1.首先是喷嚏,你会喷出10000个以上的飞沫,最远传到8米之外。

2.然后是咳嗽,1000~2000粒飞沫,最远6米。

3.最后,即使是平静的说话每分钟也会产生大概500粒飞沫。

这是你打出喷嚏后0.34秒的样子。绿色的是那些100微米以上的大飞沫运动轨迹,因为足够重,它们会在10秒内落在地上。而红色的则是小飞沫们形成的雾云。它们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变小,成为干燥的飞沫核。上皮细胞蛋白质会包裹着冠状病毒,在空气中漂荡,接触其他人的黏膜。

1月30的这篇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武汉前425例确诊患者的数据。

这张表中,横坐标是从感染至发病的时间,纵坐标是相对概率。可以看到大部分感染者7天内就会发病,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现在我们知道,在2020年1月11日之前确诊的295人里,只有45人去过华南海鲜市场,此外还有7名医护人员。但在十天之后,人们才意识到要戴口罩了。

推荐阅读:请保持1公尺以上距离!20个安全出行的建议一定要提前看

Part3.口罩

从2020年1月20日开始,口罩就成为了稀缺资源。

看起来戴口罩当然是个好办法,口罩的多层结构可以有效的阻隔大颗粒,而那些奈米级的微粒又会因为静电效应被吸附在内部纤维上。

所以,如果我们把颗粒的直径作为横坐标,过滤效率作为纵坐标,这些口罩的过滤效果实际上是一条U型曲线。可以看到,最难过滤的其实是直径0.3微米左右的颗粒。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钠过滤能力作为测试指标,能在测试中过滤95%以上的就是N95。

N95的过滤效果当然最好,但即便是效果最烂的纱布口罩,对于10微米以上也就是我们头发直径十分之一左右的颗粒,也能做到接近80%的防护率。

那飞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根据这份07年的论文,咳嗽产生的飞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2.12微米。

这么看,绝大多数飞沫核用普通的医用口罩就已经够了,而在美国2800多名流感医护人员参与的一项随机试验中,佩戴N95口罩和医用口罩的流感感染率甚至并没有显著差别。所以,也别在意那些繁杂的口罩类型,品牌和各国标准了。

相比是不是戴着N95,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吗?洗手是因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着的冠状病毒。以SARS病毒为例,在这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中,它们在玻璃、塑料、金属上都可以存活至少2天,它们随着飞沫留在各种地方,而你的的手很可能就会摸到。然后你揉眼睛抠鼻屎的时候,病毒就会接触到黏膜细胞,完成感染。所以,洗手洗久一点。

Part4.勇气

最后一个问题是,还会死多少人?

这是从1月11日到1月31日全中国累计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增长曲线。如果我们用总死亡数除以总确诊数,可以得到一个2%左右的患病死亡率。但这样的计算方式并不准确。

根据前425名确诊患者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病毒的平均潜伏期是5.2天,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是4.6天,就诊到入院平均4.5天,而入院到ICU是3.5天,假设从ICU到死亡是3天,整个过程就是21天左右。而如果就诊3天后就能确诊,那从确诊到死亡大概是8天。所以,1月31号的死亡患者大概在1月23号确诊。

如果我们用湖北省1月29~1月31日这三天死亡的124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79人的话,病死率高达44.4%。但因为湖北省的医疗资源紧张确诊困难,很多老年病患发展到了重症才能确诊,病死率肯定偏高。相比之下,除湖北省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1月29~1月31日,中国其他省份死亡患者共3人,除以1月21~1月23日确诊的260人,病死率在1.1%左右,确实不高。如果按照这个病死率倒推1月21~23日的湖北感染者,那应该不是279人,而是10700人。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非常粗糙的计算过程,样本量小,也不一定那么准确。但随着未来数据的完善,病死率的结果会越来越清晰。疫情爆发后,多家机构也陆续发布了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R0值的预估,大多数都在2~3之间。

R0(Basicreproductionnumber)基本传染数,意味着在不做干预的情况下单个感染者传播疾病的平均人数。新型冠状病毒的R0在2~3意味着每个感染者会将病毒传染给2~3个人。这也是肺炎在初期开始爆发的原因。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强干预,这个平均传染数会开始降低,比如03年SARS最初的平均传染数是2.9,然后在2.0~3.5之间波动,最后降至0.4,直到完全消失。对于新冠肺炎,这条曲线也是一样。

推荐阅读:粪便可能传播新型冠状病毒?10个最新预防需知

这场瘟疫让我们所有人精神紧张,但实际上,倒霉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过去几年,中国平均每年有8.8万人死于流感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6.3万人死于交通事故,3.8万人死于安全事故。只要我们迈出家门,去工地,去办公室,去流水线,风险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当然应该把倒霉的概率尽可能降低,但我们之所以赞颂勇气,是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仍然选择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眼这场肺炎的主角——这个直径在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圆球。可怕吗?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RNA序列、知道了它的感染机制、传播机制、临床表现和致死概率。

新型猪流感病毒名为G4的猪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以在人体细胞中复制,这种病毒人类可能几乎没有免疫力。

这个病毒是不会人传人的,这个病毒主要是在猪群体之间传播,在人体内是不会通过一些形式传播的

随着新的冠状动脉肺炎的继续蔓延,中国研究人员在6月29日发表了一份报告,宣布发现了一种可能引起该流行病的新型猪流感。据报道,这种新病毒被称为“ G4”,它是由2009年引起该病的猪流感“ H1N1”演变而来的,“具有对人类感染的高度适应性的所有基本特征”。

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学家指它呈现出“高度适应感染人类的所有基本特征”,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实验,并报告说G4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以利用人类细胞自我复制。结果还显示,人类因季节性流感获得的人类免疫力无法抵抗G4病毒。

研究人员对养猪场的从业人员进行了血液检查,发现有10.4%的员工有感染史。此外,在公众中进行的测试表明,有4.4%的人口有感染史。这表明G4病毒拥有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能力,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该病毒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提出担忧。该论文的作者要求加强对养猪场的医学监督。他说:“这种病毒可能会进一步适应人类,这将增加人类大流行的风险。”

“这个病毒是否会在人与人之间开始大流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病毒只有在变异到更适应人与人之间传染才有可能引起大流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该病毒是否正在引起该流行病,首先是该动物的病毒是否正在进入人体,其次是该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部位,例如喉咙上呼吸道进行复制。呼吸频率可以复制,随着唾液及其他分泌物则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但如果在肺部,肺泡里进行复制,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性则非常小。

“对于新型重组猪流感病毒保持关注、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恐慌。”李侗曾主任建议,不能排除这个病毒会进行变异,变得更易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是有这个风险需要我们关注。

中国专家发表论文说人传人

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是中国科研团队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两种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有望用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研究人员从一名新冠康复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出4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实验显示,这4种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均有中和能力。

其中,分别被称为B38和H4的两种抗体能够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其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结合。

此前多项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表明,该病毒主要通过其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上的ACE2结合实现感染。

实验显示,B38和H4分别识别受体结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实验证实了这两种抗体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现出了治疗效果。两种抗体还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扩展资料

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

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与B38形成的复合物结构,从而揭示了B38阻断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介绍,最新研究表明,筛选到的两种抗体具有进一步被开发成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药物的潜力,并为疫苗设计提供了基础。目前两个抗体已在相关公司进行产品转化,未来有望用于新冠患者临床治疗。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中国团队发现可阻断新冠感染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北京疫情再起,近期确诊人数急速飙升该起群聚感染已超过百人,且大多数都和市场有关,不免让人担心武汉的情况再度上演。河北、四川、辽宁三省出现关联疫情,北京疫情防控形势面临巨大挑战。

备受关注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的新冠病毒溯源,已经有了初步结果。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杨鹏14日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病毒是从欧洲方向来的,初步判定与输入性有关。但病毒到底怎么来的,还无法确定。有可能是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或者进入市场的人通过分泌物进行传播。」

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则分析称,此次北京的聚集性疫情,透过冷链传播或进入市场的人造成传播,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是透过冷链传播进来的可能性最大。」

除了病毒溯源,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八点健闻》采访时提醒,应该重点关注病毒的传播阶段:「现在已经不是环境传人的问题,疫情早已进展到人传人阶段。」

曾光建议,由于市场已经关闭,现阶段从环境到人的传播管道已经切断,防控重点应转向人传人。

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副主任杨占秋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次疫情给中国防控新冠病毒的启示在于:「中国一直侧重于预防进口感染,忽视了其他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例如通过冷链物流运输的进口肉。现在,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进口生物产品的检验和检疫。」

根据《医学界》报导,一名专家指出,虽然鲑鱼不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但是可能通过环境污染携带病毒,在冷冻运输过程中,病毒在低温环境下能够长时间存活。到达新发地市场后,环境温度升高,病毒就输出了。

对民众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这场疫情会蔓延到哪些地方、至何种程度?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及早在人群密集处,识别出暴发高峰?」据外媒报导,英国多部门将携手,监测生活污水中的新冠病毒RNA,以此作为疫情预警系统的预警。

英国班戈大学自然科学学院教授Davey Jones在接受BBC采访时建议,分析生活污水或能帮助研究人员,预知疫情暴发程度和范围。除英国外,美国、荷兰也在进行类似的生活污水监测。

4月份时,《Nature》期刊发表一项荷兰的研究称,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污水病毒RNA浓度,推算出人群中的感染人数。包括那些未被发现的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这种方法或比大规模检测更有效。且相对便宜、简单。」研究团队指出。

目前H7N9已经造成大陆多省沦陷,且病例数仍然持续增加中,追查病毒传播途径的调查也一直在进行。大陆媒体报导,根据大陆浙江一院专家研究发现,H7N9病毒基因3个已移位,再移一个就人传人。虽然以往的H5N1与其他A型流感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以上论述是由中国李兰娟院士为主,并有其他多位中国科学家加入共同发表一篇名为《人类感染活禽市场来源的新发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临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组特征》的论文内容重点,并且已在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线上发表。

李兰娟表示,如其他病毒一样,H7N9有其特有的基因序列。如果把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比喻成一条长长的楼梯,那么不同的基因和位点,就好像是其中的「台阶」和其定位。

禽传人轻而易举

此次研究发现了其中4个「台阶」及定位是关键,如果它们突然改变,那么人传人将成事实。研究发现,有个H7基因内的2个氨基酸位点已发生了「移位」,相当于2个台阶位置变了,意味着病毒与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亲和力增强了,所以今年春天,H7N9从禽传给人变得轻而易举了。

人传人的关键

至于是否有可能人传人?李兰娟表示,关键还得看另外一个PB2基因,这基因也有2个氨基酸位点。目前,科研团队已发现它们其中1个位点已发生变异,要高度警惕的是,如果这2个氨基酸位点同时发生变异,将使病毒发生有效的人向人传播。

以往的H5N1及其他甲流病毒中,这位点没有发生过变异。不过,不等于说它以后在H7N9中也不可能,因此需要密切关注。

老实说,人类的祖先是猿猴,现在这篇论文说人的祖先是鱼,其实我也不知道。

个人不发表论文说明

就是说明论文没有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或者网站发布。。

学术论文可以不发表,不过如果不发表的话,意义往往会削弱。这个问题我们要具体分析:首先,如果你的身份是大学生,以大部分同学的论文质量、学术能力和科研经验来说,在毕业前发表论文(尤其是好的期刊)需要比较高的学术要求。其次,论文即使不发表,如果有学术意义那也是论文。同样的,论文即使发表了,如果没有学术价值也是没用的文章。如果是大学生,论文不能发表该怎么办?其实如果你在研究生面试过程中能够对于自己个人陈述或者简历中提到科研经历相关的问题对答如流,或者陈述有价值的个人观点,都是对你有正面加成的。祝你好运,满意请采纳。

就是没有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杂志上面发表的论文,比如在内部交流期刊上面发表的论文就是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具体可以进中闽期刊网上面去查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