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200多篇核心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6:44:48

发表200多篇核心论文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教授(含特聘、讲座教授)和具有正高级职称者20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学院以音乐教育学、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和音乐表演学作 为重点建设学科方向。音乐学专业先后获批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和湖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学院具有艺术学专业、音乐学专业及音乐教学论专业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承担或参与国家艺术教育政策法规起草工作5项,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6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40多部。获全国教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3项。4种教材分别被评为湖南省高师院校21世纪重点教材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学院于2001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湖南省大学生文工团、湖南省预备役师文工团均设我院。学院遵循“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坚持师范与非师范并举,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跻身一流”的办学思路,积极推行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力求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音乐专业人才。学院申报的“3C整合理念的音乐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于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础钢琴”于2009年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学院重视艺术实践,努力为师生搭建艺术实践平台,拓宽艺术实践途径,鼓励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近三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获奖1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130余项。学院“天籁”合唱团于2010年代表空政文工团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荣获团体金奖。如学生江炜、谢静波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金奖和唯一最佳原创作品奖;许睿子、段琼获全国青少年艺术节总决赛青年组舞蹈类金奖;我院本科生代表湖南省参加历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五项全能比赛,获奖18人次。在我院培养的人才和杰出校友中,既有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青年歌唱家刘一祯、丁丹、著名作曲家王佑贵,著名曲艺表演家大兵等等,也有耕耘在基础教育领域成就斐然的佼佼者,如全国优秀教师谭天静、获全国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王珏、胡樱平等。历年来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综合素质能力表现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于2011年获批中南、西南九省一市唯一的音乐与舞蹈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建设突出“师范性”特色,以高师音乐教育研究为核心,注重基础音乐教育与境外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我国中南及西南九省一市(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共含纳四所音乐艺术专业院校及200多所含有音乐与舞蹈学科的综合型大中专院校。作为全国地域最广、人数最多的中南部地区的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的龙头,我院在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均有绝对优势,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也占据领先地位。学院出版了《新编音乐教育学》、《高师音乐教育论》、《新版音乐教学论》等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台湾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等论文近百篇,承担了国家“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国家精品课程《基础钢琴》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4项,并建立了国家艺体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教育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坐落在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桂林市尧山风景区内,曾先后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30多年来,学校秉承航天精神,依托航天办学、依托工业兴学,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了产学研融合、异科融合、工学融合等显著特色,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套用型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办学实力较为雄厚。学校占地面积1100多亩,校园环境优雅,布局合理,融山水人文为一体。校舍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4万平方米。固定总资产3.9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纸质图书100万余册,数字资源2.5TB。校园网路系统完善,布设超过13000个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学校现设有管理学院、航空旅游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外语外贸系、传媒与艺术设计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理学部、体育部、实践教学部、人文素质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继续教育学院、来宾校区等17个教学单位。学校面向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近13000人。

学校是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级国防教育基地,先后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自治区森林校园、和谐校园等系列荣誉称号,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航空报、中国航天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广西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新闻媒体深度报导,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1978年9月,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党组决定在桂林建立一所学校为航天事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在原越南军官学校旧址展开建校工作;

1979年1月,桂林工业经济管理学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前身)正式揭牌。建校以来,学校曾先后隶属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国家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为学院题写了校名;

1994年升格并更名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4月,学院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12年学校正式升格为本科院校;

2012年3月29日,教育部下文(教发函[2012]50号),同意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同时,撤销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建制。

2017年2月18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与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无人机事业部签订合作协定,成立广西第一个无人机学院。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30个本科专业、26个高职高专专业,是广西高校中工科专业比例最高的院校之一,也是广西高校中唯一布局有航空航天类本科专业的院校。

1系

工商管理系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行销

财务管理

酒店管理

2系

信息工程系

工 学

计算机类

软体工程

3系

机械工程系

工 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航空航天类

飞行器制造工程

飞行器动力工程

4系

电子工程系

工 学

电子信息类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5系

汽车工程系

工 学

机械类

汽车服务工程

车辆工程

6系

外语系

文 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商务英语

8系

经济与贸易系

管理学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物流工程

9系

自动化系

工 学

自动化类

自动化

仪器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10系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

工 学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系

传播与设计系

艺术学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2系

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网路技术

计算机套用技术

软体技术

计算机套用技术(嵌入式系统方向)

软体技术(IT 服务外包方向)

计算机信息管理

动漫设计与制作

3系

机械工程系

数控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飞行器加工工艺方向)

4系

电子工程系

通信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套用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光纤方向)

通信网路与设备

套用电子技术(光伏方向)

5系

汽车工程系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技术服务与行销

汽车电子技术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

6系

外语系

商务英语

7系

人文社会科学系

航空服务

文秘

文秘(商务与行政助理方向)

酒店管理

旅游管理

涉外旅游

涉外旅游(旅游策划方向)

8系

经济与贸易系

报关与国际货运

国际贸易实务

物流管理

工商企业管理(生产运作与质量管理)

9系

自动化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航天电子方向)

10系

11系

传播与设计系

影视多媒体技术

广告设计与制作

装潢艺术设计

行销与策划(广告方向)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076人,其中专任教师711人,高级职称教师20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2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73.56%。学校有国务院 *** 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八桂名师1人、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桂林市“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称号1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2人、广西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人;2名教师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计画”,10名教师入选“广西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画”;有广西高等学校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个、广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1个。

学校学报为先后荣获"广西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等称号;

学校曾荣获"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10年荣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人文社会科学系设有航空服务与文秘、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三个教研室和实验实训中心、航天旅游研究所。设有航空服务、文秘、旅游管理、旅游策划和酒店管理等5个专业,其中文秘专业创办于1989年,是广西区首批优质专业,《公共关系学》是广西区级精品课程,《导游理论与实务》是校级精品课程。《旅游学概论》教材获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教学成果(教材专著类)奖。

该系主要承担商务英语专业及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本科、专科和成人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设有商务英语教研室和大学英语教研室,拥有《大学英语》、《综合英语》两门校级精品课程。现有5个数字语言实验室,2个多媒体口语实训室,1个商务英语实训室,1个计算机实训室,3部英语教学调频电台,完善的设施、先进的设备为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该系现有学生917人,侧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工程套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毕业生每年就业率高达98%,就业方向集中在大型电子信息研发、制造、套用企业及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历届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曾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一等奖十多项。

电子工程系具有较强的科研、师资力量。现有教师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4人,硕士以上学位29人,其中博士2人。广西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人,通信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学团队。每年承担了十多个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每年发表科技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十余篇。

该系教师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历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体大赛"和"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教学套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历年来,该系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优秀奖1项,自治区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8项,自治区一等奖14项,在"国信蓝点标"全国软体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2项,自治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该系教师参与研究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自治区级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校级课题40余项,获得2项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总计600多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4篇,出版教材10多部。

本系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3项,校级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承担了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5项,获得广西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EI收录论文10余篇,核心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7部。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制作的《中央空调》网路课程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中央空调风管制作安装课例》获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教学套用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算量软体大赛荣获广西赛区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三名;《热工基础》网路课件、《房屋建筑学》等课件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体大赛二等奖。

该系教师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参与项目研究20多个,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核心论文近百篇,出版教材10余部。承担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0多项,课程《单片机技术》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广西赛区一等奖,《通信与信号》软体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体套用大赛一等奖等。

截至2018年6月,现有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套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拥有各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7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室17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基础实验室12个。近年来,学校获得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4项。

截至2018年6月,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立项379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56项),获批专利269项

学院图书馆截至2014年馆藏纸质图书90余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733种,各类报纸68种,馆藏以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行销等学科文献为主,覆盖所有学科。

学院图书馆重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加强文献数字资源建设,采购了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维普期刊中文资料库、万方资源资料库、外研社外语资源库、读秀知识库、百链知识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数字图书馆等数字资源和资料库,提供了一批试用中外文数字资源及免费数字资源连结。建有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和随书光碟资料库等本地镜像库。截至2014年还与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图书馆主页免费使用有关数字资源。

截至2018年6月,现有1个院士工作站、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培育基地。

截至2018年6月,学校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义大利、德国、芬兰、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签署了合作协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师生交流、学术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开办了中美、中澳校际交流、学分互认教育项目;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是“广西 *** 东协国家留学生奖学金”的接受培养单位,年度来华留学生规模百人以上。

尚德博学,慎思笃行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徽

发表论文200多篇

1962~1966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67~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原西德马普煤炭研究所访问学者。1981.9~1993.8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任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1990年被国务院聘为博士生导师。其中1991.10~1992.4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1993年9月到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1995~1998年担任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已经在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参编著作6本。于1993年和1998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有机化学,包括稀土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在有机和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1957年,沈琪考取南开大学化学系,她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2年,适逢全国第一届考研,并不满足于本科所学知识的沈琪又凭着骄人的实力成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并于1966年毕业后留所工作。沈琪在导师充满鼓励的眼神中,她读懂了独立自强的可贵。一遍遍查阅资料,一次次小心翼翼地操作,她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实验,越过了科研之路上第一道坎。独立精神从此在她的灵魂深处扎下了根,成为她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一贯品格。沈琪于1979年远赴联邦德国马普学会煤炭研究所进修,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出国前,面对同样事业繁忙的丈夫、一双不满10岁的稚儿,沈琪心里充满了歉意。但她并没有停止追寻科学之光的脚步。在该研究所进修的中国人每月获得的奖学金仅够维持简朴的生活,即便如此,沈琪依然从牙缝里省下一些钱购买了国内紧缺的低温恒温水槽、搅拌器等实验设备带回来。沈琪谈起这段经历,语气非常平静,她说,那个时候,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不想多学些、多带些先进的东西回来。国家派我们出去,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嘛!1981年的夏天,带着简单的个人行装和厚重的实验设备,沈琪登上了回国的班机,在原单位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始了创业的生涯。此时的沈琪与两年前有着一样的执著,却因为两年多的积累而显得从容醇厚。沈琪顾不上与亲人叙叙久别的离情,拿上她从德国带回来的大批资料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当时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中科院考虑到她在国外所学的内容和成绩,决定瞄准这一国内的新兴研究领域成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室,并让沈琪担任研究室主任。此时的沈琪40刚出头,正是耕耘人生的黄金时刻,同样事业有成的丈夫也获得了出国进修的机会,事业上始终并驾齐驱、生活上同样淡泊低调的一对佳偶再次因为对科学的热爱而暂时作别。研究室成立之初,担任主任的沈琪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根本无暇照顾年幼的孩子,于是,姐弟俩一个被送到苏州外婆家,一个被东北的奶奶接了去,一家四口人被分在了天南海北四个地方。回国10年,以沈琪为骨干的该研究所进行的“稀土定向催化剂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其研究成果“新型轻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反应性能”获得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她也凭着出色的业绩获得了“吉林省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诸多荣誉。1993年,沈琪回到了苏州,在苏州大学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创业。苏大为她成立了金属有机化学实验室。沈琪再一次像鸟儿筑窝一样把实验室从无到有逐渐装备起来。而沈琪也没有辜负苏大的期望,1997年她作为负责人之一,承担了江苏省九五攻关项目“光纤用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研制任务,她与研究小组率先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树枝状高分子用于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合成,首次提出了利用迈克尔反应一步简便地合成了官能度高、融熔粘度低的树枝状感光高分子,以此研制出了感光速度快、加工工艺性能优异的光纤用紫外光固化涂料,应用单位试验证明其感光速度已超过著名的美国DSM产品水平,为发展我国通信事业做出了贡献。沈琪先后承担“攀登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委九五攻关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项目基金资助100余万元,已完成鉴定成果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催化聚合反应性能”研究成果于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以来,沈琪教授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近五年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被SCI源期刊论文引200多篇次。2002年,沈琪教授应邀在国际知名的金属有机化学期刊J.Organomet.Chem上撰写研究综述,至此以她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进一步认可。2006年8月,沈琪申报的“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化学”课题又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资助金额达150万元,标志着她所带领的团队承担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2006年10月19日—2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沈琪教授担任组委会主席的第十四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是国内金属有机化学界的盛会,有来自内地、香港、美国和日本的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3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内金属有机化学界8位院士等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赞扬苏州大学及以沈琪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052,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0.406。《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1.5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博世发表sci论文200多篇

范康年,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现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80年起开设本科生《物理化学》、《谱学导论》、研究生《量子化学原理和应用》等课程。所著《物理化学》、《谱学导论》分获教育部和市优秀教材一、二等奖、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所授《物理化学》、《谱学导论》分别被评为国家优秀创名牌课程,国家、市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分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培养研究生40余名。对于范老师这样一位优秀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学生们总是发自内心地钦佩其认真严谨的治学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同样也深深地影响了表面化学实验室所有的青年教师,这个团队无论在教书育人或在化学系的各项工作中都作出了贡献。范老师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庄长恭专项奖,宝钢教学奖,国家级、市级名师奖,市育才奖等。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07年被研究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所著《物理化学》一书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和2003年两度获宝钢教学奖,1997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和2003年两度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3年获上海市名师称号,并获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200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和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并获上海市育才奖。2005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学生评价情况 近年学生教学评估分一直大于4.7分,最高达4.97分(满分为5分)

徐铜文,男,1967年8月生于安徽霍邱,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获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2002年1月晋升为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同年4月受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发表SCI论文200余篇,EI收录180余篇次,SCI他引1600余次,H因子27,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一篇入选中国百篇最有影响国际论文,其中化工和环境类领域高水平刊物J. Membrane Sci., AI ChE Journal, Chem Eng Sci. , ES&T 31篇),论文被国内外刊物或专著他引290余次,申请专利28项(20项授权)。出版中文专著、译著、合著4部,国际英文邀请专著四部中的5个章节,现为《J. Membrane Sci.》等三个国际刊物和《膜科学与技术》等两个国内核心期刊的编委,是《J. Phys Chem B》等24个国际期刊和《Chinese J Chem Eng》等19个国内核心期刊的特邀审稿人。指导研究生45名(其中博士生30名)、博士后5名。指导本科生获全国挑战杯决赛一等奖(2011)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共6项,“973”二级子课题1项,其他项目近20项。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博士发表sci论文200多篇

1年9个月拿到清华博士学位,一作发表SCI论文27篇,曾在国际大赛击败NASA.

医学的考研备考在所有备考中是比较难的,医学的专业性很强。下面猎考考研小编分享“2020医学考研院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概况”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20医学考研院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概况2006年以来,中山医学院不断完善研究生招生、教育、培养、保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进一步调动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过研究生课程改革和培养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本学科从2007级新生开始多方面实施硕士研究生公共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来课程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并新开设《学术规范与实验室安全》、《医学研究(SCI)论文剖析》、《医学前沿讲座》、《医学实验方法学》等紧贴医学科研实际,扩充研究生科学视野的新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此外也对博士生课程进行了改革,打破各课程界限,将原有课程统一集合到相关度较高的《神经科学进展专题》、《心血管研究专题》、《肿瘤学进展专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进展》和《遗传学疾病专题》等五大专题讲座课程内,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从2008级新生开始实施。经过改革,新课程体系中硕士生公共课从76门减少至48门,博士生课程从26门减少至18门。公共课程均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安排,以此大幅度增加研究生参加科学实践时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既授之于鱼,也授之于渔”原则,注重教学方式多元化,尽量减少课堂教学,而多采用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及学术专题等形式进行,从而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重要是实现了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此外,学院还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安排来访的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来学院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听讲座并按规定授予学分。出台《博士研究生生活补助发放的暂行规定》,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活费,并以此加强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此举得到学校的高度赞赏,并由此成为学校对研究生培养经费实施重大改革的先行。近五年来,中山医学院研究生生源开始转向多元化,培养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已累计发表SCI收录文章200多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奖1篇,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奖学金48人、光华奖学金3人(博士)。我们培养的许多研究生已成为国家、广东省或国外科学研究各领域的骨干和领头人。以上就是猎考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医学考研院校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概况”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预祝同学们都能顺利的过考试!更多医学考研信息尽在猎考考研医学频道!推荐文章:2020考研:提前了解考研医学,西医五大经验送给你!2020考研西医综合备考:这些事对考研很不利!2020考研西医备考:课本为主,讲义为辅2020考研医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复习速记口诀 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这主要是因为他发表的六十多篇SCI论文,其中有20篇论文是属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剩余的都是属于第二作者或者其他的称呼。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只有30%多的论文,他参与了全程的研究和发表工作。这样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六十多篇论文全部都是属于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话,那么普通人根本就难以完成。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网友的争议,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

第一,他的作品数量的确是非常夸张的。现在这里跟大家科普一下,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都发表不了一篇SCI论文。对于博士生的要求,也只是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生涯当中,发布两篇类似的论文。而他在博士毕业之后,短短的五年时间就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样的数字是极为夸张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想要发表一篇都难以登天。

第二,他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成就?在本科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好,是一个普通的211大学,但是在硕士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取了985大学,然后又出国深造,在国外的爱丁堡大学完成了博士生毕业。同时在童年就完成了博士后的论文指导工作,回到国内就进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并且成为了副教授。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做出这样的成就也是情有可原。

第三,如何看待网友的质疑?网友的质疑主要有两点,第一个就在于他二十多篇的论文都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参与,这说明他参与了绝大多数的研究和后期的发表工作。而且有一些专业人士在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他有很多的论文,其实并不具备太大的含金量,存在着注水的成分。

她的爸爸也是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所以她从小受到了熏陶。

事实上,许多网民质疑这位博士生导师在五年内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五年内发表60篇SCI论文是非常困难的。

但事实上,尽管五年内发表60篇SCI论文非常困难,但实际上,许多研究型学者都能做到。许多研究型学者喜欢写论文。他们几乎每天都写自己的论文,我希望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能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二十篇论文属于第一作者和对应作者,其余属于第二作者或其他标题。事实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参与了超过30%的论文的研究和出版的整个过程。

因为对许多人而言,这个工作量是合理的,如果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超过60篇,普通人基本上很难完成,因此,我将与大家讨论网民之间的争议以及如何完成,因为他的作品数量真的被夸大了,现在我们来谈谈科普。一般来说,研究生不能发表SCI论文。博士生的要求是在其整个学习生涯中发表两篇类似的论文。然而,在博士毕业后的五年里,他发表了60篇SCI论文,这是非常夸张的。

因为绝大多数人想发表一篇文章是很难到达天空的,虽然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一直存在争议,但我们相信这位博士生导师一定对他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因此,我真的希望这位博士生导师能够努力工作,做自己的研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而不受外界的影响。

发表200篇论文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邓稼先》是杨振宁为《英雄大爱》中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作的序,《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亚运会歌确定《重逢》 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重逢》由著名音乐人捞仔、徐荣凯联袂打造,并由毛阿敏、孙楠演唱。19岁就到广州做音乐的捞仔说对广州的情感就像老火靓汤。他透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重逢》突出了亚运会的理念:亚运会不仅是亚洲的体育盛会,也是亚洲兄弟姐妹四年一次的友谊聚会。童谣《落雨大》突出广东特色。“珠江弯弯伸手相牵”音乐部分用广东童谣《落雨大》作为前奏,突出了广东特色。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

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