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教授陈平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1:23:25

教授陈平发表论文

我国有许多在各领域属于精英的人物,而北大教授陈平就是其中一位。陈平的研究范围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他将现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称为“空想资本主义”,其出版的著作有《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等。

陈平教授的学术水平还是相当厉害的。不管是从毕业院校,还是他的学术成果。

陈平教授本科毕业于我国非常著名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且在这所学校上了研究生。后来,在1981年,他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进修,并且师从一位著名的物理化学学家。他的老师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后来,陈平教授以论文《非线性动力学与经济周期理论》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GPA:4.0(总平均成绩为满分)。

陈平教授的学术成果也是非常丰硕的。他的作品有: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2004年出版)。陈平集——封闭,冲击,演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88年出版)。除了他的作品集,陈平教授的主要论文超过20篇,有不少都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陈平教授长期活跃在大众媒体上,通过新浪博客、搜狐博客、搜狐财经专栏、观察者网专栏等大众媒体对中国与世界经济话题发表评论。其中陈平教授较有影响力的文章有《十问美国的真格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讽刺和希望》等。并且他从1988年开始就任北大的教授或副教授。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复旦大学陈平教授是一位有良知的专家学者,德高望重。 他用渊博的知识深刻的分析了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同时剖析了中国的高房价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

陈平,1944年生于重庆,祖籍浙江鄞县;中国经济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自称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春秋综合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平1962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5年制试验班;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74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2004年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2012年1月任上海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根据2020年4月北京大学官网显示,陈平教授研究范围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复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史,科学史等。

陈平教授曾经发表了很多重要论文,学术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在整个北大教授当中处于中上游吧。

陈平,1944年生于重庆,祖籍浙江鄞县;中国经济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自称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

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春秋综合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量子复杂系统中心访问科学家。

人物评价

陈平教授是著名经济学家,又是理论物理学家,善于融合多学科领域知识,探索经济不稳定性的内因和社会多样性的起因,还发现了经济混沌理论,挑战了目前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模型与理论。近年来,长期往来于中美之间,密切关注中美两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对有关重要时事问题和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陈平教授在在新兴交叉学科——复杂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经济动力学的研究中居于世界前沿,并曾受邀在多所大学,研究所和国际学术会议上演讲。

陈列平教授发表的论文

陈列平 ,男,1960年4月出生,博士。福建医科大学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外百人计划”获得者,于1989年获得Medical College of Pennsylvania-Hahnemann Medical College博士学位,并于1989至1990年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Medicine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至1997年在Bristol-Myers Squibb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首席科学家。从1997年至今在Mayo Clinic任职,现为免疫学教授。曾获Bristol-Myers Squibb Presidential Award 及 Kirin Lectureship,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等奖。近五年来在Nature Medicine, Immunity, JEM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于2014年获得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表彰在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1(PD-1)受体途径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因为和其他获得者相比,影响力还u是要低一点,所以不能获奖

与其他两位教授合作找到了PD-1的两个配体PD-L1与PD-L2,并阐明了PD-1参与的信号通路

因为陈列平教授虽然贡献很大 但是还有比他贡献更大的 所有就没有获奖

陈平教授论文发表时间

复旦大学陈平教授是一位有良知的专家学者,德高望重。 他用渊博的知识深刻的分析了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同时剖析了中国的高房价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主义与社会研究中心外籍研究员。

陈平,1944年生于重庆,祖籍浙江鄞县;中国经济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自称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春秋综合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平1962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5年制试验班;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74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2004年任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中心高级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2012年1月任上海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根据2020年4月北京大学官网显示,陈平教授研究范围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复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史,科学史等。

中国自强不息的名人事例:

1、华罗庚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

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

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2、陈平

陈平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

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司马迁

司马迁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热爱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惨遭宫刑,但他克制自己,愤愤不平地写作,用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史书。

4、范仲淹

范仲淹幼时家贫,没有饭吃,只能喝粥,冬天煮好粥,让它结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天只能吃一块,他朋友知道后,给他送来吃的,他就随食物腐坏,也不碰,他跟朋友说不能让自己学会享受,最后终于有所作为。

5、张海迪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很厉害。因为他对经济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对现在经济的一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我国有许多在各领域属于精英的人物,而北大教授陈平就是其中一位。陈平的研究范围包括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他将现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称为“空想资本主义”,其出版的著作有《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等。

陈平教授的学术水平还是相当厉害的。不管是从毕业院校,还是他的学术成果。

陈平教授本科毕业于我国非常著名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且在这所学校上了研究生。后来,在1981年,他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进修,并且师从一位著名的物理化学学家。他的老师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后来,陈平教授以论文《非线性动力学与经济周期理论》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物理学博士GPA:4.0(总平均成绩为满分)。

陈平教授的学术成果也是非常丰硕的。他的作品有: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2004年出版)。陈平集——封闭,冲击,演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1988年出版)。除了他的作品集,陈平教授的主要论文超过20篇,有不少都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陈平教授长期活跃在大众媒体上,通过新浪博客、搜狐博客、搜狐财经专栏、观察者网专栏等大众媒体对中国与世界经济话题发表评论。其中陈平教授较有影响力的文章有《十问美国的真格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讽刺和希望》等。并且他从1988年开始就任北大的教授或副教授。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还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陈平教授在华为发表论文

陈平教授曾经发表了很多重要论文,学术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在整个北大教授当中处于中上游吧。

陈平不等式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言论。

陈平不等式:中国体制内2000人民币大于美国3000美元。

数学表达:2000 CNY|体制内 > 3000 USD。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7。

体制内补贴,e.g., 2块钱大约可以享受30元的饭菜,汇率比例:1:15。

=》1 CNY|体制内 = 15 CNY = 2.14 USD。

得出结论:2000 CNY|体制内=4280 USD > 3000 USD。

陈老师开口闭口诺贝尔奖获得者跟我说,各种乱七八糟的研究,得罪了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其实稍微有点学术圈常识的人,当然知道陈老师最大的死结在哪里: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美国哪怕非常烂的学校的教职;这基本上等于在学术上否定了一个人。

我看很多人都依然坚定的相信着陈平,这就够了不是吗?黄土埋到脖子根的人了,还能有啥大作为?无非是恰点烂钱,让自己的老年生活物质更加丰足,其他的也做不了。

总结如下:

陈老师的人设基本上崩了。剩下的应该只有铁粉了,中高端的粉基本上已经流失殆尽。

所以陈平人设从来没有崩塌,他也从来没有改变。不信你们带着这个想法去看他最新一期回应舆论的视频,是不是发现他所有逻辑一下子就通顺了。

很厉害。因为他对经济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对现在经济的一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基本思想是说现代经济学所有流派都有问题,作者的理论完美解决了各派的问题。具体来说,各派都是静止的平衡的世界观,只有作者意识到经济活动像生命一样有周期,像生态系统一样开放且不断演化。

作者头衔有点吓人,也拉了一些知名经济学家推荐,但读后总体感觉不严谨不认真,有民科的味道。

具体缺陷列举如下:

1、书中内容不成体系,有不少前后重复;

2、直接把几十年前的写的文章当成研究成果放到书中;

3、随口命名了一些新学科(比如人口动态学、代谢经济学),不给出严格的定义,不提学术界的认可程度;

4、文风不严谨,不断下结论,少有推理过程;

5、最重要的,自认为超越了各派经济学,但是却不去学术圈发文章,而是出书向普通读者宣传;

陈明造教授发表论文

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破灭了,这肯定会给他个人的声誉带来很大的影响。

新闻传播学硕士论文怎么写

2、如何确定研究思路?

在研究中到底是问题重要还是概念重要呢?我认为,问题是研究的价值基点,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所以首先要找一个真问题,好问题,以及抵达问题的方法路径要合理和科学,这个非常重要。我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关注现实(问题/现象),但必须思考理论问题,而不是套一个理论,经常有同学说我得找个什么理论,千万别被理论绑架了,是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上,只有从理论上才能很好地诠释和概括,所以才要思考理论。

(2)对策性研究要用数据和方法支撑,拍脑袋谈对策是不行的。不仅要“自圆其说”,还要有足够的说服力。

研究思路要求:

(1)要交代研究命题成立的合法性,也就是为什么这个研究问题成立,问题性到底在哪儿,不要到最后答辩的时候,老师说你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2)研究思路不是说你要分几部分来论述,然后每一部分研究什么,而是要说明白我为什么从这几个部分来谈,每一部分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这个要交代清楚。

(3)研究思路即论文框架设计,在开题时应完成总体设计,在写作过程可以进行局部设计,但最好不要进行大的修改。如果推翻重来也就说明原定思路有问题,开题工作没做好。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原来的思路是对的,但写着写着就走歪了,那就是写作的问题了。

创新性要求:

明确指出你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个一般要结合前文文献综述中的结论来谈,一般需要一二三明确指出来,哪些方面创新了。

如何思考整个研究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变换自己的思路。我觉得专家与学者的区别是学者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专家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二者结合起来就比较好。既能化繁为简,也能深入浅出。站起来可以看清一群蚂蚁,蹲下来才能看清每只蚂蚁。研究视角沿着宏观——微观——宏观不断变换,形成一个“葫芦式”的研究思路。

3、论文写作

研究生论文主要有三类:课程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课程论文主要是作学术训练,目的是培养研究意识和学术规范;学位论文分描述性与论述性两种,用于研究生的综合训练和学术评价,论述性论文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则是体现最新研究成果,是呈现新观点新发现的.理论创新。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者以理论的形式表述自己科学研究的创新成果,公开发表或宣读。学术论文与一般杂文、理论文章的不同点就在于科学和创新。学位论文是要通过答辩和专家评审并授予相应学位的学术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首先是写给老师看的,要经得起学者的审阅和检验。学位论文的核心在创新,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材料来充分论证自己的创新观点。当然,现今的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要求他们的学位论文都达到以上的创新程度,一般很难,但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学位论文完成初稿后,最好冷处理一段时间。一方面交给导师看,提出指导修改意见;一方面利用这段时间考博、找工作、继续读书研究,还可将学位论文拆成小论文发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思考和收获。到最后正式提交论文前,或者在预答辩之后,静下心来认真修改论文,这样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将论文修改好,精益求精,不留遗憾,顺利通过答辩并力争取得好成绩,为读研划上一个准备通过圆满的句号。

此外,写论文要从看论文开始,要多读论文读好论文。还要会读论文,研读论文的三种方式:学习知识型、批评讨论型、启发研究型。

4、学术规范

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在一篇题为《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学术共同体”这个概念。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新闻传播学尽管尚未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但是需要学术规范已形成共识。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学术规范的内容涵盖以下三个层面:

逻辑层面,主要规范逻辑思维与创造性等方面的内容;论文各章节之间要有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形成一条问题链,不要采用教科书的写法,前后章节只是并列关系。

方法层面,主要规范研究的路径、边界与方法等;问题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法,而不是反过来。同时要注意问题的边界,把问题讨论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形式层面,主要指文本规范,包括文献索引、引证出处、参考书目、注释体例等。

研究要讲学术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科学性。但任何一种极致离荒谬只一步之遥,任何东西强调过头了也会有问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能代替原创。有的一万多字的论文可以有100条以上的引文。不妨做个试验:将文中的引文全部抽去,还剩下什么?再将转述的话删除,还只剩下什么?

论文要有学术性,那么什么是学术性呢?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你的核心概念是一个学术概念,就是你的标题里面最起码应该有个学术概念。有人说我要研究电视台做的活动,这只是一个研究范畴,如果聚焦到电视台活动中的仪式传播,仪式传播就是一个学术概念,这样学术性就上来了。

不是学术概念或尚未形成学术概念者难道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吗?例如“新闻立台”、“网络问政”,是不是学术概念?研究民生新闻、传媒产业到底有多少学术性?处于急剧发展的新闻学和转型中的传媒,有太多的现象需要关注,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难道因为它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就不去研究它吗?我们完全可以用学术的方法来研究这些现实问题、中国问题。

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

研究方法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找到合适自身的方法和路径。这里说的方法有三个层面,狭义的层面是作为分析工具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广义的方法包括什么是可以研究的问题,怎样设计一个回答问题的研究计划,用什么方法搜集和分析资料,怎样从资料中提出对问题的解释,怎样阐明自己的发现并把它表述出来等。最高层次的就是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它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此我着重谈后两个层面的方法。

1、方法论

“方法论的自觉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研究新闻传播用什么方法呢?科学的结论通常用两种方法来保证其有效性:要么由经验事实(尤其是数据)予以支撑,要么由逻辑推理予以保证。研究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受美国实证主义的影响,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加强实证研究,这是好事,但也会走进另一个极端。我参加一次传播学硕士论文答辩时发现,有的同学的实证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但却感觉他是认真真地去做一个毫无价值的东西。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简单生硬地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来讨论和分析某一问题往往是力不从心的。人文科学回答“为什么?”,社会科学回答“是什么?”,应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我国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的演变:人文学科方法论——社会学科方法论——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结合的方法论。1987年,祝建华教授发表的论文《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学来源》,可能是最早的以“科学方法论”为论证对象的文章。这篇文章明确提出,传统的研究方法——哲学思辨、历史求证、法规判别——已不能适应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借鉴“科学方法论”。文章指出了科学方法论的要义:科学研究的关键不在于结论是什么,而在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乎科学原理。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质量较高的文章,通常是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相结合,新闻学话题与传播学方法相结合。陈力丹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整合方向,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思维方式的结合。”①

“当代学术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基本现实:一是没有哪一个学科,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社会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实现学科进步,越来越多地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也就是说,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依存度在加强。正是这两个现实,是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②因此,跨学科研究和系统研究的方法日益显得重要。

2、研究方法

时常有些同学还在尚未确定选题时就跟我讨论研究方法,试图通过研究方法的优势而确保论文的品质,这是一种为方法而方法的做法。研究方法的选取应该是为研究选题度身定做的。不要过分关心方法,重要的是某研究有没有意思,逻辑是否成立,经验根据是否充分可靠,结论是否有助于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策。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主张研究真实的世界,有别于语词构成的概念世界或由信条构成的理论世界。实证研究用可经验感受和验证的方式,有别于概念界定和演绎的方法,运用特定研究所必备的多学科知识,努力追求功能性和因果性,理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进而有助于人们审慎但有效地改造世界。实证研究也完全可能做得不好,同样可能毫无学术意义,同样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研究假问题,仅仅是把概念或意识形态争论演绎成所谓实证研究。因此,所谓的实证研究,不是以方法来界定,或者是以概念来界定,而是要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有意思,是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要以为实证研究只有定量分析,它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主要是回答“是什么”,而质化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当然,质化研究对于样品的选取十分严格,如果能够辅助其他研究方法,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差与片面。量化研究同样面临挑战,一是假设和取样,二是对数据的解读,对结果的解释。长期以来,人类学和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没有引起新闻传播学者足够的重视,少有学者把新闻实践和传媒业务作为调查研究的“田野”。为此,我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质化研究:新闻传播被忽视的分析工具》,之后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作了更详尽的介绍和讨论。

个案研究

在国内外学界,问卷调查成为主流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方法则备受批评。在各种批评意见中,代表性问题成为个案研究方法遭受最多批评的问题。例如,人们常常发出疑问:对单个个案的研究,能有代表性吗?能有多大的代表性?个案研究的结论怎么能推论到总体?可以说,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是国内外社会学界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其实所谓“代表性”属于统计调查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指在概率意义上“样本”能否估测“总体”的特征(谢宇,2006;彭玉生,2011)。因为没有涉及“大数”现象,个案研究无从谈及这一问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个案研究的意义就限于其本身,研究者都试图“走出个案”(卢晖临、李雪,2007)。

像统计调查研究一样,个案研究最终呈现的结果也是一项知识,这一知识是否有意义在于它能否增加新的认识,即能否促进知识的增长。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相应地,知识增长也包括两个方面:扩充对经验事实的认知与提出新的理论见解。个案研究如何能获得对更大范围事实的认知?如何能获得更具一般性的理论概括?即基于个案研究能否获得超过个案适用范围的知识?这是个案研究始终要面临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超越性问题,也是个案研究的典型意义所在。在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脉络中,三种研究取向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深具影响,它们分别是费孝通的“社区研究”、格尔茨的“深描说”和布洛维的“扩展个案法”。对超越性问题的处理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将个案视为“整体”中的“部分”,探寻事实层面上通过“部分”认识“整体”的途径;一是着眼于个案研究的理论意义,试图通过个案进行理论启发或检验。

研究方法是为研究服务的,没有一种研究方法是可以轻而易举取得效果。思辨推理需要很强的理论功底,实证研究不仅要求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严谨,还要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往往单一的研究方法难以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如定量研究加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为主,比较研究为辅。但一般不宜超过三种研究方法。我们要充分认识各种研究方法所能和所不能,了解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才能把它用对用好。此外,除了史学研究之外,文献分析一般不能算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研究前必须做的文献综述。

①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第29页

②卷首语:《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版,第24页

宋代文学的研究特色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京城的勾栏、瓦肆为宋代小说、戏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舞台。宋代文学的发展,表现在雅和俗两个方面,一是以话本、杂剧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另一是以诗、词、古文为主要内容的古典文学,而前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在宋代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相继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课题多项,研究范围涉及宋代语言、戏剧、小说、词、诗、文、出版印刷等领域。在宋代语言研究方面,杨永龙教授专门从事宋代语法研究,先后在《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专著《〈朱子语类〉完成体研究》运用现代语言理论,从句法结构、事件类型、情状类型、时制结构等方面对《朱子语类》中表达完成体意义的若干副词、助词、语气词、完毕义动词予以描写和分析。目前,杨永龙还承担了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汉语虚词研究”。宋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雏形,早在20世纪30年代,华钟彦先生即著有《戏曲丛谈》一书,讲述戏曲的渊源、体制、声韵、宫调、角色,以及南北曲的区分与作法、度曲法、流派等,开启了河南大学宋代戏剧研究的先河。到80—90年代,郭振勤发表了一系列宋代戏曲研究的文章。目前,张大新教授主攻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戏剧》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他还先后承担了200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宋金时期中原俗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戏曲的成熟”和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研究”。唐代传奇发展到宋代演绎成了古体小说,赵维国教授对宋代小说尤其是丽情小说的研究可谓情有独钟,他先后在《文献》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宋代小说研究的文章,其博士论文为《两宋古体小说历史轨迹》,并出版了专著《说部论稿》。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词学文献研究一向是河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词学家卢前和华钟彦等即进行词学文献的研究工作。1933年,卢前先生发现、复印了晚清端木垛的重要词文献《宋词赏心录》(又名《宋词十九首》),在当时词学界引为盛事,吴梅、柳诒徵、陈匪石、唐圭璋等均有题跋。华钟彦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花间集注》是现代第一部《花间集》注本。佟培基先生出版了《辛弃疾选集》。邹同庆先生的专著《苏轼词编年校注》解决了苏轼词的校勘、编年、注释等诸多学术问题,被称为苏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孙克强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曾主持1998年度河南省教委项目“宋代词学”,最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文艺思想研究”,也把宋词文献的整理列为重要内容,其专著《唐宋人词话》将唐宋词人215家的历代总评整理汇编,以文献挖掘深细而受到学界好评,被收入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代文学研究年鉴1977—1999年》。此外,宋景昌、齐文榜等对苏轼的词也有一定的研究;刘军政的“南宋乾道、淳熙年间词坛研究”,被列为2003年度河南大学校内基金项目。河南大学的宋代诗歌研究比较集中于王安石、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高文先生常年从事王安石研究,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并出版了《王安石选集》。1986年,《河南大学学报》连续发表了华钟彦、李博、白本松的3篇文章,对苏轼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王立群、李贤臣也对陆游、黄庭坚的诗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宋尔康对宋初诗坛崇尚晚唐之原因进行了探究,另外,宋尔康还承担了河南省教委规划项目“宋代诗歌研究”。“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六个,宋文在唐宋文章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刘溶从文章学的角度对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的文章理论进行探讨;张弛、杨国安则从学术史的角度研究了韩愈、欧阳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承先启后的作用;王立群的兴趣集中在以苏轼、陆游为核心的宋代游记文章;张弛、柯翔涌则对苏轼的宗教信仰、历史人物论的逻辑法则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谢桂荣、耿纪平对范仲淹的师承关系、王安石的先世及王安石与曾、谢两家的交往进行了考察,为范仲淹、王安石的早期学术生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另外,李贤臣主持了1999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宋代黄庭坚创造美学论笺”,耿纪平承担了200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宋新学与文学”。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宋代印刷业的发展和图书出版的繁荣,促进了各民族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围绕宋代的刻书、编书、图书流通等课题,王星麟、孔学、陈广胜、赵维国分别就宋代的刻书业、宋代书籍文章出版和传播禁令、宋代图书文献的搜集整理、吕祖谦与《宋文鉴》、《太平广记》传入韩国的时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任何事情都不是空穴来风,有人举报陈铭学术造假,但是陈铭也随即甩出了一系列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陈铭,我觉得清者自清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