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小鼠肿瘤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2 16:42:40

小鼠肿瘤论文发表时间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癌症治疗的方法可以说是日新月益,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到现在,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最新展趋势。不过,免疫疗法也有其限制条件,只有大约20%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也只有40%的患者能透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来控制癌症病情,所以,如何提高免疫查点抑制剂的效果,成为所有免疾疗法研究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大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及北京清华大学的3个研究团队所进行的动物实验,已联手针对这个难题寻找出可行的突破方案,大幅提高免疫治疗对肿瘤的控制率,从40%提高到近100%,增加了1.5倍。这项研究论文已在今年2月发表于《Nature》上。

在说明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前,HEHO君先跟大家说明一下,什么叫「对肿瘤的控制率」。一般来说,癌症病患透过治疗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肿瘤不再继续生长)以及「疾病进展」等4种程度。所谓的疾病控制率,等于「完全缓解」加上「部分缓解」,再加上「疾病稳定」。而疾病控制率100%,也就代表几乎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肿瘤都不再继续生长,甚至部分患者肿瘤还会缩小。

在这项动物实验中,美国与中国大陆的研究团队修改了小鼠体内树突细胞中的遗传基因mRNA,并剔除了树突细胞中的YTHDF1蛋白,同时在小鼠身上接种了黑色素瘤和肠癌细胞。

实验结果,与对照组仅使用抗PD-L1治疗,或仅剔除 YTHDF1蛋白的小鼠相比,剔除YTHDF1蛋白基因后再联合抗PD-L1的治疗方式,几乎使得小鼠的疾病控制率达到了100%。该跨国研究团队中芝哥大学的教授何川表示,将YTHDF1剔除与PD-L1抗体联合使用时,几乎控制住了所有小鼠的肿瘤。

抗原呈递细胞(APC)是协助T细胞杀死癌细胞的好帮手,当APC发现癌细胞时,就可以将针对癌细胞的抗原进行加工,然后交给T细胞,得到癌细胞的讯息并被APC激活的T细胞,才能正确地找到癌细胞并将其杀灭。而树突细胞就是抗原呈递细胞(APC)细胞中抗癌能力最强的一种单核细胞。

不过,该研究团队却发现,树突细胞中异常的m6A基因可以与YTHDF1蛋白结合,导致本来要交给T细胞的抗原却被树突细胞自己消化分解掉了。所以,研究人员尝试剔除了树突细胞中的YTHDF1蛋白基因,结果,被植入2种癌细胞的小鼠不仅肿瘤组织更小,同时存活率也更高。值得一提的是,该疗法在小鼠身上至今还没有观察到任何毒性。

研究团队认为,剔除YTHDF1蛋白基因,不仅提升了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更重要的是,为超过60%采取免疫治疗方式却疗效效果不佳的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

作者 赵广立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徐永平近来感到非常愤懑。

7年前,团队在 PLOS ONE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近日,这篇论文被该杂志编辑宣布撤回,撤稿理由是:该研究违背了动物福利(不合理使用麻醉剂及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的政策。

目前该论文所有在世的作者坚决不同意撤稿。

“拒绝撤稿的原因很简单, PLOS ONE 杂志的做法完全不可接受。虽然 PLOS ONE 编辑部自觉理亏——承认失误并对作者表示歉意,但仍未能基于我们提供的25件证据进行客观评价,而是主观武断地认为我们没有遵守实验动物伦理,简单粗暴地对待我们严肃的科研,是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徐永平在独家回应《中国科学报》时说道。

期刊与作者争执不下

那些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除了要遵守常规的学术规范外,还有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就是实验动物伦理。

该伦理公认遵循“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其中,“替代”是指“尽可能采用其他方法而不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或者优先使用低等动物而非高等动物进行实验”;“减少”是指“在不影响科研目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实验条件,优化实验技术路线,避免或减轻对实验动物造成的痛苦”。

“优化”与保障动物福利直接相关,要遵循“五项原则”:实验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额外)痛苦、伤害疾病的自由,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

前述徐永平团队的研究,被质疑的正是“优化”这一点。

PLOS ONE 动物研究咨询小组的一位成员认为,因不合理使用麻醉剂或不合理实施安乐死方法,实验水貂有被剥夺动物福利保障的嫌疑。

编辑部提出“尽管水合氯醛被认为是不可靠的麻醉剂,并在已知其被描述为腹膜刺激物的情况下,仍通过腹腔注射给药”;此外他们还认为“研究中二氧化碳的使用不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安乐死方法,文章中描述的人道终点可能不足以防止可避免的痛苦”。

针对这些质疑,《中国科学报》向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顾问孙全辉寻求咨询。

后者表示,作者团队在麻醉剂的使用以及实验动物人道终点处置方面可能存在动物福利问题。他表示,从现有信息来看,实验没能遵循“优化”原则,也没有选择最适合实验动物的麻醉剂,这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福利,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不过,徐永平团队有不同意见。

徐永平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关于 PLOS ONE 撤稿理由中提及的实验动物福利相关问题早在7年前的审稿阶段既已做出详细回应,之后论文被接收发表。接收发表本身就充分说明论文中的动物实验达到了 PLOS ONE 的伦理标准。如果 PLOS ONE 当初认为论文中的动物实验研究未达到他们所谓的伦理标准,他们当时完全可以拒稿,“我们也可以另投其他杂志”。

因此,对于上述指控,团队认为完全不可接受,且正在寻求法律途径向 PLOS ONE 编辑部进行申诉,“以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和声誉”。

一个著名案例:Nature高被引论文一样被撤

事实上,因“动物福利”原因被撤稿,徐永平团队并不是孤例。

一个著名案例发生在Nature上: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学者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快报论文,也被指责违反了“优化”原则,未能保障实验小鼠不受额外痛苦,并最终遭撤稿。

2012年,原作者们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勘误,在更新部分图表的同时,上传了小鼠肿瘤图片。

没想到这张照片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只见实验中小鼠体内的肿瘤巨大,直径远超1.5cm,这严重违背了麻省总医院关于动物实验伦理的规定。

从作者的视角,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肿瘤大小差异越大,越能够得到更好的统计结果;但对于实验动物而言,肿瘤生长越大,则意味着越严重的精神和肉体苦痛。显而易见,它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动物福利和伦理的关照。

不过,实验小鼠成瘤直径大小准则在不同研究机构是不同的。英国一研究小组在2010年发布的准则是不超过1.2cm,而美国部分研究机构的准则是不超过2cm。目前,业内普遍接受的小鼠肿瘤最大直径为1.5cm。

值得一提的是,被撤的这篇论文曾被综合性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认定为高被引论文,引用率高居前1%。在数百次引用中,近半数是在2015年作者团队勘误后继续引用的。

动物福利,容易“踩坑”

因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问题引发的争议,还有许多难以定论的“悬案”。

面对重重压力,论文作者向预印本平台bioRxiv提交了撤稿申请;但不久,作者又发文称,已向后者写信停止撤稿,并表示“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做了一次动物实验”。

多篇论文因实验动物伦理或福利保障问题陷入争议,也结结实实给大家提了个醒,这项工作如不在平时加以注意,很容易“踩坑”,甚至面临论文被撤回的风险。

一般而言,涉及动物实验的文章,规范的做法是要注明3个要点:要在实验过程严格遵守“3R原则”并在文章中写明,同时明确实验已通过实验动物伦理审查,并标注相应审批号。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项工作在国内常被人忽略。

苏美洋依、邓巍于2020年发表在《中国比较医学杂志》上的《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几点建议》中报道称,2015-2017年,我国有15种生物医学期刊的531篇涉及实验动物的文章中,只有115篇明确说明通过了本单位的动物伦理审查,其中仅13篇标注了审批号。

孙全辉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单位大都成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实验动物福利保障措施还未完全落实到位,部分科研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些机构虽然设立了动物伦理委员会,但经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挥保护动物福利的审核监督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高虹认为,中国科学成果不乏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质疑,个别事件已影响到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众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度。中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被退回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由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问题遭到的质疑,严重影响了中国 科技 大国形象和 科技 创新能力提升。因此,重视动物福利伦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4rMNBA1srkUxsAGjZOGMQ

2.李丹,郭玉莹,邓昊,高珊,徐士欣. 实验动物麻醉剂使用的福利伦理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7, 27(9):87-91.

3.《学术不规范案例:引起动物福利伦理争议的动物实验》2019-06-13

4.https://mp.weixin.qq.com/s/WFjUA6d8-IxDRF2kPUlq0Q

小鼠肿瘤论文发表

免疫疗法的概念兴起,好像也就是这几年的事而已,国际大药厂纷纷在争抢的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热议的CAR-T疗法,让大众把视线聚焦到这种潜力无限的「新兴」疗法上。

其实,免疫疗法并不是什么「新兴」的概念,在癌症的治疗史上,免疫疗法已经有百年以上的经验基础,实际上,应该是免疫疗法而不是放疗,才是第一个「非手术」的癌症疗法。

初生之犊William Coley

1890年,一位名叫Elizabeth Dashiell的17岁少女,在旅行中,意外弄伤了手臂,没过几周,她受伤的手开始肿胀,而且异常的疼痛难忍,于是只好来到医院求诊。为她看诊的医生名叫William Coley,1888年才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在哈佛医学院进修,同时在医院做实习外科医生,1890年,他才刚刚开始在纽约癌症医院(后来的纪念史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SKCC)开设门诊。也就是说,Elizabeth可以算是Coley执业以来的第一批病人。

Elizabeth肿胀疼痛的症状,看起来很像是外伤感染了,于是Coley给她做了个病理检查。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Elizabeth的手臂并非感染,而是患上了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a, STS),而且肿瘤已经侵袭到骨骼了。

在那个放疗化疗都没出现的年代,这就是绝症,除了手术截肢毫无办法,Coley截掉了Elizabeth的右前臂,试图阻止癌症扩散,然而为时已晚,已经无力回天,一个月之内,癌症肿瘤就扩散到肺部、肝脏和其他位置。1891年1月23日,Coley眼睁睁看着Elizabeth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医生来说,亲眼看着病人悲惨死去不可谓打击不大,这也让Coley坚定了寻找新肉瘤疗法的决心。

不过,当时Coley的行医经验尚未十分丰富,而且19世纪对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还十分初级,因此,Coley决定先从文献中找线索。他找出了过去15年的医​​院病例档案,想看看其他医生是怎么处理肉瘤的。

丹毒可以治疗肉瘤?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想到还真的给Coley找到一个特殊的案例。有一个名叫Fred Stein的德国裔肉瘤患者,他的肿瘤长在脖子上,很难用手术处理,本来医生们都已经放弃了,可是在他偶然得了丹毒后,肿瘤居然逐渐消失了!

不过当时,这个个案已经过去7年了,也不知道这位患者后来怎么样了。为了追根究底,Coley竟然来到当时德国人普遍居住的纽约市曼哈顿下东区,挨家挨户敲门寻找这个脖子上应该有疤的Stein,最后还真给他找到了Fred Stein,而且Fred Stein健健康康,没有癌症!

除了Stein,Coley还找到了47例类似的病例,而且查找以前的文献资料,他还发现,在1853年和1866年,都曾经有学者发现类似的感染令患者肿瘤消退的病例 。

这么多的相似病例,让Coley有了一个相当大胆的想法:如果感染能令肿瘤消退,我们是不是可以故意制造感染,来治疗癌症呢?

要知道,丹毒如果没有控制好是很容易致命的,但是Coley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就这样秉着实验精神,直接给肉瘤的患者注射活的化脓链球菌(HEHO君小murmur:这种草菅人命的行为请临床医师不要轻易效法,现代医学场域有一个地方叫实验室,请在那里挥洒你的创意,而不是在你的病人身上)。

不过,Coley的运气真的不是普通的好,他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是一个已经病得无药可救的义大利人Zola,他的肉瘤长在喉咙里,别说吃饭了,呼吸都困难。

在使用不同剂量反复注射化脓链球菌后,Zola「终于」患上了致命的丹毒,但是同时,他的肿瘤在24小时之内就开始缩小,最终痊愈了!

Coley毒素

在这之后的2年里,Coley又用类似的方法,治好了十多名患者。为了更安全,还改进了配方,使用了死的的链球菌和沙门氏菌诱导感染,也就是「Coley毒素」。

但是,Coley毒素是怎么治好患者的呢?其实Coley自己也不太明白,19世纪90年代,科学家才刚刚开始接触到「免疫」这个概念,不只Coley,那个时代也没有一个医生能把「免疫」的概念解释清楚。

而且,Coley在治疗的时候,为了引发一定的感染又不至于杀死患者,注射细菌的剂量和次数都是随用随调的,效果也不确定,这种治疗方式实在是很不规范,而且幸运之星也不是永远跟着他,Coley其实用这种方式医死了2个病人。

不入流的治疗方式

所以1893年,Coley公布研究成果的时候,学界都是抱着看「蒙古大夫的小偏方」的心态去看待他的成果,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毫不客气地质疑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这种疗法对癌症患者的可能益处,如果有的话。」

还没等Coley证明自己,1901年放射治疗出现了,放疗可是有证据证明,能够让癌症患者好转的。有数据背书,科学家以及医生们都一窝蜂跑去研究放疗了。

当时反对Coley毒素最厉害的人叫James Ewing,就是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a)的发现者,他也是放疗的忠实拥护者。1910年,他来到Coley所在的MSKCC医院,在他的带领下,MSKCC的放疗,也得以发芽茁壮。

可想而知,在Ewing手下工作的Coley,晚年并不会太好过。Ewing管理MSKCC医院期间,整个MSKCC医院都不被允许使用Coley毒素,Ewing建立的癌症登记系统,甚至直接拒绝登记Coley的病人,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头,能够被Coley毒素治愈的患者,那绝对是误诊了。一直到1936年Coley去世时,Coley毒素都没有获得学界的认可。

Coley的一对子女继续推行Coley毒素

所幸,Coley毒素并没有因为Coley的逝世而消失,他还有一对儿女,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继承了父亲的研究。

Coley的儿子Bradley也是在MSKCC医院工作的医生,他延续了Coley毒素疗法的临床研究。20世纪40、50年代,小Coley用Coley毒素治愈了不少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到直到今天还活着。

然而,这对父子在学术路上的故事简直是一模一样,老Coley遇见了放疗,小Coley则是遇到了化疗。

二战期间,美国开展了化学武器计划,计划中一个科学家叫做Cornelius Rhoads,他发现芥子气具有治疗癌症的潜力,这之后便是大家熟悉的「化疗」的出现,因为化疗跟放疗一样,治疗癌症的效果强大,而且过程可以标准化、结果也可以预测,所以当时的科学家又全部去研究化疗了。

更悲剧的是,就像放疗拥戴者James Ewing之后掌管了MSKCC医院一样,化疗发明者Cornelius Rhoads在1939年掌管了MSKCC的研究大权。于是,「偏方」Coley毒素继续乏人问津,等到小Coley退休,Coley毒素就再也没人使用了。

巾帼不让须眉的Coley女儿Helen

别担心,Coley家还有最后一张王牌-老Coley的女儿Helen。Helen并不是医生,甚至也不是学生命科学的。她只是在整理父亲的手稿时,认为老Coley加小Coley用一辈子时间来使用的「Coley毒素」,治愈的患者数量不少,这么多的成功案例,如果全用只误诊来解释,也未免太牵强了。

Helen不懂医学,但跟老Coley当年一样有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执著,她直接拿着整理好的父亲的科研资料,到当时学术权威的办公室里推广Coley毒素。Helen既不学医,还是个女性,在那个时代要受到多少歧视,这个我们都不必赘述了。于是,先是放疗时代的James Ewing,后是化疗时代的Cornelius Rhoads,都把Helen拒之门外。

癌症研究所成立

既然大家都不支持,那就自己来吧!于是,1953年,Helen拿着2000美元的赞助,成立了现在鼎鼎有名的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CRI),专门来研究癌症免疫学。

说句后话,后来CRI在近代的免疫学研究上,有着超级重量级的地位,现在到CRI的首页上,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座右铭-Save more lives by fueling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immunotherapies for All Types of Cancer. (透过推动和发展强大的免疫疗法,治疗所有类型的癌症,挽救更多生命)

不过,在CRI成立最初那段日子里,并没有现在那么风光。回到1953年,大家对于免疫系统还是一知半解,才刚刚知道好像有抗原、抗体之类的东西,那时候T细胞连个名字都没有,所以,用Coley毒素治疗癌症病人,依旧是个没法量化,也说不出道理的方案。

屋漏偏逢连夜雨,1965年,美国癌症协会把Coley毒素列入「未经证实的癌症治疗方法」,这等同于官方宣布,说CRI进行的研究工作是在人的。

现代肿瘤免疫学之父带来了转机

不过,20世纪60年代尾巴,Helen遇到了Lloyd J. Old,转机从此开始。Lloyd J. Old在1958年来到MSKCC医院开始学术生涯,1959年就造出了鼎鼎有名的卡介苗(BCG),论文登在《Nature》上。

卡介苗主要就是由死亡的结核杆菌构成,Lloyd J. Old发现,注射了卡介苗的动物对肿瘤生长有更强的抵抗力。这个治病的逻辑,其实跟Coley毒素是有点像的。

Lloyd J. Old在学术上成果丰硕,被国际称为「现代肿瘤免疫学之父」。有了这样一位有份量的科学家的支持,Helen的工作顺利了很多,癌症免疫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了这个领域,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拿出了耀眼的成绩。

CTLA-4打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第一炮

1996年,科学家James Allison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首次证实,用抗体阻断T细胞表面CTLA-4受体的作用能够治疗小鼠体内的肿瘤,Allison把这个治疗逻辑叫做「免疫检查点阻断」。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CTLA-4只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普通的免疫功能调节蛋白,Allison的论文发表之后,愿意将他的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医药公司也不多,毕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当下,有谁可以料得到,这正是癌症治疗进入下一页的时刻呢。

不过,别具慧眼的Medarex在1999年拿下了CTLA-4抗体的专利,并在2000年,就让世界见识到了免疫治疗的临床潜力。2009年,Medarex被必治妥施贵宝(BMS)收购,肿瘤免疫药物的研发,从此进入了猛烈喷发的快速成长期。

2011年,CTLA-4抗体终于有了一个正式名称-Yervoy(ipilimumab),并且通过了FDA严格审批的临床试验。ipilimumab诞生之后,学界终于终于,才真的意识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威力,开始寻找CTAL-4之外的其他可用靶点。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现在最红的PD-1时代。

当代:PD-1的时代

1992年,日本教授本庶佑的团队发现了PD-1蛋白,PD-1的机制和CTLA-4略有不同,它的相应配体是位于癌细胞上。研究团队随后证明 ,PD-1 是 T 细胞上抑制受体,在肿瘤逃避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

2001 年首度有研究指出,透过抑制剂阻断 PD-1 和 PD-L1 结合的分子机转,将能避免肿瘤细胞逃脱免疫 T 细胞的攻击,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接着2008 年开始第一个临床试验,直到 2014 年 PD-1 抑制剂 Opdivo(nivolumab)与 Keytruda(pembrolizumab)分别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PD-1 抑制剂引领了一股癌症免疫疗法的新浪潮。

近年来,免疫疗法的临床进展非常快速,截至目前,就有 6 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获得美国 FDA 批准上市,核可的适应症多达十多种癌症,可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新契机。

推荐阅读:

周末医学故事:古埃及人被割下的鼻子 成就了今天的整容行业

周末医学故事:15世纪的妥瑞氏症患者被指责是魔鬼的牧师

周末医学故事:试管婴儿40年 技术不断进步 争议如影随形

周末医学故事:龟壳、动物角,古人避孕这么拼你知道吗?

周末医学故事:听过X光选美吗?X光刚发明时 都被拿来这样玩

周末医学故事:是毒是药还是化妆品?毒死拿破仑的它,现在是血癌的救命药!

周末医学故事:月亮惹的祸?忧郁症被命名前 人们怎么看待它?

周末医学故事:哥伦布打头阵 莫泊桑、梵谷都中标 美洲来的梅毒害惨了一票名人

周末医学故事:从1800年前割包皮的「血案」谈血友病

肿瘤在小鼠体内不能超过2000mm3。

2015年9月,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论文由于某些小鼠体内的肿瘤直径远远超过1.5cm,被质疑该研究有违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大家注意下图所示裸鼠大体图及柱状统计图。最终论文作者就此公开道歉并撤回部分数据,但该论文在舆论下于2018年撤稿。

动物福利及伦理对何时考虑动物实验人道终点指出:肿瘤在小鼠体内不能超过2000mm3,即任何一个维度直径小于20mm;大鼠体内不能超过4000mm3,即任何一个维度直径小于40mm。现在科研界普遍接受的小鼠肿瘤体积最大直径为15mm。

动物处死

在动物时间需要终结时,应用安乐死以人道主义的方式结束动物的生命,最大程度的降低动物的疼痛、恐惧、应激程度。《实验动物人道生命终结标准》里说明,当动物体重减轻达到20-25%时,或动物出现恶病质或消耗性症候,或实体瘤的大小超过动物体重10%时应终结动物生命。

对大鼠和小鼠,均可以采用二氧化碳、注射或吸入安乐死药物,在深麻醉状态下,可以采取放血、断头、颈椎脱臼的方式。要特别注意安乐死时,在清醒状态下,不推荐或需要伦理委员会审批才能采取清醒时颈椎脱臼,小鼠能选用清醒时断头的方式。

小鼠肿瘤论文发表要求

发表sci期刊论文有什么要求?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必须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由于它是公开发表物,需要遵循某些期刊的发表要求。无论是在国内学术期刊还是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都是这样。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要求与国内学术期刊大不相同,而且在期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一起来看看发表sci期刊论文有哪些要求?sci期刊通常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很高,这类期刊对刊物发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对文章本身的要求,但对作者的身份职务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比国内一些核心刊物宽松一些。发表sci期刊的关键是文章的层次。撰写一篇好的sci论文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写作水平,二是专业知识水平。对国内大多数作者来说,英语写作水平不高。英语水平高也并不意味着英语写作水平就高。写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时间里,它需要不断的磨炼。以下是发表sci期刊论文写作的4个要点:1、文本摘要本文的摘要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包括主要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它可以用短语概括。摘要中的字数不应超过500个。2、引言这部分提出问题,回顾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即明确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清楚的哪些是别人的结论,哪些是自己的结论。3、方法和结果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描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相关性应清楚描述,不要引起实验过程混乱的现象,因为评审者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中描述来的。4、参考资料应标记引用内容,这是一个基本的学术道德要求。引用过程中未指出文献档的来源出处会造成本人的成功内容是假象,以免造成剽窃的现象。同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抄袭,因此为了避免在影响作者个人发展时出现这样的误解,所有引用的部分都需要体现在参考中,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内容也需要标准清楚。因此,发表sci期刊论文的各个方面要求相对较高,应特别注意写作。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语法和时态的应用。毕竟,英语表达与汉语不同。如果作者的英语写作水平不够高,或者在写作时感觉比较吃力。就需要有针对实践性的积累。或者是找一些专业机构指导润色。这将提高发表效率。有关发表sci期刊论文的详细信息,可咨询泰杰生物的小编。

发表sci期刊论文有什么要求?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必须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由于它是公开发表物,需要遵循某些期刊的发表要求。无论是在国内学术期刊还是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都是这样。国际学术期刊的发表要求与国内学术期刊大不相同,而且在期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一起来看看发表sci期刊论文有哪些要求?sci期刊通常是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很高,这类期刊对刊物发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主要是对文章本身的要求,但对作者的身份职务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比国内一些核心刊物宽松一些。发表sci期刊的关键是文章的层次。撰写一篇好的sci论文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英语写作水平,二是专业知识水平。对国内大多数作者来说,英语写作水平不高。英语水平高也并不意味着英语写作水平就高。写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就是说,在正常的时间里,它需要不断的磨炼。以下是发表sci期刊论文写作的4个要点:1、文本摘要本文的摘要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包括主要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它可以用短语概括。摘要中的字数不应超过500个。2、引言这部分提出问题,回顾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即明确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清楚的哪些是别人的结论,哪些是自己的结论。3、方法和结果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描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相关性应清楚描述,不要引起实验过程混乱的现象,因为评审者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中描述来的。4、参考资料应标记引用内容,这是一个基本的学术道德要求。引用过程中未指出文献档的来源出处会造成本人的成功内容是假象,以免造成剽窃的现象。同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抄袭,因此为了避免在影响作者个人发展时出现这样的误解,所有引用的部分都需要体现在参考中,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内容也需要标准清楚。因此,发表sci期刊论文的各个方面要求相对较高,应特别注意写作。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语法和时态的应用。毕竟,英语表达与汉语不同。

1 来稿务求数据可信,论点鲜明,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讲座一般不超过4 000字,临床经验类不超过3 000字,短篇及个案报告不超过1 5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2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文稿必须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采用结构式,要求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齐全,以200 字 ~300 字为宜,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结果中应包含必要的数据信息;英文摘要与中文对应。英文摘要(需打印稿)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编。临床经验要求附200 字以内中文结构式摘要1份,综述、讲座类需附指示性摘要及相对应的英文摘要。3 参考文献仅限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新文献,尤以近2 年的文献为宜,引用公开发行的新的研究原著。不能引文摘、内部资料或转载文章,尽量不引用教科书。引用文献的作者1 名~ 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仅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 [他相应文字。外文期刊名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英文参考文献要求打印,书写格式如下。[期刊]作者.文题[J].刊名.年份,卷(期):起页-止页.[书籍]作者.书名[M].卷次.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止页.4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 [左下方。5 投稿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查同意,并附单位推荐函。注明第一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与邮政编码、电话、E-mail,投稿可采用纸质文稿、软盘、网上投稿等形式,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6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者,仍在审阅研究中,作者如投他刊,请来信与本刊联系。本刊一般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6 投稿时须交纳稿件处理费(1 500字以上50 元,1 500字以下30元,请经邮局汇寄,勿夹稿内),凡本刊订户持订单复印件可免交稿件处理费,稿件发表时版面费适当减免。7 凡自然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立项等课题论文,提交证明者可优先发表。8 本刊入编《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稿件一经刊登,即付稿酬并赠当期杂志1册。9 本刊版权属中华医学会,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即视为作者同意将专有使用权授予中华医学会,对中华医学会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方式使用该文无异议,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链接:

30天论文写作发表进阶训练营。完结版,里面包含辅导课、直播课、音频课、视频课、PDF文档。

课程目录:

尔雅老师对四篇论文的解构修改辅导答疑

尔雅老师快速批量修改不同学科论文的教学示范

尔雅老师团队如何在30分钟找到论文选题并写出论文

对一篇弹幕英语教学论文的修改建议

对一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修改建议

解构描摹一篇好论文的实用技巧

如何通过知网迅速找到200篇优质文献

如何利用知网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做文献综述

如何批量下载200篇文献

......

小鼠肿瘤论文发表在哪里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癌症治疗的方法可以说是日新月益,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到现在,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最新展趋势。不过,免疫疗法也有其限制条件,只有大约20%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也只有40%的患者能透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来控制癌症病情,所以,如何提高免疫查点抑制剂的效果,成为所有免疾疗法研究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美国芝加哥大学、中国大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以及北京清华大学的3个研究团队所进行的动物实验,已联手针对这个难题寻找出可行的突破方案,大幅提高免疫治疗对肿瘤的控制率,从40%提高到近100%,增加了1.5倍。这项研究论文已在今年2月发表于《Nature》上。

在说明这项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前,HEHO君先跟大家说明一下,什么叫「对肿瘤的控制率」。一般来说,癌症病患透过治疗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肿瘤不再继续生长)以及「疾病进展」等4种程度。所谓的疾病控制率,等于「完全缓解」加上「部分缓解」,再加上「疾病稳定」。而疾病控制率100%,也就代表几乎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肿瘤都不再继续生长,甚至部分患者肿瘤还会缩小。

在这项动物实验中,美国与中国大陆的研究团队修改了小鼠体内树突细胞中的遗传基因mRNA,并剔除了树突细胞中的YTHDF1蛋白,同时在小鼠身上接种了黑色素瘤和肠癌细胞。

实验结果,与对照组仅使用抗PD-L1治疗,或仅剔除 YTHDF1蛋白的小鼠相比,剔除YTHDF1蛋白基因后再联合抗PD-L1的治疗方式,几乎使得小鼠的疾病控制率达到了100%。该跨国研究团队中芝哥大学的教授何川表示,将YTHDF1剔除与PD-L1抗体联合使用时,几乎控制住了所有小鼠的肿瘤。

抗原呈递细胞(APC)是协助T细胞杀死癌细胞的好帮手,当APC发现癌细胞时,就可以将针对癌细胞的抗原进行加工,然后交给T细胞,得到癌细胞的讯息并被APC激活的T细胞,才能正确地找到癌细胞并将其杀灭。而树突细胞就是抗原呈递细胞(APC)细胞中抗癌能力最强的一种单核细胞。

不过,该研究团队却发现,树突细胞中异常的m6A基因可以与YTHDF1蛋白结合,导致本来要交给T细胞的抗原却被树突细胞自己消化分解掉了。所以,研究人员尝试剔除了树突细胞中的YTHDF1蛋白基因,结果,被植入2种癌细胞的小鼠不仅肿瘤组织更小,同时存活率也更高。值得一提的是,该疗法在小鼠身上至今还没有观察到任何毒性。

研究团队认为,剔除YTHDF1蛋白基因,不仅提升了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更重要的是,为超过60%采取免疫治疗方式却疗效效果不佳的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

第三军医大学综合: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医疗争)4 5中国现代医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7解放军医学8。北京大学医学科学..... 肿瘤:肿瘤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临床肿瘤学杂志。肿瘤的5名中国癌症癌症研究中国肺癌杂志中国癌症预防医学中国期刊杂志......很多。 需要为=发=表= 5 =来=发现= I。

肿瘤国内论文发表时间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没有标准的时间,如果你投的稿件,正好是期刊所需要的稿件,而且未经过任何修改,符合刊发的要求,快的话2-3个月内就可以发表出来。但如果你的稿件很好,但是他们近期没有安排你所写的内容的栏目,有可能很推后。通常的时间不会少于6个月,其中审稿时间1-3个月。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这个具体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样的杂志了,不同杂志的发表周期也不一样。省级、国家级的普刊一般是2-6个月(特别快的1个月左右,一部分可以办理加急版面)。杂志都有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版面特别紧张,所以,如果用,要提早半年,不宜临时抱佛脚。每年三月份、九月份,是各地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社稿件大量积压,版面十分紧张,因此,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我当时是在百姓论文网发表的,省级的大概在2个月左右拿到手的,各方面都挺满意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