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夸克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0:34:40

夸克发表论文

201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一举成名天下知!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网站3日报道,除这一让其彪炳史册的重大发现外,在过去10年间,LHC还发现了59个新强子,有助科学家进一步揭示物质的秘密。 强子并非基本粒子,早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在加速器和宇宙线实验中发现了100多种强子。1964年默里·盖尔曼和乔治·茨威格分别独立提出夸克模型:所有强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夸克是科学家认为不能再分割的一种基本粒子,强子中最稳定的是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分别由两个上(下)夸克和一个下(上)夸克组成。 与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创建元素周期表150多年后研究人员仍在不断发现新同位素一样,很多粒子物理学家也致力于追寻并研究夸克可能形成的各种新复合态。 尽管科学家们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量子色动力学(QCD),以描述强子内部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他们仍然无法准确预测夸克如何“成群结队”形成强子。 此外,盖尔曼在1964年发表的关于夸克的论文中,也描述了包含三个以上夸克的粒子出现的可能性,而这也在日后获得证实——科学家们历经数十年努力,终于在实验中确认了第一个由四个夸克组成的强子以及第一个由五个夸克组成的强子。 LHC发现的这59个强子可谓形态各异:有些由五个夸克组成、有些由四个夸克组成,有些则是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和介子(由夸克-反夸克对组成)的高能(激发)态。 这些新粒子的出现及对其性质展开测量提供的数据,为科学家们验证夸克模型的极限提供了重要信息,使他们能进一步了解强相互作用,验证理论预测并精调模型。而且,这些数据对于在LHC上进行的研究尤其重要,因为强子对撞时出现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与强相互作用有关。科学家们对强相互作用的理解越透彻,就越能精确模拟这些碰撞,也就越有可能发现与预期不一致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找到新物理学的“蛛丝马迹”。

我们都听说过核聚变,却很少有人听说过夸克聚变,其实夸克聚变是比核聚变级别更大的能量释放模式。

核聚变是氢弹爆炸和太阳发光发热的能量释放形式,将来人类还可以通过可控核聚变实现电能供给。氢核聚变是目前人类在核物理领域中能够做到的最大的能量释放模式,比同等质量的核裂变的能量释放要大10倍,但是同等质量之下,夸克聚变释放的能量要比氢核聚变还要大10倍。

从本质上来说,夸克聚变也属于一种核聚变,只是我们常说的核聚变是原子级别的聚变模式,是原子间的聚合产生的能量释放模式,体现为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变化,而夸克聚变则深入了原子内部,而且是深入到了质子和中子的内部,因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上夸克和下夸克组成的,夸克聚变是在这一层面上进行的。

2017年11月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的联合研究证明:夸克在聚变反应中能向外释放强大能量,威力远大于制造氢弹的核聚变释放能量。

研究者们使用大型强子对撞机推动原子高速运转,再通过碰撞使其一分为二。这种方法能够迫使原子的各组成部分相互分离,这时一些组成部分便会在碰撞中彼此聚合,形成所谓的重子。而当夸克相互聚合之时,能量便开始产生,形成了所谓的夸克聚变。

在研究夸克聚合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质量更大的底夸克聚变时能够释放出近138兆电子伏——这比氢聚变所释放电子伏的8倍还要多,也说明夸克聚变是比氢核聚变更强的能量释放方式。计算就能发现原子核聚变相当于正反物质湮灭能量的0.0003%,但夸克聚变则相当于正反物质湮灭能量的0.0024%左右。因此如果以这种能量释放方式制造出夸克弹的话,那它将是一种比氢弹更可怕的武器。

当然这种能量方式与正反物质融合释放的能量差距还很大,因为正反物质湮灭会100%都转化成能量,所以通常认为反物质武器才是最强的能量武器,但是理论上还并没有制造反物质武器的办法。

科学家虽然发现了夸克聚变是可以实现的,不过科学家对夸克聚变的具体情况还知之甚少,有人认为这种聚变无法发生链式反应,因此无法大规模利用,也就很难用它制造夸克弹了。一般认为这样级别的聚变只能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进行。

参考资料:

《 科技 日报》2019年11月文章《比氢核聚变更强的夸克聚变,能量巨大却无法用来制造武器》

1: 据说 质子是由夸克组成的,对吗? YES2:由几种夸克组成的?两种。3:由多少个夸克组成的? 由3个夸克组成的。分别为 2个上夸克和1个下夸克。上夸克携带 2/3 电荷,下夸可携带 负1/3 电荷。4: 其中,每个夸克的质量是多少? 上夸克的质量约为 5 MeV/c^2, 下夸克的质量约为 10 MeV/c^25 : 所有夸克的质量之和是多少?加起来 约 20 MeV/c^26 这个质量和 与 一个质子 的质量相比 是多了还是少了?1个质子的质量约为 938 MeV/c^2。所以夸克质量之和 远远小于 质子的质量7:为什么?3个夸克的质量之和只占了1个质子质量的2%,剩下98%的质量从何处而来,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为了解释这一点,科学家推测存在一种“夸克凝聚”现象,即构成质子的夸克与其它不同性质的夸克成双成对地拥挤在质子周围,正是这种“夸克对”赋予质子以更大的质量。理论预测认为,夸克对的密度在真空中最大,其密度与温度和压强成反比。 东京大学早野龙五教授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夸克对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强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综合7日的《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报道,早野教授等人用德国重离子研究所的加速器,使由2个夸克组成的π介子进入锡原子核,通过测定π介子和锡原子核之间引力的强度,推算出夸克对的密度。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从而间接地证明了“夸克凝聚”现象的存在。 科学家认为,这次实验证明,由希格斯玻色子产生的质量,会因“夸克凝聚”现象进一步增加。相关论文2004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通讯》上。

有理论说你不可能把夸克分离出来,让它单独存在。当利用足够大的能量使它分离时,能量会转化为一个介子!因此每一个夸克的质量是不能测量的

怎么在夸克发表论文

1. 第一步,在夸克浏览器的首页,点击【夸克文档】图标进入。2. 第二步,在【夸克文档】页面上方点击个人头像。 3. 第三步,进入到【我的文档】就可以查看别人在夸科写的文章了。

你好,要查看别人在夸克app写的文章的话首先打开夸克浏览器,点击搜索框。其次在夸克浏览器搜索框中输入文章名字,点击搜索。最后点击进入连接即可查看文章。

、首先打开夸克浏览器,点击搜索框。2、其次在夸克浏览器搜索框中输入晋江文,点击搜索。3、最后点击进入连接即可查看晋江文。

1、首先打开夸克并点击“开始查询”。2、其次输入题目、作者,将论文粘贴在方框中。3、最后点击“开始查重”,查询结束之后,点击“查看报告”即可清楚地了解到论文的重复比例。

夸克百科论文怎么发表

如何发表sci论文?这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内容。目前,发表sci论文可以给国内作者带来很大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有难度的。发表sci论文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论文更顺利地发表,首先需要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这也要求作者阅读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并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如果英文水平不够,你可以先用中文写论文,然后找专业机构翻译成英文,他们也会对论文进行润色,使论文达到投稿的水平。国际sci论文审稿人是不习惯中国式英语的,很多国内作者投稿也是因为语言问题而被拒稿,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早做准备。论文写好后都会寻找相关的sci刊物投稿,大家阅读相关文献时也会知道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sci刊物,掌握其影响因子及相关期刊的名称非常重要。小编建议先发一些比较高质量的期刊论文,如果能被送审,得到一些修改意见,即使被拒,也可以发表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选好期刊后根据“Instructions for Authors”,修改自己文章的格式。虽然比较繁琐的事情,却也能修改格式。比如说:文章标题、作者、通讯方式。对于参考文献也有不同的安排方式。总体来说想要发表sci论文并不容易,建议各位国内作者尽早的咨询专业老师,结合你的论文内容投稿相符合的杂志期刊,这样往往通过率会高一些。

1.首先搞清楚为什么发论文, 一般都是为了保研,学位, 评奖,评职称加分等等, 然后就要了解对应事项对论文方向和所发的杂志(有的会给出一个目录)的要求, 以免发非所要做无用功2.确定的论文方向, 自己应该要有充分的了解, 可以多看看知网上相关文章, 也可以找老师指导一下, 尽量能写出比较独到的逻辑完整的观点, 还要有充分的论据和比较丰富的论证方法3.确定目标杂志, 可以先大致圈定几个意向进行详细了解, 包括杂志的周期(有些杂志出刊太慢排队太久等不起), 杂志对作者的偏好(有些较好的杂志只接受一定级别的作者, 本科生不在考虑范围), 投稿审稿或版面费用(一般越好的杂志可能不收费但上稿难度很大), 有可能的话可以在官网或杂志上找到编辑部联系方式, 直接咨询, 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中介4.投稿要注意符合杂志社的投稿格式规范, 要检查好文字不要出现低级错误, 那样会严重影响编辑对稿件的印象, 投稿投到官方的邮箱, 然后可以打个电话提醒一下编辑查收, 需要付费的一般是杂志出了用稿通知后才付费, 如果是上来就要钱说包发的十有八九是子

如何发表SCI论文呢?有以下几个步骤:

1、论文写作

发表sci论文论文写作非一日之功。前期要阅读大量文献,并将阅读文献做一个小记,这样不会出现读完后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参考文献选用打下良好基础。因为你引用参考文献时要有针对性,不能乱引用。比如说你在Cell中读到1985年Blackburn  E H女士与其博士后Greider CW发现了端粒。那么你就记录一下,用到的时候很方便。

阅读了大量论文,试验也做的差不多的时候。需要着手写论文了。写作论文时一定要集中时间写。在写作时不一定非要从Abstract写到Acknowledgement。你可以最后写方法与致谢,但是摘要一定字斟句酌,摘要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大家在搜集信息时一般看看文章的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适合自己去阅读。文章的摘要需全面体现开展该项研究的意义的深度g概括。试验图片一定要清晰,否则审稿人会让你重新进行一次试验的。说句不负责任的话,你可以拼错一个单词,但是图片不可以出现模糊或不清晰这种情况。讨论就是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进一步探究。SCI期刊的讨论不像国内期刊最后的讨论那样写的天马行空,就事论事、简洁是讨论写作的基本原则。

2、论文定位

稿件分为综述性文章与实验性文章。发表sci论文投稿时首先对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就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掌握目前该领域研究到了什么状态,研究的热点是什么。你的工作对当前研究有什么意义。期刊是读者交流的主渠道,很多科学家在从事类似研究,有很多未解决问题困扰着他们,如果你的研究能对这些困扰提出一个论据,哪怕是一个细小分支。你的这篇论文也可以投一篇IF较高的期刊。

3、选定期刊

稿件定位后,就开始选择期刊了。发表sci论文选期刊怎么选?在Google上搜索?那真是海底捞针了!我推荐大家每人拥有近3-5年的影响因子表格。一般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变动不大,在Excel表格内将采用IF升序或降序的方法排列。

4、在线投稿

现在Elsevier、Springer、Wiley这些数据库等均采用在线投稿的模式,所以发表sci论文投稿者需对投稿系统有所了解。第一次投稿由于不熟悉投稿界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多操作几次就熟练了。后续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邮箱进行,所以邮箱一定是常用邮箱。这个很重要。

5、文章审理

发表sci论文一般情况下,投稿一周内会收到期刊编辑的邮件,会告知你的稿件已经给了审稿人。文章审理工作就此开始了。审稿人对你的论文进行评述,然后将意见反馈给期刊编辑,后者将意见反馈给你。

6、论文接收

收后就是移交版权(你将出版权出让给期刊)。这时候官方的互动就不是你的事儿了,导师会跟那边交流。需要你的他自然会去找你。版权出让,拿到接收函后过一阵子期刊排版,会给你一份稿件让你校对,看是否有错误。没错误那里就准备发表sci论文了。之后你就等着期刊在线刊登吧。

据学术堂介绍论文发表只需要六步。第一步: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第二步:审核即审稿。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关于论文发表时间影响因素可以阅读《是什么影响论文发表时间长短》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第三步: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关于论文三审可以阅读《什么时候论文需要三审》,了解一些审稿知识。第四部: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第五步: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第六步: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

克里克发表的论文

用“某度学术”,搜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J. D. Watson and F. H. C. Crick。这是他俩那篇著名的论文。

25,37。1953年4月25日,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仅1000余字的论文。他们在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解开了人类遗传学的秘密-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形状像一个长长的、轻微扭曲的梯子。

1916年6月8日,弗朗西斯·克里克出生在英格兰北汉普顿市。幼时的克里克便对科学问题充满好奇和疑问。他曾在伦敦大学学习物理,二战的爆发使他被迫中断攻读博士的学习,来到英国海军部研究制造水雷。二战后,他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产生了浓厚兴趣,但那时他在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晶体学方面都没有什么基础,在此后的几年里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自学这些知识,完成了从物理学家到生物学家的转变。这是他的第一次学科领域转换。1947年,克里克进入剑桥大学的斯坦格威斯实验室参与研究工作。随后又加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他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是1951年与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的相遇。由于有着一致的研究兴趣,两人可说是一拍即合。尽管他们都在做着蛋白质晶体结构的研究工作,但两人都对“基因到底是什么”感兴趣,他们深信一旦解读了DNA的结构,对搞清遗传的真相将很有帮助。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同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先在理论上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随后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终于在1953年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合作在顶级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种可能结构”的论文。他们的论文被誉为是“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克里克进一步分析了DNA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和定位,提出了著名的中心法则,由此奠定了整个分子遗传学的基础。克里克还和弗农·英格冉姆(Vernon-Ingram)一道,发现了遗传物质在决定蛋白质特性上的作用,因此被誉为“分子生物学之父”。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1962年,他们三人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1966年,当生物医学的基础轮廓已经被清楚地勾画出来之后,克里克认为是将兴趣转向神经科学、尤其是“意识”问题的时候了。1976年,他来到位于风景如画的加州圣迭戈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开始从事对脑和意识的研究——这时他已经60岁,开始科学生涯的第二次领域大转换。他在科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用自然科学的办法可以解决意识问题。因此,霍根在《科学极限》(The End of Science)一书中称赞道,“只有尼克松才能打开与中国的外交僵局;同样的,也只有克里克才能使意识成为合法的科学对象”。克里克开始思考意识的本质,但他并没有走实验的道路,而是决定从理论研究入手。他对意识问题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不仅从自己熟悉的分子角度研究问题,还注重从心理学、神经解剖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等各个水平,甚至从哲学水平来看问题,以期架起连通各个领域的桥梁。20世纪90年代中期,克里克在其科普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指出,我们的思想、意识完全可以用大脑中一些神经元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这就是他提出的关于意识的“惊人假说”。作为克里克对意识本质问题兴趣的一部分,他还研究了关于人类梦境的复杂问题。当然,克里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梦本身,而在神经网络。他认为只有理解了神经组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才能理解大脑。神经组群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有时发生在睡眠和快速眼动中,克里克希望通过研究梦来作为神经交互作用的证据。2003年初,克里克在著名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意识的框架”,提出意识不是先天就有,而是由大脑中位于“扣带前回”的一小组神经元产生和控制的。他的论文又一次奠定了他的意识问题的制高点,受到认知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已经是他生命的垂暮之年,克里克为世界各地的年轻科学家吹响了号角:脑科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它的吸引力和重要意义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它不断前进。在《生命本身:起源和本质》(Life Itself: Its Origin and Nature)一书中,克里克提出直接的有生源说理论,以此来解释生命的起源。虽然他认为来自宇宙空间的微生物或生物化合物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一理论仍徘徊在科学的主流之外,但由这种理论引发的各种支持和反对意见却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意义。克里克还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本书《狂热的追求:对科学发现的个人见解》(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中,以其轻松的个人风格迅速地传递出他对于生命本身的科学知识的热情。尽管他没有再像从前领导分子生物学一样走在研究的最前沿,但他热切地渴望推动关于脑和意识本质的研究。有趣的是,该书由唐孝威院士翻译出版(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唐孝威院士的兴趣也是从原子弹设计转变到现在的脑科学。除了在有生之年对于科学作出的广泛而卓越的贡献,让我们记住克里克的还有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也许克里克并不是最聪明的科学家,但他却拥有一名优秀科学家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现在我们看来,DNA双螺旋结构并不复杂,之所以作出这个重大发现的人是他和沃森而不是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家,用克里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想,詹姆斯和我最值得称赞的是我们选对了问题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为了找到黄金,我们一路跌跌撞撞,总是犯错误,这是真的,但事实是我们仍在一直寻找黄金。”在生活中,这个执著的科研者喜欢大声讲话,无论是沿着河边散步、吃饭,还是在老鹰酒廊聊天,他都一口气能说好几个小时。他是理想的研究伙伴,也是真诚的朋友。沃森说:“我将永远缅怀弗朗西斯,记住他高人一筹、专注于一点的智慧,记住他对我的友善和对我树立信心的帮助”。2001年,中科院汪云九教授曾经到圣迭戈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访问克里克教授,同他探讨了研究意识问题的理论,克里克从未到过中国,但他表示了对东方古国的强烈兴趣,他说可惜他的身体和腿脚已经不允许他作国际旅行了,但他还是为《狂热的追求》和《惊人的假说》中译本写了序言。-

克里克发表论文数目

25,37。1953年4月25日,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在《自然》杂志发表仅1000余字的论文。他们在英国剑桥卡文迪什实验室解开了人类遗传学的秘密-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形状像一个长长的、轻微扭曲的梯子。

1916年6月8日,弗朗西斯·克里克出生在英格兰北汉普顿市。幼时的克里克便对科学问题充满好奇和疑问。他曾在伦敦大学学习物理,二战的爆发使他被迫中断攻读博士的学习,来到英国海军部研究制造水雷。二战后,他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产生了浓厚兴趣,但那时他在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晶体学方面都没有什么基础,在此后的几年里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自学这些知识,完成了从物理学家到生物学家的转变。这是他的第一次学科领域转换。1947年,克里克进入剑桥大学的斯坦格威斯实验室参与研究工作。随后又加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他的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是1951年与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的相遇。由于有着一致的研究兴趣,两人可说是一拍即合。尽管他们都在做着蛋白质晶体结构的研究工作,但两人都对“基因到底是什么”感兴趣,他们深信一旦解读了DNA的结构,对搞清遗传的真相将很有帮助。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同事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先在理论上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随后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终于在1953年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合作在顶级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种可能结构”的论文。他们的论文被誉为是“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克里克进一步分析了DNA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和定位,提出了著名的中心法则,由此奠定了整个分子遗传学的基础。克里克还和弗农·英格冉姆(Vernon-Ingram)一道,发现了遗传物质在决定蛋白质特性上的作用,因此被誉为“分子生物学之父”。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1962年,他们三人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1966年,当生物医学的基础轮廓已经被清楚地勾画出来之后,克里克认为是将兴趣转向神经科学、尤其是“意识”问题的时候了。1976年,他来到位于风景如画的加州圣迭戈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开始从事对脑和意识的研究——这时他已经60岁,开始科学生涯的第二次领域大转换。他在科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用自然科学的办法可以解决意识问题。因此,霍根在《科学极限》(The End of Science)一书中称赞道,“只有尼克松才能打开与中国的外交僵局;同样的,也只有克里克才能使意识成为合法的科学对象”。克里克开始思考意识的本质,但他并没有走实验的道路,而是决定从理论研究入手。他对意识问题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他不仅从自己熟悉的分子角度研究问题,还注重从心理学、神经解剖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等各个水平,甚至从哲学水平来看问题,以期架起连通各个领域的桥梁。20世纪90年代中期,克里克在其科普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中指出,我们的思想、意识完全可以用大脑中一些神经元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这就是他提出的关于意识的“惊人假说”。作为克里克对意识本质问题兴趣的一部分,他还研究了关于人类梦境的复杂问题。当然,克里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梦本身,而在神经网络。他认为只有理解了神经组群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才能理解大脑。神经组群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有时发生在睡眠和快速眼动中,克里克希望通过研究梦来作为神经交互作用的证据。2003年初,克里克在著名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意识的框架”,提出意识不是先天就有,而是由大脑中位于“扣带前回”的一小组神经元产生和控制的。他的论文又一次奠定了他的意识问题的制高点,受到认知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已经是他生命的垂暮之年,克里克为世界各地的年轻科学家吹响了号角:脑科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它的吸引力和重要意义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它不断前进。在《生命本身:起源和本质》(Life Itself: Its Origin and Nature)一书中,克里克提出直接的有生源说理论,以此来解释生命的起源。虽然他认为来自宇宙空间的微生物或生物化合物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一理论仍徘徊在科学的主流之外,但由这种理论引发的各种支持和反对意见却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意义。克里克还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本书《狂热的追求:对科学发现的个人见解》(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中,以其轻松的个人风格迅速地传递出他对于生命本身的科学知识的热情。尽管他没有再像从前领导分子生物学一样走在研究的最前沿,但他热切地渴望推动关于脑和意识本质的研究。有趣的是,该书由唐孝威院士翻译出版(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唐孝威院士的兴趣也是从原子弹设计转变到现在的脑科学。除了在有生之年对于科学作出的广泛而卓越的贡献,让我们记住克里克的还有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也许克里克并不是最聪明的科学家,但他却拥有一名优秀科学家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现在我们看来,DNA双螺旋结构并不复杂,之所以作出这个重大发现的人是他和沃森而不是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科学家,用克里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想,詹姆斯和我最值得称赞的是我们选对了问题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为了找到黄金,我们一路跌跌撞撞,总是犯错误,这是真的,但事实是我们仍在一直寻找黄金。”在生活中,这个执著的科研者喜欢大声讲话,无论是沿着河边散步、吃饭,还是在老鹰酒廊聊天,他都一口气能说好几个小时。他是理想的研究伙伴,也是真诚的朋友。沃森说:“我将永远缅怀弗朗西斯,记住他高人一筹、专注于一点的智慧,记住他对我的友善和对我树立信心的帮助”。2001年,中科院汪云九教授曾经到圣迭戈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访问克里克教授,同他探讨了研究意识问题的理论,克里克从未到过中国,但他表示了对东方古国的强烈兴趣,他说可惜他的身体和腿脚已经不允许他作国际旅行了,但他还是为《狂热的追求》和《惊人的假说》中译本写了序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