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罗佑新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4:13:54

罗佑新发表的论文

加分。根据查询大连交通大学的官网得知:大连交通大学发表论文是可以进行加分的,不同的学校的规定考研加分制度不同。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论文需要有一个让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论据每段开头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引导性的主题句正文段落的最后一句和下一段落的第一句应该是端对端的.字字句句都要铿锵有力发展都要学习显得更加权威一点要对自己的论文有简短总结,论文进行总结需要用清楚的语言表达反反复复的研究研读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天佑发表的论文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号眷诚,字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婺源)。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村里人都很佩服这个孩子。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便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怀着满腔的热忱,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却过分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讨伐中国计划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几经周折,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詹天佑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詹天佑祖籍安徽省婺源县(现属江西),生于广州,逝世后,葬于北京。198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举行隆重仪式,移葬于居庸关下青龙桥车站附近。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1871年,清政府实施容闳创议的“幼童赴美留学计划”。1872年,詹天佑到香港报考被录取,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并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 詹天佑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1883年,参加中法战争。战后,几经周折,才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先后由英国、日本和德国工程师负责设计,但均告失败。詹天佑要求由自己来搞,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对全线工程提出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号眷诚,字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婺源);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少年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村里人都很佩服这个孩子。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带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便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怀着满腔的热忱,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却过分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讨伐中国计划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几经周折,终于转入了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正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詹天佑刚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最终詹天佑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对全线工程提出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年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 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湖北省汉口,途中他抱病再次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詹天佑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半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八岁。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 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2005年10月12日,纪念京张铁路开工100年时,在张家口南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揭幕——詹天佑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雕塑,高2.8米,重1吨。

亲你好,海洋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张召儒副教授、周朦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Spatial Variations of Phytoplankton Biomass Controlled by River Plume Dynamics Over the Lower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Shelf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文章提出包含冲淡水锋面动力过程在内的一系列中小尺度过程是调控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域浮游植物量变化和藻华爆发的关键机制,为我们重新审视河口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文章在线发表后浏览量已达595次。文章发表于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该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3.661。动力过程是调控河口和近海区域浮游植物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大面站调查结果,强调浊度和光限制的变化、地形诱导的上升流和黑潮次表层水入侵等中-大尺度过程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和藻华发生的主导作用。本研究于2017年7月首次在长江口海域利用集成多传感器的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图1),获取了从河口到陆架海域的物理及生态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断面(图2),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小尺度上的冲淡水锋面过程对长江口海域藻华爆发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关键因素包括锋面对物质的辐聚效应、真光层深度的变化及冲淡水扩散状态变化对浮游植物停留时间的延长等。该航次由张召儒副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周朦教授参与航次并担任技术指导,航次参与人员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及周朦教授团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同济大学许惠平教授团队。图1. 项目团队于2017年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开展的海上调查航次,该航次综合利用了近海拖曳式走航观测系统Acrobat、表层水走航系统、漂流浮标、站位采样等多种观测方式。图2. 长江口南槽至陆架海域断面水文、层结频率、有色溶解有机物、浊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和表层溶解氧等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分布特征。文章指出,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量空间变化受多重尺度动力过程的影响,其中冲淡水锋面过程对藻华的爆发起到决定性作用。初级生产力的出现起源于长江冲淡水主锋面所致的垂向层结及其对泥沙悬浮的抑制和对光照条件的改善,营养盐最大水平梯度发生在该区域,但其浓度的迅速下降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所致。长江口藻华发生于冲淡水主锋面的露头位置(称之为表锋面),漂流浮标结果(图3)显示该位置存在显著的物质辐聚效应,是导致浮游植物汇聚和藻华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辐聚导致下降流的产生,进一步增加了真光层的深度;此外,锋面外海一侧存在波动信号,伴随了冲淡水运动由超临界状态向亚临界状态的转变,增加了冲淡水及其携带的浮游植物在表锋面附近的停留时间,为藻华的发生进一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4)。图3. 航次中在长江口北港外侧释放的5个表层漂流浮标在124°E以西的漂流轨迹与速度。图(A)和(C)揭示了冲淡水表锋面附近流动状态的改变及其物质辐聚效应。图4. 多重尺度物理过程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量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理。本文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张召儒,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周朦教授和张召儒副教授,合作者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钟贻森老师、高咏卉副教授、张瑞峰副研究员、Walker Smith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国森和江山博士。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口冲淡水的对流、扩散和物质转换综合过程”(41530960)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周朦教授为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张召儒,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长聘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14年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近海动力学、极地海洋-海冰动力学和海洋物理-生态耦合过程,目前已经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JGR-Oceans, Climate Dynamics,Ocean Modelling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担任海洋学领域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责任编委,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期刊AGU Advances总编遴选委员会委员和Ocean Sciences Meeting主席遴选委员会委员。

①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还没有出世”本意是人没有出生。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压力。外国报纸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实则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他们的话里还隐含着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②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修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修得不好,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④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是一句设问句。首先提出如何让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接着用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来回答。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重大难题。这是他对铁路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是他卓越的创造才能的体现。⑤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回击”,指对攻击者进行反击。修筑京张铁路前,帝国主义者曾千方百计阻挠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修筑,攻击我国任命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个笑话”,甚至狂称“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句子点明了修筑京张铁路的结果,再一次说明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与首句呼应。

宋天佑发表的论文

好。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穆华,唐山一中高级教师。教学细致精炼,化学高考教学成绩优异,主讲省级、市级优秀公开课多节,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论著多篇。获“唐山市名师”、“唐山市骨干教师”、“唐山市优秀班主任”、“全国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唐山市教育局嘉奖”、“唐山市高考先进个人”、“唐山市教育局先进个人”、“唐山一中校长特别奖”、“唐山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高中组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以其2021年的自荐专升本考试为例,该学校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是不同的。现仅列举部分自荐专升本考试科目(其他专业可在参考资料中进行查看):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考试科目一电路;考试科目二为电子技术。参考用书分别为(电路(第5版),邱关源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第五版)以及(电子技术基础 数字部分(第五版)。

2、药学专业:考试科目一有机化学;考试科目二分析化学。参考用书分别为(《有机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陆涛编)和(《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发美编)。

3、应用化学专业:考试科目一无机化学;考试科目二有机化学。参考用书分别为(《简明无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宋天佑编,2014年。)和(《有机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汪小兰编,2017年)。

4、旅游管理专业:考试科目一管理学;考试科目二旅游理论综合。参考用书分别为(《管理学》,焦叔斌,杨文士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第5版)和(《旅游学概论》第七版,李天元,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

5、金融工程专业:考试科目一西方经济学;考试科目二货币金融学。参考用书分别为(《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第7版(或第6版) 主编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货币金融学》第2版,主编蒋先玲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资料来源:临沂大学招生网-临沂大学2021年普通专升本自荐考生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实施方案

目前没有具体原因公布。在2023年4月3日浙江大学发布的讣告中,仅说明谢幸教授是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但并没有具体说明病因,享年68岁。谢幸教授是国家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曾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在妇科肿瘤方向有着重大的贡献,曾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妇产科医生。

本庶佑发表的论文

因为他们在一些方面的研究突破很大。所以就会成功了。

日本人在物理方面努力而深入地工作。又有一个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凭借其对癌症免疫疗法的贡献,于1日与美国同行詹姆斯·埃里森分享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自本世纪以来,已有18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相当于每年都有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其中包括少数后来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日本科学家。仔细观察日本,不难发现日本人年年获得诺贝尔奖,这离不开日本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其持续的危机感和对培养年轻科研人才的重视。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 for Science)主要授予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创性和创新性成果,基础研究成果通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高度认可。日本教育、文化、体育和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诺贝尔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龄为37.1岁,而他们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59岁,从成就到获奖的平均等待时间为22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本庶佑一直在研究免疫抗体。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992年获得的,从这一成就到诺贝尔奖,他已经等了26年。因此,那些追求热门话题并产生快速结果的研究可能会发表许多论文,但它们可能永远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它们是基于他人的研究。获奖后,76岁的本庶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希望该奖项将进一步加快基础医学的发展,并给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带来勇气。他说,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是要把研究成果归还给社会需要很长时间,社会应该对基础研究更加宽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诺贝尔奖近年来大获全胜,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日本各行各业都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了准备,并时刻保持危机感。日本政府每年发行《科学技术白皮书》,总结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并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比较。近年来,《科学技术白皮书》一再声称日本的科技创新正在下降。日本的另一个担忧是,缺乏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导致年轻日本人倾向于远离科学研究。

因为之前的诺贝尔奖都容易帮发给死人,因为对于前人我们还不能去理解

免疫疗法的概念兴起,好像也就是这几年的事而已,国际大药厂纷纷在争抢的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热议的CAR-T疗法,让大众把视线聚焦到这种潜力无限的「新兴」疗法上。

其实,免疫疗法并不是什么「新兴」的概念,在癌症的治疗史上,免疫疗法已经有百年以上的经验基础,实际上,应该是免疫疗法而不是放疗,才是第一个「非手术」的癌症疗法。

初生之犊William Coley

1890年,一位名叫Elizabeth Dashiell的17岁少女,在旅行中,意外弄伤了手臂,没过几周,她受伤的手开始肿胀,而且异常的疼痛难忍,于是只好来到医院求诊。为她看诊的医生名叫William Coley,1888年才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在哈佛医学院进修,同时在医院做实习外科医生,1890年,他才刚刚开始在纽约癌症医院(后来的纪念史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SKCC)开设门诊。也就是说,Elizabeth可以算是Coley执业以来的第一批病人。

Elizabeth肿胀疼痛的症状,看起来很像是外伤感染了,于是Coley给她做了个病理检查。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之外,Elizabeth的手臂并非感染,而是患上了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a, STS),而且肿瘤已经侵袭到骨骼了。

在那个放疗化疗都没出现的年代,这就是绝症,除了手术截肢毫无办法,Coley截掉了Elizabeth的右前臂,试图阻止癌症扩散,然而为时已晚,已经无力回天,一个月之内,癌症肿瘤就扩散到肺部、肝脏和其他位置。1891年1月23日,Coley眼睁睁看着Elizabeth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医生来说,亲眼看着病人悲惨死去不可谓打击不大,这也让Coley坚定了寻找新肉瘤疗法的决心。

不过,当时Coley的行医经验尚未十分丰富,而且19世纪对于癌症治疗的研究还十分初级,因此,Coley决定先从文献中找线索。他找出了过去15年的医​​院病例档案,想看看其他医生是怎么处理肉瘤的。

丹毒可以治疗肉瘤?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想到还真的给Coley找到一个特殊的案例。有一个名叫Fred Stein的德国裔肉瘤患者,他的肿瘤长在脖子上,很难用手术处理,本来医生们都已经放弃了,可是在他偶然得了丹毒后,肿瘤居然逐渐消失了!

不过当时,这个个案已经过去7年了,也不知道这位患者后来怎么样了。为了追根究底,Coley竟然来到当时德国人普遍居住的纽约市曼哈顿下东区,挨家挨户敲门寻找这个脖子上应该有疤的Stein,最后还真给他找到了Fred Stein,而且Fred Stein健健康康,没有癌症!

除了Stein,Coley还找到了47例类似的病例,而且查找以前的文献资料,他还发现,在1853年和1866年,都曾经有学者发现类似的感染令患者肿瘤消退的病例 。

这么多的相似病例,让Coley有了一个相当大胆的想法:如果感染能令肿瘤消退,我们是不是可以故意制造感染,来治疗癌症呢?

要知道,丹毒如果没有控制好是很容易致命的,但是Coley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就这样秉着实验精神,直接给肉瘤的患者注射活的化脓链球菌(HEHO君小murmur:这种草菅人命的行为请临床医师不要轻易效法,现代医学场域有一个地方叫实验室,请在那里挥洒你的创意,而不是在你的病人身上)。

不过,Coley的运气真的不是普通的好,他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是一个已经病得无药可救的义大利人Zola,他的肉瘤长在喉咙里,别说吃饭了,呼吸都困难。

在使用不同剂量反复注射化脓链球菌后,Zola「终于」患上了致命的丹毒,但是同时,他的肿瘤在24小时之内就开始缩小,最终痊愈了!

Coley毒素

在这之后的2年里,Coley又用类似的方法,治好了十多名患者。为了更安全,还改进了配方,使用了死的的链球菌和沙门氏菌诱导感染,也就是「Coley毒素」。

但是,Coley毒素是怎么治好患者的呢?其实Coley自己也不太明白,19世纪90年代,科学家才刚刚开始接触到「免疫」这个概念,不只Coley,那个时代也没有一个医生能把「免疫」的概念解释清楚。

而且,Coley在治疗的时候,为了引发一定的感染又不至于杀死患者,注射细菌的剂量和次数都是随用随调的,效果也不确定,这种治疗方式实在是很不规范,而且幸运之星也不是永远跟着他,Coley其实用这种方式医死了2个病人。

不入流的治疗方式

所以1893年,Coley公布研究成果的时候,学界都是抱着看「蒙古大夫的小偏方」的心态去看待他的成果,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毫不客气地质疑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这种疗法对癌症患者的可能益处,如果有的话。」

还没等Coley证明自己,1901年放射治疗出现了,放疗可是有证据证明,能够让癌症患者好转的。有数据背书,科学家以及医生们都一窝蜂跑去研究放疗了。

当时反对Coley毒素最厉害的人叫James Ewing,就是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a)的发现者,他也是放疗的忠实拥护者。1910年,他来到Coley所在的MSKCC医院,在他的带领下,MSKCC的放疗,也得以发芽茁壮。

可想而知,在Ewing手下工作的Coley,晚年并不会太好过。Ewing管理MSKCC医院期间,整个MSKCC医院都不被允许使用Coley毒素,Ewing建立的癌症登记系统,甚至直接拒绝登记Coley的病人,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头,能够被Coley毒素治愈的患者,那绝对是误诊了。一直到1936年Coley去世时,Coley毒素都没有获得学界的认可。

Coley的一对子女继续推行Coley毒素

所幸,Coley毒素并没有因为Coley的逝世而消失,他还有一对儿女,分别以不同的方式继承了父亲的研究。

Coley的儿子Bradley也是在MSKCC医院工作的医生,他延续了Coley毒素疗法的临床研究。20世纪40、50年代,小Coley用Coley毒素治愈了不少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到直到今天还活着。

然而,这对父子在学术路上的故事简直是一模一样,老Coley遇见了放疗,小Coley则是遇到了化疗。

二战期间,美国开展了化学武器计划,计划中一个科学家叫做Cornelius Rhoads,他发现芥子气具有治疗癌症的潜力,这之后便是大家熟悉的「化疗」的出现,因为化疗跟放疗一样,治疗癌症的效果强大,而且过程可以标准化、结果也可以预测,所以当时的科学家又全部去研究化疗了。

更悲剧的是,就像放疗拥戴者James Ewing之后掌管了MSKCC医院一样,化疗发明者Cornelius Rhoads在1939年掌管了MSKCC的研究大权。于是,「偏方」Coley毒素继续乏人问津,等到小Coley退休,Coley毒素就再也没人使用了。

巾帼不让须眉的Coley女儿Helen

别担心,Coley家还有最后一张王牌-老Coley的女儿Helen。Helen并不是医生,甚至也不是学生命科学的。她只是在整理父亲的手稿时,认为老Coley加小Coley用一辈子时间来使用的「Coley毒素」,治愈的患者数量不少,这么多的成功案例,如果全用只误诊来解释,也未免太牵强了。

Helen不懂医学,但跟老Coley当年一样有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执著,她直接拿着整理好的父亲的科研资料,到当时学术权威的办公室里推广Coley毒素。Helen既不学医,还是个女性,在那个时代要受到多少歧视,这个我们都不必赘述了。于是,先是放疗时代的James Ewing,后是化疗时代的Cornelius Rhoads,都把Helen拒之门外。

癌症研究所成立

既然大家都不支持,那就自己来吧!于是,1953年,Helen拿着2000美元的赞助,成立了现在鼎鼎有名的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CRI),专门来研究癌症免疫学。

说句后话,后来CRI在近代的免疫学研究上,有着超级重量级的地位,现在到CRI的首页上,还可以看到它们的座右铭-Save more lives by fueling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ful immunotherapies for All Types of Cancer. (透过推动和发展强大的免疫疗法,治疗所有类型的癌症,挽救更多生命)

不过,在CRI成立最初那段日子里,并没有现在那么风光。回到1953年,大家对于免疫系统还是一知半解,才刚刚知道好像有抗原、抗体之类的东西,那时候T细胞连个名字都没有,所以,用Coley毒素治疗癌症病人,依旧是个没法量化,也说不出道理的方案。

屋漏偏逢连夜雨,1965年,美国癌症协会把Coley毒素列入「未经证实的癌症治疗方法」,这等同于官方宣布,说CRI进行的研究工作是在人的。

现代肿瘤免疫学之父带来了转机

不过,20世纪60年代尾巴,Helen遇到了Lloyd J. Old,转机从此开始。Lloyd J. Old在1958年来到MSKCC医院开始学术生涯,1959年就造出了鼎鼎有名的卡介苗(BCG),论文登在《Nature》上。

卡介苗主要就是由死亡的结核杆菌构成,Lloyd J. Old发现,注射了卡介苗的动物对肿瘤生长有更强的抵抗力。这个治病的逻辑,其实跟Coley毒素是有点像的。

Lloyd J. Old在学术上成果丰硕,被国际称为「现代肿瘤免疫学之父」。有了这样一位有份量的科学家的支持,Helen的工作顺利了很多,癌症免疫学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了这个领域,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拿出了耀眼的成绩。

CTLA-4打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第一炮

1996年,科学家James Allison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首次证实,用抗体阻断T细胞表面CTLA-4受体的作用能够治疗小鼠体内的肿瘤,Allison把这个治疗逻辑叫做「免疫检查点阻断」。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CTLA-4只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普通的免疫功能调节蛋白,Allison的论文发表之后,愿意将他的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医药公司也不多,毕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当下,有谁可以料得到,这正是癌症治疗进入下一页的时刻呢。

不过,别具慧眼的Medarex在1999年拿下了CTLA-4抗体的专利,并在2000年,就让世界见识到了免疫治疗的临床潜力。2009年,Medarex被必治妥施贵宝(BMS)收购,肿瘤免疫药物的研发,从此进入了猛烈喷发的快速成长期。

2011年,CTLA-4抗体终于有了一个正式名称-Yervoy(ipilimumab),并且通过了FDA严格审批的临床试验。ipilimumab诞生之后,学界终于终于,才真的意识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威力,开始寻找CTAL-4之外的其他可用靶点。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现在最红的PD-1时代。

当代:PD-1的时代

1992年,日本教授本庶佑的团队发现了PD-1蛋白,PD-1的机制和CTLA-4略有不同,它的相应配体是位于癌细胞上。研究团队随后证明 ,PD-1 是 T 细胞上抑制受体,在肿瘤逃避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

2001 年首度有研究指出,透过抑制剂阻断 PD-1 和 PD-L1 结合的分子机转,将能避免肿瘤细胞逃脱免疫 T 细胞的攻击,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接着2008 年开始第一个临床试验,直到 2014 年 PD-1 抑制剂 Opdivo(nivolumab)与 Keytruda(pembrolizumab)分别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PD-1 抑制剂引领了一股癌症免疫疗法的新浪潮。

近年来,免疫疗法的临床进展非常快速,截至目前,就有 6 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获得美国 FDA 批准上市,核可的适应症多达十多种癌症,可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新契机。

推荐阅读:

周末医学故事:古埃及人被割下的鼻子 成就了今天的整容行业

周末医学故事:15世纪的妥瑞氏症患者被指责是魔鬼的牧师

周末医学故事:试管婴儿40年 技术不断进步 争议如影随形

周末医学故事:龟壳、动物角,古人避孕这么拼你知道吗?

周末医学故事:听过X光选美吗?X光刚发明时 都被拿来这样玩

周末医学故事:是毒是药还是化妆品?毒死拿破仑的它,现在是血癌的救命药!

周末医学故事:月亮惹的祸?忧郁症被命名前 人们怎么看待它?

周末医学故事:哥伦布打头阵 莫泊桑、梵谷都中标 美洲来的梅毒害惨了一票名人

周末医学故事:从1800年前割包皮的「血案」谈血友病

葛可佑发表的论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国营养 0 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杨月欣 主 0 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葛可佑 主编 0 食品营养学——邓泽元 乐国伟 主编 0 食物营养学—— 蔡威 主编 0 维生素全书——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 0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上下册)——葛可佑 主 0 现代营养学(原著第八版)——美国B。A鲍 0 人类营养学——何志谦 主编 中国饮食文化

我只能告诉你:林光常所说的牛奶导致缺钙是经不起推敲的,林光常糊弄人的狗屁理论太多了。道理偶就不讲了,给你篇文章看看吧:《15位专家联合撰文驳斥“牛奶有害论”》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孝曙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等15位营养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联合撰写署名文章,驳斥“牛奶有害论”,倡导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卫生部网站现将该文全文刊登。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驳斥“牛奶有害论”专家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陈春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顾问 研究员陈孝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程义勇 军事医学科学院 研究员葛可佑 中国营养学会 理事长 研究员顾景范 《营养学报》主编 研究员郭俊生 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何志谦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李珏声 青岛大学医学院 教授柳启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苏宜香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杨晓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杨月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翟凤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张 丁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赵法伋 第二军医大学 教授近来,一位博士在他编写的科普著作中及在电视台和一些地区的演讲中,以“完全颠覆传统健康观念”为主题,多次宣传“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牛奶及乳制品为食物过敏的元凶”,“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等观点。这些说法引起了许多观众和读者的疑惑,也引起了营养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领域不少专家的关注。作为长期在这些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疾病防治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我们一致认为该博士的上述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国情,有必要予以澄清。一、牛奶是一种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有利于健康的食品牛奶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哺乳动物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仅靠牛奶就可以供给身体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就是最好的例证。该博士认为牛奶有害的证据之一是其中的酪蛋白过多,这种蛋白质“坚硬、粗糙、极难消化分解”。但是国内外多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接近,而且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在营养学上是公认的优质蛋白。在很多营养学实验中,酪蛋白经常作为标准蛋白或参考蛋白。其营养价值虽然比不上人乳,但是却优于大米、面粉中的植物蛋白,而且比肉类和大豆蛋白质的营养评分都高。此外,牛奶中含有几乎所有种类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有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大量的生理活性物质。世界各国数以亿计的婴幼儿和少年儿童,以牛奶作为主要辅食,获得了良好的发育和健康状况,就是极有说服力的例证。反之,几年前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就是因为食用的假冒伪劣“奶粉”中蛋白质含量太低,导致了幼儿营养缺乏、发育畸形,严重者乃至死亡。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都说明,牛奶这种食品对于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洲、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居民,即使在成年之后以至老年仍然大量消费牛奶及其制品,对其改善营养状况、强健体质发挥了有益的效用。二、提倡母乳喂养婴幼儿并不排斥牛奶的有益作用应当指出,营养学家历来特别强调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婴儿时期最好的食物,只有母乳才能为新生儿及6个月以内的婴儿提供最全面、最合理的必需营养素。但是,在因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在婴儿6个月以后和断奶期需要增加辅食的情况下,在少年儿童快速生长发育期间,牛奶无疑是可供选择的最佳食品之一。牛奶和人的乳汁确实在某些营养素的含量和比例上有差异,对于新生儿及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来说,母乳肯定比牛奶更好;但是那些缺少母乳的婴儿怎么办?那些逐渐长大单靠母乳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的大婴儿又怎么办?所以,食品、营养、妇幼保健等专家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研制了多种“配方奶粉”,以满足不同情况下婴幼儿成长的营养需求。实际上,牛奶和人乳在营养成分上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具有很大的类似性。相比而言,米、面、豆类、肉类等其他食物与人乳的营养成分相差更大。人体的成长和健康,有赖于各种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如果因为“牛奶是牛吃的”人就不能吃。照此推论,羊奶是羊吃的,鱼是猫吃的,粮菜等植物性食物在人类栽培之前也是动物吃的草,难道人只能终生依赖母亲的乳汁才能生存吗?三、增加牛奶消费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在讨论牛奶是否有害的问题时,决不能离开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实际营养状况。我国2002年在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大陆居民的膳食营养水平在近年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挑战。例如,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高达17.3%,贫困地区甚至达到三分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婴幼儿的辅食添加不合理,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牛奶及其制品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而且富含脂类、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等多种矿物元素,是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减少儿童生长迟缓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国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平均每人每年的摄入量只有约8 千克,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每人每年93千克的十分之一,也远未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每年35千克的水平。所以,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特别强调“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希望通过增加奶类的摄入,有效改善一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改善居民蛋白质和钙的营养状况。而这位博士宣称“三岁以上,应放弃牛奶的摄取”,既不了解我国居民膳食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营养学和医学的基本常识。“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我们觉得这种说法根本不可能出自一位“博士”之口。即使是营养科学的外行,也不能对这样简单的问题作出如此错误的答案。过量摄入蛋白质确实可能影响钙在体内的保留。但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蛋白质水平并未达到西方居民那种过量的程度。一些美国人将牛奶当水喝,每天可达1000ml以上(含钙1500mg),再加上进食大量的肉类,其蛋白质摄入总量每天超过120克;而我国居民目前每日蛋白摄入大约70克,每日钙摄入量不到400mg。我们建议大家适量摄入奶制品,用牛奶中丰富的钙来补充我国居民膳食钙不足的缺陷,决不会引起钙的丢失。如果喝牛奶真的引起“减钙”,国内外有那么多儿童经常饮用牛奶,那么佝偻病的发生率为何未见增加反而显著下降呢?这种说法对研究背景和现实情况不做全面的分析,断章取义的滥用科学结论,是对科学无知的表现。至于牛奶蛋白引起的过敏问题,仅在很少的人身上发生。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些人对蚕豆过敏,有些人对鱼、虾、贝类过敏,还有一些人对牛奶、大豆、花生、海带过敏。食物过敏主要是少数人具有的过敏体质引起的,最常见于生命的头1~2年,大部分人3岁以后过敏反应逐渐下降,只有1~2%的成人仍然存在食物过敏问题。 相比而言,我国居民更多见的食物过敏源是鱼虾和贝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用少数人的食物过敏问题作为全体国人禁食牛奶的理由。四、牛奶不是导致我国居民慢性病增加的主要膳食因素诚如所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膳食模式的改变,我国居民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出现了上升趋势。其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等疾病的迅速增加成为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引起上述慢性病增加的原因很多,如环境污染、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运动减少、吸烟、精神过度紧张等,都是这些疾病发生的危险因子。就膳食而言,我国居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能量摄入过高。根据最近的营养调查资料,造成中国居民能量摄入过高的食物主要是油脂和畜肉类。例如,2002年大陆城乡居民每人每日膳食脂肪摄入量分别达到86克和73克,脂肪供能比达到35%左右,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的上限;城乡居民每人每日畜肉类消费量分别达到104克和69克,比1992年平均增加三分之一,而且排在肉类消费第一位的是脂肪含量很高的猪肉。相对而言,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克,不可能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预防慢性病的主要膳食措施应该是控制油脂和肉类的消费,对牛奶横加指责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误导了群众的食物消费。近年在国外的医学杂志上确实发表过一些有关乳制品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论文,但是更多的研究报道则是乳制品对健康的有益作用。2004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载文报道,摄取过多乳制品会增加妇女卵巢癌的危险;同年的《国际癌症杂志》也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饮食中乳糖与卵巢癌的关系研究,提示乳糖消费过高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生率。上述两篇论文虽然都在美国发表,但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中却仍然强调乳制品的营养重要性:“乳制品的摄入关系到整体的饮食质量,以及许多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入。成年人和儿童不应该因为顾虑体重增加而回避牛奶和乳制品。”该“指南”由美国营养学、医学、卫生学等领域数十位著名的专家制订,而且由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HHS)与农业部(USDA)联合推出,具有足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一方面是牛奶诱发卵巢癌危险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大力倡导饮用牛奶的指南,到底如何评价牛奶的功过?关键在于人群的摄入水平是否“过量”。《2005年美国膳食指南》建议9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天食用700毫升脱脂或低脂牛奶或者乳制品,说明在他们国家引起妇女卵巢癌增加的“过多”乳制品超过这个推荐量。如前所述,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克(不足30毫升),与美国的推荐量相差20多倍。在这样非常低的摄入水平下不考虑我国人民的营养缺乏问题如何解决,反而担心牛奶“过量”引起的乳腺癌,岂非南辕北辙,咄咄怪事!在此我们呼吁,无论是科普作家还是新闻媒体,在向广大民众进行健康宣传时,都应当慎重对待那些“新的医学发现”。每年国内外杂志发表的医学研究论文数以万计,但是任何科研论文都有其既定的研究背景和实验条件。我们应当具体分析并慎重对待那些研究。对于超出常理而又关系广大群众健康的观点,应经过调查,听取更多科学家的意见以后,再作出比较全面地报道。千万要避免单纯追求“亮点”和语出惊人,结果误导读者,甚至使科学转变成谬误。五、健康教育应当以科学知识为依据,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信口开河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广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行为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需要大批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是这位博士的言论使我们强烈的感到:健康教育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如果在教育内容方面出现谬误,那么形式上越是生动,引起的不良后果越是严重。特别是对一些科学常识,不能信口开河,随意“颠覆”!例如,巴斯德消毒法在改善食品质量、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贡献,人所共知。不能为了否定牛奶,就说这种方法“加热后蛋白质会凝固形成坚硬的酪蛋白。……难以消化,易致过敏”。试问:鸡蛋加热后形成蛋羹,豆浆矿化后制成豆腐,都是蛋白凝固现象,难道这些制作方法都有害吗?另外,人体对膳食蛋白质的需求,北京和台湾的学者都参加了联合国大学(UNU)组织的研究,所得资料基本一致。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人每天大约需要从膳食中摄取70克蛋白质,而重体力劳动者则需85克左右。而这位博士为了反对饮用牛奶,提出“60公斤的成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质36克足矣。”如果按照他提出的蛋白质需要量摄入食物,我国居民等于回到了自然灾害时期,国民体质何以保证?类似这样的“新观点”在近来的健康宣教中还时有所闻。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在此一一指出。我们认为这位博士在健康教育中讲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正确和可取的。例如,强调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油炸食品,提倡适当的运动和愉悦心情,增加五谷杂粮的摄取量等,都是近年国内外健康教育特别注重宣传的内容。但是,在如何对待牛奶的问题上,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且许多论据有悖常理,使我们不敢苟同。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位博士在自己的宣讲或著作中,尽量避免简单的推测或想当然地就否定公认的科学知识,而应当尊重科学,熟悉科学,宣传科学。反之,不负责任的宣讲一些信手拈来、证据不足、甚至违反科学常识的东西,不仅无益于公众健康,而且对大众造成误导。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必将受到质疑和谴责。为了更全面的阐述我们的观点,谨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介绍于后,以求共识。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三、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四、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五、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六、吃清淡少盐的膳食七、如饮酒应限量八、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葛可佑教授(营养学专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国际营养联合会(IUNS)执委(CouncilMember)亚洲营养联合会(FANS)执委(CouncilMember)中国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副会长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80年代曾在FAO总部(罗马)担任食物营养高级官员。1990-1998年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近年来,他主要从事人群营养状况的调查和改善研究,领导中国营养学会修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创作了平衡膳食宝塔,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营养教育工作,组织全国知名营养专家修定了我国的RDA,发表了我国第一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于1992年经卫生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发表研究论文及专著等110余篇部,其40余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或载入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文集,在国内外均有较深影响。在营养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推荐去CNKI,清华搞的,那里面是论文数据库,可以随时下载的。你要搞不定的话,去淘宝的//翰林书店//,那里能下载到论文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