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卢柯院士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1:59:00

卢柯院士发表论文

先来大概介绍一下卢柯是什么人

卢柯,男,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县人。

那么现在我们来说说卢柯为我们国家做了那些贡献。

2018年10月11日卢柯被任命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2019年1月5日,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卢柯为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卢柯的一生还做许多职业,例如卢柯,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卢柯的科研成果奖励有

1993年的急冷非平衡合金及固态反应机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

1996年        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2年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非晶态与纳米晶形成及结构研究    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奖,排名第3。2009年    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获得了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排名第1等等等等卢柯的科研贡献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截至2017年,卢柯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5次、专利25项。

卢柯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最近一次热搜

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名单里就有卢柯。卢柯再一次获得了大奖,这一次大奖的奖金约有700多万

卢柯给我们国家社会带来的贡献很多一一列举是说不完的,希望多一些人向卢柯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放弃了,卢柯一集不落地看完。他有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1985.09—1988.0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王景唐先生;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88.08—199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2013年9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卢柯是2018年10月11日被任命为辽宁省的副省长,那时他已经有53岁,除了担任此职位外,他还是中科院的院士。作为副省长,他主要负责科技,卫生健康等方面工作,因此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研究冶金化工等方面的课题,振兴东北经济,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刚刚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卢柯获得了“物质科学奖”。为振兴辽宁的经济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辽宁省副省长卢柯因其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获得物质科学奖。

卢柯当院士发表论文

她现在过得非常好,成为了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还当选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但是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她成功了之后,也没有忘记对家乡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祖国培养出了非常多优秀的人才。

先来大概介绍一下卢柯是什么人

卢柯,男,1965年5月出生,河南汲县人。

那么现在我们来说说卢柯为我们国家做了那些贡献。

2018年10月11日卢柯被任命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2019年1月5日,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补选卢柯为辽宁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卢柯的一生还做许多职业,例如卢柯,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卢柯的科研成果奖励有

1993年的急冷非平衡合金及固态反应机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2。

1996年        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2年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非晶态与纳米晶形成及结构研究    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奖,排名第3。2009年    纳米孪晶纯铜极值强度的形成机制    获得了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排名第1等等等等卢柯的科研贡献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截至2017年,卢柯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5次、专利25项。

卢柯还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最近一次热搜

2020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名单里就有卢柯。卢柯再一次获得了大奖,这一次大奖的奖金约有700多万

卢柯给我们国家社会带来的贡献很多一一列举是说不完的,希望多一些人向卢柯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81年卢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0年1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8年获得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扩展资料

卢柯近年来的科研成就: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金属的未来》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2013年,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在论文中重点介绍了利用自行研发的技术装备通过高速剪切塑性变形在块体镍金属表面施加高梯度应变,可在其表层形成二维的纳米层状结构。

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她是一朝出名的上海状元,也是名声赫赫的医学博士,她用本人的学问改动了本人的人生,也改动了本人的身份,但是却要留在异国他乡。身为中国人,心有中国魂,这位人生阅历坎坷的女博士对本人的祖国还有别样复杂的情感,或许是阅历了半生蹉跎才看透了情感的实质,这位曾经留在美国的女博士终于抑止不住内心的情感,频频回国做出本人的奉献,补偿本人的遗憾。提起往常著名的女博士袁钧瑛许多人都对她有着不一样的见地。固然她早曾经功成名就,但是她却放弃了中国人的身份,在美国获得了绿卡,成为了美国的公民,更是成为美国院士。可是又过了许多年,她却经常回国为本人的祖国做出了突出的奉献。四周颇具话题又才气四溢的女博士,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

1958年出生的袁钧瑛有一个幸福美满且文化修养很高的家庭,她的祖父是有机化学家,外祖父是有名的翻译家,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袁钧瑛从小就遭到了很大的影响,她酷爱学习喜欢考虑,不只在学校的时分坚持着优良的成果,还总是喜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学校的教师都为袁钧瑛感到骄傲。

但是在袁钧瑛10岁的时分家庭却遭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变故。由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动乱,许多中国有文化的先进分子都遭到了不同水平的打压,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压力,选择了自尽或者由于心情抑郁而得病死亡,袁钧瑛的父亲就属于后者。

看到这样的家庭惨剧袁钧瑛的内心遭到了震动,更让人可惜的是,当时中国取消了高考,这就意味着袁钧瑛失去了学习的时机。

于是小小年岁的袁钧瑛高中毕业以后就来到了一家机械厂工作,固然她的教师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天才沦落到去工厂打工的地步,但是由于当时状况的特殊,也迫不得已。

1977年的时分,中国又重新迎来了政治制度的剧变,中国的高考制度重新被推出,袁钧瑛欣喜若狂,参与了当年的高考考试,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1977年上海的高考状元,惊动一时。

袁钧瑛凭仗着本人优良的成果成为了上海复旦大学中的一位成员,她选择了生物化学专业,发挥本人的专长和优点去研讨学术学问。

即便在复旦大学这样人才辈出的学校,袁钧瑛身上分发出的光辉也丝毫没有被掩盖,她的成果至始至终都十分优秀,在教师和同窗的眼中,她的出路无可限量。

果真大学毕业之后袁钧瑛选择了来到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继续攻读研讨生,并且凭仗本人出色的才能取得了公费钱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时机,有了这样的时机,就意味着袁钧瑛行将成为世界的顶尖的医学学问具有者。

怀揣着无限的等待和幻想袁钧瑛来到了美国,成为著名大学哈佛大学中的一员。哈佛大学是和中国不一样的世界这里会聚着世界上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人才,也有很多和袁钧瑛情投意合的学生,他们在一同认真研讨,认真学习,畅所欲谈。

后来著名的诺贝尔医学奖和生物学奖取得者罗伯特教授留意到了袁钧瑛这位闪闪发光的女孩,他对这位有着超强自律性和发明力的女孩非常观赏,并且愿意收袁钧瑛为本人的徒弟。这个音讯一传出来,不只袁钧瑛本人觉得欣喜若狂, 她曾经的教师和同窗也由衷地为她感到自豪。

随着袁钧瑛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她的内心也逐步发作了变化,假如她能够继续留在美国,就意味着她将继续留在这个她喜欢而熟习的环境。

但是假如留学之后,她选择回到祖国,就意味着这里属于她的辉煌都要重新开端。舍不得放弃这里一切的袁钧瑛选择放弃中国国籍取得美国绿卡,成为一名真真正正的美国人。

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是像袁钧瑛这样的医学科技人才,留在美国将会是一切中国人的遗憾和绝望。

国内的人晓得了袁钧瑛这样的做法都对她有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袁钧瑛并不在乎外界对她的评论,她仍然安安静静地待在哈佛大学,认真研究她的医学事业和研讨,毕竟获得了美国的绿卡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只是意味着她换一个身份,在一个中央继续她曾经的事业。

不得不说,在医学研讨方面,袁钧瑛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完毕后,袁钧瑛就把本人的全身心投入在了研讨之中,获得了无数的研讨成果和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发表,她也从一位中国的留学生变成了哈佛大学的副教授,教授和终身教授。

袁钧瑛先后在科学范畴取得美国国度级荣誉,入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中选为美国国度科学院院士,成为了一位非常具有声威的在美华人。

袁钧瑛具有了非凡的声威和实力,选择了回到中国交流,为祖国作出新的奉献。2006年的时分,袁钧瑛这位阔别祖国多年的科技人才来了中国上海担任了上海科技学院的博士导师。

不只如此袁钧瑛还容许了许多所学校成为那所学校的声誉讲师,为那里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她毫不吝啬地分享本人曾经在美国的阅历,并且把本人的研讨成果做成论文和报道,分享给中国一切的人。

头脑明晰富有才气的袁钧瑛用本人独到的见解和深入地理解在中国发表了屡次讲座以及具有研讨价值的论文。

她的研讨让许多中国的学生都感到顿悟,也为中国的医学科技研讨方向提供了一个新的模范和范本,更敲开了许多学生对学问的大门,翻开了他们对医学研讨认识的头脑和思想方式。

固然袁钧瑛的大半生都不曾在祖国待过,但是置信在她的内心,仍然有对中国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中国的富强才是一切人眷恋他保护的基本,中国的富强也是一切人发自内心所向往的目的。袁钧瑛曾经的所作所为早曾经是昙花一现,她往常来到中国对祖国的奉献才是真正应该被人们铭刻的。毕竟每个人都有为祖国奉献的权益,也有选择本人人生的权益。

卢柯发表science论文

帮助别人,宣传革命的精神,让更多知道

2000年,卢柯在极具影响力的《科学》(《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让他赢得了这份国际权威刊物入场券的论文,曾经17次易稿。2003年1月,《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这是卢柯科研小组取得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4年4月16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采用纳米尺寸的生长孪晶强化金属的新途径获得了同时具有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铜。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对铜进行强化以后,会使其导电率有所下降。这一成果的创新性在于,把难以统一在一起的性能统一在了一起。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放弃了,卢柯一集不落地看完。他有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1985.09—1988.0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王景唐先生;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88.08—199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2013年9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卢柯发表的论文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4年底,当卢柯准备考研的时候,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热播,其他考研的同学都放弃了,卢柯一集不落地看完。他有严格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20年来一直恪守着这个时间表,依然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1985.09—1988.08,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已故中科院院士王景唐先生;1988年,卢柯放弃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留在中科院当起了土博士。这期间,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金属的新的晶化机制,因此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88.08—1990.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卢柯在美国的《J.Appl.Phys》及《Scripta Metall.Mater》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制备纳米晶体的一种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晶粒度易于控制、界面清洁且不含微孔洞等优点。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该制备方法在国际纳米材料界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1995年1月开始聘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杰出贡献。1999年,卢柯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 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年仅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科学》又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从而为氮化处理更多种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被评为 2003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有350余年历史的德国科学院增选为该院院士。2013年9月受聘为南京理工大学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纳米金属材料团队带头人。他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Nothing is impossible(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Game is never over(游戏永远没有结束)!这是卢柯经常勉励学生的几句话。卢柯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都是在“破铜烂铁”里找到的。他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受到鼓舞。他常常跟学生说:“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中科院院士,辽宁副省长卢柯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荣获“物质科学奖”,他在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方面贡献突出,拿下中国诺奖。

纳米“鼻祖”高度评价2000年,卢柯在极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好评。纳米材料“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卢柯课题组的这项工作——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2004年4月16日,《科学》杂志发表了卢柯课题组的最新成果。《科学》杂志的评审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是其他任何强化技术无法达到的。它“再次用极为漂亮的实验结果演示,通过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设计可以从本质上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功用”。《自然》杂志的评价是一个疑问句——“在一个被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里怎么还会做出东西来?” 卢柯有一股钻研到底的劲头;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做事很有计划性。

卢柯,1965年5月出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1981年卢柯进入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获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0年1月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1998年获得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籍委员;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5年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

2006年被聘为美国《Science》周刊评审编辑;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月被选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扩展资料

卢柯近年来的科研成就: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金属的未来》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2013年,卢柯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在金属中发现超硬超高稳定性新型纳米层状结构》,在论文中重点介绍了利用自行研发的技术装备通过高速剪切塑性变形在块体镍金属表面施加高梯度应变,可在其表层形成二维的纳米层状结构。

这种新型超硬超高稳定性金属纳米结构突破了传统金属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倒置关系,为开发新一代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卢柯

卢柯发表的所有论文

青年志愿者。献血

帮助别人,宣传革命的精神,让更多知道

辽宁省副省长卢柯因其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获得物质科学奖。

中科院院士,辽宁副省长卢柯在2020未来科学大奖中荣获“物质科学奖”,他在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方面贡献突出,拿下中国诺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