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17:49:53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音韵学术语。明清音韵学家所说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等六种声调。中国古体诗一大特征是讲究节奏、押韵,追求音韵之美。精通音韵、国画,让周赟擅长赋诗,即便难度较大的回文诗他也挥洒自如;而嗜好作诗,使音韵之学成为周赟终生挥之不去的爱好,无论日后政暇、赋闲皆能潜心钻研,《广韵》《尔雅》《方言疏证》《说文解字》及段注、琴律是他案头常备的书籍。音韵学,亦称“声韵学”和“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汉字声、韵、调的发音、类别,研究语音系统古今分合异同的学科。汉代即有“文字学”(时称“小学”),后析为文字、训古、音韵三门。音韵学又分为今韵、古韵、等韵三科,互相关联。如切韵、广韵、集韵等书,依声调分列韵部,分韵收列单字,以反切注音,是为今韵之学。唐代守温参照梵藏文创制字母三十,后有人增为三十六,宋时有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书,纵横列表,分别声母、声调以确定字音,后更臻细密,又分别等、呼,是为等韵之学。又韵补、毛诗古音考、古韵标准等书,由古代文献的韵读以推知古音,是为古韵之学。周赟对音韵有深厚的基础,于宁国县尤其胡乐司(今宁国市胡乐镇)的方言颇感兴趣并终身玩味。宁国县地处宁国府(有学者认为该区域方言系江淮官话)与徽州府之间,又毗邻浙江吴语区。咸同兵难(1856—1864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宁国县的拉锯战)之前,宁国县主流方言是土著人所操用的吴语,弱势方言则是胡乐司(与绩溪县接壤)所通用的徽语。同治元年(1862)五月爆发瘟疫,灾荒又接踵而至,以致土著式微、十室九空、土地荒芜。同治五年至宣统年间清政府组织移民及民间自发移迁,使迁居宁国的湖北人、河南人、安庆人、浙江人、徽州人、巢湖人远多于土著人。起初方言纷杂,经过百余年的交融,至今宁国市境内形成三大方言区:中、北部的湖北方言区(构成宁国市的强势方言),东南部的安庆方言区(也夹杂小片吴语区),西南部的徽语区(绩溪话)。周赟亲历兵难前后的变化,对宁国方言的流变比较熟悉,研究音韵重点利用的方言材料是绩溪话。周赟28岁即在同治二年(1863),写成《山门新语》。内容有经学(《有极图经解》一卷)、史学(《史学骊珠》四卷)、天学(《观象祛疑》一卷)、字学(《说文说》一卷),皆为天文、地理、人文等相关理论,并附以“六声图”,由黄山人容保作序。同治四年,周赟乘船北上至京邸,“所遇各省士大夫”,向业内人士征询对该书的修改意见,“与之接谈,未尝不采听,乃知字音相去之远,其故有二:一在乡音而一在读法”。之后30年对音乐理论进行探究,以琴律切音,增写《周氏琴律切音》四卷,是为音学,与之前写成的四学合并一书,20余万言,于光绪二十三年(1907)再次刊刻,由其学生王恕(泾县人,浙江候补知府、衢州府同知)作序,年教弟汪宗沂为之作《山门图记》。《周氏琴律切音》不仅陈述大量的音乐、语音理论,还将汉字通用的四声(阴、阳、上、去)增分学六声,(阴平、阳平、上阳、阳去、阴去、入阴),主要音韵资料保存在一个韵图(《琴律三十韵母分经纬生声按序切音图》)和一个同音字表(《琴律四声分部合韵同声谱》)中。该书将韵母分为14个“合韵”、30个音,每个“合韵”、“音”前都注明“开音”、“合音”;每韵都配有入声,入声兼配阴阳。横排声调、竖排声母,类似于《韵法直图》的方式。韵图以六声排列,同音字表仍按旧四声排列。图中删去全浊声母,仅用十九声母(呱枯乌、都菟驽、逋铺模、租粗苏、朱初疏、呼攎敷濡),转见为传统字母,分别是见溪疑、端透泥、帮滂明、精清心、照穿审、晓来非日。韵母系统有30个韵母(没有闭口韵),可合并成15个大韵部。韵图既标声母、韵母,又有反切。舒声字的反切上字一般用本韵入声字,入声字的反切上字一般用本韵阴平字;反切下字按声母而有不同,见组字用帮组作反切下字,以下端组用精组、帮组用照组、精组用见组、照组用端组,晓来非日四母分别用溪透帮穿四母字。切音以五正、三分、四变、两合,贯30韵之3120音。每音皆有读法,而后字音不至为乡音所歧。作者在《琴律切音序》中说明揣摩语音出自个人的体验:“赟能言时,授经祖膝。初学韵语,教以四声,每举一平声,使自别之,辄读去声为二,而误以其次声为入声。及九岁,教以五声,因思平声既有阴阳,则去声亦有阴阳,乃悟向之所误以为入声者即去声之阴声耳”,并对“六声图”和琴律切音予以说明:“原图幼年所作,本不按韵序。兹改从琴律韵母之次,以归一例”;“按琴律切音,则所切之音不能毕肖字之本音;有切法而无读法,则人之口音又不能毕肖所切之音,此音学之所以难明也”。“读法”是教书识字时用的音,即用口音读出反切之音的手段。周赟对发现“六声”颇为得意,以为平生一大成就,因号书斋为“六声堂”,自刻书法印章为“六声堂主人”。周赟自9岁作“六声图”至光绪二十三年(1907)《山门新语》成书,耗用其60年心血。该书阐述精微,旁征博引,成为音韵学史上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衢州府同知王恕在序中称:“自刘宋周彦伦分四声、元周挺斋分五声、今先生分六声,音法始备切音,乃有定法且以琴律名音,但举其名,不待反切,即知为何音。为《周氏琴律》四卷,以音理贯通天文、地理、人道,凡十余万言,无一字剿袭旧说,竭六十年专用之精心,续五千载不传之绝学”。周赟所创“六声韵学”,受到曾国藩、李鸿章、两江总督鹿芝轩、礼部右侍郎邵汴生的赏识。曾国藩题“六声图”为“千载神悟”,奏请光绪帝授予周赟“二品教官”称号,还亲赠“六声堂”金字匾,撰联“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以示奖掖。邵汴生撰联“本四声五声以分六声,继往开来真学问;原无极太极而合有极,经天纬地大文章”。李鸿章“称其韵学高妙,通乎天文”(民国二十五年《宁国县志•艺文志》),但因东藩战事告警,未及进呈朝廷。《山门新语》问世后即成为学人研究清代皖南方音的重要材料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均收藏该书。1998—2008年,台湾政治大学著名教授竺家宁发表研究音韵的论文5篇,均涉及《山门新语》。《山门新语》还受到日本、韩国音韵学者的关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编发的《语言学论丛》第29辑所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永安的论文《<山门新语>与清末宁国徽语音系》,对《山门新语》作了系统的研究;高教授的音韵专著《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出版)也将《山门新语》作为重要的材料。高教授从韵图入手,参照同音字表,将山门新语与绩溪话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山门新语》所反映的方言,在韵母方面,山咸摄一等、二等合并(只有干官坚涓四韵),跟吴语、江淮官话都不同,而与徽语及绩溪岭北、县城一带方言一致;声母方面,中古浊声母清化,塞音、塞擦音不分平仄一律送气,浊声母上声字清化后不归去声,而是变同清上音,这些特点与徽语一致;平声、去声都分阴阳。其方音基础是徽语。《山门新语》是反映清代后期宁国徽语的方音韵书,是一部具有浓重徽语色彩又受到官话影响的音韵学著作。

林毅夫 经济学家 林毅夫 姓名:林毅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15日 职称:教授 职务: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个人简历: 林毅夫,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曾是第7、8、9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 工作简历:1987-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内外兼职: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93。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96。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审议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经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 1992- 世界银行顾问,1987-90,1993-。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 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96。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委理事, 1994-。 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 1995- 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 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 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 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 农业经济(英文,国际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副主编,1995-。 以下海外英文学术杂志编委: 亚洲个案研究(新加坡), 汉城经济学杂志(韩国), 太平洋经济评论(美国), 中国经济评论(美国), 亚洲太平洋经济文献(澳大利亚), 香港企业管理杂志(香港)。 以下中文学术杂志编委: 经济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荣誉: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1999年6月第43卷第2期。 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1999。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 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 《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 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 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 主要作品: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台湾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没听说啊 只有进入意世界才可以修炼特异功能 他也进入意世界了吗

毕业了。李宏毅,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于1986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于1989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李教授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一年,随后出国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导师为计量经济学界著名的G.S. Maddala教授。李教授于1992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于1995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毕业后曾在世界银行政策研究部工作,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方面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参与编写世界经济论坛的1996年国家竞争力排名报告,承担全部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李教授由1996年至今在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任教,讲授经济学方面的本科,研究生,MBA以及EMBA课程,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在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讲授MBA和EMBA课程。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理论与应用,宏观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理论,金融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成果曾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etrics, Economic Jour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等国际学术刊物,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超能力没有被认可,如果被认可那现在的物理知识就要从新界定了。特异功能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驱动,为什么可以形成这么多不可思议的能力,到底有没有存在过?很多人都在寻找答案。英国有个灵异研究学会是研究这种能力的。还有美国的人体潜能开发中心ESP训练。苏联就是克格勃了很有名气的。李教授只是开发儿童特异能力的,因为认儿童能力开发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易引导。不会因这个事物是不是真的,有没有,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的负累。就是心神合一,无杂念。坚定不移的信这种力量的存在。那就可以将自身潜能放到最大。要是用科学的观点来认知,特异功能是不存在的。不然怎么没有看见大街上都有会特异功能的呢!科学否定人体特异功能的学说,也是有道理的。可以比较下。例:杯子。物理的:必须有助力的或惯力的才能驱动。异能的:须人的意念进入一种特殊环境进行无物理特性的驱动,就像是上演神鬼小说一样,没有人拿,就会自动飞过来。这种观点科学会认可吗?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第六感 、念力、透视力、直觉力、 灵感、梦境等 致动、遥感、遥视都超过了限定物理科学的范围。不是被认为是伪科学就或是不存在的。 特异功能也可以有一套行而有效的开发方法,不过至今为止,也都是凤毛麟角,成功的几率太低了。虽然说特异功能是人体潜能,也就是说每人身体上都有这种能量或大或小。认为不存在的,那就是一点也不会有了,你连你自己都不信,那就是有能量,那能量会为你所支配吗?不会。在重申一次,和星座出生年月生辰八字一点关系都没有。认为有的那也是牵强附会。

李宏毅大学已经毕业,他在台湾大学信息科学系毕业,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目前已于2019年毕业。

台湾大学教授的论文发表

郭教授为电子早衰期研究的先驱,并在纳米可靠性研究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他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华裔院士,之后又获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为极少数同时获美国及两岸院士荣衔的学者。 郭教授同时为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中南大学名誉教授。此外,他也为国立清华大学国联光电讲座及北京清华大学运筹学讲座。加入城大前,郭教授担任田纳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及工学院院长﹑橡树园国家实验室管理团队。之前,任教於德州农工大学系统,为准副总校长、Wisenbaker讲座、并曾接掌工业工程系主任之职务、管理工业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在开始学术生涯前,郭教授在贝尔实验室担任电子可靠度专家的职务。郭教授在电子产品及系统可靠度研究方面享有盛名,获颁IEEE可靠度终身成就奖。他以社会需要及问题导向研究为本推动大学教育,广受尊崇,获奖无数。郭位除了在研究纳米电子的可靠度及开创方法减低婴儿死亡率方面闻名遐迩外,在推动以社会需求为本的课程设计及以解难为本的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亦赢得许多称誉。郭教授首开先河,以科学实证的方法剖析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并受邀在世界50余所大学讲授教学研究成果。近年,两岸清华大学分别以中英文及中文简体字出版了他的《教研相长》一书。目前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Reliability 的主编。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1.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2.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3.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4.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5.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6.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7.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8.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9.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10.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11.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12.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13.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14.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15.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16.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17.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18.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19.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20.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21.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22.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23.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24.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25.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26.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27.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28.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29.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30.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31.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32.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33.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34.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35.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36.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37.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38.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39.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40.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41.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42.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43.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44.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45.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46.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47.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48.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49.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50.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51.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52.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53.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54.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55.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56.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7.10)57.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58.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59.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60.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61.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62.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63.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64.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65.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66.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67.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68.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69.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70.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71.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72.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73.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74.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75.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76.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2001.5)77.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78.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79.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80.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81.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82.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83.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84.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85.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86.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87.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88.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89.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2890.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91.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92.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93.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94.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95.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96.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97.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8.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99.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100.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101.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102.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103.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104.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105.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106.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107.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10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109.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110.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111.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112.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113.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114.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115.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116.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117.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118.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119.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120.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121.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122.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123.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124.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125.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台湾大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1923年-1924年,董作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5年-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年-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年-1958年任香港大学、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珠海书院研究员或教授。1963年病逝于台湾。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教授1980-2007发表的期刊论文:1. 列子杨朱篇的意识形态,1980,哲学与文化月刊 7卷 9期2. 疏导台湾当今秘密教派,1980,鹅湖月刊 61 期3. 圣之时者 ─ 谈孔子对时代的回应,1981,鹅湖月刊 67 期4. 台湾瑶池金母信仰研究,1984,台湾风物 34 卷 3期5. 台湾斋教的渊源与流变,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6. 台湾民间鸾堂儒宗神教的宗教体系初探,1984,台北文献直 67 期7. 浅论当今台湾民间宗教研究的态度与方法,1984,台北文献直 69 期8. 唐代古文家的天命观初探,1984,鹅湖月刊第 111 期9. 左传灾异说探论,1984,鹅湖月刊 114 期10. 试说无量寿经四十八别愿的宗教精神,1984,中国佛教第28卷第12期11. 唐代永嘉禅师证道歌义理初探,1984,中国佛教 28 卷 6期12. 台湾无生老母信仰渊源探论,1985,台北文献直 71 期13.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处世思想,1985,台北文献直 74 期14. 检验高中新编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的孔孟「根本」思想,1985,鹅湖月刊 120 期15. 史通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1985,孔孟月刊 275 期16. 销释金刚科仪的义理初探,1985,中国佛教 29 卷 5 期17. 唐代庞居士的诗偈及其宗教境界,1985,中国佛教 29 卷 11 期18. 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义理初探,1986,中国学术年刊第八期19. 台北地区弘化院的宗教体系,1986,台湾神学论刊 8 期20. 台北地区夏教的宗教体系研究,1986,台北文献直 76 期21. 从台湾俗谚谈传统社会的宗教思想,1986,鹅湖月刊第 127 期22. 庄子内篇「人」的概念探述,1986,鹅湖月刊 133 期23.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义理疏证,1986,鹅湖月刊 137 期24. 游记类鸾书所显示之宗教新趋势,1987,中研院民族所集刊 61 期25. 醉古堂剑扫的社会人格,1987,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20 卷 6 期26. 菜根谭的社会思想,1987,科际整合学报第 1 期27. 台湾劝善歌谣的社会关怀,1987,民俗曲艺 45、46 期28. 灶君宝卷的灶神信仰,1987,民俗曲艺 48 期29. 太上感应篇的伦理思想,1987,鹅湖月刊 143 期30. 王爷传说,1988,民俗曲艺 52、53 期31. 试论清静经的「道」,1988,鹅湖月刊 155 期32. 功过格的伦理思想初探,1989,中国学术年刊 10 期33. 当今台湾民间鸾书的文学形式,1990,汉学研究8卷1期34. 唐代传奇的梦,1991,鹅湖月刊190期35. 从残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1,文化评论36. 关汉卿杂剧的宗教意识,1992,鹅湖月刊 208 期37. 从「户蝇蚊子大战歌」谈民间文学的创作意识,1992,淡江大学中文学报1期38. 山海经的神话思维,1993,淡江大学中文学报2期39. 从杀害骨肉事件谈基层社会的文化意识,1993,鹅湖月刊 214 期40. 台湾民间信仰的济世观,1994,内政部「宗教辅导论述专辑」41. 庄子的鬼神观,1994,鹅湖月刊 233 期42. 台湾「新兴宗教」的名词界定,1995,台湾史料研究6号43. 台湾民间宗教的文化意识,1995,历史月刊86期44. 末世预言与卯劫观音,1995,历史月刊92期45. 信仰族群与族群和谐,1995,宗教哲学1卷2期46. 台湾新兴宗教的现象商议,1995,宗教哲学1卷4期47. 民间信仰与台湾的族群和谐,1995,鹅湖月刊 237 期48. 民间的养生术与民俗医疗,1996,历史月利96期49. 台湾观音信仰的现象分析,1996,宗教哲学2卷1期50. 台湾民间信仰的多重至上神观,1996,宗教哲学2卷2期51. 台湾善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1996,宗教哲学2卷4期52. 台湾妈祖祭典的现象分析,1997,宗教哲学3卷1期53. 台湾「宗教教育」的问题商议,1997,宗教哲学3卷2期54. 唐君毅儒家宗教精神说,1997,宗教哲学3卷3期55. 论傅伟勋佛教生死学,1997,宗教哲学3卷4期56. 从传统宗教生死观谈代理孕母,1997,应用伦理研究通讯(1997.10)57. 胡适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刊 260、261 期58. 康有为的宗教观1997,鹅湖月利267、268期59. 林清玄学佛散文的教主形象1998,鹅湖月利281期60. 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社会实践,1999,文明探索19期61. 道教的生死观,1999,历史月刊139期62. 台湾新兴宗教的文化特色1999,宗教哲学5卷1、2期63.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神人观1999,鹅湖月刊285期64. 儒学的现世性与宗教性,1999鹅湖月刊286期65. 元杂剧桃花女的婚姻仪式,1999,鹅湖杂志288期66. 杨赞儒与圣德宝宫,2000,台湾文献51卷3 期67. 台湾新兴宗教的救劫运动,2000,宗教哲学6卷3期68. 明初张宇初「岘泉集」的生命观,2000,鹅湖月刊295期69. 印顺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2000,鹅湖月刊297期70. 《太平经》的养生观,2000,鹅湖月刊299期71. 《太平经》的性命观,2000,鹅湖月刊300期72. 谭嗣同的宗教观,2000,鹅湖月刊302期73. 从《太平经》谈道教的生命观,2000,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1期74. 近五十年来台湾地区民间宗教之研究与前瞻,2001,台湾文献52卷2 期75. 台湾宗教组织化的困境,2001,宗教论述专辑3辑76. 凉山彝族「驱鬼经」的人鬼交感仪式,2001,民俗曲艺(2001.5)77. 从说文解字谈汉字的鬼神信仰,2001,鹅湖月刊307期78. 教育的「圣俗」问题,2001,鹅湖月刊309期79. 神观交谈-从多重至上神谈起,2001,揭谛学刊4期80. 社区文化的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2001,鹅湖月刊312期81. 台湾西王母信仰的时代意义,2001,鹅湖月刊218期82. 砂劳越华人社团与宗教互动关系,2001,马来亚大学《学术论文集》6 辑83.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大宗教研究3期84. 台湾民众宗教信仰的生死关怀与灵验性格,2001,辅仁宗教研究3 期85. 台湾新兴宗教的宗教对话,2001,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1期86. 民间信仰「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的思维模式,2001,玄奘学报4期87.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1,中华道教学院南台分院学报2期88. 台湾宗教团体经济资源的问题,2002,宗教论述专辑4辑89. 从灵感到修行,2002,宗教哲学8卷2期2890. 谈台湾药签文化,2002,传统艺术19期91. 从《太上洞玄步虚章》谈步虚词的神人交感,2002,道韵11辑92. 华人信仰心理与宗教行为,2002,鹅湖月刊324期93. 从唐君毅《病里乾坤》谈儒学医疗,2002,鹅湖月刊328期94. 巫术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35期95. 禁忌文化的哲学省思,2003,鹅湖月刊342期96. 唐君毅的《人生之体验》谈儒学的生命教育,2003,新世纪宗教研究1卷3期97. 哪咤神话的生命观,2003,第一届哪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98. 敦煌写卷「患文」的宗教医疗观,2003,普门学报15期99.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4,内政部宗教论述专辑6辑100. 东马德教会的发展,2004,世界宗教学刊3期101. 宗教组织的现代化与对治现代化,2004,宗教哲学31期102. 中国命运观的文化意识,2004,文明探索丛刊37卷103. 佛教与基督宗教社会关怀的省思,2004,文明探索丛刊38卷104. 陈靖姑信仰与法派的宗教形态,2004,新世纪宗教研究2卷3期105. 敦煌写卷「亡文」的生命教育,2004,普门学报19期106. 东南亚大伯公信仰的发展,2004,泉州华侨大学学报107. 对台湾汉人宗教精神领域的研究,2004,高雄道教学院学报1期10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的宗教观,2004,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3期109. 老子的医疗观,2005,鹅湖月刊357期110. 「通神」与「神通」的文化意识,2005,文明探索丛刊41卷111. 人性与安宁疗护,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创刊号112.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的家庭礼仪与修行法门,2005,宗教与民俗医疗2期113.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2005,普门学报29期114. 藏传佛教在台发展现况与省思,2005,普门学报30期115. 台湾灵乩的宗教形态,2006,文明探索丛刊45卷116. 台湾寺院经济资源的运用问题,2006,亚细亚民俗研究6辑117. 《善生经》的生命修持观,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3期118.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2006,宗教与民俗医疗学报4期119. 牟宗三《圆善论》的生命关怀,2006,揭谛11期120. 从《道法会元》谈宋元符箓法派的世界秩序观,2006,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6期121. 林兆恩的生命关怀,2006,辅仁宗教研究13期122. 明代王道渊的性命相混说,2007,鹅湖380期123. 《周易》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鹅湖月刊388、389期124.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的净土观,2007,妙林杂志19卷10、12月125. 易经六十四卦的生死关怀,2007,中山大学文与哲学报10期

台湾大学教授发表论文时间

香港:1994年10月至1995年元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台湾:1998年10月,台湾《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访学一周。 香港:1998年11月至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香港:2004年11月14日 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演讲:《读经的新意义》 澳门:2006年11月20日: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澳门大学)发表论文:《略论中国文化意象的生产》 香港:2006年12月13日: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论文:《变脸的神女:文选神女赋的后世转义》 新加坡:2007年11月15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演讲:《能不忆江南:中国文学与历史上的江南认同》 巴黎:2007年8月15日至11月13日,受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作三个月的欧洲艺术史考察。 汉堡:2008年10月20日,受德国汉堡大学孔子学院邀请,作《君子成人之美: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讲演。 汉堡:2008年10月26日,受德国汉堡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邀请,作《妙谛法身: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的讲演。 香港:2008年12月17日,受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作《中国诗的文化意象》的讲演。 马六甲:2009年2月22日,受马六甲华商总会与培风校友会的邀请,作《中华核心价值与现代工商社会》的讲演。 台南:2009年4月16至20日,成功大学第六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文体、修辞、思想融合与阅读传统:对庄老思想的复杂响应,以《文选》为中心的讨论》。 高雄:2009年4月18日,受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邀请,作《略说文化意象的诗学》的讲演。 爱德蒙顿:2010-6-20,受加拿大爱德蒙顿孔子学院邀请,作《茶与中国文化心灵》的讲演。 剑桥:2010-5-25至2010-8-25,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 温哥华:2011-5-3至2011-6-3,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高级访问学者。 香港:2011年4月27日到29日,香港大学东方诗话第七届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正人君变今俗与文学话语权:《诗大序》毛传郑笺今读》 桃园:2011年10月1日,台湾中央大学《世变与中国知识人》研讨会,发表论文:《践身心之则:略说中国知识人响应乱世的三种方式》。 花莲:2011年11 月5 日至6日,《多元化的经典诠释:第三届人文化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论文:《从严子陵到黄公望:富春江文化意象的诠释史》 台北:2011年11 月1日,台湾大学讲演:《富春山居图与富春江的文化意象》 新竹:2011年11 月14 日,台湾清华大学讲演:《唐宋诗学与中国美典》。 台北:2011年12月9日,台湾政治大学讲演:《中国诗与中国文化意象》。 台北:2011年12月24日,国家图书馆汉学研究中心《新汉学台北论坛》:唐代研究的新视界,发表论文:《探索中国文化意象的诗歌拼图》。 桃园:2012年1 月10 日,中央大学“国科会中国文学中的物与我研讨计划”,讲演《衣与中国文学》 台北:2012年3月16至19日,台湾大学经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川逝:诗史与经义中一些智者与诗人心影之重叠》。

张永儁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硕士)经历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专任教授 (民国94年-迄今)国立台湾大学教授兼系主任暨哲学研究所所长(共8年)。东吴大学哲学研究所专任教授(7年)国立台湾大学副教授(7年)。国立台湾大学专任讲师(7年)。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清代哲学期刊论文儒家礼乐教化之宗教精神与人文理想(东吴大学学报〈传习录〉第一期)刘蕺山心学之特质及其历史意义。(〈哲学与文化〉第二十七卷第十一期)朱熹义利之辨的伦理价值观探源。(〈哲学与文化〉第二十八卷第一期)清代朱子学的历史处境及其发展。(〈哲学与文化〉第二十八卷第七期)清代哲学思想的历史转折及其发展。(跨世纪的中国哲学国际会议,五南书店出版)〈宋代学案〉的历史地位与思想特点〈明儒学案〉概述。(香港新亚书院中国近代哲学国际会议会议论文)(〈哲学大辞典〉第三辑专辑)孟子与孟子学说。(〈哲学大辞典〉第四辑专辑)宗法与伦理--历史意义。(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五辑)周子(濂溪)概述(通识教育讲稿—排印中)第一届宋代学术研讨会:鹅湖之会),略论两宋理学的思想价值与现代意义,发表日:2007/8/1,嘉义大学中国文学系。宗法之礼与家族伦理-礼文化的思想特质《文化与哲学》第35卷十期,页109-132,2008/10/1会议论文从「周易」与「尚书、洪范」之自然观透视古代中希自然之异趣。(东吴大学第一届比较哲学研讨会会议论文)从儒学史略论当代新儒家的自我肯定与自我期许。(二○○二年东方文化与国际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略论儒佛会通与宋理学的基本向度。(华梵大学第二届儒佛会通国际会议论文)家族伦理与儒学哲学--宗法与伦理的哲学史诠释。(大韩民国第22次中国学国际学术会主题演讲)略论两宋理学在中国文化中的继承与创新。(辅仁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讨会议论文)专书二程学管见(东大图书公司)朱熹哲学思想探源(汉苑出版社)人生哲学(正中书局)中国新文明的探索(正中书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