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洛瓦斯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02:20:16

洛瓦斯发表论文

现阶段,建筑企业人员如何进行瓦斯隧道施工安全,主要施工基本情况怎么样?以下是中达咨询小编梳理瓦斯隧道施工安全专业建筑术语相关内容,基本情况如下:小编通过建筑行业百科网站——建筑网建筑知识专栏进行查询,梳理瓦斯隧道施工安全相关资料情况,基本内容如下:瓦斯地层隧道施工论文瓦斯是地下坑道内有害气体的总称,其成分以沼气(甲烷CH4)为主,一般习惯即称沼气为瓦斯。当隧道穿过煤层、油页岩或含沥青等岩层,或从其附近通过而围岩破碎、节理发育时,可能会遇到瓦斯。如果洞内空气中瓦斯浓度已达到爆炸限度与火源接触,就会引起爆炸,对隧道施工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和损失。所以,在有瓦斯的地层中修建隧道,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安全顺利施工。瓦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规定:1、瓦斯隧道施工前,要依据勘测设计文件提供的隧道瓦斯最大涌出量、里程段落长度、投入机械设备及人员数量等要素,思索一定富有系数,提早做好通风设计计算,肯定施工通风风量、风速(不小于1m/s),科学选配隧道施工通风所需风机、风管的性能和规格。确保隧道空气中的瓦斯浓度稀释到允许浓度以下。2、瓦斯隧道施工通风设计计算选配通风机械设备要思索设备毛病要素,装备足够的备用设备,避免设备毛病形成洞内瓦斯积聚与超限。3、要选用防爆型风机、阻燃型防静电风管,风机距洞口20米布设。4、施工过程中增强瓦斯隧道施工通风管理,对通风机械设备、通风管路要做到经常性维护颐养和检查,降低通风系统的毛病率、减少通风管路的漏风量,确保施工通风系统正常和通风效果。5、瓦斯隧道施工通风机必需设两路供电系统,并装设风电闭锁安装。当一路电源中止供电时,另一路电源应有15min启动,保证风机的运转。留意保证施工通风供电线路的维护、管理和检修,必需配置自发电及备用供电系统,防止因停电或供电线路毛病时形成洞内瓦斯积聚或超限。6、因停电、通风机械设备毛病等要素形成的通风系统中止运转,在恢复正常通风后,对隧道上部、坍塌洞穴、避车洞等通风不良、瓦斯易积聚的地点,瓦斯不得超越2%,当检查超越此浓度时,应中止施工,撤出人员,切断电流,中止电动机运转或开启电器开关,待停止部分充沛通风处置后,由瓦斯检测员停止再次专项检测,证明瓦斯浓度低于规则允许浓度,确认平安前方可恢复施工。7、工作面若采用局扇通风,由于局扇或供电毛病形成局扇停风时,在恢复局扇通风前,必需检查瓦斯浓度,证明爆破工作面左近20米范围内的CH4浓度不超越1%,且局扇及其开关左近10米风流中,CH4浓度不超越0.5%时,方可启动局扇通风。否则,必需先采取相应扫除瓦斯的平安措施。8、因工序衔接、施工组织等暂时停工的施工地点不得停风,不得在停风或瓦斯超限的区域停止机械施工作业。9、对施工通风系统或经过设备等出与异常时,如通风风筒脱节或毁坏等,必需及时组织修复,尽快恢复正常通风。10、发作瓦斯涌出、喷出的异常情况时,必需及时采取措施,首先思索根绝一切可能产生火源、断电、增强通风,同时尽快撤出施工人员,对隧道停止戒备,进一步研讨思索采取抽排瓦斯的详细平安措施。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袁亮能评上院士的原因如下:

1、袁亮长期工作在煤炭生产、科研一线,学风严谨,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富于创新和团队精神,有重大工程组织能力,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淮南矿区及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其主要成就和贡献有:基于淮南矿区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开采条件,开创性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原理,成功地解决了淮南矿区安全开采技术难题,并首次提出了高瓦斯矿井设计应遵循的技术原则;在优化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无煤柱(护巷)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原理,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工艺技术。

3、组织完成了多项松软煤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解决了淮南矿区松软煤岩巷道支护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在煤炭行业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我国和世界低透气性煤层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经国家批准创建了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已成为煤炭行业科研、行业培训与技术推广重要基地。

4、袁亮院士1982年毕业后一直工作于淮南矿业集团,积累了大量的现场工作经验,并获得丰富的理论成果,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被EI检索9篇,出版著作三部;在谢一矿工作期间负责全矿采区(区段)设计,共主持完成了14项采区设计,其中开采下解放层,A组煤开采,谢三矿井柱开采设计等均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既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又多采出煤300多万吨。

5、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推广运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组织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还大力推进局科技进步,发展机械化,积极进行采煤方法和巷道布置的改革等,为实现全局第一个百万吨综采队做出了贡献,张集矿井经优化后5年建成,投资和工程量都比原设计减少一倍以上。

6、他认真组织科研攻关,到九五解决矿区技术难题,实现依靠科技进步,确保矿区安全生产,提高效益的目标。

瓦维洛夫发表的论文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Вавилов,1887年11月25日-1943年1月26日)是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确认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作品Земледельческий Афганистан. (1929) (Agricultural Afghanistan 《阿富汗农艺》)Селекция как наука. (1934) (Selection as science 《科学选种》)Закон гомологических рядов в наследственной изменчивости. (1935) (The law of homology series in genetical mutability 《遗传突变中的同性系法则》)Учение о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и культурных растений после Дарвина. (1940) (The theory of origins of cultivated plants after Darwin 继达尔文之后的耕种植物起源理论)以英语出版的作品The Origin, Variation, Immunity and Breeding of Cultivated Plants (K. Starr Chester译). 1951. Chronica Botanica 13:1–366Origin and Geography of Cultivated Plants (Doris Love译). 199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ISBN 0-521-40427-4Five Continents (Doris Love译). 1997. IPGRI, Rome; VIR, St. Petersburg ISBN 92-9043-302-7

俄国(苏联)遗传学家瓦维洛夫不仅是研究作物起源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植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在20世纪20~30年代,他组织了若干次遍及四大洲的考察活动,对各地的农作系统、作物的利用情况、民族植物学甚至环境情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收集了多种作物的种质资源15万份,包括一部分野生近缘种,对它们进行了表型多样性研究。最后,瓦维洛夫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作物起源的理论。在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理论中,最重要的学说是作物起源中心理论。在他于1926年撰写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文中,提出研究变异类型就可以确定作物的起源中心,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的地区就是该作物的起源地。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瓦维洛夫对自己的学说不断修正,又提出确定作物起源中心,不仅要根据该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情况,而且还要考虑该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并且还要参考考古学、人文学等资料。瓦维洛夫经过多年增订,于1935年分析了600多个物种(包括一部分野生近缘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发表了“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指出,主要作物有八个起源中心,外加3个亚中心。这些中心在地理上往往被沙漠或高山所隔离。它们被称为“原生起源中心”。作物野生近缘种和显性基因常常存在于这类中心之内。瓦维洛夫又发现在远离这类原生起源中心的地方,有时也会产生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那里还可能产生一些变异是在其原生起源中心没有的。瓦维洛夫把这样的地区称为“次生起源中心”。在次生起源中心内常有许多隐性基因。瓦维洛夫认为,次生起源中心的遗传多样性是由于作物自其原生起源中心引到这里后,在长期地理隔离的条件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

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1.中国2.印度2a.印度—马来亚3.中亚4.近东5.地中海地区6.埃塞俄比亚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8.南美(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8a.智利8b.巴西和巴拉圭。

瓦维洛夫把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和环绕地中海地区划作地中海中心;把非洲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作为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把中亚作为独立于前亚(近东)之外的另一个起源中心;中美和南美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再加上中国和印度(印度—马来亚)两个中心,就是瓦维洛夫主张的世界八大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变异的同源系列法则”也是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在不同的作物中可以发现相似的变异。也就是说,在某一地区,如果在一种作物中发现存在某一特定性状或表型,那么也就可以在该地区的另一种作物中发现同一种性状或表型。Hawkes(1983)认为这种现象应更准确地描述为“类似系列法则”,因为可能不同的基因位点与此有关。Kupzov(1959)则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在不同种中可能在同一位点发生了相似的突变,或是不同的适应性基因体系经过进化产生了相似的表型。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该理论。

此外,瓦维洛夫还提出了“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原生作物”是指那些很早就进行了栽培的古老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大豆、亚麻和棉花等;“次生作物”指那些开始是田间的杂草,然后较晚才慢慢被拿来栽培的作物,如黑麦、燕麦、番茄等。瓦维洛夫对于地方品种的意义、外国和外地材料的意义、引种的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论断。

瓦维洛夫的“作物八大起源中心”提出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对该理论又进行了修订。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最有影响的是瓦维洛夫的学生茹科夫斯基,他在1975年提出了“栽培植物基因大中心)理论”,认为有12个大中心,这些大中心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仅仅不包括巴西、阿根廷南部,加拿大、西伯利亚北部和一些地处边缘的国家。茹科夫斯基还提出了与栽培种在遗传上相近的野生种的小中心概念。他指出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分布上有差别,野生种的分布很窄,而栽培种分布广泛且变异丰富。他还提出了“原生基因大中心”的概念,认为瓦维洛夫的原生起源中心地区狭窄,而把栽培种传播到的地区称为“次生基因大中心”。

瓦斯安全期刊省级

国家级期刊 “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省级期刊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

2013年版核心期刊自动化与计算机: 1. 软件学报 2. 计算机学报 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5. 自动化学报 6.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7.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8. 系统仿真学报 9. 计算机工程 1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1. 控制与决策 12.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3.控制理论与应用 14. 计算机应用研究 15.机器人 16. 中文信息学报 17. 计算机应用 18. 信息与控制 19. 计算机科学 20.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1.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2.计算机仿真 23.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4.遥感技术与应用 25.传感器技术(改名为:传感器与微系统) 26.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7.测控技术 28. 传感技术学报 29.控制工程 30.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31.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网络安全没有核心期刊,有几个省级期刊: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中国信息安全,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与技,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热门的论文方向有很多,结合你的研究方向,多读一些(几十篇以上)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文章,就能找的你的研究热点了。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不是省级期刊。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提供的期刊分类信息,截至2023年1月,新视线建筑与电力属于中国学术期刊(CJ)类别,并未被列入到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颁布的省级期刊名单中。新视线建筑与电力是一份涵盖建筑、电气、水利等多个工程领域的技术类期刊,由河南省建设信息中心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主管,河南省电气工程学会和郑州市设计协会联合主办,郑州市新视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马斯洛发表的论文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第一,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于促进管理中对人的重视具有积极意义。传统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往往是把人看作是“工具”,认为人与动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否认人的感情、价值以及尊严等特性。需要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因素,促使了资本主义企业管理重点由物到人的转变。第二,需要层次理论概括了一般人在不同层次上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因而获得了广泛认同。第三,需要层次理论肯定了高层次需要的重要性,有助于发挥精神利益的作用。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了人在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高层次需要的意义,认为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深刻的内在幸福感和丰富感(高峰体验)。也就是说人应该去不断追求高层次的境界,才能充分体现人的特点,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去努力工作。这就说明了在管理方面不仅仅要重视物质利益的作用,而且也要重视和发挥精神利益的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与谬误第一、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总是将需求欲望作为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要素。但实际上,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行为除了受人现实需求、欲望、愿望影响外,还受人们的信心、信念的影响。所谓信心是人们对行为实现可能性或必然性的预期,其与人们的“需要”、信念一起共同从行为成功的可能性或必然性认知角度促使人们行为的产生,就如许多歌迷或体育迷虽然都会有当歌星或当体育明星的愿望,但其中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痴迷到真正地去追求这一目标的地步,所以说需求并不是决定人们行为动机的唯一因素,需要层次理论在这一点是犯了基础性的错误。第二、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在马斯洛研究发表中,自己也承认:“一个人对性欲的要求不仅是性欲而已,也可能包括了尊重与安全感”。实际上,尊重的需求是贯穿整个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心理现象,大部分人实际上不仅有以穷困潦倒为耻和夸耀财富的自尊心理,而且还会愿以朋友众多而接受人尊重的心理,更会有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荣誉的心理,由此可知尊重不能做为一种单独的需求来看,其只是各项需求是否满足的表现而已;同时,安全需要和交往需求从人际方面来说也有相互重叠的方面,比如孩子们在学校中交往环境不好,有相互欺辱的现象,造成有些孩子不愿上学,这样的结果很难说是安全需要受挫导致的还是交往需要受挫导致的。第三、需要层次理论具有推崇自我中心的倾向。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是建立在低层次需要基础之上,这就造成了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主义的合理化,这就等于排斥了西方的“博爱”思想,为孔老夫子由已推人的“仁”做了注脚。由此这一理论也就很难解释如“中国工农红军士兵能忍受艰难困苦而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现象。实际上,马斯洛没意识到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大部分高层次需要应该是包含低层次需要的,比如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安全地保障自己的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需要随之而来则更是各项低层次需求的到来,所以说人们的基本需求与其高级需要往往是统一的,由此人们不仅可能由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高层次需要,更可能由高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去追求低层次需求,而这也就是人们会去除单纯的私念而去爱人类、以至爱自然的心理基础。第三、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马斯洛在这方面曾提到:“生理需求若是到达20时,安全需求会出现5,爱的需求有可能会出现1”,而由此是很难有个标准界定什么样的需求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出现另一种需求程度,甚至由此也就很难解释如司马迁在受刑后仍然能坚持写《史记》的动力所在,也很难解释世界上很多仁人志士为追求崇高的目标而不怕艰难困苦甚至舍身忘死的精神。实际上,人们各项需求满足的标准是受人们最根本的信念所控制的,人们的信念是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底限,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需求欲望和其行为志向的统一,当人们各项需求相互矛盾时各项的需求程度必然要首先满足信念的要求而受到信念的调控。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2个基本假设: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后人本心理学"的原文是"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或译"超个人心理学"、"超越性心理学"。马斯洛在1968年再版的《存在心理学探索》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向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发展的准备阶段。第四种心理学是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类的,它超越了人性、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我们需要某种'大于我们的东西'作为我们敬畏和献身的对象。"(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马斯洛并没有进一步指出第三种心理学与第四种心理学之间具体有什么关系,也没有指出"大于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但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使人本心理学成了一种具有终极关切的心理学,一种通向超越性心理学的桥梁。这种桥梁也是一种通向信仰广义上帝的桥梁。马斯洛在晚年还明确地提出了"超越性需要"(Metaneeds)的概念。在一些地方,他没有把这一概念与自我实现需要区分开,但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人性所必须的是,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沿着归属需要(包括群体归属感、友爱、手足之情)、爱情与亲情的需要、取得成就带来尊严与自尊的需要、直到自我实现以及形成并表达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需要这一阶梯上升。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即'存在性需要')"(马斯洛:《洞察未来》,第258页,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这篇文章马斯洛生前没有发表,后来经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夫曼的编辑,收入了《洞察未来》一书。我们是否应该认为,马斯洛在晚年修改了他的需要层次论呢?关于超越性需要问题,马斯洛似乎还没有考虑成熟。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要在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再增加一个层次,不过,他越来越多地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不同层次问题。马斯洛于1969年发表了论文《Z理论--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这篇文章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后来这篇文章收入了他去世后发表的《人性能够达到的境界》一书。在这篇文章中,他一共归纳了二十四条两种不同自我实现者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实现者经常有超越性体验(即高峰体验),一种自我实现者没有或者很少超越性体验。前者是"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后者是"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有较多的高峰体验,而后者没有。(参阅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第56页,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与没有超越性体验的自我实现者相比,其潜能的发挥更加充分,其自我实现的程度要更高一些,但是,马斯洛并没有提出自我实现之上还有更高的一个需要。由于在自我实现需要里面已经包含了超越的层面,我们还有必要这样做吗?其实,是关于人的超越性追求。关于超越性的追求,有不少思想家都有所论述。例如,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1846--1926)认为,对生活之意义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个事实恰好证明了在我们本性的深处有一种寻求意义的内在冲动。既然一切可能的外部生活都不能够令我们满足,那就必定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具有从直接环境无法达到的深度。(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他认为,在我们的身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生命,这种生命是宇宙生命在人身的显现。所以,它既是内在的,是"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又是超越的,是"普遍的超自然的生命"。鲁道夫·奥伊肯所说的这种"我们真正的自我","我们生活最内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他所说的东西,用马斯洛的语言可以得到更好的表达,这就是"超越性需要"。马斯洛认为,这种超越性需要与其他基本需要一样,具有"类本能"的性质。"类本能"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所谓"类本能",是指人类的基本需要既有与本能相似的一面,又有与本能不同的一面。"Instinctoid"(类本能的)这一个词,是马斯洛自己造的,由"Instinct"后面加上后缀"oid"构成。"oid"的含义是"类似的"、"相象的"、"稍弱的"等。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类本能的,它们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是,它们的满足与表现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需要的层次越高,与先天遗传的联系越弱,对于后天环境的依赖越大。无论是从进化论还是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类本能"这一概念都具有很大的思维空间。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从马斯洛的"类本能"这一概念作进一步推演,我们似乎就可以引出人性不断进化,人类的需要层次在不断增加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的超越性需要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如果用神学语言来表达,我们的需要之所以是"类本能"而不是"本能",是上帝给了我们的意志自由,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人类接近上帝的基础。只有在自我实现的层次上,才能够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状态。从行为的生物发生和社会发生的统一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自我实现的人的身上,由于他们的超越性的进一步扩大,又进一步发展出了一些新的需要,但是,我们有必要用"超越性需要"来表示这些新的需要?这符合理论应该做到用语简洁的要求吗? 我觉得,关于这个问题,还必须做大量的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瓦瓦是省级期刊吗

瓦笔顺:横、竖提、横折弯钩、点读音:[wǎ][wà]部首:瓦五笔:GNYN释义:[wǎ]:1.用陶土烧成的。 2.〔~特〕电的功率单位。简称“瓦”。3.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wà]:盖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