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胡适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15:57:59

胡适发表的论文

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代表作有《胡适论学近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胡适一生创作过23本书籍,10篇文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代表作介绍:

1、《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不过两月就再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分12篇,10余万字。第1篇《导言》,第2到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完成上半卷,虽然胡适在有生之年一再承诺要将下半卷付梓,但这本书始终是一本上卷书。胡适的名作《白话文学史》也只有上卷,人称善作半卷书。

2、《尝试集》

《尝试集》系诗集,胡适作。是新文化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

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位白话诗人。

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3、《白话文学史》

胡适断言凡有价值的文学必是白话文学;文言文学概无价值。所以他以为中国二千年间只有些“死文学”。

这本书把汉以后的中国文学史,定性为文言文学与白话文学彼此争斗、彼此消长的历史,表面上是以文言文学为正宗,实际上却是白话文学不断战胜文言文学。

所以这部历史就是白话文学不断克服障碍,最终争得“正统”、“正宗”地位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是著名学者胡适1917年1月发表的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发展事迹: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扩展资料:

《文学改良刍议》作品影响:

胡适的这篇文章的贡献不仅在于文章内容、形式方面,还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作为文学革命先驱的胡适所具有的责任感和敏锐力。当时远在异国求学的胡适时刻关注着中国文学的动态,并对中国的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表现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而胡适的敏锐力是他能够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学,并且一语击中当时中国文学的弊端,但是这也成了胡适这篇文章的一大弊病:过分强调形式,在他批判“文胜质”这一中国文学传统之时,也无意间陷入了这个怪圈之中,而紧接着陈独秀针对这一缺失在《文学革命论》中进行了补救。

虽然说用白话来创作并不是始于胡适的,但是他能够接过梁启超、黄遵宪一代人未完成的白话文学改良任务,对其进行反思改革,在白话文学被视为“小道”的时代,公然提出“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这不但需要敏锐力,更多的是需要勇气。而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造势为接下来的白话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胡适之发表的论文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后在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胡传曾在东北、广东、江苏和台湾等地任职。

1895年在绩溪老家私塾读书,接受九年旧式教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除背诵经史之外,曾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这时思想受范缜的《神灭论》影响,信仰无神论。1904年赴上海读书,曾认真阅读严复的《天演论》,受到进化论影响。读书期间写作近二百首诗,有“少年诗人”美誉。

1910年夏到美国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学习。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和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号角,从此声名鹊起。1917年提交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回国,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因为前一天和吴健雄、杨振宁、李政道、吴大猷一干徒子徒孙吃饭,看到学生们都有成就,再加上那一年杨李刚刚获奖,吴健雄开玩笑说,按辈分,你们(指杨振宁、李政道)应该叫我师叔。胡适很高兴,结果就多喝了酒,第二天就死了。

胡适是在演讲时,由于突发脑溢血而倒下,后经台北医院抢救无效而病逝。

您好资料如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姓名:胡适 外文名:Hu Shi 别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适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绩溪县上庄 出生日期:1891年12月17日(辛卯年) 逝世日期:1962年2月24日 职业:学者,作家 毕业院校: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文学改良刍议》,《卢山游记》,《胡适文选》 语言:国语、徽州话(绩溪岭北小片)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其人 传略像册生平年表■著述 著作及版本推介《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尝试后集》《说儒》《治学方法》《胡适文存》(四集)《胡适文集》《胡适日记》《胡适书信集》希望回答可以帮助你

胡适论文发表

个人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就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辩论,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又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支持当时的“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积极为中国抗战奔走。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此乃他最大的名山事业。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下力甚大,可惜成果不尽如人意。

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需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

是著名学者胡适1917年1月发表的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发展事迹: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扩展资料:

《文学改良刍议》作品影响:

胡适的这篇文章的贡献不仅在于文章内容、形式方面,还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作为文学革命先驱的胡适所具有的责任感和敏锐力。当时远在异国求学的胡适时刻关注着中国文学的动态,并对中国的文学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表现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而胡适的敏锐力是他能够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学,并且一语击中当时中国文学的弊端,但是这也成了胡适这篇文章的一大弊病:过分强调形式,在他批判“文胜质”这一中国文学传统之时,也无意间陷入了这个怪圈之中,而紧接着陈独秀针对这一缺失在《文学革命论》中进行了补救。

虽然说用白话来创作并不是始于胡适的,但是他能够接过梁启超、黄遵宪一代人未完成的白话文学改良任务,对其进行反思改革,在白话文学被视为“小道”的时代,公然提出“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这不但需要敏锐力,更多的是需要勇气。而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造势为接下来的白话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胡适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胡适是汉奸,主张投降日本,花心男说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不押韵,不配当他学生

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需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

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争议》一文,发起新文化运动。

您好资料如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姓名:胡适 外文名:Hu Shi 别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适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绩溪县上庄 出生日期:1891年12月17日(辛卯年) 逝世日期:1962年2月24日 职业:学者,作家 毕业院校: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主要成就:领导新文化运动 代表作品:《文学改良刍议》,《卢山游记》,《胡适文选》 语言:国语、徽州话(绩溪岭北小片)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 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 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其人 传略像册生平年表■著述 著作及版本推介《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尝试后集》《说儒》《治学方法》《胡适文存》(四集)《胡适文集》《胡适日记》《胡适书信集》希望回答可以帮助你

胡适论文发表时间

胡适生平简历--------------------------------------------------------------------------------发表日期:2004年12月11日 【编辑录入:多声】--------------------------------------------------------------------------------发表日期:2003年5月11日 出处:安徽绩溪网 作者:安徽绩溪网 已经有3064位读者读过此文本表参考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暨《胡适著译系年目录与分类索引》等资料编成 。一八九一年 一岁十二月十七日 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一八九二年 二岁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一八九三年 三岁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一八九四年 四岁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一八九五年 五岁二月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熟读书。八月 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一八九六年 六岁在家塾读书。一八九七年 七岁在家塾读书。一八九八年 八岁在家塾读书。一八九九年 九岁在家塾读书。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一九00年 十岁在家塾读书。一九0一年 十一岁在家塾读书。《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一九0二年 十二岁在家塾读书。一九0三年 十三岁在家塾读书。开始学「反切」。一九0四年 十四岁一月 与江冬秀订婚。二月 从三兄洪□到上海,进梅溪学堂。是年 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一九0五年 十五岁春 改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一九0六年 十六岁暑间 考取中国公学。是年 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一九0七年 十七岁仍在中国公学读书。五月至七月 因脚病回绩溪疗养。一九0八年 十八岁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九月 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一九0九年 十九岁十月 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一九一0年 二十岁春 在华童公学教国文。五月 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七月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八月 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九月 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一九一一年 二十一岁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七月 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一九一二年 二十二岁九月 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十一月 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十二月 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一九一三年 二十三岁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五月 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一九一四年 二十四岁四月 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六月 十七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九月 被举为《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一九一五年 二十五岁一月 九日,康乃尔世界学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典,以干事长身分作「世界会之目的」的演说。九月 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为杜威。一九一六年 二十六岁仍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自二月起,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杨杏佛等讨论文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一九一七年 二十七岁一月 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发展」。五月 二十二日,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六月 起程返国,七月十日到达上海。八月 任北京大学教授。十二月 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是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一九一八年 二十八岁仍在北大任教。三月 任选为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十一月 二十三日,去天津与梁启超见面。是日,母冯顺弟病死。一九一九年 二十九岁仍在北大任教一月 被聘为《新潮》杂志顾问。二月 参加《新教育》编辑部工作。又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五月 一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不久,与蒋梦麟去拜会孙中山,谈「知难行易」学说。六月 接办《每周评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十月 十二日,参加教育部及北京大学等在中山公园为杜威六十岁生日举办的祝寿活动。是月,陪同杜威去山西讲学。十一月 代理北大教务长(因马寅初教务长患眼疾请假)。〔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九年重排收在商 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此重排本在一九五八年由台湾商务印 书馆印单行。)《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中古哲学史前七章)(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一九年; 此本未续完。其中第七章「王充」曾在杂志上发表,后来收在黄晖的《论衡校释》作为附录 之一。)〔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一九年)〔英著〕”The Greatest Event in Life:A Farce in One Act, ”In: The Chinese Theater, by A. E. Zucker(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25). pp 119 -128. Note:Written in China in English in 1919. Later translated into Chinese.一九二Ο年 三十岁``````````

胡适生平:

1、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曾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2、"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于1962年在台北病逝。

3、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4、历任:

(1)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2)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扩展资料:

胡适作品:

1、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有众多文学作品。胡适的作品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淮南王书》、《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等。

2、《白话文学史》是胡适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颠覆了文言文的正统,规范。胡适讲述了白话文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始一段新的里程碑。胡适以全面全新的思路和框架结构,揭露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白话文学》打破了前辈文学史中狭隘的框架,把视线延伸到更广的文学领域,提高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它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学。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此乃他最大的名山事业。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 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抗战以后,因奔走国事,再加上自身学术路数的内在限制,胡适学术上未能更上一层楼。晚年沉醉于《水经注》疑案,下力甚大,可惜成果不尽如人意。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糜,学名洪骍,后在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绩溪,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胡传曾在东北、广东、江苏和台湾等地任职。

1895年在绩溪老家私塾读书,接受九年旧式教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除背诵经史之外,曾广泛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这时思想受范缜的《神灭论》影响,信仰无神论。1904年赴上海读书,曾认真阅读严复的《天演论》,受到进化论影响。读书期间写作近二百首诗,有“少年诗人”美誉。

1910年夏到美国留学,入康乃尔大学学习。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和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的主张,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号角,从此声名鹊起。1917年提交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后回国,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