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的历史及其艺术特征的相关研究 *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的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现手法,先进的技术和多元的艺术风格。从旧石器时代的土陶器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开始,历经各个朝代,已有一万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标识。灿烂的陶瓷文化,是国人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试对明末万历、天启、崇祯几个时期的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的历史艺术特征作一粗略研究和探寻。

青花瓷器,是景德镇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唐、宋、元、明、清至现代,历久不衰,受到世人的喜爱,在陶瓷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评价之高,是其它陶瓷难以比拟的。

  

1 ·万历——松间鹿图青画盘

青花瓷,以其清新、雅致的钴蓝色调,精巧绝伦的工艺制作,永不褪色的釉下彩绘、丰富多彩的技法装饰以及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蜚声海内外。如图1所示的明·万历——松间鹿图青画瓷盘。

1)EC细网格模式对苍南的降水预报提前48h能预报出来,且量级准确;表现较差的是登陆台湾岛后的雨量预报,原因可能是台湾地形对台风外围雨量的预报影响造成的。

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的历史

明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商工辐辏”的瓷业中心。明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描述景德镇当时烧造瓷器的情景:“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而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记述景瓷:“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之产……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这是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和景德镇作为中国产瓷区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明代,既有官窑(御窑)的精美、精细之作;又有淳朴、自然的民窑产品。

明代晚期(17世纪初至17世纪中),为万历中期至天启、崇祯时期。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遗诏曰:“昭告天下,烧造等项,悉皆停止”。景德镇官窑(御窑厂)停止生产。尤其是天启、崇祯时期(1621-1644年),是明朝的多事之秋,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使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明朝政权,摇摇欲坠。此时国力下降,顾不上御窑厂的生产,而停烧。如今从传世的实物看,也尚未见有天启,崇祯官窑款的青花瓷器。而民窑,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国内外的市场需求,这一时期却得到很大发展。《黄墨航杂志》载,全镇“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陶户与市肆当十之七八”。《江西道志》载:镇乃五方之民廛焉,主客无虑十万余人。从现在发现、发掘的明代民间青花瓷窑遗址看,从盛产优质制瓷原料的瑶里开始,至东河、南河、昌江两岸及市区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咀,东至湖田,西至官庄,分布极广,规模宏大。如图2所示的明末民间青花瓷片。故而当时法国传教士向欧洲介绍明末清初景德镇的制瓷盛景时说:“人口稠密”“窑数三千”“每日消耗万担米,千头猪,被火焰包围的一座巨城”。已是当时世界第一手工业制瓷的专业城市。而明万历时肖近高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西江志》卷一四六)可见生产规模之大,出产之多。据万历《歙志·货殖》记载:万历时景德镇就跻身全国著名都令之列了:“大之而两京,江浙、闽、广东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淮、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在万历时期,景德镇之所以能跨进全国著名行商都会之列,是与民间青花瓷业的发展、兴旺是密不可分的。景德镇从元代即开始使用瓷石与瓷土配合在一起烧造瓷器,被称为“二元配方”。在万历中期以前,景德镇使用的是麻仓山的瓷土,后期麻仓土使用枯竭,至万历末开始使用高岭土。从18世纪开始“高岭土”一词,已成为优质瓷土的代名词,得到世界范围的一致认可,并成为专用名词。而明末是景德镇民窑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黄金时期,此盛景一直延续到清初的康熙和雍正时期。

  

2 明末民间青花瓷片

明末景德镇民窑瓷,特别是民窑青花瓷,其业绩是辉煌的,不仅大量供应苏州、杭州、南京、扬州、徽州等全国各地市场,还大量出口世界很多个国家,受到广泛欢迎。如图3所示的明·崇祯——青花美女带子图盘,构图疏密有致,详略得当,表现了室内外的景物,人物造型生动,绘画线条流畅,青花层次丰富。那时的景德镇有所谓“四方云集”“陶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瓷器的外销出口达到了鼎盛时期。陶瓷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产品。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两千年来,沟通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国家的海上航路和经济大动脉。至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民间私贸迅速取代朝贡贸易,由此,也拉开了中国海上贸易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序幕。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大量销往苏门答腊、爪哇、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婆罗州等东南亚国家;和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以及印度等南亚国家;波斯等西亚国家,还远至肯尼亚、埃及等非州国家;更是大量销往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等欧洲国家。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考察了从唐末以来逐渐频繁使用的海上贸易路线,并称之为“陶瓷之路”。其路线是从中国东南部的海港出发,绕过印度支那半岛和马来半岛,一方面通过南太平洋诸国;另一面驶向印度洋,通过波斯湾和地中海到达阿拉伯、东非和西欧。“陶瓷之路”与景德镇瓷器大量出口密切相关,而明末是景德镇民窑瓷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时期,搭建了一座中国与世界文化及经济交往的桥梁,有着深远的意义。欧洲的东印度公司,加上后来居上的美国,用300年持续不断的接力贸易,把3亿件中国瓷器带到了全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中国到欧州的这条海上陶瓷之路,成为了西方的海上致富之路。

民间青花瓷,注重装饰与造型的统一。民间青花瓷以碗、盘、碟等实用品最多,善于运用各种题材,表现手法去适应造型的特点要求,随器赋彩,无论是具象形式的题材还是简洁随意的抽象纹饰,均注重相互连贯,以少胜多,而面面俱美的艺术感受,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均是理想的。装饰与造型的完美结合,既主体突出又层次分明,民间艺人就是充分地利用自己技巧的娴熟来把握它的。在装饰适合工艺的要求下,在精湛、娴熟的工艺技巧中,来实现其装饰手段和意境的表达。

  

3 ·崇祯——青花美女带子图

  

4 ·万历——开光花鸟盘(克拉克瓷1)

另外,那时日本茶人也大量到景德镇购买瓷器。日本织部茶人,喜欢粗犷、潇洒的风格,景德镇的瓷工们便为其烧造了很大一批被日本称为古染付,现代中国人称为民间青花瓷的以大写意手法表现的,刚劲奔放且简洁抽象的青花瓷。这类青花瓷器主要是茶道用品,口沿普遍施酱色釉,造型纹饰种类繁多。从纹饰看,图案绝大部份是中国式的,风格和内销瓷一致;小碟造型形制很多,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海螺形、桃形、鱼形、叶形及其它一些很别致的形状。现在的日本陶瓷界称其为民艺派作品形式。“古染付”、染付即青花,而古染付则是指在日本江户时期景德镇外销出口到日本的天启时期的青花瓷,如图6所示的古染付青花瓷。明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不仅销往东南亚与西欧,还大量烧制符合日本人生活习惯和需要的瓷器,出口日本民族艺术风格相近的青花陈设瓷和日用瓷,诸如:“瓶、盘、炉、盒、罐、碗、洗”等,还有各种茶具、餐具,扇形、提篮形等各种日用器皿,它们形式多样而丰富。如图7、图8所示的祥瑞器瓷。这类为日本市场专门生产的外销瓷,称为“祥瑞器”(注②)青花瓷。这类青花瓷,制作极为精良,富有装饰性和设计感,构图、分水层次丰富、用笔考究,日本学术界对其非常推崇,后来进行模仿生产,已作为该国最主要的优秀形式对其予以了很好的继承。

  

5 ·万历——花鸟盘(克拉克瓷2)

彼时为商业发展,荷兰等国便以印度为跳板,设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将瓷器通过该公司大量运往东南亚和欧洲各国。据《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销售到欧洲的青花瓷情况:1614年(万历四十二年)载运瓷器69 057件;1637年(崇祯十年)200 000万件;1639年(崇祯十二年)达到366 000件。仅通过此,即可看到当时大宗的瓷器输往欧洲各国的盛况。可见海外贸易的重点,已移至欧洲了。据《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一书的记载,万历年间我国外销出口的瓷器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按照欧洲的需求去专门生产欧洲餐具等实用型陶瓷。明代万历至天启年间,由景德镇窑生产的“克拉克瓷”(注①),是风行于欧洲的中国青花瓷的代表,这种专供外销的青花瓷,是景德镇工匠根据外来信息生产的,根据欧洲的趣味、异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审美需求、实际使用功能上的要求设计出来的一种不中不西的新风格,但却迎合了欧洲市场并流行欧洲。这种风格的青花陶瓷甚至影响了日本。被日本人称为“芙蓉手”的工笔青花瓷,其往往以中心图案或一组奢华的器皿和其它静物为主题,周边排列井然有序。其中有一种青花菱口盘,是大宗出口商品,以“分格绘画”为特点,主体图案为水禽、小鹿、锦鸡等;也有绘制郁金香这一类纹饰,显然是欧洲的来样订货纹样。这种青花菱口盘是专为外销出口设计的新品种,在欧洲市场广泛使用,影响颇大。此类装饰纹样,是欧洲人所喜欢的形式。销往欧洲的青花瓷器,在器型设计、题材选择、花面设计、生产工艺上均有许多不同于国内宫庭用瓷和民间生活用瓷的特点,其花色奇异缤纷,为中国瓷器文化增添了灿烂的新篇章。如图4、图5所示的景德镇生产的“克拉克瓷”。当时在欧洲掀起了争购景德镇青花瓷的狂澜,皇室、上层贵族人物中出现居家没有中国瓷器,则不为风雅,因此竟相求购而收藏。而欧洲人把收藏中国瓷器,尤其是景德镇所产青花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这些明末民间青花瓷,现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德国克赛尔朗德博物馆,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中均可看到。

  

6 ·天启——古染付青花瓷

  

7 ·崇祯——青花钵(祥瑞器1)

  

8 ·崇祯——青花钵(祥瑞器2)

定期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和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给学生作报告,由他们讲述公司的人才需求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在校学习也有积极作用。每年学校的毕业生双选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会邀请行业知名企业高管参加座谈会,把脉行业发展趋势,探讨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站在企业的角度上探讨学生评价的标准,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表现题材上,丰富多样,有的写实细腻,有的写意奔放。比如“婴戏图”“祥鹿图”“花草图”等等,均是当时名众所喜爱的画面。表现的婴戏题材形式还有:斗蛐蛐图、挑花灯图、蹴鞠图、习武图、捉迷藏图、对奕图、放风筝图等等。画面动静结合,表现的孩童纯真自然,亲切感人。景德镇明末民间青花瓷画山水,用笔率意洒脱,题材多样,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诸如:临江远眺、寒山萧寺、春水泛舟、秋江晚渡等等画面,颇有新意,很具影响。如图11、图12所示的 明·崇祯——秋山行旅图和明·天启——山水人物碗,构图布局,随器而动,层次分明,用笔简略,画面动静结合,富有生机。

明末的景德镇瓷工,已经会根据不同国际市场需求去设计不同风格、品种的青花瓷器。我们能看到当时民窑瓷工们的极富创造力的智慧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因此,这段时间,是景德镇陶瓷史上一段成功且辉煌的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对世界许多国家的艺术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时间,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成了和平、友好、吉祥的最好载体,它的历史地位和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民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明末民间青花瓷,还善于“因材施艺”。民间青花瓷的材料往往不如官窑瓷器的材料,可材料只是一方面,可并不是决定的一方面,材料只有注入了人的感情,才焕发出它永恒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因材施艺”,明末民间青花瓷大多做到了这一点,使用较粗劣的坯料、釉料,借助于精湛的技艺进行大写意式的泼墨画法的装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从这点充分显示出民间艺人的智慧,善于识别,保持,发扬物质材料的那些天然美——色泽、肌理、质地的美。如图19所示的 明·崇祯——渔人图,构图完整,形象刻划生动、准确,所勾线条,匀挺、概括,青花分水活泼,青白相映,主体突出,富有装饰性。

民窑瓷,来自民间,接地气,富有活力,扎根大众生活。瓷工们充分地发挥智慧创造,通过实践,得其精髓,去尽情抒发自身的情感。明末民间青花瓷在画面构图上,往往以简胜繁,以疏见密,以小见大,以虚当实,以少胜多,以有限的内容却表现了无限的意境,常常意到笔不到,用笔简洁,一气呵成,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如图10所示的明·天启——婴戏图,造型夸张,用笔简练,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孩童们稚朴的本真天性。民间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五彩缤纷的瓷艺中显得别具一格。

  

9 ·万历——花鸟盘(克拉克瓷)

  

10 ·天启—— 婴戏图

“不是你想的那样,我……”被我误解,秦风的眼中,突然涌起了泪花。“你怎么哭了?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我,我们是好朋友,我会帮你的。你需要多少钱?”在我的逼问下,秦风忍了很久,泪水终是夺眶而出。在他哽咽的诉说中我才明白,原来秦风是想帮助在老家的同桌,那男孩生病了,病得很重,他想捡空瓶子卖,攒钱寄回去……

  

11 ·崇祯——— 秋山行旅图

  

12 ·天启——山水人物碗

明末民间青花瓷画,在意境上,注重神韵的表现,对具体的物象,不作详细描绘,和写意国画的一些表现特征是一致的,就象白石老人所云:“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明末民间青花瓷画,追求线形美。通过各种长短、曲直、粗细线条的变化,去表现装饰形象。不同的线条,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或刚直或柔美,或深沉或优雅,或细腻或奔放,或动或静,均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图13所示的明·天启——青花瓷盒。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画在表现题材上进一步拓宽,出现了各种题材的表现画面,丰富且精彩。明末的“婴戏图”瓷画,大都采用抽象性造型的表现形式,大写意手法,使用夸张,概括,简练,变形的手法,把孩童们稚拙天真,可爱的神态刻划的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纹样用线极为简洁概括,处理形式上点线面结合,青白对比,工写兼用,具象中有抽象。如图14所示的明·天启——放牧图,展现了一幅富有自然情趣的场景画面,用线简洁,画面动静结合,用大写意手法,把牧童的形神动态,刻划得栩栩如生。民间青花瓷,在构图上注重疏密关系的摆布、设计,注意前后关系、明暗关系、黑白关系的处理,强调装饰性与写实性的统一,善于布局,画面常留大块空白,达到了以白衬青的独特效果。在青花山水画面装饰时,常以意笔写之,用简练的笔法和线条,去表现客观对象。用概括的手法勾画出山石轮廓外形结构,以浓淡料水分出山石结构层次,画远山时常常以一笔从浓到淡的一抹,表现的对象,既概括准确而又自然,中间层次常以大块空白表示江河湖泊,计白当黑,以少寓多,树木造型更为简化,抽象与具象结合,出枝点叶不求形似,随意而精炼。如图15所示的明·崇祯——山水图碗,画面简洁,抽象与具象结合,用笔干脆洒脱,用色概括,生动、自然地表现了人们安家乐业的闲适生活。而明清民间青花瓷画上的花鸟画题材,均是当时画工从生活中摄取的题材画面,诸如:梅花小鸟、荷塘游禽、沙汀飞雁、枯木寒禽、荷花鹭鸶等等,构图简洁,富有诗意,洒脱自如,用笔简劲含蓄,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均力求在个性上用心,表达和寄托出作者的遐想,使观者为之动情,受其感染和感动。如图16所示的明·万历—— 梅花纹碗,画面装饰简洁,造型准确,构图疏密有致,用笔率意洒脱。在花鸟纹样画面的装饰上,大都采用随意而流畅的笔线勾勒出花、鸟、枝、叶、石头等的简炼形态,然后大笔分水,以加强画面的层次,这样独特的画法,甚至影响到了同期和后来的中国写意花鸟画。而图17所示的明·天启——小鹿碟,画面构图富有装饰性,温和宁静,题材吉祥,造型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民间趣味。

  

13 ·天启——青花瓷盒

  

14 ·天启——放牧图

  

15 ·崇祯——山水图碗

  

16 ·万历——梅花纹碗

  

17 ·天启——小鹿碟

在绘画用笔上,更是独特,既有工笔,更有抽象率意的写意,画面随意组合,多有变幻。其艺术价值很高,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艺术的杰出贡献。民间青花瓷画笔法可概括为“稳、准、狠、活、快、率”,豪放中有法度,疾速中见沉稳,把写意和工笔结合,有收有放,用连续的笔法,凝练的形象,去浓缩、强化情感,是其明显的特征。

Hello Time 2 sec Max Age 20 sec Forward Delay 15 sec

景德镇明末民间青花瓷所采用的灵活、多样、挥洒自如,似在不规矩而又在情理中的画意,豪放之神韵,给人印象深刻,民间青花瓷所具有的这种神奇魅力,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与我们现代人的思想产生共鸣,迸发出旺盛的、永恒的生命力。明末时期的民间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如图18所示的明·天启——仙鹤图,构图上,以大块空白衬托青花,突出主体形象,构图新颖,画面富有动感,在青花钴蓝一色之中,却表现了丰富的层次。

  

18 ·天启——仙鹤图

  

19 ·崇祯——渔人图

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无论在市场销售的宽广性,品种装饰手法的丰富性上,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艺术风格上也呈现了不同的风貌。产品销售的对象广泛,既有面向大众的物美价廉的民间粗瓷,也有面向官僚为主的华贵的细瓷,有为文人士大夫生产的雅致的陈设瓷,还有面向海外不同市场的出口瓷。瓷工们能够根据不同市场的需要和它们的不同的文化、审美、爱好,去进行不同的设计、装饰和绘画表现。当时在民间青花的表现上,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传统装饰形式的影响;二是来自其它姊妹艺术的影响。比如文人画和木刻版画的影响。以及世俗的审美观和欣赏习惯的影响;三是由于海外定购瓷器所带来的他国文化习俗、欣赏习惯和装饰形式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这时期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如图9所示的万历花鸟盘(克拉克瓷),构图考究,开光处理的画面主体形象突出,青花分水活泼、生动。明中期及明末,生活在苏杭、南京一带的文人绘画,尤其是当时的院体风格的浙派和文人风格的吴派,就对景德镇民窑的陶瓷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景德镇的民窑瓷工们将这些文人画家的画册作为摹本,搬到瓷器上,生产一些符合他们口味的产品,满足他们对淡远空疏的意境追求。明末版画的盛行,也给景德镇民窑陶瓷带来启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徽州的木刻版画,对景德镇青花瓷的装饰绘画影响颇大。明万历以后,民窑的青花瓷在装饰风格上比之以前变化很大,瓷工们把版画中严谨的造型,塑造型体的排线,用或疏或密的线和点的组合来进行对象表达,并且应用到当时的民间青花瓷中。青花瓷,有些只用青花料勾出线条,用线的排列组合构成要表现的主体纹样,基本不用青花分水,个别的,只在其纹样底部分一层淡水,以衬托画面。通过这些内容丰富而精致表现的木刻版画的借鉴使用,使得明末的青花瓷的发展更为成熟。随着隆庆年海禁令的解除,贸易往来加速,欧洲海运的开通,景德镇制瓷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吸收着更多新的营养和新的审美思想,有了一个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市场。

通过对在校生不同年级的统计得出如下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各维度和总得分情况均高于其它年级,而一年级的各项得分普遍低于其他年级。

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中还体现出文人画的一些特点,表现出其返璞归真的优雅气质。瓷工们打破了文人画的一些固有的表现模式,而取其笔墨的特色的表现方法和简淡空疏的意境追求,打破了时空、透视的限制等等,达到了一个新的瓷艺表现境界,并赋予装饰纹样以规范化,形成某种新的程式化、条理化,而产生新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以意舍形,高度概括。如图20所示的明·崇祯——高士纹碗,画面简洁,造型准确,深奥高古,体现了文人画的理想追求境界。

  

20 ·崇祯——高士纹碗

民间青花瓷,从构思、构图到用笔、用色,给人以朴实自然,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反映出浓郁的民间味,仿佛散发出泥土的芬芳。通过温润的釉色,以一种婉转细腻,温和宁静的风格融汇在民族的精神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温柔的艺术美。明末景德镇民间青花瓷以婉转、简约、平和、刚劲、深厚的特质和中国人深沉厚重、顽强坚韧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与当时活泼、向上、自由、清新的时代精神在这一具体装饰艺术形式上的具体表现。民窑青花瓷画,扎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土壤,通过制瓷艺人的巧手,来表现其独特的气质和艺术魅力。

配制3 mol·L-1 ZnCl2溶液作为活化剂,ZnCl2具有催化羟基和脱水的作用,使得原料中的氢和氧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出,形成多孔性结构,且ZnCl2分子进入材料内部也能起到构建骨架的作用,使得炭的高聚物沉积在骨架上,将ZnCl2洗去后可形成多孔结构。将玉米秸秆粉碎,过 40目筛,按玉米秸秆/ZnCl2的料液比(m∶V=1∶2)将玉米秸浸渍在ZnCl2溶液中,浸渍24 h后置于干燥箱中烘干。取出后置于N2氛围的马弗炉中350 ℃活化70 min后冷却至室温,用蒸馏水反复水洗直至材料中的ZnCl2清洗干净,干燥恒重后研磨获得秸秆粉末炭。

景德镇明末民间青花瓷,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作为一种商品,连接了世界。既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形式,通过陶瓷的流通,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陶瓷之路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流转起来,从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国陶瓷成为世界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多习俗,共同参与创造的载体,共谱了和谐文明的发展新篇章。而民间青花瓷,以其深厚、质朴、简洁、自然的品味,和高雅的艺术特色,自立于艺术之林,而随着时间的变迁,还将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注释

①克拉克,是源于1602年荷兰人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条葡萄牙克拉克号帆船,船上装有10万余件万历时期的中国景德镇所产青花瓷。160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故欧洲瓷学界将这类具有特有开光构图形式的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②祥瑞器,日本陶瓷学界对我国明末崇祯年间出口到该国的青花瓷的称呼。

参考文献

[1] 秦锡麟.景德镇民间青花的魅力与变革[J]. 陶瓷研究, 1990,(3).

[2] 方李莉.景德镇民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甄励.明代景德镇民间青花制瓷业述略[J].景德镇陶瓷,1986,(3).

[4] 方李莉.景德辉煌——明代陶瓷的艺术之美[J].群言,2009,(6).

 
冯绍华,冯琳磬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