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中阶段“问题学生”教育引导初探

更新时间:2016-07-05

高中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难以管理与引导,已经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难题。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由于受到自身、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经常出现某些障碍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双差生”(学习差和表现差)。本文所说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日常言行“表现差”的一些高中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学生”在一些特定情境或时期遇到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时会作出异于平常的言行举止。问题学生一旦任由其发展形成,再要纠正过来就比较困难。

1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与阶段性特征

1.1 学生“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言行方面表现差的“问题学生”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但归结起来,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的意志品质、情绪情感、世界观、人生观、自我意识、气质个性都在不断发生改变,最终异化为与其中学生身份不相匹配的行为举止[1]。必须指出,“问题学生”只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能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并非愚笨顽劣,无可挽回[2]。15岁~18岁正是高中生的转型期,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事务,他们往往会掩藏内心的不安和疑惑,摆出一副无所谓、桀骜不驯、不屑一顾的样子。而实际上,这正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亟需父母家庭、学校老师、社会对他们不断施加良性引导。

1.2 “问题学生在高中各年级的阶段性特征

1.2.1 高一阶段:一遇挫折就悲观失望、意志不坚定,自暴自弃

角色吸饱了水,自然分量重,饱满实在。影片中,方慧茹的每个反应皆由心底自然流露,其实明明她在剧中的所为应该是让人生恨的,却因为她把人物内心吃得够透,角色沉得很深,让很多观众不仅不会对着荧屏怨愤,还会不自觉地被她的情绪牵着走,时而同情,时而唏嘘,甚至在动容处跟着她流泪。

学生们带着少年的懵懂进入高中,相对于初中,他们的学习方式改变尤其明显。此时,学习环境改变了,学习难度增加,教学模式有变化,他们的思维模式从早期直观动作思维、中期具体形象思维演变到现在的抽象逻辑思维。在知识学习上,高中阶段更关注理论学习,从表象到理论,从识记到理解再到运用,从单一能力到更注重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自主学习,这种学习的过渡,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学习成绩下降,他们产生了焦虑感,努力但成绩难以在短时期内提高,他们产生了挫折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缺失,没有前进的目标,他们产生了迷惘感。而此时,很多学生不是从自身学习方式方法上查找原因,而是把主观上的原因转嫁到客观上的困难,产生不良心理[3]。如某门功课没有学好,爱归咎于不喜欢某科任课教师,成绩下降后,对该门功课更是兴趣缺乏,对教师更是厌烦,甚至是抗拒,由此陷入恶性循环。部分学生由此对自己悲观失望,出现“移情”现象,开始把兴趣转向了其他方面,追星、上网、早恋、追求吃喝玩乐,表现为意志不坚强、自暴自弃,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

3.2.1 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多给孩子鼓励

进入高二后,学业考试的压力扑面而来,此时学生的心智略显成熟,如对自己高一的学习状况和家庭父母的付出均有了一定的负疚感。此时某些“问题学生”能自发地克服一些主观困难,如消极情绪、胆怯懒惰等性格上的弱点,自我施压,在学习上意志品质开始增强,但意志力不坚定,表现为下决心的时候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能短暂地约束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但一旦遇到与实施预定目的相反的动机引诱,如网吧、互联网、手机游戏等,就容易妥协放弃,在自我管控上摇摆不定,忽好忽坏,学习上不能坚持,成绩时高时低,喜悦感与沮丧感相互交织,情绪波动极大,易躁易怒[4]

1.2.3 高三阶段:分化严重,部分问题学生开始逃避,破罐子破摔

问题学生的言行举止的教育与引导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家长、老师、学校与社会的全方位介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承担起教育和引导的任务。

2 “问题学生日常言行异常主要表现

2.1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不良倾向的危险

你穿着羔羊皮袄豹皮袖子,对待我们态度高傲而不改变。 难道没有其他可服务的对象?只是因为念及你以前的好处不忍背叛。

2.2 自我意识突出,但难以把握自己

现在的父母很多是“不合格”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存在缺陷,疏于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有的家长只是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要求,以为这样就算关心孩子了;有的家长存在“大家长作风”,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情绪;有的家长将一些不良陋习传染给了孩子;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既然孩子交给了学校,一切责任均应由学校负责。这些错误的观念必须改变,家长应该学会怎样做“家长”。现在有许多学校创办了“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就是很好的办法。

2.3 极度自尊与极度自卑交织

“问题学生”的自我意识膨胀,外化为极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过度自尊,而过度的自尊又很容易转化为过度的自卑。许多问题学生的问题产生是以学习为根源,表现在日常行动、语言等各方面。对于外界一些正常的小变化,他们都表现得极为敏感。比如,学校安排正常的任课老师的调整,也会被学生感觉到受到“差别对待”与歧视,进而不配合新老师的正常教学,甚至还故意捣乱。他们自卑主要因为学习不佳,表现一般,他们认为自己得不到老师的喜爱、看重。他们觉得自己在班上或在学校可有可无,没有得到来自他人、社会正面的承认与评价。对于家长、教师善意的批评,他们则认为是故意找碴。有时找某个学生到办公室,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怎么啦?”一个“又”字体现出了对教师教育的反感,他们认为教师找他们“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事”,这是他们不自信、自卑的表现,实际就是这些学生极度自尊与极端自卑共存。

2.4 心理状态波动大,叛逆感强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既有正面引导,又有负面影响。当代高中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于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所处的自身环境,这个环境狭小封闭,主要由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共同构成,不精彩,甚至乏味,远没有网络那样的迅捷、全面、精彩。但网络中的一些过激的甚至暴力、不健康的内容,因其刺激性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也使他们的世界观呈现出“灰色”,既不是白色的单纯,也不是黑色的阴暗。高中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影响直接使问题学生在学校教育面前表现得无所适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当这些角色的要求互相冲击时,他们往往犹豫不决,不知所措,思维混乱,行为诡异,对事物的看法偏激,叛逆感强,心理状态不稳定,波动大,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对于人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们表现出无知而知,逆动而动。

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言行表现不佳的问题学生的形成完全归咎于高中阶段的影响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许多问题学生厌学,或者说“双差”生(学习差、表现差)在初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作为高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高一接手新生的时候,就应该查阅学生档案,最好能与其初中班主任进行联系,以了解该生的问题,做到胸有成竹。高一第一期的第一个月和第一次大型考试(期中考试)尤为关键,此时一些问题学生度过了刚进校的蛰伏期,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进入试探期,一些原来的老毛病和老问题会相继暴露,而期中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又将成为当头一棒,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使之产生自卑、自弃感,甚至做出一些具有极端性或挑衅性的行为。此时老师和学校应及早发现,及早介入,一方面通过批评教育指出错误行为的危害,另一方面通过与他们交流,找出根源,从正面进行引导。

3 “问题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3.1 及时发现、尽早介入教育和引导

虽然旅游业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几十年,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却非常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才可以。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分,想要保证在线上良好运行,必须有强大的法律保障,才能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创建出绿色网络环境。游客由于自身原因,很难分辨出真假信息,导致经常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造成钱财的损失。在实际运行中,一般都是线上查询、线下交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当游客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却没有法律的保障,长此以往市场秩序会出现混乱的情况。所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是必然的,让旅游各方面都更加规范。

贵州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预算内水利固定资产投资有限,且相当一部分主要用于面上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很难满足大规模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下滑势头,12%土地出让收益总量规模受限,用于骨干水源及其配套灌溉工程建设的份额预计有限。省级水利融资平台贵州省水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项目主要是骨干水源工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占未来10年资产的80%以上,项目预期收益有限,缺乏优良资产或预期收益抵押,融资难度较大,需要政府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3.2 家庭老师学校和社会全方位介入教育和引导工作

高三阶段,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明显的目标,即能考个理想的大学进一步学习,这已经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与命运。问题学生在这一阶段分化现象严重:部分学生意志力进一步增强,目标很明确,对一些不良习惯暂时收敛,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期望通过高考一圆大学梦,此时表现出与高一、高二不同的难得的恒心、坚持,面对学习上的困难能努力克服,即便一些他们认为较乏味的功课,也逼迫自己耐心听下去,这一部分学生的意志品质进一步增强,抗压能力也得到提高。此时,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往往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得到提高。而另一些问题学生则面对高三的学习困难,采取了逃避的方式:有的逃学,有的退学,有的虽然人在教室却沉迷于手机游戏、言情、玄幻小说,以逃避责任、麻醉自己。这些人面对困难,不能想办法克服,而是龟缩在“壳”里,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无法正确面对现实,存在走向邪路的危险。

1.2.2 高二阶段:学习压力大,负疚感导致情绪不稳定,易受诱惑

高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寻找人生方向,不断摸索、否认、确认自己的认同方向。此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在影响他们。他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对于父母,觉得父母的唠叨令人厌烦,对父母过多的管束、指责甚至是抱怨,他们的心态是逆反的,急于摆脱。特别是单亲家庭的一些孩子,由于缺失了父爱或母爱而表现怪异,甚至会用一些激烈极端性的言行来对抗父母。对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部分学生没有分辨能力和免疫能力,很容易接受与认同一些不良倾向,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在不断发生改变,极有可能朝不良方向发展,需引起家长、家庭和社会的足够重视,时刻关注学生言行、思想上的不良倾向。

哥伦比亚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但进行GMP认证时工作语言可以为英语。因此,需要在认证前找到合格的翻译,翻译应熟悉GMP的相关知识。

21世纪的中学生总是强调自己的“个性”,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有一套自认为成熟的做法。而这种做法一旦受到家长的指责或校纪校规的约束,他们就认为自己的个性受到了束缚,阻碍了其个性的发展。这实际上体现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自我的发展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发展活动,它建立在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前提之上。高中学生的思维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思考的内容深化,思考的深度增加,不再简单地“说一是一”,而是“举一反三”。他们的信息渠道增多,可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往往人云亦云。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对那些过激言论持赞同意见,对社会的黑暗面无限制扩大,自认自己已经成熟了,所以对老师、家长的正面教育与引导不屑一顾。这就产生了代沟,导致他们与老师、家长无法彼此理解和有效沟通,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

3.2.2 老师、学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做好“指路人”

事实上,正是在贵州省委推进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背景下,何光亮被同时任命为开磷集团的董事长。也就是说,实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才是这次任命的真实目的。

高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真诚爱护、教学水平、言传身教可以强烈地引导学生积极向善。高中学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压”来解决,而是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让学生对老师感到发自内心的敬佩,老师在学生面前才会有人格魅力,才能树立起威信。老师的角色是多样的,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是他们可依赖的臂膀;在学生生病时,老师是慈祥的父母;在学生犯错误时,老师是严厉的“长者”;在学生开心时,老师是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把握住身份的准确定位,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与关爱。问题学生也是可以讲道理的,那些不良的言行可以被一点一点地扭转。

3.2.3 社会大环境应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进步

特别是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为博眼球、博收视率,往往制造一些噱头,耸人听闻,甚至对一些传言不经核实,就加以传播,对一些社会的黑暗面无限扩大与渲染,使学生在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方向感出现偏差。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进入校园,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什么“官二代”“富二代”“拼爹时代”等,都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影响。因此,希望媒体与社会组织能自律,还学生一个相对安静而洁净的学习环境。

3.3 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特长积极导向专业学习

许多问题学生虽然学习差强人意,言行举止有些与众不同,但他们在其他方面却有可能表现出了闪光点[5],如学校运动会、文艺汇演、校园歌手大赛等很多活动场所,往往是那些问题学生一展所长的机会,他们会尽情表现,创造佳绩,在同学、老师的赞誉声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从他人赞赏的眼光中获得了尊重[6]。此时,班主任老师和专业(音体美演)老师应该及早发现这些学生的专业潜力,主动联合家长一起,对其专业进行正确引导,积极鼓励这些有专业潜力的学生发展艺体特长,尽早地进入专业学习和训练,往往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得到提高,将来完全有可能通过高考进入艺体类大学(专业)进一步深造。这样,既可以引导其走向正确的学习轨迹,避免在不良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同时还可能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学有专长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标.问题学生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关系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30-31.

[2] 张耀军.问题学生对教师角色期望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 李传永.走进心灵:对“问题学生”开展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 2011(24):33-34.

[4] 曲晴.基于心理健康促进的学生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26-27.

[5] 缪兴秀.应用优势视角理论,转化“问题学生”[J].班主任,2012(9):20-22.

[6] 王菊兰.问题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117 .

伍迎春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