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老少边地区金融基础服务支持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7年习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把功夫用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多次要求和鼓励农村金融改革,进行服务和制度创新,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和向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转变。呼伦贝尔市属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集“老、少、边”于一身,在金融精准扶贫中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意义。本文以呼伦贝尔为案例,对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供给对金融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一、基础金融服务供给的现状

呼伦贝尔市是集“老少边”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市有国贫县2个,区贫县4个,3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自治旗被自治区列为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全市有贫困嘎查10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2.8%。2018年全市剩余贫困人口21056人(少数民族人口2640人)。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落实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加大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投放力度。一是组织建立了市旗两级金融扶贫协调联动合作机制,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呼伦贝尔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加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落实差别准备金率、扶贫再贷款政策,引导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投入。三是加强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推出了 “扶贫再贷款+风险补偿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政府担保(贴息)+扶贫龙头企业(特色产业)+贫困户”等多种扶贫信贷模式。四是在全市828个嘎查村建立“助农服务点”876个,“取款点”374个,实现了嘎查村和农牧民金融服务全覆盖。五是推动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采集小微企业信息1102户、农户信息8.44万户,综合授信48.36亿元。六是推动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金融扶贫信贷与扶贫基础信息的精准对接。截至2017年末,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37.32亿元,同比增加24.09亿元。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1.28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82.11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3.94亿元。全年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6万人。

二、基础金融服务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有效覆盖不足,深度扶贫存在渠道短板

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偏远农村牧区或民族聚居区,交通条件不便,居住分散。表现出扶贫贷款对象分散、平均贷款额度小、笔数多,贷款管理的综合成本相对高,难以发挥出规模经济优势,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投资难以覆盖收益成本,导致金融机构服务半径收缩,金融触角不能惠及偏远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目前全市金融网点空白乡镇24个,占比23%。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还不高,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以及渠道不能完全满足贫困人口成本低、覆盖广的金融服务需求。

针对时差与旅行疲劳的具体训练建议:(1)在新时区的前几天,训练强度应以小负荷和中等负荷强度为主,因为在肌肉力量和其他方面不足的情况下,高强度训练是不可能有效的。(2)在前几天,需要良好协调能力的技能训练也可能会受到影响。艰苦的技术训练可能会导致事故或受伤。(3)当预定一系列比赛时,在异地的第一周结束前进行至少一次友谊赛是很有帮助的。

(二)金融服务链基础薄弱,产业扶贫方式有待发掘

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社会化组织程度相对较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低,“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形式尚未普及,当地优势产业、富民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紧密,贫困人口仍延续着传统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全市166家规模以上农畜产品龙头企业中,只有18%的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且存在市场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规模效益小,扶持带动贫困户能力弱等特点,导致各项金融项目扶贫贷款、产业扶贫贷款难以落地,整体金融服务效率较低。

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对扶贫地区的产业支持力度,围绕贫困地区,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新型工业、民生事业、城乡统筹、异地搬迁等七个重点产业,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力度。抓好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三产融合发展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最大限度提升产业的关联效应,支持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优先向贫困地区转移,促进产业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金融扶贫政策配套不足,各方政策协同性欠缺

贫困地区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活动多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业,金融活动多集中于“存、贷、汇”,生产要素估值困难,且居住、生产活动分散,短期内难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加之贫困地区农民主要是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农民,缺乏现代金融服务知识和技能储备,在金融观念上较为落后,个别贫困地区人口将信贷资金与财政帮扶资金混淆,甚至存在主动逃废债的现象。金融精准扶贫措施在具体实施中面临诸多困难。

(四)风险保障措施滞后,金融扶贫与市场经营错位

贫困人口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居民房屋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等有效抵押物价值难界定,生产要素金融属性不足,还存在其范围、归属、流转规则等不清晰、不确定的问题,“两权”抵押试点工作推进缓慢。配套服务扶贫工作的中介机构、担保体系、保险机制等风险缓释措施建设滞后,金融扶贫风险保障和转移能力严重不足。现代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与金融扶贫的政策性强、风险大的扶贫贷款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影响基层商业银行投入扶贫贷款的主动性。

搭建广覆盖的服务渠道体系,着力做好“便农”金融服务。服务覆盖面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一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的核心标准之一。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主动向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乡镇下沉营业网点,加快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建设和升级。同时,要发挥金融机构网络技术优势,加快互联网等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及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结合,让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到存、取、贷、理财等基本金融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

(五)信用体系建设落后,金融知识普及覆盖不足

针对金融扶贫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货币信贷倾斜政策,产业政策、产权政策、财政政策等相关政策则配套不够。扶贫贷款风险大、收益低,难以找到适合的产业项目,“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依然存在;贫困地区种养业等单一产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有限,上下游配套不足、产业链环节少、投入产出效益低等问题明显,对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支撑带动还不够;地方政府因受财力的限制,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尚未建立对金融机构的激励考核机制,影响金融机构开展精准扶贫的主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设计或寻找解答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参与问题设计、发现、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领悟、总结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与技巧,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础金融服务支持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建设广覆盖的金融服务渠道体系,增加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

选SPSS21.0软件对数据做出分析,(± s)表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实施t检验,(%)表示不良反应、疗效,实施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明确金融产业扶贫重点导向,加快培育三产融合产业链金融服务

引导学生用声音把语言文中所蕴含着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我们不要培养只会动手写不会出声读的学生,我们要让那久违了的朗朗书声再次回到校园的上空。

(三)有效整合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优化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协同环境

明确财政是基础、金融是助力、产业是载体的政策定位关系,协同结合各项扶贫政策。整合利用好财政扶贫资金,设立各类贴息、风险补偿基金、产业发展资金等,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产业发展和银行贷款投入;有效利用准备金、扶贫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相关扶贫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贫困户和扶贫龙头企业资金需求;根据地方特色,制定扶贫产业规划,具体明确贫困地区发展的生产产业和加工产业,引领财政资金和金融支农贷款的投入,强化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获得长期性收入,实现金融扶贫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完善风险分担及缓释机制,撬动金融机构扶贫信贷资金投入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有效的处置机制,消除农村要素流动的限制,激活贫困人口拥有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或者效率低下问题。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政府出资设立扶贫风险补偿基金,提高风险分担和补偿能力,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财政贴息机制。利用财政增资、吸收民间资本等渠道,壮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实力,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引导保险公司开展信贷扶贫保证保险,以“组合拳”的方式来缓释扶贫开发贷款的信用风险。

(五)加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牧区金融知识普及度

增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使贫困人口参与更多的金融活动,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覆盖面,有效实现数据共享。广泛开展政府与金融机构协同参与的“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活动,正向激励增强农民诚信意识,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金融机构要落实好“展业三原则”,要把好信贷准入关,根据农户的贷款能力提供信贷支持,避免让农民超出自身还款能力过度借贷。同时,要主动加强对贫困人口的金融知识教育,提高贫困地区金融参与能力。

王立群
《北方金融》 2018年第3期
《北方金融》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