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试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育人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是每周两节课,仅凭短短的授课时间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课堂上学习的道德理论与实际行为脱节,成为当前十分普遍的现象,甚至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存在说脏话、欺负弱小、受害被骗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应该引起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的深刻反思。针对这种局面,我们亟需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实效性,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学到的道德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爱心、表里如一的好少年。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实效性。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对于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的选配,很多学校都疲于应付,安排一些教学能力稍差或专业不对口的教师兼职任教品德与社会学科,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该学科的教学质量。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育人实效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应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合理配备到品德与社会学科之中,尤其要注重任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对口,让师德高尚、学识丰富的教师任教品德与社会学科,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和感染学生。

综上所述,针对电商平台企业而言,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需要对以下因素进行分析,比如怎样对未转换的收益进行提升,实现现有平台用户的保留。怎样对转换后的损失进行控制和降低,确保其他平台用户在转换的环节中,花费更少的成本资源等。总而言之,当前双边市场平台这一新兴课题的研究工作需要不断进行深入分析和完善,才能实现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水平的稳定提升。因此本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于电商发展将起到明显的帮助和影响作用,有助于用户群体的发展和变化,促进电商企业发展水平的稳定提升。

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深入挖掘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内在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善于将鲜活的时事资源引入教学之中;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学生记忆道德理论的有效手段;要针对学情创设学习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的窗口和接受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指出。研究收录部分老年患者,这些人存在二尖瓣退行性变的风险。血流频谱E/A作为判断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指标存在假阴性的可能,不能完全确定患者心脏的舒张功能。另外本研究连续选取完成睡眠呼吸检测和超声心动图的患者,入选过程可能存在偏倚。例如临床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更容易被建议接受超声检查;因此入选的研究对象心力衰竭诊断率高于普通住院患者,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一般人群。同时,由于接受睡眠呼吸检测的患者多已被疑诊睡眠呼吸紊乱,因此研究对象SA检出率过高也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推广。

二、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

所谓“一家三口”,是指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组成广义上的“三口之家”,既体现出师生亲密无间的感情,又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紧密的联系。家长与教师形成合力对孩子进行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针对这种局面,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关注时事,收集新闻及身边的案例,分类整理出相关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比如内蒙古小学生随意闯红灯而失去生命、江苏女学生与父母赌气离家出走而遭受拐骗、常德小学生群殴女同学致其脾破裂等案例,然后组织学生针对这些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运用学到的道德理论进行评价,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小学生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如果让他们坚持运用所学到的道德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能够有效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情感教育,有效拓展德育内容

同时,我们要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爱家、爱校、爱家乡教育,让学生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热爱家庭、热爱校园、热爱家乡做起,在点滴细节上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我们本溪市已经有几百家药厂建成投产,并且正向着“中国药都”的目标迈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契机,向学生大力宣传家乡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去感受家乡的变化,从小培育他们爱家乡的情结,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成为祖国建设和家乡建设的栋梁之材。

品德培育需要从小做起。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收获了很多爱,却不懂得如何付出爱。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效拓展德育内容,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

四、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合力做好德育工作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育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校需要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实现“一家三口办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在教学中,课堂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表现优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我行我素,比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在公交车上大声喧哗,不遵守社会公德;在小区内不爱护公共设施,乱涂乱画等。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被抛到九霄云外,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完全脱节。

在这项工作中,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需要多与家长主动沟通,采取建立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将学生良好道德及行为习惯培养的经验介绍给家长,倾听家长的反馈意见,引导家长采取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需要,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带领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心及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自理、自护的能力,使他们尽早独立起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应建议家长反思自身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与孩子一起提升道德品质,让文明和谐的风气在家庭中开花结果。

总之,提高育人实效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永恒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道德素养,丰富自身学识,做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通过高效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并与家长形成合力,将每一名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好少年。

央行从二季度开始,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转向全面宽松。但由于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并未实现实体经济信用总量的有效扩张。分析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境下,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前提不会改变,同时会更加注重疏通政策传导渠道。

参考文献:

[1]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王蕙.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3]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邹巍
《辽宁教育》 2018年第11期
《辽宁教育》2018年第1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