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西瓜细菌性叶斑病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1:14:16

西瓜细菌性叶斑病研究现状论文

西瓜细菌性叶斑病。叶片、茎蔓和瓜果都受害。苗期染病,子叶和真叶沿叶缘呈黄褐至黑褐色坏死干枯,最后瓜苗呈褐色枯死。成株染病,叶片上初生半透明水渍状小点,后随病程发展扩大成浅黄色斑,边缘有黄绿色晕环,最后病斑屮央变褐或呈灰白色破裂穿孔,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液。茎蔓染病呈油溃状黄绿色小点,逐渐变成近圆形、红褐至暗褐色坏死斑,边缘黄绿色油溃状,随病害发展病部凹陷龟裂,呈灰褐色,空气潮湿时病部可溢出白色菌脓。用噻菌铜或者农用链霉素或者松脂酸铜或者中生菌素或者叶枯唑或者氯溴异氰尿酸等药防治

西瓜细菌性叶斑病,又称西瓜细菌性角斑病,是西瓜大棚生产前期和大战中、后期常见的病害,西瓜的重要病害之一。西瓜细菌性叶斑病可能发生在整个繁育期,叶、茎藤、果都受到伤害。苗期染色病,子叶和真叶沿叶边缘从棕褐色坏成黑褐色枯萎死亡,最终香瓜枯萎死亡。染色瓶,叶子上有初级半透明水渍、小斑点,根据病程扩大到淡黄色斑点,边缘有黄绿色晕,最后斑点中央呈棕色或灰白色破裂成洞,湿度大时,茎蔓盐病是有轨形状的黄绿色小点,逐渐变成圆形、红褐色、深褐色坏死斑点,边缘有黄绿色油崩,根据病害发展部开裂,变成灰褐色,空气潮湿时,病夫可溢出白色菌农。

西瓜细菌性叶斑病菌与种子或病残体一起留在土壤中过冬,成为第二年的超传染源。病原菌通过种子传播远距离病害。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耕作操作中的人为接触在田间蔓延。病菌侵犯气孔、伤口、手工寄主。细菌入侵后,早期从寄主细胞缝隙侵入细胞内及官多兰,侵犯果实的细菌沿着导管进入种子,产生种子带菌。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8 ~ 26,相对湿度超过75%,湿度越高,病害越严重,暴风雨后容易发生病害。地势低,排水不良,树桩、氮肥太多,钾肥不足,种植太密的地块,病害更严重。

染色瓶,叶子上有超生水浸水型半透明点,后来扩大到浅黄色斑点,边缘有黄绿色晕圈,最后一个病斑中央变成棕色或灰白色破裂,出现孔洞,湿度高时,叶子背上有乳白色菌液溢出。茎蔓盐病呈油渍状深绿色,后来开裂,白色菌农溢出。瓜炎病,最初出现油渍形状的黄绿色小点,逐渐从圆形的红棕色到深褐色的坏死斑,边缘黄绿色油渍,随着病害发展部的凹陷,分裂成灰褐色,空气潮湿时,病部生锈,溢出生锈的菌农。

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积温为24-28,最高39,最低4,48-50,10分钟内死亡。气温21 ~ 28,相对湿度85%以上的梅雨季节容易引起流行病,露地种植比保护地种植发病严重。低洼地区及沿海地区发病严重。及时吹风,降低棚子湿度。加强管理,发病后控制水,促进根发育,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可以选择40%油酸喹啉铜2000倍。或2% chunramycin  600倍;或50%春雷王铜750倍;或者77%氢氧化铜2000倍的液进行预防治疗,每7天喷一次,连续注射2 ~ 3次。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种子处理,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放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催芽播种;也可用新植霉素300毫升/升药液浸种30分钟,然后再浸人清水中4-5小时,捞出后催芽播种。

主要是长时间的下雨导致的。植物发生病害应该使用植物专用防虫剂,均匀地喷洒在植物叶片上,用药期间暂时不要浇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可以多巩固一下。

细菌真菌病毒研究院论文800字

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细菌是危害人体的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了,但它的危害极大呢,呵呵细菌与真菌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是相互依存的,从人类健康的角度看,可以将细菌和真菌简单的分为病原微生物和有益菌,病源微生物是可以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但也非绝对的,人体大量存在的正常菌群,当菌群失调时就会致病,有益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比如肠道存在的细菌,可以产生维生素K,比如乳酸杆菌等都是人体必须的,真菌就比较好理解,一般致病的如黄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等,有益菌如冬虫夏草,酵母菌,灵芝菌等。自然界有益菌远多于病原菌,但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是我自己写的生物多样性论文,交选修课作业的。我理解你的心情,可这样搞不好,最好自己写。提要:外来物种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巨大威胁,现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其危害已随人类的认识水平和估算能力的提高而日益彰显。本文介绍了物种入侵的概念,列举了其危害,讨论了控制物种入侵的一种方法:引入天敌是否是治理物种入侵的最佳方法。 我国亟需对现有的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全面清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和控制体系,尽快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和《入侵物种管理法》,为我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提供法理依据和制度保障。一、物种入侵的概念及过程。按照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的定义,所谓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入侵物种则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并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从新石器时代起农民就不断地移植植物物种、动物物种。17世纪以来,旅行的人们加强了这种混杂,有时结果是好的,但更经常是带来灾难性后果。 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物种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个地域的某物种比过去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并在缺乏天敌等制约因素的新环境下繁殖、扩散, 进而对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身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如众所周知的水葫芦、松材线虫等。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际间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物种扩散的规模和速度均超过以往,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有意引进,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进;二是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的引入,随进出口货物和包装材料的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那么,外来物种究竟是怎样成功“入侵”我国的呢?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组织协调下,中国自2001年12月开始在全国展开了历史上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最近终于摸清了外来入侵物种的底数,本次调查共查明外来入侵物种283种。调查结果显示,在283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是属于有意引进造成的,是属无意引进造成的,自然入侵(指物种随风媒、虫媒和鸟媒等媒介自然传播)的仅占。而在外来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为有用植物引进的。 可见,人们对外来入侵物种认识滞后是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最大因素,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和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外来物种的引进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认为外来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发掘本地的优良品种,而热衷于从国外引种,极大地增加了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可以说,“人祸”(人为原因)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帮凶”,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首先是一个人为的问题。而外来物种通过各种途径到达某一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就能形成入侵,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从“移民”到“侵略者”的转变。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 1.侵入:指是生物离开原生存的生态系统到达一个新境; 2.定居:是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经当地生态条件的驯化,能够生长、发育并进行了繁殖,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 3.适应:是指入侵生物已繁殖了几代,由于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少,因而种群增长不快,但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 4.扩散:是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生活于新的生态系统,种群已经发展到一定数量,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该物种就大肆转播蔓延,形成生态“暴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 但并不是每个物种的入侵都必须完成这四个阶段,如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入侵某一地区并成为优势种群,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入侵阶段,通常呈单株散生或是成小丛;第二是定居阶段,通常呈小斑块或呈大斑块分布,许多干扰生境还没有被占据;第三是稳定阶段,通常呈大群分布,几乎占据了当地所有适于豚草类生长的干扰生境。 二、物种入侵的危害外来物种的危害极大,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1. 直接减少当地物种数量。2. 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数量。3. 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4. 对火灾和虫害的抵抗能力降低。5. 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下降。6. 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下降。7. 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下降。 据了解,世界许多国家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美国每年损失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损失1300亿美元,南非损失800亿美元。 IUCN 2003年2月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IUCN还指出:当前,外来生物入侵是导致原生物种衰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中国首次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一些物种在某些地方已经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据中国农业部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已经至少有380种植物、40种动物、23种微生物正“全面”入侵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国民经济有关行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亿元。专家们根据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为亿元,两项相加,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为每年亿元,为国内生产总值的。 入侵物种给我国带来的更大灾难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一旦在新的滋生地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和天敌的制约,就会出现爆发性的疯长,排挤本土物种,形成单一优势种群,最终导致滋生地物种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生物入侵经典案例: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十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一只雌兔一年可以产25只兔仔。而且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狸这些天敌,与兔子处于同一种小生态 的小袋鼠对它们也没有竞争能力,因此兔子数量剧增。这些野生的兔子吃牧草,啃小麦,剥食树皮草根,所到之处麦苗牧草荡然无存。它们还到处打洞,破坏水源,使良田变荒漠,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并使当地有袋类由于食物缺乏而受危。人们筑围墙、打猎、捕捉、放毒等等,办法用尽,而兔灾仍然无法消除。1950年,人们尝试一种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种能杀死的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兔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枣译注),被引入澳大利亚。科学家先将该病传染给蚊子,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 clarkii),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小龙虾,我们在垂涎其美味的同时恐怕从没想过他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入侵种。我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如今在中国分布范围日渐扩大,在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诸省市都能见到。螯虾能给堤坝造成危害是由其喜欢穴居的生活习性决定的,它的前端长有一对钳子般的螯足,打洞的速度很快,范围也较大。由于它们经常生活在江、河、水库、池塘和水田等的岸边,因此对于堤坝的危害可能比白蚁的危害更大。它们的洞通常深度1-5米,直径6-12厘米,有垂直洞,也有水平洞,有时洞洞相连,在大堤背水面数十米以内经常发现。这些虾洞往往与管涌形成有关,对堤防危害极大: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防汛人员在长江荆江大堤章化段巡堤查险发现清水漏洞,开挖处理时在堤身挖出大量螯虾;鄂州长江干堤燕矶段也发现10多起螯虾危害大堤的情况,武汉市汉阳区汉江大堤上黄金口段的一处约100平方米的池塘边就曾发现了37个虾洞,经及时用砂石料填埋,才消除了隐患。它们能在临时性水体中生存,且食性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对当地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极具威胁,破坏当地食物链;因其取食根系而直接对作物(尤其是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和天然植被有灾害性破坏;螯虾食性很杂,对鱼苗发花和1龄鱼种培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危害人工繁育的幼蚌。由于克氏原螯虾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强,食性广泛,种群增殖速度快,目前对克氏原螯虾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和生态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潜在危害更是难以估量。 四、治理措施中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种多、危害严重。目前广泛采取引进新物种的“天敌替代法”有可能是“引狼驱虎”,我国应立足本土生物多样性优势,寻找对付入侵的“本土卫士”。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高贤明博士认为造成生物入侵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各地盲目引进各种外来物种,同时在生物入侵的治理中,为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各地未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试验,就普遍采取从国外引进天敌和替代物种的“以夷治夷”方式,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导致新的生物入侵危险性极高。 近来科学家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已发现众多能排挤、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本土物种,这使中国的生物入侵治理有了新的“转机”。参与中科院“重要外来物种的入侵生态学效应及管理技术研究”项目的专家最近重点对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在与被称为植物界“食人鱼”的紫茎泽兰生存竞争中最终可以占优势的本土植物有100多种。目前他们正在对这些植物进一步筛选,并在良种选育、采种园建设、栽培技术、管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我国应尽快制定《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法》和《入侵物种管理法》,而且由于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面极大,我国应成立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海洋、贸易、检疫、卫生、国防、司法、教育、科研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协调委员会,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全面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立法时的核心问题是加强和完善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制度,并应充分考虑到入侵种传入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传入途径制定相应的法制管理对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建立完善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国家与地方管理部门早期预警和决策的依据,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方面主要有:健康风险、对经济生产的威胁、对当地野生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引起环境破坏或导致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损失的风险等。 应当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凡从国外引入,或者从国内跨生态系统引入时,都需要办理申请和经过评估。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将其作为法律附件,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参考。法律本身可以长期稳定不变,但这些附件应该是动态的,需要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更新。第二、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首先,我国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早期预警体系应包括建立国家和省级水平的早期预警工作体系。早期预警单位应该进行野外调查,验证所收到的报告与物种鉴定的结果,以及做出是否需要加强监测的建议。而且在监测的管理方面,应大力加强有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建立起相应的入侵物种数据库和物种鉴定专家数据库。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建立定期(年度)普查制度。地方与中央则应分别建立相应的定期报告与公告制度,以便及时汇总信息以发布国家生态安全预警名录,制止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蔓延。另外,我国亟需建立专门的入侵物种快速反应体系。国家环保总局在构建该体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充分结合各部门已有的和拟建的快速反应机制,使之形成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实现协调统一和信息共享。第三,建立完备的预防措施、野外释放试验、清除、控制体系。预防措施首先要通过立法建立双许可证制度,即从国外引进物种时,均要求有出口国和引进国两个许可证明,从而控制潜在风险物种的进口、出口和转移。另外应当改革现有防范机制,并加强海关执法,强化海关对于物种的非法转移及物种转移的许可文件的检查。 由于外来入侵种常常有停滞期,所以在允许大面积扩大释放之前必须进行一个试验,即在被控制的和可恢复的条件下进行野外释放试验。如果外来物种产生不良影响,即应迅速制定清除计划。此类计划极易引起更严重的生态破坏,所以必须十分周密,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确保清除方法有效、无污染,而且不能危害人类和本地动植物。清除计划必须确保有足够的立法和机构组织保障,还包括清除后必要的生态系统恢复措施。 但是实际生活中,彻底清除有害生物和物种常常很难,这时只能使用控制计划,将入侵物种控制在可以管理、引起灾害尽量小的状态。控制计划当然也应当通过立法给予保障。第四、关于责任和费用承担问题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完备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8]。法律应明确规定引入者所必须承担的相应的清除和经济赔偿责任,其中包括进行危险性评估、实验、监测和治理的义务。同时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立法对引种不当的责任机构或人员,予以经济处罚。责任人应向受害者支付补偿费,或受害者可以依法申请国家赔偿。由于外来物种入侵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极为严重,而预防、清除或控制此种危害,维护现有的生物安全所需要的费用,更是责任人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所以应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规定进口单位需要购买责任保险,以将经济风险转移给商业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险机构。当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必须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种作为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相应的基金。最后,立法中应明确规定鼓励使用当地物种,外来物种仅在安全和必要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是否引入。 参考文献:《人民网-环保频道》,《新华网》 ,解 焱.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高勇 阎彩娥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调查 环保总局: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逾千亿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黄瓜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现状论文

1、黄瓜霉霜病:主要感染幼苗的叶片,患病后叶子会出现圆形黄色病斑,后期逐渐达到高峰。2、黄瓜枯萎病:又称募割病,在连作的大棚、温室里为害更加严重。3、黄瓜白粉病:危害叶片、叶柄、根茎,一般不危害果实,发病时叶片上会有小粉斑,后期变为灰白色。4、地老虎、白粉虱和蓟马等都会危害到黄瓜的生长。

一、黄瓜有哪些病虫害

1、黄瓜霜霉病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幼苗感病,患病植株的子叶正面会出现圆形鲜黄色病斑,在盛瓜期达到高峰。起初叶片会生出水渍状病斑,之后逐渐扩大连接成大病斑,严重时病叶会卷曲呈黄褐色干枯,叶背病斑长出浓密紫灰色至紫黑色霉。

2、黄瓜枯萎病

此病又称为募割病,是保护地黄瓜的严重病害,尤其在连作的大棚、温室里为害更重。一般来说,种植年限短的棚室发病率为5%-10%注意,随着年限的增加,病害加重,严重时发病率达到50%以上,甚至无法再栽种。

3、黄瓜白粉病

此病主要危害到植株的叶片、叶柄和茎,果实部位一般不会受害。此病发病初期叶片的正反面都有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随着病情蔓延,粉斑会布满整个叶面,后期会成灰白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卷缩,植株整个枯死。

4、虫害

黄瓜的害虫分为地下害虫和地面害虫,地老虎、蝼蛄、蛴螬、瓜芽、白粉虱和蓟马等都会危害到黄瓜的生长。

二、黄瓜病虫害的防治

1、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1)改进栽培技术

可采取高畦地膜覆盖,再结合滴灌栽培,增施底肥结瓜期追施氯肥,防止大水漫灌等措施,均可减轻发病。

(2) 加强药剂防治

黄瓜定植后,加强预测预报,发现疾病后及时施药防治。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晴天的上午喷施,一般间隔7-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即可。

2、黄瓜枯萎病的防治

(1)种子消毒

在播种前可将种子用55℃左右的温水浸泡,15分钟后再催芽播种。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60分钟后再催芽播种。或用干种子经70℃恒温烘烤72小时左右,等冷却后再进行催芽播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在栽种时,可以采用高畦和地膜栽培,需施足腐熟基肥,增强植株抗性。在结瓜期要避免大水漫灌,下雨天气需做好排水措施。

(3)棚室土壤消毒

每亩地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上30kq左右的细干土混匀后,在定植时沟施或穴施即可。

3、黄瓜白粉病的防治

(1)此病在发病初期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

(2)栽种前,避免在温室里栽培易感白粉病的花卉,施底肥时需合理施入磷、钾肥等肥料,需加强大棚通风透光和室内通风换气,适当的降低湿度。

4、虫病的防治

(1)地下害虫可以使用联苯菊酯、辛硫磷、敌百虫、氧化乐果、乐果等等药剂防治。

(2)地上害虫可以使用虫螨净、吡虫啉、氯氟氰菊酯、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噻嗪酮等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虫剂来防治。

黄瓜容易发生病毒病、细菌性病害、霜霉病、根腐病,应在黄瓜生长中及时采取防病措施。1、定植前土壤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黄瓜需肥量大,在定植前应结合每亩施10-15方鸡粪进行高温闷棚处理,以杀灭土壤中的病菌,是鸡粪充分腐熟。在定植前2天,棚室要加大通风,防治棚内有害气体危害黄瓜苗。定植时穴施生物菌肥,以菌抑菌,防止黄瓜根部病害的发生,定植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缩短缓苗期,使植株健康成长。 2、定植后分时期适时用药防治病害。一般来说,黄瓜在定植后的4-5天,常发生根腐病和蔓枯病,应在定植后3-4天黄瓜缓苗后及时用药灌根,预防根部病害发生,并适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加大根部营养吸收能力,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同时在黄瓜开花结果期喷施壮瓜蒂灵能使瓜蒂增粗,强化营养定向输送量,促进瓜体快速发育,瓜型漂亮,汁多味美。3、黄瓜茎蔓长至1米左右时,易发生细菌性缘枯病(烂头顶),可及时用琥胶肥酸铜加农用链霉素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喷雾预防。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细菌性缘枯病很多菜农误认为是黑星病,从而喷施大量肥氟硅唑等唑类药剂,结果导致黄瓜出现药害。 4、及时防治病毒病、霜霉病,病毒病、霜霉病是黄瓜定植后常发生的病害,可在定植10-15天后,用霜霉威盐酸盐加新高脂膜喷雾预防一次;发病后及时用双脲-锰锌加农用链霉素等药剂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选用抗病性强的健康良种播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晾晒,并用55度的温水浸种25分钟左右或用农用链霉素浸种2个小时(或者用其他药物),捞出冲洗干净且风晾干后,用新高脂膜等药物进行拌种播种。

黄瓜发生的主要病害有: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等;虫害有蚜虫、粉虱、斑潜蝇等。需要加强栽培和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注意棚室通风、透光、降湿,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应采取有效化学防治措施对病虫进行控制,以延长采瓜期,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①黄瓜霜霉病 防治方法:可采用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58%的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防2-3次。冬季阴雨雪天气为降低棚室湿度,可采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亩250克,棚室内放4-5个点,暗火点燃,闭棚熏一夜,或5%百菌清粉尘每亩1000克,闭棚一夜,早晨放风,隔7天一次。②黄瓜白粉病 防治方法:冬季阴雨雪天气为降低棚室湿度,每亩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分放几处点燃,密封熏蒸一夜;在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2%武夷霉素水剂200倍液,或20%多抗霉菌素200倍液,或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7天喷药1次,连防2-3次。另外,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防治。③斑潜蝇 防治方法:可采取黄板诱杀成虫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用爱福丁乳油3000倍液,或用20%斑潜净每亩24克加水45千克喷雾防治,每7天一次,连喷3-4次。④蚜虫、粉虱可采取黄板诱杀成虫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用30%蚜虱一熏净烟剂,每亩420克进行烟雾防治,或25%阿克泰水分散剂,每亩3克加水45千克喷雾防治,每隔7天一次,连用3-4次,即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棉花黄萎病内生菌研究现状论文

棉花枯黄萎病又叫“半边黄”、萎蔫病等,黄萎病又叫黑心病,都属于维管束、土传病害。同时,还可以通过灌水、农具等扩散传播。病菌为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病株由于水分的输送受阻表现出萎蔫症状,同时,叶片、株形等表现异常。常常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混合发生。棉区发生枯黄萎病,轻则减产10%,重则30%-50%,且棉花的品质显著下降,所以,防治枯黄萎病是关系到棉花增产、增收的关键。 一、为害症状 二种病害均表现为:维管束受害后变色,使茎秆内部呈现褐色条纹。其中枯萎病病叶呈黄色网状斑纹,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呈嵌纹斑,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严重的植株矮化,落蕾落铃多,果枝减少,甚至没有果枝,单铃重减轻,品质变劣。 二、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病夺高产的根本途径,并且能使枯黄萎病得到有效控制。具有兼抗两病和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有新陆旱13号、15号等。 2.种子消毒处理:如浓硫酸脱绒:把浓硫酸加热到80-100℃,棉种烘热到20-30℃,然后将热硫酸慢慢倒入棉种,边倒边搅,至棉绒彻底脱净,再用清水反复冲洗棉种至不显酸性为止。再以55-60℃的抗菌剂“402”2000倍热液闷浸30分钟,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3.育苗移栽,加强苗期管理:各地实践证明,棉花育苗移栽不但是一项增产措施,也是一项减轻病害为害的措施。采用无病土育苗移栽,可以避过苗期病菌侵染,推迟发病,增强棉苗抗病能力,达到防治效果。 4.轮作倒茬,减少病源:棉田坚持与禾本科、绿肥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有条件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压低土壤菌源,起到防病效果。 5.药剂防治:(1)叶面喷施碧卡磷酸二氢钾。(2)灌根:在发病初期,棉根附近打孔,或把喷雾器头拧下,每株棉花根部灌施根聪聪、DD混剂等,使其自然扩散吸附,达到治病效果。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

1、化防

杀菌剂可选用乙蒜素、70%敌磺钠、3%多抗霉素、36%棉枯净、70%恶霉灵等;营养剂可选用磷酸二氢钾、黄腐酸钾或其它磷钾肥等;促进型调节剂可选用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等。

化学防治方法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高稳定性,但大量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会在食物链循环中积累,不仅会使环境质量变得糟糕,而且危害人体机能;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杀死其他有益的菌体。

在预防疾病的同时,也会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目前,人们正在积极寻求其他防治方法来替代化学药剂的使用。

2、生物菌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技术

生物菌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同时能够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等,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害上具有多重作用方式。

生防菌会产生对病原菌具有杀死作用的物质,如枯草芽孢杆菌、抗生素、细菌素、嗜铁素等代谢产物。施入的生物菌在土壤中会形成优势菌群,迅速占领植物体上一切可能被病原物侵染的位点,竞争枯黄萎病原菌的营养和氧气,使得其无处生存。

生防菌可打开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生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这些物质具有直接杀菌的作用。生防菌可增加植物体内吲哚乙酸、乙烯等生长调节素的生成,增强根尖活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间接的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棉花黄萎病的危害与损失:

棉花黄萎病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棉株感染后,叶片变黄变干,造成结铃少,结铃重减轻,造成大量叶片脱落,甚至所有叶片脱落,不结铃、结铃脱落变干,棉花产量和品质均下降。

一般情况会减产10-30%左右,严重时减产80%以上,甚至不收获。常常给农民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使得一年血本无归,因此抓好防治工作就变得非常关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棉花黄萎病

白色絮状物------------白粉病花枝都干枯了------------枝枯病叶子发黄发黑脱落---------黑斑病或者是自然老化。你应该不是大规模种植的吧~建议你进行1次修剪,把这些有病的枝条剪掉就差不多了。

益生菌研究现状论文

牛奶蛋白过敏多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其中2周~4个月的婴儿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如果孩子牛奶过敏了要回避牛奶及其奶制品2~4周。如果母乳喂养的宝宝,不要停止母乳喂养。宝妈只能先做出一些牺牲,回避牛奶、鸡蛋、花生、带壳海鲜、豆制品等可疑致敏食物。母亲回避饮食期间应注意补充钙剂。宝妈回避致敏食物至少持续2~4周。严重牛奶蛋白过敏婴儿,母亲饮食回避无效时,可考虑直接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替代。

牛奶蛋白过敏好发于一岁以内的婴儿,近几年发病率持续升高。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几乎占到80%。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牛奶蛋白过敏可引起小肠结肠炎而出现如便血丝,腹泻,还有多数孩子会在进食牛奶后1-4小时出现吐奶的症状,以及生长发育迟滞。这些都是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近几年由于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引起的生长发育迟牛奶蛋白过敏可引起三大系统 症状表现,一是消化道症状,宝宝会出现吐奶,拒奶,腹泻,便血丝等;二是皮肤症状,最常见的就是婴幼儿湿疹,还有荨麻疹;三是呼吸道症状,可表现为反复感冒,呼吸道感染,鼻炎,严重的出现哮喘。牛奶蛋白过敏目前治疗现状:牛奶蛋白过敏目前以更换部分水解奶粉 ,深度水解奶粉以及氨基酸奶粉首先做到回避过敏原,但是长达6个月的牛奶蛋白回避,很多宝宝也不能做到牛奶蛋白服用耐受,出现转奶不成功,有的孩子吃浓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吃一两年的都有,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长期脱蛋白喂养将面临营养问题,身高体重问题,语言及精细动作发育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都需要解决。

目前牛奶蛋白过敏的解决方案以回避牛奶蛋白为主,但是,长期低蛋白饮食并不能完全改变牛奶蛋白口服耐受,长期低蛋白饮食还会影响到大脑神经发育。牛奶蛋白过敏,不只是换奶粉这么简单,隐性过敏症状不易被发现,慢性食物过敏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所以,儿童过敏并不是只有过敏症状这么简单。抗过敏益生菌是建议牛奶蛋白过敏口服免疫耐受的有效方法,当宝宝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症状时,切务忽视补充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调整过敏体质,随着人类微生物学及基因学的研究进展,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提出:益生菌可以调节过敏体质,解决的是内因,过敏原是外因,内因决定外因,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配方,由台湾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研制,作用机制①调整过敏体质,增强宝宝抗过敏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②降低血清过敏源IgE抗体②降低食物过敏源IgG抗体③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发炎反应④促进肠粘膜保护因子IgA分泌,尤其是在深度水解或氨基酸奶粉中添加(康敏元益生菌),可促进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的口服免疫耐受重建,能使宝宝尽快恢复正常的蛋白饮食,缩短牛奶蛋白回避周期。

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与西京医院儿科团队的临床研究,历经两年的时间顺利收案,两篇研究论文均被国际级期刊收录发表,重点针对过敏的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抗过敏益生菌诱导CD103+树突状细胞的生成,进而调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Treg)的生成,促进免疫平衡,降低食物过敏及气道炎症的风险。论文1: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食物过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出处: Journal of Functionnal Foods(SCI影响因子:)论文摘要: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能够降低血清中IgE和IgG的含量,促进IgA的生成来抑制食物过敏症状,并诱导CD103+的树突状细胞(DCs)的生成,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生成,促进肠道免疫平衡,帮助调整过敏体质。论文2: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气道炎症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出处:J Shanxi Med Univ论文摘要: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以改善气道过敏性炎症,减少肺泡组织中炎症细胞数量(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同时能够诱导肺淋巴结中Treg细胞的产生,促进相关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发挥免疫调控的作用,抑制抗原引起的过敏性炎症,对气道炎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1. 益生菌知识小科普 益生菌知识小科普 1.小科普一下: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区别 简单的说,益生元就是益生菌的“食物”,只有保障有足够的益生元,才能够使得益生菌有足够的能量生长繁殖,发挥作用。 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两者的区别所在: 1,成分不同,益生菌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菌,而益生元则是低聚糖类。2,作用方式不同,益生菌是外部细菌,作用更加直接,我们可以根据身体不同的体质及病因,添加不同的菌种,如双歧杆菌对胃肠道疾病有显著功效等。而益生元是以未经消化的形式进入胃肠道,通过投喂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间接地促进胃肠道健康和营养素的吸收。 3,免疫系统应答,我们的人体具有免疫功能,能够识别外部摄入的细菌,不同的体质可能会因此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 2.何谓益生菌 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 饮乐多是一种真正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乳,是经过韩国科研人员40余年累代培养而成,经过胃和十二指肠时不被胃液和胆汁杀死,能直达肠道发挥作用。在国外又被称为“健康长寿菌”,在韩国和日本已有40多年的历史,每天的饮用量占总人口的1/2以上。 饮乐多中不含任何激素、色素、抗生素、稳定剂、防腐剂,能有效的提高免疫力,预防便秘腹泻,促进消化,改善挑食厌食,健脑益智,美容养颜,利于减肥。 通过每天补充100亿活力菌,能调理肠微生态平衡,激发人体内在力量,从而达到持久保持健康的目的。 建议,一定要适时饮用饮乐多,使体内有益菌占优势,从而保持肠道年轻状态。“肠年轻,则生命常青”。 3.生活中有哪些对人类有益的益生菌,又有哪些对人体健康的有害菌 益生菌是指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的一类肠道生理细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等乳酸菌。 目前市面上各种酸奶制品品种繁多,有凝固型、搅拌型,还有加入不同的果汁、酸甜可口、适应各人不同口味的果汁型酸奶。不管是何种酸奶,其共同的特点都是含有乳酸菌。 这些乳酸菌在人体的肠道内繁殖时会分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因此酸奶对人体有较多的好处。追问能把它对人体的好处阐述得详细些吗? 回答①防治腹泻;②缓解不耐乳糖症状;③预防 *** 感染;5增强人体免疫力;⑤缓解过敏作用;⑥降低血清胆固醇;⑦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生长。 病人经常服用含益生菌的保健食品,可预防与治疗腹泻症。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500多种、数十万亿个不同的细菌,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的。 一旦肠道菌丛平衡被打破,就会引起腹泻。其次,滥用抗生素也会引起腹泻。 欧洲一些医疗中心试用以乳杆菌、双歧杆菌与菊糖为主要成分的口服液治疗旅行者腹泻,也取得良好效果。 益生菌的另一作用是,可预防 *** 感染症。 欧洲所做的双盲对照试验(46名有 *** 霉菌感染史的妇女参加了试验)证实了这一点。女病人每人每日口服150毫升含大量益生菌的酸牛奶,结果 *** 感染发生率大大低于安慰剂组妇女。 这是因为酸牛奶中的嗜酸乳杆菌可抑制 *** 内白色念珠菌的繁殖。 科学家认为:益生菌在肠道内的大量繁衍可促进并提高人体的全身免疫能力。 在欧洲一些著名长寿之乡(如高加索山区、地中海沿岸国家),当地人常饮自制的酸牛奶,极少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症,研究认为这与酸牛奶中含大量益生菌有关从70年代到90年代,国外所做的大量试验证实:喝益生菌饮料确实可降低血清胆固醇。 最近国外又有学者发表论文指出:每天喝200毫升加入嗜酸乳杆菌以及菊糖后发酵的酸牛奶,可使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平均下降4。 4%左右。因为嗜酸乳杆菌与菊糖两者均有降脂作用。 此外,研究性报道说,长期饮用含大量益生菌的饮料,有预防癌症和肿瘤疾病以及防止骨质丢失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有害:大肠杆菌,可致病。 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为定居因子,即大肠杆菌的菌毛和肠毒素,此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由大肠杆菌导致的疾病: 1、肠道外感染。 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2、急性腹泻。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 其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会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 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大量繁殖。 此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会引起散发性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可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 有益:乳酸菌,可促消化。 乳酸菌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体内的益生菌。乳酸菌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发酵成乳酸,因而得名。 益生菌能够帮助消化,有助人体肠脏的健康,因此常被视为健康食品,添加在酸奶之内。在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百种的细菌,其数量超过百万亿个。 其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叫益生菌,以乳酸菌、双歧杆菌等为代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叫有害菌,以大肝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等为代表。 益生菌是一个庞大的菌群,有害菌也是一个不小的菌群,当益生菌占优势时(占总数的80%以上),人体则保持健康状态,否则处于亚健康或非健康状态。 长期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以乳酸菌为代表的益生菌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有益菌,它们数量的多和少,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寿命长短,科学家长期研究的结果证明,乳酸菌对人的健康与长寿非常重要。 而人体肠道内乳酸菌拥有的数量,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少,当人到老年或生病时,乳酸菌数量可能下降100至1000倍,直到老年人临终完全消失。 在平时,健康人比病人多50倍,长寿老人比普通老人多60倍。因此,人体内乳酸菌数量的实际状况,已经成为检验人们是否健康长寿的重要指标。 现在,由于广谱和强力的抗菌素的广泛应用,使人体肠道内以乳酸菌为主的益生菌遭受到严重破坏,抵抗力逐步下降,导致疾病越治越多,健康受到极大的危胁。所以,有意增加人体肠道内乳酸菌的数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乳酸菌,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菌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肠内益生菌,人体肠道内以乳酸菌为代表的益生菌数量越多越好。 也完全符合诺贝尔得奖者生物学家梅契尼柯夫“长寿学说”里所得出的结论,乳酸菌=益生菌=长寿菌。 人类面对抗生素的日渐无能为力的现状,正在不断寻求新的更加有效的生物抗菌产品,世界发达国家首先认识并开创了以使用乳酸菌为代表的免疫疗法革。 4.益生菌的作用 际营养界普遍认定义:益菌系种物益细菌直接作食品添加剂服用维持肠道菌丛平衡外已发数百计益菌保健产品其包括:含益菌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及含种益菌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等 ①防治腹泻; ②缓解耐乳糖症状; ③预防 *** 染; ④增强体免疫力; ⑤缓解敏作用; ⑥降低血清胆固醇; ⑦预防癌症抑制肿瘤 体肠道内栖息着500种、数十万亿同细菌绝数情况互相制约、共存共荣 第二效性科原理目前临床研究说益菌概念行几乎没负面研究结商家纷纷堂皇卖益菌基于目前家于益菌认识水平商业产能力益菌产品能否实现所宣称功能难保证事情 比歧杆菌糖解乳酸醋酸使肠道呈酸性其结能控制由害菌引起异发酵并且 *** 肠蠕起解除便秘作用双歧杆菌乳制品发酵程产乳糖酶帮助患者消化乳糖占80%乳糖耐受亚洲体制改善作用并且体肠内发酵产乳酸醋酸能提高钙、磷、铁利用率促进铁维素D吸收 嗜乳酸杆菌工作协助蛋白质消化缺乏产胀气、肠及整系统毒性、便秘及吸收良量缺乏导致念珠菌盛 嗜乳酸杆菌助于解毒导致素包括反复使用抗素、口服避孕药、阿司匹灵、皮质类固醇、饮食欠佳、吃甜食、酵母菌、紧张些都造良性菌平衡良性菌容易与些废物结合排体外;嗜乳酸杆菌抗菌作用 比非德氏菌新肠胃早进驻菌种婴6产寡糖益菌始腹泻孩应该重点补比非德氏菌 益菌产品进入商业化产厂家基本贴益菌标签各种益菌功能往罗列目前市场买益菌没实现与际惯例接轨 益菌功能必须特定菌株特定剂量连续食用细菌才能实现许商业宣传说研究表明益菌具功能列堆文献提功能些功能跟细菌能毫关系许广告推销都宣称细菌含量高达少少各种细菌能够产效剂量却相差非每吃亿起作用却要万亿才行由于现于益菌产品没质量标准定检测所厂家宣称能依靠信誉保证律规范权威监测都真空带 需要家注意点:益菌作用治安联防队性质特种部队精英性质 许孩拉肚医给些基于益菌**牌效非难说于益菌治疗拉稀项研究结:吃益菌孩平均拉稀间72负误差36;吃益菌孩平均拉稀间58负误差28疗效于花钱益菌宝贝家说能点难接受差异医所认效其许所说效能点点改善统计析认种改善自于食用益菌总结具该项功能 益菌概念没问题目前科研究于益菌认识限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没靠依据制定产品标准规范临床研究实验结事各路商家吹花乱坠产品能够实现少所宣称作用却另事。 5.益生菌的作用有哪些 1、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最大的微生态体系,人体通过胃肠道粘膜与外界缓慢进行相互作用,通过其生长及各种代谢作用促进肠内细菌群的正常化,抑制肠内腐败物质产生,保持肠道机能的正常运行。 2、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促进消化吸收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代谢乳糖的酶,在摄入奶制品后,出现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 全球有75%的成年人体内乳糖酶的活性有减弱的迹象,在一些亚洲国家则超过90%。 研究发现,乳杆菌等具有半乳糖苷酶活性,能够明显降低乳糖的浓度,产生乳酸,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3、增强人体免疫力 益生菌进入肠道内,一方面可以在肠道内定殖,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另一方面是益生菌可以直接作用于宿主的免疫系统,诱发肠道免疫,并 *** 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促进巨噬细胞活性,通过增强B、T淋巴细胞对抗原 *** 的反应性,发挥特异性免疫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4、预防癌症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益生菌可以产生一些抑制肿瘤生长的代谢产物,如多糖、细菌素及乳酸等,通过抑制转化致癌物质的酶的产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巨噬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的活性以及抑制细胞突变等方式,以及降低肠道内的PH值, *** 肠道蠕动,使肠道内的致病菌毒素和致癌物质排除体外,降低致癌的可能性。 5、缓解过敏反应 研究发现,正常人肠道中益生菌越多,罹患过敏性疾病的机会也就越小。 益生菌可以诱导T细胞产生大量的IL-12,能够抑制Ig E的产生,有效地预防过敏发生。 6、降低血清胆固醇 益生菌主要通过同化作用来降胆固醇的含量、抑制胆固醇合成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CoA还原酶)的活性,通过益生菌的胆盐水解酶的作用,将小肠内水解后的胆盐能与食品中胆固醇发生共沉淀作用,减少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由粪便排出体外。 7、益生菌对肥胖的作用 肠道菌群紊乱在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大量实验证实,通过摄入益生菌,可以有效的防治肥胖。 ①抑制食欲,增加饱腹感:益生菌可以通过 *** CCK,GLP-1等饱腹因子的释放,以及减少胃促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食物摄入,降低体重和脂肪的蓄积。 ②降低胆固醇:益生菌可以通过同化作用以及共沉淀作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③调节肠道菌相:益生菌进入肠道内后,使失衡的肠道菌相正常化(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增加),降低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减少循环中LPS的含量,减少炎症因子,进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8、益生菌对糖尿病的作用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也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 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相,有益菌等附着在肠道上皮细胞上。益生菌通过吸收葡萄糖进入菌体内,减少宿主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另外,如上所述,益生菌可以降低循环中LPS的浓度,减少炎症反应,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达到防止糖尿病的目的。

在婴幼儿时期很容易会消化系统不是特别完善,而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如果出现牛奶蛋白过敏现象,婴幼儿会出现反复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便血、肠痉挛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在摄入了还有牛奶蛋白的食物之后在几个小时就会出现症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