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朴灿烈毕业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5 16:41:22

朴灿烈毕业论文发表

大学毕业。朴灿烈1992年11月27日出生于韩国首尔,大学毕业后考入仁荷大学研究生,韩国男子演唱组合EXO、EXO-K、EXO-SC成员,韩国男歌手、演员。

朴灿烈(Park Chan Yeol),韩国著名娱乐公司S.M Entertainment于2012年推出的男子团体组合EXO(EXO-K)成员。2008年通过参加S.M.Casting System进入公司成为练习生,他作为SM公司的公开练习生,是出道前就拥有歌迷会的比较有名的练习生之一。2012年4月他以组合成员身份出道,是队内的RAP、门面、atmosphere和reaction担当。优越的身高,帅气的外表和可爱的性格使他深受粉丝的喜爱。2013年10月21日参演K.Will的《为何如此粗俗》MV男主角,其演技备受公众赞赏。2013年10月,以史上出演者中年龄最小的忙内身份,担任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金炳万的丛林法则》的嘉宾,参演第三季第11回之南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篇,取得最高收视率17.6%的佳绩,被韩国媒体誉为“灿烈效果”,灿烈在节目中展现出多样魅力,获得广泛好评。1个人生活编辑中文名:朴灿烈官图+现场(49张)韩文名: (父母取自“盛夏的果实”的意思,是韩文固有名词)罗马音:Park Chan Yeol艺名:CHAN YEOL生日:1992.11.27生肖:猴星座:射手座体重: 65-70kg身高:185cm(采访中本人亲自认证的真实数据)学校:首尔市江南区现代高中(于2011年毕业)Chan Yeol(30张)血型:A型公开时间:2012.02.23公开预告,背景歌曲《EL DORADO》的片段.队内职务:主RAPPER、声线担当、身高担当、门面担当、笑容担当、气氛制造者、反应担当兴趣/擅长:听音乐,作词,RAP,B-BOX,钢琴,吉他,贝斯,低音吉他,洋鼓,架子鼓,演技(初中与高中时曾经组过乐队).昵称:维他命(自称), 快乐病毒(自称),牙齿富翁(自称) ,小狼灿烈(自称),灿灿,朴校草,巨型泰迪,泰迪灿,精灵王子,朴多比,低音炮, 灿烈出道前照片(34张)颤颤,旺仔,灿妮儿理想型:Sandara Park (在kiss the radio的第130714期提到)喜欢的类型:文静可爱善良但是笑起来非常好看的女生(THE STAR采访);爱笑的女生(新浪访谈); 笑点和音乐取向和我相符的人,如果听到她说“我也喜欢那个音乐”的话会怦然心动(CECI杂志采访) 能刚好陷入我的怀抱的小个子女孩(深深打破访谈)。如果想要表白的话:会在只有两个人的live house中演奏喜欢的曲子并送花。因为音乐而成为一体的我们的爱。喜爱的歌手:Jason Mraz、Eminem、Beezino (Jazzyfact)喜欢的音乐:Hip Hop,Rap经常性习惯:用手打拍子平时的穿衣风格:嘻哈、街头风、休闲朴灿烈(31张)解压方式:凌晨时,坐在车里打开车窗对着没有人的大街唱歌特点:有着精灵一般的耳朵是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还有与帅气清秀外貌相反的低沉磁性的声音想要亲近的艺人:东方神起的郑允浩前辈、SuperJunior崔始源前辈,X-Japan经常去的地方:新村、弘大、明洞《MAMA》中的专属技能:可以使用火,代表火凤(与KRIS的技能相对应)作为EXO生活意外的好处是:“作为树懒的我在宿舍里没有闹钟也能起床,真的是奇迹呢,我妈因此很高兴。”笑起来时牙齿的暴露指数:19颗(《一周的偶像》认证)座右铭:享受吧家庭居住地区:钟路区进入公司时间:2008年3月朴灿烈(71张)入选经历:2008年S.M.Casting System练习时间:4年(2007年六月至2012年初)室友:金钟仁、都暻秀所属组合:EXO所属分组:EXO-K所属公司:S.M.Entertainment应援歌曲(exo全体):1.我们一直都在(中韩版)【VR-ONE_PLANET】2.We are family2早年经历编辑MV截图(47张)2008年 出演KBS特制剧 明知后悔还会做的事 第三集客串不良少年;2008年 东方神起UCC广告;2008年 校服模特大赛中获得银奖;3作品编辑音乐作品显示方式:专辑列表 | 专辑详情专辑专辑名称发行时间语言试听专辑详情12 (12月的奇迹) 2013-12-09 韩语 《XOXO》The 1st Album Repackage 2013-08-05 韩语 《XOXO》The 1st Album 2013-06-03 韩语 《MAMA》

朴灿烈研究生论文发表

引言:现在的爱豆和明星层出不穷的出现,他们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有着好的演技和颜值,因而收获了不少的少女喜欢和期待。

朴灿烈,1992年11月27日出生于韩国首尔,仁荷大学研究生在读,韩国男子演唱组合EXO、EXO-K、EXO-SC成员,韩国男歌手、演员。是一名非常有名出色的演员和歌手。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爱豆类型,也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总的来说非常的不错。随EXO-K发行首张迷你专辑《MAMA》并正式出道。2014年5月,随组合EXO发行第二张迷你专辑《上瘾》。

支持听觉障碍人士的慈善社团“爱心蜗牛”表示,正在服兵役的男团 EXO 成员灿烈为听觉障碍儿童捐赠了人工耳蜗手术费,通过慈善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善意。这实际上这也并不是灿烈第一次进行此类的善举。朴灿烈就传达过希望能够支援听觉障碍儿童的人工耳蜗手术的意愿,并且一直都在定期向“爱心耳蜗”提供善款。感谢朴灿烈在服役期间为聋哑儿童所做的温暖善举。

朴灿烈长得非常的帅气,唱歌方面也是一流的。他也非常的聪明,懂得怎么看别人眼色,懂得用婉转的方法探出别人的底线。而且朴灿烈喜欢去尝试很多新奇的东西,不甘于平淡的生活,每天都想有挑战和刺激,也乐于接受新的技能。总的来说,朴灿烈算是比较优秀的演员和歌手了。朴灿烈喜欢去尝试很多新奇的东西,不甘于平淡的生活,每天都想有挑战和刺激,也乐于接受新的技能。但是他也有迷茫的时候,那就是没有很坚定的立场,就像灿烈自己说的,容易受氛围影响,也容易随大流。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要求如下:1. 完成学术课程和学位论文。医学博士课程至少包括4门核心课程和2门专业课程,课程成绩不低于70分。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并通过答辩。2. 发表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应在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含3篇)以上 SCI/ EI 学术论文,其中1篇(含1篇)以上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3. 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导师或团队的科研项目,有重要实验或数据处理工作的同学需要在学位论文中体现其贡献。4. 通过学位评定。博士研究生需通过学位评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总之,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博士毕业要求学生在学术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立思考、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顺利完成学位评定,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他之前从事过一些公益活动,而且一直默默无闻,非常的低调,然后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爱豆。

朴世龙的论文发表

朴世龙在自然地理学领域中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高达250余篇,而且被引用次数非常多,他的成果入选了多种国家级的科技奖项,因此这位年轻的教授本次增选为中科院院士,也是理所当然。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

朴世龙教授1976年出生于吉林延边,是朝鲜族人。1995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此后一直在北大进行专业硕博连读,2004年他从北大博士毕业,此后在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2007年他被北大聘为研究员,2010年晋升为生态学系教授。

朴世龙2006年博士毕业,他的论文获得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他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在该领域,朴世龙教授是绝对的权威,他也曾担任全球碳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等职务。

2011年,朴世龙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次年他被聘请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6年他又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2021年4月,朴世龙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由此可见,朴世龙教授目前已经是世界级的科学家。

以上就是小编对朴世龙院士的介绍,大家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吗?欢迎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历史沿革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文学科中设地理学门。[据王恩涌考证:1904年仅仅是个计划,并未实现。在北大讲地理课的是张相文教授,他1917-1919年在北大讲授《中国地理沿革史》,编有《中国地理沿革史》讲义。学科发展历史与清华大学的地理系和燕京大学的历史系有直接的渊源。清华大学于1928年成立地理系,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地理系于1929年招收学生。由于系的发展,到1933年,在学科上有了扩大,下设地理、地质、气象三个组,分别培养地理、地质、气象方面人才,改名为地学系。抗日战争开始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于1938年4月在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合并为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抗战胜利,三校回迁,原清华地学系与北大地质系各回本校。清华原地学系的气象组遂单独成系。1950年初,因当时国家急需地质人才,清华地学系中的地质组遂单独成立地质系,地学系只留有地理组。1952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全国高校进行大调整,原清华的地学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历史系少数教师一起成立的地质地理系。当时,学习苏联培养人才的经验,地理学遂采取按二级学科成立专业,分别制定教学计划以培养专门人才。在地质地理系,1952年设有自然地理专业。1955年又设立了经济地理与地貌两专业,同时引进部分地质学教师,开始招收地质专业学生。这种方式是我国地理学高等人才培养上重要变化。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高校于1966年停止招生。北大地质地理系于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当时,考虑到世界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城市化与卫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遂确定地理学的专门人才培养采取理科专业与应用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结合,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相结合,地貌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培养理科应用人才。这使地理学人才培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是文、理结合,而成了文、理、应用、技术大综合的新时代。1978年,地理学方面的学科与地质学方面的学科分别成立地理系与地质系。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随着学科发展日益重视应用的趋势,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老学科的新变化,于1989年将地理学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由于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北大在2002年将原城市与环境系与环境科学中心合并成立了环境学院。2007年5月,学校决定将环境学院的两部分分开,原城市与环境学系所属部分成立了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院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创世界一流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条件建设,大力提高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积极推动学院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使学院的师资队伍水平、设施水平、教学研究水平和主要学科方向的水平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某些方面争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化的建院模式学科建设将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实施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国际化战略。采用国际通行的办学模式和评估体系,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管理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和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建立国内和国际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学科建设的国际化。突出中国特色、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学院建设注重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学科建设中将注重已有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扶持和培养某些国家急需的学科和重要的新兴学科。发挥学院学科齐全的优势,学科布局注重文、理、工相关学科的结合。 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得到批准,其中2004年获得批准的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2005年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2项。2008年获批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2001-2004年每年参与和主持的863、973项目均在2项以上。直接进入本院的横向项目平均每年在15项左右。2003年,本院共有2个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分别是陶澍教授牵头的“重金属形态的时空分异、影响因素及生态效应”以及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另有蔡运龙教授牵头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可持续性的区域评价、区域战略及操作途径”获该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方精云院士牵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循环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许学工教授参与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滨海油区环境演变卫星监测及预测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城市与环境学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两方面的科研经费接近。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环保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学院每年直接使用的科研经费维持在6000余万元,2012年科研经费近8000万元。每年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得到批准。学院在国际、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均呈稳步增加的趋势,全院每年在sci和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2011年以来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大于3.0。方精云院士和朴世龙教授曾在science和nature等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共6篇。

中国年龄最小的院士:朴世龙。

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朴世龙在今年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小。

朴世龙,男,1976年4月出生,朝鲜族,吉林延边人,自然地理学家,生态系统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研骨干、研究员,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

朴世龙研究成果

朴世龙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互馈关系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朴世龙所指导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自然》、 3篇《自然气候变迁(Nature Climate Change)》、1篇《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1篇《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3篇《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1篇《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

他是非常优秀的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院士,实力是比较强的,也是蛮有意思的。

尹灿论文发表

尹祥础

(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

王裕仓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开放实验室(LNM),北京100080)

摘要由于损伤过程的不可逆性,当孕震区介质受到损伤后,其对加载的响应将不同于卸载响应。加载响应与卸载响应的比Y(称之为加卸载响应比,英文为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简称LURR)可以度量孕震区介质的损伤程度或接近失稳的程度,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地震预测的新途径。对数百个地震震例的检验(震级从4级到8.6级)表明:在主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里,Y值显著大于1。而对于7个稳定区(指在较长时期内未发生过强震,而小震资料又较丰富的地区),在长达20年的时间内,Y值始终在1附近作轻微的起伏。近年来,利用本方法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十几次中强地震及美国北岭地震(1994.1.17,Mw=6.7)与日本关东地区地震(1996.09.11,Ms=6.6)作出了成功的中期预测。

关键词地震预报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1引言

地震的物理实质是什么?从力学的观点看,它正是震源区介质(岩体)的损伤与快速破坏(失稳)过程,并伴随应力与应变能的快速释放。让我们研究孕震区(含断层或弱化区的岩体)在高温高压下的本构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纵坐标为广义载荷P,而横坐标为对于载荷P的响应R。

我们首先定义如下两个参数:响应率X与加卸载响应比Y。

响应率X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P表示载荷增量,而△R表示相当于△P的响应增量。

加卸载响应比Y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X+、X-分别表示在加载及卸载条件下的响应率。

众所周知,材料若处于弹性阶段(图1中的OA段),加载时(△P>0)的响应率X﹢,将等于卸载时(△P<0)的响应率,即Y=1。但是若应力超过弹性后,X+>X-,因而Y>1。当材料逐步趋向破裂时,Y值也随之逐渐增大。当趋近于图1中的顶点T时,X+趋于无限大;而X-仍保持为有限值,因而Y值也将趋于无穷。所以顶点T可以作为预测失稳的前兆点。

图1震源区的本构关系

从损伤力学的观点看,地震孕育过程就是孕震区介质的损伤过程。因此有希望采用损伤力学中的损伤参数D来定量地刻划地震的孕育进程。损伤D有多种方法定义。最直接的一种是用弹性模量(4阶张量)的变化来定义D。为简单起见,有时只用弹性模量张量的一个分量来定义D。例如Lamaitre[23]定义D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Eo为未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E为已损伤材料的杨氏模量。如果卸载时的模量为Eo,则(3)式可表示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4)意味着D与Y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就是说,Y也可以作为孕震区损伤程度的度量。

即使损伤D不按式(3)而另行定义,D与Y之间仍然会存在内在关系。这就明参数Y可以定量地刻划地震孕育进程,因而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定量前兆[11~18,24~27]。

要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必须首先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对地球进行加载与卸载,以及如何判别加载与卸载。其次是怎样选择合适的参数作为响应。以下分别讨论这几个问题。

(1)如何对地壳块体进行加卸载?

孕震区的线性尺度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千米。对其进行加卸载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潮汐应力。潮汐力不断地周期性地变化。也就是说它对地球的各部分不停地进行加载与卸载。

(2)用什么准则判定加载与卸载?

加载与卸载问题,在塑性力学中有详细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材料应选择不同的准则。对塑性较好的多种金属(如低中碳钢、铝等)Von Mesis准则比较适用;而对地质材料的破坏,则Coulumb准则[22]更适合。我们在文献[12,13,24,26]中对此作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请参阅上述文献,本文不再赘述。

(3)选择什么参数作为计算Y值的响应

地壳形变、井水水位、地震活动性及其他震源参数以及许多其他地球物理参数都可以作为响应,用于计算Y值。从“八五”期间起,我们与国内外许多地球物理学家合作,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国家科委、国家地震局的“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中,均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同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会及地震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1,4~6,10,19]。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以地震能量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YE(在本文中很少涉及其他参数的加卸载响应比,所以仍以Y代替YE)。Y定义为: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第5卷现代岩石圈运动地震地质

式中:E为地震能量,符号“+”“-”分别表示加载与卸载,N+、N-分别表示在规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加载地震及卸载地震(在加载时段内及卸载时段内发生的地震,在以往的文献中,有时也简称为正地震及负地震)的数目,m为常数,取为0、1/3、1/2、2/3及1。m=1时,Y为所有正地震能量之和与负地震能量之比;m=1/2,Em为贝尼奥夫应变;m=1/3及2/3时,Em分别表示震源的线尺度及面尺度;当m=0时,Y=N﹢/N﹣,即正、负地震数1之比。在本文中恒取m=1/2。

取一定的时、空范围(例如2°×2°,几个月至1年),按式(5),计算出一个Y值。利用该区域Y值随时间的变化,可能预测出该区域内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程度。

2震例检验

我们用国内外数百个已发生的地震,对LURR理论进行了广泛的震例检验,震级范围从Ms=4到Ms=8.6。检验的结果是满意的[13,16,24,26]。以下是1970~1992年期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10个大地震(Ms≥7)的孕震区LURR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2)。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大陆共发生Ms>7级以上地震13个,其中有3个地震(青海地震、通海地震及西藏亦基台错地震)因数据太少无法利用它们计算LURR之外,对其他10个大震全部进行了研究,地震前各孕震区Y随时间的变化示于图2,山图可知,10个震例中,有9个震例,在震前Y明显大于1,Y>1的时间大约持续1~3年。

除了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陆的震例(4≤Ms≤8.6)外,根据我们所能得到的资料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震例。都取得了好的结果[13,18,26]。

此外,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的7个区域作对比研究,这7个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强震,但近20多年来,地震活动性较低,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处于低地震活动期。其LURR的变化情况(图3)与图2形成强烈的对比,在所有这7个区域里,在20多年(1970~1992)的时间里,其Y值均在1附近作轻微起伏。

图21970~1992年中国大陆所有7级以上大地震前Y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1973.02.06四川炉霍地震(Ms=7.6);b—1974.05.11云南永善地震(Ms=7.1);c—1974.08.11新疆乌恰地震(Ms=7.3);d—1975.02.04辽宁海城地震(Ms=7.3);e—1976.05.29云南龙陵地震(Ms=7.4);f—1976.07.28河北唐山地震(Ms=7.8);g—1976.08.16四川松潘地震(Ms=7.2);h—1985.08.23新疆乌恰地震(Ms=7.1);i—1988.11.06云南澜沧地震(Ms=7.6);j—1990.04.26青海共和地震(Ms=7.0)

图31970~1992年间,7个平静区的Y-t曲线

a—郯庐断裂带南段(35.5°N士1°,118°E±1°);b—陕北(40.5°N±1°,119°E±1°);c—川东(31.0°N±1°,118E士1°);d—鲁北(37.0°N±1°,119°E±1°);e—鲁西(37.0°N士1°,118°E±1°);f—豫北(35.0°N±1°,113°E±1°);g—鲁南(35.0°N士1°,117°E±1°)

3地震预报实践

近年来我们尝试用本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多次成功对发生在中国大陆的6级以上地震成功地作出了中期预报[5,7,15~18]。此外,还成功地预报了1994年1月17日的美国北岭地震[5.24]及1996年9月11日的日本千叶地震[18]。部分被预测的地震震前的Y-t曲线示于图4。

以下对其中几个典型地震的预测情况略作说明。

1993年夏初,我们得到由USGS所属NEIC(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供给的加利福尼亚州地震目录,利用此目录研究了该州的加卸载响应比,发现其中有3个地区在较长的时间(长于一年)内Y值显著大于1。经研究后,于1993年10月28日写信给提供我们数据的那位科学家(ISOP项目的负责人),在信中提供了分区的加卸载响应比结果,并且预测:在其中3个区域或其附近,在一年内(1993.10.28~1994.10.28)可能发生中强地震(7>M≥6)。在预测后不到3个月,1994年1月17日发生北岭地震(图4e),发生在预测的一个地区的边缘。再后,1994年9月12日,在另两个地区的中间发生一个Ms=6.0级地震。

图4用LURR理论成功地预测的某些中外地震的震前Y-t曲线

a—1991.03.26山西大同地震(Ms=6.1);b—1993.01.27云南普洱地震(Ms=6.3);c—1993.10.26青海共和地震(Ms=6.0);d—1994.01.03青海共和地震(Ms=6.0);e—1994.01.17美国北岭地震(Mw=6.7);f—1996.09.11日本千叶地震(Ms=6.6)

1996年春,应日本气象厅科学家的要求对日本的关东地区,和歌山地区及兵库地区的加卸载响应比进行了分析研究(资料由对方提供),研究后得到几点结果:①关东地区(按对方提供资料的范围为了35°~36°N,139°~141°E)在一年内发生Ms=6级地震可能性很大;②和歌山地区在近期内不会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对方原来预计此地区危险性很高);③1995.01.17神户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很显著。我们于1996年4月1日将有关结果传真给了对方科学家,同时写成论文[18]于1996年5月间投《中国地震》(季刊)。该文于《中国地震》中文版1996年第三期(1996年9月初出版)及英文版(由美国Allerton出版公司出版)第四期刊出。其后,在1996年9月11日发出了Ms=6.6级千叶地震(35.5°N,140.9°E)。

关于国内的地震预测只讨论一个震例——1994年12月31日的广西北部湾地震(Ms=6.1)。

1993年底我们在“1994年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研究”的报道中将广西沿海地区列为地震危险区[15]。直至于1994年11月分析预报中心召开会商会时,该区未发生过任何中强地震,但当我们研究1992.09.01~1994.08.31时段中国大陆LURR的空间分布时,发现该区域的Y值异常仍非常突出[16],因此我们认为该区域仍可能在年内发生强烈地震,结果在1994年最后一天发生了北部湾Ms=6.1级地震,并于1995年1月10日再次发生Ms=6.2级地震。

以上震例是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些Y值较高的区域,在预测的时段内并未发生强烈地震。这些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加卸载响应比升高,说明该区域的地震孕育过程正在进行,但随后却可能发生了卸载使地震孕育过程推迟甚至中断,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判别是以后要着力研究的课题。

4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LURR的空间分布图像是很复杂的。当一个地区未来要发生强烈地震前,将出现一系列高Y值区,这些高Y值区往往连成一个环状,形成面包圈图像[7],大部分未来的地震将会在发生面包圈内或其邻域。图5是1979.03.14云南普洱Ms=7.0级地震震前一年间该区域内Y值的空间分布。由图可见,高Y值区围绕着未来的震中形成一个面积约为5°×5°的面包圈。将LURR的空间分布作成立体图,每一个高Y值区形成一个高峰,很多个高Y值区就形成群峰突起的图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震活动性低(指未发生强震)的区域内,Y值在1°上下轻微起伏,所以LURR的空间分布立体图就像平原地区的地形,我们形象地称这种图像为“一马平川”。

图51979.03.14云南普洱Ms=7.0级地震震前一年时段内,Y=2.0的等值线图图中符号代表未来的震中

对于同一地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时段的LURR空间分布图像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空间分布图像随时间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强震前多个高Y区向未来的震中迁移,称之为高Y值区的会聚现象[8]。

研究了1970年后中国大陆的12个Ms≥7.0大震[8]。12个震例中,有11个发现了会聚现象,且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内,只有1992.04.23中缅边界上的Ms=7.0级地震,未来的震中处于面包圈外,距圈的外边界约50km。这可能与该地震发生在两国边境地区,缅甸一侧的数据不好收集有关。

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强震发生前,高Y值区迁移速度在同一地区,近似不变,大致为100km/a的量级。但不同地区的迁移速度有所差异[8]。

Scholz曾经撰文说,华北地区的形变锋(deformation front)传播速度约为150km/a,Press和Allen则观测到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形变波(deformotion wave)速度为100km/a。这三者在物理上是有关系的,而且其数值在数量级上也是彼此相符的。

5展望

前已述及,除了地震能量外,其他许多有关的地球物理参数(如地下水位、地壳体应变、地倾斜、地磁参数、尾波Q…)均可选择为响应,进行加卸载响应比的研究[1,2,4,10]。图6为取尾波Q值的例数作为响应,计算LURR—YQ的例子。图6所示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1994.01.17,Mw=6.6)前该区YQ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它与图4e作比较后可以看出,二者在定性上是一致的。

图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北岭地震的YQ变化图

对同一时空域用众多的参数可以计算出众多的LURR值,然后进行综合预报,必然会提高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进行地震预报的精度。

简而言之,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可能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现在国内地震界有不少人在研究,应用与改善它[5]。

近来通过研究,表明北京地区的有感地震(指6>M≥4)前[9]甚至北京地区的矿震(M>2)前,Y值也有较明显的升高。这说明,除天然地震外,对于诱发地震(矿震、水库地震[4]…)以及某些其他地震灾害(如岩爆、滑坡、火山喷发…),也可能用LURR理论进行预测。

致谢谨向傅承义、Keiti Aki、秦馨菱、王仁、陈章立、何永年、葛治州、陈鑫连、梅世蓉、罗灼礼、张国民、李宣瑚、张伯民教授及E.A.Bergman、K.Hosono、H.P.Ouyang博士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会(批准号19732006)、国家科委及国家地震局“八五”及“九五”攻关项目、地震学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LNM开放实验室(Lab of Nonlinear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Institute of Mechanics)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陈建民,张昭栋,杨林章,石荣会,张继红.地下水位固体潮响应比的地震异常.地震,1994,10(1):73~78.

[2]陈学忠,尹祥础.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中国地震,1994,10(4):361~367.

[3]陈学忠,尹祥础,K Ake,H Ouyang,宋志平,王裕仓.以介质参数波Q1作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研究.中国地震,1996,12(3):243~249.

[4]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关于1994年我国地震趋势的研究报告.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43.

[5]李宜瑚.“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新进展之一: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预测洛杉矶地震获得成功.国际地震动态,1994,10(4):24~25.

[6]刘桂萍,马丽,尹祥础.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响应比特征的研究.地震,1994,(6):34~39.

[7]宋志平,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意义.地震学报,1996,18(2):179~186.

[8]施行觉,许和明,万永中,卢振刚,陈学忠.模拟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征: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实验研究之一。地球物理学报,1994,37(5):633~637.

[9]王丹文.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26~29.

[10]杨林章,何世海,郗钦文,黎凯武,李松阳.用体应变潮汐加卸载响应比确定岩石弹性的变化.中国地震,1994(增刊):90~94.

[11]尹祥础.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中国地震,1995,3(1):1~7.

[12]尹祥础,尹灿.非线性系统的失稳前兆与地震预报.中国科学,1991,(5):512~518.

[13]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尹灿.加卸载响应比理论(LURR):一种新的地震预报方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6):767~775.

[14]尹祥础,陈学忠.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及其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报,1994,37(增刊):223.

[15]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在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6]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大形势.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5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17]尹祥础,陈学忠,宋志平,王裕仓.由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预测中国大陆地震趋势.见: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中国地震趋势预测研究(199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75~178.

[18]尹祥础,陈学忠,宋治平,王裕仓.关东地区加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测意义.中国地震,1996,12(3):331~335.

[19]张继红.响应比法的地磁异常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16:61~63.

[20]B.K.Atkinson.The Theory of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s and Rocks.In:Fracture Mechamics of Rock(Ed.B.K.Atkinson),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21]Ding Zhongyi et al..Seismic triggering effect of tidal stress.Tectonophysics,1994,93:319~335.

[22]J.C.Jaeger,N.G.W.Cook.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Chapman and Hall,London,1976,78~99.

[23]J.Lemaitre.How to Use Damage Mechanics.Nuclear Eng.&.Design,1984,80:233~245.

[24]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1994,3:325~333.

[25]Yin Xiangchu,Yin Can and Chen Xuezhong.The Precursor of Instability for Nonlinear Syste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Non-linear dynamic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eophysical phenomena(W.I.Newmana,A.M.Gabrelov and D.L.Turcote eds.).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1994,83:55~60.

[26]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n.A New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Theory.PAGEOPH,1995,145(3/4):701~715.

[27]Иин Ксянчу(Yin Xiangchu).Новыйнодходк Ирогногу Землетрясеннй.НРИРОД А,1993,(1):21~27.

朴志城怎么发表论文

研究生导师一般希望招到科研能力很强的研究生,比如大学时期就在一些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期刊上发布了论文。这种学生就可以独立的做实验,也特别容易出成果,也能够让老师成为通讯作者,获得一些好的影响。除了这种,导师还特别想招想读博士的研究生,这样就可以把这个学生带很久的时间,能够让学生和自己都获得很不错的发展。

有些学生的笔试成绩是十分优秀的,面试成绩却不怎么好,没有多少的科研能力,只是会背书做题。这样的学生是一些喜欢科研的老师不喜欢的,毕竟在这个方面比较薄弱。其实还要分你所学的学科是什么,如果是文科生的话就一定要喜欢读书,这样才能在写论文的时候有很多的素材和选题,不需要让导师操很多的心。如果是理科的话,就必须要喜欢做实验,能够在实验室中呆得住,不要进入实验室心就飞了。不同学科的人就可以做到以上的一点或者两点就能成为研究生导师特别喜欢的学生。

有些学生只想读硕士,根本不想读博士,但是为了让导师愿意接受自己,就说自己想读博士。因为读博士和毒硕士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导师带出了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导师的名气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会在朴志城的时候更有竞争力。并且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也很不错,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老师成为其中的某一作者,让老师名下的论文变得比较的多。优秀的学生可以带飞老师,不是被老师带飞。

在面试的时候,如果你说你曾经在知名期刊上发布了两篇一作论文,可以直接去这个老师的手底下工作,老师也是会接受你的。并且你还会被很多老师抢着要,因为真的特别优秀。

对于研究生导师来说,他们一般希望找到积极上进能力十足的研究生;原因就是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而且有着极强的领悟能力,对研究事业有一定的好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