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12:29:40

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般认为,标志马克思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重要文章,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与观点,标志着马克思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844年春出版的《德法年鉴》合刊上,马克思发表了几篇文章,提出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并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文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说将永放光芒。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创作背景:

恩格斯1842年11月到英国工业发达地区曼彻斯特后,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惊人发展及其矛盾的表现。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放弃了无偏见的科学研究。为了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辩护性和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恩格斯写了这一著作。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Umrisse zu einer Kritik der Nationalkonomie):是恩格斯的第一篇经济学著作。它以社会主义观点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此文写于1843年底到1844年1月间,发表在马克思与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1844年2月双刊号上。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在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中学毕业时著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大学期间,成为青年黑格尔分子。

1842年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与“自由人”决裂。

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结婚。6月,前往克罗纳茨赫度蜜月,期间写成《克罗纳茨赫的笔记》。10月移居巴黎,与卢格合办《德法年鉴》。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为《德法年鉴》撰写《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3月,与卢格决裂。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合写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从此他们开始了终身的合作。11月至次年5月,他们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

1845年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1847年7月,作《哲学的贫困》。1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1848年2月,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同盟投入革命洪流。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政府驱逐出布鲁塞尔到达巴黎。1848年5月31日由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创刊。

1849年5月16日,普鲁士政府下令驱逐马克思。19日,《新莱茵报》被迫停刊,用红色油墨印刷了最后一号。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50年,马克思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1851年底至1852年春,写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总绍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

1852年10月末-12月初,作《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

1857年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8月),1858年 著作:《鸦片贸易史》(1858年8月3日和9月3日),1859年 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860年12月1日作《福格特先生》。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起草了协会的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1875年,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的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

1877年,作《反杜林论》第二编第十章。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人党盖得派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2年为《共产党宣言》俄译本作序。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积劳成疾,躺在安乐椅上溘然长逝。享年65岁。

拓展资料:

1、出生:

马克思于1818年公历5月5日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现属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是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同荷兰裔犹太女子罕丽·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

2、求学生涯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和历史上。

1840年,普鲁士新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迫害自由主义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大学失去学术自由,新国王任命的柏林大学教授F.W.von Shelling将会审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但马克思博士论文里哲学高过神学的立场不可能被反黑格尔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马克思将博士论文改寄给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国的耶拿大学(Jena)审查博士资格。

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学位,并因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未进一步答辩而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事情是这样的:19世纪初,工业革命席卷德国,推动了该国容克地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赤贫化,饥饿驱使贫民到地主的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一些人甚至破坏地主的猎场和牧场,虽然有1826年《普鲁士刑法典》对擅自砍伐和盗窃树木行为的严厉处罚,但上述事件仍有增无减,而许多人这样做竟然是为了被送进拘留所领一份监狱口粮,正是饥饿和无家可归才迫使人们违反林木管理条例。

1836年,在普鲁士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的有15万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对这种相当严峻的社会形势,普鲁士统治者不是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出台了一个更严厉的法案,将人们在森林里捡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仅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也升格为“盗窃犯罪”,给予刑事处罚。

马克思根据1841年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会议记录,于次年10月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谴责资产阶级立法偏袒机关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剥夺贫民捡拾枯枝等习惯权利,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观。

对于《莱茵报》所发表的观点,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了报纸的主编职务,马克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认清了反动政府的丑恶本质,他在寻找着时机,去继续与反动政府作坚决斗争。

1843年《莱茵报》发行许可被普鲁士国王撤销,因为马克思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俄国沙皇的文章,引发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满,普鲁士国王接到沙皇的抗议后下令查禁莱因报,马克思因此失业,在此期间内,马克思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厂主子弟却十分欣赏马克思的主张,经常出钱赞助马克思的活动与生活,马克思做学问思考认真严谨但生活随性,经常拖延要交给报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协助马克思的工作并代笔部分文章。

3、婚姻家庭

1814年2月14日,燕妮·马克思诞生于特利尔一个名门望族,燕妮·马克思(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日),原名约翰娜·“珍妮”·贝尔塔·朱丽叶·冯·威斯特华伦(Johanna "Jenny" Bertha Julie von Westphalen)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燕妮·冯·威斯特伦的家离马克思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学攻读法的一年级学生马克思,回特利尔向自己热恋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岁的马克思约定了终身,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贵族出生、年华似锦的燕妮,被公认为是特利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皇后”,许多英俊贵族青年为之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无疑问,可以缔结一门荣华富贵的婚姻。但是她却蔑视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传统观念,瞒着父母把自己许配给一个市民阶级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预计和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马克思认为暂时还不能在身为枢密顾问官的燕妮的父亲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亲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亲会在燕妮的双亲面前为一次成功的求亲作好各种准备。

1836年10月,马克思从离家不远的波恩大学转赴离家遥远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意味着他们之间要互相忠诚等待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在柏林,由于心灵激荡的感情和“倾心思慕”的爱情以及带来的悬念和焦虑,曾一度影响了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学习,他曾向他父亲坦率吐露说,由于远离摩塞尔河谷,远离他的“无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静之中”,困扰他的绝不是什么猜忌心,因为他对燕妮的爱情从未有过丝毫怀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长的岁月里长期分离,使他感到心情异常沉重。

于是,18岁的马克思就执笔写诗,用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声,马克思的诗大多是歌颂燕妮和倾吐自己对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提前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刚刚到特利尔,就赶忙去他最心爱人的家,把博士论文亲手送到燕妮的父亲的手里,燕妮和马克思在多年分离之后,本来打算立即结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论文并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基础,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结婚的念头,继续等待。

从1842年4月开始,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1842年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委任马克思为编辑,1843年3月,马克思被迫退出《莱茵报》编辑部,接着又与阿尔诺德·卢格磋商了关于共同从事著作出版的计划,此后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罗茨纳赫(燕妮在她父亲于1842年3月去世后就和母亲迁居这个地方),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国贵族(男爵)家庭的燕妮·冯·威斯特法伦结婚。

从他们私自约定终身到结合,燕妮等待了漫长的七个年头,在这七年中,她除了曾与未婚夫马克思有过少数的几次相聚之外,就只能从远处用自己的思念和书信陪伴他了,她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写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辉灿烂,多么威武堂皇啊!我从内心里多么渴望着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满怀喜悦的欢欣为你跳动,我的心啊,是何等焦虑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跟随着你。……处处有我在陪伴着你,走在你的前头,也跟在你的后面。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扫清阻挡你前进的一切障碍。”同时,她还不得不同她的几个贵族亲戚进行十分折磨人的斗争。

婚礼举行后,马克思和燕妮随即动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秋,年轻的马克思夫妇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来到巴黎,在此期间他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运动及法国历史,并最终导致其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和燕妮一起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至此,他俩拉开了充满困苦和自我牺牲的生活序幕。

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1850年3月底,随马克思一起流亡伦敦的燕妮写信给好朋友约瑟夫·魏德迈时,描绘了她当时的生活情况:“因为这里奶妈工钱太高,我尽管前胸后背都经常疼得厉害,但还是自己给自己孩子喂奶,这个可怜的孩子从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伤和忧虑,所以他一直体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他从出生以来,还没有一夜,能睡着二三个小时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剧烈的抽风,所以孩子终日在死亡线上挣扎,由于这些病痛,他拼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伤裂口了;鲜血常常流进他那抖动的小嘴里。有一天,我正抱着他坐着,突然女房东来了,要我付给她五英镑的欠款,可是我们手头没有钱。于是来了两个法警,将我的菲薄的家当——床铺衣物等——甚至连我那可怜孩子的摇篮以及比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们威胁我说两个钟头以后要把全部东西拿走,我只好同冻得发抖的孩子们睡光板了。……”

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于上述原因,只有三个女儿(即长女珍妮·马克思,次女劳拉·马克思,三女儿艾琳娜·马克思)长大成人(当时多亏了海伦·德穆特·琳蘅,燕妮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忠实的助手,那就很难设想她和她的孩子们后来怎样过下去)。

在这种境况下,燕妮还是深深地爱着马克思,她除了母亲和主妇的责任,除了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还担负起了许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书,马克思的几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难辨认的——在送到印刷厂或出版社去以前,总得由她誊写清楚,与出版社和编辑办交涉,一些繁琐的手续,很难处理的事务,必须写的情况,不少由她代办。

马克思不是那种轻易在口头上流露心情的人,但当燕妮因母亲垂危离开了他几个月时,他便在给她的信中写道:“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迫,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我对你的爱情,只要你远离我身边,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象巨人一样的面目。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轰吻……”

马克思与燕妮的黄昏之恋更加强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惊人的克制能力,忍受着极大的疼痛,在这胆战心惊的岁月,马克思照料妻子,不离左右为了要让她快活些,马克思于1881年7、8月间,陪着她到法国去看了大女儿和几个外孙。

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体力消耗过度,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们的小女儿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像是即将永别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长眠不醒了,这是马克思从未经受过的最大打击,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说:“摩尔(源自印度,形容皮肤黝黑的人)也死了。”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接受医生的劝告,到气候温和的地方去休养,可是不论到哪儿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写信给最知己朋友说:“顺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对伤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认我时刻在怀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那就是我在人。”他的这些话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1883年1月11日,传来了大女儿突然去世的噩耗,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马克思安详地与世长辞了,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坟墓的旁边。

发表在德法年鉴的论文

1844年春出版的《德法年鉴》合刊上,马克思发表了几篇文章,提出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并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观点和宗教问题上的神学观点;

指出了政治解放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

论证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族雹放的根本区别,所谓政治解放,只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不能彻汪悉底解决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而人类解困穗乎放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把人类从一切社会压迫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彻底解决的前提和保证。

《论犹太人问题》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于1843年创作的政治论文,首次发表于《德法年鉴》。

该文对鲍威尔把犹太人解放的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的看法作了全面的批判,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要把神学问题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并对这一基础本身加以批判的改造 。

仅供参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德法年鉴发表的论文

1844年春出版的《德法年鉴》合刊上,马克思发表了几篇文章,提出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并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在思想上,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两个转变。这两个转变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德法年鉴是在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家社会主义刊物,主编是马克思和阿·卢格。马克思为该刊拟定了明确的办刊方针,要点是: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为真正独立思考的人们寻找新的集合地点;报刊的理论批判要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该刊只在1844年2月出版了一期合刊(第一期和第二期),其中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两篇文章及马克思的三封书信。

列宁指出,这些文章,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由于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卢格之间的原则分歧,以及经济拮据的原因,该刊未能继续出版。

《德法年鉴》是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1844年2月底只在巴黎用德文出版了1—2期合刊号,主编阿·卢格和马克思。由于当时卢格患病,这一号主要是由马克思编辑的。这号合刊包括卢格写的《德法年鉴》计划、杂志撰稿人之间的8封通信。

马克思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恩格斯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以及其他人写的3篇文章、两首诗、一份官方判决书和编后记《刊物的展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他们最终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早在1843年8月,马克思在与卢格的书信来往中就为杂志制定了编辑方针。

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重要文章,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与观点,标志着马克思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德法年鉴上发表什么论文

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两个转变。这两个转变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德法年鉴是在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家社会主义刊物,主编是马克思和阿·卢格。马克思为该刊拟定了明确的办刊方针,要点是:不主张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为真正独立思考的人们寻找新的集合地点;报刊的理论批判要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该刊只在1844年2月出版了一期合刊(第一期和第二期),其中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各两篇文章及马克思的三封书信。

列宁指出,这些文章,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由于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卢格之间的原则分歧,以及经济拮据的原因,该刊未能继续出版。

《德法年鉴》是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1844年2月底只在巴黎用德文出版了1—2期合刊号,主编阿·卢格和马克思。由于当时卢格患病,这一号主要是由马克思编辑的。这号合刊包括卢格写的《德法年鉴》计划、杂志撰稿人之间的8封通信。

马克思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恩格斯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以及其他人写的3篇文章、两首诗、一份官方判决书和编后记《刊物的展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表明,他们最终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早在1843年8月,马克思在与卢格的书信来往中就为杂志制定了编辑方针。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创作背景:

恩格斯1842年11月到英国工业发达地区曼彻斯特后,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惊人发展及其矛盾的表现。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已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放弃了无偏见的科学研究。为了揭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辩护性和论证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恩格斯写了这一著作。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Umrisse zu einer Kritik der Nationalkonomie):是恩格斯的第一篇经济学著作。它以社会主义观点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此文写于1843年底到1844年1月间,发表在马克思与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1844年2月双刊号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